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5
紫莲心海比丘又云:
【前举永明延寿所言之业、转、现三识,此极微细,当更另引,与诸学子共探法义,彼此增长。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此即自性清净心随缘之义。又云:“名为业相业识阿梨耶识,所谓根本业相及业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与永明延寿所谓业识意旨如何?《宗镜录》云:“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之意互通也。《释摩诃衍论》又云:“名为转相转识阿梨耶识,所谓能见境界之相及与转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又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故。”此亦与永明所谓转识意同。又云:“现相现识阿梨耶识,所谓境界之相及与现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又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从上二菩萨所言,当知三识皆指阿赖耶识起心之三种过程,而极微细故,若非承佛神力,云何能说?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如是过程,佛言非思量所知,若以意识思惟想像,云何能知?若言证量过彼龙树菩萨者,而犹不解此间真意,奢言种智,实乃有过,若更为文而谤圣僧,有如小儿无知,欲舔刀上之蜜。为警世人,兹举二本楞伽经文以示众学子。《入楞伽经》卷九:“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自内所证乘,非计度所行,愿说佛灭后,谁能受持此?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学人深思之,世尊既于《楞伽经》中授记龙树乃初地菩萨而显世尊正法教,岂不知其入地、住地心耶?所解经文有错无错耶?若知有错而犹授记,将欲误导众生耶?而实非如此。若因己所解经意与佛授记之初地菩萨有出入,当思自身与菩萨差异何在?若诸菩萨所解经意皆同,而若为了朋比己意,便言此菩萨与彼菩萨所述经意不同,无乃诡辩乎?而随学者却不知拣择,随喜诽谤初地圣人,岂真欲尽形寿依人不依法耶?《宗镜录》卷97:“龙树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国人多修福业,不会佛理,唯行小辩,不具大智,及问佛性,而云布施。我求福业,非解佛性,汝会佛性,为我说之。龙树曰:‘汝欲学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众曰:‘佛性大小?’师曰:‘非汝所知,非说大小,若说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众曰:‘我欲弃小辩,归于大海。’龙树即为说法,对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座上,唯闻说法,不睹其形。彼众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否?’彼众曰:‘非其大圣,谁能识也。’尔时提婆心根宿净,亦见其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师现佛性之义,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也。’语未讫,师即现本身,座上说偈曰:‘身现满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故述此者,欲赞其德也。书写此段文,而实热泪盈眶;近闻有人著文而评龙树菩萨,心实忧悲,看他龙树、提婆二尊者传法,徒知师意,师德如天;末学有师,而俱不如彼,然报师恩之心,佛菩萨可昭,著文至今,几次痛哭;亦于世尊及地藏菩萨前发愿:愿生生世世跟随地藏菩萨承事诸佛,尽未来际不舍菩萨本愿,利乐诸有情,地藏菩萨成佛,弟子方愿成佛。将此功德回向吾师,早证真如,利乐人天;然见吾师著书立言评论龙树菩萨彼段文已,不复言语,唯悲痛矣。】
辨正如下:
此段言说,实在有很大误解(误解大乘法义、亦误解师长),由于自己的误解,使得紫莲心海比丘有了如此不必要的伤心痛哭,并且直接出书公开否定师长正确的法义,已成为无根诽谤师长及正法,今当详加说明,以释疑惑。又,师长之法义若实有误,应当对面详说,以令改正,方名真实报师恩者。若师长确有错误,面告之后仍不肯改正,方可出书否定之;不应如紫莲心海其人,在尚未与师面谈之前,亦未当面表示:“师长法义有误,愿与师长面谈”,而且于师长希望面见论法之时,却又串连而一起避见师长,然后便直接公开出书否定之,又将助其证悟如来藏之导师喻为小儿无知,恣意贬抑之。如此作为,与世人忘恩负义欺师灭祖之行为,并无差异;有违为人弟子之准则,亦违世间为人处世忠厚之道,尚且没资格当儒门弟子,何况能当修学出世间无上法之佛家弟子?
