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释印顺之真如与无明
真如是什么?释印顺于《胜鬘经讲记》说:
其实、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变;智慧与无边功德,也是不离于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如来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灭谛;而为功德胜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来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1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如不变,这真实不变的法性,说名真如。2
真如即是如来藏,如释印顺于《胜鬘经讲记》说:“‘如来藏’,约自性说。如,即真如,即一切法自性。”3
释印顺又于《大乘起信论讲记》说: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4
注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1998.1 初版,页7。
注2 印顺主讲,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269。
注3 同注 1,页248。
注4、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2000.10 新版一刷,页54。
释印顺又说:
真如是无相可说的,那里还容我们想象真如是如何如何的呢!那为什么还要说真如呢?这因为,“言说之极,因言遣言”。在说到文字语言的究竟,知道离名字而不可言说的时候,不能不假立一个名字来,以表示这不可说的离名字的境界。所以说真如的名字,不是为了依名字而认识真如,是为了因(真如的)名言,来遣除一切虚妄分别的言说的。5
注5、同上注,页74。
经文对真如的解释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释印顺只要遵照经文依文解义就不会出差错,真如就是如来藏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是常恒不变的、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是不增不减的、是生佛平等的、是迷悟一如的、是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真如是什么?释印顺自己都已经写得这么明白了,为什么他还会否认此真如而说:“那里会有七识、八识?”6 原来释印顺把如来藏和真如拆成两个不同的法义,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并非说六识的不圆满,说八识才圆满;也不是说如来藏不空才究竟,说真如空就不究竟。”7 真如是第八识如来藏在一切法运行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真实与如如法性,离开了第八识如来藏就没有真如可说,所以真如即是指如来藏,否则六识中,有哪一识是真如?哪一识是如来藏?释印顺只能口挂壁上!以六识论为宗旨而想要理解真如、解释真如,都会产生矛盾而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六识论非佛法,六识论一定不圆满。
注6、摘录自释印顺著,《佛法概论》:“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正闻出版社(新竹县),2003.4 新版二刷,页109。
什么是无明?释印顺于《般若经讲记》说:众生不知一切法并不如此实性而有,以为如此而有的,不见法空性,所以名为无明。由于无明而起萨迦耶见,执我执我所。8
又于《宝积经讲记》说:
现在来略为解说。一、无明:是一切烦恼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受到一一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既不能直觉到缘有,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9
注7 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340。
注8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3修订一版,页135。
注9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11。
真如与无明的关系,释印顺提出几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般人认为很伤脑筋的问题:
释印顺在《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
可是,如从时间上去说,还是先有真如?先有无明?还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试问: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
所以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10
注10 印顺著,《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3.4 初版,页274。
释印顺提出的问题:
1、先有真如?或是先有无明?
2、或是同时而有?
3、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
4、假设“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样成立吗?(释印顺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
5、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
6、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
6-1 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
6-2 或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
7、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
8、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以上是释印顺对佛法问题的研究,他研究了几十年的结果还是无法解决,所以他说:《起信论》立真如生无明义,实在不妥当。然而无明毕竟不能离开真如而有,于是他在《胜鬘经讲记》说:所以,有人说起信论,立真如生无明义,实在不妥当。只可说,依真如而有无明,迷真如而有无明,无明是不离于真如的。但真如非生死缘起法,不可说真如生无明。本经说如来藏为依;楞伽、密严经,说如来藏藏识为依,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识藏)为依。如来藏为依,是真常妙有的大乘经的本义,专依赖耶说所依,是受著西北方论师的影响。11
注1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
释印顺对于先有真如或先有无明的疑问始终无法解答,其实问题出在他接受六识论的邪见;若用喇嘛教六识论的思惟方法来看这样问题,就算再给他一百年、一千年研究,他依然无法回答。而他对于佛法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似乎无动于衷,或认为理所当然无法解答,其原因是他把这个问题当作先有蛋或先有鸡来思考。据说现在的科学家考据的结果,认为先有蛋然后有鸡,好像把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不说天下之蛋何其多种不同,光是鸡生之蛋,同样是鸡蛋,为何生出不同鸡种?就算同一只母鸡生出的蛋,孵出来也有公鸡母鸡之不同;佛法上能够解答的问题,科学上有时候是无法回答的。先有真如或先有无明,本来不是问题,但对印顺来讲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大问题。问题出在他自己已经解释过的佛经,他却视若无睹,他在《胜鬘经讲记》中解释真如即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真如就是在讲如来藏,他竟然忘记了,于是就讲了一些违背自己说法的另一种说法出来。
既然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那当然本来就存在,有谁能比真如(如来藏)先?既然没有谁能比真如先,无明也不能自行存在于虚空中,当然是依真如而有,同时存在,那无明就不必拿来跟真如比谁先谁后。明与无明都是觉知心的事,真如本身即是中道,而且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并无“明”或“无明”可说。就像白天与黑夜是地球的现象,对太阳来说,那是地球本身自转的缘故,若问白天先或晚上先?当然会舌头打结;若问太阳先或黑夜先?那就是多此一问了!不必问就能知道的问题,印顺偏偏要问,所以他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看来印顺这一团葛藤还真不易解开呢!他用意识才能了知的时间观念,想要强行套在从来不落入时空的第八识真如上面,把自己陷入理窟而无法自拔,其实这就是六识论者的悲哀。六识论者不承认有太阳(真如、如来藏),他以为真如就是白天,无明就是晚上,然后思考白天与夜晚谁先?或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在印顺的这种思惟之下,如果你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印顺就斥责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是他不懂佛法却又自己施设圈套来缝住学人嘴巴的手法。
释印顺只要照经典即可知“依真如而有无明,迷真如而有无明,无明是不离于真如的”,释印顺也知道“真如非生死缘起(之)法”,那么无明是不明真如?或是不明缘起法?
