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中观(连载10)----游正光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9  浏览次数:1255
又《大智度论》同卷龙树菩萨也为佛习气永尽,阿罗汉、辟支佛未断习气之原因作整个详细开示如下: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同用无漏智,断诸烦恼,习何以有尽、不尽?”
  答曰:“先已说智慧力薄,如世间火;诸佛力大,如劫尽火。今当更答:声闻、辟支佛集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于无量阿僧祇劫广修、广习,善法久熏故,于烦恼习无复余气。复次,佛于一切诸功德皆已摄尽故,乃至诸烦恼习气永尽无余。何以故?诸善德消诸烦恼故;诸阿罗汉于此功德不尽得故,但断世间爱直入涅槃。复次,佛断结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为大刀,以无碍智直过故断,诸结使尽无复遗余。譬如人有重罪,国王大瞋,诛其七世根本,令无遗余。佛亦如是,于烦恼重贼,诛拔根本,令无遗余。以是故说:‘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1
  注1《大智度论》卷27〈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61,上26-中12。
  《大智度论》卷27 开示:声闻、辟支佛仅断除世间爱,亦即断了三界爱的烦恼现行,其所得功德、智慧时劫很短,乃至可能仅有一世、二世或三世而已,不如诸佛久劫修集功德、智慧。因此二乘人畏惧生死轮回苦,心得决定终不改易,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诸佛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不仅断除了三界世间爱的分段生死,而且也断了三界世间爱的习气,以及无始无明的变易生死。于成佛后,仍然依照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所以功德、智慧远远超过声闻、辟支佛,不是声闻、辟支佛所能比拟的。
  由上面经与论开示,很清楚告诉大众:佛已经永断习气种子随眠,声闻、辟支佛仅断除三界爱烦恼的现行,不断三界爱的习气种子随眠,更不断无始无明;所以声闻、辟支佛仍然有习气存在没有断除,这也是经中或论中所说的余气 2。
  注2 、余气,亦名残气,也就是残留的烦恼,如《大般涅槃经》卷12〈圣行品第 19〉开示:“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藏》册12,页682,上19-20。又《大智度论》卷2〈序品第 1〉也开示:“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余气故在。”《大正藏》册25,页70,下4-6。
  譬如毕陵尊者伽婆蹉,五百世为尊贵的婆罗门,因为使唤奴婢习惯了,今世遇缘,使唤的习气不经意就流露出来,如《大智度论》卷2 开示:
  复次,长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必陵伽婆蹉实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必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3
  注3《大智度论》卷2〈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71,上17-28。
  毕陵尊者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患有眼疾,又需要经常过恒河乞食,因为遵守世尊教诲,不敢随便使用神足通过河。因为无法过河的缘故,毕陵尊者于是观看恒河神到底是谁?知道原来是“她”,所以就对恒河神说:“小婢!小婢!把水停住,不要流动,让我过河!”恒河神听了,知道毕陵尊者是一位阿罗汉,不敢怠慢,于是赶快将河水分开,让毕陵尊者过河。可是堂堂一位恒河神被说成小婢,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向佛告御状。佛差人找毕陵尊者过来问清楚。问了以后,知道毕陵尊者不对,要求毕陵尊者向恒河神忏悔。毕陵尊者谨遵佛的意旨,合掌向恒河神忏悔说:“小婢!不要起瞋!我向你忏悔!”在场的大众听了都笑翻了,原来毕陵尊者仍然唤恒河神为小婢。佛于是藉这个因缘向大家开示:“毕陵尊者五百世以来,生为尊贵的婆罗门家,恒河神曾经为毕陵尊者小婢,因为使唤惯了,习气使然,所以才会叫恒河神为小婢,不是心中有憍慢的缘故。”由论中开示可知:毕陵尊者虽然贵为阿罗汉,但是习气随眠仍然未除,遇到往昔五百世曾为家中小婢的恒河神时,使唤的习气不经意就出现了,并不是毕陵尊者心中有憍慢的缘故。
  又譬如:
  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触娆众生。今虽得人,宿习不除,故复生瞋。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4
  注4《撰集百缘经》卷10〈诸缘品第 10〉,《大正藏》册4,页250,中13-22。
  须菩提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因往昔在迦叶佛时曾为比丘,一时没有得到顺心,便起瞋心骂另一位比丘为毒龙,所以舍寿后下堕傍生道,五百世为毒龙,因此瞋心很重,今世虽然在释迦世尊座下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但仍有瞋的习气存在,使得今世有很多师兄弟,譬如难陀比丘等人,不喜欢与须菩提亲近。所以须菩提与众生的善缘比较薄,这也是须菩提于师兄弟众中最晚成佛的原因。又譬如: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勅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5摩诃迦叶(声闻的大迦叶)因为多生瞋息未除故,于佛灭后结集法时,令阿难向大众忏悔六突吉罗 6 的过失,并说:“不与有漏未尽、不清净的人一起结集!”又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7
  注5《大智度论》卷27〈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60,下17-19。
  注6 六突吉罗就是六种恶作、六种轻垢罪,亦即大迦叶责备阿难有六种过失:不问佛小小戒、请佛允许女人出家、以佛阴藏相示女人、不请佛久住世间、佛索水而不与、允许女人先礼,以致污舍利。
  注7《大智度论》卷84〈三慧品第 70〉,《大正藏》册25,页649,下10-13。
  蜜婆私诧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因为曾经五百世为猕猴,所以今世虽然贵为阿罗汉,仍有猕猴跳跃躁动的习气存在,所以常遭到愚痴无智的人毁谤。
  又譬如:
  佛言:“有罗汉名憍梵鉢,已得阿罗汉道,反作牛饲。”弟子问佛:“何以故?”
