般若中观(连载16)----游正光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047
接下来谈涅槃可分为几种。佛曾开示:涅槃有四种,那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其中二乘人只能证得前二种涅槃,不证后二种涅槃,菩萨则必须亲证四种涅槃才能成就佛道。
  首先谈的是二乘人所证的二种涅槃。二乘人断尽了我见、我执、我所执成为四果人,于舍寿后,蕴处界等法不再于三界现起了而成为无余涅槃,名为证涅槃或入涅槃;未入无余涅槃前的阿罗汉,平常生活中仍然有冷热饥渴等微苦所依,名为有余依涅槃。又譬如三果人断了五下分结,未来已经决定可以取无余涅槃,因此不再还来此世,如第二章第一节中所说,这样的涅槃,佛亦称之为有余依涅槃。从这里可以了知,二乘人可以证二种涅槃:无余依涅槃及有余依涅槃,并且阿罗汉于现法中能自知自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于舍寿后,于自我不再生起一念而灭尽蕴处界我入无余涅槃;三果的阿那含于人间舍寿后,不再还来此世,于中阴阶段或往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后般涅槃。
  又,当二乘四果人舍寿后,将自己五阴灭尽“入无余涅槃”,不再于三界出现,但他有证涅槃吗?这也是学佛人应该了知的部分,否则就会误会无余涅槃的真实义,而不接受真善知识教导,反而接受邪师的说法,就会导致自己与三乘菩提的实证绝缘,学人于此不可不慎。笔者在此分两点来说明:
  第一点、阿罗汉将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灭尽,不再出生三界中任何一法,名为证无余涅槃,正如《大智度论》卷32
  所说:【无余涅槃名阿罗汉舍此五众,更不复相续受后五众,身心苦皆悉永灭。】(注1)龙树菩萨所说的五众(注2)就是五蕴,因为阿罗汉舍了自己的五蕴身,不再出生后有身,不会再有后世身生死苦的现象出现,所以身心之苦永灭;由此可知:所谓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灭了自己的五蕴,不再有三界之任何一法于涅槃中出现,不会有后有身出生于三界,就是二乘人入涅槃、证涅槃。
  第二点、当阿罗汉灭尽自己的五阴,当然也包括灭尽自己的识阴在内,而识阴六识是六根与六尘相接触后才出生的法,合此六根、六尘、六识,名为十八界。其中的意识界能分别诸法,才有吾人了知诸法以及受用诸法,进而出生种种苦、乐、不苦不乐受等心行。也就是说,当五阴十八界中的根、尘、识具足时,才能有自我的存在、才知道自己是否在受种种苦、乐、不苦不乐等受,可是阿罗汉一旦灭尽自己的五蕴、灭尽自己的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所灭的十八界诸法当然也包括了意识在内),这时已无意识来分别了知自己是否存在,更无意识来觉知自己是否入涅槃、证涅槃,如此又有谁证知涅槃呢?显然没有嘛!所以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只是方便说,实质上并没有阿罗汉在涅槃中证涅槃。不仅如此,龙树
  菩萨在另一部著作《十二门论》中也提出同样的义理如下:【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注3)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主张:此五阴灭,不再出生后有的五阴,只剩下无余涅槃本际独存,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也就是说,五阴本来就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是虚妄法;因此,灭了五阴后连能分别了知诸法的意识也灭了,意识我空无所有,还有谁证涅槃呢?由此可知:龙树菩萨所阐述的无余涅槃,就是二乘人灭尽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无有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也是佛说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就算是佛也无法找到祂。从上面的说明可知: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无有一法存在,包括意识我在内都不存在,只剩涅槃本际如来处于极寂静的无境界之境界中。所以说,阿罗汉虽入无余涅槃根本没有证涅槃,所以说阿罗汉证涅槃只是 佛的方便说而非究竟义。以此缘故,如果有人不懂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真实道理,却号召徒众将真善知识为宣说涅槃真实义理所著作的书籍收集起来而回收、烧掉,这就表示他对真实佛法是无所了知的,应该要好好地加强佛法知见才是。又譬如有人主张“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识心不灭,就是证涅槃”,这就证明了他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想要保持意识不灭而入无余涅槃,表示他所想象的无余涅槃中十八界法至少还有三个法(意根、法尘、意识)存在,十八界中只要有任何一法存在那就不是究竟寂静,何况有三个?还有意识我存在就不能解脱,当然不是寂静而是愦闹了,并且也是违背 佛在《阿含经》中所说涅槃寂静的道理。
  接下来谈菩萨所证四种涅槃,也就是: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的无住处涅槃;要说明这四种涅槃的证得,就要从菩萨道的五十二阶位开始谈起。菩萨于十信位,对于佛开示有一真如心存在,祂是一切有情本来具足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出生万法等等信受不疑,如此必须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方能圆满十信位,然后才能转入十住位的初住位中,开始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于初
