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佛子向正道(二十)-----游宗明老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365
论释印顺说细意识是有取识
  应成派中观师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此(细)意识为“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有取识,即与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1
  注1、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2003 年4 月新版二刷,页110
  “有取识”,就是释印顺所说的“入胎识”2;释印顺认为意识的细分“细意识”就是有取识,那细意识就是能去投胎的入胎识了?然而意识不论粗细,乃至达赖喇嘛说的极细意识,都是意识,生灭无常的意识怎么能够去投胎、住胎?这是释印顺一个极大的错误!也给看他书的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只可惜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因为被误导的人根本笑不出来。
  注2《中观论颂讲记》:【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初生的心识,含有自我的生命爱,所以经中或称之为‘有取识’,本颂说是识著。因“有”这“识著”入于母胎的关系,在母胎中,心色和合的有情,就渐渐的“增长”“名色”。这就是说:由入胎识执持父精母血而成为有生命的肉体,有机的生物。】释印顺著,《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1992 年1 月修订一版,页529~530。
  大家何不想一想:意识是可以作分别而帮助意根,让自己决定要去作什么事情的;你的意识会分别事物而提供给你作判断,然后你再决定要不要作。这是大家可以现前观察的事实。既然如此,那我们要去投胎的时候,意识就可以帮忙,看到好的家庭才去投胎,至少最贫穷的非洲国家连填饱肚皮都困难的地方就不要去了;如此一来穷人家死光了之后(因为无人去投胎),全世界都是富有家庭,岂非天下太平?这时候释印顺可以叫他的徒弟证严法师把慈济事业关门大吉,不必再作布施了,大家都享福去了,真是快乐!这种妄想,一定会有许多人骂为愚痴,但应该要骂印顺法师才对呀!不过认同释印顺的这些人也许会说:“细意识不是意识,细意识就是有取识,有取识即是阿赖耶识。”假如释印顺认同这样的说法3,把细意识全改正为阿赖耶识,看起来这就符合佛法了;但是这样也有问题,阿赖耶识不能叫作“细意识”,因为阿赖耶识不是意识的缘故,释印顺若是真的这样作,也只是想要把阿赖耶识归纳为“第八意识”的手法。除非释印顺根据佛陀经典中的至教开示不用意识来定义第七、八识,而全部改为意根与阿赖耶识,才稍微符合经典文义。可惜释印顺至死都没有改正,所以不得不来辨证一番,以正视听。
  注3《摄大乘论讲记》:“虽然上座部说有所缘行相不可知的细意识,但这在唯识家看来,那就是阿赖耶识,不过名字不同罢了。”释印顺著,《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1992 年2 月修订一版,页121。
  释印顺既然否定第七识、第八识而说:“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细分。”4 则他是六识论者应无疑义,六识论者的细意识当然还是意识,第六识(意识)怎么会是第八识(有取识─阿赖耶识)?“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识”是执持业种的第八识,不是第六识;因为“名”已经包括七个识,意识已在“名”中,故此“识”乃是第八识。入胎而住的第八识又名自性清净心,有取识既是第八识,则应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会是“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相应的染识”?极微细的我见、我爱、我慢乃是第七识意根因为无明而有的烦恼,不是自性清净的有取识的烦恼,于此可见释印顺的佛法都是乱说、乱套,根本不符合佛法定义。
  印顺法师的信徒们认为要用细意识去分辨、投胎,这是没道理的。可是释印顺说:
  如出入息是身行,四禅以上的有情,出入息的呼吸(身行)灭了,而身仍然存在。这样,受想是心行,也不妨受想灭而细意识存,何必要责令心与受想的心行俱有俱无呢? 5
  注4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2003 年4 月新版二刷,页109。
  注5 释印顺著,《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出版社,1992 年2 月修订一版,页156。
  释印顺认为四禅以上还可以“想灭而细意识存”,这是哪一门子的四禅?实在令一切实证四禅的人都看不懂,因四禅中的意识仍存在,不是灭了意识而没有意识存在,当然还有想阴存在,怎能说是“想灭”呢?看来他是把四禅、四空定中的微细想阴误认为语言文字妄想的极粗想阴了。但意识再怎么细,都还是意识;若是阿赖耶识再怎么粗,也还是阿赖耶识;不可能粗的阿赖耶识就叫作细意识,或是细的意识叫作阿赖耶识。没有意识就没有“想”6,怎么“想”灭了还会有细意识独存?这是不符合圣教及理证事实的,显然释印顺误会经论所说的这个“细意识”就是阿赖耶识,那就应该把祂改正为阿赖耶识。
  注6 在《阿含经》中 佛说:“想亦是知。”有知即是有想。