释印顺在《宝积经讲记》说:
什么叫无明?总相的说,是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别相的说,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性,不知相,不知体用因果等。所以无明又叫无智;而能破无明的般若,也可以称为明了。智生惑灭,是一定的,但如取著实性,以为实有般若可生,实有无明可破,那就是无智烦恼了。12
注12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34。
释印顺是认为“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才会有无明。缘起性空是依于真如而有,以不知真如故有无明;照印顺的意思,变成“以不知缘起性空故有无明”。若如是,则印顺应已知缘起性空而无无明了?然而事实上,印顺知缘起性空却还是不能无无明。何故?如上所问:“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因为印顺还是会一念不觉,所以说不是“没有无明”。怎么知道印顺会一念不觉?印顺睡著时正是一念不觉。而真如才是对六尘离见闻觉知的“不觉”,不论睡觉不睡觉,一向都如此,所以无明不是不知缘起性空。知缘起性空的是意识,真如对缘起性空只是如而不觉。一念不觉是意识境界,真如非意识,故无一念不觉。而且,缘起性空并不是中道,因为意识是生灭法;只有依第八识不落二边而说五阴缘起性空的真如法,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印顺说“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根本就讲错了。
听释印顺说佛法,心中会很难过,他说:“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13 ”那请问释印顺“法师”:“修行还有用吗?您出家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出家修行清净以后再去回复为原来的染污状态而不断循环吗?印顺忝为佛门僧宝而且被尊称为导师,对佛法竟然无知到这地步,实在令人骇然!《胜鬘经》已经说过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是极难了知的;七地菩萨就已经念念入灭尽定,而且烦恼习气种子也都断尽了,为什么到了灭尽变易生死的佛,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这样还能称为完全清净的佛吗?可见印顺对菩萨修行的过程,知见还是严重不足,对佛的定义也不清楚,所以才会有这种泼修行人极度寒冰冷水的言语;幸亏他的话不可信,如今也有许多人可以证明他是乱讲的,否则学佛的修行人早退光光了。
注13 印顺著,《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3.4 初版,页274。
佛法是真实法,若是要回答释印顺的问题,唯有亲证真如─如来藏─后才能逐渐了知而看出他的错乱无章、支离破碎;若是只有佛才能完全了知的问题,菩萨只能部分了知,印顺不可以拿佛才能究竟了知的问题,拿来问凡夫、愚人。凡夫愚昧无法回答就说成佛了还会退转,如此荒唐之言都是印顺自己的妄想;印顺若知道成佛了还会忽然一念又垢染,那就应该教导大家要如何才不会修到成佛了又忽然一念而垢染?其实印顺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自己只是盲修瞎练,连成佛的定义都还搞不清楚,对佛所说的话都还没有清净信,信位都还不具足,如何能了知成佛的意涵?对佛有清净信的人,决不会对佛所说的话只信一半,或只信他认为可以相信的部分,而把其他的大部分佛法否认掉;譬如宣称“大乘非佛说的、三转非佛说、唯识非了义、菩萨戒非佛说”……等。这些人都是对佛有怀疑的人,认为 佛也不过是当时的一个人而已,死后还不是灰飞烟灭;佛教里的佛法也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而已,不是真实而不可改变的,是会随著时空的改变而演变的;但这都是信位还不具足圆满的凡夫,这些人跟他讲《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他是听不懂的。
释印顺讲经说法最大的错误,是以密宗的六识论来解释佛经,结果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分不清楚;真心即真如—第八识如来藏,妄心即七转识(六识和意根),六识论的意识就是妄心,只是名色的名之中的一个识。由于六识论者否定第七识、第八识,所以六识论者会把意识妄心(一念不生、无念、离念)在不取分别时当作真如,也就是把第六识的种种变相当作第八识。如印顺在《宝积经讲记》引用《大宝积经》卷112 的圣教开示云: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14
注14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87。但是释印顺却漏了一句经文,我们看原《大宝积经》卷112 的经文是:“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CBETA, T11, no. 310, p. 635, c1-8)
八识中有哪一个心相是“非过去、未来、现在”?是“无生、无灭”?是“无为”?当然唯有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第八识才是一切诸圣的根本,意识永远都是住于三世法中,不曾离开过三世诸法。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八不”,即是讲真如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之中道妙义。上开经文说“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显然这里的“无性、无生”是指空性—真如─真实而如如(第八识本具的无三界性、不生灭性等法性),祂没有三界法的无常性、流转性,因为祂是真、是如,而非同意识等七转识虚妄识性之生灭无常而常流转于三界生死中。印顺说:“如非有非无,就不落意识,不落言诠了。”不落意识,落到哪里去了?既然只有六个识,难道是落入断灭空?所以六识论者所说的非有非无,毕竟还是落入意识,不可能不落入意识中;印顺若辩解说意识之外还有细意识,但细意识也是意识。意识是因缘所生之法,因此意识有生有灭而说意识有时“有”,有时“无”;意识不可能无生无灭,难道印顺出生后直到死前的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印顺的意识可以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了别吗?既然不能,就是有三界性了,所以意识不是“非有非无、无生、无性者”。《大宝积经》这一段经文是在描述真如的无性,所以“无性”不是在讲意识,更非在讲依五蕴而有的缘起法;可是印顺料准了大家不会直接去比对经文,他移花接木的功夫也很厉害,可以把真如无性解释成六识论的缘起法无性,如此李代桃僵让人找不到佛法的真实义。
释印顺解释说:
“若”心是毕竟“不可得”,那就“非过去”法,非“现在”法,非“未来”法。“若非过去未来现在”,那就“出三世”;……“若出三世”,不落时间相,那就“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的,“即是不起”;……“若不起,即是无性”,……“若无性,即是无生”;……“若无生”性,也“即是无灭”;……“若无灭”,那就“无所离”;……“若无所离”,就“无来无去,无退无生”;……“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就“无行业”;……“若无行业”,那就“是无为”15(注1)
