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连载12)----平实导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083
又,无余涅槃虽是灭尽五蕴、十八界,但非断灭空,而是真常恒住,佛世诸比丘大多知之,例如《杂阿含经》卷50:
  时,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弥能说斯偈,我今何不说偈而答?”即说偈言:
  云何名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为无常?谓诸有为法。云何名为直?谓圣八正道。云何名为曲?曲者唯恶径。1
  注1《杂阿含经》卷50,《大正藏》册2,页372,中11-16。
  今语译此偈如下:
  什么名之为恒常?恒常的法只有涅槃。
  什么法被说为无常?就是说五阴、十八界等种种有为法。
  什么名之为直路?是说圣者所修的八正道。
  什么名之为弯曲?弯曲的路是只有导向恶道的路径。
  由以上所举示的声闻解脱道阿含部的诸经圣教所说,可以证明灭尽五阴、十八界法后的无余涅槃并非断灭空,不同于断见外道之邪见。末法时代的解脱道修行者,由于不知道第八识的法性是恒存不坏而能生蕴处界及宇宙山河等万法,或者由于恶知识的误导而随之否定第八识的法性恒存,因此不知不觉间陷入因内有恐怖和因外有恐怖的情境之中,于是不敢真的断除我见,就无法取证声闻初果,永远不能断除三缚结。既不能脱离我见范畴,求悟大乘般若之时也不免落入识阴之中,建立识阴的全部为常住真如,或是建立识阴中的意识为常住心;或是将有生必灭的意识心分割为粗意识与细意识,错将生灭有为的细意识认定为真如心;于是既不能断我见证初果,也不能证得大乘般若,是故永绝于三乘贤圣之外,永远住于凡夫无明之中,却又自以为证悟菩提而成就大妄语业。
  追究大众落入这种可怜境地的原因,全都是肇因于对外法五阴不能如实理解,又肇因于对内法本识─诸法本母─的第八识常住不灭不能信受,因此而产生了因外有恐怖及因内有恐怖的结果。而须深之所以成为佛教正法中的盗密者,其中的密并非是指声闻解脱道的缘起性空内涵,而是指法住智;这个法住智说的是常住不坏法自心如来,就是大乘菩萨们所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就是《阿含经》中说的“诸法本母”常住法如来藏——不知不觉而又能知能觉的“神”,这正是十方三界一切法界中的最大秘密。若是有人潜入佛门中假意出家而盗取这个常住法的秘密,即是盗密出家之人,纵使证悟而不忏悔、归依三宝,则是罪在阿鼻地狱。当须深实证这个法住智时,就对这个法住智的秘密如实了知,立即知道这个盗法出家之罪是如何严峻;他为了要灭此罪,所以立即对 佛陀发露忏悔,由此可知法住智的深奥胜妙所以不共声闻、缘觉,世尊绝对不为声闻、缘觉而不回心大乘者说。也由法住智的深奥胜妙,益发显示盗取法住智内涵的罪业无比严峻;因为这是三界一切法之所依,万法全都依此诸法本母而住;证得这个智慧时必然成为菩萨,不再是声闻解脱道中的智慧而已,当然也该懂得立刻发露忏悔而归依三宝,从此断离外道、永绝往来。
  然而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者,对于常住法的本识如来藏,不必亲证,只要绝对信受,就可以免除因内有恐怖及因外有恐怖的问题,就能实证解脱果。所以说,对于五阴的全部内涵,以及五阴的生灭事实,都应如实而具足理解;对于诸法本母的第八识如来藏也应该如实理解,不要轻信那些未曾实修而只作学术研究之否定大乘的日本人乱说;应该依止经中的圣教并且如实理解圣教中的真实义,才能远离因外有恐怖、因内有恐怖的现象,也才能实证声闻涅槃。
  这个大前提,在末法时代的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初,一直都没有善知识说出来而被当代佛教界完全忽略,导致佛门四众久修之后而都无所实证,或者成为因中说果的大妄语行为人。所以,现代佛门四众一切大师与学人,都必须正视此一大前提;将此大前提的义理深研清楚,并获得如实理解以后,再进行解脱道的实修,就不会再有问题了,在次法已经实修而降伏性障以后,必得未到地定,实修此声闻法以后,此世至少都能证得声闻菩提中的法眼净而证初果。这时,三缚结确实断除了,是可以亲自检验的;如此学法才有实益,否则终究只是附庸风雅罢了。
