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毕竟空 —兼议释印顺主张二谛永无自性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296
正庆居士
  (连载一)
  一、前言
  平时,经常可以听闻到有人说:“出家是遁入空门。”此言,意即是说出家学佛乃是逃避现实,看破世间,遗弃世人,对人失望、冷漠之行为;出家人,是灰色主义者,是消极的人;入佛门的人,是失意的人。
  其实,这个看法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症结在于绝大部分人都把佛法中的“空”义给错会了,尤其是“毕竟空”此一名相,在执言取义的情形之下,大家都会以为这是表示什么都是没有的,所以认为学佛就是“灰身泯智”,断灭的思想。
  这种想法,论究起来,可不仅存在于一般不学佛之人,就连学佛者亦不乏其人;而且非唯今人如此,古时亦如是。可见不懂佛法的人实在太多了。
  譬如,曾在当代声名显赫的释印顺,于此他可说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人;他研究佛学80年,终不免仍堕此见,如他说:
  然有病浅而空病实深,故曰:“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学空多病,且其
  病特深,而又终不可不学。则以解不至空,学不知宗;行不至空,不足以言解脱也。吾谓佛
  法明空,类“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然虎穴险地,入虎穴危事也。1
  他以为修学佛法就是“灰身泯智”之行,必须要令一切断灭无余,因为佛法说的就是空嘛!而且是毕竟空欸!所以修学佛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好比是把自己送进老虎洞穴里面去一样,那是会被老虎吃掉的,这种行为分明是在“找死”。他这个说法,就是断灭见,如同佛所说的善星比丘2以为佛法就是一切法空,就是一切皆空无所有。因此释印顺又语重心长地说:“现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历史眼光去考证研究。如没有把握正确的无常论,往往会作出极愚拙的结论。”3
  这样的论调,就是释印顺对佛法的根本认识。如今,他已在2005年舍寿了,舍寿前并没有改变这样说法,所以他这样的知见,已是盖棺论定。
  ---------------------------------------
  1释印顺著,《无诤之辩》,页112。
  2《大正藏》册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页143,上23-24。
  3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页7。
  又譬如《中论》中梵志青目释说: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
  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
  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4
  这一段话是说明龙树菩萨为什么会缮造《中观论》偈颂的因缘。前半段话是在说当时修学小乘的声闻凡夫出现的过失,后半段话是在说当时修学大乘法的凡夫之过失;这两种人的过失都是一样的趣向,终究都堕在断灭见中。龙树菩萨有鉴于此,故而造《中观论》偈颂以破之。
  因此他在偈颂中之起头,即开宗明义地标出八不中道偈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5
  期使透过这些偈颂能令彼等人真得正确知见,不堕断灭论。
  然而,龙树菩萨的偈义,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从中领会?尤其中道八不之释要如实胜解,并非凡愚之人所能知。此“中道八不”一旦错解,其余偈义也就不得善知内蕴,因为它乃是贯串以下所有偈颂正义,是入佛法之关隘。但至今,真能正解者惟恐有限;从现代的学佛人观察起来,不难了解,如释印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仍然堕入千余年前龙树菩萨预破的外道见中。因此,如何是毕竟空真义?理趣何在?今时应有必要再次阐发其义,这是本文缮造的因由。其次,亦应随文略议释印顺于佛法中之错解处,以正理校正;此一目的,期使读者从中有所对照,而能于佛法的正知见加深认识,进而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
  4《大正藏》册30,《中论》卷1〈观因缘品〉,页1,中29-下7。
  5《大正藏》册30,《中论》卷1〈观因缘品〉,页1,中14-17。
  二、涅槃如来藏义
  佛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如理观耶?诸菩萨等云何应学?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灭
  ,若如是观,名如理观。若观诸法自性寂静,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空寂,是
  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入平等性,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无生,是则名为
  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生,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起,是则名为如理正
  观。若观诸法毕竟寂灭,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亦不见有
  能观之者,应如是观:所谓非观非不观故。若有菩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若他观者,名
  非理观。6
  此中“息灭、寂静、毕竟空寂、入平等性、毕竟无生、毕竟不生、毕竟不起、毕竟寂灭、不见有能观者”等诸句,义同名异,是在表诠一切皆涅槃性,无有一法非涅槃性;涅槃者,非一切灭后始谓涅槃,而是一切本即涅槃,如《瑜伽师地论》所说:【涅槃者,谓一切依皆寂灭故。】7
