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心得
吴承勋
2010 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 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
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有许多都是环保慈善教团的信徒,平时因为要冲业绩与找下线,总会与邻居互动频繁;但是因为被“慈善”这两字名利所包覆,总是会发心号召左邻右舍一起做“善”事。于是在六月底时,号召十二位邻居,未事先告知的情况下,到家母所住的病房中探视家母,并且对家母祈福,同时传教;一间五坪大的小病房,那时挤满了十二人;本应是保持安静来探视生病的邻居,最后却是在病房中高谈阔论起来,让家母因
此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并且难过与生气。而事后得知此状况的邻居,却将本持“探视邻居并且祈福”的本意,变成了“我们也觉得再不去看就看不到”的借口。当天,我告诉这些邻居:“有慈心是美意,但是以此事为借镜,真的要体会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才好。”而邻居却被“他人称我为菩萨”与“我大菩萨做的都是大慈悲”等名相、名声所框架,自认为是菩萨身分,自认为所做之事是大慈悲,无法忍辱我的善言纳谏。
有一则故事:有个人看到一头牛,在寸草不生的地方受饥饿的煎熬,于是他发心要布施给这头牛,就找了一块牛肉要喂牛,但是牛不食肉,而此人口中说著:“快吃,这是我发心要布施给你的,我不求功德福德,只是为了让你不饿。”迫食许久,牛仍然不食牛肉;此人一气之下,就把牛给杀了。
在家母最后几日的这段过程中,并非是要抱怨或是责怪这些俗人,她只是希望安静的环境罢了。
事后我读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时,发现 佛陀早在《优婆塞戒经》中就有开示这个部分,经典中说:【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1平实导师对这一段佛语,以白话说明得非常清楚:所以,以起烦恼因来布施,当然无法得到无上净果名曰涅槃。不以能起烦恼的清净因来做清净施,就能获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而且 佛在阿含中也说过佛法背俗:“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佛法与俗法是相背离的,因此不求世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这样的布施才能得到无上净果,名曰涅槃。2
1 《优婆塞戒经》卷5〈19 杂品〉(CBETA, T24, no. 1488, p. 1059, a12-14)
2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年10 月初版二刷,
页110。
如 平实导师与亲教师所教导,俗人本因无明而身陷五浊恶世,因此想要布施本身却是起烦恼之因,原因就是没有智慧。若我们还对俗人们责怪,这不就是与他们一般见识吗?因此我也不怪罪他们了。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布施”真的是要有智慧,这件事让我学到:原本发心要替人祈福,虽表相上慈悲,却没有考虑到受者是否合当;而当结果不是自身所预期,则替自身找借口;并且无法安忍,而在此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造作同样的无智行为。理论上,布施应当是将我有而他没有的利益,与他人分享而同乐;是与舍心相应的,却不是以能起烦恼因来布施。但是现今看来,许多人虽然也是有慈心,并且将自己有的分享给没有的人,却没想到自己所有的是否为良善的、是否对众生解脱智慧有利益?与人分享是否是他人合用的,分享后他人是否真的“有利同乐”或是“无利同苦”?
回想四年前,当时在美国工作,因为车子开得比较大型,想说反正闲著也是闲著,朋友找我去帮忙,于是假日都会去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粮食与帮忙载运发放物品;在发放食物的过程中,当租借的场地搭起帐篷,周围的游民就大量的聚集过来,抢著要占位置等待食物的发放;每个人所散发的味道与情绪,却不是饥饿而是贪婪。因为在同一条街上,有其他的教团也在发放粮食,发放善心人捐的白面包;而此慈善团体,却是经过三四道工序所做出来的快餐汉堡。若以“填饱肚子”来说,大块的面包不但比较吃得饱,而且比较容易存放,能吃比较久,而受者吃不完时也能布施给其他眷属或是朋友。我在那时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的过程中,于冗长的队伍中,看到很多重复的面孔;走到队伍后面才发现,有许多年轻力壮的游民,拿了一份之后,就到后面再插队一次,而实质需要食物的老弱游民,就这样一直被插队,到最后排了四个小时只能分到压箱底几块破碎的面包。当时我把这类的状况反应给该教团,发现他们也知道此情况,却不在乎;一方面因为他们自认为做了慈善而躲在自认为慈善的喜乐之中,一方面是不想多找麻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看在我的眼中,发觉是这些义工觉得需要的是布施的业绩,而不是满足匮乏的受者所需要。读过《优婆塞戒经讲记》才知道布施的定义乃是有智慧的布施才对,故名为惠施。
再次将 平实导师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读完第二次时,对照心中与身旁的一切,了解要布施是不能“嫌麻烦”,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浮躁”。书中 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 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经文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而不以烦恼因布施,而且不求世间名闻利养等果报的布施,平实导师开示:
菩萨布施了以后并不牵挂自己后世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回报,也因为心中不追求未来世在世间法上的布施果报而无烦恼;并且不以能使别人生起烦恼的原因、不以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原因来布施,也就是菩萨布施时对自己没有负担,对受施者也没有负担,都无烦恼,所以能得到无上清净的果报,叫做涅槃。如果施主的布施,是会使受施者生起烦恼,这样的布施,施主将来无法得到无上净果的涅槃。3
从这些开示当中,我们学习到很多的次法智慧,劝请有志追求智慧者,能够请阅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相信必定对自己及他人,都能够得到大利益的。