  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时,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余习未尽故。”8
  注8《佛说处处经》卷1,《大正藏》册17,页527,上2-5。
  憍梵鉢提本身是一位阿罗汉,曾七百世为牛,所以今世仍然牛的反刍及咀嚼的习惯存在,不时地将吃进的食物吐出来,像牛一样咀嚼著。因为这样的缘故,常遭世人指指点点、引人非议,所以 佛叫憍梵鉢提到忉利天,接受天人供养,一者、避免世人不明就里,妄加毁谤,因而造下毁谤阿罗汉无边罪业,未来要受苦果。二者、天人都知道憍梵鉢提是一位阿罗汉,名为应供,不仅不会毁谤,反而会供养阿罗汉,来培植及长养自己的善根与福德。
  既然已知道阿罗汉仍有习气种子随眠存在,接下来要探讨什么是习气种子随眠?以及为什么会有习气存在?又该如何断?所谓习气种子随眠,就是一种习气、习性、惯性,也就是某种习惯不经意,而且经常性的行为出现。因此在生活上,某一种烦恼不经意而且经常不断地出现的行为,就是习性,如论中开示: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9
  注9《大智度论》卷27〈序品第 1〉,《大正藏》册25,页260,下2-9。
  龙树菩萨开示:习气名为烦恼残留之气,好像是烦恼一样,其实不是真正的烦恼,因为阿罗汉已经将烦恼现行断除,但仍有烦恼习气种子随眠没有断除,别人不知道这是习气种子随眠,以为是烦恼的现行。就好像在衣柜里放置樟脑丸,久而久之,衣服上面就会有樟脑的味道,就算你将樟脑丸取出,隔了一段时间,衣服仍然有樟脑的味道不散。譬如阿罗汉吃到美味佳肴,也会起轻微的贪,但是不会再贪第二口,这就是只断现行而不断习气种子随眠表征。又譬如有人当面骂阿罗汉,阿罗汉绝不会回骂,因为他已断烦恼现行,可是他会
  不高兴不跟你说话,面无表情地转头就走了,这表示阿罗汉还有瞋的习气存在,没有断除。
  又譬如在佛世,如果某甲说某乙阿罗汉不是阿罗汉,某乙阿罗汉还是会有瞋的习气现行,仍然会举椎打云板集众,要求某甲公开忏悔,避免某甲因为毁谤某乙阿罗汉,成就毁谤贤圣重罪,未来要下堕地狱受苦。
  接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观察习气的存在?知道以后,就可以面对它、消除它,以减少一些不好的习气。譬如养猫的人会发现,猫在大小便后,会有拨土将大小便掩盖的习惯;就算没有猫妈妈从小教导,或者没有土可拨,猫仍然会有拨土的动作出现。又譬如养狗的人会发现,有些狗生病时,没有狗妈妈教导,它会自己去找草来吃治病。又譬如鸟在啄食时,每啄一次,就会左右转头、翘尾巴,观察周遭的环境有没有危险,并且躁动不安的跳跃著,深恐被人抓著,从此生死两别。
  又譬如草食动物,如羚羊、鹿、牛、象等,刚出生不到几分钟,妈妈也没有教导,它自己会很努力地学习站起来,尽管它刚站起来时总是东倒西歪、跌跌撞撞的,非常不稳。
  又譬如刚出生的草食小动物,如果发现有危险出现,没有妈妈教导,自己就会躲在草丛里一动也不动,并与草丛环境融为一境,不容易被掠食动物发现;一直到危险过去了,才会从草丛里出来。又譬如小鳄鱼刚从卵中出生,就会集体出声引鳄鱼妈妈前来帮助,以离开孵化地。
  又譬如鸟类的鹳,如果有二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鹳,这二只小鹳自然而然就会争食、斗争,乃至将同袍手足杀死,以获得全部食物来长养自己。又譬如锥齿鲨在母胎里,没有母鲨教导,自己就会手足相残,以便获得食物而得以成长及出胎。
  又譬如刚从沙坑里出生的小乌龟,没有乌龟妈妈教导,就知道要往大海里走,不会往与大海相反方向走。又譬如刚出生的猪鼻蛇,没有妈妈教导,遇到危险时就会装死、吐舌、发出腐臭的味道,假装已经死亡多日;待其观察危险过了以后,自己翻身又活过来了。又譬如小眼镜蛇,刚出生没有多久,遇到危险时,就会将身体弓起来,并将皮摺张开来,让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比平常大,以此来威吓他人保卫自己,避免被其他掠食吃掉。又譬如袋鼠的胎儿属于早产的胎儿,大约是一粒花生米那么大;于出胎后,不需要袋鼠妈妈教导,自然而然就会往妈妈的育儿袋方向爬,去找育儿袋里面的乳头吸吮乳汁。
  又譬如刚出生的胎儿,肚子饿了,或者大小便弄脏、弄湿了,感觉不舒服,不需要人教导,自己知道会哭;待其父母喂食了,或者换了干净尿布后就不哭了。又譬如看见手上有毒虫等物,自然而然就会将手迅速摆动,将彼甩掉,避免自己受害。
  又譬如现代人,平常使用计算机习惯了,哪一天没有用电脑,就会觉得怪怪的,这表示已经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突然的改变,会让人觉得不习惯。又譬如过去世曾当过官,养成当官应有的威仪习气,所以比较严肃,不容易与他人亲近,导致今世仍然有这种习气存在,他人看了,觉得这个人很严肃,很难以亲近;须待他人与这个人相处后,才会知道他并不如表面那么严肃,其实很容易与人相处。
  又譬如有些人今世在音乐、美术、绘画、数学、棋艺等等世间法上稍加熏习后,会比其他的人更容易驾轻就熟,乃至出类拔萃,这表示此人过去世曾熏习此类的世间法,因此种子含藏在个人的如来藏内,今世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类的世间法,就会勾起往世所熏习的种子出现,因此比一般人更快完成世间法的熏习,乃至在同侪中脱颖而出。又譬如刚要发脾气的时候,意识已经观照到自己要发脾气,也很理智告诉自己不可以发脾气,可是脾气还是发起了,这就是瞋的习气现起。
