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缘起
随著现代化地球村的时代来临,自由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物质的享受是现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财富的追求是现代人终身不渝的生活目标,仁义道德只是古代的教条,宗教大多是来劝人为善的组织。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佛教也随著现代化的脚步,普遍的被知识分子认为只是一种道德劝说甚至是一种迷信,佛法的道理与现代的知识风马牛不相及。而在民间称之为佛教活动的,又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有人烧香有人拜拜,有人四处逛道场,到处捐香油钱,大多人云亦云。上焉者,还知道佛法义理深远;中焉者,还能众善奉行,或认为吃素就是佛教,或认为行善就是佛法;下焉者,就真的佛道不分,到处烧香拜拜求美眷、求儿女、求事业顺利、求财源广进、求健康长寿,问他:他也说是佛教徒。问题是这样的族群还为数不少,也难怪大多数经过现代化教育洗礼的知识分子,视佛教徒无异村夫愚妇,只求怪力乱神了。
末学亦是自诩为现代的知识分子,以往也认为佛教徒就是嘴巴念念佛经,有事没事求佛陀保佑,对佛教徒的种种作为总觉得迷信大过理性。有幸接触佛法以来,藉著良师指点迷津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的解释了一些佛法的道理,算是开了一点点智慧,才知道自己的浅昧无知,才知道佛经不是用眼睛看的;内涵的智慧犹如万仞宫墙,有如《论语》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然而内中的道理言简意赅,若无善知识引导,真的“不得其门而入”;只见文字表相,不见内中生机盎然的生命智慧,那就令人扼腕—太可惜了。虽然末学接触佛法受学不久,自知智慧仍属粗浅,然而生活与生命的见解已然不同,非常受用。今日不敢敝帚自珍,且以自身修习佛法后的转变,做个告白;若能引起一些以知识分子自居,视佛法为迷信,“不得其门而入”的大众,有所共鸣而善自思惟,进而修学佛法,启发智慧,体悟生命的义理,那么或许就能赋予这篇浅见一点些微的价值了。
二、 人生转折
“二十年来蜗角争,项庄乱舞志沛公,一朝揽镜自返照,满身疮痍犹未知。”
末学人生路上,自幼不知何去何从;见著芸芸众生汲汲营利,自不例外,也是跟著人家追逐著繁华人生,在酒色财气的大染缸中挥霍生命。二十年来于北中南、大陆上海工作经历还算丰富,仗著一点小聪明与人缘,总能占著主管的位子虚应故事,自以为长袖善舞,遇事总不留口德;自以为是,造就了不少的伤害,累积了无数的悔恨。在这段茫然无知的生命历程中,总认为事业名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直到走到生命的低潮,一事无成的回到台南老家;大梦初醒,才发现这辈子的所作所为,对世界人类、对国家社会、对父母、对家庭乃至个人,多半是损人不利己,没有丝毫贡献,返观自照只有惭愧到用“满身疮痍”来形容。然而在末学回家乡重新接触父母的过程中,也渐渐接近善缘;从《了凡四训》、《余净意公遇灶神记》甚至最简单的《弟子规》,都给末学相当大的震撼,知道自己对生命中简单的是非善恶,居然都迷迷糊糊;尤其《了凡四训》末学几乎是用背诵的方式在读。这样渐渐的洗心革面了几年,或许善缘渐渐具足,经过了一点曲折,终于进到了正觉同修会的大门。上了禅净班的第一堂课后就遇到平实导师来台南演讲,兴冲冲邀请学佛多年的大姊一起参加;想不到演讲会隔天,大姊邀集亦是学佛多年的大哥大嫂,一起责难说什么白衣说法、外道评论僧宝。还好末学不懂佛法,对这种教条式的责难不以为意,演讲会上虽有许多不懂之处,只是依逻辑性而言,平实导师说法条理分明,尚无不符逻辑之处。倒是大姊推荐的“正信的佛寺”,每有法会就是要消灾祈福、灌顶加持、斋僧超度;这些末学还不排斥,只是法会传单每个项目就像菜单一样,都分门别类列出清单、订出价目表,末学反倒深深不以为然。佛教不是教我们众生平等吗?为什么交多钱的就是功德主、忏主?佛教不是教我们无所求的吗?为什么交了钱法师就帮你消灾祈福?为何这么像世俗人在交易做买卖?所以虽然对大姊他们还是满怀敬意,却不太信受他们学佛多年的见解,就随顺自己的因缘安住在正觉讲堂,努力瞧瞧这位大姊口中的“白衣外道”在卖什么膏药。