  释印顺虽然说细意识即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但他又说细心(细意识)就是第七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于内有恐惧的,因为对“心”不了解所以才会讲来讲去都说错,他在《唯识学探源》中说:
  ‘唯识了义灯’卷四,叙著各派关于“说心为种子”的意见,可以参考。经部学者,像上座师资们的细意识,“是所熏习,能持种子”。细意识上相续转变差别的生果功能,是生起一切诸法的因缘。它们虽没有离六识以外,建立集起心,但对心有“种子积集处”,和“心上功能生起诸法”的集起义,也早就成立。一类经为量者,只是在六识以外,建立一个一味相续的细心而已!主张灭定有心,本来在执持根身和任持业力。现在既建立了第七细心,那集种起现的作用,自然也移归第七。无心定和灭受想,是依六识说的。定中的识不离身,是依集起心说的。以集起心释灭尽定的识不离身,可说恰到好处。7
  注7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1992 年3 月修订二版,页83。
  释印顺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他青年的时候相信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的外道六识论邪说。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最简单的辨别就是喇嘛教是六识论者,不是佛教的八识论法义。您用六识来论佛法,把细意识当作第八识,把细心当作第七识,结果第七识、第八识都是意识,佛教说的佛法就不见了!这是有根据才作这样的判断,释印顺的细心还是不离细意识,然后把细心、细意识当作本识(阿赖耶识):释印顺的《唯识学探源》说:【唐玄奘说:上座学者,有离粗意识而别立同时细意识的。分别说系的细心说,与唯识学的本识,确是非常的接近。】8
  注8 同上注,页89~90。
  把细意识当作本识,那应该有第八识吧?因为本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呀!但是释印顺认为细心、细意识“还不过是六识”,始终跳不出六识的范围:《唯识学探源》:【‘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末宗异义,有主张“有于一时二心俱生”的。这二心俱生,还不过是六识并起。但细意识的思想,‘异部宗轮论’也确已提到,它说:“心遍于身。”】9
  注9 同上注,页119。
  读释印顺的书不要想从里面懂得佛法,您光想要读懂释印顺在说甚么就很困难了,不信的话不妨自己问看看:
  1、印顺说的细心是第七识
  2、印顺说的细意识是第八识
  3、印顺说的细心是第八识
  4、印顺说的细意识是第七识
  答案好像都对,其实都不对。
  也许有人会说:总要有一个猜对的吧?
  释印顺若会让你猜对了,他还叫释印顺吗?请看下文:
  一切─六识的根源。举例说(过去举波浪所依的大海水喻):六识如从山石中流出的泉水,而意根却如地下水源。地下水是一般所不见的,却是存在于地下深处的。地下水从何而来?这是从雨水,及水流浸润而潜存于地下的。意根也是这样,源于过去的认识,过去了,消失了,却转化为潜在于内的“细意识”。在大乘佛法中,更分别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过去意识(总括六识)所转化的,统一的,微细潜在的意根,在“人心”的了解中,极为重要!“人心”,不只是一般的五识与意识而已。10
  注10、释印顺著,《我之宗教观》,正闻出版社,1992年2月修订一版,页153~154。
  您看出来问题在哪里了没有?
  他说“细意识在大乘佛法中,更分别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这是把意识分割出一个细意识,再把细意识更分别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结果他的第七识、第八识全都是意识;所以持六识论的人,他的细心、细意识永远都是意识,不是佛法中说的意识所依的第七识、持一切种子的第八识。因此他才会说:“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细分。”然而,大乘佛法永远是八识论,即使是四阿含诸经讲的声闻解脱道也还是八识论,都不是六识论11。所以释印顺所说的都是外道法,既不符大乘诸经,也违背阿含诸经,不是佛法。
  注11 详见《阿含正义》1~7 辑之引证。正智出版社,2007 年8 月初版。
  释印顺认为:
  不论刺激那一部分,那一部分就能引起感觉;这可以证明有心在执受著。心若一旦不起,根身再也不能有所感觉。所以,大众末计的细心执受,就是生命的象征,一切感觉的来源。刺激多方面或者全身,就能引起全身的感受,因此证明心识是普遍的执受著。不然,也就不能同时生起多方面的感受了。大众部的执受心,是常在而有演变的,在不息的变化中,适应众生身量的大小而大小。12
  注12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1992 年3 月修订二版,页120。
  他从“心遍于身”的无时不在而想到第六识是会间断的,显然还有一个不是第六识的心;他认为另有一个遍依根身的执受心称为细意识,也是遍依于身的细心。佛法中的第七识、第八识他偏偏不用,全部用意识来解释:“刺激多方面或者全身,就能引起全身的感受,因此证明心识是普遍的执受著。不然,也就不能同时生起多方面的感受了。大众部的执受心,是常在而有演变的,在不息的变化中,适应众生身量的大小而大小。这遍依于身的心,无时不在,而六识却是起灭间断的;所以遍依根身的执受心,必然是细意识。这遍依于身的细心,不但与大乘唯识学上的本识执受根身有关,就是对藏识之所以为藏,也有直接的关系。13 ”假如以上面的文字和他的书中文字来解读,释印顺又认为细意识是第七识,细心是本识(第八识),但他翻来覆去的解释其实都是文字训诂而非实证,所以全都言不及义,根本无法探究到第一义谛的中心—本识—是什么?
