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金鉴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915
—详述应成派中观的起源与其破法本质—
  孙正德老师
  (连载十)
  三、恐惧堕于断灭故执识蕴自性为本住法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为显自己之超胜,皆就意识各自施设异说,是故同一意识往往各创新词而说,日新月异而皆不脱意识范畴;今观月称、宗喀巴、印顺之所以另立“我、自性、细意识”成为认取真我之所缘,乃是因于熏习并接受断见论为基础的六识论所衍生者。何以故?彼等实质上乃执取五取蕴之识蕴自性为常住我,于否定第八识本住法以后,恐惧因缘所生法之五取蕴终归无常坏灭,假如承认了我见之所缘为五取蕴,将来断除我见之时,即不能再受用五取蕴之能取与所取,乐空双运之理论与行门即不能成立,又恐惧将会堕于断灭境界而心生恐怖。故宗喀巴如是说:
  见诸蕴之萨迦耶见,由于实物转故,是缘实物之心,p.26应非颠倒,如缘青黄等识。故断萨迦耶见,应非令其同类相续不生名断。应如断缘青黄色等之识,唯断缘萨迦耶见之欲贪,说名为断也。(注1)
  意思是说:“看见五取蕴常住萨迦耶见,因为是缘于人间真实之物而运转的缘故,是缘于色蕴实物之心,这应不是颠倒心,譬如缘于青黄赤白的眼等五识一般。所以说,断除萨迦耶见的意思,应该不是“使六识心各自同类相续的现象不再出生”而称为断;应该如同断除缘于青黄色等之眼等五识一样,仅断除缘于萨迦耶见所生之欲贪,不必断除眼等六识之相续而生,称为已断萨迦耶见。”
  宗喀巴不解何为众生之颠倒,以为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之法性,都是缘于人间真实存在的色蕴及六尘,不违现象界之现量,故称为不颠倒,认为断除基于我见而生的外我所的欲贪即是断我见,不知世尊所说众生堕于四颠倒之我见相貌。四倒者,于不净之色蕴计著为净,此乃不净计净颠倒;于所有受皆是苦之受蕴,计著乐想,此乃于苦计乐颠倒;于依仗因缘而起之无常法见闻觉知识蕴计为常,此乃无常计常颠倒;于取一切法相之了知相想蕴及造作相之行蕴计著为我,此乃无我计我颠倒。如今宗喀巴以无常之识蕴、不净之色蕴计为常、计为净,又以苦而无实我之受、想、行蕴计为实我,乃是实质堕于四颠倒之我见者,故计执受想行识为不颠倒之法,一反佛说而如是主张:萨迦耶见若是缘于五蕴而生,p.27二乘圣者修证解脱道断除我见我执,应该仅是断除由萨迦耶见而生之贪爱,而非将识蕴我断除,非灭尽五阴后有,非舍报入无余涅槃后不再有同类五阴相续而生。宗喀巴等人认为:倘若如是,则随著同类五阴不相续生,即成断灭。故宗喀巴不许诸蕴(特别是识蕴六识)为萨迦耶见所缘,改以我见相应的我所贪著作为我见的所缘,认为只要断除“我见所引生的我所贪著”时就是断我见,因此而妄计眼等根识之取境法性是不可摧破之本住法性,正堕于我见之中。但二乘圣者所证之涅槃,乃是断除后有苦蕴积集之因,使得同类五阴不再相续生,到达苦的边际而无六根、六尘、六识,识蕴六识全部灭尽而成为绝对寂灭,其所自觉之涅槃虽是依仗因缘而得者,却是必须依于涅槃本际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之本来无生才能得。然而,此涅槃本际如来藏不需依仗因缘,即已自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涅槃界中。故二乘圣者舍报后五阴不再相续出生而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法,尚有涅槃本际自在故,却是古今所有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所否定者。
  ────────────────
  注1宗喀巴疏,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11,第10页,成都西部印务公司代印。
  堕入六识论中的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印顺等人,我见深固,具足凡夫我见而月旦世尊之涅槃法,实属可悲而又狂妄。天界中之色界、无色界,以五阴所有之五尘法等我所贪爱为苦,故灭除欲界五尘之贪爱(特别是灭除男女欲贪),是离欲的天乘之法;二乘以五阴及五阴后有之存在为苦,故以灭除眼等根识能取境界之我为首要,随著眼等根识不再对自己生起希望继续存在之作意,意根及眼等五根之后有种子亦随之灭除。故二乘以灭五阴想而修远离,非唯远离一切我所:p.28远离眷属、远离世间五欲、远离尘嚣,住于阿兰若而随佛修道,进而闻佛教导后思虑观察五取蕴之无常、苦、空,断除我见及我执,乃至自觉涅槃,自知不受后有;这是将此世五蕴全部灭除而令后世不再出生五蕴,名为不受后有,如是正理具载于四阿含诸经中。如今四阿含之圣教犹在,不可任由六识论的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曲解妄说,将一切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者所必须断除,而且是可现观而知、可现观而断除之我见,随意转变成未能断除我见之常见外道邪见。月称、宗喀巴不仅否定涅槃本际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更以其狂妄之言语,转易阿含解脱道圣教之我见内容,蛊惑未具择法眼之随学者,使堕于见闻觉知之我见中,进而接受其喇嘛教之男女欲贪至极之“无上瑜伽”双身邪法,所作所为真可谓大不善!
