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金鉴》(连载39)----孙正德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365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三、所知障净智非烦恼障净智所摄
  应成派中观月称、宗喀巴等所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之主要立论点,在于彼等认为阿罗汉未断尽贪瞋痴等习气,而贪瞋痴等法属烦恼障所摄,因此将贪等习气判为烦恼障之细分,认为此烦恼障细分障碍所知境故不能成佛,故将此细分称名为所知障,以为这样就契合了大乘法中所说破所知障、断法我执之修证。这一套将某法再细分为某法之理论模式,如同彼等将意识之明了分从意识中细分出来而称为细意识,再以此意识所摄之细意识称名为第八阿赖耶识,将生灭性的细意识我取代常住不灭之第八识如来藏的手法一般无二,同样是以虚妄想象建立的错误逻辑为手段,攀缘附会大乘法种种名相而逃避大乘妙法实证上的困难处;如是回避了如来藏妙法的实证以后,却又因为过于增益虚妄之五蕴法性为真实法,成为增益执而使得我见与见取见坚固难坏;又因心中不能忍于有真实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之可证,故极力予以否定、损减,堕于诸佛菩萨所诃责之损减执及恶取空等邪见中。阿罗汉确实已经断除障碍出离三界之见、思惑烦恼现行,故离三界分段生死之系缚,否则世尊对诸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而且已于解脱道所作已作、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后有、自觉涅槃、已得解脱之阿罗汉给予金口授记,将成为世尊不如实语之证据。然世尊是如实语者,一向正知、无有虚妄念想,故永无诳语;而今世尊既说阿罗汉已尽诸漏、已脱离烦恼障,尚有所知障所摄之随眠未断,亦有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随眠,故说只断三界分段生死烦恼之现行而未断随眠,仍有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随眠未断;故摩头波斯咤阿罗汉有时如猿猴般跳上梁棚或树上,故迦叶阿罗汉有时若闻圣位菩萨演歌之时便不觉起舞,故毕陵阿罗汉对恒河河神常有慢语,此等乃无记业所摄之身行律仪,属于习气种子随眠之现行,非因贪、瞋、恶见等烦恼障所摄之见惑、思惑所引生,然属于烦恼障所摄微细无明痴分之随缚,此等无明随缚所引生之无记业,不属于十二因缘法中无明支(见、思惑)所引有记业诸行,属于异熟性种子而非分段生死种子,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之解脱,故不因此无记业之律仪而成就后有之业。
  摩头波斯咤阿罗汉习惯性的如猿猴跃动,乃是无记业异熟种子之现行,毕陵尊者常常不假思索而称恒河神为小婢,亦同样是无记业异熟种子之现行,因为毕陵尊者见到恒河神时,并非经过尊卑之比较生起慢心之念以后才成就“小婢”之口行,毕陵尊者已断贪瞋痴慢等系缚三界之有漏法种故。直呼恒河神“小婢”之口行与猿猴跳跃之身行一样,同属于无记业所牵引之身语动转,无关三界分段生死系缚之解脱,故阿罗汉不因未断此等无记业所摄之身语动转习气种子而不能出离三界,无记业所摄之身语动转不成就未来世再受后有之有漏种子故。倘若无记业所摄之身语动转能够成就未来世后有之有漏种子,则应畜生道之有情永无出离畜生道之期;摩头波斯咤比丘曾五百世为猿猴,其五百世之猿猴跃动若非是无记业,则此猿猴跃动之身行应再造成无量之有漏畜生果报后有受生,即不应有摩头波斯咤比丘之人间果报乃至修证成为阿罗汉,故宗喀巴师徒所说错误,证明宗喀巴师徒是不懂佛法而依凭自意擅予诠释,成就误导众生及以像似佛法取代正法之大恶业。
