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五节 菩萨学处
第一目 修学六波罗蜜多
《解深密经》卷4 说:【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到彼岸。】《瑜伽师地论》卷39 也说:【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
菩萨从初住位开始,乃至等觉位中都在修学波罗蜜多,是故修学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正道,六波罗蜜多乃至十波罗蜜多是菩萨道的大嗢柁南。波罗蜜多是梵语,波罗蜜即是彼岸,也就是清净没有染污的解脱彼岸,多即是度的意思。问题是:要度谁到彼岸呢?答案是要度众生到彼岸。那么众生又是谁呢?答:所谓众生就是有情的五阴、七转识,盖因有五阴、七转识,才能构成有情于人间的种种活动。有情之于世间六道轮回,不能出离三界,皆因各个有情之七转识有染污故,是故度众生之意即是度有情之七转识到彼岸,但是度到彼岸时其实并没有彼岸可到,只是解脱于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苦而已。
那么度彼岸是否能度尽一切有情众生到彼岸呢?这一点佛也办不到;佛曾经说过:“无量无边众生如何度尽?”所以度众生之意,首要的即是自己度自己的七转识到彼岸;而自己是不能度他人之七转识到彼岸的,他人也不能度自己的七转识到彼岸,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由自己的七转识决定作主,他人无法帮自己作主;因此自己七转识要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就得靠自己多听闻善知识讲说到彼岸之法,听闻后善于思惟到彼岸之法,最后心得决定而善于修持到彼岸之种种方便行,才能真的到达究竟无上解脱的彼岸—成就究竟佛地的果德。善知识如同“指月”之指,众生依循随顺著善知识所指的方向望去,才能见到明月,因此善知识只是指示到彼岸的方向及方法,至于能不能到彼岸,众生就得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了;所以说,众生是缘于善知识所教导之方法,自己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实证时才能度自己到彼岸。而善知识所教导的到彼岸之法及开引众生之所应行,即是六波罗蜜法门,这就是以六度法引度众生到彼岸的意思。
再说,众生为何要到彼岸?《心经》说“度一切苦厄”,只有七转识才有苦厄,阿赖耶识本体是没有苦厄的;所以要断七转识的我见、我执,我执断尽了就是解脱,解脱了就没有苦厄;因为七转识若没有相应我见、我执,哪来苦厄可言?至于彼岸是什么境界?彼岸就是本来解脱的境界。菩萨开悟明心亲证涅槃的本际,就能了知本来解脱的境界,此非二乘圣人所能成办,更非如宗喀巴等未断我见又否定阿赖耶识的一阐提人所能成办。如果菩萨再进断我执,就可大声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这就是菩萨证得解脱果,成就有余涅槃。但是菩萨因为种性珍贵,悲愿所持,慈愍众生故,因此虽然初地以上菩萨有能力可入无余涅槃而不证入,却故意保留或重新生起一分思惑,滋润下一世受生的种子,继续受生于人间而行波罗蜜多,广度有情,直到成佛。
因此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有实证本来解脱彼岸的功德智慧,名为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以此得度彼岸。由以上所述可知,菩萨若要度彼岸,必须先断我见,我见断了才能明心证真;若不能断我见,纵使当面听闻善知识为他明说真心阿赖耶识的所在,也无法承担,当然就无法生起该有的解脱功德,最后还是会继续认定粗、细意识是常住法,落在我见中而自以为已断我见,终究已退失菩提心。所以想要明心证真者,必须先知我见的内涵及具断我见的解脱分功德。菩萨初从明心开始,就豁然了知众生七转识皆依阿赖耶识而生,万法皆依八识和合运作而生、而显,离开阿赖耶识就无众生可言;是故要度七转识众生到彼岸,就必须转依于阿赖耶识而行六波罗蜜,否则只能说是行世间善法或积集见道所须的福德资粮而已;行世间善法是没有波罗密多,是不能到彼岸的,因为仍在修集资粮中,而未见道的人也仍然是不能到彼岸的。