  月称、宗喀巴否定涅槃本际第八识之后主张:能取境界之“我、自性”是不可摧破之本住法,于是我所方可建立为萨迦耶见之所缘,因此意识及其自性方可建立为业之所依,方得于“证涅槃”时不堕于断灭。所以宗喀巴这么说:
  以有自性所立之我及念我心取境之我,二中初者是正理所破,后者许名言有,故非所破。此显不破萨迦耶见俱生所缘,然非不破彼执行相自性之我。(注2)
  宗喀巴说:“由于有依六识自性而建立之我,以及能了知‘我的心正在摄取境界’之我;两者之中,前者乃‘依自性所立之我’是正理所破除的,后者是‘能返观自己觉知心正在取境的自我’p.29,由于那个自我名言上允许存在,但能摄取境界之心非我见所应破。这是显示应成派中观不破除萨迦耶见同时俱生所缘的意识等六心,但是并非不破除那些执著我所时的种种分别过程中依自性所建立的名言我(破斥依六识自性建立的我所境界中的能见之自性我、能闻之自性我,乃至能觉能知之自性我)。”
  ────────────────
  注2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20,页465,台北,福智之声出版社。
  所以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所说的断我见,只断六识自性我常住的我见,是断阿含所说内我所常住不坏的我见,但是不必断除六识心自体常住不坏的我见。他们认为,六识心中以语言在分别六尘我所之过程中的自性之我,是断我见时所应断除的恶见;但是六识心正在冷眼返观有语言的觉知心时,那个离于语言而能返观的觉知心意识却是不生灭的,不是我见所破斥的我。然而彼等都不了解:觉知心有分别而起语言妄想时,当然是识阴所摄的意识心,而同时正在返观的无语言分别的觉知心,其实仍是同一个分别心,仍是识阴所摄的意识心;而且只是意识心的证自证分而已,属于意识心的慧心所,只是意识心的心所法,是意识心的内我所,不外于意识心。意识是识阴所摄,仍然不脱根、尘、触三法为缘生的范围,是故佛说意识也是我见所破的妄心。举凡五阴所摄的法,全都是虚妄法,都是我见所破的范围,不因有语言妄想或无语言妄想而有差别,也不因为是否缘于妄想而不返观,或者不生妄想而直接返观,就有差别;因为同样都是识阴所摄的意识心,同样都是根、尘、触三法为缘而出生的生灭法,同样都是断我见时所应破的虚妄法。
  具足我见者凡有所说,必然以其我见所产生之邪见为最胜,成就戒禁取见的同时,必定生起见取见而维护其我见之根本法相p.30,必定会以斗诤为业而随处破斥与其说法不同之人。因此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虽不许于绳计蛇之蛇(假立之我),却守护著能计绳为蛇、能取境之意识心我(现象界中确实存在的识阴我、五蕴我)。而其所谓能破除于色受想行等自性,建立我之正理,则是这样的内容:【(中观)正理者,如中论云:“由遮心行境,即遮诸所说,不生亦不灭,同法性涅槃。”】(注3)依照宗喀巴所引用,由藏文翻译为中文之《中论》论文,他的意思是说:“其应成派之中观正理,就像《中论》所说:由于遮遣了意识觉知心所运行的文字言说境界,就遮止了种种有所言说的妄想境界,这样离言说的意识等六个根识即是不生亦不灭,同于本住不灭法性之涅槃。”以此种遮遣部分意识心行后之能取境的意识我,作为本住不坏法;即以此恶见作为不可摧破之正理,来破除所取之色受想行等自性所立之我,亦破除能取境界相之有念灵知意识心为我见所立之我,却将同属意识而能取境的离念灵知,认为离语言妄想时即是离能取所取、即是离分别性,而建立为无分别的本住法。
  ───────────────────
  注3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卷3,台北,大千出版社,1998年3月,第114页。