法义辨正者,《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云:“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于《解释分》中又云:“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 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界相。 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境现众色相;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 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意根),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尘)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
如是论意甚明,“心”为阿赖耶识,“意”为末那识、意根,有五种异名:分别为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此五种识名之论解,详如前述,此不再举。“识”为意识,名分离识或分别事识。所以《起信论》所说,同于《楞伽经》的说法,都是说意—意根—有促使阿赖耶识现起万法的功能,所以名为现识;“心”则是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识”则是说意识—分别事识。所以,马鸣菩萨所说的“心、意、识”的定义,是非常明白的。
所以,紫莲等人之师长—平实居士—所说法义完全同于《起信论、楞伽经》,今紫莲心海却举伪论《释摩诃衍论》之错误言论,隐言业识、转识、现识为阿赖耶识,违背原论《起信论》之真实义。当知《释摩诃衍论》乃是《大乘起信论》之注解;如今观其所说,与原论明显不符,是故当依《起信论》之说为准,不应依错误的《释摩诃衍论》为准。
此外,《释摩诃衍论》是否真为龙树菩萨所造?自古已然多有争议,中国佛教古来少闻此论,只有部份禅师引用之,并不是大多数的禅师都引用之。今时则被普遍认定为伪论,唯有日本与高丽佛教,方有部份人承认是龙树菩萨所造者,仍非多数人所承认者。譬如今时的《佛光大辞典》中如是载:“释摩诃衍论凡十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筏提摩多译。……本书相传为龙树所作,然其真伪,论说不一,或谓本书乃日僧圆仁,根据新罗僧珍聪口传而成立者;或谓原撰者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或谓本论诸咒各种奇特之异字中,有类于武则天之文字者,故推论本书成立于武周时代。”
近人印顺法师亦作考证:“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无疑的是唐人伪作;无知者,也伪托是龙树造的。”(《中观论颂讲记》页3。)(印顺法师说法虽然错误连篇,又否定如来藏,成为谤法者;然吾人不可以人废言,对其所说正确之处,仍应支持之,仍可引用之,不可全面推翻之,否则即是“以人废言”之愚人也。)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翻译之《龙树菩萨传》中,载有《中论……》等著作,独缺《释摩诃衍论》。别译“龙树菩萨传”亦然,皆未载龙树菩萨曾造此论。
复次非唯天竺不传此论,中国之“碛砂藏、嘉兴藏、敦煌藏、龙藏”,亦皆无《释摩诃衍论》;乃至日本后来之“万正藏”中,亦无此论典藏。唯有“高丽藏”及日本更后出之“万续藏、大正藏”方有此论。可知此论确为后人所造。
详细论证,请阅平实居士所著《灯影》附录之考证文,便可明了。
