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实导师对明心与见性差异的开示
上一节中的说法,也可以在 平实导师的书中证实:
已经眼见分明之人,得大受用;一见之后,则随时随地皆可见之;若不欲见时,亦可唯见外色尘,不见佛性;若欲见时,但起作意,立即可见,不必再作任何加行。又眼见佛性时,余五根亦皆同时可见;故余诸书中云:
“一根若见,六根俱见。”然此见性之人,若不保持定力,从此放逸散心,则必因定力之渐渐散失而渐渐不见佛性;虽其见性之证悟仍在,终不能再眼见佛性—心不退于见性之证悟与见地,而不能眼见之。见性一法,心不欲退,然因定力之退失,必定导致其见性境界退失—不能再眼见佛性。明心之人若因缘不具足(善根慧力不足,遇恶知识否定),便转认意识为如来藏,认为如此方是真正之证悟宗通,而不承认自己退失于明心宗通;然若福慧因缘具足,则永不退失;非如见性之不欲退失,而必随定力之退失而失其眼见佛性之境界。1
注1: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十刷 2006 年9 月。
若是明心亲证实相以后,想要进一步求眼见佛性,对于明心与见性的异同,对于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异同,当然应该分别清楚才好。
平实导师在《入不二门》书中曾有这样的开示:
一般大小善知识与诸学人,皆未将真实心与佛性分清楚,含糊笼统。不明真实心而求见佛性者,每堕觉知心之感觉中,每堕觉知心之见闻知觉性中,只是感受妄心之觉知性尔,不能眼见真实佛性之存在,便将明心认作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便将见性当作见闻觉知性之感觉,与眼见佛性者迥异,只成个凡夫随顺佛性尔,有何眼见佛性可言耶?如是见闻知觉性,乃是生灭法,身死即灭,眠熟闷绝时即无,正死位及二种无心定中皆断灭,求得何用?复又是众生不断烦恼之凡夫位中必有,而且是不修佛法时便有之,乃是我见之内涵所摄者,何须求之?真实佛性即不然,乃至众生闷绝、不醒人事之时,眼见佛性之菩萨,亦能分明亲见彼闷绝者之佛性分明现前,故说见闻知觉性乃是凡夫所随顺之佛性,不是十住菩萨所眼见之佛性也。如是见性者,方是《大般涅槃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众生所有佛性也!亦即是《圆觉经》所云之“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也!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有其迥异之处,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等视而观。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年5 月。
平实导师又说:
亦有明心之人,悟后便生大我慢,不信余所说理,心中如是认定:自己亲见如来藏现行运作之体性时即是见性。不知如是之见性者,乃是《六祖坛经》所说亲见众生成佛之体性而已,而非经中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与正理也!由于不信余所说眼见佛性之境界与正理故,便主张道:“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二者并无不同,所以明心以后不必再求见性。”如是之人,名为浅机新学菩萨,尚未于真善知识具有完全之正信,此世终将无缘眼见佛性,唯有继续坚持“明见如来藏现行运作之体性即是见性”之邪知邪见,终将继续坚持“亲见成佛之性时即是见性”之邪见,难有眼见佛性之因缘也!
