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辨正-15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1  浏览次数:43208
  辨正-15
  法莲法师云:【以下兹节录经论中 世尊与菩萨所说大乘道次第,以供诸同学对照参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窥基大师云:“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一)信等十心。一倍.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护.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三)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 五离痴.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十回向。 一救护众生.二不坏.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缚无著.十法界无量。
  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
  三、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
  四、修习位。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极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五、究竟位。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四妙圆寂,圆满佛果。”
  又云:“此位菩萨虽得修观,犹带相故未能证实。通达位中,无分别智于所缘境都无所得。理智既冥,心境玄会,有空之相,时不现前,唯识真理方名证得。故本颂言: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证真识已起后得智方证俗识。《厚严经》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至此位中名达法界,住极喜地生如来家,自知不久成无上觉。”
  《楞严经》云:“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又以已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成唯识论》云:“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又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又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清凉澄观大师云:“六云获根本智灭众苦者,若得见道无分别根本智,则断恶道业无明故,三涂苦灭,则三苦八苦亦皆随灭;死及取蕴,直至金刚后根本智,则能永断。七、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者,此有二种:一、约入真见道之慧,断身病之苦恼及烦恼病。谓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是分别起,亦为身病远因。至欢喜地真见道中,一刹那断,顿证三界四谛真如,身病及惑永不复有。二、约金刚心慧,顿断一切诸烦恼病及习气随眠,证极圆满真实胜义,诸惑永亡。依上解者,真实慧者即根本智,但约所灭惑苦不同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清凉澄观大师云:“是以见道通于三转,义却长也。况通诸法皆有示劝及与证耶!故今经中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转一乘轮亦具三矣。大乘见道唯在初地,则彼地前应非始转法轮矣,若别配二道者,第二转者谓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大师云:“自下辨得证。五、见位智。谓由地前加行位终,观于唯识无境之义,依无间定,双印于彼能所取空,彼增上力引起,识中本性无流,生起大智照,遍满法界,名为初地入真见道。论中一切法平等智释无分别智,谓于初地正证真如,无能所二相,故云平等。唯识论中或云有智无境,以真绝相故;或云双眠,以境智相如故。”
  《大乘入道次第》智周法师云:“第二加行位者,亦分总别。总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见道故,名加行。故唯识云,近见道故立加行名,即此亦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其别名者:一暖。此位菩萨初得见道火相前故,名为暖。然见道体能断烦恼,如火烧薪,故喻于火。暖位菩萨未得火体,而得火相,故名暖也。二顶。此位菩萨依寻思智观所取空,此位功极,故名为顶。顶者极义,如山之顶,上之极也。三忍。忍者印可达悟之义也,此位菩萨知忘执识及心外境而体皆空,故名为忍。四世第一法。此位菩萨所得智等,一切世间所有法中无先此者,名世第一。