第二目 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波罗蜜: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波罗蜜(财施又可分为内财与外财的施予众生)。受施者即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等利益,而布施者能得五报,《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 说: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又常作无畏施者,会让人对于无论好的境界或不好的境界都不会产生害怕,对自己也会产生信心,作任何善事都勇猛精进;对于想要修学佛法的人,不论是要修学解脱道、佛菩提道都会很乐意修学;对大乘如来藏深妙大法也不会产生畏惧。法施者,能令诸有情断我见、我执证得解脱果,乃至能令诸有情亲证法界实相,更进一步通达见道该有的智慧,进修道种智,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菩萨应当如是行这三种布施,但三施中以正法布施为最胜,如《大宝积经》卷89 开示:“诸佛所说一切施中,法施第一。”1 若一切财施与无畏施皆不离正法布施者,这才是佛法中最殊胜的布施。
注1 CBETA, T11, no. 310, p. 509, a18
《广论》263 页则说: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圆满布施波罗密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谓自所有身财善根,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宗喀巴是抄袭《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的“菩萨自性施”的内容而说唯心为主。然而宗喀巴所主张的六识论基础却是处处违背弥勒菩萨所开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卷39〈9 施品〉的开示:云何菩萨自性施?谓诸菩萨于自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笈摩见、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施。2
注2 CBETA, T30, no. 1579, p. 505, b6-11
所以 弥勒菩萨开示菩萨自性施的内涵,是必须要以无罪施物来行布施,并且身语二业必须安住于佛陀施设的律仪、阿含解脱道的正见、佛菩提因果正理的真实见中;反观藏传佛教的历代祖师如宗喀巴、寂天、历代达赖喇嘛……等,所说所行不仅违背佛陀施设的戒律,并且违背阿含解脱道的正理,更是违背法界实相定有果见的正理,这都是因为宗喀巴与寂天等都是否认第八阿赖耶识者,都是误以意识心为“三界唯心”的心,所说唯心为主之施,都是欲以觉知心之自我,误认为意识于布施行中可以不起三轮之知、之思,就说是圆满布施波罗蜜了。然而一切人(包括宗喀巴与寂天在内)于行布施之时,若没有觉知心来觉知自己是施者,觉知受施的对方与所施的事物,则根本不能成就布施之善事;但是,如果以觉知心为主体来觉知施者、受者及施事,也就不可能是三轮体空。因此,依照宗喀巴所说的布施来修时,就会落入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真的是无所适从之窘境;而他自己如此行布施时,假使遇到证悟的菩萨,不论怎么解释,都会有极多过失产生,一定都是进退两难无法自圆其说的。
真正三轮体空的布施,不是在意识思惟想像自己的布施三轮体空,而是应如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了知菩萨于布施行中,阿赖耶识与见闻觉知心同时运作,由生灭性的觉知心透过身语二业成就布施行,明见有布施时的三事正在运作,也同时明见不生灭的阿赖耶识行施之时,却对布施的三事都无了知、都无领受,所以是在具足三事中而同时三事皆空,这才是布施时的三轮体空正观,如此布施才有波罗蜜;宗喀巴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却妄想为无布施而有波罗蜜。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此段经文中所说的“无所住”是指阿赖耶识本体之离贪瞋等性,于布施行中,阿赖耶识于六尘境中不作分别,不了知自己是施者,不了知他人是受者,也不了知所施之事或物;若有了知就不是无分别,因为了知就是分别故,而意识心于离语言而一念不生来行布施时,是一定会继续了知施者、受施者、施事与施物的,因为了知时即是已经分别完成了,故宗喀巴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具足施等三事的,不是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并没有波罗蜜。如此,证悟菩萨于布施行中,除了现前观见见闻觉知心之分别三轮俱在,同时又现见自心如来藏之恒离三轮分别,如此才是菩萨之无所住布施,如此才符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所说,也才能真正获得布施的解脱功德。
