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金鉴(连载43)----孙正德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110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四、应成派中观之宗旨堕于人我执之遍计执性
  中应成派中观月称、寂天、宗喀巴等人,不许依他起缘生诸法(五蕴)自性空,欲于本质无有真实体性,藉众缘之力而有之五蕴法中,执取其中一法乃至多法为常住不变异之真实法,建立为常住不坏法,才能成立双身法乐空双运之合理性,正是世尊于一切经中处处所宣说之四倒者:“为四倒之所颠倒,于有漏法中妄想所见,无我见我、无常见常、无乐见乐、不净见净。”应成派中观于无常生灭有为之五蕴无我法中遍计有我,于无常之五蕴见以为常,正是不能如实了知缘生法─有漏五蕴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法相,正堕于我见之中,与三乘菩提之任何一种都全面违背。身、受、心、法四念处观,是世尊为对治堕于四倒者所给予之法药,于前面章节中已多次引用、申论、辨正,但应成派中观古今诸师对此竟然都无所知,或已有所知而皆继续狡辩五阴为实有我、为常住法。殊不知取境了知诸法,并于所了知诸法中起心造作,即是依他起缘生法之眼识乃至意识现行以后,与心所法“触、作意、受、想、思”运作时之法相,其中呈现了见闻觉知事以及见闻觉知者,也就是宗喀巴等所执取为常住法之“我、自性”,然而此见闻觉知事及见闻觉知者,若离了色声香味触及六根等境界,即无全性可得,故是有生有灭之无常法、无我法,是自性空、无有真实自性、依仗他法他缘之力而有之缘生法。由于五阴诸缘生法无常,并无真实自性,自性空故非真实我,纵然去除“语言施设我”之假名,五阴仍然无有真实自在之体性,并非真实常住不坏之法性;执取如是依他起自性为真实、为圆成实自相者,即是堕于遍计执性之人我执与我所执烦恼恶见中,由此证明宗喀巴尚且不知所知障之法我执为何物,更何况能言及圆成实之真如无我法相?何况能了知自身于圆成实自性之遍计执相而得破除之?
  眼识乃至意识心,虽是能取六尘境界而分别六尘境界之内涵,但意识等六识乃是藉根尘触三法和合之方便才能生起之生灭识;而且意识等六识都不具有大种性自性,故皆不能摄持四大所成之色蕴,因此意等六识只能触内相分六尘,并非能与外六尘相触者,故亦不许为能变现内六尘境界者,当知意识细分后之一切粗细识皆不可能成为“结生相续识”;故六根、六尘诸法运行之先后性与逻辑性,不许应成派中观以自意妄行加以任意转计,不许彼等随意以虚妄想而主张意等六识能够摄取四大极微言为能现六尘境界者;故亦不许彼等因此而特别遍计执著意识能持身、能持业种、能入胎结生相续及常住不灭。意识乃至眼识皆是依他起性之缘生法,同属有生灭相之无常法,应成派中观师对此悉皆不知,于此等无常之法妄见为常并执取之,亦是堕于遍计执性之人我执烦恼恶见中。应成派中观主张五蕴性空唯名而有作用,仅是于语言文字“我”之名称上,述说此五蕴我之名称自性空、唯假名,并非说有情众生之五蕴自体性空唯名,故皆无法断除我见;彼等遣除了此一假我之语言假名以后,认为细意识“我”以及有作用之见闻觉知性“自性”,即是彼等所守护之圆成实自相,是严重误会佛法而落入五阴中,永无断除我见之可能。
  兹举示宗喀巴之言论以作证明:
  通常诸有情类,于见闻等义及眼色等内外诸事依他起上妄执为我。即当以此为空依处,决择其空。非于圆成实上执有真实余二自性而起迷乱。岂是决择圆成实性由其所余二自性空而为无我,又执有法我,非执有他实事,如执某处有火,以自内心是见外境内心似各别有,如其所见便执为实。其能对治谓当显示所见心境无有异体能取所取,非说无余能取所取。(注 1)