三、 修学历程
末学在参加正觉同修会前,少有接触佛学,佛法经论除了《心经》、《六祖坛经》之外,大略翻阅的也没几本;大师的著作看过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心中感动,习性却依然故我。正式报名参与同修会后,就在台南讲堂周四班余老师座下,学习了一年有余。正觉讲堂,不办任何收取功德款的法会,课程都是免费,不需缴交任何半强迫性的功德款。入门课程就需要两年半,没有光说不练的道理宣说,著重解行并进,真是一个特殊的学佛场所。正觉同修会有一个善巧方便的行门—无相拜佛,对治一般大众攀缘躁动的心念;清楚的佛法大纲与修学次第,让初学佛者就能提纲挈领;深入及浅出的说法,摄受理解能力不同的学子;由亲教师亲证的功德受用,传授学子经由听闻佛法熏习正知正见,反覆思惟,进而身体力行,亲证个中道理。
余老师是末学的亲教师,除了正式课程的传道授业解惑外,余老师为了提升学子们的智慧,经常劝同修们每周二到讲堂,听听平实导师讲解《金刚经》。平实导师讲经,真的不是一般大众的程度所能意会的;末学从《金刚经》第二十二分的〈无法可得〉开始听课,到第三十二分的〈应化非真〉听完,包括继续听闻《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听了一年多,慢慢的才听出一些心得。
平实导师讲解经文当然也得依文字表说一番,末学虽然才疏学浅,文学底子平平,依文解义还算可以理解。但平实导师短短的经文解释完,就耍起禅门大刀,又是事说,又是理说、宗说;本来七八分懂的,被平实导师从事相、理相、宗门说一说,当场懂的剩不到一分,才知道不是完全听懂。下课回向完,只得摸著丈二金刚回家,心里面只能像平实导师说的“且待下回分解”。禅门法要智慧如海,禅师也是手头很俭,公案的文字言说中,总是画龙不点睛,处处伏笔。还好禅师手眼千变万化,总是不离其宗;加上平实导师在课程中,也扮演法师的角色,以法师身分说起法来就毫不吝啬;多多熏习,去芜存菁整理一下,是佛法非佛法,是方便说还是究竟说,渐渐也能厘清脉络。末学也算略有善缘而能安住听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熏习久了居然也闻出一点味道来;加上余老师课堂上的知见教导,终于可以稍稍看得懂平实导师的书籍,由平实导师的书籍再进入佛法大海,总算没有茫茫然不知所云。总算体会到原来众生智慧高低差别如此之大,原来阅读经文要如此闻、思、修,原来人真的可以从理解现观中去改变心性提升智慧。末学虽然经文不熟也不透澈,宗门更是门外汉,但现在读起经文,虽未能深解义趣,总算学了点入处,在事理上也有少分心得,不敢吝惜,希望能藉此野人献曝,分享修学历程。
四、 井蛙窥天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以现有的科学知识而言,从空间来看,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也不过是这个宇宙星系中的银河系边缘之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已。从时间来看,地球上人类的起源也不过约两百万年而已,如就文明的发展也不过这五千年或一万年,甚至以工业来说才两百年,相较于这地球的四十六亿年,这个宇宙的一百五十亿年,真的如沧海之一粟般微不足道,何况尚且未推论到是否还有宇宙之外的时空。所以如果由发展几十亿年的文明,来看现今地球的文明,当然就会觉得人类的幼稚无知与野蛮了。所以佛经中对此时期的地球与生存其间的众生说是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其实是相当容易由科学角度去理解的。
佛陀以其悲愿示现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依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方便说法。十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亦各依其因缘及愿力来此示现说法及向世尊请法,是以卷帙浩繁的佛经,有种种因应众生而开示悟入的知见,亦有菩萨摩诃萨的甚深智慧。