  龙树菩萨《中观论》偈颂复如是说:【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8
  故佛作是说:“若观一切皆如是者,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不如是者,名非理观。”
  佛法明“空”,绝非是“无”;若是“无”者,是为断灭,非是佛法。于是,龙树菩萨即说:【更有佛法中(一分)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9,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10
  意思是说︰倘使如同此一分方广道人主张佛法所说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之“空”义,即是一无所有,如同龟毛兔角一般;那简直就是断灭论,因为此说“涅槃”即是“常‘无’”之故,已非是佛法“空”义也。
  是以,一切法毕竟空义者,非是毕竟无义,实乃“法”之毕竟空寂不生义,亦即“‘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11之非境界之境界义也。以是之故,阿罗汉身坏命终般涅槃,非是断灭空,不是一无所有;实即“真如”无住处,不空亦非不空、不二平等性界。此性界,一切有情、一切法本具,如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说:【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12
  此者,亦即是“法”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义,即如玄奘菩萨复说: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
  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其性本寂故名涅槃。13
  言毕竟空,毕竟是空,名毕竟空。毕竟者,即到底、彻底之意,禅月诗云:“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14,此中至竟者,毕竟也,意即究实而说也。一切法,究实如何?易言之,究实而说是什么?究实而说是空,此究实是空,名毕竟空。佛言:“何谓毕竟?泥洹15为毕竟。”16是故,一切法究实涅槃,即毕竟空,即真如,此即《大宝积经》所说:“法性毕竟是空,……法性毕竟自在”17之义;法性者,即是真如之异名也。18佛亦如是说故,如《父子合集经》云:【佛言:“外道!如是法性,无变、无异,体即真如,名为如来。”】19
  ─────────────────────
  6《大正藏》册11,《大宝积经》卷50〈般若波罗蜜多品〉,页297,下19~页298,上2。
  7《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83,页766,上8-9。
  8《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涅槃品〉,页36,上10-11。
  9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8〈观心品〉:“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
  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大正藏》册03,页327 下6-8。
  (2)《大智度论》卷22〈序品〉:“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大正藏》
  册25,页223,中11-12。
  10《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1〈序品〉,页61,上28-中1。
  11《大正藏》册02,《杂阿含经》卷5,页31,中1-2。
  12《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7,上15-17。
  13《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5,中8-12。
  14《全唐书》卷837 贯休《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贯休禅师,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入蜀,蜀王赐号禅月大师。
  15泥洹,涅槃之异名。
  16《大正藏》册01,《佛说诸法本经》卷1,页855,下16。
  17《大正藏》册11,《大宝积经》卷26,页145,中8-9。
  18《心赋注》卷1:“法性即真如异名。”《卍续藏》册63,页101,中18。
  19《大正藏》册11,《父子合集经》卷15〈外道婆罗门授记品〉,页963, 中18-19。
  云何一切法毕竟空?谓于众因缘生法,究实不曾生,所谓缘生无非幻生,犹人眼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而谓实有花故,实则未之有也,以无有是事故,是故说言毕竟空,即毕竟空寂不生。
  真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性自尔,非佛作非余人作,权说“空”、   “涅槃”名,此是佛法深奥处,如世尊言:【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
  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20
  龙树菩萨于此谓曰:【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21
  自是,空非是无,而是法不生义、法涅槃义;涅槃义者,是名真如,亦名法性、实际、不思议界、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切种智、法身、佛、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不变异界、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空性、界、圆成实性、心性本净,本分种……等异名,所以世尊说:“般涅槃者非毁坏法。”22
  此则,龙树菩萨亦于《大智度论》卷32〈序品〉中,详明之。
  《大智度论》如是说:
  “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名为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诸佛贤圣,以智慧、方便、持戒、禅定
  ,教化引导,令得是涅槃法性。23
  复说:
  “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24
  复说:
  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
  ,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
  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25
  ─────────────────────
  20《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3-5。
  21《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7〈习相应品〉,页334,下16-18。
  22《大正藏》册09,《大法鼓经》卷1,页291,中1。
  23《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中19-23。
  24《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下5-6。
  25《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下24-29。
  复说:
  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
  得涅槃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复次,法性者,无量
  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真际。26
  龙树菩萨说此“法性”,名为本分种,亦名涅槃;此者,即佛性,亦名如来藏,阿赖耶识也。如《大智度论疏》中,有一段依文解义之言亦佳,可引为旁证:
  法性者,已下,第五正释法性义,明离四句等。明法,名涅槃,此据性净。一切诸法,无非
  涅槃,本来清净,不可破坏也。明性净之体,绝于四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千非不能非
  ,万是不能是,故云是不可戏论法也。性,名本分种,已下,如黄石中有金性。黄石者,
  喻一切法;金性者,喻涅槃。明一切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涅槃性者,即是佛性27也。28
  释印顺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亦同作解言:
  《大智度论》说:“法性[界29 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界]名本分种,如
  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也是约矿藏为喻的。《
  摄大乘论》立“金土藏”喻:以“地界”为矿藏,而表示金质(喻圆成实性)本有的。“界”
  有矿藏义,“如来藏”是胎藏义,确有类似的意义……。30
  ───────────────────────
  26《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9,上16-21。
  27此中佛性,成佛之体性也。
  28《卍续藏》册46,《大智度论疏》卷14,页828,中3-9。
  29举引释印顺著作中有[ ]或( )括弧内文字者,皆为彼著作中之原注;以下例同。
  30释印顺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967。
  复于《如来藏之研究》说:
  在如来藏法门中,“界”dhātu是普遍使用的术语,如众生界,我界,如来界,佛界,法界。
  界是界藏(矿)、界性,如金矿中有金性,银矿中有银性,表示本来如此,只是隐藏而没有
  显现出来。等到经冶链而显发出来,也还是那样的界性。界是“不失自性”的,《阿含经》
  说:“法界常住”,“善达法界”;在如来藏说中,界就是如来藏我的别名。31
  复于《成佛之道》说:
  佛性是佛的体性:“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一样。众生虽在生死迷妄当中,但不
  是没有佛的成分。如矿中有金性,所以可链成黄金;如没有金性,那怎么也链不出金来。32
  同书复说:【《阿毘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
  得’。界,是如来藏,也是阿赖耶识。】33
  释印顺于《大乘起信论讲记》说︰【如来藏简直就是神我了。】34
  至于彼称如来藏的义同名异之种种名称,在其著作中说到的包括有下列之说法:
  “如来藏”,即是真如。35
  如来藏是如tathatā、实际bhūtako?i、法性dharma-dhātu等异名……。36
  如来藏是常住不变异的无为法……。37
  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心性本净……都说是真如、空性的异名。38
  如来藏是空性、法性,生死是不离法性的……。39
  如来藏是真如别名。40
  真如(即空性,圆成实性)……。41
  如来藏是常住的……。42
  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43
  如来藏就是佛性……。44
  如来藏就是法身。45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46
  如来藏就是如来;涅槃界nirvā?a-dhātu与法界,是如来,也就是如的异名。
  ……如来藏是佛……。47
  如来藏是无所依住的。48
  ───────────────────────
  31释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页135。
  32释印顺著,《成佛之道》(增注本),页266。
  33释印顺著,《成佛之道》(增注本),页389。
  34释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页287。