  彼等密宗师徒说:“阿罗汉证细意识我,断除贪等习气才能出离三界得解脱,并成佛。”是暗指显教阿罗汉因为不证细意识我,不断贪瞋痴等有漏业习气而遮障所应了知之异熟性无量法,故不能成佛。倘若宗喀巴等之想象能够成立,当彼等因为证细意识我(注1)即断除贪等习气所引之身语动转以后,则藏密自称“活佛”之一切人,应该皆已不能再于男女和合中动转;而彼等却宣称仍要藉猛烈大贪于男女双运身业动转中获得全身淫乐之大乐光明,岂非自语相违而又不能自知所堕?如是妄想所得之主张,非唯理上、事上自相矛盾,于现法中,全球各地亦不断出现彼等藏密“活佛”与信众所发生之性丑闻事件,故其自宗所立之理、所申之论,与彼等所行之事亦恒完全相违背并互相矛盾,稍具正信之佛弟子,都不应忽略而继续受其蒙骗。
  注1: 细意识我,谓意识之一分明了分,不外于意识之自证分与证自证分。
  无记业所引发身语动转习气属于烦恼障含摄之无明随眠系缚,所知障之无明则都是迷于如来藏自性及所含藏一切种子等法,异于烦恼障习气种子之随眠。摩头波斯咤猴跃、毕陵尚慢、迦叶起舞,此等无记业之所以称为烦恼习气,乃是因为往世所熏有漏业之贪等烦恼习气种子现行所引生之身语动转行为,属于阿罗汉烦恼障所摄之不觉位随眠,故又可称为习气种子现行。烦恼障中之烦恼增长,则以贪等数数熏习为因,亦以恶见等五利使之邪思惟及闻熏为因;但烦恼障中异熟性所摄习气种子之增长,则是因累世熏习无记业而增长,无关善恶性,故不障碍三界分段生死之断除,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但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随眠,皆缘于所知障随眠以为所依,乃是由于所知障(对法界实相无所知、对一切法由如来藏出生无所知、对一切法含摄于如来藏中无所知、对如来藏中一切种子无所知)的缘故,故不乐于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亦不乐于断尽所知障随眠所摄的异熟性,亦不乐于发起菩萨种性、不乐于久劫修行度众而不能成佛,故所知障含摄烦恼障,非宗喀巴等人颠倒所说之“烦恼障含摄所知障”。
  贪等有漏业之现行或种子随眠系缚,都是摄属烦恼障之范围,而贪等烦恼习气种子等随眠,却要因所知障净智之发起乃至深入实证方得断除净尽。阿罗汉虽然依止于有真实法入胎识非断灭法之正知见,断尽了烦恼障现行(断尽见、思惑)而在舍寿时不再生起中阴身,解脱于三界生死之系缚,却仍然无法开始断除习气种子之现行,对于真实法体涅槃本际之所在与内涵亦不能了知,此乃尚有所知障所摄之异熟无明随逐眠藏于如来藏中的缘故。对于真实法体涅槃本际之所在与内涵不能了知,则属于所知障而非烦恼障所摄;世尊说此等所知障所摄之无明,乃无始劫以前就随逐于有情,无始以来不曾被有情所触知,故名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不障碍阿罗汉出离三界生死,故阿罗汉不须打破无始无明、不须断尽无始无明,亦不须断除异熟性的无记业习气随眠,仍然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但菩萨却不仅必须断尽见、思二惑,更须打破无始无明,前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断尽无始无明随眠,断尽异熟性的无记业习气随眠,并且广修大福德以后,始能成佛;此已显示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不同,亦显示所知障之范围极广而含摄了烦恼障,故宗喀巴等人所说邪谬,是完全不懂成佛之道的妄想邪思,目的只是诱引众生随便面对显教法义而妄说为已修已证,随即引入密宗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大乐光明之淫乐境界中;是故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不但告诉学人意识是常住法、意识是能出生名色的本识,更告诉学人,亦可不必修学或修毕佛菩提道,可以直接修学密宗道的双身法乐空双运,以如是外道法、欲界顶极之大贪法、永远沉沦于欲界之法,取代解脱生死、具足实证法界实相的显教大乘法义。