  又譬如留有长头发的女众,因为低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一边的头发垂下来,经常地有用手将侧边的头发调整到耳朵后面的动作出现。又譬如平常熏习某一首歌习惯了,只要起一个作意,歌词就在脑中出现,并且随口唱出,或是不需要用嘴唱,歌词就在脑中直接出现,不仅有声音出现在脑海中,就连身体也随著歌词的内容及拍子而随之起舞。诸如上述所说种种习气,在日常生活举目可见,只是你有没有仔细去观察、去了知而已。如果没有仔细去观察、去了知,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习气。既然连习气是什么都不知道,更遑论能改变习气了。如果你观察到了,也知道了什么是习气,未来可以透过种种境界去改变习气,乃至将不好的习气断除无余。
  为什么会有习气存在?乃是无始劫以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熏习所产生的结果,导致某种不经意且重复性的行为发生,这就是习性,亦名惯性。所谓“种子生现行”,乃是如来藏依于七转识熏习所得的种子,于某种因缘出现后,能生起七识心种子现行去运作。所谓“现行熏种子”,就是七识心相应的种子现行熏习诸法后,必定会落谢如来藏内而长养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与先前的种子多少有所改变及差异。“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二者,如同一个循环一样,不断地现行生住异灭及熏习,不断地落谢及改易如
  来藏所含藏种子内容,如此不断地进行著、不断改变如来藏所含藏种子内容,使得每一个人所熏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诚如俚语所说:一样米养百样人 10,譬如同样在医院的婴儿室中,可以发现每个小孩习惯不一样,有的小孩很安静,有的小孩很好动,有的小孩很会哭闹等。又譬如久处于黑暗的鱼,由于眼根平常所见都是暗色,没有差别,所以眼根所见变成不是很重要,反而是眼根以外的器官,譬如耳根、身根等变成很重要。因为久熏习以后,鱼的眼根渐渐退化,可以看见久处黑暗的鱼,虽然仍具有眼根的模样,可是它的眼根已经退化。这就是经过熏习,以及“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得的结果。
  注10 比喻人我之间思想与行为各有不同,参见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撷取日期:2011/11/10。
  既然知道什么是习气,就要去观察自己有什么好的习气,如何去增益;有什么不好的习气,如何去断除。譬如,某甲如来藏的种子有五分的清净,因为某甲不断地熏习白品法(善法、清净法),使得如来藏种子起了现行(种子生现行),去熏习白品法,有了一分清净后,落谢在如来藏内,改变某甲的如来藏种子成为六分的清净(现行熏种子)。如是不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使得某甲如来藏心体内种子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增益清净,乃至最后得以究竟清净。反之,熏习黑品法(恶法、不净法)也是一样,透过不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熏习黑品法,使得某甲如来藏心体内种子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增益染污,乃至究竟染污。又譬如小孩小时很天真无邪,但是受到后天环境熏习善法或恶法的影响,导致后来变好或变坏的结果出现,这就是熏习的结果,也是世间人所认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又譬如抽烟的人,
  因为经常抽烟的关系,导致后来成为烟瘾;当烟瘾出现时,就会想抽烟,如果不抽烟就会很难受,这是因为经常熏习后成为一种惯性,导致烟瘾出现时,不得不去抽烟来满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抽烟的人想要戒烟,就必须经过一段痛苦的戒烟过程,这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才有办法戒烟成功,才能将以前熏习抽烟的习惯慢慢改变成不抽烟。同样的道理,有人熏习恶法,譬如吸食吗啡、大麻、K 他命、安非他命、、笑气、浴盐等毒品,等到毒瘾发作了,如果没有继续吸食此类的毒品,将会很痛苦、很难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修行乃是透过一连串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过程,在历缘对境中,去改变如来藏所含藏种子的内容,使得如来藏种子清净,乃至究竟清净,不再变异,那就是成佛;或者使得如来藏种子变得更加染污,乃至要下堕三恶道受无量苦。
