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之平议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384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正雄居士
  (连载二十二)
  由《广论》作者宗喀巴不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扭曲我见内涵,从未教导四众弟子如何断我见、证得初果;又否定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不懂如何开悟见道;又教人认定生灭性的意识心是常住的真我,可见宗喀巴本身根本就是未断我见,尚未证得初果的博地凡夫,当然更未证得大乘法的见道;而凤山寺《广论》团体的法师居士们,却妄说宗喀巴是远古以来即已成佛,那全是大妄语!令有识之士哂笑。
  而《广论》团体凤山寺的日常法师,别说是大乘见道,他连初果是什么都还弄不清楚呢!日常法师讲说的《广论》录音带第64卷中有说:“有一个同学(编案:是指凤山寺中的某一法师)就问说:‘为什么预流、一来不会引这个生死的业?’我想,看那个十二因缘就很清楚了:无明缘行,行缘色。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他会造种种的业行。前面就讲过了,无明,p.49由于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执这个邪执,在补特伽罗上面是萨迦耶见,叫作无明;或者说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才在这个上面执著有我、我所,那没有什么关系。总之不能正确的见到无我的真义,因此有我,那就有贪,有贪就造业,造业的当下它会熏习我们的识种,留下这个种子,我们叫‘引’,能引的引字。可是今天讲的十二因缘,后面讲的主要都是这个,它没有后面的爱取滋润,它是不会感果的。那么爱取滋润,我们称它为现在这个十二因缘,现在叫它能生。所以这个识种子,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等到见了道以后,那识种子还会不会现起?就不会了。因为识种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所以预流是见了道的,因此在我们分类的时候叫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贪爱是修道所断,不是见道所断的,这个萨迦耶见是见道所断,这大家要清楚,不过这个是理论。”
  日常法师连最基本的佛学常识都不清楚,他把萨迦耶见与无明划成等号,其实萨迦耶见又名身见,只是四种一念无明中的见所断烦恼,为初果人所断。声闻人断除三缚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初果,就预备进入圣者之流了,所以又称预流;但他还要修行,经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得四果解脱。声闻人证得初果后,继续修道而得薄贪瞋痴,证得二果;这时他还要往返人天一次才能证阿罗汉,所以称为一来。预流、一来虽然都还在生死当中,却都是已断萨迦耶见,已了解色身不是真我,受想行识不是真我,但是尚有我执及我所执的烦恼在,并非不会再造引起生死的善恶业,当贪心所炽盛时,还是会有小恶业的;甚至于若是大乘法中的新学菩萨,证得初果以后p.50,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还未断尽,有时在误会大乘相见道内容的前提下,或者恶知识邪教导下,连诽谤妙法之重大恶业都还会造呢!更何况声闻中的预流、一来,只是了知自己五蕴非我,所以对六尘境的贪著减低,有力量不因贪而造恶趣业罢了。
  然因为声闻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狭窄,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广大。因此,预流果在声闻乘来说虽已见道,但只是证得声闻初果而已,尚非大乘真见道。所谓大乘见道,要先断我见而证声闻初果,然后再亲自证得实相心阿赖耶识;若能不退转而成为七住位菩萨,才正式成为真见道位的大乘法中的佛弟子,般若智慧顿开,却还需修学大乘相见道位所应熏修的法要,待入初地方才圆满见道位,成为通达位,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宽广异生性到此才全部断尽。所以大乘见道乃为二乘所不共的,不能如日常法师一般混淆为一个相同的见道内容。预流乃至定性阿罗汉、辟支佛,只知伏断烦恼入涅槃,不知、不证实相法界阿赖耶识,虽名为圣人,其实在大乘法中还是未入大乘见道位的愚人,无有法界实相般若慧故;除非回小乘心而向大乘,否则永不能得大乘见道。此是日常师父所应当要了知的,只可惜日常师父已经亡故,已无此机缘了。
  日常法师又说:“当我们见了道,那识种子就不会现起。”这句话非常错误。识种子不现起(不现行),只有入无余依涅槃时,十八界全灭了,七转识的识种子才不会现起;或者成佛以后识种流注变异相已灭(流注灭),变易生死已灭故,只是纯净的无漏法种,这时说为流注灭,仍不是识种子不再现起,p.51只是识种在流注现起过程中,识种已不再变异了,所以说为流注灭,但是诸佛究竟清净的八识种子都仍然在继续流注现起,才能具足八识心王而在人间继续利乐有情,这是依文解义的日常法师所不知道的极深妙法义。众生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前,第七末那识的识种一直不断的现起及变异,从无间断过;至于前六识也是如此断续现起及变异,只有在五位中才可能不现起,五位者即是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及灭尽定;其余时间都是现起的,既然现起了,表示识种流注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切已悟及未悟者都是如此。日常法师说见道后识种子就不现起,那是不实的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正是恣意妄想所成的说法,暴露出日常法师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一窍不通,不曾如实正确的观行过,如何能断我见而见道证果?如何能被称为大法师?