  注1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2,大千出版社(台北),1998.3 初版,页78-79。
  宗喀巴主张若于见闻觉知等,以及眼色等十二处依他所起等法,妄执有一假名之我,以为能取所取是此假名我之所作,倘若决择此假名我非真实之能取与所取主体,则我之妄执即是一切法空之依处;意即能够决择见闻等及眼色等事无有假名我之无能取所取自性,依他起法之见闻等即由遍计执之我空而成为圆成实,这是认定五蕴为实有法,稼接为世尊所说第八识专属的圆成实性;于五蕴假名建立之名言我—名词上所说的我─方是依他起性。宗喀巴此处所说乃公然违背世尊所说之圣教。
  其一: 圆成实乃是诸法胜义,专属于第八识真如心;此圆成实性倘若需经由助缘方能转变而生起,则属从缘所作之生灭法,即非胜义。
  其二: 世尊处处宣说圆成实之胜义法性,离一切想与所想,超过一切寻思境界,超过见闻觉知境界,不堕六尘中;而宗喀巴所说的实我其实只是五蕴离念灵知,假我—法我—则是依五蕴离念灵知而施设的色受想行识等名相或五蕴名相,误认为凡是名言所说之法相都是法我;又认为法我虚妄的实证,是只要了知如是名言所说法我虚妄者,即是证得法无我而成佛了,其实都落入人我的我所之中,不离妄想相。佛说的假我、无我,
  是指五蕴自身,并说明五蕴皆是因缘所生法,都摄属依他起性,如实证知五蕴虚假,名为证得人无我;佛说的法我,则是以意识等六识为自我中心,内执著阿赖耶识之功能为内我,成就阿赖耶性而轮回生死,外执色受想行蕴、十八界等所衍生之诸法为外我,此等执著名为法我执,都摄在遍计执性中;若能如实观察而了知此等诸法无我性,名为证得法无我。佛有如是圣教,与宗喀巴所说全然相异。
  其三: 佛说的能取与所取,是指识、受、想、行蕴,共同摄受六尘万法,名为能取与所取;宗喀巴则移花接木,说能取是有念灵知,所取是依蕴处界施设的名言我,当离念灵知取六尘境界时,认为所取六尘境界是识阴六识所显现,故说“当显示所见心境无有异体能取所取”;但是另外还有能取与所取,即是以有念灵知为能取,以名言施设的名言我、名词我为所取;误认为意识觉知心不取名言施设的所取假名之我,即是已离能取与所取,如是错会而说名等四阴取六尘(特别是淫乐中的触尘)时,并非佛法中应该远离的能取与所取,故说“非说无余能取所取”,与佛所说完全不符。
  其四: 佛所说的圆成实性,是能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含六尘)及万法的心,宗喀巴
  却将藉十二处为缘而生的识阴六识当作能生万法的生因,然而六识既是由十二处为缘才出生的,是先有五色根、意根及六尘境界以后才能生起六识的,但宗喀巴却说六尘境界是由六识心所生的,故说“当显示所见心境无有异体能取所取”,意谓所见六尘中的心境,就仅有能取的六识心与所取的六尘境界而无六根为俱有依,亦是完全不符佛说,并写在著作中永续误导众生,是公然违背世尊的说法,也是造就破法的大恶业。
  他的《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这一段论文中所说,尚且有其余种种过失;略说余过,可以参考本章第二节第三目所说,一一加以思惟即知,此处不必再详述。
  不论是有念灵知境界而落入语言名相所说的名词假我中,或是离念灵知而不落入语言名相所说的名词假我中,只要是对六尘有所了知,乃至在二禅等至位中远离五尘而只对定境中的定境法尘有所了知,即已是能取所取具足了:能取者为离念灵知,所取者为定境法尘。故所取的六尘或只剩下定境法尘而无五尘的等至境界中,离念灵知即是能取之心,定境法尘即是所取的境界。由此可知,境界是相对于有念灵知或离念灵知而存在的,而有念或离念的灵知心,都是依靠境界才能生起及存在,况且所取的内相分六尘境界是先于能取的离念灵知而存在的,是由如来藏识所出生而不是由离念灵知心所出生的;而外相分的六尘境界从来不曾被离念灵知心所触知,这已不是宗喀巴所能理解的。宗喀巴则说六尘境界是由六识心所生的,他说“当显示所见心境无有异体能取所取”,所说完全不符三界法界中的事实。可见他的观行尚未入门,仍在人间的世俗我见中沉沦,连世俗凡夫的未到地定观行都不曾完成,至于世俗凡夫的初禅境界观行更未完成,何况能知菩萨所证之观行境界?竟然广谈证悟菩萨方能理解的唯识种智法相,如同不识字的小儿谈论《古文观止》一般的可笑,然而竟有大师、法王、活佛崇拜不已,令人难以思议。