  阿罗汉虽断烦恼障之现行(仍未能断除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能解脱于三界系缚,却不能证得所知障净智,只有菩萨能够同时证得烦恼障净智以及所知障净智,而且以一大阿僧祇劫断尽烦恼习气种子随眠,继之以一大阿僧祇劫断尽异熟法种而成就佛道。修学菩萨道与修学阿罗汉道—学佛与学罗汉—在见道位时之最大不同点,在于是否亲证涅槃本际如来藏心体之所在─在于有无现观法界实相之智慧;若未实证如来藏心体所在,即无法出生真如法性的实证智慧,故阿罗汉在初悟菩萨面前无法开口讨论大乘般若法义,故诸阿罗汉所断烦恼之内涵与所依止之智慧、所证得之解脱智境,亦因此而与菩萨迥然不同。
  阿罗汉不知不证自心如来之所在,不觉无始无明之随逐系缚,但因信受世尊所说本识常存之圣教,故能灭尽蕴处界而入涅槃;阿罗汉仍在世时,常住于阿罗汉位之解脱智中,依止于真实、如、寂静、清凉、常住不变之涅槃非断灭法,缘于蕴处界世间法之有为生灭无常现观智慧而断尽四住地烦恼之现行,证得漏尽智、无生智等烦恼障净智;进入无余涅槃后,一切解脱智慧随于蕴处界之灭尽无余而全部泯灭─灰身泯智。阿罗汉以蕴处界无常、苦、空之无我慧为方便,修学习行缘于蕴处界之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而发起解脱智境,其烦恼障净智仍属于有所得法之世俗谛蕴处界诸法之范畴,从来不曾涉及法界实相的第八识如来藏心,故不能现观诸法皆由如来藏出生而不能了知法界实相,具足无始无明,焉能破除所知障?如是,能出离三界之阿罗汉无能稍知所知障义理,焉能主张烦恼障含摄所知障?故宗喀巴等人之说法邪谬,并非如理作意所说。
  菩萨以亲证、觉悟菩萨藏(一切菩萨法藏皆含藏于如来藏心体中)所在而称为实义菩萨,所依止之智慧、所缘之智境,乃是以亲证如来藏心体而发起之般若实相智慧为根本,以如来藏心体之第一义空性真如无所得为方便,修学习行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之大乘解脱智境。所断之烦恼乃是藉由修学种智而断除所知障所摄之无明痴暗,以此法界实相智慧为缘,拔除烦恼障所摄烦恼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之系缚,乃是以所知障的断证来修断烦恼障所摄的见、思惑,兼具烦恼障及所知障的断证,异于二乘纯粹在烦恼杂染之现行上面对治断除。
  烦恼障所障者乃是解脱道涅槃法,所知障所覆障者是佛菩提之修证乃至圆满,然佛菩提之智慧含摄解脱道之智慧,是故诸佛必定已得阿罗汉果;但不可说得阿罗汉果者必定是佛,阿罗汉道之所知、所修、所断、所行、所证不能含摄佛菩提之应知、应修、应断、应行、应证故。因此,烦恼障净智不含摄所知障净智,道理极成,应成派中观所说烦恼障含摄所知障之道理极不应成。
  再举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之开示,以帮助藏密应成派中观徒众建立正确知见: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入现观已,如实智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注2)
  注2:《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36,页486,下4-23。
  略释上举论文如下:
  “如何是烦恼障净智所行之真实性?就是一切声闻、独觉所修证而得之已尽有漏、欲漏、无明漏之无漏智慧;或者于蕴处界现观无常、苦、空、无我而能引生无漏智慧之种种方法与观行;或者生起无漏智以后展转出生之解脱道所摄后得智,所引生之世间法中智慧所行境界,称为烦恼障净智所运行之真实境界。菩萨缘于如是烦恼障净智之境界,从烦恼障净智而去除人我执,使得自心清净,是故发愿一再受生于人间时,就能在后世自主生死而无障碍的安住下来利乐有情,因此称为烦恼障净智所行之真实智慧境界。这个烦恼障净智指的是何者?就是大乘法中的四圣谛:一者苦圣谛,二者苦集圣谛,三者苦灭圣谛,四者苦灭道谛,即依于所证法界实相而观察此四圣谛的真实义涵,如理的、没有偏差的思惟拣择而证入四谛现观,证入现观以后,如实智(非二乘虚相智)即能生起;此四圣谛现观,声闻、独觉之所能观者唯有五蕴十八界等生灭性的假我可以现观(现观所得者唯有蕴处界之无常、变异法相),除了诸蕴假我以外,对于实相法界的第八识真我是观察不到的。由于声闻、缘觉数数熏习的法义,是与蕴处界诸行生灭相应之智慧故;是不断的熏习离于五蕴以外无有补特伽罗体性可得之无真实性的缘故(不曾及于诸法本母的真我如来藏心),所以能够发起蕴处界无我的圣谛现观。
  如何是所知障净智所行的真实智慧境界?是说对于所欲了知的法界实相的各种障碍已经有智慧了知的缘故,即称对于所欲了知实相的障碍为所知障;从所知障之断除而同时获得解脱智慧时所运行的境界,当知即是所知障清净后所生智慧运行的真实境界。这指的又是何者?也就是诸菩萨、诸佛世尊所证入之法无我智境,证入此法无我智境以后,离于对实无法之增益执、离于对实有法之损减执,善于观察一切法中离言自性及假说自性的拣择,使这种智慧更加清净无瑕;由此而获得一切法平等、平等的无分别智,住在这样的无分别智所运行的清净境界中;像这样行于法界实相的胜义智慧境界,是最为第一无上之真实、如如的至高无上所能证知的边际;所有修行者观察法界实相最多只能到达这个所知的究竟位真如的边际,即以此所知的边际而对一切正法加以思惟抉择时,都只能由此退还而不可能超出或越度这个诸法的边际,这就是所知障究竟清净以后的智慧所运行的真实境界。”
  声闻、缘觉数数熏习者,都是局限于与有为生灭法相应之蕴处界缘生法中,所证入之四圣谛现观也仅止于蕴处界之苦、苦集、苦灭与苦灭之道,或是十因缘及十二因缘等缘起法中所获得之无我智慧只是局限于补特伽罗人无我智。因为声闻、缘觉数数熏习者,乃是蕴处界缘生法之有为生灭,故无有真实人我可得,而离于蕴处界以外亦无有补特伽罗人我之体性可得,此等蕴处界即异蕴无有真实人我自性之无自性空,不属于真如法性法无我之法相,故其所证得之烦恼障净智现观纯属补特伽罗人我空之范畴,未曾及于破除所知障实证自心如来所证入之法无我智境,未曾实证补特伽罗之根源,不能了知一切有情蕴处界之所从来、去至何处,故未打破所知障,故无“法无我智”。法无我乃是本识自心如来运行于所生蕴处界等法之真如胜义自性,是蕴处界等一切法中常时显现之万法根源,是万法之实相;一切修行人了知之一切法,最多只能到达此一实相而都无法超越此一实相之范围,都只能齐此而还、不能过此,乃是一切法之至极境界;而此实相法如来藏心,确实是真实存在而有其特异于蕴处界之自性,能生万法,故名真实;但此实相法如来藏心,对于自己所生之一切法,却是如如不动其心而从无贪瞋痴等愚行,亦从来不与无明及智慧相应,远离明与无明,故名如如;合此真实与如如,即名真如;菩萨亲证如来藏心而现观如是真如法性时,即名证真如者。
  而此真如心如来藏,于一切法中示现及运行时永远显示其无我性,故名法无我;如是实证者方名已证法无我,都非阿罗汉与缘觉之所能证、能观。此一味真如胜义自性,于一切法中不可分别其差别性及差别品类,于十方法界一切补特伽罗身中都同样一味不变;实证此一味真如法性常住不变易、真实不虚,即是如实了知平等真如法性,如是智慧境界即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对法界实相之观察,无有一法可超越此真如法性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依此如实证入而以此真如慧观察一切法者,现观蕴处界诸法皆由本识自心如来藉缘所亲生以及幻化而有,是故由自心如来藉缘所生之蕴处界一切子法,都不能越度真如法我空之母法,是故观察一切法之根源至本识自心如来时即悉退还不能越度;如是现观者,堪能于一切处具平等见、具平等心,断除法我执而证得法我空真如。能证入此真如心体之法无我性者,唯有诸菩萨与诸佛世尊,声闻与缘觉所证之人我空,只在世间法蕴处界中观察,未曾触及万法本源的如来藏心,何能观察此第八识心于诸法中所显示之无我性?是故未证此第八识真如心之二乘圣者,尚且不能破除所知障,更何况能证入法我空之法无我智境?
