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破—释昭慧之错谬说法—专栏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1296
对慧解脱圣者的错误说法 (上)
  正香居士及镜影居士
  弘誓学院2005年4月发行的“弘誓双月刊”第74期,刊载〈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无“涅槃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昭慧法师[注1]在函文中说:
  您举的《空之探究》该段引文,我昨天查阅导师[注2]著作时,确实独漏了这一段,所以不知“在佛教界”语从何来,谢谢您的提醒!导师说:“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云云,这段话乍看之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导师认定“慧解脱阿罗汉无涅槃智”。
  但此处的“圣者”二字,并没有特指“阿罗汉”,所以不妨将它缩小范围,指依法住智而预入圣流,却尚未证阿罗汉果的圣者而言。精准一点说,应该是:慧解脱圣者依法住智而证入初果(如须深,即是得法住智而证法眼净),但这种慧解脱圣者依然是会“后知涅槃”的,亦即,依无漏的法住智预入圣流之后,若是要进一步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依然必须“后得涅槃智”,但由于他们没有得灭尽定,所以是没有“见法涅槃”的。
  除了前揭说明之外,应该要补充一点:……既然他在别处已指慧解脱阿罗汉是末后知涅槃的(《印度佛教思想史》页二八~二九),那么,此处“没有涅槃智”的“慧解脱圣者”,就尽量不要把它完全等同于“慧解脱阿罗汉”。[注3]
  ─────────────────────────##
  [注1]本名卢琼昭,1957年出生于缅甸仰光;以下称呼昭慧教授,因为他是学术宗徒
  而非佛教教徒。
  [注2]本文中所引释昭慧说的“导师”二字,都是指释印顺。
  [注3]《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
  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这一段话是昭慧教授在〈2003.8.20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二)〉中的部分内容,笔者略微一阅,即知昭慧教授显然是在为释印顺[注4]于《空之探究》一书中主张:“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辩解,也为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书中主张:“慧解脱者的末‘后知涅槃’”;甚至于是为印顺之思想主张,所呈现的严重矛盾等等问题,意图辩解。希望能够挽救印顺在学人眼中“不懂佛法”的不良印象,以及“不能信任仰赖”的难堪境况。昭慧教授此种狡辩的居心,赤裸裸地在她的函文中展现无遗,并且充分地流露出“吾爱吾师,宁舍真理”的甚深情执。笔者审视后,发现其中错误极其严重,以惟念佛恩故、念众生恩故、念佛教诫:“(菩萨应)为众生:拔邪毒箭、解邪缚、破邪狱、出邪网、施法味、食甘露。”[注5]故,深觉不应阉然媚世,乡愿贼德;以致任令昭慧教授与印顺的邪见法毒流布而戕害众生慧命,自堕不慈不悲、无惭无愧,以是奋起:师法“如来世尊破邪道、开示众生正真路”[注6]之菩萨本分;伏惟我佛加被,一切众生皆得蒙此法利,除弃昭慧、印顺恶邪见,离开暗暝,迈向佛菩提道。今兹简略分述如下:
  ─────────────────────────
  [注4]1906?2005;以下称呼印顺。
  [注5]《大方等无想经》卷1(CBETA,T12,no.387,p.1082,a28-29)
  [注6]《大般涅槃经》卷32(CBETA,T12,no.374,p.560,a20)
  一、昭慧对俱解脱、慧解脱等基础佛法的认知错误
  首先,昭慧教授说:【导师说:“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云云……。但此处的“圣者”二字,并没有特指“阿罗汉”,所以不妨将它缩小范围,指依法住智而预入圣流,却尚未证阿罗汉果的圣者而言。】她这个说法,摆明了是不承认“慧解脱圣者”是专指证得“慧解脱阿罗汉之人”的专指称谓,只因为释印顺是这么说的,就不必理会佛陀是怎么说的了。既然“慧解脱圣者”不是专指“慧解脱阿罗汉”,那么昭慧教授就是认为“慧解脱圣者”不只是“慧解脱阿罗汉”一种了,而是还有其他的种类。昭慧教授既然如此建立,当然沙门四种果位中的每一种果位就都是“慧解脱”了!这么一来,昭慧所谓的“慧解脱”圣者就有四种了,也就是除了“慧解脱‘阿罗汉’圣者”之外,另外还有“慧解脱‘须陀洹’圣者”、“慧解脱‘斯陀含’圣者”以及“慧解脱‘阿那含’圣者”等三种。如果说昭慧教授不是这样的主张,而是主张将“慧解脱圣者”一词,拆解成为“慧解脱”与“圣者”二个而成为没有连结的二个独立意义语词;这显然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就会丧失掉“慧解脱圣者”一词原本所代表的意义;并且昭慧认为印顺“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的这句话就变成【“慧解脱”是没有涅槃智的,而且“圣者”也是没有涅槃智的】,这两个平行并列的结论性说法,问题就更大了,变成“慧解脱”没有涅槃智,并且“圣者”也没有涅槃智,那“俱解脱阿罗汉”是不是“圣者”?当然是圣者,以解脱道来说,俱解脱者乃是毕地的果位,是声闻极果,定是圣者,昭慧教授解读印顺的错说,而与印顺后面一句话“俱解脱者有涅槃智”冲突,岂非至为愚痴之举?自命有智的昭慧教授当不致如此吧!再者,这是一个极为粗浅的中文常识,以昭慧教授出身于师范大学国文系,又曾在中学担任过几年的国文教师,这样的中国语文程度,不可能不懂。况且,昭慧在“慧解脱圣者”一词上,也已经说到“阿罗汉”与预入圣流的初果“须陀洹”两种果位之名称了。因此,实际上昭慧至少已经明白地主张有“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须陀洹’”这二种解脱了。而昭慧教授在〈2003.8.20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二)〉中又说:
  “见法涅槃”,又名“现法涅槃”。现法,即是“当前”义;这是指在尚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就可于当前受用寂灭解脱之境地。这要有入灭尽定的经验,因此唯有三果以上的俱解脱圣者方能“见法涅槃”。……真正的“现法涅槃”,是阿那含与阿罗汉尚有余依身而未入灭时,当前就能受用的寂灭体证,此在入灭尽定时最为明显……[注7]
  ─────────────────────────
  [注7]《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
  盘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
  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
  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而在〈2003.8.19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一)〉中又说:
  因此我认为,导师于《空之探究》中,之所以会肯定地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见法涅槃的体验”(注意:不是“没有涅槃智”),其“见法涅槃”者,是专指有灭尽定而相似于涅槃的经验而言。因为有灭尽定经验而未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名之为“身证”,可得不还果,但慧解脱阿罗汉并无灭尽定之经验。因此,导师认为他们没有“现法涅槃”的经验,可是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涅槃智”。[注8]
  ─────────────────────────
  [注8]《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
  盘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
  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昭慧教授竟敢这样明显地白纸黑字公然扭曲,我们看印顺原文说【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昭慧在后面却说【导师认为他们没有“现法涅槃”的经验,可是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涅槃智”】,明明写【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昭慧教授却硬生生地扭曲为【可是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涅槃智”】,从这里就知道昭慧是不直心而惯于扭曲的,这种事例并非只有一例、二例。并且昭慧在这两次的函文中,一次举说:“这要有入灭尽定的经验,唯有三果以上的俱解脱圣者方能‘见法涅槃’”,另一次却举说:“因为有灭尽定经验而未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名之为‘身证’,可得不还果”。单从昭慧教授这个“三果(不还果、阿那含)以上的俱解脱圣者”一句,就更显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自相矛盾所在!又怎有能力为人师长而不误导众生呢!“俱解脱圣者”一词,也是专指“俱解脱阿罗汉”,表示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位者”的专指称谓,不能由昭慧随意移作其他果位的指称。“俱”的意思,是说“慧”与“定”二种都已具足亲证──是已经解脱于慧障,同时也解脱于定障了;不但已经是“慧解脱”了,也已经有证得灭尽定而同时成就“定解脱”;这二种都具足了,所以称为“俱解脱”;这样的圣人,才可以称他作“俱解脱圣者、俱解脱阿罗汉”。所以在昭慧教授的语意中,不但把“慧解脱圣者”分成:“慧解脱初果须陀洹圣者”、“慧解脱二果斯陀含圣者”、“慧解脱三果阿那含圣者”、“慧解脱四果阿罗汉圣者”等四种,[注9]也把“俱解脱”分成:“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圣者”、“俱解脱四果向圣者”、“俱解脱四果阿罗汉圣者”三种。
  ─────────────────────────
  [注9]昭慧教授将这个“慧解脱圣者”一词认为并没有特指“阿罗汉”而说,所以认为在这里可以缩小范围到初果须陀洹圣者来说;如此一来,那么有一些粗浅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初果须陀洹圣者,只不过是沙门四种果位的最初果位,既然昭慧教授唱言最初果位就是“慧解脱圣者”了,那么果位比较高的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当然更在她所谓的“慧解脱圣者”范围内,自不待言。