  不论了知之时是否有语言在心中出现,一旦了知之时已经双具能取与所取,谓了知之时已有能了知者及被了知境,能了知者即是能取,所了知境即是所取;具有能取所取二法,即是有表示、有言说之寻思境界,非胜义法性;于离念灵知境界中,亦有所取之定境法尘与能取之离念灵知,亦不离寻思境界,亦非胜义法性,所了知之六尘境界、所有境界都不外于觉观境界故;见闻觉知具足乃至唯余定境中的了知境界时,仍不能外于六尘、法尘境界故,觉观境界即是寻思境界故,即非胜义境界,佛说第一义谛离见闻觉知境界故。于见闻觉知性以及眼色等依他起诸法不执为我,乃是二乘断除缘于五蕴所生我见、我执之方法,二乘断除对于无常有为生灭之见闻觉知以及眼色等五蕴人我法所生真实常住之颠倒想,断尽五蕴人我执之烦恼即是灭除五蕴人我受生之缘,故依他起之意识等六法可经由众缘之散坏灭除而永灭,灭尽依他起性之意识等六法以后而不受后有,不复有意识等六法继续被如来藏藉六根、六尘为缘重新出生,即成为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并无境界,既无能取之有念及离念灵知,亦无所取之六尘或远离五尘之定境灵知境界,如是方名已离能取与所取;而如是绝无能取与所取之涅槃,见道菩萨则是五蕴俱存之时即已证得,即是现观如来住之无境界境界时自己亲身证明之事实,即是将蕴处界等万法摒除在外之如来藏自心境界。如是现观者,方名实证圆成实性之胜义谛,是开悟明心后深入现观第八识如来藏所知之境界,不是否定第八识的宗喀巴所能稍稍猜测的实相境界。
  倘若于见闻觉知及眼、色等依他起诸法,去除人我执以后即可成为圆成实性,即是胜义谛,则胜义谛即是世俗谛,与声闻解脱道完全相同无异故,证知宗喀巴如是所说邪谬;又见闻觉知及六尘等法亦应不可能永灭,阿罗汉应当无法于舍报时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亦证知宗喀巴如是主张不符声闻菩提;又因为圆成实性乃是无为法所含摄,无为之法应无生无灭故,依宗喀巴如是主张,则阿罗汉之见闻觉知心及六尘都应永住不灭而不会死亡散坏,则永远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则俱解脱之阿罗汉亦应当不能入于灭尽定,入灭尽定者必定要舍六识心以及第七识之受与想心所法故,由此亦证知宗喀巴完全不懂佛法。若如宗喀巴所说,见闻觉知性及六尘应都已是圆成实性,则俱解脱阿罗汉之六识心及六尘境界应当已成为无生无灭之无为法,永无可以断灭之时,则将无有灭尽定可证;世间凡夫亦应无法证得无想定,无想定中并无见闻觉知及六尘故,已无离念灵知及定境法尘故,凡夫之离念灵知与圣者之离念灵知同属有为法故;如是则与世尊之至教量完全违背,因为实有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亦实有证灭尽定之俱解脱阿罗汉,亦有证无想定而灭尽意识等六法之凡夫故,都已灭尽宗喀巴所妄计“圆成实性”之离念灵知及六尘境界故。由如是正理,一一证知宗喀巴对基础佛法尚未正确理解,四大部阿含诸经圣教历历犹可稽查故。