是故,菩萨必须证悟第八阿赖耶识,然后转依于阿赖耶识之无分别性,及由阿赖耶识所生出的见闻觉知心来作分别,和合运作而行布施,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如是三轮体空,不但有三轮体空之实,还有真实布施之无漏有为法上的世出世间功德、福德,否则只能称之为世间善法而已,甚至将成为无因论之无因无果的布施了。是故菩萨行布施到彼岸,不妨五阴三轮皆俱,同时有如来藏之三轮体空;不妨以世间法行布施而同时从世间法布施当中行出世间法布施;菩萨布施到彼岸,即可现见彼岸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实无彼岸可到;菩萨如是行于布施,方能谓之已证布施波罗蜜多。
又菩萨意乐布施者,《广论》280 页说:唯意乐布施者。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是菩萨地说。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
《广论》此段是抄自《瑜伽师地论》,却又错解论意。《广论》所说意乐布施是“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而行惠施,不是以人间可受用的实物来利乐有情;这纯粹是意识在内相分上的虚妄想,也是藏传佛教—密宗所惯用观想之无中生有法。喇嘛们心中是希望藏传佛教—密宗行者对众生作广大布施时,只要行观想之法就好,不要用实物布施;而众生对喇嘛的布施则不许用观想布施,一定要把预定布施给众生的实物钱财留下来布施给喇嘛们(乃至要求密宗女行者要以色身来布施给喇嘛),以免信徒们的金钱布施给众生以后,能布施给喇嘛们的金钱就会相对减少。但观想之布施法若能成就布施功德,则一切人只需藉幻想之法,想像出虚空中有无量金银珠宝,全数施舍他人,等同捐出无数犍闼婆城,何乐不为?当然也应该可以使用此法来布施供养喇嘛们,不必以人间可受用的钱财实物布施给喇嘛了。但如此布施想像出来的施物影像,倡导的喇嘛们自己都不接受,众生又怎能得到利益呢?即将饿死的众生照样是饿死,不曾获得藏传佛教—密宗行者观想出来的食物而离开饿死的痛苦。如此观想的布施,众生何曾受施?而观想的施者又怎能有宗喀巴所说的“以少功用生无量福”呢?这都是宗喀巴以外道观想法来取代大乘佛法所致,也是曲解圣弥勒菩萨所开示布施的圣意故,亦不知胜解行位菩萨胜解实相之智慧力故,更不知菩萨如何行意乐巧慧布施故。宗喀巴又引密教《妙手问经》,说没有资财的人要这样修观想布施,有资财的人也应该这样修,未入初地前都要这样修,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要防止信徒的实物钱财落到需要被布施的众生手中,而将保留下来的实物钱财来供养喇嘛们。但这都是虚妄想的布施!
今恭录《瑜伽师地论》卷39〈菩萨地〉原文以兹对照: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胜解,数数缘念种种上妙无量财宝,以胜解力,于诸众生乐行惠施。由此因缘,是诸菩萨以少功用生无量福,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菩萨地〉所说清净意乐布施,是已证悟的七住位菩萨乃至未达增上意乐清净的菩萨(未入初地),就是指七住位入心到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内心住于安闲清静之中,依于所证的清净胜义菩提心,并且恭敬深信菩提心而不退转,清楚了解菩提心所生出的般若智慧,必须具足这样淳厚的清净信,然后数数思惟般若智慧无量法财,以胜解行位菩萨的胜解力,不管是有财或者无财,都很欢喜的对诸众生乐于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任何一种有智慧、有恩惠的布施;由于这样的因缘,证悟菩萨能以少功用而得无量福德,这才称之为菩萨善巧般若慧而行布施。
此中所说胜解行位菩萨,依《瑜伽师地论》卷47 说:【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句中“初发心”是指明心开悟,“清净意乐”是指入初地。是故已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七住位菩萨,已得般若总相智,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并进修般若别相智,再发起后得无分别智,次第进修而历经十行、十回向位,渐次具足唯识相的胜妙智慧,这期间的菩萨都称为胜解行位菩萨,于般若智慧已经亲证而得殊胜的证解。所以,已经证悟而入七住位的菩萨,乃至登地前的十回向位菩萨,可以依自己所得胜解的慧力而随缘行于财、法、无畏等布施,如是方属菩萨意乐布施。