明心云何异于眼见佛性?谓明心之后复又眼见佛性者,可以现观闷绝、眠熟位之众生,其真如心体阿赖耶识继续不断运作时,亦有佛性同时存在现行,非唯得见闷绝、眠熟者之真如心体存在运行;乃是如来藏存在运行之时,别有佛性同时现行运作,可由明心及眼见佛性者所现观,如来藏与佛性同时并行运作不辍,而非唯有如来藏现行运作;此一境界,非诸明心者所能现观与了知,必须明心之后加以眼见佛性之人,方能现观与了知也;由是故说明心者只是亲见众生之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只是明心之境界,与眼见佛性之境界迥然大异,不可妄谓明心即是见性,不可妄谓无此二关也!3 注3: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年5 月。
末学于此特别向想要求见佛性的学佛人呼吁:在求眼见佛性之前,应该先求开悟明心;求开悟明心之前,应该先了解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心是什么心?然后才求开悟明心,明心以后才能求见佛性。如果还不能明白真实心,就想要看见佛性,难逾登天。因为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假使否定了如来藏,却想要看见如来藏的本觉之性,那将永远没有眼见佛性之时。见性前想要明心的人,必须先明白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心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 平实导师在《钝鸟与灵龟》书中,已经为我们作了诸多开示:以看话禅著名而法脉绵延不断的 大慧宗杲禅师,以及与 大慧宗杲齐名一时的默照禅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同样都是悟得第八识如来藏,都是以如来藏作为所悟之标的。而他们二人的不同师父,也都同样是因为证得如来藏而开悟,也都同样为他们这样子印证;所以想要看见佛性的人,应该先求明心;想要明心的人,应该先求证第八识如来藏;想要求证如来藏的人,应该先深入理解第八识如来藏的各种法义,然后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如此一来,参禅时才容易找到如来藏而证悟实相。
再引述 平实导师对明心与见性两者的差异所作的开示,使行者更加了解,以作为这一节之总结:
见性时获得的如幻观,是比明心所得的无我观更彻底的:然后他再从这个如来藏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当我们跟人家祝寿时都说:“祝您老:寿比南山。”可是南山,这一个大劫过去时,南山也坏掉了,这个世界也坏掉了,可是我的自心真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他从真如的永远不坏,来看这个世界,也是犹如幻化。这个无我观的境界,必须要证得真如,才能有这种觉受出现,这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
但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是以如来藏自体的对照,而经由观行来的;如果你进修到九住圆满,再修眼见佛性的法,因缘具足时忽然亲眼让你看见佛性,那又整个不同了,那个解脱的觉受又更强烈,如幻的这种觉受也变得更强烈。这个十住位的如幻观,不是由观行而得来的,而是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见性时便在刹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无我观的修行。4
注4: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2007 年5 月。
第三节 真如与佛性的异同
真如与佛性究竟有什么差异呢?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援引 平实导师书中现成的说法,行者读后加以思惟就会明白。
有师姊问:(大约是问:真如与佛性有何不同?)
萧老师答:真如与佛性,因地叫作如来藏与佛性,祂们是非一非异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我的《正法眼藏》书里面有说明。另外还有人提出质疑,不相信,他认为真如就是佛性,是一,所以写了信来质问,那我们答覆的时候也出了一本书,叫《平实书笺》。这本《平实书笺》的书皮是深蓝色的,等一下散会时,诸位请尽量走那边下去,那边有书,你们尽量要搬走,我们省得再带回去啦!那么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的道理,在那本《平实书笺》里面说了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可以证明不是同一个,也不能说祂不是同一个:佛性在你正死位的时候,正死位祂不现前;你入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祂也不现前;可是其他的时候祂现前。好!既然入无余依涅槃……的那些时候佛性不现前,可是无余涅槃当中又有如来藏啊!如来藏还在,可是佛性不在啊!那你想,这样佛性和如来藏是不是同一个?