然后把缘起法称为无性而说:“他们从缘起的无常,离人我见,虽证入空性,见缘起不起的寂灭,然不能深见缘起法无性,所以还不能算是圆满见缘起正法。”16
注15 同前注,页188-190。
注16 印顺主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1修订一版,页8。
在六尘中想要找到真如心,毕竟不可得,但是印顺竟拿来套在意识心上而说意识心不可得;意识心只要一大早出现了,就已经在六尘万法中了别,不论有无语言文字都是了别不停的,怎能说意识心不可得?既在六尘中不断了别,意识当然有三世,也因此才会懂得三世诸法的义理,不能说意识心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由此确定意识心有三世,否则印顺自己说过去心、现在识、未来意的“心意识”三世意识的道理,岂非又是自己掌嘴了?无性之义,释印顺依照经文说“无性即性”、“无性为自性”,但他紧接著又说“如在无性外别求自性,无性与自性相对立,那就失去了如来说法的善巧方便,有言无义。”17 无性既然是自性,自性怎么又会跟自性相对立?实在读不懂,因为他的逻辑是不通的。而那些自以为读懂《妙云集》的出家、在家高人,是怎样读懂的?到底懂得印顺说的什么佛法?实在不懂。但佛法是真实法,所谓真实法即是可以实证之法,不是想象的法,绝对不是你不懂、他不懂、我也不懂,这样叫作佛法。蕴处界诸法皆无自性,有自性的就唯有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如来藏有自性?因为如来藏能出生一切万法,故称为有自性,因此六祖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如来藏有能生万法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故称为真如。这是能生名色等万法的自性,不是自性见外道说的觉知心了别诸法的自性;印顺一派往往把这种出生万法的自性,比拟于自性见外道的自性,连这种简单的道理都分不清楚,当然更不清楚意识与意根差别,连玄奘菩萨说的“愚者难分识与根”的愚人都当不上。
注17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88。
释印顺从“非有非无”推论到“即是不起”,于是下结论说:“若不起,即是无性”,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现起的可能;既毕竟不起,可见是极无自性了。18
18 同前注,页189。
在这里,释印顺对“无性”的解释,竟然变成“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此看来“无性”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是经文所讲的“无三界性”?还是讲“没有出生万法的自性”?印顺终其一生,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所以说法才会互相矛盾,到死都没有改正;释印顺是不想改正、不愿改正或无力改正?不得而知。这也使我们警惕到:佛法若无真正善知识出来教导,想要通达真的极为困难。“非有非无”是在讲如来藏—真如—离于有与无两边之中道,而不是在讲牛有角、兔无角的道理。“无性”在上述经文中是说无三界性,但经典上有时是说为“无自性”,我们可以从三性三无性来体会:
一、相无自性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有颠倒见,因此处处计著,执为实有,而这些相都无自体故无自性。
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自性性。是对“遍计所执性”而说,教我们不要执著三界一切法真有、实有的错误观念。“相无自性性”是说明一切现象本是虚妄,都是众生颠倒见而普遍计著以为真实,这样错误颠倒计著而假名安立的法相,其实本无自性可说,故名为“相无自性性”。
二、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自性性。这是对“依他起性”而说,一切法皆是缘聚、缘散。说“生”只是因缘具足而法生,说“灭”只是因缘分散而法灭,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并无自然生的法性。若执“万法是自然生,而非依他缘生,”此是外道所说,非圣教说。
三、胜义无自性性:“胜义”就是真实义,也是佛法所说的第一义谛,菩萨亲证此第一义心,因而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智慧;这乃是函盖真谛、俗谛的真实内涵,因此谓之“胜义”。第一义是本来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纯净纯善的性德。佛说胜义无自性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以后,远离外道异生的遍计妄执之性,现观第八识如来藏本来自在本自具足,因此而得生起般若智慧、解脱智慧。然从第八识如来藏的立场来看,也没有胜义可说,因为如来藏本来如是具足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故,真如是法无我性所显故,乃是无所得,因此证悟菩萨转依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而远离对于自己所证之第八识之执著,亦远离凡夫对第八识心体执著之恒内执我,这样来行成佛之道。证悟菩萨透过现观这样的道理,故名胜义无自性性。又胜义无自性性是一切法无执所显真性,是世尊密意言说,为除众生于真如胜义起执故,此胜义即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
胜义无自性性即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故无性不是无自性,千万不要错解。释印顺错解经义而说:“但有所得的大乘学者,不知无性是自性空寂。19”可惜的是释印顺其实是自己不知反而指说别人不知。释印顺是六识论“一切法空”的信徒,自己又把“无性”否认掉了而说:“不但有性的实体不可得,就是‘无性’的实有‘法’体,也不可得。这因为,‘一切法空’中,实有的有性与无性,这一切戏论,都是不可得的。”20
注19、印顺主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1修订一版,页234。
注20 同上注,页235。
众生以不知道第一义谛真如之真实义而有无明,不是如释印顺所说的“不知缘起性空而有无明”。从胜义无性可以破众生之妄执,如把“无性”解释为“没有自性”,那就是所破的相无性、生无性之范围;然而说佛法,始终都不能离开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否则就是言不及义。
“无性”是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即是真如,印顺竟然把它解释为没有自性的缘起法,这就是释印顺最大的无明。有了这个无明,就会把缘起性空的“空相”解释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21”这是一个极严重的错解;如果是错会了的想法,应该要改正,修正其错误才不会有过失。但印顺不但没有修正,还讲一些歪理企图圆成自己的邪见,他在《般若经讲记》中说:本经所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这里所应注意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注2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3 修订一版,页187。