只是人类的寿命与智慧有限,所能体会的只不过如大海之一瓢。如同大学教授所开的一门课,小学生即使努力听取,即使不是鸭子听雷,顶多也只能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去领会所能认知的一小部分。然而果真能领略出这一小部分,对这小学生而言,却是如同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未来就可以渐渐次第体会到大学教授所传授的智慧。
所以修学佛法首重不在皓首穷经、埋首典籍,而是在于如何开启那扇智慧之门;自忖若非大智上根之辈,当觅善知识摄受教导,才是会取佛法智慧的不二法门。问题是大善知识难遇,在这众生拙劣的世间,不见得表相庄严、徒众众多、声名远播就是善知识,有时善知识的见解还离经叛道凡俗不容。君不见哥白尼五百年前提出“地球绕日”说时,上至君王、教皇,下至一般平民,多是嗤之以鼻,只相信双眼所见,认“太阳绕著地球走”才是正理。所以人云亦云,肯定与善知识无缘,福德与智慧才是亲近善知识的因缘。
五、 身心受用
末学原本是“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的凡夫个性,自私自利,行有不得,老是怨天尤人。在正觉同修会一年多的修学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与烦恼居然渐渐转为淡薄了;一向美食主义,居然能淡薄贪味,持续吃素;工作事业上即使回报不多,也愿意辛苦承担不为所苦;为了年迈父母,也另外租屋接来同住,略尽孝道;遇有烦恼还能反求诸己思惟改进;这以末学以往的习性而言,几乎是不能想象的事。在种种做人处事世俗法的道理上,也渐渐能不被表相所左右,而稍稍能体会表相内的本质;在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亲友,工作与事业中虽未能尽如人意,却也渐能知所进退,学著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很是受用。
末学的人生历程与多年从事科技产业,以世俗智慧来说,还算有点小聪明,非属迷信之徒;然末学自知是到同修会修学了一年多,才稍有开窍的。看很多人进讲堂,听了三五个月甚至不到三次,就不愿再来,真觉得是入宝山空手还。何况有更多人士,听闻是居士说法,尚未一窥全貌,就已预设立场遽下定论,那就与善知识无缘一会了。
提出一点个人浅见与心得,这在久学佛法的大德们,当然不值一哂;只希冀如有新学同修及会外大众,在听闻平实导师说法或研读 平实导师书籍及经文上,老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时,藉此而知有个他山之石,曾经也是如此这般;在同修会中安住听法久而久之,也渐能稍解义理,身心受用,而愿意相信末学所言不虚;进而来同修会安住学法,进德修业,那末学也就与有荣焉了。
六、 择法智慧
“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同修会的教学内容非仅在道理宣说,亦重理解;理解道理后行持才不会偏差,智慧才容易生起;而由智慧的提升,才能渐次理解到佛经的甚深理趣,,对事理上的本质也容易如理思惟,不惑于表相。记得前时陪家父看电视,正好转到宗教台,拍摄的是某寺院的住持在大雄宝殿中长跪诵经,佛号的背景声音衬托得甚为庄严。此时插入一段画面,这位住持说将举办一场法会,欢迎诸方大德多多护持。本也合乎情理,只是荧幕上一直重复出现的跑马灯字幕—“己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颇为醒目。我想会内同修来看,肯定大大不以为然。怎么自己尚未得度,就想要先度他人?万一成了泥菩萨过江,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恐怕只能“披毛戴角还”了。一般大众知见不足智慧不够,无能判别,都是从表相判断事情,只要觉得师父庄严慈悲,就忙著发心护持,出钱出力。至于师父会不会度,要怎么度,要度人到哪里去,却都无法分辨检择。末法时代众的确可悲又可怜悯。