  第二件事情,要改变习气种子随眠是很辛苦的,必须经过长时间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忍受痛苦、不断地改变习气,才有可能改变成功。以此类推,每一个人过去无量劫之每一世,也包括今世在内,熏习了许多习气,所以吾人自无始劫以来,有无量无边的习气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大多数众生不知道,或是自己有没有发现而已),因此菩萨要透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方法,于成佛之道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将这些现行烦恼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可以将三界爱现行之思惑断尽而不断,留下最后一分思惑以继续取得未来世的五蕴身继续佛道之修行。然后,于第二大阿僧祇劫断除三界爱习气种子随眠,于第三大阿僧祇劫将异熟愚断除,这也是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去将烦恼现行、烦恼习气,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全部汰换到究竟清净才能成佛的道理。
  基于上面所说,笔者经常听到有人想一下子改变某种不好的习气,那是不太容易的,这是因为今世已经熏习习惯了,乃至于有些习性是经过无量劫熏习成就,不是马上可以改变的,正如世俗人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1 这比喻人的本性、习性很难改变。虽然习性不容易改变,但还是可以改变,只是比较困难、比较缓慢而已。正确的作法是:如果知道是不好的习性,在日常生活中,透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去改变,也就是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去熏习、去改变它,去忍受不便、去忍受痛苦,未来才有机会扭转习气,乃至要经过多生多劫,才能将不好的习性汰换清净。譬如菩萨在习种性之十住阶位,仍然有很多习气存在,只是菩萨在别相智上用心,不是在习气断除上用心,所以不容易断除习气,待转入十回向位修行,也就是进入《楞严经》所说的色阴区宇的范围继续修行,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菩萨三果,并于第一大阿僧祇劫结束前,成就如梦观后,可以将思惑断尽成四果而不断,转入初地修无生法忍智慧,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
  注11 山河的面貌随年月而有变化,而人的禀赋性格却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本性极难改变,参见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撷取日期:2011/11/10。
  如是一一成就初地、二地所应断除习气种子随眠,转入三地修行。于三地快满心的时候,加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发起三昧乐意生身,不仅圆满三地应有的功德,而且也成就色阴尽的境界,将色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转入四地修行,同时也进入受阴区宇的范围。
  如是菩萨于四地、五地,对于四圣谛以无生法忍分别进行创观及重观,一一详细及深入观行,因而圆满四地、五地功德,转入六地修行。于六地,对于因缘法以无生法忍详细观行,于六地快满心的时候,成就似有非有现观,不仅圆满六地功德证灭尽定,而且也成就受阴尽的境界,将受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进而转入七地修行,同时也进入想阴区宇的范围。
  菩萨转入七地修行,并于快满心的时候,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不仅圆满七地功德,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断除了分段生死,而且也成就想阴尽的境界,将想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转入八地修行,同时也进入行阴区宇的范围。
  如是菩萨于八地、九地、十地修行。于十地满心的时候,成就大法智云,不仅圆满十地功德,而且也成就行阴尽的境界,将行阴的习气种子随眠断除,转入等觉位修行,同时也进入识阴区宇的范围。在等觉地,菩萨已经不需要修学任何法门,所以百劫专门修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不管内财、外财,统统布施出去。于百劫修集圆满,上生天上。于因缘快成熟时,事先派遣菩萨们诞生人间,以安排自己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断除了变易生死,而且也成就了识阴尽的境界,将识阴习气种子随眠断除,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由此可知:一者、菩萨经过二大无量数劫才断除五阴的习气种子随眠,不是于一世可以将习气种子随眠断除的,因此,想于一时、一世将某些多生多劫习气断除,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者、断除习气种子随眠是要一次又一次去改变它,才有可能成就的。既然习气要经过多次,乃至多生多劫才能改变它,显然断除习气种子随眠真的不容易,是一件痛苦的事,不是快乐的事,这需要时间、毅力来改变它。