“六不”是在讲第八识真如之空性,而不是空相有此六不。诸法都是空相,没有中道性与真如法性可言,不可以说“诸法的空性”;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生必有灭,所以是空相;真如空无形色而有其自性,才有能生万法之空性,真如才有六不之中道。印顺为何要把空相解释为空性而说空相是六不?这就是释印顺的企图心,他要用缘起法的空相来取代真如之空性,如此,缘起性空就可以取代真如(第八识如来藏)而成为佛法核心。他认为没有绝对的空性,因此他说:“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但我们用印顺的相对法,可以推究到有“有为法”的相对必定有“无为法”,如此印顺就不能否认有“无为法”。无为法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显之真实如如性,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把十八界的有为法全部灭尽了,剩下具无为性的真如心体(第八识)独存,此真如有没有相对法?这时的真如是没有相对法的。如果印顺说十八界灭尽而无真如心体
可以单独存在,那就是断灭空,断灭空不是涅槃。知道这个道理的话,释印顺怎么敢否认第八识?就是因为印顺不知道真如是第八识离于有无两边的中道法性,不知道涅槃是绝对待而非断灭空,所以有无明。
照印顺的说法,无明与真如就是相对法,可是当你开悟而破除无始无明的时候,相对的真如应该也消逝了啊!但是真如并没有消失;假如真如在破除无明时跟著消失了,那真如就不是“不生不灭”了。其实这个道理对中国人来讲并不困难,中国有太极图,其中的两仪就是阴阳相对,但无极图中就只能画一个圆圈而无阴阳,所以无极无相对。中国道家知道无极是绝对的,只是无法实证真正的无极而落入玄想中;真正的无极就是如来藏真如境界,法界中最深奥的法义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如,由于对真如的无知而有无明,因此而有生死轮回,而二乘涅槃也是从真如法中方便分析出来利乐声闻人的;释印顺误以为是对缘起法的无知而有无明,目标就弄错了,这也是他否认第八识如来藏的悲哀,否认第八识就会永远无明下去,而无法无明尽,就无法了解真如心境界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注1、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页187-190:
“现在要说到无性即性。依经文看来,这是直承前文—胜义观心无性而来。空与无性,一般总觉得是否定,是没有;总觉得应该有其所有,真如实相是真实有才对。然如来的方便开示,是从空无自性中显示法性的。如般若经说:‘何谓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诸法自性’。换句话说,众生于一切法执有自性,所以法性不显。唯有通达一切无自性,一切不可得,说似一物即不中,才开显了一切法的自性。所以,无性为自性,是有甚深意义的。如在无性外别求自性,无性与自性相对立,那就失去了如来说法的善巧方便,有言无义。本经的显示法性,充分的表显此义。这又分两节来说。如来承前文的观心不可得,对迦叶说:
‘如是迦叶’!上面从三毒门、三时门、三处门,种种方便来观察,‘求是心相而不可得’。不但凡夫不能得,十方三世诸佛也不能得,这可见真实如此,并非颠倒了!‘若’心是毕竟‘不可得’,那就‘非过去’法,非‘现在’法,非‘未来’法。‘若非过去未来现在’,那就‘出三世’,也就是不落时间,超越时间了。‘若出三世’,不落时间相,那就‘非有非无’。为什么?有,一定是因缘和合的有。从因缘而有,一定有时间相可说。所以既不落时间相,就不能说是有了。既然非有,也就是非无。无与有相对,待有成无。或约时间说,或约空间说,或对他说,或自身分位说,都是待有而无的。如非有,也就非无,例如一向就没有牛角、鹿角等,那也决不会说兔角的没有了。有与无,为认识上极根本的概念,如非有非无,就不落意识,不落言诠了。如来从超越时间,超越有无,进一步说:‘非有非无’的,‘即是不起’。起是从没有到有,从不是所知而成为所知的。如有无都不可说,那还有什么起呢?‘若不起,即是无性’,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现起的可能;既毕竟不起,可见是极无自性了。‘若无性,即是无生’。这如经上说:‘若说缘生即无生,是中无有生自性’。‘若无生’性,也‘即是无灭’。没有生,怎会有灭呢?‘若无灭’,那就‘无所离’。不生不灭中,有什么可离呢!‘若无所离’,就‘无来无去,无退无生’。无来无去,约死生往来,生来死去不可得说。无退无生,约善恶、得失的不可得说。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如世间定慧的退失,或善恶业力的有尽。生是没有而得到了。这样的‘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就‘无行业’。业是动作、事业;行是迁流、造作。一切无来无去,无得无失,那就没有行业可说了。‘若无行业’,那就‘是无为’。行业是有为法,有为法是业烦恼所为(作成)的;有生有灭而迁流三世的。所以没有行业,就是业烦恼所不起的,生灭所不得的无为。大小乘论师,虽成立多种无为,但如来对有为说无为的本意,如本经所说,是阿含经以来一致的定说。这一段,从观心空不可得,展转显示现证的无为法。”
(待续)
真如是什么?释印顺于《胜鬘经讲记》说:
其实、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变;智慧与无边功德,也是不离于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如来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灭谛;而为功德胜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来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1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如不变,这真实不变的法性,说名真如。2
真如即是如来藏,如释印顺于《胜鬘经讲记》说:“‘如来藏’,约自性说。如,即真如,即一切法自性。”3
释印顺又于《大乘起信论讲记》说: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4
注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1998.1 初版,页7。
注2 印顺主讲,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269。
注3 同注 1,页248。
注4、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2000.10 新版一刷,页54。
释印顺又说:
真如是无相可说的,那里还容我们想象真如是如何如何的呢!那为什么还要说真如呢?这因为,“言说之极,因言遣言”。在说到文字语言的究竟,知道离名字而不可言说的时候,不能不假立一个名字来,以表示这不可说的离名字的境界。所以说真如的名字,不是为了依名字而认识真如,是为了因(真如的)名言,来遣除一切虚妄分别的言说的。5
注5、同上注,页74。
经文对真如的解释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释印顺只要遵照经文依文解义就不会出差错,真如就是如来藏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是常恒不变的、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是不增不减的、是生佛平等的、是迷悟一如的、是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真如是什么?释印顺自己都已经写得这么明白了,为什么他还会否认此真如而说:“那里会有七识、八识?”6 原来释印顺把如来藏和真如拆成两个不同的法义,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并非说六识的不圆满,说八识才圆满;也不是说如来藏不空才究竟,说真如空就不究竟。”7 真如是第八识如来藏在一切法运行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真实与如如法性,离开了第八识如来藏就没有真如可说,所以真如即是指如来藏,否则六识中,有哪一识是真如?哪一识是如来藏?释印顺只能口挂壁上!以六识论为宗旨而想要理解真如、解释真如,都会产生矛盾而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六识论非佛法,六识论一定不圆满。