  35释印顺著,《大乘起信论讲记》,页291。
  36释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页238。
  37释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页244。
  38释印顺著,《华雨集第三册》,页177。
  39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页354。
  40释印顺著,《华雨集第五册》,页121。
  41释印顺著,《永光集》,页140。
  42释印顺著,《中国禅宗史》,页22。
  43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页359。
  44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70。
  45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401。
  46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367。
  47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406。
  48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316。
  释印顺评论龙树菩萨阐述佛所说真如、法性、实际义,彼直认作是“梵化”之言,评论龙树菩萨为“神我”外道。其实,此系为误评,端在释印顺实乃本是龙树菩萨所评破的一分方广道人不善明“空”之同流者;彼向来非仅主张世俗谛永无自性,且亦主张胜义谛永无自性,堕断灭空,是龟毛并兔角之常无论(永无论),是毕竟无者,不解毕竟空。释印顺此项举述,非但已然误谤龙树菩萨,亦且悖逆世尊法教,彼岂不见佛有云:
  如是,如是!须菩提!如汝所言:“法性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法性。”须菩提!菩萨行般若
  波罗蜜,若见法有离法性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之“性”
  则是“道”。49
  佛复教示云:【色性,是名“法性”,是“性”无分、无非分。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知“法性”故,知一切法略广相。】50
  复次,《说无垢称经》亦如是云:【此性,非是肉眼所见、慧眼乃见,如是见时于一切法无见无不见。】51
  是故,释印顺之师父—释太虚—明见其堕处,故评论释印顺言:
  (释印顺)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特大乘法,则竟未
  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
  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则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
  立场有异。52
  由是可知:言毕竟空,即涅槃如来藏,非一切“无”法而言毕竟空。毕竟空者,亦称毕竟净;毕竟净,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如佛言:“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53
  又《大智度论》说:
  是“清净”,有种种名字;或名“如”、“法性”、“实际”,或名“般若波罗蜜”,或名
  “道”,或名“无生无灭”,“空”、“无相”、“无作”,“无知无得”,或名“毕竟空
  ”等,如是等无量无边名字。54
  又毕竟空者,若是指真如是“无”法之意,则无一切法,是则坏佛正法,《大般涅槃经》言曰:【毕竟无故,名之为无,如龟毛兔角。】55
  复言:【善男子!如是涅槃,非是先无,同泥56用时瓶;亦非灭无,同瓶坏无;亦非毕竟无,如龟毛兔角,同于异无。】57
  是故不应言“无”。佛如是说:【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为定量故。】58
  《中论》复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59
  有以是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道理自显!(待续)
  ───────────────────────
  49《大正藏》册08,《放光般若经》卷18〈超越法相品〉,页130,上13-17。
  50《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方便品〉,页371,下21-23。
  51《大正藏》册14,《说无垢称经》卷4〈不二法门品〉,页578,下10-12。
  52释太虚著,《太虚大师全书》〈再议印度之佛教〉,页54~55。
  53《大正藏》册11,《大宝积经》卷112,页635,下22-《大正藏》册14,《说无垢称经》卷4〈不二法门品〉,页578,下10-12。23。
  54《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63〈叹净品〉,页507,上18-21。
  55《大正藏》册12,《大般涅槃经》卷39〈憍陈如品〉,页593,中19-20。
  56大正藏乃是使用异体字“埿”,今以现代正体字取代。其他异体字皆比照办理。
  57《大正藏》册12,《大般涅槃经》卷39〈憍陈如品〉,页593,中23-25。
  58《大正藏》册0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4〈实说品〉,页875,
  59《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四谛品〉,页33,上22-23。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游于毕竟空 —兼议释印顺主张二谛永无自性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87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游于毕竟空 —兼议释印顺主张二谛永无自性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