复次《释摩诃衍论》说“意根是从意识细分而有”者,也违背 世尊所说“意识以意为根,故说意为意识之根”正理。甚至将阿赖耶识归类为现识,此说有误,阿赖耶识自身不具现识之功德,要由意根之遍计执性,方有意根之恒时作意相续不断,方能令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三界中分段生死种子不断现行,方能令阿赖耶识不断流注六尘相分…等。阿赖耶识自身恒住涅槃境界中,永远住于“恒而不审”之清净境界中,绝无可能自动流注相分、见分及分段生死之种子;经论中皆说阿赖耶识不能自行运转故,要由意根作为俱有依,要依意根之作意与思心所…等,方能运转故。《成论》卷四云:“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意根)若无,(阿赖耶识)定不转故。”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绝非是“能自动生现万法”之识,恒而不审故,完全是被动性之心体故,从来不曾有现起诸法之“欲”故;是故阿赖耶识于三界中之六尘万法悉无执受性,乃至执持器世间、色身…等法,亦是皆由意根之作意与思…等,而令阿赖耶识流注种子方能执持者;若意根作意欲死、欲自杀者,阿赖耶识绝无意见,必定完全配合,绝无主见,正是“不审”之体性。是故,阿赖耶识必须由意根之作意与思等,方能由阿赖耶识中流注种子而显现万法,故说意根方是现识。
综观《释摩诃衍论》法义,与龙树菩萨《中论、大智度论…》所述法义广泛深入而又严谨完美之风格,迥然大异,可知非同属一人所造,绝非龙树菩萨所造,必定是后人假托龙树之名所伪造者(详阅《灯影》书中之考证)。
且若非导师 平实居士大智、大悲,不畏辛劳多方举证、辨正,令 世尊甚深佛法正义得以彰显,令圣僧(龙树菩萨)之般若证量不会因此被质疑、不会因此被拖累;则一切学人恐仍难出离邪知邪见深坑,则恐难免有人因认定《释论》是龙树所造,而大力抨击龙树菩萨。若非 导师不与各方大师和稀泥、不做滥好人,有悲、有智、有勇,于此五浊恶世之各方学人及自身,难免被诸方错悟大师笼罩、被古人所造伪论误导;加上自己福德慧力不足,难免依语不依义,依人不依法,便将犹如紫莲等人之执言取义、断章取义、断句取义,误人误己。以能知此事实真相之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因此,紫莲心海比丘当可不用因为“同著僧衣”的缘故而如此悲痛, 导师法义正确无误,于各不同时期所说者,但有深浅广狭不同,以及新学、久学方便善巧之异,于三乘菩提则皆无有违越,于正经、正论法同一味故。是故一切学人,不可将后人伪作之《释摩诃衍论》,栽赃于龙树菩萨身上,强谓伪论是龙树菩萨所作,此是陷龙树菩萨于不义之造大恶业者,亦是谤僧、谤法之愚行,以彼《释论》法义与正经、正论皆不相符合故,以彼伪论在西天、东土皆不被承认故,以彼论曾经多人考证为后人所伪作故。因此缘故,说紫莲心海所说“平实导师诽谤圣僧龙树”之语,是违背事实的构陷栽赃之语;以弟子之身分,而对师尊作此构陷栽赃之事,不是一个学佛的人所应该有的心态,更何况未经告知、未经与师讨论辨正以求证实,便出书诽谤之?
紫莲比丘作如是言,以谤助其证悟如来藏之恩师:“书写此段文,而实热泪盈眶;近闻有人著文而评龙树菩萨,心实忧悲,看他龙树、提婆二尊者传法,徒知师意,师德如天;末学有师,而俱不如彼,然报师恩之心,佛菩萨可昭,著文至今,几次痛哭;亦于世尊及地藏菩萨前发愿:愿生生世世跟随地藏菩萨承事诸佛,尽未来际不舍菩萨本愿,利乐诸有情,地藏菩萨成佛,弟子方愿成佛。将此功德回向吾师,早证真如,利乐人天;然见吾师著书立言评论龙树菩萨彼段文已,不复言语,唯悲痛矣。”然今已经证实:紫莲心海所引为真论之《释摩诃衍论》正是伪论,乃是后人假托 龙树菩萨之圣名而伪造者,论中处处错谬,处处违背圣龙树菩萨之种种论著,紫莲比丘对此,复有何言?而吾师所证诸种现观,解说于《灯影》书中,又岂是紫莲等人所能臆想而知者?而证真如之意,萧导师亦已举述及辨正于《灯影》书中,分明显示真义,证明紫莲比丘等人被杨先生所严重误导,故说紫莲比丘在其书中所说之言,都无可信之处。杨先生若有自信,有证量者,应该赶快针对萧导师的《灯影》一书,及对《略说八九识并存…等之过失》一文,以书籍提出辨正,公开流通,不该躲在暗处,教紫莲心海比丘作挡箭牌,使紫莲比丘受到误导而出书,而被法义辨正所伤害;如此挑起两端争执、都有伤损以后,杨先生却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已经证实紫莲比丘所说之 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绝非 龙树菩萨所造,紫莲比丘为了后人所伪造之伪论被评论而痛哭流涕,乃是妄哭;又以此误会后之邪论邪见而公开出书诬谤助其证悟如来藏之德过于天之恩师,诬谤为诽根本未曾之谤僧之上师为谤圣僧,乃是妄言,乃是无根据而以最重罪故意诬谤其恩师;如是妄哭、妄言、妄谤其恩师之后,而写于书中公开流通,以谤有大恩于紫莲比丘之萧导师,如此作为之紫莲比丘,其人有何恩义可言?乃是不知恩义之人也!假饶萧导师之法义确实有误,也应该先与萧导师私下研讨辨正;经过多方辨正之后,如果确定有误,而萧导师又不肯更正者,才可出书否定之;这是作人的基本行谊,也是为人弟子的根本行持。然而紫莲比丘因为身披僧衣故,自命为世尊之弟子,私下倡言非是萧导师之座下学法学生,不承认自己是萧导师弟子,而又不知平实导师是大乘法中之胜义菩萨僧,所以便大胆的出书乱作否定,并加以诬蔑,颠倒其说,岂符世间为人之道?师徒之道就更不必说了。