  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菩萨戒,乃至六住位修般若,凡此皆须依止真善知识的教导,于闻熏观行见道所应具备的佛法正知见,以及修集福德资粮等次法圆满后,转入六住位继续遵循真善知识之教导,精勤修习看话头的定力功夫,看话头的功夫纯熟而能发起疑情参究,并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破参明心,找到这个一切有情各自本有的真心如来藏,能够转依而不退进入七住位,这就是七住位菩萨开悟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第一种涅槃。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四种体性,就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
  所谓本来性,就是说如来藏无始劫以来就存在,你不修行祂在,名非修;虽然不用修行祂本来就在,但如果你不透过参禅方式去找,是无法找到祂的,当然你也就无法证明祂真实存在,更无法藉著修行来改易祂所含藏染污的种子,令得渐次清净乃至究竟清净,故名非不修。所谓自性性,就是
  说如来藏有真实的体性,譬如祂有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等体性,这些体性将于第九节到第十一节再详细说明。祂真实存在,并不是虚无飘渺而不存在的虚妄言说或生灭无常法,明心证真的菩萨能够一一亲证而了知祂的体性。所谓清净性,就是说真心如来藏随顺七
  转识于六尘中运行,而祂自身却不分别六尘,不于六尘起任何贪染、喜厌以及取舍,祂本身离见闻觉知、离觉观的清净体性。所谓涅槃性,就是说有生死是轮回,没有生死是涅槃,而如来藏从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所以不会死,未来也永远不会被消灭,因此不生不灭就是祂的涅槃体性。合此四种自性,名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唯有菩萨才能亲证称之为开悟明心,二乘人是无法证得的,所以当菩萨演说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甚深微妙法时,二乘圣人不仅赞叹,而且还认为菩萨真的不可思议。又菩萨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可以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真心如来藏的运作,再加上诸佛菩萨真善知识的摄受,得以进入七住位不退,接续而转入八住位,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乃至圆满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并于十
  回向位即将满心时,不仅应断五下分结,有能力不还来此世而般涅槃,亲证有余涅槃;而且还能断尽五上分结,有能力可以取证四果慧解脱阿罗汉证境而于舍报时证得无余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第二及第三种涅槃。为什么菩萨在入初地前可以证有余涅槃及舍报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这是因为初地菩萨在入地前已经通过修道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经发起初禅并断了五下分结,已经具有顶级三果人的解脱智慧,可以证有余涅槃,如 佛在《增壹阿含经》卷7 开示:【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注4) 佛开示:菩萨在初地入地心前断了五下分结,可以证有余涅槃,于舍寿后,最利根的菩萨三果人是可以中般涅槃的,也就是在中阴身阶段有能力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又菩萨于入初地时,已有能力断五上分结,成为菩萨四果慧解脱阿罗汉果,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但是不论是菩萨三果、向四果,或者是菩萨四果,入地前发了十无尽愿的缘故,愿力使然而故意留惑润生入初地继续在利益众生的菩萨道修行,为了无生法忍道种智的修证而不入无余涅槃。所以菩萨于十回向满心时已经有能力可以取证二种涅槃:无余涅槃及有余涅槃。只是菩萨不会去取证无余涅槃,会故意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生,不畏生死诸苦愿意继续取得五蕴身来行菩萨道,而转入初地修行。
  又菩萨到了三地快满心时,要进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随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仍然继续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继续在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上用心。到了六地满心时必须取证灭尽定,是更有资格入无余涅槃而不入,仍然留惑润生为了无生法忍的道种智转入七地继续菩萨道的修行。又七地满心时,菩萨可以念念入灭尽定,于行住坐卧当中之每一念都在灭尽定中,比六地满心菩萨所证得灭尽定更加胜妙而不可思议,当然更有资格入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与定力,不是六地菩萨所能想象,更不是二乘的俱解脱大阿罗汉所能想象。由于七地满心的菩萨心非常寂静的关系,因此起了涅槃贪,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诸佛为了不让已历经两大阿僧祇劫好不容易圆满七地的菩萨入无余涅槃,而断了菩萨广度众生及断了菩萨成佛的机缘,于是出现在七地满心的菩萨面前,传授七地满心的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妙智三昧;这个三昧可以引发佛地的无量无边智慧,因此菩萨乐于继续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转入八地、九地、十地的修行。