  声闻、缘觉未能于蕴处界诸法证得真实之平等见,所观蕴处界诸法皆是有为生灭之缘生法;蕴处界诸法各有其运行之自相,例如色蕴有其积聚相,受蕴有其领纳相,想蕴有其了知相,行蕴有其造作相,识蕴有其了别相;五蕴又都有其无常相、变异相、苦相等共相,此等自相与共相各有其差别相及差别品类,所观不外于蕴处界,未曾及于实相法真如的境界,故于现观中不能得诸蕴一味平等常住不坏灭之法相,全部属于蕴处界等人我之生灭法相,不属于法无我之法相。蕴处界诸法并非真实常住不灭之法,因此蕴处界之自相与自性更无真实常住不灭之体性;而且蕴处界诸法都是有人我性的(能了知自我的存在、能了知诸法而有取相之心行、能对诸法作取舍),不能如同法界根源的如来藏心,于一切法中显示其人无我性,即不可能于蕴处界诸法中现观法无我性。由此证实声闻与缘觉之一切观行、思惟,纯粹只于蕴处界法中现观五蕴之苦、五蕴苦之积集(生死因)、五蕴苦之灭(出离因)、五蕴苦灭之道,尚且不知本识自心如来之所在,又如何能够证入本识自心如来常住不灭、无漏无为之
  真如法无我性?
  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等人,强辩说:阿罗汉证知细意识我而破除所知障,证得法无我方得出离三界得解脱,将所知障归属于烦恼障所摄,皆非诸佛世尊所宣说之大乘佛法;彼等应成派中观诸传承者皆未能数数熏习蕴处界诸法与生灭相应之世俗智慧,亦未能数数熏习离于诸蕴以外无有补特伽罗体性可得,竟然将意识之明了分立为非识蕴所摄之细意识常住我,即是于异蕴主张补特伽罗实有性之身见、我见、常见者。对于蕴处界人我之内涵不能数数熏习如实了知,处处住于我见所摄之恶见、邪见中,不能忍于他宗、他派之正见而极力加以斗争,不欲其他宗派之正见继续存在,非如其他宗派基于正法而出之以法义辨正,乃是以邪见而欲斗垮其他宗派,本质是以斗争为业,故又堕于见取见中,充分显示其凡夫之本质。如是主张又已具足显示其五利使全未断除,严重误会解脱道而虚妄建立识蕴所摄的六识心自性为常住不坏法,具足我见,如何能够证得声闻解脱道所应证之蕴处界人无我、人我空?二乘人我空及大乘法我空俱皆未知、未证,不断三缚结而不得声闻初果,焉能了知人无我?更何况能了知阿罗汉所不知不证之法无我?而奢言已完成显教法义实证、转修密教双身法乐空双运法义?而其密教乐空双运法义则又全属五阴贪欲所行之我所境界,使人世世沉沦欲界至极大贪之中,尚且不能触及人我见之断除而沉迷于五阴人我之我所之中,久劫不得解脱生死,又怎能夸言密教之法优于显教?
  弥勒菩萨特别指出:声闻与缘觉乃是“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意谓不能如是数数熏习者不能发起四圣谛现观,不能获得烦恼障净智,不能清净烦恼障,不能得当来世无障碍住,即不能证得阿罗汉果,更不能如同菩萨一般世世常住于人间而无所障碍。应成派中观的修行道理则是反向认定五阴是常住法,五阴不是苦空无常,五阴的我所乐空双运境界是常住而非生灭无常苦法,如是坚固我见及我所执,并且趣向最粗重之欲贪,来世尚且不得脱于三恶道正报,何况能得解脱、能得佛菩提智,故知应成派中观诸传承者尚且不能证得烦恼障净智、得阿罗汉道,更何况否定法我空真如法性所依止之心体如来藏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又如何能够证入法无我而行于中道、证得所知障净智而成就佛道?故应成派中观狂言断除烦恼障即已成佛,诳骗众生说修其密法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于现世便能即身成佛,皆是痴人说梦,仅能欺瞒世间无眼、无智之初机学者,乃是移花接木而不道德之公然欺瞒手段!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中观金鉴》(连载39)----孙正德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2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观金鉴》(连载39)----孙正德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