  昭慧教授这样的说法,是否经得起实证上的考验暂且不说,因为她连初果的实证都没有,如今仍然落在意识我见之中;既然昭慧没有实证解脱道,因此没有资格与能力来讨论实证的部分,我们也就不与昭慧讨论实证的部分;只讨论她这样的说法,是否经得起圣教量的考验?如果通不过圣教量的考验,那昭慧就不能洗脱这“蓄意作伪”的明证了!关于这个问题,凡是正信佛教徒都有必要了解清楚,以免被印顺、昭慧两位师徒所误导,而斲丧自己的法身慧命。兹分述如下:
  (一)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这几个果位是贤是圣?可否称为“圣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简单的从几个方面来稍作说明:
  1、大乘与小乘的不同:
  (1)以大乘说:在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注10]翻译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教化品〉教示:“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注11]五代、北宋时期永明延寿禅师[注12]记载于《宗镜录》卷36说:【如《华严经》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三贤十圣,次第修证,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良以,非真流之行,无以称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经云:若未闻此法,多劫修六度万行,竟不证真。】[注13]唐朝初期百本疏主窥基菩萨[注14]在《阿弥陀经疏》卷1中也这么说:【《清净觉经》云:生到彼者悉具诸相,智慧成满神通无碍,或得百法明门入欢喜地。是知生至彼者有到地前三贤位中,故言新贤。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言退转。……若依《璎珞本业经》十住位中,彼经云:若新发意菩萨若进若退,多在第六住,欲入第七住中,何以故?若善男子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六度得入七住,是
  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及诸菩萨善知识等所护念故,即得出到第七住中、即常不退。自七住已前,名为退分;若众生生彼得入七住,名不退转。】[注15]
  ─────────────────────────
  [注10]西元344?413或350?409。
  [注11]《大正藏》(CBETA,T08,no.245,p.827,b12)
  [注12]西元904?975。
  [注13]《大正藏》(CBETA,T48,no.2016,p.627,a29-b4)
  [注14]西元632?682。
  [注15]《大正藏》(CBETA,T37,no.1757,p.324,b6-c22)
  窥基菩萨《成唯识论述记》卷10又说:【若菩萨是大士夫之圣性,非如二乘小人之圣性,……由获“大士圣性、具证二空、益自他”三因,故生大喜;此地名极喜地,简后菩萨非初得圣性不名极喜,及简二乘无是三胜,初得果时不名极喜。】[注16]
  ─────────────────────────
  [注16]《大正藏》(CBETA,T43,no.1830,p574,c10-17).)
  从这个“三贤十圣”、“地前三贤位”,以及初地(极喜地)菩萨才只是“初得圣性”的教示,我们可以知道在大乘[注17]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地前三十心,是称为三贤位;初地到十地之地上菩萨,称为十圣;所以,如果只是证得于解脱道而言相当声闻初果的七住位菩萨,只能称为“贤人”,不能称为“圣者”。“圣者”一词在大乘法中指的是地上菩萨,初地以上菩萨才能称为“圣者”;而昭慧教授是承袭印顺之“自称为大乘行者的小乘法义奉行者。”﹝编按:甚至对于小乘法义也是错解者。﹞既然自称为大乘行者,当然应该用大乘法义为标准,汇集大乘法义中所说的圣性意涵来会通及比对才是:地上菩萨方可名为圣者。
  ─────────────────────────
  [注17]又称菩萨乘、佛乘。
  (2)以小乘说:在《杂阿含经》卷30(843经)如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注18]
  ─────────────────────────
  [注18]《大正藏》(CBETA,T02,no.99,p.215,b15-c1)
  入流,在《杂阿含经》卷33(935经)称须陀洹。《杂阿含经》卷41(1135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四十天子,极妙之色;夜过晨朝,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诸天子:“善哉!善哉!诸天子!汝等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时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于佛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法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僧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于圣戒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时四十天子各于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各于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注19]