  六识心于见闻觉知中能间接见知外境,如其所见,执所见与外境似各别有;宗喀巴主张只要能了知所见之外境即是见闻觉知心境之所现,并无异体法是能取外境者,但是又另行施设有念灵知能取名言施设之“五蕴”假我。他认为离念灵知能取离念境界中之六尘或定境法尘,只要不出现语言妄念即是远离能取、所取的圣境;但他认为还是另有别的能取与所取,即是有念灵知能取名词施设的名言我,所以另外还有别的能取与所取,了知此一事实而常住于离念灵知境界中(不论是平常境界中的离念灵知,或是双身法乐空双运中的离念灵知),即是证得法无我的佛果境界了,认为如此即是远离能取与所取;认为若能这样的了知,即是已对治遍计执另有“我、法”能作为能取与所取而断除了法我执,即是证得真实能取与所取之圆成实自性。但宗喀巴这些境界都不离能取的意识觉知心与所取的离念六尘境界;如是虚妄想像而攀缘套用唯识种智三性、三无性名相所组织出来之邪论,所能笼罩之对象仅局限于信受六识论未断我见者、否定实有如来藏阿赖耶识之凡夫、以意识心之离念灵知为真常如来藏之错悟者,以及一般未具佛法正知见之浅学凡夫,却同时暴露自己之无知及曲解佛法之事实于已悟者眼前。倘若有佛弟子能具备大乘佛法所摄《阿含经》声闻解脱道之正知正见,能确实了知五蕴之内涵,如实正思惟意识等六心需藉众缘而有之依他起性,以及现前观察五蕴无常苦患等过失,是苦之根源;应特别如理思惟:能观察、思惟、分别、领纳、了知种种法相之意识自我,永远是无常之法相,不再认取一切粗细意识自我以及所领受五蕴为真实常住我,如是而断除缘于意识或五蕴之我见。能断除缘于意识或五蕴我见之佛弟子,对于应成派中观月称、宗喀巴等主张去除“名词施设我见”后之见闻觉知性即为常住不灭之圆成实性邪论,已能不受笼罩而且具有见地,何以故?断除缘于意识、缘于五蕴所生我见之佛弟子,已能观察必须先有六尘存在之时方能有六识心存在,亦能现前观察意识等六识心现前时才有六尘被吾人所觉知,才有六尘中之见闻觉知事以及能知六尘之见闻觉知者;但是夜夜睡著无梦时、头脑受损闷绝时,意识等六识暂时断灭即无觉无知;或者入无想定、灭尽定时皆是意识等六识暂灭所成就之无心位;既然意识等六识心有生有灭、有间断,见闻觉知性亦是随意识而有生有灭、有间断,故非本住法、不坏法。如是已知意识等六识都是生灭法,是夜夜眠熟即断,是闷绝位、无想定中、灭尽定中都必断灭之心,即能依于此六识心无常之现观而断我见,如何会再认取六识心之见闻觉知性为常住法?但宗喀巴显然不懂佛法中最粗浅的声闻法解脱道正理,作出如上所说种种严重错误之认知而写书造论,过失无边,吾人应予补救。
  认取六识心之见闻觉知性为常住法者,必定属于我见未断者;我见之相貌即是以意识觉知心住于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中,依识阴所住如是四种境界而于五蕴生起希望、欲求;月称、寂天、宗喀巴等人不舍我见,而以意识为主之四种识阴所住境界,执取能见闻觉知之能取性及所了知之六尘相所取法,妄认为真实自性,而使得意识及五识能长养熏习未来世后有名色之苦果无明等行蕴更加增广。认取六识心为真实常住法即是五蕴人我执之内容,世尊已明白宣说五蕴十八界一一法皆是人我之法故;经由上述六识虚妄生灭之观察而了知六识都是依他而起,已能够否定六识心之真实我性,如何会再认定六识所取之我所六尘境有真实性?因此,断我见之初果须陀洹,能够依止于五蕴非真实我之智慧,渐修而使五欲六尘之烦恼淡薄,进入二果薄贪瞋痴之斯陀含证境,接续断除欲界爱而发起初禅,成为解脱欲界系缚之三果阿那含,最后断除色界爱及无色界爱而解脱于三界系缚,实证四果慧解脱阿罗汉。如是从初果乃至四果,皆是断除缘于五蕴之人我见以及人我执(此人我执之内容即是障碍出三界之烦恼障所摄),是全面否定五蕴及全面断除五蕴之自我执著,并不仅是对名言施设的五蕴法相名言而断除执著。而针对六识心所取(所了知)之六尘境,到底是六识心所现?或者由异体法—名言施设之五蕴我—所现?或是由入胎识如来藏所现?二乘圣者修证解脱道时并不需要于此有现量增上观、增上忍之“见到”;因为世尊仅对二乘圣者开示有内六入、内六入处与外六入及外六入处,只需善于观察内外六入处之无常变异不安隐,断除对于五蕴自我及六入之欲贪,即可断除后有内外六入处之长养熏习等行,息灭后有名色出生之无明因,获得解脱果而出离三界。