  日常法师又说:“识种子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日常法师颠倒说了。由于识种子不断的流注,才有种种业的造作,有造业才有种种烦恼的生出;是因为阿赖耶识内含藏著无量无边的有漏、无漏业种子,由于末那的作意,而引出如来藏中的前六识种子,才会有六识能够见闻觉知;末那识配合前六识的运作,才有善、恶业与净业的造作;十二因缘所说的行缘识的识,是指六识身,即是此意,此义当于后面十二因缘中再详说。
  日常法师又说:“见所断、修所断都是理论。”意思是说,佛于经典中所说见所断烦恼及修所断烦恼都只是理论上的施设,而不是确实有这些烦恼存在;意谓 佛所说的这些见道断及修道断的见思二惑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断见惑与思惑就p.52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指称断见惑与思惑是不必要的,意即 佛所说的二乘菩提断烦恼的修行,是不可行的,是假佛法。日常法师的说法其实是在暗示学徒们:“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名言施设,性空唯名,因此,经中说的断见、思惑都是理论、思想,不是真正可修的法。”日常法师本意若真的是这样,又弘传宗喀巴的二种《广论》来否定如来藏,此语一出,不就是一阐提罪了吗?身为佛门出家法师,却口出逆言,毁谤佛法为不可实证,说二乘菩提证阿罗汉果只是理论、只是思想,那真是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萨迦耶见是见所断烦恼,是三乘菩提共道,三乘贤圣没有一人不必断我见;欲界贪爱及我执是修所断烦恼,三乘贤圣也没有一人可以不必断除思惑就取证圣果。这绝非只是理论,是可实证的,古今诸佛菩萨及亲证解脱道的一切贤圣,都已确实实证;这些见修所断的烦恼,是要实际从每天行住坐卧当中,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加以观行,得知五蕴身心都不是我,而断除萨迦耶见,三结俱断,先证得初果;然后进断思惑而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或者能断思惑而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入初地,世世勤行菩萨道。如果依日常法师所说“它只是理论”,就是在指称世间并无阿罗汉、辟支佛及诸地菩萨圣位可证,那就是无根毁谤 释迦如来说法不实、夸大,也是在无根毁谤佛法及圣位胜义僧,真的太对不起诸佛菩萨了,也是间接否定佛法的实证性。末学在此希望日常法师,每夜应于佛像前多作忏悔,并对五蕴十八界诸法的运作,多下工夫观行,p.53有生之年能证初果,进而登菩萨见道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1至于十二因缘部分,后面再说。
  ────────────────────────
  1编案:日常法师在本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已舍报,已经没有机会了。
  凤山寺《广论》之随学者应深切了解,《广论》中说要与烦恼斗,但日常法师及随学的法师们,却以世俗法中的我所烦恼,来取代佛法中出离生死的烦恼见、思惑;像这样努力断世俗我所烦恼的结果,是与求出生死时应断的烦恼完全无关的,再修学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仍然只是凡夫而永远无法证果出生死的。如果听从凤山寺《广论》团体中所谓的“善知识”之教导,说要消除烦恼就必须在所谓的“法人事业”的义工工作当中,不断的对境,然后从对境中来除烦恼,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石头压草的愚痴法,根本无法彻底断除烦恼;最后变成:上午压下的烦恼下午会再起,今天压下来了明天会再起……,越压烦恼越增长,难道凤山寺的《广论》人一点都没察觉到吗?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法人事业”是贸易赚钱的营利事业,是利用免费的义工与经营小商店的众生做不公平竞争的赚钱事业,更是违背出家人不许经营赚钱事业的戒律;更何况凤山寺把商店中赚来的钱财供给达赖喇嘛推广藏传佛教的双身法,使喇嘛们更有势力诱奸女信徒,这绝不是 佛所说的宣说正法来利益众生的事业。参与凤山寺如是贸易赚钱的所谓“法人事业”,上上下下为了赚钱而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环境之下,在不曾了知观行五蕴空的错误知见下,怎么有可能断除见、思惑的烦恼呢?尽此一生根本就没有断我见的机会。p.54
  要知道烦恼是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并非说“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就算是压伏了。与烦恼斗,是对治法,如石压草,不能除根,不可能成功;也要先了解自己想要斗断的烦恼是世俗烦恼呢?或是系缚自己不断流转生死的烦恼?若如凤山寺日常法师一类人,只知道世俗法中的烦恼而不知道系缚自己流转生死的烦恼,再怎么与烦恼斗的结果,永远只是世间善人,仍是凡夫,永无实证初果到四果的可能。声闻人真正的断烦恼法,是从五阴、十八界的生灭无常而无我,加以如理作意的细观,才能断除;菩萨真正的断烦恼法,必须从根本因,了解阿赖耶识含藏烦恼种子的随眠开始,由种子的流注而生七转识,由七转识观行蕴处界的空相,了知除了阿赖耶识涅槃本际真实外,余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缘起性空的;再加上跟随实证的大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解脱道正知见,这样定力与慧力的增长,而断除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五上分结,最后具足证得解脱果。凤山寺《广论》随学人欲证解脱之功德,必须缘此途而修,必须如此回到 佛说的断见思惑上面来断烦恼,否则是无法在佛道中获得增上的。