今时所谓的学佛大众,对于菩萨行布施到彼岸的真实义理,多有严重的误解,因而导致修行上的偏差,不能获得菩萨见道的功德,更别奢谈菩萨修道的功德。例如印顺法师所提倡之人间佛教思想,于慈济功德会与佛光山两大山头大力推行,努力修习人间善法的布施行,虽然对目前国家社会的和谐似乎有所贡献,但是这种只希求来世再得人身、资财无虞匮乏,而不求实证二乘菩提,不知希求大乘解脱,更不回向大乘菩提者,并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只是在学人、天之道,或是想要修学声闻道,却又严重误会了声闻道的解脱真义、解脱行门。
而“广论”团体的僧众则更是等而下之,他们承袭藏传佛教—密宗应成派假中观的邪思邪见,不但不肯发起愿心来求证三乘菩提,更不肯发愿求证大乘解脱,领导的僧众更欺诳大众说:“末法时代无证悟这回事。”意谓所有人都不可能开悟,当代所谓的悟者也都是骗人的,让大众死了实证菩提的心,死心蹋地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人力当义工,为他们设立的公司营业赚钱,去供养广传双身法的达赖喇嘛;这类言行已犯下大妄语业,也是葬送佛弟子法身慧命的大恶行。在这个前提下广招学员,研讨宗喀巴的《广论》邪说,表面上是说学习佛法要行菩萨道、行六度万行,鼓励学员投入他们的法人事业当义工;无知学员为了希求福德资粮,纷纷参与,或当公司职员、商店店员;或当工厂工人、农场农夫等等;于是凤山寺的“里仁”公司事业蓬勃发展,商店、公司、工厂、农场到处成立,营利钱财滚滚而来,主其事者每天忙著数钱,底下的“佛弟子”们每天忙著工作,上上下下为了事业赚钱忙得不可开交,心中则是烦恼一大堆;不仅如此,还带著六识论的邪见,违背“定有果见”的正见,这能算是学佛吗?如此僧众假藉佛法六度万行之名,利用佛弟子的善心作义工,行营利赚钱之实;等到腊月来时,一生总帐一算,死相难看也就在所难免了。
是故《菩萨优婆塞戒经》卷 5 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慈济功德会即是“布施非波罗蜜”的典型例子,因为只行世间善法,都不知不证三乘菩提故。再者,定性二乘人,尤其是辟支佛,他们不乐行布施,只是为了自己取证无余涅槃,即是“波罗蜜非是布施”。三者,如大乘菩萨,不但励力求证菩提或已证菩提,并且不畏困难继续力行布施,此即是“亦布施亦波罗蜜”。后者如凤山寺修习“广论”的佛弟子,以为布施劳力给凤山寺修学、教导“广论”的僧众,表相上虽可言布施,但实质上却是护持六识论及双身法的邪教邪法,不符合佛陀教导的布施正理,实非真正的布施,而是
帮助六识论者破坏众生的法身慧命;而这样的“修行”,又同样都不发愿求证真正的三乘菩提,未来也不可能实证三乘菩提,故说为“非布施非波罗蜜”。
(待续)
第五节 菩萨学处
第一目 修学六波罗蜜多
《解深密经》卷4 说:【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到彼岸。】《瑜伽师地论》卷39 也说:【复次,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
菩萨从初住位开始,乃至等觉位中都在修学波罗蜜多,是故修学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正道,六波罗蜜多乃至十波罗蜜多是菩萨道的大嗢柁南。波罗蜜多是梵语,波罗蜜即是彼岸,也就是清净没有染污的解脱彼岸,多即是度的意思。问题是:要度谁到彼岸呢?答案是要度众生到彼岸。那么众生又是谁呢?答:所谓众生就是有情的五阴、七转识,盖因有五阴、七转识,才能构成有情于人间的种种活动。有情之于世间六道轮回,不能出离三界,皆因各个有情之七转识有染污故,是故度众生之意即是度有情之七转识到彼岸,但是度到彼岸时其实并没有彼岸可到,只是解脱于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苦而已。
那么度彼岸是否能度尽一切有情众生到彼岸呢?这一点佛也办不到;佛曾经说过:“无量无边众生如何度尽?”所以度众生之意,首要的即是自己度自己的七转识到彼岸;而自己是不能度他人之七转识到彼岸的,他人也不能度自己的七转识到彼岸,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由自己的七转识决定作主,他人无法帮自己作主;因此自己七转识要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就得靠自己多听闻善知识讲说到彼岸之法,听闻后善于思惟到彼岸之法,最后心得决定而善于修持到彼岸之种种方便行,才能真的到达究竟无上解脱的彼岸—成就究竟佛地的果德。善知识如同“指月”之指,众生依循随顺著善知识所指的方向望去,才能见到明月,因此善知识只是指示到彼岸的方向及方法,至于能不能到彼岸,众生就得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了;所以说,众生是缘于善知识所教导之方法,自己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实证时才能度自己到彼岸。而善知识所教导的到彼岸之法及开引众生之所应行,即是六波罗蜜法门,这就是以六度法引度众生到彼岸的意思。