  第三通达位者,亦分二种:一释总名,言通达者,证会之义也,此位菩萨无漏之智了证真如,故名通达。即唯识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此通达位即是见道。唯识等云,通达位者,谓诸菩萨所住见道。见道名者即无漏智,照理名见,故唯识云,初照理故亦名见道。道游履义,行人游履趣于极果;或通运义,通运行人至于极果,故名为道。”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云:“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由以上经论所说,无论是楞严经、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心经幽赞、华严经疏、华严经探玄记等等,所有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皆说须于资粮位修集福德、智慧,历经十信、十性、十行、十回向,满足四十心功德,复入四加行位,历经煖、顶、忍、世第一位,修习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与无间定加行无间,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体会真如,名大乘见道位,名为入初地极喜位。是故一切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未见有一经一论言大乘见道在七住位者。又窥基大师于《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云:“世亲菩萨位居明得,道邻极喜。”明得者即是四加行中煖位明得定,极喜者乃初地,意谓世亲菩萨当时修证只在四加行煖位中,尚未进入大乘见道位。
  由上经论可知,大乘修道次第及判果十分严谨,以世亲菩萨能为千部论师,当时修证尚在四加行煖位中,未入大乘见道位。今日修学佛法诸同学,务请详阅经论,仔细思惟,自身修证是否符合经论中大乘道次第,以免因受他人知见熏习影响,认定自身已入大乘见道位,而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动辄生慢,轻他西天东土历代祖师菩萨,及所造论典,此岂是学佛之心态乎?】
  辨正如下:如法莲师所说“大乘见道是证真如,非证阿赖耶识。”又言“大乘见道唯在初地,非在七住位。”此是由于自高自慢之增上慢心,导致高抬见道之果证,非是自谦之佛子所应有之心态,迥异正觉同修会之自谦见道为七住位。由上文法莲师自高与自慢之说法,一切学人即可了知正觉同修会之异于法莲师、杨先生…等人了。又法莲师所说之证真如,及见道果证之事,皆违背经论中 佛与诸菩萨之真实意旨与判果。
  今举《成唯识论》卷十为证:“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二、最胜真如,……。三、胜流真如,……。四、无摄受真如,……。五、类无别真如,……。六、无染净真如,……。七、法无别真如,……。八、不增减真如,……。九、智自在所依真如,……。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由此可知真如亦是假施设名,是为著空者而说,实乃第八识之净分尔,是依菩萨不同修证层次而假立十种真如之名,即是依此十名而显示不同修证位次之第八识所显真如法相,是故证真如者非唯初地,七住位般若正观亦是证真如,地上及佛位亦是证真如。故法莲师不可生颠倒见而妄说真如有实体性、能出生阿赖耶识;真如只是心体之所显性尔,附属于心体,是无作用法,是所显法而非所生法,故无作用;故诸论中所言证真如者,乃是证得阿赖耶识之时,现观其真实性及如如自在性,即名证真如,即名大乘见道;离阿赖耶识而言有真如可证者,不但违佛圣教,亦悖理证之实际。
  复次《成唯识论》卷九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
  论中既说“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当知证得阿赖耶识心体时,已得初照真如之理,明见阿赖耶识心体在一切法中真实存在,十方诸佛皆无法灭之,故名为真;又明见阿赖耶识心体在世间六尘一切法中如如不动,常而自在,不依他法方生,本自常住,故名为如;合此真与如等二法,故名真如;如是明心证得真心阿赖耶识心体之时,名为初照真如之理。今论中既说“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当知亲证阿赖耶识时即名见道,如何可否定之?如何谓为非是见道?故法莲师与杨先生所说者,与理相违。
  其次,“真见道即是初地”,此是法莲师被杨先生所误导而生起之慢心,欲高抬初见道—真见道—之果证也。有此慢心者不善,学人都不应随其落入慢心中,应当改依正觉同修会之自谦,说言“真见道只是第七住位菩萨”,既符 佛意、菩萨意,也契合理证。
  其三,法莲师既举成论文句以证明己说正确,末学今仍依成论之意证明其说有误,证明法莲师因为文字障及无明障而误会成论真义。成论中说见道有二,即是真见道与相见道,必须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才能发起初分的道种智而进入初地,成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如今法莲师信受恶知识邪语,却想要跳过相见道位,在初明心之真见道位直接取证初地果证,不必悟后进修一切种智,不必发起相见道位所证得的道种智,就想取证初地果位,乃是妄想尔。
  其四,若言相见道位是入地后所应进修之法,则亦有过失:一者应该二、三、四…等地亦是见道位摄,不应说为修道位,相见道在真见道后故,法莲师与杨先生皆说真见道位是初地故,则二、三、四…等地应是相见道位故;果真如是,则是说《成唯识论、述记、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之说法错误,请问:法莲师如是主张,是否难免谤法谤圣之过失?二者,违背成论所说见道有二之正理,成论中说见道有二:真见道与相见道,要具足得此二种见道,方可自称是初地菩萨。如今法莲师等人却想跳过相见道位而直接获得初地果位,这是凡夫妄生思觉的想像之法,不是正法。
  其五,若法莲师改言:“相见道位在前,真见道位在后;必须先修唯识名相等法,名为相见道;然后再证初地真如,名为真见道;故真见道时即是初地。”则亦违背成论之论意,成论已经明说如是开示:“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此意是说,真见道在前,所证是唯识性;相见道位在后,所证是唯识相。但因欲证相见道者必须先证真见道,方能取证相见道位种种智慧,是故真见道是相见道之基础,若无真见道之实证,则不可能进入相见道位中进修种智,故说真见道之体性较为殊胜。由此亦可知相见道位在真见道位之后,不是在前。又,相见道所得之智慧胜于真见道所得之智慧,故成论中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亦明此意。而法莲师及杨先生等人悉皆误会成论真意,断章取义而自以为是,并大胆的立刻否定正法,不肯先与根本上师萧导师商量,故今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中。