  新学菩萨若想要断除三缚结,必须依善知识教导之正确四加行法修习,不可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变造后的外道“四加行”法修习;透过修习正确的佛法中的四加行,得知所取的前五根及六尘境都是无常空,能取的七转识也是空,证得此二取空,我见身见也就断了,此时初果果实稳入囊中。此时菩萨若再具有基本定力及参禅知见,以及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最后加上善知识的临门一脚,就把你踢进无门之门的佛菩提道内门中,p.55开悟破参而正式成为七住位的实义菩萨,亲证实相般若,住于中道境界中,正式成为佛弟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却是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教法完全相反的。
  第三目 苦灭圣谛
  凡夫外道因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生苦受等,由苦受而生烦恼;惑、业、苦三,乃至轮转不休,不知如何止息,是为不知苦灭圣谛者。学佛者,已知苦之因是烦恼集,若懂得要灭烦恼,也懂得应灭的烦恼内容,又能确实灭了应灭的烦恼,苦即止息。如果按照新竹凤山寺《广论》团体上座法师所宣导的“要对境修灭烦恼”,却不懂所应灭除的烦恼内容,反而会变成是口说要灭烦恼,实际上却不断在增长我见烦恼,结果是我见、我执烦恼越修越增盛,是为不知苦灭圣谛者。又如宗喀巴等,以意识为一切染净法的根本;照此理,则眠熟无梦时意识断了,烦恼就无所依了,烦恼应当就灭除了,为何醒来意识现前时烦恼又再生起呢!此不应理,这也是不知苦灭圣谛者。
  若人如是知苦圣谛,如是知苦集圣谛,是人定会如实了知苦灭相之正理。苦灭相者,《集论》卷5说:
  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如 世尊说:“
  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
  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
  ,是灭谛相。”2 p.56
  ────────────────────────
  2《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5(CBETA,T31,no.1605,p.681,c7-24)
  依阿赖耶识而有的世间四种住地烦恼,透过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修行而使烦恼不生,谓之苦灭相。受蕴与想蕴、识蕴等四住地烦恼灭了以后,舍寿便出三界,因不再有后有,名为知苦灭圣谛者。《瑜伽师地论》卷66说:【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卷68又说:【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证四果阿罗汉已,则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知见知如真。我见我执已断,四住地烦恼不再现行,也不会再新引烦恼之业,是为有余依涅槃。此时尚有色身余依未灭,因此还有色身寒热等微苦所依;如果色身也灭了,就是五蕴十八界全灭,不再生中阴身,不再受生,一切所依灭尽了,就是无余依涅槃,此时只有阿赖耶识独存,这就是《阿含经》所说的“涅槃中的本际、实际”,涅槃实际就是指第八识心体不生不灭也。
  再说宗喀巴所堕之常见外道见,悉以无妄想之觉知心作为不生灭之涅槃境,称为涅槃。此为《楞严经》及阿含部经中所破外道五现(五见)涅槃中的第一个,也是外道见之最下劣者。《楞严经》卷10说: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
  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
  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p.57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
  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因为意识夜夜断灭,死殁永灭,来世又重新生起全新的另一个意识,不是由此世意识往生去来世,因此意识不是常住不坏之心;但宗喀巴却说意识是常住不坏心,落入常见外道见解中。佛说:【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说的就是宗喀巴等藏传佛教的活佛、上师、喇嘛们,他们就是以欲界意识住于“无上瑜伽双身法第四喜中的专心享乐一念不生”为正转依3,认为意识不灭,意识观见圆明,作为涅槃境界。然宗喀巴所谓的意识不灭,于意识的淫乐境界及一念不生境界执迷不舍,不知都是生灭有为的境界,是欲界爱及我见境界,都是烦恼而且是欲界中最低下的烦恼,哪里是涅槃境界?