打一个比方:太阳现在照进来,太阳光跟太阳是不是同一个?对不对?比方说一盏灯:灯点亮了以后,灯发出来的光,跟灯是不是同一个?你不能说它不是同一个啊!因为光就是由灯所照射出来的啊!可是你也不能说它是同一个啊!因为你把它开关一扭,灯还在,光没啦!所以光与灯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也非不是同一个,所以不能单方面的主张是“一”。那么这个道理
我们在《平实书笺》里面解说了很多,请诸位回去的时候不要客气,每一种书都把它拿一本回去。不要说拿两本三本不好意思,不会!我们印出来就是要送给大家的;既然今天结了这个法缘,那你就好好把它带回去啊!那些书籍里所说的法,都是诸位在市面上没见过的,你走遍了全球也见不到这种书的。
因为前面所比喻的道理,因此说真如与佛性并不是同一个,也不能说祂不是同一个。这个道理很难体会,只能用光与灯来作一个比喻,让你比较了解;但是你真正的证验祂、了解祂,如实现观,还是要在你破参明心,再加上眼见佛性以后,你才会真的了解(作者补注:这是从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的层次来作说明。但是还有凡夫位的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诸佛的随顺佛性,层次与内涵就有所不同。此处暂时不作分解,略而不述)。5
注5: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2007 年5 月。
以上文字中说的真如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佛性是指如来藏的了别作用。其中说的“佛性在你正死位的时候,正死位祂不现前”,这是对尚未见性的凡夫菩萨而说,也是对十住菩萨刚见性时所见亡者的境界而作的方便说,因此在文末特地指出来:“但是还有凡夫位的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诸佛的随顺佛性,层次与内涵就有所不同。此处暂时不作分解,略而不述。”其实,末学在眼见佛性以后,想要看一看亡者的佛性,曾经特地去为亡者助念及观察。当人间有情进入正死位时(第八识阿赖耶识开始舍离色身时),佛性还是继续在运作的,才能使死亡的有情舍离色身而开始出生中阴身;只是在他死亡的过程中,眼见佛性的菩萨已经看不见亡者的佛性了,因此方便说亡者的佛性在正死位的时候不现前,其实还是在继续运作不断的。后来自己再继续思惟及观察,知道佛性如果真的永灭而不现前,则只有在无余涅槃位,其余时间佛性都还是继续运作而不会中断的。
此外,已明心而已经具足见性条件的人,当他开始参究佛性时,还特别要注意的知见是:证真如不等于眼见佛性。此处所说的证真如,意思是与禅宗祖师所说的明心一样,不是指唯识学中说的证真如,因为唯识学中说的证真如,是证得如来藏而能够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因此,明心后参究佛性时,应该先知道如来藏(真如)与佛性非一亦非异的道理,才不会被错悟者误导而向虚空去寻找佛性,也不会误把明心当成见性。
例如 平实导师在《平实书笺》中曾云:
“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明心非即见性。”所以者何﹖真如佛性若一,则无余涅槃位之佛性灭而不现时,真如亦应成断灭,二者是一故;则佛性灭后应不复起,便无来生,即成断见;谓汝义:“佛性非由真如生故,佛性即是真如故;佛性灭时,无有真如独存故,故佛性灭时真如亦成断灭故。”若真如此,亦应解脱圣者入无余界时,与诸断见外道无异;据此而观,君乃佛门中之断见外道。
虽不可谓真如佛性是一,亦不可谓真如佛性是二;真如佛性若异,则佛性应可离真如而独存,亦应可离真如而起佛性用。则无余涅槃位中,不唯真如断除见闻觉知而独存,亦应仍有佛性现前运作,则不得名为无余涅槃;若狡辩此时即是涅槃,则同外道五现见涅槃,非佛法所说无余涅槃。真如佛性若异,则君理应可由真如随身住于家中,配合五蕴书写化名函责我,而汝佛性可以同时来至正觉讲堂觅我身口意诸过,则君理应是二有情,非一有情。辗转生诸过故,不应言真如佛性是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不得谓真如佛性是异。佛性由真如生故,以是故言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
譬如灯之与光非一非异;若言光即是灯,灯即是光,二者是一,则应人受灯光照时,名为触灯;触光即是触灯,光灯是一故;然实触光而不触灯。亦应灯之能源断而无光时,名为灯灭不存;光灭时,灯亦应灭故,光灯是一故;而灯实不灭,唯光不现尔,是故光灯非一。若光灯是一,汝买灯时,店家应随灯而附不灭之光;然店家不售光,唯售灯与汝;虽拔去插头或电池后无光,汝亦不得因此退货。犹如君之不信真如佛性非一非异,坚执光即是灯,要求店家拔去插头后之灯仍应有光,店家必笑汝愚痴无智,无人愿售彼灯与汝;真如佛性亦复如是,非即是一;若汝欲求佛性恒时现前作用之无余依涅槃位真如,法界之中实无此种真如,亦无此种无余涅槃;若有者,名为外道五现见涅槃—生死流转之常见外道法也。