  由此可知明心之时方是真见道位,然唯证得唯识性,只得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入初地,未生起后得无分别智故,更未证得更深妙之唯识相智慧故;要待后时进修般若别相智时,才发起后得无分别智,次第进修《楞伽经》所说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方能现观诸法相中之唯识性,名为相见道位之后得无分别智,方能获得唯识相之胜妙智慧,是故成论中说:菩萨得此真见道及相见道时,才算是“生如来家,得入初地”。非是法莲师及杨先生所说“大乘真见道时即登初地”,彼等乃是误解《成唯识论》义旨以后产生了增上慢也。
  复次《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云:《《“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由此可知佛子入第六住位修般若时,因明心故亲证阿赖耶识而现观识性之真如,证“人无我空”,又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持摄受故,双印能取所取二空,毕竟无生,亲证如来藏而证大乘无生忍时,必入定位—成为第七住不退位菩萨。又此经文中有“但书”:若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摄受者,或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自己因慢心、私心而不肯接受摄受者,欲入第七住位,而值遇恶因缘、恶知识者(如彼法莲师等诸人不信见道证无生忍只是七住位,高抬真见道即是初地,改信恶知识所说而不接受善知识之摄受),便自认定是更高之修证,其实则是如 佛初会度数亿人天开悟,而有八万人退失菩提心,退入凡夫位中,不名十住位中之习种性人。因此萧导师判见道明心摄七住位并无过错,又有此经作证,可证所说真实。
  复次龙树菩萨所著之《大智度论卷十》有云:《《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筏,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已,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复次《大智度论卷十二》亦云:《《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于是中间,名为布施具足满。复次,七住菩萨一切诸法实相智慧,是时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如是《大智度论》言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唯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不生不灭(诸法皆空而无如来藏心体者即非不生不灭,即成断灭),七住菩萨一切诸法实相智慧,而能得此者乃明心之人所观“能取、所取二空”所得之实相智慧也,能取与所取俱是如来藏本有之法故,并非外来之法故,故能取与所取俱属如来藏所有,非有真实之能取与所取。此龙树菩萨论文中,亦证明见道只是七住位尔,证明萧导师所说正确无讹。若导师所说正确无讹,则知法莲师所说“真见道即是初地”的说法错误。
  复次《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云:《《若有菩萨具足智慧、福德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见性难于明心数倍,而见性只在十住位,当然明心见道必在十住位以下,所以判为七住位亦合正理;若判为初地,则成误判,不可能较为容易之明心见道位在初地,而更难之见性见道反而位在其下甚远之十住位故。
  又卷二十七亦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同卷又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又卷二十八亦云:“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而此《大般涅槃经》多处皆云十住菩萨可以眼见佛性。眼见佛性既较明心更难,当知其位必在明心之上,不可较浅较易之法所证果位在上故。是故萧导师判七住明心,十住眼见佛性,乃完全符合经中圣教之判果也,也是老实、诚实之判果也,所判并无过错。故明心见性之见道非全是初地,唯除往世已经入地而仍未离胎昧者之此世明心果证。而法莲师迷信恶知识之虚言妄语,硬执大乘见道唯在初地,高抬见道之果证,正是狂心慢心之行为,反而对正确而老实之判果不肯信受,反而不信此等经文中 佛所说之真实义,岂是有智之人呢?
  复次,若大乘见道明心时即位登初地,环视中国历代开悟祖师,有哪位是初见道明心时即位登初地呢?如二祖慧可大师于达摩祖师前断臂求法云:“我心未能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因此而悟入,若慧可大师当时即登初地,为何九年后达摩祖师还须付传《楞伽经》四卷于慧可大师自我印证及悟后进修呢?又六祖慧能大师于五祖弘忍大师为其半夜讲解《金刚经》时,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下开悟,此时六祖慧能大师即已位登初地吗?若已位登初地,为何坛经中所说不能广言道种智?乃至更有违于佛菩提道次第之“一悟即至佛地”说法?于此,法莲师何妨说说其中道理?末学愿闻其详!