  第八节道圣谛
  四圣谛中的道圣谛,全名应说为苦灭道圣谛,因为这一圣谛中所说的内容,是在理解苦圣谛、苦集圣谛及苦灭圣谛以后,应该如何实修的确实而不可改变的真实义,所以名为道圣谛。
  灭除三界中生死轮转诸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念、正思惟、正业、正精进、正语、正命、正定。略说如下:
  正见:是对声闻解脱道的义理应有正确的见解而产生实修上的见地,必须对四圣谛的义理具足理解了,才算是具足正见。正见的内容,函盖一切会影响解脱道实修结果的正确知见;譬如上面所说的大前提与大方向,都是正见;又如对于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二种现象的如实理解,以及对于如何可以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的如实理解等,不只是对于四圣谛本身的理解而已。正见的内涵,此书中只作提示而不作细说,读者请直接阅读四大部阿含诸经及诸方善知识所造诸书,佐以拙著《阿含正义》的阅读、思惟、观行,即可达成正见的建立。关于八正道的其余内涵也一样不作细说,只作列举式的略说。
  正念:对于出离生死、远离流转法等善法,于心中随时忆持;即是心心念念不忘忆持出世间法,于自己心中时时明记,就称为正念。若广说时,则是说佛门贤圣弟子对于苦圣谛思惟三界苦;在集圣谛中思惟种种集;在灭圣谛中思惟何法应灭,何法未灭;于道圣谛中思惟八种正道,心中时时都有无漏作意与心相应,于种种正法随念而不忘不失、不遗不漏,就称为正念。
  正思惟:是说佛门中的贤圣弟子对三界有之种种苦应正确思惟其苦,对于三界有中的各种集应正确思惟,对于所应灭的诸法应正确思惟灭后的状况,对于如何修灭之道应正确思惟八种正确的法道。思惟完成以后,心中具有无漏法相应的作意,并且详细地深入再作正确思惟,遍及诸法中加以极详细地正确思惟,不作非如理作意的思惟,就称为正思惟。
  正业:是说佛门中正修声闻解脱道的佛弟子四众,对于苦圣谛应详细思惟苦,对于集圣谛应详细思惟集,对于灭圣谛应详细思惟灭,对于道圣谛应详细思惟道。不但以如此的意业作为正业,在行上面还应该灭除各种邪命的身口意行,远离各种会导致未来世趣向恶道的身口意等三种恶行,也是正业。对于各种由色身所造的恶行,由于心中的抉择力所引生的无漏作意,产生了远离和止息的功德,也能够于各种身口意等恶业全部远离;在自己身上显现出了寂静的律仪,于各种会导致未来世再出生三界有的业行,全都不作不造、不行不犯,这就是正业。
  正精进:这是说,佛门四众弟子对于苦应详细思惟苦,对于集应详细思惟集,对于灭应详细思惟灭,对于灭苦之道应详细思惟种种法道;然后与解脱三界生死的无漏作意相应,因此而生起种种殷勤精进之心,勇健猛利而炽盛地敦励自己,久而不息地勇猛观行修正,就是正精进。
  正语:是说佛门四众弟子,对于苦圣谛详细思惟苦,对于集圣谛详细思惟集,乃至对于道圣谛详细思惟各种道,于修道过程中修除一切会导致自己趣向邪命的四种妄语,由于正见、正念而产生的抉择力,能与无漏作意相应而远离四种妄语,令口业律仪显现寂静,这就是正语。
  正命:是说贤圣弟子四众,对于苦圣谛详细思惟种种苦,乃至对于道圣谛详细思惟各种道;以此缘故,对于会导致趣向邪命的各种身语恶行,都由正见等抉择力而引生的无漏作意,得以远离、得以止息,显现出离三界的寂静律仪,不造作一切导致流转三界生死的身行,远离杀盗淫等恶业,是名正命。
  正定:是指心得决定,就是对于前七种正道已经有正确认知,并且决定不会动摇其心,因为心中已得决定而不会改变了,这就是正定。因为一般的说法总是偏向于禅定的修行,反而忽略了正定的最主要宗旨即是心得决定而不改变之意,则应举经证明之,例如《长阿含经》卷5 所说:【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何谓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七定具。】2 就是说,世尊所说的七种定具足,是指对于正见等七种正道的实修,心中已得决定而不会再动摇了,永远都不会退转于前面七种正道的实修,即是正定。