  综合上面可知: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修行,不仅断一念无明现行之分段生死,而且还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之变易生死,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二乘仅断一念无明现行、断分段生死而已,还有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存在未断,但不妨二乘四果人解脱三界轮回生死而入无余涅槃;但是菩萨如果不断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就会妨碍菩萨证大菩提果,所以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断除二障,成为无上正等正觉。
  第七点: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亦即菩萨不须断尽烦恼障(我执、我所执)而证菩提,但是二乘人断尽烦恼却不证菩提。从第六点结论可知,二乘仅断一念无明的现行而已,还有习气种子随眠及无始无明未除,但不妨二乘四果人入无余涅槃,已断分段生死故。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修行,不仅断一念无明的分段生死,而且还断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的变易生死。然而探究菩萨于明心见道的时候,仅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而已,其他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我执、我所执烦恼还没有断除,因此,菩萨明心
  证真如,虽然已断真见道所应断的见惑烦恼,可是还有修所断的我执、我所执烦恼未尽,不过菩萨已经知道二乘人所证的无余涅槃境界为何,这样的智慧证境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因为二乘的四果人将一念无明的烦恼现行断除,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而说已证涅槃,但是他还是无法了知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何,更何况他入了无余涅槃,五蕴十八界皆灭,哪还能证涅槃?根本没有阿罗汉证涅槃嘛!
  可是佛方便说:二乘人证涅槃。又二乘人虽然知道无余涅槃的境界是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是要断除烦恼现行后才能证得,根本无法想象菩萨不断尽烦恼,却又知道无余涅槃的境界为何,因此当菩萨解说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时,阿罗汉当然百思不解,可是又无法反驳,只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说法。又菩萨断了见惑,没有断除思惑烦恼而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知道二乘人断烦恼所证的无余涅槃本际,其实就是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没有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虽然二乘人如同菩萨一样,知道无余涅槃本际是极寂静的境界,可是无余涅槃本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在哪里,二乘人不知道。既然二乘无学连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所在都不知道,更何况能知上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境界?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一者、菩萨不须断尽烦恼障而证菩提(涅槃本际),但是二乘人虽断尽烦恼障却不证菩提(涅槃本际),虽然二乘人可以入无余涅槃,可是不知道菩萨所证无余涅槃本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在哪里,所以二乘人面对菩萨说法,不敢置喙一词,以免菩萨藉此机缘更说甚妙法,让二乘人无法回辩,如同 佛的十大弟子,无有一人敢回应 维摩诘居士的说法。二者、二乘人所证的无余涅槃,乃是 佛方便说,不是究竟说,是 佛为二乘人而从佛菩提中特别析出解脱道来建立的化城,只是佛菩提中极小的一部分,是让二乘人可以止息的地方,但不是究竟处,真正的究竟处是 佛要让二乘人回小向大,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再分证大乘有余涅槃,以及大乘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后世的五蕴身继续修行,未来才有可能证得佛地无住处涅槃的大菩提果。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般若中观(连载10)----游正光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51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般若中观(连载10)----游正光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