(作者案:后读平实导师书籍,证实果然如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有相似经文,但尚有三句“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经义是说菩萨尚未度到究竟的彼岸,自觉未圆而仍能发心度众;这句“自未得度”的意思是指尚未成佛,而非尚未开悟;意思是自己尚未成佛而愿意度化众生的人,即是菩萨发大悲心。少了后三句,就没有自觉未圆之意,成了“自己有悟没悟、会不会得度都没关系,要先去度人,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这位住持如果是引用经文,当知经文义理,肢解取用就成了断章取义,不免误导众生。《增一阿含经》卷43 世尊有言:“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多读经文,此理甚明。)
真的若不能生起实证的智慧,如何能了解经中的佛法?不解佛法又谈如何受持?只有受持经义中的正理,如理思惟,生命才能有超然自在的见解。现代的计算机科技虽然让经文阅读变得容易,然而经文义理深奥之处,若无善知识开示引导,时空背景不同的现代人,依著现代知识来依文解义以致断章取义,也就司空见惯了。是以不少学佛人士,早课晚课发心精进,学佛多年,依旧烦恼不断,习气依然。所以佛在《法句譬喻经》卷2 说: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真是一针见血。修学佛法我们说要“信解行证”,从佛语不虚我信受,到亲证佛法,行门是重点所在;若无明确可行可证的行门,佛法只成戏论,只是一门学问。然而要有正确的行门,慧解就是一个关键;若无随文入观的能力,光从文字表相,依著今生所学的知识常识,如何能理解佛法的甚深微妙呢?所以依著善知识的引导诠解,才能增进我们慧解的能力。只是世尊早已开示,此是末法时期,若是末法时期而正法时时可闻、处处可学,世尊所言“末法时期”不就成了“不如实语”?在这末法时期,出家容易,信徒众多,个个山头动辄百万信众,表相佛法蓬勃兴盛;灌顶、拜忏、授戒、祈福、弘法、消灾、讲经法会,此起彼落好不热闹;人间佛法大行其道,放生、超度、赶经忏……等。然而平实导师不愿现出家相、不受供养,除了依菩萨法道次第的修持,为了破除众生表相崇拜,也有一些不得不然的道理。
七、 请入宝山
末学智慧浅薄,人生路不知所由、不知何止?有缘来同修会修习一年佛法,即能心得安住,浅昧智慧略有所增。同班同学定力慧力优于末学者,大有人在。末学其实文笔不佳,会用心写此浅见,实因自己走过茫然无知的岁月,知道自己不知生命何去何从之苦。以自己的心性转折与浅薄见解来作野人献曝,无非是希望让尚未来听闻平实导师说法的新学同修以及会外的教友们知道:能来同修会进修,即便尚未明心见性,只要能熏习正确佛法知见,亦能提升智慧,身心受用。虽然正觉同修会教的是菩萨法门,如果慧力不足、定力不够、不能配合行门─无相拜佛之功夫、无法累积福德资粮,那学起来可就备感辛苦,容易退转。但想末学一年多来,事业工作尚未熟稔,历经收了一家店,重新装修另一家店,重新开幕;找房子接父母同住,搬家安置;末学这样的情形还能随缘进修,您若非福薄慧浅之辈,肯定成就能数倍于末学。
一般开经偈上所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多少人有机缘能够得遇善知识,并体取经中微妙甚深的无上法,进而受持、读诵、正念、思惟,的确是难能可贵?《金刚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光是听闻佛言甚深了义之佛法,而能不惊不怖不畏,就已经是甚为稀有之人。佛经上世尊甚深了义的句义、实相般若的智慧,诸菩萨摩诃萨由恒河沙劫以来所修学的智慧,都不是以身为人类一、二十年,或三、四十年的学习或历练可以意会的。善知识的摄受教导,是增长佛法智慧修行增上的最大关键。最后普愿天下佛子,修学佛法能够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有善知识依止,亦能不惑于名气与僧衣,仍能如理思惟,依法依义依智依了义经,而能通达文字般若乃至实相般若,进而深解佛经义趣,由闻思修证上地地转进,安忍修学菩萨摩诃萨法,己利利人,己达达人,利乐有情。(注:依色身是否出家之表相选择所依的善知识,即是依其人身而不是依其法义,名为依人不依法。)