  注2《长阿含经》卷5,《大正藏》册1,页36,上5-7。
  以上是略说道圣谛的内容,所修的八正道,都必须以正见为前导而修之,方是正确的修习道圣谛。若是正见一法没有正修,产生了偏差,所修其余七种正道都成为偏斜之道,已经不属于正道。一切修习解脱道的佛门弟子,对此大前提必须留意,时时修正错误的知见,修习的八正道才能与四圣谛相应;否则终其一生努力修行的结果,都将唐捐其功,是故前面章节所说的法与次法都必须同时留意,不能有丝毫忽略而偏差。
  唯有精修八正道者方能解脱生死,非唯正知正见而已,这在《杂阿含经》卷43 亦有明文为证:【河者,譬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凉安乐者,譬无余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度者,譬精进勇猛到彼岸。】3 这也明确告诉四众弟子说:想要渡过三界生死大河的人,都必须知道三界有之一切身(一切功能差别),都是此岸而不能得解脱、证涅槃;所谓彼岸清凉安乐,就是无余涅槃解脱生死苦;正知正见只知道应该如何到达无生死彼岸的知识,还得要有渡河的工具才能到达无生死的彼岸,而渡河所需要的工具就是船筏,所以渡过生死大河的过程中的必要工具是八正道船筏。若是只对苦、集、灭等三个圣谛深入研究理解,而不肯依于正道的全部一一实修,则是只在生死此岸站立而不以船筏进入河中渡过,在此岸上徒然思惟观看或模拟,就以为是渡过生死大河而到达无生死底彼岸,全都只是一己的妄想,于解脱生死上面永远徒劳无功。
  注3《杂阿含经》卷43,《大正藏》册2,页313,下21-24。
  不幸的是末法时期有许多世间智慧聪明伶俐的学人,正是只想知道彼岸的境界而不肯付诸实行,连八正道船筏都没有登上,更没有驶入河中努力划桨,只是听闻到如何划桨便自以为已经到达无生的彼岸了;如是而犯下大妄语业的人,比比皆是。
  奉劝所有不修次法、不修五停心观、不证未到地定而只是想象观行,便想要获得初果的实证乃至妄想获得阿罗汉果的实证,都是不可能在解脱道上有所进展,何况能证涅槃而成阿罗汉?不免落入大妄语业中而不能自拔,诚可怜悯。为何平实故作此说?谓每见有诸人不肯在次法上实修,正业、正语、正命、正志全无,贪瞋严重无明依旧,而仅阅读平实著作数本之后便言已经开悟,在具足异生性的事实下,便言已证阿罗汉果或已入三地、四地等,浑然不知已经犯下大妄语业,来世已不可能继续留在人间,何况继续修学正法而得证果?普愿如是类人,于此皆有醒觉,肯下心实修正业、正语、正命、正志等,期能伏除性障、修除五盖、具修福德、实证定力,然后方始修学涅槃正理而作如实观行,方能获得实证上之功德与解脱,否则纵使观行甚佳,结果亦只是干慧而无证果及解脱之实质,空有大妄语之重业随身,于己于他皆无所益。
  第三章声闻涅槃之劝修
  第一节声闻道之三转——三转十二行
  佛陀来此地球降生,于示现初成佛时,从菩提伽耶以双足远行前后三天到达鹿野苑,三转四圣谛,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当场次第成为阿罗汉,这就是《阿含经》中有名的三转四行十二,简称为声闻解脱道的三转,或简称三转十二行。由三转四行十二,证明解脱道的修行,若闻法者为有因缘的弟子,是可以当场实证阿罗汉果的,所以闻法当场的证果,并非只是理论而已。但是前后三转四圣谛时各有不同的侧重之处,如下所说,是佛门学人求证解脱道时所应知悉,也是所应一一履践的内涵。
  世尊初转四圣谛时,主要在解释解脱道的义理,说明四圣谛的内涵;同时示现解脱道的修证是可能的,涅槃不是空想施设的唯名言法,令闻者建立信心,愿意求证;是故说法时侧重于令五比丘了知三界苦,令五比丘生起求证之心;但憍陈如由于根器较利,以及往世的因缘,即是在初转时,听完四圣谛就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憍陈如又名阿若拘邻,就是“解了法”的意思。