  六识心所见之六尘境并非真实外境,六尘境并非意识自心所现之境界,略说其理有二:一者,六识之出生,必须先有五色根、意根与六尘,然后由六根触六尘以后才能出生;由此可知六识依六尘为缘才能出生,故六尘境界并非意识或六识所变生。二者,依圣教量及证悟后之现量观察,皆证明六识心与所分别之六尘境界─能取与所取,皆由本识如来藏所变生、所显现,能取之意识等六识与所取的六尘相分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生,而如来藏不落入能取与所取之中;此乃菩萨于真见道实证本识如来藏之处所以后,藉由现观而发起之般若实相智慧所能观察者,才是世尊在佛菩提中所说双离能取与所取的真义;出生意识等六识所必须的助缘是五色根、意根与六尘,这些意根以外的助缘都是从如来藏入胎以后才由如来藏制造出来的,而意根也是无始以来就从如来藏中流注种子才能存在的;当五色根生成以后,才能由如来藏藉五色根来接触外尘,再于胜义根(头脑)中变现与外境似乎不二的内相分六尘;若五色根被毁坏时,如来藏即不能藉五色根来变现内六尘,六识即无法生起,由此证明六尘并非六识所变现。但宗喀巴等人对此完全无知,故主张六尘为六识心所变现,不但违于圣教,亦悖离理证。若六尘真是由六识所变现,则所有凡夫都应能自行变现六尘,从此以后永远不必再领受恶劣的六尘境界,即无三恶道的恶觉观,正当被人凌虐时也可以自行变现快乐境界的六尘,不再领受苦楚;然而现实法界中显然不能如此,故知六尘并非六识所能变现,宗喀巴所说错误,由此证明宗喀巴完全不懂唯识学中的三性正理,对于三无性等正理的了知就更不需再讨论了。
  六尘非六识所变现,菩萨悟后进修更可以深入了知;已明心菩萨进修眼见佛性证境所得之世界身心如幻观之证量,再经过十行位、十回向位于理路上次第进修而通达唯识性、相,于初地入地心时首次获得初地法无我之第一分无生法忍智慧,开始分断遍计执性及断习气种子随眠;于初地满心时证得之无生法忍,是现观如来藏显现六尘犹如镜像一般,故能圆满初地法无我之现观;于二地满心时,现量证知如来藏变生之六识其实会被六识与意根之执著习气所影响,由此而证得犹如光影之现观,成就第二分无生法忍的法无我实证。经由初地、二地犹如镜像、犹如光影之法无我证境,菩萨继续断除法我执,此法我执即是于圆成实性之遍计执所产生者;意即诸地之无生法忍,皆在证实六识心所取之六尘境及其衍生之万法并非真实外境,而是如来藏藉五根触外五尘所显现之内相分,于是一再深入观察其细微之处,相续断除对各类心所法及如来藏无漏有为法之执著而断尽法我执。此乃所知障所摄之法我执内涵,二乘圣者不因未断此法我执而不能出离三界,也不因不能证实内六入相分皆由如来藏显现而不能断除对于内外六入之贪爱,世尊于四部阿含之圣教量仍在,皆可稽查检验故;故宗喀巴所说出离三界者必须证实六尘由六识心所出生,并非正确,而且是极严重违背圣教之邪说。
  六识心能取境界之自性,本属虚妄不实之法,所取之六尘亦仅是本识如来藏所显现,是如来藏自心所现而无所得故说所取空;能取的六识心及所取的六尘境,都是由如来藏所生,都是缘生法,依附如来藏方能存在及运行,故说能取空、所取空,这是菩萨之所证,阿罗汉不须证得此一现观。六识心是如来藏自心所变生,随著如来藏所显现之内相分六尘境而生起现前,并非六识心能够离于所取之内相分境而可独存、而具全性,故六识心之能取亦空。