注6、摘录自释印顺著,《佛法概论》:“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正闻出版社(新竹县),2003.4 新版二刷,页109。
什么是无明?释印顺于《般若经讲记》说:众生不知一切法并不如此实性而有,以为如此而有的,不见法空性,所以名为无明。由于无明而起萨迦耶见,执我执我所。8
又于《宝积经讲记》说:
现在来略为解说。一、无明:是一切烦恼的通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如般若经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一切法是本无自性的,是从缘而现为这样的。这样的从缘而有,其实是无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达,就是无明。众生在见闻觉知中,直觉的感受到一一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既不能直觉到缘有,更不知性空。这种直觉的实在感,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无明。9
注7 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340。
注8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3修订一版,页135。
注9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11。
真如与无明的关系,释印顺提出几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般人认为很伤脑筋的问题:
释印顺在《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
可是,如从时间上去说,还是先有真如?先有无明?还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试问: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
所以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10
注10 印顺著,《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3.4 初版,页274。
释印顺提出的问题:
1、先有真如?或是先有无明?
2、或是同时而有?
3、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
4、假设“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样成立吗?(释印顺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
5、既然先有真如本净,为什么后来又起无明呢?
6、有的说,真如本净,由于一念不觉,一动念而有无明。
6-1 有了无明才一念不觉呢?
6-2 或一念不觉才有无明呢?
7、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
8、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以上是释印顺对佛法问题的研究,他研究了几十年的结果还是无法解决,所以他说:《起信论》立真如生无明义,实在不妥当。然而无明毕竟不能离开真如而有,于是他在《胜鬘经讲记》说:所以,有人说起信论,立真如生无明义,实在不妥当。只可说,依真如而有无明,迷真如而有无明,无明是不离于真如的。但真如非生死缘起法,不可说真如生无明。本经说如来藏为依;楞伽、密严经,说如来藏藏识为依,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识藏)为依。如来藏为依,是真常妙有的大乘经的本义,专依赖耶说所依,是受著西北方论师的影响。11
注1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新竹县),
释印顺对于先有真如或先有无明的疑问始终无法解答,其实问题出在他接受六识论的邪见;若用喇嘛教六识论的思惟方法来看这样问题,就算再给他一百年、一千年研究,他依然无法回答。而他对于佛法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似乎无动于衷,或认为理所当然无法解答,其原因是他把这个问题当作先有蛋或先有鸡来思考。据说现在的科学家考据的结果,认为先有蛋然后有鸡,好像把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解决了,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不说天下之蛋何其多种不同,光是鸡生之蛋,同样是鸡蛋,为何生出不同鸡种?就算同一只母鸡生出的蛋,孵出来也有公鸡母鸡之不同;佛法上能够解答的问题,科学上有时候是无法回答的。先有真如或先有无明,本来不是问题,但对印顺来讲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大问题。问题出在他自己已经解释过的佛经,他却视若无睹,他在《胜鬘经讲记》中解释真如即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真如就是在讲如来藏,他竟然忘记了,于是就讲了一些违背自己说法的另一种说法出来。
既然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那当然本来就存在,有谁能比真如(如来藏)先?既然没有谁能比真如先,无明也不能自行存在于虚空中,当然是依真如而有,同时存在,那无明就不必拿来跟真如比谁先谁后。明与无明都是觉知心的事,真如本身即是中道,而且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并无“明”或“无明”可说。就像白天与黑夜是地球的现象,对太阳来说,那是地球本身自转的缘故,若问白天先或晚上先?当然会舌头打结;若问太阳先或黑夜先?那就是多此一问了!不必问就能知道的问题,印顺偏偏要问,所以他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都是从时间观念去说本性,说客尘,这才陷入理窟,无法自拔。假使说先有无明,后有真如,那真如不成其为真如;起初没有而后来才有,这是不符真如定义的。”看来印顺这一团葛藤还真不易解开呢!他用意识才能了知的时间观念,想要强行套在从来不落入时空的第八识真如上面,把自己陷入理窟而无法自拔,其实这就是六识论者的悲哀。六识论者不承认有太阳(真如、如来藏),他以为真如就是白天,无明就是晚上,然后思考白天与夜晚谁先?或是同时而有?如同时而有,为什么有主客之分?在印顺的这种思惟之下,如果你说“先有真如,后有无明。”印顺就斥责说:“如先有真如,后有无明,这过失就大了,这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是他不懂佛法却又自己施设圈套来缝住学人嘴巴的手法。
释印顺只要照经典即可知“依真如而有无明,迷真如而有无明,无明是不离于真如的”,释印顺也知道“真如非生死缘起(之)法”,那么无明是不明真如?或是不明缘起法?