  依如是恶见而建立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见,称说为中观正理,称遮遣后不需语言文字而仍然能够取境之意识我为胜义,故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等,许可以名言说之而不可摧破。也就是说,月称、宗喀巴等认为可以摧破之言说中我可以成为我见之所缘,而现实中暂时存在的离言说的意识等六识则不可摧破,不许作为我见之所缘,否则在否定第八识的大前提下p.31,即无人可证无余涅槃而成为断灭,因此而创造一个离言说时不可摧破、能取境之本住法性的意识我,以免堕于无人证涅槃之断灭恐惧、无我恐惧中。但是离言说时能取一切境界之意识,乃是意根、法尘相触为缘所生之识;而意根与法尘皆是所生法,不是常住法,依此两法为缘所生之意识当然更不是常住法!意识虽可经由作意而舍离语言文字之分别,但却遮不了其能取境了知之显境名言;也就是说取境了知时,这个了知本身就是显境名言,此乃意识之识性,任何修行人乃至诸佛都无法改变其定位与定义。意识离言说时仍能了知他人所说的名言,而意识自身亦不能外于显境名言而存在;既然能了知言说,亦无法脱离显境名言,就到达不了离言法性之涅槃本际;又属意法为缘所生的有生有灭法,不是不生亦不灭的涅槃法性。
  倘若犹如宗喀巴所说,意识乃至眼等根识之取境法性是俱生我执之所缘,应当于每日眠熟─睡著无梦─六识暂断没有觉知时,俱生我执即随之而灭,成为无有俱生我执之无余涅槃状态,次日应当无由再醒过来,而使人人眠熟后都进入无余涅槃中;然而世尊说,乃至意识灭后之没有意识现行的无想定或无想天境界,皆是我见深固的常见外道所说涅槃,而不是真实出离三界之解脱涅槃,更何况是眠熟位?当知眠熟位、无想定位、无想天中,都仍有意根相应之俱生我执存在,并非意识断灭时就能使俱生我执断灭,故不应说意识等六识之取境法性即是俱生我执之所缘。月称、宗喀巴等人否定第八识而堕于六识论中,故不知此理,不知事实上另有染污意根为俱生我执所依止;不但清醒位如此,乃至眠熟位、闷绝位、正死位、无想天中都是如此p.32;而此亦为月称、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师所否定,后将于第五章中专节申论辨正。
  又观前举宗喀巴所引用藏译之《中论》,与《大藏经》中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所造《中论》有很大出入。该段偈颂汉译原文是这样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注4)乃以不生不灭实相心统摄由其所出生之一切生灭诸法,然藏文所译则是依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见而曲解翻译者,故其藏文翻译后之内容,都与中论本文及教证、理证不符。实相境界乃依实相心所住境界而言者,实相心所指乃是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运行于所执持之诸法中时,其自身之心行本已断于言语道,不假修行而后如是;无始以来本自如是故,出生、显现六尘境时本已不于六尘之中取境了知而做分别故;此本识如来藏之离言法性,是无始以来本即离语言道,是从来不落于所生蕴处界诸法之假说自性中;此等不落于所生“有法”中、亦不落于“空无自性之法相”中,才是诸法之实相。
  ───────────────────
  注4《中论》卷3〈观法品〉(CBETA,T30,no.1564,p.24,a3-4)
  本识心体及其本来具足之清净法性,非因五蕴出生之后修行所作而生,乃本来无生;非因修行而净,乃本来已净,故无有他法可灭之、可净之;诸法因于本识实相心之不生不灭而得不断现行、似有生灭,而诸法本属不生灭之实相心所有,故说诸法的实相寂灭如涅槃。并不是像藏译本把这个实相心的本来离言自性,翻译成是要以遮止对治法来遮止意识心差别、分别之心行境,来遮止一切言说所说,而说为可以离于言说;p.33是故藏文密续的《中论》是以自意所解而翻译,不是依经论原意而翻译,违逆龙树所说、悖离世尊原意,皆为想像所得者,非诸法之实相。实相心—如来藏—心体之心行,从无始劫以来就是离言法性,不是修行以后经由任何一法遮遣而得者;这样的心不依仗任何因缘,本来就在,因此无生亦无灭;这样的心与其所生诸法不一不异,诸法皆此心所生故曰不异(海不离浪),离心行处、断言语道故曰不一(海非即浪);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故称中道,斯为寂灭涅槃。