如今紫莲心海比丘,被人误导之后,不肯先与助其证悟之大恩师讨论,避不见之,亦不肯求见讨论,便直接出书否定;结果又是错误的否定,成为“以邪法否定正法”之谤法重罪,成为以邪见故意诽谤其恩师之诽谤大乘胜义贤圣僧之重罪,而说“几次痛哭”,究竟是为谁而哭?又是为何事而哭?助汝证悟如来藏之师,乃是汝之根本上师,正可谓师德过天,过于生养汝之父母,而汝紫莲比丘竟然如此无情的、不先商量讨论便直接出书而公开否定之,有何恩义可说?而在书中处处以“汝”字称呼其恩师,全无恭敬之心,又于诬谤之后,再以妄言示人以知恩知义之表象文句,而在书中妄说“为师而哭”,则是反说事实之大妄语人也!岂非其心可诛之人?紫莲心海比丘若如自己书中所说“真欲报师恩”者,应当尽速公开忏悔,然后求见其恩师当面忏悔以求宽恕,而不是在书中乱发愿、乱回向。说穿了,这种乱发愿、乱回向之目的,只是想要彰显他的恩师莫须有的过失罢了,正是司马昭之心,何人不知?P72-83
(原标题:05 辨正-5)
紫莲心海比丘又云:
【前举永明延寿所言之业、转、现三识,此极微细,当更另引,与诸学子共探法义,彼此增长。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此即自性清净心随缘之义。又云:“名为业相业识阿梨耶识,所谓根本业相及业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与永明延寿所谓业识意旨如何?《宗镜录》云:“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之意互通也。《释摩诃衍论》又云:“名为转相转识阿梨耶识,所谓能见境界之相及与转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又云:“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故。”此亦与永明所谓转识意同。又云:“现相现识阿梨耶识,所谓境界之相及与现识,别立以为阿梨耶故。”又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从上二菩萨所言,当知三识皆指阿赖耶识起心之三种过程,而极微细故,若非承佛神力,云何能说?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云:“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如是过程,佛言非思量所知,若以意识思惟想像,云何能知?若言证量过彼龙树菩萨者,而犹不解此间真意,奢言种智,实乃有过,若更为文而谤圣僧,有如小儿无知,欲舔刀上之蜜。为警世人,兹举二本楞伽经文以示众学子。《入楞伽经》卷九:“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世后,谁持为我说?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自内所证乘,非计度所行,愿说佛灭后,谁能受持此?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学人深思之,世尊既于《楞伽经》中授记龙树乃初地菩萨而显世尊正法教,岂不知其入地、住地心耶?所解经文有错无错耶?若知有错而犹授记,将欲误导众生耶?而实非如此。若因己所解经意与佛授记之初地菩萨有出入,当思自身与菩萨差异何在?若诸菩萨所解经意皆同,而若为了朋比己意,便言此菩萨与彼菩萨所述经意不同,无乃诡辩乎?而随学者却不知拣择,随喜诽谤初地圣人,岂真欲尽形寿依人不依法耶?《宗镜录》卷97:“龙树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国人多修福业,不会佛理,唯行小辩,不具大智,及问佛性,而云布施。我求福业,非解佛性,汝会佛性,为我说之。龙树曰:‘汝欲学道,先除我慢,生恭敬心,方得佛性。’众曰:‘佛性大小?’师曰:‘非汝所知,非说大小,若说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彼众曰:‘我欲弃小辩,归于大海。’