  菩萨经由大乘真见道位前之观行,观察能取空之六识心及所取空之六尘境都是无常生灭法,故证实能取空与所取空,已断我见而不落入五蕴中,进而由参禅一念相应慧,亲证如来藏之微细行相与所在;乃至于初地及二地得现量证境,更深入领受六识心能取境界所呈现之能取与所取并非真实自性,了知心、境皆是唯本识如来藏所变现,而本识对自己所变现之一切法都无执著,此本识并非外于能取与所取之五蕴,故现观能取所取与如来藏并非异体者,皆能为人详细解说六识心与六尘之能取所取空。本识如来藏虽变生能取境界之六识心与所取之六尘境,但本识心体却不取所显现之六尘境,亦不执著所变生之六识心为我,此亦是证悟菩萨所证能取空、所取空之另一智慧,是法无我所证的能取所取空,并非阿罗汉纯依能取所取悉皆无常而作的二空观行;故菩萨所证的能取空与所取空,所显现的不但是六识心与六尘的无常故空,也是显现本识心体之真如无我法性,此即是菩萨所证得之胜义真如法无我。
  故能取与所取皆是遍计执性所摄,而圆成实性必须在五蕴六识心运作之时取证,不能外于五蕴六识的运作过程来取证,故六识心能取境界与所取境界等二种自性都非真实自性,皆是依本识而有的自性,都是在无自性性中所显现的本识存在、运作之法相,就是诸法之圆成实相;而本识在此圆成实相中都不自觉而不加以了知,如是胜义即因此而说为胜义无自性性,因此世尊于《解深密经》中说: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一切诸法法无我性所说者,即是本识心体能显现六尘内相分境及变生六识心之真实性,以及处于自己所变诸法之中的如如不动性,名为法无我之法性;由于六识心及内相分六尘境之能取与所取皆是依他起自性无自性性之体性,故亦由能取空、所取空之无自性性中,显现了本识之真如无我法性,故此圆成实相之真如无我法性又名为胜义无自性性,此是世尊所说之密意所在。
  倘若不能如实了知六识心与六尘境之无自性性,如同应成派中观执取六识心之能取境界性为真实性,以及妄想外尘境是由六识心所现,以此执取与妄想而排除无有异体法—无有本识法—是真实法而能现六尘境界,坚持六尘一切境界是意识所生显,如是见解非但没有破除法我执,反而是不觉不知的落入本不存在而自己施设的法我执中,连事实上存在的法我执都无法触及,并且堕于五蕴人我执之恶见烦恼中。执取六识心之能取境界性为真实自性者,必定同时执取六识心为常住不灭之法,此种执取之法相即是遍计执五蕴人我及名言施设我为真实我者,六识乃是五蕴人法所含摄故,六识妄想而施设的名言假我亦是五蕴人我所持有故。
  由于意识等六识所触知的内六入六尘境乃是六识现起之所缘缘,故意识等六识未生起之前,六尘境已由本识如来藏藉五根触五尘而显现内相分法尘;而六识现起所依之等无间缘是无间心意根,由于意根缘于内相分法尘时有著想要了知六尘之作意,而且已经有思─决定要了知六尘,六识心种子方得由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流注现行,方能有意识等六识的生起及存在,然后方能有受、想、行三阴的生起及存在;因此,若如寂天、宗喀巴一般,认定六尘境是由六识心所现者,正是遍计执圆成实性为六识自性之法我执者。如今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寂天、宗喀巴等人,将其人我执及法我执之遍计执法相显露无遗,主张除去我执以后之见闻觉知性是常住不坏之真实自性,将远离二取过失之如来藏真如法无我性曲解为六识之能取、所取,乃是源于不知不解人我与法我遍计执之内涵,源于不知意识等六识之依他起性,亦源于不知不解依他起自性之无自性性而计著为有真实自性,未曾有能力可以除去遮障解脱道之人我执,更何况能够除去菩萨所观之第七识意根遍计执性?而奢言能断除遮障佛菩提道之法我遍计执,都无实义。
  将无有真实自性之依他所起见闻觉知性执为真实者,将无常之意识心计执为常住法者,将缘于六尘才能出生的六识说为能出生六尘者,正是遍计执所呈现之增益执;自堕于增益执中之应成派中观月称、寂天、宗喀巴等,以专门曲解经意、曲解菩萨论意之手段,移花接木而将外道法一一取代佛法,使人相信彼等之邪论为真实佛法,是谎言欺骗之恶行,并非修学佛法者应有之行为。
  列举事证如下:
  此宗教典除说执异体能取所取,是法我执外,多未宣说余法我执,解深密经,说依他起,由徧计执自性差别皆无自相,是相无自性,即法无我。由此返显于依他起执其假立自性差别是有自相,即法我执。菩萨地,决择分,摄大乘论,亦多励力成立彼所执空所显空性,是究竟中道义,及法无我圆成实。故若未知于依他起增益法我徧计所执,必不能知此宗之法我执及法无我。若执徧计所执是有自相,即法我执。其徧计所执者,谓于蕴等假名安立此即为色,此为色生等,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安立性。然于彼中蕴等容有,故执彼有非是增益,要执蕴等于彼自性,为自相有,乃是增益。(注 2)
  注2 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2,大千出版社(台北),1998.3 初版,页63。
  宗喀巴于上列文句中,以其不知不解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之凡夫身见、邪见,深陷人我执及法我执之见取见中,认为彼应成派中观宗所立断除法我执之理,胜于《解深密经》中世尊所宣说法教;以凡夫身而月旦佛典圣教,何等高慢狂傲!实已具足七慢。此段所举文字,宗喀巴说执蕴等法假名安立自性为自相有,即是于依他起增益法我遍计执,但主张执著五蕴等法实有者为已离人我执、法我执;彼宗之宗旨所论述者乃是于蕴等法假名安立自性中,排除无有异体之能取与所取,认为实有异体能取所取之法存在,成为心外有法之外道。彼宗又以为能取与所取,无假名所说我之无自性性,即是对治法我执之方法,是认为能取与所取的觉知心及六尘,都是实有法,与常见外道无异。
  事实上,不于蕴处界等法分别有我,不执取蕴等法之自性为真实自性,乃是断除缘于蕴等法所生人我见之基本法要,因为蕴等法皆无有真实自体及真实自性故。无有真实自体与真实自性之法,本是无常故无相之法,无有常住不变之实体与自性可成就常住之自相故。因此色受想行识以及彼等之自性与差别相,皆是藉缘而生、依缘而有,非因自体而有、非因自性而有、非因自相而有,故若有执取蕴等之自性为真实有自性者,不因排除文字施设或非排除文字施设而有差别,同皆属于遍计执取五蕴之自性为真实自性者,未断我见、常见。至于应成派中观假名安立之名言五蕴、名言能取所取等法,都与五蕴真实或虚妄之观行无关,彼说观行“名言五蕴、名言能取”等法虚妄之理论,纯属戏论,与断我见、断我执之观行无关;何以故?谓世尊将色等诸蕴施设名言之事,只是为了容易一一指称而说明
  其虚妄性,目的是想要使人对五蕴之义理一一现观为虚妄生灭法而断除自我执著,不是为了想要使人了知五蕴名相、能取所取名相的虚妄性;但应成派中观将人我与法我的意涵完全错会,是故产生了如是多世纪以来的最大戏论,教人应在这些施设的名相上面断除执著,说如此即是断除法我执,可笑之至。若如宗喀巴所说,佛法弘传之目的只是要教导众生将对五蕴等名言法相的执著加以灭除;则世尊不需前来人间建立五蕴等名相,也不需说明五蕴等名相所代表之意涵;当众生在无佛出世时本来不知这些名相,自然对这些名相无所执著,依宗喀巴所说应即是已断灭我执、法执之阿罗汉或菩萨,又何需宗喀巴针对五蕴等名相而作解释及断除执著?是故宗喀巴所说皆成邪见,是移花接木妄说佛法而建立其乐空双运的外道邪法,并无丝毫可信之处。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中观金鉴(连载43)----孙正德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28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观金鉴(连载43)----孙正德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