释印顺在《宝积经讲记》说:
什么叫无明?总相的说,是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别相的说,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性,不知相,不知体用因果等。所以无明又叫无智;而能破无明的般若,也可以称为明了。智生惑灭,是一定的,但如取著实性,以为实有般若可生,实有无明可破,那就是无智烦恼了。12
注12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34。
释印顺是认为“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才会有无明。缘起性空是依于真如而有,以不知真如故有无明;照印顺的意思,变成“以不知缘起性空故有无明”。若如是,则印顺应已知缘起性空而无无明了?然而事实上,印顺知缘起性空却还是不能无无明。何故?如上所问:“没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因为印顺还是会一念不觉,所以说不是“没有无明”。怎么知道印顺会一念不觉?印顺睡著时正是一念不觉。而真如才是对六尘离见闻觉知的“不觉”,不论睡觉不睡觉,一向都如此,所以无明不是不知缘起性空。知缘起性空的是意识,真如对缘起性空只是如而不觉。一念不觉是意识境界,真如非意识,故无一念不觉。而且,缘起性空并不是中道,因为意识是生灭法;只有依第八识不落二边而说五阴缘起性空的真如法,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印顺说“不知缘起性空的中道”根本就讲错了。
听释印顺说佛法,心中会很难过,他说:“假使真如本来清净,后来会忽然而有无明,那大家不用修行,因为修行是没有用的。你就是修到了成佛,完全清净了,说不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13 ”那请问释印顺“法师”:“修行还有用吗?您出家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出家修行清净以后再去回复为原来的染污状态而不断循环吗?印顺忝为佛门僧宝而且被尊称为导师,对佛法竟然无知到这地步,实在令人骇然!《胜鬘经》已经说过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是极难了知的;七地菩萨就已经念念入灭尽定,而且烦恼习气种子也都断尽了,为什么到了灭尽变易生死的佛,会忽然一念垢染又起来了?这样还能称为完全清净的佛吗?可见印顺对菩萨修行的过程,知见还是严重不足,对佛的定义也不清楚,所以才会有这种泼修行人极度寒冰冷水的言语;幸亏他的话不可信,如今也有许多人可以证明他是乱讲的,否则学佛的修行人早退光光了。
注13 印顺著,《华雨集》第一册(《辨法法性论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3.4 初版,页274。
佛法是真实法,若是要回答释印顺的问题,唯有亲证真如─如来藏─后才能逐渐了知而看出他的错乱无章、支离破碎;若是只有佛才能完全了知的问题,菩萨只能部分了知,印顺不可以拿佛才能究竟了知的问题,拿来问凡夫、愚人。凡夫愚昧无法回答就说成佛了还会退转,如此荒唐之言都是印顺自己的妄想;印顺若知道成佛了还会忽然一念又垢染,那就应该教导大家要如何才不会修到成佛了又忽然一念而垢染?其实印顺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自己只是盲修瞎练,连成佛的定义都还搞不清楚,对佛所说的话都还没有清净信,信位都还不具足,如何能了知成佛的意涵?对佛有清净信的人,决不会对佛所说的话只信一半,或只信他认为可以相信的部分,而把其他的大部分佛法否认掉;譬如宣称“大乘非佛说的、三转非佛说、唯识非了义、菩萨戒非佛说”……等。这些人都是对佛有怀疑的人,认为 佛也不过是当时的一个人而已,死后还不是灰飞烟灭;佛教里的佛法也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而已,不是真实而不可改变的,是会随著时空的改变而演变的;但这都是信位还不具足圆满的凡夫,这些人跟他讲《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他是听不懂的。
释印顺讲经说法最大的错误,是以密宗的六识论来解释佛经,结果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分不清楚;真心即真如—第八识如来藏,妄心即七转识(六识和意根),六识论的意识就是妄心,只是名色的名之中的一个识。由于六识论者否定第七识、第八识,所以六识论者会把意识妄心(一念不生、无念、离念)在不取分别时当作真如,也就是把第六识的种种变相当作第八识。如印顺在《宝积经讲记》引用《大宝积经》卷112 的圣教开示云: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14
注14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87。但是释印顺却漏了一句经文,我们看原《大宝积经》卷112 的经文是:“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则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无性,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若无灭者则无所离,若无所离者则无来、无去、无退、无生,若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则无行业,若无行业则是无为,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CBETA, T11, no. 310, p. 635, c1-8)
八识中有哪一个心相是“非过去、未来、现在”?是“无生、无灭”?是“无为”?当然唯有真如心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第八识才是一切诸圣的根本,意识永远都是住于三世法中,不曾离开过三世诸法。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八不”,即是讲真如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之中道妙义。上开经文说“若无性者,即是无生。若无生者,即是无灭。”显然这里的“无性、无生”是指空性—真如─真实而如如(第八识本具的无三界性、不生灭性等法性),祂没有三界法的无常性、流转性,因为祂是真、是如,而非同意识等七转识虚妄识性之生灭无常而常流转于三界生死中。印顺说:“如非有非无,就不落意识,不落言诠了。”不落意识,落到哪里去了?既然只有六个识,难道是落入断灭空?所以六识论者所说的非有非无,毕竟还是落入意识,不可能不落入意识中;印顺若辩解说意识之外还有细意识,但细意识也是意识。意识是因缘所生之法,因此意识有生有灭而说意识有时“有”,有时“无”;意识不可能无生无灭,难道印顺出生后直到死前的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印顺的意识可以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了别吗?既然不能,就是有三界性了,所以意识不是“非有非无、无生、无性者”。《大宝积经》这一段经文是在描述真如的无性,所以“无性”不是在讲意识,更非在讲依五蕴而有的缘起法;可是印顺料准了大家不会直接去比对经文,他移花接木的功夫也很厉害,可以把真如无性解释成六识论的缘起法无性,如此李代桃僵让人找不到佛法的真实义。