龙树即为说法,对大众而现异相,身如月轮,当于座上,唯闻说法,不睹其形。彼众有一长者,名曰提婆,谓诸众曰:‘识此瑞否?’彼众曰:‘非其大圣,谁能识也。’尔时提婆心根宿净,亦见其相,默然契会,乃告众曰:‘师现佛性之义,非师身者。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也。’语未讫,师即现本身,座上说偈曰:‘身现满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辩非声色。’”故述此者,欲赞其德也。书写此段文,而实热泪盈眶;近闻有人著文而评龙树菩萨,心实忧悲,看他龙树、提婆二尊者传法,徒知师意,师德如天;末学有师,而俱不如彼,然报师恩之心,佛菩萨可昭,著文至今,几次痛哭;亦于世尊及地藏菩萨前发愿:愿生生世世跟随地藏菩萨承事诸佛,尽未来际不舍菩萨本愿,利乐诸有情,地藏菩萨成佛,弟子方愿成佛。将此功德回向吾师,早证真如,利乐人天;然见吾师著书立言评论龙树菩萨彼段文已,不复言语,唯悲痛矣。】
辨正如下:
此段言说,实在有很大误解(误解大乘法义、亦误解师长),由于自己的误解,使得紫莲心海比丘有了如此不必要的伤心痛哭,并且直接出书公开否定师长正确的法义,已成为无根诽谤师长及正法,今当详加说明,以释疑惑。又,师长之法义若实有误,应当对面详说,以令改正,方名真实报师恩者。若师长确有错误,面告之后仍不肯改正,方可出书否定之;不应如紫莲心海其人,在尚未与师面谈之前,亦未当面表示:“师长法义有误,愿与师长面谈”,而且于师长希望面见论法之时,却又串连而一起避见师长,然后便直接公开出书否定之,又将助其证悟如来藏之导师喻为小儿无知,恣意贬抑之。如此作为,与世人忘恩负义欺师灭祖之行为,并无差异;有违为人弟子之准则,亦违世间为人处世忠厚之道,尚且没资格当儒门弟子,何况能当修学出世间无上法之佛家弟子?
法义辨正者,《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云:“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于《解释分》中又云:“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 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界相。 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境现众色相;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 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意根),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尘)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
如是论意甚明,“心”为阿赖耶识,“意”为末那识、意根,有五种异名:分别为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此五种识名之论解,详如前述,此不再举。“识”为意识,名分离识或分别事识。所以《起信论》所说,同于《楞伽经》的说法,都是说意—意根—有促使阿赖耶识现起万法的功能,所以名为现识;“心”则是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识”则是说意识—分别事识。所以,马鸣菩萨所说的“心、意、识”的定义,是非常明白的。
所以,紫莲等人之师长—平实居士—所说法义完全同于《起信论、楞伽经》,今紫莲心海却举伪论《释摩诃衍论》之错误言论,隐言业识、转识、现识为阿赖耶识,违背原论《起信论》之真实义。当知《释摩诃衍论》乃是《大乘起信论》之注解;如今观其所说,与原论明显不符,是故当依《起信论》之说为准,不应依错误的《释摩诃衍论》为准。
此外,《释摩诃衍论》是否真为龙树菩萨所造?自古已然多有争议,中国佛教古来少闻此论,只有部份禅师引用之,并不是大多数的禅师都引用之。今时则被普遍认定为伪论,唯有日本与高丽佛教,方有部份人承认是龙树菩萨所造者,仍非多数人所承认者。譬如今时的《佛光大辞典》中如是载:“释摩诃衍论凡十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筏提摩多译。……本书相传为龙树所作,然其真伪,论说不一,或谓本书乃日僧圆仁,根据新罗僧珍聪口传而成立者;或谓原撰者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或谓本论诸咒各种奇特之异字中,有类于武则天之文字者,故推论本书成立于武周时代。”