再说,众生为何要到彼岸?《心经》说“度一切苦厄”,只有七转识才有苦厄,阿赖耶识本体是没有苦厄的;所以要断七转识的我见、我执,我执断尽了就是解脱,解脱了就没有苦厄;因为七转识若没有相应我见、我执,哪来苦厄可言?至于彼岸是什么境界?彼岸就是本来解脱的境界。菩萨开悟明心亲证涅槃的本际,就能了知本来解脱的境界,此非二乘圣人所能成办,更非如宗喀巴等未断我见又否定阿赖耶识的一阐提人所能成办。如果菩萨再进断我执,就可大声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这就是菩萨证得解脱果,成就有余涅槃。但是菩萨因为种性珍贵,悲愿所持,慈愍众生故,因此虽然初地以上菩萨有能力可入无余涅槃而不证入,却故意保留或重新生起一分思惑,滋润下一世受生的种子,继续受生于人间而行波罗蜜多,广度有情,直到成佛。
因此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有实证本来解脱彼岸的功德智慧,名为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以此得度彼岸。由以上所述可知,菩萨若要度彼岸,必须先断我见,我见断了才能明心证真;若不能断我见,纵使当面听闻善知识为他明说真心阿赖耶识的所在,也无法承担,当然就无法生起该有的解脱功德,最后还是会继续认定粗、细意识是常住法,落在我见中而自以为已断我见,终究已退失菩提心。所以想要明心证真者,必须先知我见的内涵及具断我见的解脱分功德。菩萨初从明心开始,就豁然了知众生七转识皆依阿赖耶识而生,万法皆依八识和合运作而生、而显,离开阿赖耶识就无众生可言;是故要度七转识众生到彼岸,就必须转依于阿赖耶识而行六波罗蜜,否则只能说是行世间善法或积集见道所须的福德资粮而已;行世间善法是没有波罗密多,是不能到彼岸的,因为仍在修集资粮中,而未见道的人也仍然是不能到彼岸的。
第二目 布施波罗蜜多
布施波罗蜜: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波罗蜜(财施又可分为内财与外财的施予众生)。受施者即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等利益,而布施者能得五报,《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 说: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又常作无畏施者,会让人对于无论好的境界或不好的境界都不会产生害怕,对自己也会产生信心,作任何善事都勇猛精进;对于想要修学佛法的人,不论是要修学解脱道、佛菩提道都会很乐意修学;对大乘如来藏深妙大法也不会产生畏惧。法施者,能令诸有情断我见、我执证得解脱果,乃至能令诸有情亲证法界实相,更进一步通达见道该有的智慧,进修道种智,最后成就一切种智。菩萨应当如是行这三种布施,但三施中以正法布施为最胜,如《大宝积经》卷89 开示:“诸佛所说一切施中,法施第一。”1 若一切财施与无畏施皆不离正法布施者,这才是佛法中最殊胜的布施。
注1 CBETA, T11, no. 310, p. 509, a18
《广论》263 页则说: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圆满布施波罗密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谓自所有身财善根,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宗喀巴是抄袭《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的“菩萨自性施”的内容而说唯心为主。然而宗喀巴所主张的六识论基础却是处处违背弥勒菩萨所开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卷39〈9 施品〉的开示:云何菩萨自性施?谓诸菩萨于自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笈摩见、定有果见,随所希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施。2
注2 CBETA, T30, no. 1579, p. 505, b6-11
所以 弥勒菩萨开示菩萨自性施的内涵,是必须要以无罪施物来行布施,并且身语二业必须安住于佛陀施设的律仪、阿含解脱道的正见、佛菩提因果正理的真实见中;反观藏传佛教的历代祖师如宗喀巴、寂天、历代达赖喇嘛……等,所说所行不仅违背佛陀施设的戒律,并且违背阿含解脱道的正理,更是违背法界实相定有果见的正理,这都是因为宗喀巴与寂天等都是否认第八阿赖耶识者,都是误以意识心为“三界唯心”的心,所说唯心为主之施,都是欲以觉知心之自我,误认为意识于布施行中可以不起三轮之知、之思,就说是圆满布施波罗蜜了。然而一切人(包括宗喀巴与寂天在内)于行布施之时,若没有觉知心来觉知自己是施者,觉知受施的对方与所施的事物,则根本不能成就布施之善事;但是,如果以觉知心为主体来觉知施者、受者及施事,也就不可能是三轮体空。因此,依照宗喀巴所说的布施来修时,就会落入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真的是无所适从之窘境;而他自己如此行布施时,假使遇到证悟的菩萨,不论怎么解释,都会有极多过失产生,一定都是进退两难无法自圆其说的。