3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年10 月初版二刷,页108
吴承勋
2010 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 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
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有许多都是环保慈善教团的信徒,平时因为要冲业绩与找下线,总会与邻居互动频繁;但是因为被“慈善”这两字名利所包覆,总是会发心号召左邻右舍一起做“善”事。于是在六月底时,号召十二位邻居,未事先告知的情况下,到家母所住的病房中探视家母,并且对家母祈福,同时传教;一间五坪大的小病房,那时挤满了十二人;本应是保持安静来探视生病的邻居,最后却是在病房中高谈阔论起来,让家母因
此无法得到适当的休息,并且难过与生气。而事后得知此状况的邻居,却将本持“探视邻居并且祈福”的本意,变成了“我们也觉得再不去看就看不到”的借口。当天,我告诉这些邻居:“有慈心是美意,但是以此事为借镜,真的要体会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才好。”而邻居却被“他人称我为菩萨”与“我大菩萨做的都是大慈悲”等名相、名声所框架,自认为是菩萨身分,自认为所做之事是大慈悲,无法忍辱我的善言纳谏。
有一则故事:有个人看到一头牛,在寸草不生的地方受饥饿的煎熬,于是他发心要布施给这头牛,就找了一块牛肉要喂牛,但是牛不食肉,而此人口中说著:“快吃,这是我发心要布施给你的,我不求功德福德,只是为了让你不饿。”迫食许久,牛仍然不食牛肉;此人一气之下,就把牛给杀了。
在家母最后几日的这段过程中,并非是要抱怨或是责怪这些俗人,她只是希望安静的环境罢了。
事后我读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时,发现 佛陀早在《优婆塞戒经》中就有开示这个部分,经典中说:【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1平实导师对这一段佛语,以白话说明得非常清楚:所以,以起烦恼因来布施,当然无法得到无上净果名曰涅槃。不以能起烦恼的清净因来做清净施,就能获得无上净果,名曰涅槃。而且 佛在阿含中也说过佛法背俗:“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佛法与俗法是相背离的,因此不求世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这样的布施才能得到无上净果,名曰涅槃。2
1 《优婆塞戒经》卷5〈19 杂品〉(CBETA, T24, no. 1488, p. 1059, a12-14)
2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年10 月初版二刷,
页110。
如 平实导师与亲教师所教导,俗人本因无明而身陷五浊恶世,因此想要布施本身却是起烦恼之因,原因就是没有智慧。若我们还对俗人们责怪,这不就是与他们一般见识吗?因此我也不怪罪他们了。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布施”真的是要有智慧,这件事让我学到:原本发心要替人祈福,虽表相上慈悲,却没有考虑到受者是否合当;而当结果不是自身所预期,则替自身找借口;并且无法安忍,而在此生中一次又一次的造作同样的无智行为。理论上,布施应当是将我有而他没有的利益,与他人分享而同乐;是与舍心相应的,却不是以能起烦恼因来布施。但是现今看来,许多人虽然也是有慈心,并且将自己有的分享给没有的人,却没想到自己所有的是否为良善的、是否对众生解脱智慧有利益?与人分享是否是他人合用的,分享后他人是否真的“有利同乐”或是“无利同苦”?
回想四年前,当时在美国工作,因为车子开得比较大型,想说反正闲著也是闲著,朋友找我去帮忙,于是假日都会去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粮食与帮忙载运发放物品;在发放食物的过程中,当租借的场地搭起帐篷,周围的游民就大量的聚集过来,抢著要占位置等待食物的发放;每个人所散发的味道与情绪,却不是饥饿而是贪婪。因为在同一条街上,有其他的教团也在发放粮食,发放善心人捐的白面包;而此慈善团体,却是经过三四道工序所做出来的快餐汉堡。若以“填饱肚子”来说,大块的面包不但比较吃得饱,而且比较容易存放,能吃比较久,而受者吃不完时也能布施给其他眷属或是朋友。我在那时帮环保慈善团体发放的过程中,于冗长的队伍中,看到很多重复的面孔;走到队伍后面才发现,有许多年轻力壮的游民,拿了一份之后,就到后面再插队一次,而实质需要食物的老弱游民,就这样一直被插队,到最后排了四个小时只能分到压箱底几块破碎的面包。当时我把这类的状况反应给该教团,发现他们也知道此情况,却不在乎;一方面因为他们自认为做了慈善而躲在自认为慈善的喜乐之中,一方面是不想多找麻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看在我的眼中,发觉是这些义工觉得需要的是布施的业绩,而不是满足匮乏的受者所需要。读过《优婆塞戒经讲记》才知道布施的定义乃是有智慧的布施才对,故名为惠施。
再次将 平实导师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读完第二次时,对照心中与身旁的一切,了解要布施是不能“嫌麻烦”,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浮躁”。书中 平实导师教示:许多菩萨,度人一世又一世,一点都不嫌麻烦,也不会当自己悟道时就不救度有缘众生;也不会因为众生心性难伏,就起瞋怨恼;若受善知识的帮助后而有所心得,但却只想自己精进,那不就如同比声闻圣人还不如的妄想俗人了?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者,在布施前应该有智慧抉择啊!今把 平实导师对这一段经文精彩开示中的另外一段节录供养大家,以祈有缘的菩萨能够有智慧的布施而不以烦恼因布施,而且不求世间名闻利养等果报的布施,平实导师开示:
菩萨布施了以后并不牵挂自己后世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回报,也因为心中不追求未来世在世间法上的布施果报而无烦恼;并且不以能使别人生起烦恼的原因、不以能使自己生起烦恼的原因来布施,也就是菩萨布施时对自己没有负担,对受施者也没有负担,都无烦恼,所以能得到无上清净的果报,叫做涅槃。如果施主的布施,是会使受施者生起烦恼,这样的布施,施主将来无法得到无上净果的涅槃。3
从这些开示当中,我们学习到很多的次法智慧,劝请有志追求智慧者,能够请阅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相信必定对自己及他人,都能够得到大利益的。
3 平实导师著,《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7年10 月初版二刷,页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