  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以意识离开语言文字表义名言之取境心,自己随意转计为断言语道之实相心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将生灭法意识与眼等根识离语言文字时之能取境界的见闻觉知性假我,推崇为不能摧破之常住法我而高谈中观,所谈者皆堕常见、断见中,都是意识思惟而堕于邪见与戏论。彼等对于识蕴诸识之缘生缘灭法相不能如实了知,乃是由于对五取蕴不能如实了知的缘故,也是由于对识阴六识心的内我所(心所有法)不能如实了知的缘故。若究其实及依圣教,能取境之六识心依于眼色、耳声等有变异性与质碍性之色法自性,领纳眼触色、耳触声等所生受之受自性,取眼触色、耳触声等境界相了知之想自性,于眼触色、耳触声等所生思令心造作之行自性,都属生灭法;但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对此视而不见,如是摄取色受想行自性而安立为我与我所,或将色受想行识自性定义为我见之所缘,而将识阴六识自心排除于我见所缘之外,不许为我见之所缘,正是世尊所宣说缘于五蕴所生我见之相貌,都是因为不如实知五取蕴正确内容所致。p.34堕于言说中之色受想行乃至识阴六识,皆是生灭无常变异之法,是苦空无我之法,无有不生不灭之本事,固然非涅槃法性;然而远离表义名言(语言文字)能取境之六识心,仍然属于五蕴所摄识蕴之法;能了知自我而取一切境界之意识我,亦同样是生灭无常变异之法,乃意法为缘所生之法,都没有本事成为永远不生不灭、言语道断之涅槃法性故。
  又《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如此阐释识之自性:【问:何等是识自性?答:略有六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是识自性差别。又识有三种,一、领受差别,二、采境差别,三、分位差别;领受差别有三,采境差别有六,分位差别有三。如是识蕴差别,总有十八自性。】(注5)略释论意如下:“问:什么样的法相是识的自性?答:略说有六种,也就是依眼根了别色尘之眼识自性,依耳根了别声尘之耳识自性,乃至依意根了别法尘之意识自性,这是识阴六识的六种自性差别。识的自性差别又可分成三类,一是领受差别,二是采境差别,三是分位差别。领受差别有三种,领受苦受之自性、领受乐受之自性、领受不苦不乐受之自性;采境差别有六种,眼识缘于色尘取显色等境之自性、耳识缘于声尘取大小声等境之自性,乃至意识缘于六尘取形色、表色、无表色,取乐音、噪音、男声、女声,取种种六尘法中诸法尘境之自性;分位差别有三种,随于思善而与善心所相应之自性、随于思恶而与烦恼心所相应之自性、随于不思善不思恶而堕于无记之自性。因此,眼识乃至意识等识蕴差别总共有十八种自性。”p.35
  ───────────────────
  注5大正藏第三十册,《瑜伽师地论》卷53,第593页下。
  弥勒菩萨于论中很明白的将含摄于识蕴中之意识自性宣说清楚了,意识离于表义名言(语言文字)时仍然能取一切境,这就是意识之采境自性,此采境自性亦名显境名言;也就是指意识现起时必定与之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法中“想”心所法等之了相功能。“等”就是取一切境,“了”就是了别一切法;常见外道以意识心所法能取一切境之功能作为不可摧破之我,这就是典型具足我见所产生之常见见,号称最胜妙的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思想,竟与常见外道一模一样。在阿含中,佛说“想亦是知”,六识的了知功能,不论是有语言文字的想,或是离念灵知位的了知六尘(仍是想),都是想阴所摄之法;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将意识心之“想”心所法——取境自性(包含眼识等五识之取境自性),也就是具有言语相及离念灵知等显境名言法相,妄想为离言语道之涅槃法性,以此实质为生灭心之意识,等同涅槃法性中道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抄袭、套用而攀附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师资及无著菩萨等诸多论著中之法句,假以言语粉饰而成为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之理论根据,毒害未具正知见及择法眼佛子之法身慧命至巨,有智之佛子不可不重视!