  ─────────────────────────
  [注19]《大正藏》(CBETA,T02,no.99,p.299,b16-c5)
  以上三经,释迦世尊有几个重要的教示:一、流者,谓八圣道。二、入流分,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三、入流者,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已经预入圣者之流。又:一、入流,是须陀洹的称谓。二、能够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而入正法、得正法、悟正法,从此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那么这个人就是须陀洹了,证得的果位就叫做须陀洹果。换句话说,他入流了,证得入流果。入什么流?入圣道之流;证得入什么流的果位?证得入圣道之流的果位。为什么称为是入圣道之流?为什么是证得入圣道之流的果位?因为释迦世尊说:“流者,谓八圣道。”
  这时,他已经正式进入“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圣道了,以后可以循此“见道迹”,进入“思惟道”,如是正观而修,不背离正见等八圣道,修习思所应断惑。这样的声闻解脱道之修行人,就称他为圣者。为什么说是圣者?因为,入了圣道之流的缘故;而此流为什么称“圣道”?因为,入此“圣道”之流是逆生死流;如窥基菩萨说:【前预流向亦此所摄,不别简别“向”及“果”故。“预”者言“入”,“流”谓“流类”;入圣之类,故名预流。旧云“流”谓“生死”;此逆生死,说名逆流。】[注20]这个“圣道”,可以使人真正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这是相背于“凡夫道”的;“凡夫道”是顺生死流,是世俗人所喜爱自我及我所欲乐的境界,是故佛说:【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嗜欲之人,不好我无欲之行也。】[注21]所以,已经见道、入道的人,已生起佛所说声闻解脱法道的见地,能顺佛说声闻解脱法道而依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而行;此人的心境,已经背离“凡夫道”,离开“凡夫”心行,所以不再是“凡夫”了,所谓超凡入圣,所以于解脱道上方便称为“圣者”,然实是外圣内凡者,故名之为“预入圣流者”。但初果须陀洹的实证者于经中如何定义?我们看《杂阿含经》卷3第61经:【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由此阿含圣教可知,实断三缚结者,方可名为实证须陀洹果者,其中尤以身见(亦名我见)的断除为主──于声闻见道时断我见,接下来必断戒禁取见及疑见。故知若堕意识境界中者,皆属不断我见者;不断我见者,即属不断三缚结者,必定非见道者,这正是昭慧在书中、文中及其身口意行中所显示的境界[注22];但是声闻初果名为圣者,本质只是声闻教及大乘通教中的圣者,并非大乘别教位的地上圣人,甚至还无法成为别教三贤位中的第七住位贤人。而声闻初果乃至四果圣人,为什么不同于佛菩提道的地前见道?为什么不同于佛?这是因为大乘与二乘菩提实证内涵的迥异以及广略之悬殊,也是因为二乘圣者的志向不同,一旦见道,快则当世就能解脱生死;纵使最懈怠的人,也只要极尽七次人天往来就可以生死解脱成办,不受后有,究竟苦边。
  ─────────────────────────
  [注20]《成唯识论述记》卷1(CBETA,T43,no.1830,p.240,a12-15)
  [注21]《罗云忍辱经》卷1(CBETA,T14,no.500,p.769,c22-p.770,a1)
  [注22]昭慧教授对此说若起诤,则将另行为文举证判述之。
  (3)以声闻根性的目的说:声闻种性人,修习声闻解脱道的目的,就是亟欲舍离生死苦;这些小乘根器的人,总是对生死怀有大恐怖,因此若烦恼已尽,如能“不时解脱”[注23]的人,多数属于急于入灭者,俱解脱一类圣者率多如是。譬如释迦佛的声闻最后弟子须跋陀罗,本为外道,修尽外道一切禅定,至终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但思惟后,自觉仍未解脱而来求佛决疑;佛为开示八圣道法义后,随即心开意解,豁然了悟,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成初果须陀洹;又经佛为广说苦集灭道四谛,遂得漏尽,成俱解脱阿罗汉;当场徵得佛之同意,即于佛前,入火界三昧而般涅槃。[注24]另外,也有慧解脱者,虽然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过因为于定不得自在的缘故,所以需待舍寿时至,才能般涅槃,属于待时解脱者,即是慧解脱阿罗汉。但慧解脱圣者之中,有一分是或时有退的,属于或时解脱者;因此,这一类或时有退的慧解脱圣者,恐惧后时再度退转于三果境界中,故迫不及待地变卖衣鉢,用所得钱财雇人杀死自己;或在死前许诺自己所有的衣钵都归于杀害自己的人,藉杀人者之手,助自己一臂之力而入涅槃,以免后时退转。虽然有一部分俱解脱者,不便于佛仍在世时即舍佛而般涅槃,但当他们听到佛已入灭的消息后,随即一个个纷纷入灭,完全无意留在世间。
  ─────────────────────────
  [注23]所谓不时解脱,《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5〈分别贤圣品〉说:【以不待时及解脱故,
  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待胜缘和合时故。】(CBETA,T29,no.1558,p.129,b4-6)