真正三轮体空的布施,不是在意识思惟想像自己的布施三轮体空,而是应如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了知菩萨于布施行中,阿赖耶识与见闻觉知心同时运作,由生灭性的觉知心透过身语二业成就布施行,明见有布施时的三事正在运作,也同时明见不生灭的阿赖耶识行施之时,却对布施的三事都无了知、都无领受,所以是在具足三事中而同时三事皆空,这才是布施时的三轮体空正观,如此布施才有波罗蜜;宗喀巴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却妄想为无布施而有波罗蜜。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此段经文中所说的“无所住”是指阿赖耶识本体之离贪瞋等性,于布施行中,阿赖耶识于六尘境中不作分别,不了知自己是施者,不了知他人是受者,也不了知所施之事或物;若有了知就不是无分别,因为了知就是分别故,而意识心于离语言而一念不生来行布施时,是一定会继续了知施者、受施者、施事与施物的,因为了知时即是已经分别完成了,故宗喀巴以意识为主体的布施,是具足施等三事的,不是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并没有波罗蜜。如此,证悟菩萨于布施行中,除了现前观见见闻觉知心之分别三轮俱在,同时又现见自心如来藏之恒离三轮分别,如此才是菩萨之无所住布施,如此才符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所说,也才能真正获得布施的解脱功德。
是故,菩萨必须证悟第八阿赖耶识,然后转依于阿赖耶识之无分别性,及由阿赖耶识所生出的见闻觉知心来作分别,和合运作而行布施,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如是三轮体空,不但有三轮体空之实,还有真实布施之无漏有为法上的世出世间功德、福德,否则只能称之为世间善法而已,甚至将成为无因论之无因无果的布施了。是故菩萨行布施到彼岸,不妨五阴三轮皆俱,同时有如来藏之三轮体空;不妨以世间法行布施而同时从世间法布施当中行出世间法布施;菩萨布施到彼岸,即可现见彼岸即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实无彼岸可到;菩萨如是行于布施,方能谓之已证布施波罗蜜多。
又菩萨意乐布施者,《广论》280 页说:唯意乐布施者。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是菩萨地说。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
《广论》此段是抄自《瑜伽师地论》,却又错解论意。《广论》所说意乐布施是“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而行惠施,不是以人间可受用的实物来利乐有情;这纯粹是意识在内相分上的虚妄想,也是藏传佛教—密宗所惯用观想之无中生有法。喇嘛们心中是希望藏传佛教—密宗行者对众生作广大布施时,只要行观想之法就好,不要用实物布施;而众生对喇嘛的布施则不许用观想布施,一定要把预定布施给众生的实物钱财留下来布施给喇嘛们(乃至要求密宗女行者要以色身来布施给喇嘛),以免信徒们的金钱布施给众生以后,能布施给喇嘛们的金钱就会相对减少。但观想之布施法若能成就布施功德,则一切人只需藉幻想之法,想像出虚空中有无量金银珠宝,全数施舍他人,等同捐出无数犍闼婆城,何乐不为?当然也应该可以使用此法来布施供养喇嘛们,不必以人间可受用的钱财实物布施给喇嘛了。但如此布施想像出来的施物影像,倡导的喇嘛们自己都不接受,众生又怎能得到利益呢?即将饿死的众生照样是饿死,不曾获得藏传佛教—密宗行者观想出来的食物而离开饿死的痛苦。如此观想的布施,众生何曾受施?而观想的施者又怎能有宗喀巴所说的“以少功用生无量福”呢?这都是宗喀巴以外道观想法来取代大乘佛法所致,也是曲解圣弥勒菩萨所开示布施的圣意故,亦不知胜解行位菩萨胜解实相之智慧力故,更不知菩萨如何行意乐巧慧布施故。宗喀巴又引密教《妙手问经》,说没有资财的人要这样修观想布施,有资财的人也应该这样修,未入初地前都要这样修,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要防止信徒的实物钱财落到需要被布施的众生手中,而将保留下来的实物钱财来供养喇嘛们。但这都是虚妄想的布施!