  能受用一切法而念念不忘者,能计著有我、无我者,就是意法为缘所生之意识,世尊已于经中处处宣说眼等根识乃至意识之生灭因缘相,例如:【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p.36,说意识。】(注6)故眼识乃至意识皆是因、缘所生法,识生起之缘具足,则从因中生起;若识生起之缘不具足,则不能从因中继续生起而消灭;意识生起之缘者即是意根与法尘,因者即是本识及其所含藏的意识种子。眼等六识都必须随于所缘具足方得生起,既是随缘方能生起之法便是所作之法,所作之法即是无常之法,即是生灭之法!无论假以言说或者不予言说,皆不能去除其无常性。意识藉意根与法尘之缘而生,若在欲界,尚需有不坏之五色根,随意根作意方得从本识因中生起;于眠熟无梦、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中,无意根作意之缘故,意识即不现前。于闷绝时或因五根受损之缘故,意识暂不现前,即是世尊所说“无缘则灭”;因此,宗喀巴所说能念了知自我之心、能取境之我──意识,一旦缘缺则必断灭,怎可说是不可摧破之常住我?宗喀巴所说,乃是未断我见之具体表徵。
  ────────────────
  注6大正藏第一册,《中阿含经》卷54,第201经。
  又意识能念“能了知自我、能取境之我”,皆是断我见者所应舍弃者,无有真实不坏之法性故;意识心虽然随于所缘方得生起,然意识现前时其能取一切境之分别法性本是其识性,此识性不是常住法,乃依于无常之意识觉知心而有故;识于缘缺时则灭,此识自性即随识灭而不现前故。如实了知此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是苦、是空,故无我;了知并确认意识我非不可毁坏之常住法,此乃断我见者最基本之初分解脱智慧。然天竺及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印顺……等人却恰恰相反,p.37极力维护此需藉缘而生之无常生灭心为不可摧破之我,套一句禅师所说,彼等四处撩著狐狸尾巴漫天摇晃示于世人面前,以堕于断常二见中,具足我见之心而大谈中观,只能蛊惑同堕我见者,通不过世尊三乘正法之检验!
  五取蕴中包含识蕴所摄之眼等根识及意识在内,确实无有常恒之法性可称为本住、真实之我;弥勒菩萨亦针对修解脱道者缘于五蕴之无常、苦而入无我空中,教导观行之法要,兹摘录并略释如下,以救护被佛护、月称、宗喀巴、印顺……等人误导之应成派中观学人:
  ……如是名为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注7)
  ────────────────
  注7大正藏第三十册,《瑜伽师地论》卷34,第470页下。
  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声闻地,如是开示:“于一切行无常,观行、修习,获得决定以后,由无常行之作意而趣入生苦等五蕴炽盛苦。接著又思惟:我现前观察所得者,唯有眼等诸根,唯有色等六尘境界(色蕴),唯有从眼触色所生受乃至意触法所生受(受蕴),p.38唯有能分别色尘之眼识乃至分别法尘之意识等六识心(识蕴),唯有取六尘相之了知(想蕴)与思有所造作(行蕴)之假名我与我所法;此中之我与我所,唯有从所见闻觉知之分别行相中,假立我见与我所见乃至我知与我所知,故我与我所法唯是假立,故由现前观察可得者,除此以外更无过于五蕴者,亦无第六蕴可得,如是唯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可得。于色等五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之主宰者可说为我或说为有情,或于诸蕴中说有我或有情为生者、老者、病者以及死者;或者说于诸蕴中有我或有情能造作诸业,能受种种果报及任持种子与业种而有异熟法。因此缘故而说五蕴诸行无有作者与受者,皆是空故,无有实我故,如是观行思惟而领悟五蕴所行诸法无我,称为由无我故行于无所得而趣入空行。”
  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之主宰者可说为我或说为有情,此乃世尊于初转诸阿含中所谆谆教诲者。能如实观行思惟五蕴(含摄识蕴中之意识)无有实我,进而领悟五蕴所行诸法无我,意谓无有能作与所作、能取与所取,由无我而趣入无所得之空行;此等皆属于五蕴空、蕴处界空乃至一切我所缘起性空,皆非大乘胜义空。缘于五蕴或总或别而说我与我所,唯是假名而说,于五蕴中无有实我与实法故;虽已能如实不缘于五蕴或总或别,分别执为我而断除分别我见,也就是不于盘绳假计为蛇,然而仍可分别诸根、境界、六识心之自性差别。虽由分别可得见诸法自性差别,而此等自性差别确属无常、生灭、变异、不自在之法;进而修断缘于五取蕴之我执,成就解脱果。缘于五取蕴断除我见与我执所得之解脱果,都是属于世俗谛的内涵p.39,也就是二乘修证解脱道之内涵,仍未曾触及胜义谛,未曾知证胜义空性,只是解脱道中之空行者。