以灯光不得离灯独存故,无灯即无光,故光与灯非异;灯光必须藉灯与电方能发光,若灯不存,或电源断时,光即不现。佛性亦复如是,以真如(如来藏)为体,藉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及所知障为缘,而有有根身、命根、五胜义根、五扶尘根、意根、前六识、八识心王之五遍行、前六识之别境五、烦恼……等,而有受想行觉,佛性于中现前运作,亦复不离如来藏所现内外相分,若缺其一,佛性即不于人间现前。而此诸法皆由八识心王所生故,七转识复由如来藏真如生故,命根及诸法亦由真如生故,则佛性云何离于真如独存﹖是故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然五阴不得离真如而生,譬如灯光不得离灯独存,佛性亦复不得离于真如而独存,故不可谓真如与佛性是异、是二。6
注6: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 2006 年10 月。
平实导师这些开示,是教导大家正确的佛性知见:从第八识心体流注出六尘外的了别功能、觉知的功能,这种本觉、真觉的功能就是佛性;但这种本觉的功能不在六尘中知觉,而是对六尘外的一切法加以知觉。也因为有这种本来就具有的六尘外的知觉,才会有意根的持续不断,才会有色身的出生,才会有六尘与六识的出生,六根与六识的功能才能维持与继续,这样就显示都是因为佛性在运作,才能使有情可以生存及活动,否则七转识就不能运作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中,对这个道理有更深一层的开示;眼见佛性的人读了以后,将比明心而未见性、或解悟佛性的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平实导师的意思是说:佛性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以妙真如性(佛性)是从如来藏心体中生出来的;由于有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以如来藏有众生所不知道,连二乘圣人也不知道的“不可知之了”,就是佛性的本觉作用;这个本觉作用,明心的人可以推断及观察祂的存在,但是看不见;十住菩萨虽然看见了,也无法运用祂,只能看见祂存在,是由祂自己在运作的。眼见佛性的菩萨们可以藉比量来推知,由这个本觉在作用,如来藏可以了知十八界诸法的一切所需,了知因果的报应是应该在什么时候报应出来,了知有情生存时所需配合的各种情况而给予支援,有情才能生存及生活。菩萨们就在这样的智慧中,广度众生而流转生死,清楚看见佛性在有情的十八界中普遍存在与运作。
一切已经开悟明心的菩萨,如果进而眼见佛性之后,都不会认为真如心与佛性是相同无异的,也都不会认为真如心与佛性是相异而毫无关联,一定会认同真如心与佛性不一亦不异的正理。也会认定佛性是如来藏心(真如心)所出生的妙用,当然都知道真如心是体,佛性(妙真如性)是真如心的性用;所以说“心是体,性是用”,因为佛性确实是从真如心中出生的,不能反过来说真如心所生的佛性出生了真如心。因此,凡是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应该先相信有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存在,也都应该先相信佛性是真如心生出来的作用;然后才开始参禅寻找真如心之所在,有一天破参明心而找到真如心如来藏的时候,再来思惟这个道理,自然就会更加明白了。
可是,如果错以为真如心就是佛性的时候,不论怎么思惟、不论如何去看真如心的运作,就是无法从山河大地及虚空中看见自己的真如心,也无法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真如心。但是眼见佛性的菩萨,却可以在山河大地及虚空中都能看见自己的佛性,而不是看自己的真如心,这时就会完全相信善知识所说“真如心不等于佛性,明心不等于见性”的开示了。以上所说,是对想要看见佛性的六识论者所说的,希望他们赶快弃舍六识论的邪见,转而信受八识论,才不会对真如心与佛性的义理全无所知。如果否定了第八识,却还想看见第八识出生的佛性,就会落入识阴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中,也将永远住在凡夫随顺佛性之中了。这样出家努力修行一世,最后却落得一场空,于三乘菩提的实证,竟连一点点的成绩都没有,真是可怜喔!