  [注24]《大般涅槃经》卷3(CBETA,T01,no.7,p.203,b24-p.204,b26)
  是故,于此声闻根性来说,应从能否解脱生死而论“圣者”,因为这样才有其坚固的实质意义,因为二乘人的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尽速解脱生死。因此,以声闻根性的标的――解脱生死来说,不能得到当世“解脱生死”,或者尚不能远离欲界爱,就不能称他是“圣者”了,只能称为“贤人”。是故,于大乘佛菩提道的角度来看,二乘声闻初果到四果称为圣人,只是相对于未断我见的世俗人而作的方便说;若从声闻果的本质来说,至少要在断我见以后还能解脱于欲界爱──成为三果人,才能算是实至名归的声闻圣者。但这只是依声闻果来说的,当声闻圣人回心大乘以后,就算四果阿罗汉名为圣人,在大乘法中却仍然是愚人,未明实相而缺实相法界智慧故。因为,这样的实质很重要,就如同大乘法中,菩萨修学佛菩提道,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明心了,破了无始无明,所知障破了,了知一切声闻阿罗汉、辟支佛智慧所不能知的生命实相、宇宙实相。当声闻无学圣人回心大乘以后,证悟明心而能如实现观涅槃本际,起中道心;或如凡夫菩萨证悟明心而得实相智慧,并已同时断除我见、戒禁取见,疑见等三缚结;这二种人同样都只是进入七住位,得位不退,这二人之智慧已非声闻无学圣者所能知之,但仍只能称为大乘法中的“贤人”,仍在三贤位中,仍非大乘别教法中的圣者。为什么这样?因为佛菩提道的重点是一切种智,成佛是要证得一切种智圆满;所以菩萨若想要证得“道种智──分证一切种智”的初地菩萨位,同时先要发起圣性──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也就是断除我见及远离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爱,方堪入地而称为大乘别教中的“圣者”;而且此时初地菩萨的解脱德,也已性障永伏犹如阿罗汉,而解脱智慧更超胜于声闻阿罗汉,不只有二乘阿罗汉所没有的法界实相之总相及别相智慧,更有无生法忍智等。并且地上菩萨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不般涅槃,故意留下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的受生,以继续世世修学佛菩提道故;具有如是实质证量者,才能成为大乘别教法中的圣者。因此,单依声闻解脱道而言,应当要证得解脱果──断我见──之后至少必须已经舍离欲界爱,发起初禅而永不再还来人间受诸五欲,也就是要证四果阿罗汉,或至少已离欲界境界的三果人,才能称为“圣者”;因为到这个果位才是解脱生死的永不退失位,而得真正的解脱。其他二个果位,初果不但思所断烦恼尚且未曾修断分毫,二果人亦未离开欲界爱而仍对五欲有时贪爱;而且若严格的说,初、二、三果位亦可能退失其位,如窥基菩萨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解云:初果但以一见无漏而未别修,又于身余惑未尽,圣道未圆,故未坚牢,可有退义。其第四果与此相违,故无有退[注25]。第二、三果,类亦应然。】[注26]但于欲界法的解脱来说,三果人无退却是事实,因为是不还人,其所证名为不还果,亦即不还生于欲界中;即使是证量最差的三果人,于上流处处受生以后,仍是不断地往上一层次提升,终不退还,最后在无所有处天舍寿取无余涅槃。
  ─────────────────────────
  [注25]窥基菩萨此言所说非全正确,四阿含中确有记载慧解脱者或时有退,
  譬如雇鹿杖外道自害之阿罗汉。
  [注26]《成唯识论料简》卷1
  (CBETA,X48,no.806,p.357,b17-20//Z1:76,p.475,a11-14//R76,p.949,a11-14)
  虽然在《阿含经》中佛称沙门四种果位时,都说为多闻圣弟子,那是相对于凡夫人来说,所以声闻见道以上就可名为圣者;但也不能不注意一项事实,那就是佛有时细分简别的时候,也称他们为贤圣弟子。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6:【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无常故即无我,若无有我则无我所,如是知实正慧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有是色乃至少时,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近若远,此尽无我及以我所,如是称实正见所见。若受想、若行若识,若多若少若内若外若近若远,过去未来现在都无有我、亦无我所,如实知见。贤、圣弟子见是事已,即名多闻。于色厌恶,受想行识亦生厌恶。以厌恶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则解脱,得解脱故则解脱知见。若得解脱知见,即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注27]又如《长阿含经》卷21:【是故,贤、圣弟子知有为为大患,为刺、为疮,故舍有为,为无为行。】[注28]又如《杂阿含经》卷36:【世尊说偈答言:“从下踊出者,三明为最上;从空流下者,三明亦第一。贤、圣弟子僧,是师依之上;如来之所说,诸说之最辩。”】[注29]
  ─────────────────────────
  [注27]《大正藏》(CBETA,T02,no.100,p.486,a4-16))
  [注28]《大正藏》(CBETA,T01,no.1,p.141,b20-22)
  [注29]《大正藏》(CBETA,T02,no.99,p.264,a3-7)