随著现代化地球村的时代来临,自由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物质的享受是现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财富的追求是现代人终身不渝的生活目标,仁义道德只是古代的教条,宗教大多是来劝人为善的组织。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佛教也随著现代化的脚步,普遍的被知识分子认为只是一种道德劝说甚至是一种迷信,佛法的道理与现代的知识风马牛不相及。而在民间称之为佛教活动的,又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有人烧香有人拜拜,有人四处逛道场,到处捐香油钱,大多人云亦云。上焉者,还知道佛法义理深远;中焉者,还能众善奉行,或认为吃素就是佛教,或认为行善就是佛法;下焉者,就真的佛道不分,到处烧香拜拜求美眷、求儿女、求事业顺利、求财源广进、求健康长寿,问他:他也说是佛教徒。问题是这样的族群还为数不少,也难怪大多数经过现代化教育洗礼的知识分子,视佛教徒无异村夫愚妇,只求怪力乱神了。
末学亦是自诩为现代的知识分子,以往也认为佛教徒就是嘴巴念念佛经,有事没事求佛陀保佑,对佛教徒的种种作为总觉得迷信大过理性。有幸接触佛法以来,藉著良师指点迷津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的解释了一些佛法的道理,算是开了一点点智慧,才知道自己的浅昧无知,才知道佛经不是用眼睛看的;内涵的智慧犹如万仞宫墙,有如《论语》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然而内中的道理言简意赅,若无善知识引导,真的“不得其门而入”;只见文字表相,不见内中生机盎然的生命智慧,那就令人扼腕—太可惜了。虽然末学接触佛法受学不久,自知智慧仍属粗浅,然而生活与生命的见解已然不同,非常受用。今日不敢敝帚自珍,且以自身修习佛法后的转变,做个告白;若能引起一些以知识分子自居,视佛法为迷信,“不得其门而入”的大众,有所共鸣而善自思惟,进而修学佛法,启发智慧,体悟生命的义理,那么或许就能赋予这篇浅见一点些微的价值了。
二、 人生转折
“二十年来蜗角争,项庄乱舞志沛公,一朝揽镜自返照,满身疮痍犹未知。”
末学人生路上,自幼不知何去何从;见著芸芸众生汲汲营利,自不例外,也是跟著人家追逐著繁华人生,在酒色财气的大染缸中挥霍生命。二十年来于北中南、大陆上海工作经历还算丰富,仗著一点小聪明与人缘,总能占著主管的位子虚应故事,自以为长袖善舞,遇事总不留口德;自以为是,造就了不少的伤害,累积了无数的悔恨。在这段茫然无知的生命历程中,总认为事业名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直到走到生命的低潮,一事无成的回到台南老家;大梦初醒,才发现这辈子的所作所为,对世界人类、对国家社会、对父母、对家庭乃至个人,多半是损人不利己,没有丝毫贡献,返观自照只有惭愧到用“满身疮痍”来形容。然而在末学回家乡重新接触父母的过程中,也渐渐接近善缘;从《了凡四训》、《余净意公遇灶神记》甚至最简单的《弟子规》,都给末学相当大的震撼,知道自己对生命中简单的是非善恶,居然都迷迷糊糊;尤其《了凡四训》末学几乎是用背诵的方式在读。这样渐渐的洗心革面了几年,或许善缘渐渐具足,经过了一点曲折,终于进到了正觉同修会的大门。上了禅净班的第一堂课后就遇到平实导师来台南演讲,兴冲冲邀请学佛多年的大姊一起参加;想不到演讲会隔天,大姊邀集亦是学佛多年的大哥大嫂,一起责难说什么白衣说法、外道评论僧宝。还好末学不懂佛法,对这种教条式的责难不以为意,演讲会上虽有许多不懂之处,只是依逻辑性而言,平实导师说法条理分明,尚无不符逻辑之处。倒是大姊推荐的“正信的佛寺”,每有法会就是要消灾祈福、灌顶加持、斋僧超度;这些末学还不排斥,只是法会传单每个项目就像菜单一样,都分门别类列出清单、订出价目表,末学反倒深深不以为然。佛教不是教我们众生平等吗?为什么交多钱的就是功德主、忏主?佛教不是教我们无所求的吗?为什么交了钱法师就帮你消灾祈福?为何这么像世俗人在交易做买卖?所以虽然对大姊他们还是满怀敬意,却不太信受他们学佛多年的见解,就随顺自己的因缘安住在正觉讲堂,努力瞧瞧这位大姊口中的“白衣外道”在卖什么膏药。
三、 修学历程