  世尊随后立即再度运转四圣谛,名为第二转四圣谛;此时侧重于劝请修行:苦圣谛应知、集圣谛应断、灭圣谛应证、道圣谛应修,主要就是劝修声闻解脱道、实证声闻涅槃。促令大众不要单只听闻就满足,而是应该要实地去完成四圣谛的观行。这是第二转四圣谛,重在劝修;此时也有比丘实证阿罗汉果。
  然后是第三转四圣谛,主要是侧重于灭圣谛的证转;虽然有所侧重,但仍然必须具足四圣谛的证转,不能有一圣谛不实证、不运转。所以第三次转的四圣谛,是 世尊正在运转第三次时,同时督促弟子们在听闻时,要一一确认无讹:苦圣谛已知、集圣谛已断、灭圣谛已证、道圣谛已修。如果弟子们能够一一确认无误,就能断除三界爱、断除五上分结,成为慧解脱阿罗汉;此时五比丘已全部证得阿罗汉果。于此之前,五比丘们尚未亲闻 世尊说法,仍在外道法中以定为禅;虽然精修禅定各有所证,但终究仍在三界的范畴中,不能出离三界。直到 世尊前来鹿野苑为他们说法,经由释义、劝修、证转的三个过程,才各自依于所证的禅定为基石而次第证得阿罗汉果,得出三界生死,成为五比丘,也是佛教僧团的首次成立。
  五比丘遇到 世尊为说四圣谛十二行之前,已经在正业、正命、正志上有了正精进,只是尚缺正见、正思惟,所以 世尊成佛之后来到鹿野苑为他们说法时,他们便在 世尊三转四行十二的过程,各自都获得了正念与正定而证得阿罗汉果,已知死后不会有中阴身生起,自知不受后有。世尊前后三次运转四圣谛,总共合为十二种行法,故称三转十二行。由于前后三次运转四圣谛,所说之法总共有苦、集、灭、道等三次演述,由于三次转时有释义、劝修、证转之侧重差别,是故四圣谛总有十二种应行之法;五比丘即是在 世尊首次三转十二行时,依 世尊而得度成为比丘圣弟子,首度成立声闻僧团。
  真修解脱道的佛门四众弟子,在完成正见、正命、正语、正志之后,若已得止心而不摇动所以发起未到地定了,此时亦可正精进而如此仿效、自行观修。但平实要再苦劝一次:于前后三次观修四圣谛之前,必须先对前面章节所说的次法全部深入了解思惟,并且已付诸实行而有未到地定生起以后,才可以进入四圣谛的三次观修过程,才能实证初果真断三缚结。若是求证三果及四果者,必须先有完成次法的验证——由修习“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发起初禅作为观行的基础,否则观修以后仍无可能成就慧解脱果,连三果都不可得,梵行未立、所作未办故。
  如是实修而作观行者,能够成为断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人已属稀有难得;因为想要成为声闻初果的人,除了这些观行以外,还必须有次法的实修及未到地定作为观行的基础。若已完成如上所说次法的实修以后,确认“欲为不净”而脱离欲界爱,因此发起初禅了,此时可以进入四圣谛的三次观修运转过程,在第一次四圣谛思惟观行时,应侧重于苦圣谛的观修;此时必须穷究三界境界而加以观察、思惟,无一遗漏;从三界一切境界的观察中,一一确定其境界相,并于三界的所有境界相中,要能够如此观察:人间具足八苦,欲界天虽不具足八苦,也不免“欲为不净”,同时也是生灭无常而有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行苦;再观察色界虽然已超过“欲为不净”,但仍有“上漏”无常生灭,依旧不免无常的行苦过患;最后观察无色定的成就者死后往生之处,那四个无色界天的处所,依旧不免生灭寿尽而告下堕,仍是无常境界,不曾外于三界有的范畴而有行苦,仍以出离为要。
  如是观察之后,对于四禅及四空定便没有爱乐与执著。此时已具足了知三界之粗重苦与微细苦,对三界境界即无爱乐与执著,不再想追求往生三种天界;如是具足了知苦圣谛的内涵与观察,才可以进入集圣谛与灭、道二谛的思惟与观察。
  初观四圣谛时,以苦圣谛、集圣谛为偏重之观察内容;灭圣谛则是重在理解“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要了知的是证阿罗汉果舍寿灭尽名色(灭尽五阴、十八界)后的涅槃境界中,是灭尽、真实、清凉、寂静、常住不变,免除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的障道内涵。道圣谛是重在理解八种灭除苦集的方法。此时重观四圣谛,要侧重于劝励自心精勤修习,要偏重于集圣谛的精修,要依八正道的方法侧重于三界有之中所有各种集的修断;也就是对于三界爱的集,应该努力在历缘对境时当场随观随断;于是对于人间五欲应该从“欲为不净”方面,努力作断除精修。在初次观修四圣谛时,由于确认五阴或无色界的四阴境界都是生灭无常而断除身见,成就初果了;此时重新观修四圣谛时,即是要对人间五欲的集加以修断,由于这个缘故而获得薄贪瞋痴的心境,取证二果道证。