(待续)
上一节中的说法,也可以在 平实导师的书中证实:
已经眼见分明之人,得大受用;一见之后,则随时随地皆可见之;若不欲见时,亦可唯见外色尘,不见佛性;若欲见时,但起作意,立即可见,不必再作任何加行。又眼见佛性时,余五根亦皆同时可见;故余诸书中云:
“一根若见,六根俱见。”然此见性之人,若不保持定力,从此放逸散心,则必因定力之渐渐散失而渐渐不见佛性;虽其见性之证悟仍在,终不能再眼见佛性—心不退于见性之证悟与见地,而不能眼见之。见性一法,心不欲退,然因定力之退失,必定导致其见性境界退失—不能再眼见佛性。明心之人若因缘不具足(善根慧力不足,遇恶知识否定),便转认意识为如来藏,认为如此方是真正之证悟宗通,而不承认自己退失于明心宗通;然若福慧因缘具足,则永不退失;非如见性之不欲退失,而必随定力之退失而失其眼见佛性之境界。1
注1: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十刷 2006 年9 月。
若是明心亲证实相以后,想要进一步求眼见佛性,对于明心与见性的异同,对于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异同,当然应该分别清楚才好。
平实导师在《入不二门》书中曾有这样的开示:
一般大小善知识与诸学人,皆未将真实心与佛性分清楚,含糊笼统。不明真实心而求见佛性者,每堕觉知心之感觉中,每堕觉知心之见闻知觉性中,只是感受妄心之觉知性尔,不能眼见真实佛性之存在,便将明心认作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便将见性当作见闻觉知性之感觉,与眼见佛性者迥异,只成个凡夫随顺佛性尔,有何眼见佛性可言耶?如是见闻知觉性,乃是生灭法,身死即灭,眠熟闷绝时即无,正死位及二种无心定中皆断灭,求得何用?复又是众生不断烦恼之凡夫位中必有,而且是不修佛法时便有之,乃是我见之内涵所摄者,何须求之?真实佛性即不然,乃至众生闷绝、不醒人事之时,眼见佛性之菩萨,亦能分明亲见彼闷绝者之佛性分明现前,故说见闻知觉性乃是凡夫所随顺之佛性,不是十住菩萨所眼见之佛性也。如是见性者,方是《大般涅槃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众生所有佛性也!亦即是《圆觉经》所云之“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也!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有其迥异之处,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等视而观。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年5 月。
平实导师又说:
亦有明心之人,悟后便生大我慢,不信余所说理,心中如是认定:自己亲见如来藏现行运作之体性时即是见性。不知如是之见性者,乃是《六祖坛经》所说亲见众生成佛之体性而已,而非经中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与正理也!由于不信余所说眼见佛性之境界与正理故,便主张道:“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二者并无不同,所以明心以后不必再求见性。”如是之人,名为浅机新学菩萨,尚未于真善知识具有完全之正信,此世终将无缘眼见佛性,唯有继续坚持“明见如来藏现行运作之体性即是见性”之邪知邪见,终将继续坚持“亲见成佛之性时即是见性”之邪见,难有眼见佛性之因缘也!