  等而下之,如果今世不能证得解脱而取灭度,那么最少也要证得三果阿那含才能称为“圣者”;因为这个果位,虽然今生不一定能证得解脱而取灭度,但是死后可以从此不用再来(欲界)了!最上品的三果人,甚至可以在死后,如来藏(阿赖耶识)舍离色身,中阴身出现以后,立即入涅槃(中般涅槃);能够这样的人,是基于实证断我见加上离欲的功德,才能次第向上而获得解脱,才称得上是“圣者”。如释迦世尊说:【如上说;差别者,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若不解脱,而以彼法,欲法、念法、乐法,取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生自性光音天;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若不尔者,生少光天。】[注30]佛说三果阿那含(又称不还果)今世若证不到四果,不能当世解脱,但是修证最好的三果人仍是可以在中阴身(又称中有)现起后得般涅槃,而在“中有”阶段解脱。这怎么说呢?窥基菩萨有说:【中般不还,生结已尽;起结虽在,其势微弱;况“中有”生,其势但七日故,彼羸劣,得有余已,便入无余依。】[注31]
  ─────────────────────────
  [注30]《杂阿含经》卷31(868经)(CBETA,T02,no.99,p.220,a6-15)
  [注31]《瑜伽师地论略纂》卷6(CBETA,T43,no.1829,p.91,b24-27)
  证得三果阿那含者名为“不还”──不必再还来欲界受生就可般涅槃了,所以佛就说这个证得离欲果的三果阿那含人,也因此可以称为得解脱了,由此而称为“心解脱”。佛如是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注32];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注33],究竟苦边。】[注34]是故,声闻解脱道中可以称为“圣者”的,其实只有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二个果位而已,因为断我见又离欲界故;其他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本质上都只能称为“贤人”,唯断我见而未离欲界故,这样的说法比较符合真实,也才算是真的体察于声闻解脱道的佛意。
  ─────────────────────────
  [注32]此处得身作证,即发起初禅之意。
  [注33]证得无间等,意即证得非间断、非断灭的智慧。
  [注34]《杂阿含经》卷26(CBETA,T02,no.99,p.190,b15-20)
  (4)结语:综上三说以论“圣者”定位差别,于此可以了知佛之真意与佛之慈悲,为激励凡夫故,而对声闻初起二乘解脱道之“见地”时,即予赞扬他们已“预入圣者之流”了,名为预流果;但预入有二义,一为参预于圣者之流类中,二为预先计入圣者之流类中,此二,以后者为最符契佛意。这同时也是在鼓励、安慰于生死怀大恐怖的声闻人:“只要你们一见道,那么成办生死大事就不远了。所以,你们现在就可以预先算是‘圣者’,因为你们未来将要证得解脱了。”这是佛陀慈悲方便的为人悉檀!若是佛之真意,则不论是从大乘的佛菩提道来说,或依二乘的解脱道来说,都应依三乘菩提的不同以及修证层次的不同程度,而分别有“凡夫”、“贤人”、“圣人”三种称谓。以小乘声闻人来说,尚未进入初果须陀洹(或包含初果向)的人,称为“凡夫”;证得三果阿那含与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称为“圣人”;在中间果位的人,称为“贤人”。而大乘法中已如上说,不再重叙。至于所引窥基菩萨之说法亦复如是,祂虽说:“初入圣位唯预流向,其果圆满唯阿罗汉。”[注35]乍看起来,似乎皆以沙门四向四果为“圣者”,其实不然!何以见得?从祂所说“预流等小圣”[注36]话语之中,即能见之:非但初、二果,甚至于三、四果都不认同其堪称为大乘“圣者”,故说为“小圣”。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很正确的,因为未破“无始无明”──不破所知障──不知生命实相的声闻阿罗汉,哪有资格在唯一佛乘中被称为“圣者”!是以,究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佛的方便摄受声闻凡圣之说罢了,然而佛的心中是希望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在究竟说中,只肯定地上菩萨才是真正的“圣者”;因为初地以上菩萨有“道种智──无生法忍”,也已远离欲界爱、色界爱,而以大悲心故发起受生愿,亦已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故,可以无贪无惧而真正绍继佛祖衣鉢、续佛慧命,非唯可以真正撑起如来家业而无凡夫异生性了,亦能同时住持或复兴声闻乘解脱道法义及行门;但这个阶段的修证,却是必须依第七住位证得如来藏以后,才能渐次开展的。所以,否定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正法的“印顺‘思想’派”其继承者昭慧教授,主张初果预入圣流就是“圣者”,这是不符合声闻解脱道真实本质的,也是未能体察佛意者。若是方便说,声闻初果固然可以预先算是圣人,但毕竟非真实圣者,贪瞋仍盛故。昭慧教授图救印顺之过失,作出异说之后反而违逆圣教,过失更多,已证实昭慧教授若不是“吾爱吾师,不爱真理”者,即是根本不懂声闻果证的差别,益发证实昭慧只是声闻道中的凡夫罢了。
  ─────────────────────────
  [注35]《瑜伽师地论略纂》卷5(CBETA,T43,no.1829,p.82,c6-7))
  [注36]《金刚般若论会释》卷2(CBETA,T40,no.1816,p.763,b3)
  (二)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这几个果位可以称为“慧解脱”吗?