近人印顺法师亦作考证:“释摩诃衍论,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无疑的是唐人伪作;无知者,也伪托是龙树造的。”(《中观论颂讲记》页3。)(印顺法师说法虽然错误连篇,又否定如来藏,成为谤法者;然吾人不可以人废言,对其所说正确之处,仍应支持之,仍可引用之,不可全面推翻之,否则即是“以人废言”之愚人也。)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翻译之《龙树菩萨传》中,载有《中论……》等著作,独缺《释摩诃衍论》。别译“龙树菩萨传”亦然,皆未载龙树菩萨曾造此论。
复次非唯天竺不传此论,中国之“碛砂藏、嘉兴藏、敦煌藏、龙藏”,亦皆无《释摩诃衍论》;乃至日本后来之“万正藏”中,亦无此论典藏。唯有“高丽藏”及日本更后出之“万续藏、大正藏”方有此论。可知此论确为后人所造。
详细论证,请阅平实居士所著《灯影》附录之考证文,便可明了。
复次《释摩诃衍论》说“意根是从意识细分而有”者,也违背 世尊所说“意识以意为根,故说意为意识之根”正理。甚至将阿赖耶识归类为现识,此说有误,阿赖耶识自身不具现识之功德,要由意根之遍计执性,方有意根之恒时作意相续不断,方能令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三界中分段生死种子不断现行,方能令阿赖耶识不断流注六尘相分…等。阿赖耶识自身恒住涅槃境界中,永远住于“恒而不审”之清净境界中,绝无可能自动流注相分、见分及分段生死之种子;经论中皆说阿赖耶识不能自行运转故,要由意根作为俱有依,要依意根之作意与思心所…等,方能运转故。《成论》卷四云:“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意根)若无,(阿赖耶识)定不转故。”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绝非是“能自动生现万法”之识,恒而不审故,完全是被动性之心体故,从来不曾有现起诸法之“欲”故;是故阿赖耶识于三界中之六尘万法悉无执受性,乃至执持器世间、色身…等法,亦是皆由意根之作意与思…等,而令阿赖耶识流注种子方能执持者;若意根作意欲死、欲自杀者,阿赖耶识绝无意见,必定完全配合,绝无主见,正是“不审”之体性。是故,阿赖耶识必须由意根之作意与思等,方能由阿赖耶识中流注种子而显现万法,故说意根方是现识。
综观《释摩诃衍论》法义,与龙树菩萨《中论、大智度论…》所述法义广泛深入而又严谨完美之风格,迥然大异,可知非同属一人所造,绝非龙树菩萨所造,必定是后人假托龙树之名所伪造者(详阅《灯影》书中之考证)。
且若非导师 平实居士大智、大悲,不畏辛劳多方举证、辨正,令 世尊甚深佛法正义得以彰显,令圣僧(龙树菩萨)之般若证量不会因此被质疑、不会因此被拖累;则一切学人恐仍难出离邪知邪见深坑,则恐难免有人因认定《释论》是龙树所造,而大力抨击龙树菩萨。若非 导师不与各方大师和稀泥、不做滥好人,有悲、有智、有勇,于此五浊恶世之各方学人及自身,难免被诸方错悟大师笼罩、被古人所造伪论误导;加上自己福德慧力不足,难免依语不依义,依人不依法,便将犹如紫莲等人之执言取义、断章取义、断句取义,误人误己。以能知此事实真相之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因此,紫莲心海比丘当可不用因为“同著僧衣”的缘故而如此悲痛, 导师法义正确无误,于各不同时期所说者,但有深浅广狭不同,以及新学、久学方便善巧之异,于三乘菩提则皆无有违越,于正经、正论法同一味故。是故一切学人,不可将后人伪作之《释摩诃衍论》,栽赃于龙树菩萨身上,强谓伪论是龙树菩萨所作,此是陷龙树菩萨于不义之造大恶业者,亦是谤僧、谤法之愚行,以彼《释论》法义与正经、正论皆不相符合故,以彼伪论在西天、东土皆不被承认故,以彼论曾经多人考证为后人所伪作故。因此缘故,说紫莲心海所说“平实导师诽谤圣僧龙树”之语,是违背事实的构陷栽赃之语;以弟子之身分,而对师尊作此构陷栽赃之事,不是一个学佛的人所应该有的心态,更何况未经告知、未经与师讨论辨正以求证实,便出书诽谤之?