明心云何异于眼见佛性?谓明心之后复又眼见佛性者,可以现观闷绝、眠熟位之众生,其真如心体阿赖耶识继续不断运作时,亦有佛性同时存在现行,非唯得见闷绝、眠熟者之真如心体存在运行;乃是如来藏存在运行之时,别有佛性同时现行运作,可由明心及眼见佛性者所现观,如来藏与佛性同时并行运作不辍,而非唯有如来藏现行运作;此一境界,非诸明心者所能现观与了知,必须明心之后加以眼见佛性之人,方能现观与了知也;由是故说明心者只是亲见众生之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只是明心之境界,与眼见佛性之境界迥然大异,不可妄谓明心即是见性,不可妄谓无此二关也!3 注3: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四刷 2007 年5 月。
末学于此特别向想要求见佛性的学佛人呼吁:在求眼见佛性之前,应该先求开悟明心;求开悟明心之前,应该先了解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心是什么心?然后才求开悟明心,明心以后才能求见佛性。如果还不能明白真实心,就想要看见佛性,难逾登天。因为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假使否定了如来藏,却想要看见如来藏的本觉之性,那将永远没有眼见佛性之时。见性前想要明心的人,必须先明白禅宗祖师所悟的真心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 平实导师在《钝鸟与灵龟》书中,已经为我们作了诸多开示:以看话禅著名而法脉绵延不断的 大慧宗杲禅师,以及与 大慧宗杲齐名一时的默照禅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同样都是悟得第八识如来藏,都是以如来藏作为所悟之标的。而他们二人的不同师父,也都同样是因为证得如来藏而开悟,也都同样为他们这样子印证;所以想要看见佛性的人,应该先求明心;想要明心的人,应该先求证第八识如来藏;想要求证如来藏的人,应该先深入理解第八识如来藏的各种法义,然后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如此一来,参禅时才容易找到如来藏而证悟实相。
再引述 平实导师对明心与见性两者的差异所作的开示,使行者更加了解,以作为这一节之总结:
见性时获得的如幻观,是比明心所得的无我观更彻底的:然后他再从这个如来藏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当我们跟人家祝寿时都说:“祝您老:寿比南山。”可是南山,这一个大劫过去时,南山也坏掉了,这个世界也坏掉了,可是我的自心真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他从真如的永远不坏,来看这个世界,也是犹如幻化。这个无我观的境界,必须要证得真如,才能有这种觉受出现,这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
但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是以如来藏自体的对照,而经由观行来的;如果你进修到九住圆满,再修眼见佛性的法,因缘具足时忽然亲眼让你看见佛性,那又整个不同了,那个解脱的觉受又更强烈,如幻的这种觉受也变得更强烈。这个十住位的如幻观,不是由观行而得来的,而是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见性时便在刹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无我观的修行。4
注4: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2007 年5 月。
第三节 真如与佛性的异同
真如与佛性究竟有什么差异呢?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援引 平实导师书中现成的说法,行者读后加以思惟就会明白。
有师姊问:(大约是问:真如与佛性有何不同?)
萧老师答:真如与佛性,因地叫作如来藏与佛性,祂们是非一非异的,关于这个问题,在我的《正法眼藏》书里面有说明。另外还有人提出质疑,不相信,他认为真如就是佛性,是一,所以写了信来质问,那我们答覆的时候也出了一本书,叫《平实书笺》。这本《平实书笺》的书皮是深蓝色的,等一下散会时,诸位请尽量走那边下去,那边有书,你们尽量要搬走,我们省得再带回去啦!那么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的道理,在那本《平实书笺》里面说了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可以证明不是同一个,也不能说祂不是同一个:佛性在你正死位的时候,正死位祂不现前;你入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祂也不现前;可是其他的时候祂现前。好!既然入无余依涅槃……的那些时候佛性不现前,可是无余涅槃当中又有如来藏啊!如来藏还在,可是佛性不在啊!那你想,这样佛性和如来藏是不是同一个?