释印顺解释说:
“若”心是毕竟“不可得”,那就“非过去”法,非“现在”法,非“未来”法。“若非过去未来现在”,那就“出三世”;……“若出三世”,不落时间相,那就“非有非无”;……“非有非无”的,“即是不起”;……“若不起,即是无性”,……“若无性,即是无生”;……“若无生”性,也“即是无灭”;……“若无灭”,那就“无所离”;……“若无所离”,就“无来无去,无退无生”;……“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就“无行业”;……“若无行业”,那就“是无为”15(注1)
然后把缘起法称为无性而说:“他们从缘起的无常,离人我见,虽证入空性,见缘起不起的寂灭,然不能深见缘起法无性,所以还不能算是圆满见缘起正法。”16
注15 同前注,页188-190。
注16 印顺主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1修订一版,页8。
在六尘中想要找到真如心,毕竟不可得,但是印顺竟拿来套在意识心上而说意识心不可得;意识心只要一大早出现了,就已经在六尘万法中了别,不论有无语言文字都是了别不停的,怎能说意识心不可得?既在六尘中不断了别,意识当然有三世,也因此才会懂得三世诸法的义理,不能说意识心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由此确定意识心有三世,否则印顺自己说过去心、现在识、未来意的“心意识”三世意识的道理,岂非又是自己掌嘴了?无性之义,释印顺依照经文说“无性即性”、“无性为自性”,但他紧接著又说“如在无性外别求自性,无性与自性相对立,那就失去了如来说法的善巧方便,有言无义。”17 无性既然是自性,自性怎么又会跟自性相对立?实在读不懂,因为他的逻辑是不通的。而那些自以为读懂《妙云集》的出家、在家高人,是怎样读懂的?到底懂得印顺说的什么佛法?实在不懂。但佛法是真实法,所谓真实法即是可以实证之法,不是想象的法,绝对不是你不懂、他不懂、我也不懂,这样叫作佛法。蕴处界诸法皆无自性,有自性的就唯有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如来藏有自性?因为如来藏能出生一切万法,故称为有自性,因此六祖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如来藏有能生万法的真实性与如如性,故称为真如。这是能生名色等万法的自性,不是自性见外道说的觉知心了别诸法的自性;印顺一派往往把这种出生万法的自性,比拟于自性见外道的自性,连这种简单的道理都分不清楚,当然更不清楚意识与意根差别,连玄奘菩萨说的“愚者难分识与根”的愚人都当不上。
注17 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2 修订一版,页188。
释印顺从“非有非无”推论到“即是不起”,于是下结论说:“若不起,即是无性”,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现起的可能;既毕竟不起,可见是极无自性了。18
18 同前注,页189。
在这里,释印顺对“无性”的解释,竟然变成“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此看来“无性”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是经文所讲的“无三界性”?还是讲“没有出生万法的自性”?印顺终其一生,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所以说法才会互相矛盾,到死都没有改正;释印顺是不想改正、不愿改正或无力改正?不得而知。这也使我们警惕到:佛法若无真正善知识出来教导,想要通达真的极为困难。“非有非无”是在讲如来藏—真如—离于有与无两边之中道,而不是在讲牛有角、兔无角的道理。“无性”在上述经文中是说无三界性,但经典上有时是说为“无自性”,我们可以从三性三无性来体会:
一、相无自性性:谓一切众生,于世间之相有颠倒见,因此处处计著,执为实有,而这些相都无自体故无自性。
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自性性。是对“遍计所执性”而说,教我们不要执著三界一切法真有、实有的错误观念。“相无自性性”是说明一切现象本是虚妄,都是众生颠倒见而普遍计著以为真实,这样错误颠倒计著而假名安立的法相,其实本无自性可说,故名为“相无自性性”。
二、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故名生无自性性。这是对“依他起性”而说,一切法皆是缘聚、缘散。说“生”只是因缘具足而法生,说“灭”只是因缘分散而法灭,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并无自然生的法性。若执“万法是自然生,而非依他缘生,”此是外道所说,非圣教说。
三、胜义无自性性:“胜义”就是真实义,也是佛法所说的第一义谛,菩萨亲证此第一义心,因而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智慧;这乃是函盖真谛、俗谛的真实内涵,因此谓之“胜义”。第一义是本来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纯净纯善的性德。佛说胜义无自性性者,谓真如胜义之性,菩萨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以后,远离外道异生的遍计妄执之性,现观第八识如来藏本来自在本自具足,因此而得生起般若智慧、解脱智慧。然从第八识如来藏的立场来看,也没有胜义可说,因为如来藏本来如是具足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故,真如是法无我性所显故,乃是无所得,因此证悟菩萨转依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而远离对于自己所证之第八识之执著,亦远离凡夫对第八识心体执著之恒内执我,这样来行成佛之道。证悟菩萨透过现观这样的道理,故名胜义无自性性。又胜义无自性性是一切法无执所显真性,是世尊密意言说,为除众生于真如胜义起执故,此胜义即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