  昭慧教授文中认为初果到三果都可以称为慧解脱,即是阿罗汉,成为初果到四果都是阿罗汉;但《长阿含经》卷12教诫:【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所谓教诫。教诫者: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是为初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尽五下结,于彼灭度,不还此世,是为二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薄淫、怒、痴,得斯陀含,还至此世而取灭度,是为三教诫。或时有人不违教诫,三结尽,得须陀洹,极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堕恶趣,是为四教诫。】[注37]
  ─────────────────────────
  [注37]《大正藏》(CBETA,T01,no.1,p.78,a11-21)
  《长阿含经》卷17教示:【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即成阿罗汉。】[注38]
  ─────────────────────────
  [注38]《大正藏》(CBETA,T01,no.1,p.112,c16-18)
  《增壹阿含经》卷39教示:【断五下结,成阿那含。】[注39]
  ─────────────────────────
  [注39]《大正藏》(CBETA,T02,no.125,p.761,c10-11)
  依上述经文释迦世尊圣教:初教诫就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二教诫就是证得三果阿那含;三教诫就是证得二果斯陀含;四教诫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在这四种教诫的证境内涵与果位的区分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慧解脱”唯是“阿罗汉”之专称,因此只有“慧解脱阿罗汉圣者”,并没有“慧解脱阿那含圣者”,也没有“慧解脱斯陀含圣者”,更没有“慧解脱须陀洹圣者”。
  昭慧教授举说:“须深得法眼净,依法住智证初果。”由上文叙述可知,证初果时并非是慧解脱圣者,因为此时的须深只断我见、戒禁取见、疑见等三缚结而已,只起解脱道见地发起了──得到法眼净,还没有开始进入二果薄淫、怒、痴的薄地,遑论进证三果尽五下结而成离欲地,怎么可以说是已经断尽五上结,证已办地,成“慧解脱圣者”呢!外道须深初闻世尊说法时只得初果,只是预入圣流,既未得尽智、无生智,果未圆,如何能说是“慧解脱圣者”?所以,否定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正法“印顺‘思想’派”的昭慧教授,为了帮印顺说的“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这句话解套,因而将“圣者、慧解脱”二词扩大范围到“初果须陀洹”来说;这个说法如果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慧解脱圣者”,就有“慧解脱阿罗汉圣者”、“慧解脱阿那含圣者”、“慧解脱斯陀含圣者”、“慧解脱须陀洹圣者”等四种了,未审正信佛教弟子四众以为然否?讨论到这里时,也要同时再请问昭慧教授:您还以为然否?可否以文字向佛教界公开表明您在这件判果法义上的看法?早就逆料昭慧是无法在法义上回应的。若是强行回应时,一定只能在事相上答非所问或藉题诤讼罢了!若说这样还不是“因中说果”的大邪见,那又是什么?由此判定昭慧教授实属新创佛法、改易佛法的破法者。
  至于昭慧教授主张说:“三果以上的俱解脱圣者方能‘见法涅槃’。”与“有灭尽定经验而未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名之为‘身证’,可得不还果”等二句[注40],此中可知昭慧所说的“俱解脱圣者”一词,已包括灭除定障的三果“身证”不还果者。如此一来,就变成“俱解脱圣者”再增为二种:一种是三果(又称不还果)“身证”者,是昭慧自创的“俱解脱圣者”,以及“慧解脱、定解脱”俱皆证得的四果(俱解脱阿罗汉)“俱解脱圣者”了。
  ─────────────────────────