  二果断结证道的内容,详后灭圣谛中再加说明,此处从略,专就三转十二行的要义加以说明,以便解脱道中的实修行者得以有所遵循。此时所应观修的内涵是断集,所以必须进而对欲界天的五欲不净深入了解,继续对欲界天五欲的集应如何断除,一一细心观察,观察之后随即下定决心加以断除。当实修者在此时下定决心要断除欲界诸法的贪爱时,对于远离欲界爱已经心得决定了,在初观或修学次法时尚未发起初禅者,此时将会依于原来所修的未到地定而发起初禅,自知不久就可以真断五下分结证得第三果,即将成为阿那含人。
  再继续观修色界境界及无色界境界的生灭无常,了知自己应该对无色界境界加以修断时,也能确定不久之后可以证得慧解脱果。于是行者必须对色界瞋、无色界痴的内涵深入了解,下定决心修断如是瞋与痴的集。然后必须了解我慢的断除——因极微细自我的存在而生喜的深沉作意必须除断;对于取证涅槃而生起的舍心,在取证第四果时也必须修断,因为这二者是三界中最微细的集,然后才可以证得慧解脱。
  总结第二次观修的主要用意,在于劝喻自己应当实修四圣谛法,即是三界苦应知、三界集应断、三界有应灭、道圣谛应修,故说第二转四圣谛之目的在于劝修。
  然后进入第三次观修四圣谛的过程,目的是要使弟子们达到可以实证及运转四圣谛之目的,所以 世尊第三次再转四圣谛。这次观修,要先从苦圣谛开始观行,重新检查自己是否已对苦圣谛的全部内涵具足了知,确认是否已经心得决定,使自己的作意坚定住于三界一切有都是苦的现象与苦的存在,确定苦圣谛已经在自己心中运转了。然后转入集圣谛中,将三界有的各种集一一观察,确认自己对于三界有之一切境界是否真的已经完全弃舍,没有丝毫爱乐,就是确定自己对于集圣谛已经如实亲证而真的在运转了。若已确定自己对三界一切法都无爱乐,确认已无三界诸有的集,最主要是对于识阴中的意识觉知心——特别是对微细意识存在的自我爱乐,必须确定集圣谛已经实证而且正在运转。
  当这个苦、集圣谛已经实证和运转时,即可进入灭圣谛中进行灭圣谛的第三次观修;此时应详细观察自己对灭圣谛是否已经如实现证,有没有遗漏某一种三界有的境界未曾灭除贪爱之心;然后一一确认三界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全都灭尽时是什么境界,连最后一分的无色界有灭除以后的无余涅槃境界,也都确认而无恐惧,并且心中爱乐著死后可以不再生起中阴身,如是确定不受后有时,就可以确认自己对灭圣谛已经实证——“我生已尽”;而这个灭圣谛的作意已经如实运转了,就是灭圣谛已证的现象。接著应进入道圣谛中观修,察看八正道的所有内涵;对于八正道的内涵,自己是否已经确认都已作到;如果确认都已作到,即是对于道圣谛已经实证,而这种如实住于道圣谛中的作意已经运转无误,也不会有偶尔退失的现象了,就是道圣谛已经实修、已经在运转了。全部确定而没有遗漏时,就是已证四果的慧解脱阿罗汉了,每日都以圆满的初禅身乐自娱,而不再对欲界的财、色、名、食、睡有所贪著。以上就是 世尊从菩提伽耶步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成阿罗汉时,三转十二行的概要内涵;但是这样的说明仍极简略,读者自行实修时,应该一一深入现观,并须先有次法与未到地定或初禅不退的功德持身,才能说是已经证转四圣谛,才能说是已经实证声闻果。
  如是说明以后,显示这个三转其实只是声闻法的四圣谛三次运转,并非许多人所误会的 世尊一世三转小、中、大三乘菩提的内容;为了避免误会,还是应该针对这部分的差别加以说明。
  第二节 声闻解脱道之三转异于诸佛之三转
  声闻解脱道之三转,是度有缘人证阿罗汉果,不是证缘觉果及佛菩提果,所转内涵都不涉及因缘观及般若所证的实相法界故,更未涉及成佛所必须具足实证的一切种智。