  ────────────────────────
  3编案: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甚多,以及藏密喇嘛教各大派祖师的论著中亦说明甚多,详见
  平实导师《狂密与真密》四钜册五十六万字举证。
  又 圣弥勒菩萨也早已破斥宗喀巴的五现涅槃中的第一种外道见,说之为“外道妄计清净论者”。《瑜伽师地论》卷7说乐空双运的外道涅槃落处:
  妄计清净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
  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著摄受,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
  第一清净。”
  因此圣 弥勒菩萨在论中又以反问的方式破斥说:p.58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耶?”
  若已离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若未离者,计为解脱清净,不应道理。
  圣 弥勒菩萨说:“虚妄计著欲界贪为清净境界而建立理论的人,是说譬如有一个人或是出家修行人,或是在家修行人,生起了这样的见解,建立了这样的理论:‘如同我这样已经证得解脱,自心已经获得自在了,观察自己已经得自在了;这就是说,对于欲界诸天的微妙五欲,坚固贪著而摄受不离,在欲界五欲中随意嬉戏娱乐受用,这就是证得现法中的涅槃,这样的解脱是第一无上而且是清净的。’”宗喀巴、达赖4……等藏传佛教行者,把佛法第八识境界的“色空不二”,等同于“藏传佛教”双身法识阴的“乐空不二”,以为可以随意嬉戏娱乐于欲界男女淫欲的贪爱中,不受遮障而一心受乐,认为不必断除我见,于我所淫乐贪爱上应该坚固受持,认为这样就是现法中可以实证的涅槃、就是成佛,名为即身成佛。圣 弥勒菩萨在论中则说这类人是外道“虚妄计著欲界为清净论”的人。
  ────────────────────────
  4编案:达赖喇嘛在他的著作《藏传佛教世界》中说:【通常我教导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sNgagsrimchenmo)在没有翻译中断的情况下要花二十天。】页149。
  圣 弥勒菩萨进一步以反诘的方式来破斥密宗外道这种说法,圣 弥勒菩萨如是说:“现在应当要问他们(例如后来的宗喀巴等藏传佛教之外道):‘你们想要怎么回答呢?p.59如果有住在胜妙五欲中嬉戏受乐的人,这人是远离五欲贪?还是未离五欲贪呢?’如果回答说是已离五欲贪,却还在妙乐五欲中嬉戏享受,这样是与离欲清净解脱的道理不相应的;如果回答说是未离五欲贪,却又误计为已经证得涅槃解脱清净而说为清净,一样是与所说的解脱道理不相应的”如此一问,则宗喀巴等密宗行人,必然全都无法如理回答了,只能说些歪理来狡辩了。
  然而藏传佛教号称至尊的宗喀巴,却在其所著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主张藏传佛教双身法之父续中再分为相抱二根交合、执手、言笑、互视等四续,宗喀巴于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如是说:
  勇金刚论师于《结合释》中亦说为四续部。《金刚藏庄严续》第十一品,先说方便续中贪续多种差别,次云:“此明互相抱,续部诸差别,如是由执手,笑视亦应知。”此说能诠教续,故是显示四续部之差别。尔时续部之名亦曰笑续、视续、执手,或抱持续、二相合续5,共为四部。……然有由笑、顾视、执手、或抱所生喜乐为道6,故亦总有以欲尘贪为道之义7。此如《第二十五穗》云:“事行瑜伽及上瑜伽四续部者,以笑、视、抱持二合、p.60执手而表示之。如是事续等中有以诸尊顾视显示智慧方便随贪,有以欢笑、有以执手、有以抱持、有以二合8。”又《后分别》第三品“由诸笑及视,抱与两两合,续亦有四种。”寂静论师释云:“言由四者,谓由事行瑜伽、上瑜伽续,表示笑视抱持二合。如是事续等中有明“方便、智慧”诸尊随贪现笑,有现顾视,有现抱持,有现二合。”……如勇金刚《结合释》云:“言笑视及执手等,谓由笑声,或由观色、持手、二合妙触,引生大乐无分别心9。言如虫者,是无漏大乐空句;谓如虫从树生即食其树,如是从乐所生妙三摩地应修空性10。……由明妃欲尘贪为道门中求菩提者11,无上部中俱缘真实及自所修明妃,以笑等贪而为正道12。下三续部,p.61唯缘所修智妃13欲尘喜乐为道。瑜伽续中既不可修二根交合,故除彼外,缘余执手或抱持触喜乐为道,配瑜伽续。除触尘外,依笑视缘所生喜乐为道,配事行续。此等是释“无上部中立四续部”之名义。”14
  藏传佛教近代喇嘛上师们继续依照这个双身法而修者,例如陈健民上师在他的书籍中更是露骨说:【杵端惟有此龟头,莲瓣紧含似有鈎,上下腾挪能发乐,明空契合碧天秋。……定功岂等闲,杵似须弥山,一举通三世,空行最得欢。】15所以都是以双身法为核心来修行。因此藏传佛教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三士道,以及后二章中所说的止观(都是男女二根相入合修的乐空双运的双身法)所说的涅槃,都是外道五现涅槃中最为粗浅的一种,都是邪见。