打一个比方:太阳现在照进来,太阳光跟太阳是不是同一个?对不对?比方说一盏灯:灯点亮了以后,灯发出来的光,跟灯是不是同一个?你不能说它不是同一个啊!因为光就是由灯所照射出来的啊!可是你也不能说它是同一个啊!因为你把它开关一扭,灯还在,光没啦!所以光与灯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也非不是同一个,所以不能单方面的主张是“一”。那么这个道理
我们在《平实书笺》里面解说了很多,请诸位回去的时候不要客气,每一种书都把它拿一本回去。不要说拿两本三本不好意思,不会!我们印出来就是要送给大家的;既然今天结了这个法缘,那你就好好把它带回去啊!那些书籍里所说的法,都是诸位在市面上没见过的,你走遍了全球也见不到这种书的。
因为前面所比喻的道理,因此说真如与佛性并不是同一个,也不能说祂不是同一个。这个道理很难体会,只能用光与灯来作一个比喻,让你比较了解;但是你真正的证验祂、了解祂,如实现观,还是要在你破参明心,再加上眼见佛性以后,你才会真的了解(作者补注:这是从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的层次来作说明。但是还有凡夫位的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诸佛的随顺佛性,层次与内涵就有所不同。此处暂时不作分解,略而不述)。5
注5: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大乘无我观》,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2007 年5 月。
以上文字中说的真如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佛性是指如来藏的了别作用。其中说的“佛性在你正死位的时候,正死位祂不现前”,这是对尚未见性的凡夫菩萨而说,也是对十住菩萨刚见性时所见亡者的境界而作的方便说,因此在文末特地指出来:“但是还有凡夫位的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诸佛的随顺佛性,层次与内涵就有所不同。此处暂时不作分解,略而不述。”其实,末学在眼见佛性以后,想要看一看亡者的佛性,曾经特地去为亡者助念及观察。当人间有情进入正死位时(第八识阿赖耶识开始舍离色身时),佛性还是继续在运作的,才能使死亡的有情舍离色身而开始出生中阴身;只是在他死亡的过程中,眼见佛性的菩萨已经看不见亡者的佛性了,因此方便说亡者的佛性在正死位的时候不现前,其实还是在继续运作不断的。后来自己再继续思惟及观察,知道佛性如果真的永灭而不现前,则只有在无余涅槃位,其余时间佛性都还是继续运作而不会中断的。
此外,已明心而已经具足见性条件的人,当他开始参究佛性时,还特别要注意的知见是:证真如不等于眼见佛性。此处所说的证真如,意思是与禅宗祖师所说的明心一样,不是指唯识学中说的证真如,因为唯识学中说的证真如,是证得如来藏而能够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因此,明心后参究佛性时,应该先知道如来藏(真如)与佛性非一亦非异的道理,才不会被错悟者误导而向虚空去寻找佛性,也不会误把明心当成见性。
例如 平实导师在《平实书笺》中曾云:
“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明心非即见性。”所以者何﹖真如佛性若一,则无余涅槃位之佛性灭而不现时,真如亦应成断灭,二者是一故;则佛性灭后应不复起,便无来生,即成断见;谓汝义:“佛性非由真如生故,佛性即是真如故;佛性灭时,无有真如独存故,故佛性灭时真如亦成断灭故。”若真如此,亦应解脱圣者入无余界时,与诸断见外道无异;据此而观,君乃佛门中之断见外道。
虽不可谓真如佛性是一,亦不可谓真如佛性是二;真如佛性若异,则佛性应可离真如而独存,亦应可离真如而起佛性用。则无余涅槃位中,不唯真如断除见闻觉知而独存,亦应仍有佛性现前运作,则不得名为无余涅槃;若狡辩此时即是涅槃,则同外道五现见涅槃,非佛法所说无余涅槃。真如佛性若异,则君理应可由真如随身住于家中,配合五蕴书写化名函责我,而汝佛性可以同时来至正觉讲堂觅我身口意诸过,则君理应是二有情,非一有情。辗转生诸过故,不应言真如佛性是二。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故,不得谓真如佛性是异。佛性由真如生故,以是故言真如与佛性非一非异。
譬如灯之与光非一非异;若言光即是灯,灯即是光,二者是一,则应人受灯光照时,名为触灯;触光即是触灯,光灯是一故;然实触光而不触灯。亦应灯之能源断而无光时,名为灯灭不存;光灭时,灯亦应灭故,光灯是一故;而灯实不灭,唯光不现尔,是故光灯非一。若光灯是一,汝买灯时,店家应随灯而附不灭之光;然店家不售光,唯售灯与汝;虽拔去插头或电池后无光,汝亦不得因此退货。犹如君之不信真如佛性非一非异,坚执光即是灯,要求店家拔去插头后之灯仍应有光,店家必笑汝愚痴无智,无人愿售彼灯与汝;真如佛性亦复如是,非即是一;若汝欲求佛性恒时现前作用之无余依涅槃位真如,法界之中实无此种真如,亦无此种无余涅槃;若有者,名为外道五现见涅槃—生死流转之常见外道法也。