  [注40]《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首先,我们应当要知道,三果为什么称作三果?因为未得四果,分段生死的无明尚未断尽,所以才叫三果嘛!如果已经入四果中,那就不再叫作三果了;譬如第二名,不能说是第一名,也不能说“既是第二名,又同时是第一名。”如果可以这样三果四果不分、第一名第二名不分,那也只能说这是否定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正法的“印顺‘思想’派”的独家特产,并非佛法中的声闻菩提。再者,什么叫作“身证”?证得“身证”的人,叫作“身证人”,也就是在境界上也能亲到非非想天及灭尽定境界,不是像慧解脱能了知而尚未亲到,但身证人却仍无法出三界、入涅槃,未得慧解脱;什么叫作“俱解脱”?证得“俱解脱”的人,叫作“俱解脱人”──于定障及慧障二法俱皆解脱故,随时可以出三界故。既然名为“身证人”而仍无法此世即出三界,当然不应称为“俱解脱人”;如果已经是“俱解脱人”,那就应该改名为“俱解脱人”而不再叫作“身证人”了;否则,佛陀将身证与俱解脱的果证加以分说而建立为二种,就必然会成为戏论而非如实语者。然佛陀乃是真实语者,从无戏论,昭慧教授所说与佛相悖,是自创佛法;有智者应信佛语圣教,岂可信受一个未断我见的昭慧教授所言妄语。
  窥基菩萨《大乘法苑义林章》卷5说:【言慧解脱,能断慧障,未断定障,名慧解脱;言俱解脱者,定、慧二障全俱能尽,名俱解脱。】[注41]“慧解脱”与“俱解脱”不同的关键在于:“慧解脱者”于定尚不自在。为什么呢?是因为仍未解脱于定障,故仍未证入“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的缘故;“慧解脱者”修定修得最好的,可修到“无所有处成就游”(第七种识住),与“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二处识住),如佛所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注42]这是“慧解脱圣者”与“俱解脱圣者”的差别所在:一是定未俱修,另一则是定已俱修。因此,佛既然说:有证入灭尽定的“俱解脱人”,有未证入灭尽定的“慧解脱人”,也有证入灭尽定而未尽无明的“身证人”。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俱解脱人”、“慧解脱人”、“身证人”,这三种人的证量与果位是不同的。所以佛说“身证人”是与慧解脱、定解脱皆俱证得的“俱解脱人”有所不同,不同处在于因为“身证人”尚未证得“慧解脱”的缘故,所以“身证人”虽如同“俱解脱人”一样证得八解脱而成就灭尽定的证量,成为一个已经解脱于定障者,然而尚未离慧障故,因此始终没有慧解脱声闻无生智的证德,而无法成为慧解脱、定解脱皆俱证得的“俱解脱人”,故而只能称为“身证人”;所以“身证人”若是想要成为“俱解脱人”,佛说必须要加修不放逸行,断除我慢[注43]及灭除极微细舍心,以成就慧解脱所应有的无生智;如果无生智已经成就了,那么他就已经不是“身证人”,也不只是“慧解脱人”,而是“俱解脱人”了。
  ─────────────────────────
  [注41]《大正藏》(CBETA,T45,no.1861,p.331,c24-26))
  [注42]《中阿含经》卷24(CBETA,T01,no.26,p.582,a15-b4)
  [注43]我慢并非对他人生慢,而是乐于自我继续存在。
  昭慧教授主张“三果(又称不还果)身证”是“俱解脱圣者”,由此而成为有“俱解脱三果圣者”、“俱解脱四果圣者”二种。她这个主张也是大邪见,是自创佛法而与佛诤。
  由以上观察得知,印顺、昭慧师徒也者,于佛坏信、于法坏信、于僧坏信、圣戒荡然,是打著佛陀及佛法的名号来反佛陀、反佛法;他们所说的佛法也都是不可实证的,纵使自称有所证,也都是背逆佛语圣教的妄说,是故彼等自称为“印顺‘思想’”而非佛法,可谓恰如其分;况以“思想”来说佛教、佛法,本非正故。渠等一撮人也,适足以为当今、未来正信佛弟子众引以为戒者!(待续)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评破—释昭慧之错谬说法—专栏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71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评破—释昭慧之错谬说法—专栏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