  ────────────────────────
  5藏传佛教密续中说明双身法的内容,亦即喇嘛上师的男根与明妃的女根,二根相合性交。这样名为“二
  相合续”。
  6亦即以男女互抱杂交的双身法所产生喜乐为密宗道之内涵,读者可从遍处可见的藏传佛教双身像即可了
  知。
  7藏密喇嘛教宗喀巴在其《广论》中所说,要以男女淫欲触尘之贪为修行之道理,这就是落入圣弥勒菩萨
  所斥的“外道妄计清净论者”。
  8二合即是男女二根交合,也就是金刚勇父的喇嘛上师与莲花明妃的女性弟子,两者合修无上瑜伽双身法
  时,男女性器官交合行淫的双身法修。
  9藏传佛教至尊宗喀巴《广论》中所主张之双身法,乃是要以二根交合行淫所引生第四喜淫乐之最高乐触
  而住于其中不起语言分别,以此为最高“大乐无分别心”,其实还是欲界中之意识境界。
  10宗喀巴主张要从男女交合双身法淫乐所生之意识心一心不乱“定”中,应修“诸法缘起性空”之空性。
  11藏传佛教中与人合修双身法之女人即是明妃,宗喀巴这里说“由明妃欲尘贪为道门中求菩提者”,就是
  要靠与明妃女共行双身法邪淫道来求证“藏传佛教”所谓的菩提。
  12藏传佛教之黄教至尊大师宗喀巴,在这部《广论》中主张要以双身法之欲贪为密宗之“成佛正道”,因
  此读者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满街都是藏传佛教的“活佛”,因为他们都是不离欲界淫欲之法,与正统佛教
  的修证内涵根本上就违背,他们只是假借佛教的名义而笼罩世人而已。
  13在藏传佛教中,女人因有女根而能令男行者(如上师、活佛、喇嘛、仁波切等)修学密宗之“双身法智
  慧”故名智妃。
  14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4~46。碍于篇幅所
  限,藏传佛教喇嘛们有更多双身法说法,请参考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四钜册五十六万字披露藏传
  佛教双身法之本质。
  15陈健民著,徐芹庭编,《曲肱斋全集》(三),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页305。
  我们再说涅槃正义,依《成唯识论》卷10说: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
  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
  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p.62
  佛法中所说四种涅槃的第一种涅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于一切法相中,显现真如性之理体,此体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阿赖耶识心中虽然含藏无量无数的善恶业种及有漏无漏法种等,但是第八识本体自性清净;祂具备无量无数微妙功德,众生依祂才有世、出世间法之出生;祂是无生无灭,体如虚空,湛然凝寂;为各个有情本来具有,不是修了以后才有;每个有情的第八识之间,都是平等而没有差别之空性心体,所以不异;祂能生一切法,一切法依祂而有;祂六入不会,于六尘境界从不分别;祂不领会思量六尘中的万法,祂也远离语言文字法,断绝一切语言文字境界;祂是真正圣人所证得的寂静心体,谓之涅槃。
  又说:【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第二种涅槃为有余依涅槃:是说透过修行,灭除了阿赖耶识心体中集藏分段生死的烦恼种子;舍寿前尚有色身的风寒微苦,但是已经离开烦恼的障碍,故名有余依涅槃。又说:【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第三种涅槃为无余依涅槃:舍寿后色身已灭了,十八界全部灭了,五下、五上分结全部断除了,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已离生死之苦,只有阿赖耶识心体不灭单独存在,此时阿赖耶识心体内已经没有分段生死的杂染种子集藏,所以改名称为异熟识,依此第八识心体独存而不再有五蕴诸法作为所依,入灭前所依的一切三界法已经永灭无余,故名无余依涅槃。p.63