  声闻解脱道的三转所说法义内涵,前后三转都是演述四圣谛;如是四圣谛法义,所观察的对象只限于三界九地的蕴、界、处、入等法,意在观察及了解,然后确认三界九地的一切蕴处界入全部虚妄,并无实质不坏之自我可得,实证三界诸法无我。然后确认有生则必有死,有生则必有种种三界九地轮回生死之苦;唯有灭除后有之生,才能灭除轮回生死的种种苦。并且要再确认自己对于三界九地一切境界中的未来自我,已经都无执著,愿意灭尽自己的后有,死后不再有自己的蕴、处、界、入中的任何一法存在,成为无余涅槃。此时确定自己死时不会再有中阴身生起了,确定自己真的不受后有了,即是“我生已尽”,成就声闻解脱道所应证的涅槃。如是三转都是声闻法的四圣谛,凡所观行的对象,都是三界有为法的蕴、处、界、入等法,不涉及因缘观及法界实相如来藏的境界,因此所证都与实相般若的义理内涵无关,都不涉及大乘菩萨所证的般若实相密意,故非成佛之道。
  然而诸佛前来人间示现受生、八相成道,不是只教导众生证得解脱三界生死的声闻涅槃道而已,而是重在教导众生实证成佛之道,趣向佛菩提道,不是为了传授声闻解脱道而来人间受生示现;因此观机逗教而施设了小、中、大乘法义三转的不同内涵,先以三转四圣谛十二行而教导众生实证声闻解脱道,各自可以确认“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当有情实证解脱道而可以确认自己已经不再领受后有,确实不再堕于三界生死大苦之中了,这时对 世尊就有绝对信心,于是能够接受佛菩提道的长远修行过程,不畏惧于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苦行的菩萨道,开始实修佛菩提道时,才是开始实修成佛之道。以此缘故,世尊在初转时期,多次三转四圣谛,度诸大众实证声闻涅槃以后,往往随顺因缘而开示因缘观,令诸阿罗汉们证得缘觉果。然后便开始第二转时期演述实相般若;并且佐以教外别传方式,帮助大众快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即证真如而能现观实相法界的主体如来藏心,能现观如来藏心的真如法性,实相般若同时生起,证得诸佛及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此时方始生起实相般若智慧,方是成佛之道的首次实证。此即是第二转初期,专说实相法界之义涵,即是般若初期的宣演;然后渐次具足宣演成佛之道的大略次第,令诸实证般若的阿罗汉菩萨们,得以渐次通达般若而转入初地,因此成为大阿罗汉,是为第二转的般若期。
  然而诸大阿罗汉位的入地菩萨们,已经通达而知十度波罗蜜的概要内涵,此时距离佛地仍极遥远,自知尚未成佛,对于成佛之道的具足内容想要深入探究;是故 世尊开始教授一切种智之内涵,教导菩萨广修十地之道,开始修习十度波罗蜜多;所有已经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菩萨们,因此开始深入实相法界中探求更具足、更胜妙的佛法智慧,渐次迈向佛地,即是第三转的唯识种智诸经宣演增上慧学的过程。如是大阿罗汉位的入地菩萨们,各因修证层次差别,得要再历经一大或二大阿僧祇劫,深修唯识一切种智直到圆满时,方得成佛。
  如是三转的前后次第施设,几乎是十方世界诸佛都同样不二;只有在很少的净土世界中,只作成佛之道的般若与种智等二转的宣演,不先作声闻、缘觉解脱道的初转宣演。由此可证,声闻解脱道的三转十二行,纯属声闻解脱道内涵的实证,仅演说解脱道应知、应修、应证的四圣谛法义,并非诸佛世尊所作的成佛乃至入灭前的第三转整体施设宣演的全部内容,不可混为一谭,以免障碍自己在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实修与进展。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涅槃(连载12)----平实导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5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涅槃(连载12)----平实导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