胜义无自性性即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故无性不是无自性,千万不要错解。释印顺错解经义而说:“但有所得的大乘学者,不知无性是自性空寂。19”可惜的是释印顺其实是自己不知反而指说别人不知。释印顺是六识论“一切法空”的信徒,自己又把“无性”否认掉了而说:“不但有性的实体不可得,就是‘无性’的实有‘法’体,也不可得。这因为,‘一切法空’中,实有的有性与无性,这一切戏论,都是不可得的。”20
注19、印顺主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1修订一版,页234。
注20 同上注,页235。
众生以不知道第一义谛真如之真实义而有无明,不是如释印顺所说的“不知缘起性空而有无明”。从胜义无性可以破众生之妄执,如把“无性”解释为“没有自性”,那就是所破的相无性、生无性之范围;然而说佛法,始终都不能离开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否则就是言不及义。
“无性”是第一义自性之真实义,即是真如,印顺竟然把它解释为没有自性的缘起法,这就是释印顺最大的无明。有了这个无明,就会把缘起性空的“空相”解释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21”这是一个极严重的错解;如果是错会了的想法,应该要改正,修正其错误才不会有过失。但印顺不但没有修正,还讲一些歪理企图圆成自己的邪见,他在《般若经讲记》中说:本经所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这里所应注意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注21 印顺主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市),1992.3 修订一版,页187。
“六不”是在讲第八识真如之空性,而不是空相有此六不。诸法都是空相,没有中道性与真如法性可言,不可以说“诸法的空性”;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生必有灭,所以是空相;真如空无形色而有其自性,才有能生万法之空性,真如才有六不之中道。印顺为何要把空相解释为空性而说空相是六不?这就是释印顺的企图心,他要用缘起法的空相来取代真如之空性,如此,缘起性空就可以取代真如(第八识如来藏)而成为佛法核心。他认为没有绝对的空性,因此他说:“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但我们用印顺的相对法,可以推究到有“有为法”的相对必定有“无为法”,如此印顺就不能否认有“无为法”。无为法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显之真实如如性,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把十八界的有为法全部灭尽了,剩下具无为性的真如心体(第八识)独存,此真如有没有相对法?这时的真如是没有相对法的。如果印顺说十八界灭尽而无真如心体
可以单独存在,那就是断灭空,断灭空不是涅槃。知道这个道理的话,释印顺怎么敢否认第八识?就是因为印顺不知道真如是第八识离于有无两边的中道法性,不知道涅槃是绝对待而非断灭空,所以有无明。
照印顺的说法,无明与真如就是相对法,可是当你开悟而破除无始无明的时候,相对的真如应该也消逝了啊!但是真如并没有消失;假如真如在破除无明时跟著消失了,那真如就不是“不生不灭”了。其实这个道理对中国人来讲并不困难,中国有太极图,其中的两仪就是阴阳相对,但无极图中就只能画一个圆圈而无阴阳,所以无极无相对。中国道家知道无极是绝对的,只是无法实证真正的无极而落入玄想中;真正的无极就是如来藏真如境界,法界中最深奥的法义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如,由于对真如的无知而有无明,因此而有生死轮回,而二乘涅槃也是从真如法中方便分析出来利乐声闻人的;释印顺误以为是对缘起法的无知而有无明,目标就弄错了,这也是他否认第八识如来藏的悲哀,否认第八识就会永远无明下去,而无法无明尽,就无法了解真如心境界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注1、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页187-190:
“现在要说到无性即性。依经文看来,这是直承前文—胜义观心无性而来。空与无性,一般总觉得是否定,是没有;总觉得应该有其所有,真如实相是真实有才对。然如来的方便开示,是从空无自性中显示法性的。如般若经说:‘何谓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诸法自性’。换句话说,众生于一切法执有自性,所以法性不显。唯有通达一切无自性,一切不可得,说似一物即不中,才开显了一切法的自性。所以,无性为自性,是有甚深意义的。如在无性外别求自性,无性与自性相对立,那就失去了如来说法的善巧方便,有言无义。本经的显示法性,充分的表显此义。这又分两节来说。如来承前文的观心不可得,对迦叶说:
‘如是迦叶’!上面从三毒门、三时门、三处门,种种方便来观察,‘求是心相而不可得’。不但凡夫不能得,十方三世诸佛也不能得,这可见真实如此,并非颠倒了!‘若’心是毕竟‘不可得’,那就‘非过去’法,非‘现在’法,非‘未来’法。‘若非过去未来现在’,那就‘出三世’,也就是不落时间,超越时间了。‘若出三世’,不落时间相,那就‘非有非无’。为什么?有,一定是因缘和合的有。从因缘而有,一定有时间相可说。所以既不落时间相,就不能说是有了。既然非有,也就是非无。无与有相对,待有成无。或约时间说,或约空间说,或对他说,或自身分位说,都是待有而无的。如非有,也就非无,例如一向就没有牛角、鹿角等,那也决不会说兔角的没有了。有与无,为认识上极根本的概念,如非有非无,就不落意识,不落言诠了。如来从超越时间,超越有无,进一步说:‘非有非无’的,‘即是不起’。起是从没有到有,从不是所知而成为所知的。如有无都不可说,那还有什么起呢?‘若不起,即是无性’,无性是没有自性。如有自性,就有现起的可能;既毕竟不起,可见是极无自性了。‘若无性,即是无生’。这如经上说:‘若说缘生即无生,是中无有生自性’。‘若无生’性,也‘即是无灭’。没有生,怎会有灭呢?‘若无灭’,那就‘无所离’。不生不灭中,有什么可离呢!‘若无所离’,就‘无来无去,无退无生’。无来无去,约死生往来,生来死去不可得说。无退无生,约善恶、得失的不可得说。退是得到了而又失去,如世间定慧的退失,或善恶业力的有尽。生是没有而得到了。这样的‘无来无去,无退无生’,就‘无行业’。业是动作、事业;行是迁流、造作。一切无来无去,无得无失,那就没有行业可说了。‘若无行业’,那就‘是无为’。行业是有为法,有为法是业烦恼所为(作成)的;有生有灭而迁流三世的。所以没有行业,就是业烦恼所不起的,生灭所不得的无为。大小乘论师,虽成立多种无为,但如来对有为说无为的本意,如本经所说,是阿含经以来一致的定说。这一段,从观心空不可得,展转显示现证的无为法。”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