末学在参加正觉同修会前,少有接触佛学,佛法经论除了《心经》、《六祖坛经》之外,大略翻阅的也没几本;大师的著作看过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心中感动,习性却依然故我。正式报名参与同修会后,就在台南讲堂周四班余老师座下,学习了一年有余。正觉讲堂,不办任何收取功德款的法会,课程都是免费,不需缴交任何半强迫性的功德款。入门课程就需要两年半,没有光说不练的道理宣说,著重解行并进,真是一个特殊的学佛场所。正觉同修会有一个善巧方便的行门—无相拜佛,对治一般大众攀缘躁动的心念;清楚的佛法大纲与修学次第,让初学佛者就能提纲挈领;深入及浅出的说法,摄受理解能力不同的学子;由亲教师亲证的功德受用,传授学子经由听闻佛法熏习正知正见,反覆思惟,进而身体力行,亲证个中道理。
余老师是末学的亲教师,除了正式课程的传道授业解惑外,余老师为了提升学子们的智慧,经常劝同修们每周二到讲堂,听听平实导师讲解《金刚经》。平实导师讲经,真的不是一般大众的程度所能意会的;末学从《金刚经》第二十二分的〈无法可得〉开始听课,到第三十二分的〈应化非真〉听完,包括继续听闻《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听了一年多,慢慢的才听出一些心得。
平实导师讲解经文当然也得依文字表说一番,末学虽然才疏学浅,文学底子平平,依文解义还算可以理解。但平实导师短短的经文解释完,就耍起禅门大刀,又是事说,又是理说、宗说;本来七八分懂的,被平实导师从事相、理相、宗门说一说,当场懂的剩不到一分,才知道不是完全听懂。下课回向完,只得摸著丈二金刚回家,心里面只能像平实导师说的“且待下回分解”。禅门法要智慧如海,禅师也是手头很俭,公案的文字言说中,总是画龙不点睛,处处伏笔。还好禅师手眼千变万化,总是不离其宗;加上平实导师在课程中,也扮演法师的角色,以法师身分说起法来就毫不吝啬;多多熏习,去芜存菁整理一下,是佛法非佛法,是方便说还是究竟说,渐渐也能厘清脉络。末学也算略有善缘而能安住听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熏习久了居然也闻出一点味道来;加上余老师课堂上的知见教导,终于可以稍稍看得懂平实导师的书籍,由平实导师的书籍再进入佛法大海,总算没有茫茫然不知所云。总算体会到原来众生智慧高低差别如此之大,原来阅读经文要如此闻、思、修,原来人真的可以从理解现观中去改变心性提升智慧。末学虽然经文不熟也不透澈,宗门更是门外汉,但现在读起经文,虽未能深解义趣,总算学了点入处,在事理上也有少分心得,不敢吝惜,希望能藉此野人献曝,分享修学历程。
四、 井蛙窥天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以现有的科学知识而言,从空间来看,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也不过是这个宇宙星系中的银河系边缘之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已。从时间来看,地球上人类的起源也不过约两百万年而已,如就文明的发展也不过这五千年或一万年,甚至以工业来说才两百年,相较于这地球的四十六亿年,这个宇宙的一百五十亿年,真的如沧海之一粟般微不足道,何况尚且未推论到是否还有宇宙之外的时空。所以如果由发展几十亿年的文明,来看现今地球的文明,当然就会觉得人类的幼稚无知与野蛮了。所以佛经中对此时期的地球与生存其间的众生说是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其实是相当容易由科学角度去理解的。
佛陀以其悲愿示现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依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方便说法。十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亦各依其因缘及愿力来此示现说法及向世尊请法,是以卷帙浩繁的佛经,有种种因应众生而开示悟入的知见,亦有菩萨摩诃萨的甚深智慧。