  又说:【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第四种涅槃是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是究竟的佛地境界。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所摄的一念无明现行,已断分段生死,虽证有余依涅槃,舍寿后可入无余依涅槃,但是阿罗汉还有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未断,还有无量无边所知障所摄尘沙惑上烦恼未断;八地菩萨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现行与习气种子,已断分段生死,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无始无明尘沙惑上烦恼未断,种子还有变异,还有异熟生,不离变易生死。唯有到了究竟佛地,原异熟识心体已灭除变易生死,已断尽所知障所摄一切上烦恼随眠,此时异熟识改名为无垢识;因已断尽二种生死故,不住生死;又因大悲愿故,不住于无余涅槃中,常常发起佛地四智心品的无边大用,随众生缘而尽未来际不断利乐众生;当成佛而发起大用利乐有情的同时,又不碍心体的恒常寂静,我法二执俱灭尽故,证真解脱,得大菩提,于事于理圆融无碍而无所住,故名为大涅槃,如是名为无住处涅槃。以上所述四种涅槃,皆依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真如性而有,不可外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真如体性而说有涅槃可得。宗喀巴等不依于阿赖耶识之真如性而说已证涅槃,是以男女合修的乐空双运五欲境界说为涅槃,不但未证般若智慧,连我见都还具足存在,那其实是大妄语,是 佛陀与圣 弥勒菩萨所诃责的常见外道。
  第四 目苦灭道圣谛
  知苦灭圣谛后,应知苦灭之道,谓修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修此三十七道品可灭苦集而得出离p.64;苦集灭已,则不受后有,是为灭苦之道。
  《瑜伽师地论》卷28说:
  云何菩提分修?谓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亲近积集,若修若习,若多修习,是名菩提分修。何等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四、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五根者: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八支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此三十七道品为大、小乘共道,小乘修此三十七道品,首断三缚结成预流果,复薄贪瞋痴立一来果;次永断能顺五下分结p.65,立不还果;其中五下分结是除了初果所断的三缚结外,再加上贪结与瞋结皆断;最后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者,谓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慢、无明,断除了五上分结即成为四果阿罗汉;此为小乘道藉三十七道品修习以后,所断烦恼、所证果位。此时阿罗汉分段生死已断,但是还有习气种子随眠未断,还有无始无明未破、未断,因其未证法界实相心故,不得法界实相般若智慧,所以阿罗汉虽已是能出三界的解脱圣人,在大乘法中 佛却还是称他们为愚人。而大乘行者修三十七道品,首断三缚结证得初果,并证得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再转依实相心如来藏续修三十七道品,于相见道位行菩萨道,内门广修六度波罗蜜多,圆满通达大乘见道所修所证智慧,累积无量无边广大福德;如是历经十住、十行而至第十回向位圆满时,不唯断除二乘见道所断之异生性,亦断除二乘人所不能断之所知障所摄大乘见道所断深广难知之异生性,同时灭除烦恼障所摄见、思二惑,成就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之果德,而成就四果菩萨阿罗汉;复因悲愿而发起十无尽愿进入初地,故意再起一分思惑而不离三界,于修道位留惑润生不取涅槃,继续断除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亦继续断除所知障所摄无量无边尘沙惑上烦恼,于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圆满方便波罗蜜多;复由 佛加持而入第八地中,开始第三无量数劫中利益有情及任运断除尘沙惑,最后究竟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关三十七道品内涵及修证,在《瑜伽师地论》卷27及卷28中有详细的解说,因篇幅关系,不予抄录。(待续)p.66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广论之平议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84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广论之平议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