以灯光不得离灯独存故,无灯即无光,故光与灯非异;灯光必须藉灯与电方能发光,若灯不存,或电源断时,光即不现。佛性亦复如是,以真如(如来藏)为体,藉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及所知障为缘,而有有根身、命根、五胜义根、五扶尘根、意根、前六识、八识心王之五遍行、前六识之别境五、烦恼……等,而有受想行觉,佛性于中现前运作,亦复不离如来藏所现内外相分,若缺其一,佛性即不于人间现前。而此诸法皆由八识心王所生故,七转识复由如来藏真如生故,命根及诸法亦由真如生故,则佛性云何离于真如独存﹖是故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然五阴不得离真如而生,譬如灯光不得离灯独存,佛性亦复不得离于真如而独存,故不可谓真如与佛性是异、是二。6
注6: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 2006 年10 月。
平实导师这些开示,是教导大家正确的佛性知见:从第八识心体流注出六尘外的了别功能、觉知的功能,这种本觉、真觉的功能就是佛性;但这种本觉的功能不在六尘中知觉,而是对六尘外的一切法加以知觉。也因为有这种本来就具有的六尘外的知觉,才会有意根的持续不断,才会有色身的出生,才会有六尘与六识的出生,六根与六识的功能才能维持与继续,这样就显示都是因为佛性在运作,才能使有情可以生存及活动,否则七转识就不能运作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中,对这个道理有更深一层的开示;眼见佛性的人读了以后,将比明心而未见性、或解悟佛性的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平实导师的意思是说:佛性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以妙真如性(佛性)是从如来藏心体中生出来的;由于有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以如来藏有众生所不知道,连二乘圣人也不知道的“不可知之了”,就是佛性的本觉作用;这个本觉作用,明心的人可以推断及观察祂的存在,但是看不见;十住菩萨虽然看见了,也无法运用祂,只能看见祂存在,是由祂自己在运作的。眼见佛性的菩萨们可以藉比量来推知,由这个本觉在作用,如来藏可以了知十八界诸法的一切所需,了知因果的报应是应该在什么时候报应出来,了知有情生存时所需配合的各种情况而给予支援,有情才能生存及生活。菩萨们就在这样的智慧中,广度众生而流转生死,清楚看见佛性在有情的十八界中普遍存在与运作。
一切已经开悟明心的菩萨,如果进而眼见佛性之后,都不会认为真如心与佛性是相同无异的,也都不会认为真如心与佛性是相异而毫无关联,一定会认同真如心与佛性不一亦不异的正理。也会认定佛性是如来藏心(真如心)所出生的妙用,当然都知道真如心是体,佛性(妙真如性)是真如心的性用;所以说“心是体,性是用”,因为佛性确实是从真如心中出生的,不能反过来说真如心所生的佛性出生了真如心。因此,凡是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应该先相信有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存在,也都应该先相信佛性是真如心生出来的作用;然后才开始参禅寻找真如心之所在,有一天破参明心而找到真如心如来藏的时候,再来思惟这个道理,自然就会更加明白了。
可是,如果错以为真如心就是佛性的时候,不论怎么思惟、不论如何去看真如心的运作,就是无法从山河大地及虚空中看见自己的真如心,也无法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真如心。但是眼见佛性的菩萨,却可以在山河大地及虚空中都能看见自己的佛性,而不是看自己的真如心,这时就会完全相信善知识所说“真如心不等于佛性,明心不等于见性”的开示了。以上所说,是对想要看见佛性的六识论者所说的,希望他们赶快弃舍六识论的邪见,转而信受八识论,才不会对真如心与佛性的义理全无所知。如果否定了第八识,却还想看见第八识出生的佛性,就会落入识阴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中,也将永远住在凡夫随顺佛性之中了。这样出家努力修行一世,最后却落得一场空,于三乘菩提的实证,竟连一点点的成绩都没有,真是可怜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