只是人类的寿命与智慧有限,所能体会的只不过如大海之一瓢。如同大学教授所开的一门课,小学生即使努力听取,即使不是鸭子听雷,顶多也只能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去领会所能认知的一小部分。然而果真能领略出这一小部分,对这小学生而言,却是如同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未来就可以渐渐次第体会到大学教授所传授的智慧。
所以修学佛法首重不在皓首穷经、埋首典籍,而是在于如何开启那扇智慧之门;自忖若非大智上根之辈,当觅善知识摄受教导,才是会取佛法智慧的不二法门。问题是大善知识难遇,在这众生拙劣的世间,不见得表相庄严、徒众众多、声名远播就是善知识,有时善知识的见解还离经叛道凡俗不容。君不见哥白尼五百年前提出“地球绕日”说时,上至君王、教皇,下至一般平民,多是嗤之以鼻,只相信双眼所见,认“太阳绕著地球走”才是正理。所以人云亦云,肯定与善知识无缘,福德与智慧才是亲近善知识的因缘。
五、 身心受用
末学原本是“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的凡夫个性,自私自利,行有不得,老是怨天尤人。在正觉同修会一年多的修学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与烦恼居然渐渐转为淡薄了;一向美食主义,居然能淡薄贪味,持续吃素;工作事业上即使回报不多,也愿意辛苦承担不为所苦;为了年迈父母,也另外租屋接来同住,略尽孝道;遇有烦恼还能反求诸己思惟改进;这以末学以往的习性而言,几乎是不能想象的事。在种种做人处事世俗法的道理上,也渐渐能不被表相所左右,而稍稍能体会表相内的本质;在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亲友,工作与事业中虽未能尽如人意,却也渐能知所进退,学著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很是受用。
末学的人生历程与多年从事科技产业,以世俗智慧来说,还算有点小聪明,非属迷信之徒;然末学自知是到同修会修学了一年多,才稍有开窍的。看很多人进讲堂,听了三五个月甚至不到三次,就不愿再来,真觉得是入宝山空手还。何况有更多人士,听闻是居士说法,尚未一窥全貌,就已预设立场遽下定论,那就与善知识无缘一会了。
提出一点个人浅见与心得,这在久学佛法的大德们,当然不值一哂;只希冀如有新学同修及会外大众,在听闻平实导师说法或研读 平实导师书籍及经文上,老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时,藉此而知有个他山之石,曾经也是如此这般;在同修会中安住听法久而久之,也渐能稍解义理,身心受用,而愿意相信末学所言不虚;进而来同修会安住学法,进德修业,那末学也就与有荣焉了。
六、 择法智慧
“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同修会的教学内容非仅在道理宣说,亦重理解;理解道理后行持才不会偏差,智慧才容易生起;而由智慧的提升,才能渐次理解到佛经的甚深理趣,,对事理上的本质也容易如理思惟,不惑于表相。记得前时陪家父看电视,正好转到宗教台,拍摄的是某寺院的住持在大雄宝殿中长跪诵经,佛号的背景声音衬托得甚为庄严。此时插入一段画面,这位住持说将举办一场法会,欢迎诸方大德多多护持。本也合乎情理,只是荧幕上一直重复出现的跑马灯字幕—“己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颇为醒目。我想会内同修来看,肯定大大不以为然。怎么自己尚未得度,就想要先度他人?万一成了泥菩萨过江,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恐怕只能“披毛戴角还”了。一般大众知见不足智慧不够,无能判别,都是从表相判断事情,只要觉得师父庄严慈悲,就忙著发心护持,出钱出力。至于师父会不会度,要怎么度,要度人到哪里去,却都无法分辨检择。末法时代众的确可悲又可怜悯。(作者案:后读平实导师书籍,证实果然如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有相似经文,但尚有三句“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经义是说菩萨尚未度到究竟的彼岸,自觉未圆而仍能发心度众;这句“自未得度”的意思是指尚未成佛,而非尚未开悟;意思是自己尚未成佛而愿意度化众生的人,即是菩萨发大悲心。