  复次《唯识述记》云:《《论:烦恼障中 至 地前已伏。
  述曰: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断位次,后释妨难。初中先明烦恼障:以体性粗,三乘共断,易可见故;分别种子不论二乘。说菩萨者,于极喜地见道初断;以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窥基大师如是说:以见道位体性稍宽,函盖前真见道与后相见道,是故真见道位中,尚未能入初地。故说:分别所生烦恼障须待相见道位初断,此时方名见道位极喜地,方名初地。而萧导师判真见道位时,虽从最低位之第七住位起判,亦是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之佛语圣教所说而判为七住位,遵从 佛之所教;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中亦复如是,而说七住菩萨见道生起一切诸法实相智慧;如此判果有何不可?何必高抬真见道位为初地,来满足虚荣心呢?乃至论中说:真见道后进修相见道时,后得智起位久时,还是名为见道。是故如窥基大师在述记中所说“见道位体性稍宽”,始从明心时之真见道第七住位起,末至初地入地心位,皆名见道;见道位之体性宽广故,非是唯有极短、极小之位阶所局限故。不可如法莲师所妄言之“见道位唯在初地,地前不可说有见道”,此言乃有违《成唯识论》及《唯识述记》所言。
  如是举证经论中 佛菩萨言教,证明窥基大师所说“见道位之体性宽广”之语正确,证明见道位函盖七住位乃至初地之入地心,如是明证无讹;则法莲师所说“一切经论皆说大乘见道位在初地。未见有一经一论言大乘见道在七住位者。”乃是妄说,乃是故意违背经论教意,藉以配合彼等诸人初离同修会时所说“已证初地真如”之语,令人误以为彼等已证初地果位,藉以高抬自我身价,欲求无知学人迷信盲从其法,所以说出如是虚言假语,藉以笼罩初机学人,绝非诚实正语。
  法莲师在书中劝诸同学:“务请详阅经论,仔细思惟自身修证是否符合经论中大乘道次第,以免因受他人知见熏习影响,认定自身已入大乘见道位而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动辄生慢。”如今举诸教证理证,证明法莲师等人根本就读不懂经论,根本就严重误会经论,将经论中明言之真见道内容与相见道内容,含糊笼统而乱作解释,使见道之正确明确法义混淆不堪,已经被人证明为全部是虚妄说法,有何资格可以劝人详读经论呢?而且法莲师妄自高抬真见道之七住贤位为初地果证,正是有慢之人,反而责人生慢,岂非颠倒是非?复次,法莲师劝人详阅经论,但您自己在萧导师的开示摄受下悟得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都还会因为私心而被恶知识所转,而严重误会经论,如何能期望未悟之学人有力独自阅读经论而理解其中真义?如是,法莲师等人初离同修会时,明明尚未亲证初地真如,却私下妄言已证初地真如,后来虽然改口说未证,但出语之后如水泼出,已经成就大妄语罪,已经不能收回彼语,不能返救也。
  而萧导师却安份守己的从低判果,谨守分寸,不曾高判而拉抬果证,所说皆是依于经教实修实证而说,云何汝法莲师却以自高自抬之妄想果证,自认为明心之时即是初地,以此种增上慢而恐吓同修会中如实修证,从来不敢妄自高抬、不敢大妄语之同修等人?岂非虚言假语而故意笼罩他人者?岂非世俗谚语所说“做贼喊抓贼”之人?如今末学还以汝语返赠法莲师您:“务请详阅经论,仔细思惟自身修证是否符合经论中大乘道次第,以免因受他人知见熏习影响,认定自身已入大乘见道位而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动辄生慢。”
  复次,法莲师举证甚多经论文句,但都不能解释、无力解释,只是用来笼罩学人,只造成“依经依论实修”的假象;而所引经论文句,又只能证明萧导师所弘的法正确,丝毫不能证明法莲师的说法正确。如是举证极多经论而不能略作申论,乃至语译亦不能为;乃至后来有人要求彼等诸人应对所举证之经论意义加以申论,彼等仍不肯稍加申论,故其举证经论之用意,只是用来恐吓学人退转于大乘见道,以及避免申论之后更加曝露败阙,被人广破,避免丧失颜面而已;这样恐吓学人而不加以申论或解释,以求不被他人论破而保住颜面,令人误以为法莲师的说法正确,而致随之退转于大乘见道,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不负责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有何正面意义?
  是故见道时,有人位在七住,有人位在十住,有人位在十行,有人位在十回向,乃至有人一悟即成初地菩萨,乃因个人累劫修习佛法资粮、加行不同所致,才有不同之见道位阶,乃至最后身菩萨示现肉胎凡夫于菩提树下见道时,明心见性而成究竟佛果之刹那,亦名见道,为众生而方便示现故。是故盼望法莲师勿依文解义,勿盲目追随恶知识,勿硬执“大乘见道位唯在初地”,勿妄想“一悟即成初地菩萨”,如此妄想生慢者岂是学佛者应有之心态乎?是故法莲师依此慢心妄想,而妄言阿赖耶识心体以外、以上别有如来藏可证,妄言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故又妄言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是妄心,妄言一悟即入初地,显然违教亦复悖理,故其所知之如来藏乃是妄想法,名为“假如来藏”,因离阿赖耶识即无如来藏可证故,阿赖耶识心体即是如来藏故,离阿赖耶识即无初地菩萨所现观之初地真如故,初地真如由阿赖耶识所显示故。(p353~371)
(原标题:16 辨正-15)
 

本文标题: 16 辨正-15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8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16 辨正-15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