  又,纯粹观行五蕴空、蕴处界空,偏于可灭之断灭空而否定了本识实相心,本质即是断灭空,无有一法得以让修大乘观行者可以缘之,则不能处中而观,不免要堕于断与常二边。宗喀巴主张能念之我及能取境之我是常住之本住法,以其非色法故说为大乘所证之空性心;但此能念我之心以及能取境之我,正是识蕴所摄之五俱意识及其了境行相,并非大乘贤圣所证空性心第八识,故已堕在我见中,未断我见。世尊及弥勒菩萨于经、论中,都说诸蕴皆无常恒坚住法,若有人坚持应成派中观佛护、月称、宗喀巴、印顺等人之所说为正,则与世尊、弥勒菩萨所说相违,即是指责世尊、弥勒菩萨所说之经论为邪说。凡具清净信之佛弟子,应当认清以上弥勒菩萨所说皆契合世尊之圣教,不应随于应成派之六识论假名中观、邪见中观而妄作评论,以免成就谤佛、谤等觉菩萨之地狱重罪。
  应成派中观师月称、宗喀巴等人强力主张:“若非由内心增上安立,于其境上就自性门有所成就,说彼为我或名自性”、“以有自性所立之我,及念我心取境之我,二中初者是正理所破,后者许名言有,故非所破。此显不破萨迦耶见俱生所缘,然非不破彼执行相自性之我。”但他们为何要违背佛说、菩萨说而如此强力主张?彼等所主张与坚持者,即是弥勒菩萨所教导应以身受心法四念处观思惟其假有而弃舍者:能领受诸境界之眼识乃至意识心,了知诸法而于所了知之诸法起思造作,皆是假名所说之我与我所法,并非真实常住之主宰者p.40,更非能造业者、非能持业者、非能给予异熟果报者,修观行者对于能观行之假名我生起此无我、无所得之智慧,才能趣入无人、无我,成为空行者而证解脱道之空三昧。月称、宗喀巴等倘若不承认眼识乃至意识之取境自性为识蕴之自性所摄,则是分明主张只有四蕴或者别有第六蕴,违背诸佛菩萨之圣教,彼等所说即不归属于佛法,弘扬其法之一切人都应去除所有佛教、佛法之名相与表相。月称、宗喀巴等主张眼识乃至意识能取境之我为不可摧破之真我,妄称是本住法性,正是二十种萨迦耶见所缘之我。他们之所以会堕于萨迦耶见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主张意识乃是结生相续之识而以为不堕于断见。
  二、以意识能取又能舍,伪证大乘之无分别智。
  三、以生灭性的意识之一分,建立为本住不坏法,别称为细意识我,妄认为本住法,反
  将出生六根、六尘、六识(含粗细意识)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谤为实无,妄称为名词
  施设之方便说。
  四、以意识为根本而说三有唯是意识所成,抄掠佛法名相再加以曲解粉饰,诡称应成派
  中观之意识境界为含摄般若与唯识之大乘法。
  五、主张五识自性及意识自性之取境自性不可毁坏,故主张外境实有而堕于内我所执著之
  恶见中。
  六、主张五识自性、意识自性若暂时离开语言相时即为常住之离言法性,故主张性空唯名
  而有作用不堕于无。p.41
  七、主张仅有六识,无有七、八二识,故认为烦恼障含摄所知障。
  八、主张声闻缘觉亦证意识微细我──细意识,才得以出离三界,故亦证法无我,辩称实
  证法无我者非唯菩萨。
  九、为成就其误会后的解脱道即是佛菩提道之主张,故将成佛之道唯一依凭的第八识本识
  ,在自身无力实证的情况下加以否定。
  十、以五识及意识自性“我”为真实常住之法性,再以五识及意识“我”缘起故无自体性
  之无自性,妄攀为唯识种智之三性、三无性。
  以上十点是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师之重要主张,皆以意识取境之心为宗旨,盗取大乘般若经典中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之名相,以及曲解龙树菩萨论著内之般若中观真实义而攀附之,诡辩为了义佛法,欺瞒未证实相之佛教界人士。以下将分成三章,逐项披露上面所列举彼之常见、断见、无因论本质之内涵,以挽救久被误导之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学人。(待续)p.42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中观金鉴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8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观金鉴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