今恭录《瑜伽师地论》卷39〈菩萨地〉原文以兹对照:
又诸菩萨,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胜解,数数缘念种种上妙无量财宝,以胜解力,于诸众生乐行惠施。由此因缘,是诸菩萨以少功用生无量福,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
〈菩萨地〉所说清净意乐布施,是已证悟的七住位菩萨乃至未达增上意乐清净的菩萨(未入初地),就是指七住位入心到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内心住于安闲清静之中,依于所证的清净胜义菩提心,并且恭敬深信菩提心而不退转,清楚了解菩提心所生出的般若智慧,必须具足这样淳厚的清净信,然后数数思惟般若智慧无量法财,以胜解行位菩萨的胜解力,不管是有财或者无财,都很欢喜的对诸众生乐于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任何一种有智慧、有恩惠的布施;由于这样的因缘,证悟菩萨能以少功用而得无量福德,这才称之为菩萨善巧般若慧而行布施。
此中所说胜解行位菩萨,依《瑜伽师地论》卷47 说:【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句中“初发心”是指明心开悟,“清净意乐”是指入初地。是故已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七住位菩萨,已得般若总相智,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并进修般若别相智,再发起后得无分别智,次第进修而历经十行、十回向位,渐次具足唯识相的胜妙智慧,这期间的菩萨都称为胜解行位菩萨,于般若智慧已经亲证而得殊胜的证解。所以,已经证悟而入七住位的菩萨,乃至登地前的十回向位菩萨,可以依自己所得胜解的慧力而随缘行于财、法、无畏等布施,如是方属菩萨意乐布施。
今时所谓的学佛大众,对于菩萨行布施到彼岸的真实义理,多有严重的误解,因而导致修行上的偏差,不能获得菩萨见道的功德,更别奢谈菩萨修道的功德。例如印顺法师所提倡之人间佛教思想,于慈济功德会与佛光山两大山头大力推行,努力修习人间善法的布施行,虽然对目前国家社会的和谐似乎有所贡献,但是这种只希求来世再得人身、资财无虞匮乏,而不求实证二乘菩提,不知希求大乘解脱,更不回向大乘菩提者,并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只是在学人、天之道,或是想要修学声闻道,却又严重误会了声闻道的解脱真义、解脱行门。
而“广论”团体的僧众则更是等而下之,他们承袭藏传佛教—密宗应成派假中观的邪思邪见,不但不肯发起愿心来求证三乘菩提,更不肯发愿求证大乘解脱,领导的僧众更欺诳大众说:“末法时代无证悟这回事。”意谓所有人都不可能开悟,当代所谓的悟者也都是骗人的,让大众死了实证菩提的心,死心蹋地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人力当义工,为他们设立的公司营业赚钱,去供养广传双身法的达赖喇嘛;这类言行已犯下大妄语业,也是葬送佛弟子法身慧命的大恶行。在这个前提下广招学员,研讨宗喀巴的《广论》邪说,表面上是说学习佛法要行菩萨道、行六度万行,鼓励学员投入他们的法人事业当义工;无知学员为了希求福德资粮,纷纷参与,或当公司职员、商店店员;或当工厂工人、农场农夫等等;于是凤山寺的“里仁”公司事业蓬勃发展,商店、公司、工厂、农场到处成立,营利钱财滚滚而来,主其事者每天忙著数钱,底下的“佛弟子”们每天忙著工作,上上下下为了事业赚钱忙得不可开交,心中则是烦恼一大堆;不仅如此,还带著六识论的邪见,违背“定有果见”的正见,这能算是学佛吗?如此僧众假藉佛法六度万行之名,利用佛弟子的善心作义工,行营利赚钱之实;等到腊月来时,一生总帐一算,死相难看也就在所难免了。
是故《菩萨优婆塞戒经》卷 5 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慈济功德会即是“布施非波罗蜜”的典型例子,因为只行世间善法,都不知不证三乘菩提故。再者,定性二乘人,尤其是辟支佛,他们不乐行布施,只是为了自己取证无余涅槃,即是“波罗蜜非是布施”。三者,如大乘菩萨,不但励力求证菩提或已证菩提,并且不畏困难继续力行布施,此即是“亦布施亦波罗蜜”。后者如凤山寺修习“广论”的佛弟子,以为布施劳力给凤山寺修学、教导“广论”的僧众,表相上虽可言布施,但实质上却是护持六识论及双身法的邪教邪法,不符合佛陀教导的布施正理,实非真正的布施,而是
帮助六识论者破坏众生的法身慧命;而这样的“修行”,又同样都不发愿求证真正的三乘菩提,未来也不可能实证三乘菩提,故说为“非布施非波罗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