  注13 同上注,页120~121。
  本来经论就已经讲得很清楚明白本识的意义了,但释印顺就是要用喇嘛教的六识论曲解为“生起六识的细心”(细心能生六识,而细心又同时是被生六识中的意识);又说“根本识与大众系末宗异义的细意识,只是一体的两面”14,您读他的书,根本不知道他的根本识是指细心或细意识?其实也不必懂这些,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根本识的来源,认为《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楞伽经》的一切根识,都是直接从这细意识“根本识”演化而出;而说根本识与大众系末宗异义的细意识,只是一体的两面。他说根本识就是有取识,根本识又是细意识,而细意识就是意识。如果细意识是有取识,那佛法教义是不是只有六识?因为意识再怎么细都还是意识。释印顺如是胡乱解说佛法,我们只能说他是剃头穿僧衣而不信佛法的人,且举一段他的著作来证明对他的评论都是有根有据的:
  注14 同上注,页122。
  《唯识学探源》:
  第三项 生起六识的根本识大众部的根本识,是六识生起的所依;无著论师在‘摄大乘论’里,早就把它看成阿赖耶识的异名。论上说:“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世亲‘释论’(卷三),作了简单的解说:“谓根本识,为一切识根本因故;譬如树根,茎等总因,若离其根,茎等无有”。“如树依根”的依,世亲解释做诸识的根本因。
  护法‘成唯识论’(卷三),说“是眼等识所依止故”。有人望文生义,说世亲是约种子作亲因说的,护法是约赖耶现行作六识俱有依说的。其实,大众部并不如此,世亲也是从现行的细心而说。像世亲‘三十唯识论’说的“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几曾有种识的意味?这生起六识的细心,像树茎、树枝所依的树根一样。在这里,见到了本识思想的源泉,也见到了“本识”名字的成立。‘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楞伽经’的一切根识,都是直接从这“根本识”演化而出。本识思想的成立,虽说与上面所叙述的真我、细蕴、细心都有关系,虽可说是这些思想共同要求的合流,但比较主要的,要算大众部的根本识,分别论者的一心,经部的集起心。它们在建立的目的及说明上,各有它的侧重点;而根本识的重心,在说明心理活动的源泉。
  根本识与大众系末宗异义的细意识,只是一体的两面,应该把它综合起来考察。这要从六根说起:五色根,佛弟子间有两个不同的看法:萨婆多它们说眼等五根是微妙不可见的色法。根的作用,是摄取外界的相貌;因色根取境的功能,才能引起眼等五识,识的作用是了别。还有大众部它们,说眼等只是血肉的结合,它根本没有见色、闻声的功能,见色闻声的是五识。大众系既没有把引发精神活动的能力,给予五根,五根只是肉团,那末对于根身灵活的感应,与所以不同非众生的色法,自然要给以其他的解说,这当然是意根了。谈到意根,各方面的意见更庞杂。上座系的铜鍱部,说意根就是肉团心,就是心藏;它把意根看成了物质的。其它学派,一致把它看做心法,这当然要比较正确得多。佛说十二处总摄一切法,如果把意处的意根,看成色法,那一切心心所法,又摄在那一处呢?在意根是心的意见里,又有过去心与现在心两派:说一切有系,是主张过去心的:它们不许二心同时现起,不许六识外别有细心,所以说刹那过去的六识,能引起后念的六识,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论者,和大众部,是在六识以外建立一个恒存的细心,这细心有生起六识的功能。15
  注15 同上注,页121~123。
  释印顺如此说,是直接把无著、世亲、护法、玄奘的八识论曲解为六识论的法义,误导大众认为这些圣者的见解都和他一样是六识论;但是遍阅这些贤圣著作的论中,全都是主张八识论的圣教,与释印顺说的完全不同。佛教教义如果是释印顺所说的六识论,那佛法的殊胜就不见了,跟外道有何差别?
  佛教研究学者一致的说法是“密教兴而佛教亡”,现代正觉同修会从实证佛法的智慧来看也印证了这样的说法,印度佛教的灭亡难道不是因为密宗的崛起吗?而密宗喇嘛教红、黄、白、花四大派就是六识论者。所以不论什么宗派,凡主张六识论者都是外道邪见,不能称为佛教。从世尊到现在,大乘法义从来没有变异,也永远不会有演变而变异,这才是佛法!不然,如上文释印顺把意根说成是“心的意见里,又有过去心与现在心两派”,那意根岂不成了两个?在二乘解脱道中,过去心与现在心都是在讲意识(第六识),怎么会变成意根(第七识)?又说“刹那过去的六识,能引起后念的六识,叫意根。”刹那过去的六识,为何能引起后念的六识?这就必须要有第七识、第八识才能够现起,不是六识灭了,无因无缘又能生起后念,可见第七识、第八识的实际存在是不可以否认的。不但比量上如此,在实证的现量以及圣教量中也都是如此。若说“这细心有能生起六识的功能”,则此细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释印顺把意根当作意识,把第八识如来藏、根本识这个有取识也当作意识,于是否认第七识、第八识,但他否认第八识时就无佛法大义可言。当他否认第七识时,则佛说的十八界就成为只有十七界,这哪里是佛法?真是不通、极不通!不对、极不对!
  (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救护佛子向正道(二十)-----游宗明老师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412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救护佛子向正道(二十)-----游宗明老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