于十地修行圆满后,菩萨道业方面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就转入等觉位于百劫专修福德,为圆满成佛所需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随形好等福德圆满相,所以百劫之中菩萨不管是内财,或者是外财,统统都可以布施出去,直到百劫修集福德圆满后成为妙觉菩萨,护持如来的弘化事业;当如来示现灭度前,即被授记为当来下生成佛的一生补处究竟位菩萨,上升兜率天上继续住持正法利乐有情。在兜率天上,于众生得度因缘快成熟的时候,事先派遣菩萨们诞生人间,传授众生一些佛法名相及知见,先为众生建立未来可以亲证三乘菩提的因缘,这也
  就是 世尊尚未诞生于人间之前,就已有一些菩萨先来扮演外道而提出所谓阿罗汉、佛等名称,只是众生无法了知及证得,当然也不会知道这是妙觉菩萨善巧方便的安排,不仅作为接引有缘众生的机缘,而且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佛道。后来妙觉菩萨诞生人间,于菩提树下明心见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后,不仅有真正的佛法出现人间、可以实证,而且最后身菩萨也证得最后一个涅槃: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涅槃心无垢识能与二十一心所有法(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相应,所以佛地的每一识、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独立运作,随缘赴感靡不周,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上面分析的内容可知:一者、二乘人仅能证二种涅槃: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菩萨不仅证得二乘所证的二种涅槃,而且还证得二乘所不能证的另外二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成佛时的无住处涅槃;所以菩萨的证境远远高于阿罗汉,完全不是阿罗汉所能思议的。二者、二乘人是不愿发菩
  提心的,唯有菩萨才愿意发这个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心。三者、二乘人都是要入无余涅槃,菩萨则永不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如果入了无余涅槃,他不仅无法利乐众生,而且也无法成佛。四者、菩萨能够深观二乘所证的无余涅槃本际,其实就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没有五阴十八界的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那样的境界,是二乘人无法亲证及思议的,因为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十八界皆灭,已经没有意识存在了更别说观察自己是否入无余涅槃,也没有意识可以观察自己是否在无余涅槃中,当然更没有办法亲证无余涅槃中是何境界;但是二乘圣人相信佛语开示,相信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
  菩萨则不然,菩萨可以现前观察自己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的法相存在的极寂静境界,而且是自己智慧所证的现量境界,然后以此智证现量境界为基础,来观察别别有情是否与自己一样没有差别。这样以现量、比量观察的结果,不仅发现一切有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自己没有差别,同样都是没有五阴十八界法相的极寂静境界,而且也发现自他有情的五阴当下就在自己的本来自性清
  净涅槃中,从来没有外于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像这样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极寂静的境界及所发起的智慧境界,都是二乘阿罗汉所无法想象以及思议的境界,乃至穷尽十方世界将所有二乘阿罗汉们的慧力、定力与神通聚集起来,也是无法了知,因此二乘阿罗汉在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老老实实地听菩萨开示。即使二乘阿罗汉没有一个敢强出头,菩萨还是会藉机说法,如同 维摩诘菩萨对 佛陀的十大弟子说法一样,让所有声闻阿罗汉们都不敢与维摩诘菩萨对话。因此,如果还有人主张“阿罗汉就是佛”、“阿罗汉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等说法,那都是错误的说法,表示他根本不懂佛法。
  -------------------------------------
  注1《大智度论》卷32〈序品 第1〉,《大正藏》册25,页301,上16-18。
  注2“五众者:色、受、想、行、识。”《大智度论》卷36〈习相应品 第3〉,《大正藏》册25,页324,中1。
  注3《十二门论》卷1,《大正藏》册30,页160,中9-11。
  注4《增壹阿含经》卷7〈火灭品 第16〉,《大正藏》册2,页579,上14-17。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般若中观(连载16)----游正光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6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般若中观(连载16)----游正光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