紫莲比丘作如是言,以谤助其证悟如来藏之恩师:“书写此段文,而实热泪盈眶;近闻有人著文而评龙树菩萨,心实忧悲,看他龙树、提婆二尊者传法,徒知师意,师德如天;末学有师,而俱不如彼,然报师恩之心,佛菩萨可昭,著文至今,几次痛哭;亦于世尊及地藏菩萨前发愿:愿生生世世跟随地藏菩萨承事诸佛,尽未来际不舍菩萨本愿,利乐诸有情,地藏菩萨成佛,弟子方愿成佛。将此功德回向吾师,早证真如,利乐人天;然见吾师著书立言评论龙树菩萨彼段文已,不复言语,唯悲痛矣。”然今已经证实:紫莲心海所引为真论之《释摩诃衍论》正是伪论,乃是后人假托 龙树菩萨之圣名而伪造者,论中处处错谬,处处违背圣龙树菩萨之种种论著,紫莲比丘对此,复有何言?而吾师所证诸种现观,解说于《灯影》书中,又岂是紫莲等人所能臆想而知者?而证真如之意,萧导师亦已举述及辨正于《灯影》书中,分明显示真义,证明紫莲比丘等人被杨先生所严重误导,故说紫莲比丘在其书中所说之言,都无可信之处。杨先生若有自信,有证量者,应该赶快针对萧导师的《灯影》一书,及对《略说八九识并存…等之过失》一文,以书籍提出辨正,公开流通,不该躲在暗处,教紫莲心海比丘作挡箭牌,使紫莲比丘受到误导而出书,而被法义辨正所伤害;如此挑起两端争执、都有伤损以后,杨先生却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已经证实紫莲比丘所说之 龙树菩萨《释摩诃衍论》,绝非 龙树菩萨所造,紫莲比丘为了后人所伪造之伪论被评论而痛哭流涕,乃是妄哭;又以此误会后之邪论邪见而公开出书诬谤助其证悟如来藏之德过于天之恩师,诬谤为诽根本未曾之谤僧之上师为谤圣僧,乃是妄言,乃是无根据而以最重罪故意诬谤其恩师;如是妄哭、妄言、妄谤其恩师之后,而写于书中公开流通,以谤有大恩于紫莲比丘之萧导师,如此作为之紫莲比丘,其人有何恩义可言?乃是不知恩义之人也!假饶萧导师之法义确实有误,也应该先与萧导师私下研讨辨正;经过多方辨正之后,如果确定有误,而萧导师又不肯更正者,才可出书否定之;这是作人的基本行谊,也是为人弟子的根本行持。然而紫莲比丘因为身披僧衣故,自命为世尊之弟子,私下倡言非是萧导师之座下学法学生,不承认自己是萧导师弟子,而又不知平实导师是大乘法中之胜义菩萨僧,所以便大胆的出书乱作否定,并加以诬蔑,颠倒其说,岂符世间为人之道?师徒之道就更不必说了。
如今紫莲心海比丘,被人误导之后,不肯先与助其证悟之大恩师讨论,避不见之,亦不肯求见讨论,便直接出书否定;结果又是错误的否定,成为“以邪法否定正法”之谤法重罪,成为以邪见故意诽谤其恩师之诽谤大乘胜义贤圣僧之重罪,而说“几次痛哭”,究竟是为谁而哭?又是为何事而哭?助汝证悟如来藏之师,乃是汝之根本上师,正可谓师德过天,过于生养汝之父母,而汝紫莲比丘竟然如此无情的、不先商量讨论便直接出书而公开否定之,有何恩义可说?而在书中处处以“汝”字称呼其恩师,全无恭敬之心,又于诬谤之后,再以妄言示人以知恩知义之表象文句,而在书中妄说“为师而哭”,则是反说事实之大妄语人也!岂非其心可诛之人?紫莲心海比丘若如自己书中所说“真欲报师恩”者,应当尽速公开忏悔,然后求见其恩师当面忏悔以求宽恕,而不是在书中乱发愿、乱回向。说穿了,这种乱发愿、乱回向之目的,只是想要彰显他的恩师莫须有的过失罢了,正是司马昭之心,何人不知?P72-83
(原标题:05 辨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