少了后三句,就没有自觉未圆之意,成了“自己有悟没悟、会不会得度都没关系,要先去度人,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这位住持如果是引用经文,当知经文义理,肢解取用就成了断章取义,不免误导众生。《增一阿含经》卷43 世尊有言:“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多读经文,此理甚明。)
真的若不能生起实证的智慧,如何能了解经中的佛法?不解佛法又谈如何受持?只有受持经义中的正理,如理思惟,生命才能有超然自在的见解。现代的计算机科技虽然让经文阅读变得容易,然而经文义理深奥之处,若无善知识开示引导,时空背景不同的现代人,依著现代知识来依文解义以致断章取义,也就司空见惯了。是以不少学佛人士,早课晚课发心精进,学佛多年,依旧烦恼不断,习气依然。所以佛在《法句譬喻经》卷2 说: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恶;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真是一针见血。修学佛法我们说要“信解行证”,从佛语不虚我信受,到亲证佛法,行门是重点所在;若无明确可行可证的行门,佛法只成戏论,只是一门学问。然而要有正确的行门,慧解就是一个关键;若无随文入观的能力,光从文字表相,依著今生所学的知识常识,如何能理解佛法的甚深微妙呢?所以依著善知识的引导诠解,才能增进我们慧解的能力。只是世尊早已开示,此是末法时期,若是末法时期而正法时时可闻、处处可学,世尊所言“末法时期”不就成了“不如实语”?在这末法时期,出家容易,信徒众多,个个山头动辄百万信众,表相佛法蓬勃兴盛;灌顶、拜忏、授戒、祈福、弘法、消灾、讲经法会,此起彼落好不热闹;人间佛法大行其道,放生、超度、赶经忏……等。然而平实导师不愿现出家相、不受供养,除了依菩萨法道次第的修持,为了破除众生表相崇拜,也有一些不得不然的道理。
七、 请入宝山
末学智慧浅薄,人生路不知所由、不知何止?有缘来同修会修习一年佛法,即能心得安住,浅昧智慧略有所增。同班同学定力慧力优于末学者,大有人在。末学其实文笔不佳,会用心写此浅见,实因自己走过茫然无知的岁月,知道自己不知生命何去何从之苦。以自己的心性转折与浅薄见解来作野人献曝,无非是希望让尚未来听闻平实导师说法的新学同修以及会外的教友们知道:能来同修会进修,即便尚未明心见性,只要能熏习正确佛法知见,亦能提升智慧,身心受用。虽然正觉同修会教的是菩萨法门,如果慧力不足、定力不够、不能配合行门─无相拜佛之功夫、无法累积福德资粮,那学起来可就备感辛苦,容易退转。但想末学一年多来,事业工作尚未熟稔,历经收了一家店,重新装修另一家店,重新开幕;找房子接父母同住,搬家安置;末学这样的情形还能随缘进修,您若非福薄慧浅之辈,肯定成就能数倍于末学。
一般开经偈上所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多少人有机缘能够得遇善知识,并体取经中微妙甚深的无上法,进而受持、读诵、正念、思惟,的确是难能可贵?《金刚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光是听闻佛言甚深了义之佛法,而能不惊不怖不畏,就已经是甚为稀有之人。佛经上世尊甚深了义的句义、实相般若的智慧,诸菩萨摩诃萨由恒河沙劫以来所修学的智慧,都不是以身为人类一、二十年,或三、四十年的学习或历练可以意会的。善知识的摄受教导,是增长佛法智慧修行增上的最大关键。最后普愿天下佛子,修学佛法能够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有善知识依止,亦能不惑于名气与僧衣,仍能如理思惟,依法依义依智依了义经,而能通达文字般若乃至实相般若,进而深解佛经义趣,由闻思修证上地地转进,安忍修学菩萨摩诃萨法,己利利人,己达达人,利乐有情。(注:依色身是否出家之表相选择所依的善知识,即是依其人身而不是依其法义,名为依人不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