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连载十一)
正雄居士
第二目如何选择善知识
现今有很多人都会说:“我在某某佛教团体,我是佛弟子,我在学佛。”实际上是真的在学佛吗?其实不尽然!他们大多只不过是造世间善业或熏习一些表相佛法的佛学常识而已,不算是真正的学佛,是还在外门流转的前方便中。又如现今一般社会慈善团体、外道、民间的鬼神信仰等等,也都在劝善、行善,但顶多只能说是公益慈善事业,属世间有漏善法,实质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佛!为何如是说呢?学佛真正的目的乃是成就佛道,是要具足了知:法界的事实、因果的根源正理,三界一切善法、恶法、染法、净法……都依据因果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而有。故亲证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乃是学佛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成就佛道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故需要发起证悟实相之大心,若没有发菩提心、证菩提心的清净善行,最多只是殁后生到欲界天享受,消耗此生行善所得的福报而已。典型的例子,譬如慈济“功德”会〔编按:依其本质其实应该称为“慈济福德会”,有福德而无功德故〕团体,上至堂头和尚,下至信仰他们的一般大众,都在行世间有漏有为之善法,对于解脱与成佛之道悉皆茫然无知;对于法界的实相都无法触及,又被邪见误导,以致否定第八识而皆不能证得,证严法师更主张“意识却是不生灭的”,公然违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的圣教;慈济上下都是未断我见、未证得菩提心而行善,永远不能现观三轮体空,故必生执著,因此都是有漏有为性的欲界善,如同佛门中之门外汉,不能进入佛法殿堂之中,仍属于外门流转的佛门凡夫,故不能说是真正在学佛,顶多乃是通外道法的人天善法,属于成佛之道的前方便中广修资粮而已,还没有资格说是真正的学佛者。但若如证严法师在书中暗示自己是地上菩萨的大妄语业,以及倡议意识常住不灭,违背圣教而公然与佛语相违,则已不是单纯的人天善法了,而是兼具破法及大妄语业了。
再说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比之于这些行世间善法之慈善团体则更是等而下之,他们表面是说造善业,其实是以寺院名义在做佛所禁止的出家人买卖营谋的赚钱事业,使得与他们所经营项目同性质的民间数种买卖行业受到挤压;是与世间诸百工行业争利,表面是说利益众生,其实是在损恼众生;像他们这样的团体,学人跟随著努力做义工,结果是共同成就破坏出家戒的三涂之业,未来世将承受破戒共业之不可爱异熟果。又《广论》团体之研讨《广论》,并无真修实证佛法之处,只能算是一般社会上的读书会,不能算是在学佛;而《广论》内涵对佛法之错解,更是将佛道次第扭曲颠倒,处处引众生入邪见陷阱,若学人无简择慧,又迷信宗喀巴之虚假名声依之而修,那就会陷众生入万劫不复之无明深坑永无出期。凤山寺《广论》团体又以开店赚得之钱财,提供给专弘《广论》之深重邪见团体而广弘传之,共同成就误导众生之共业;而学人最初乃是欲发大愿、欲学佛道,结果却因《广论》之无明邪见及邪教导而误入歧途,此乃世上最冤枉的事情。所以学人自己应该要有简择的智慧,要善选真善知识,善选法义正确的佛教团体,才能学到真正第一义谛的佛法,这才是此生学佛最重要的事。
学人寻觅真善知识时,首先要破除自己不如理思惟的心防,伏除慢心,以智慧为前导来简择,不可以著相,著相者必定不能找到真善知识。因此,简择善知识,须注意六点:一、善知识没有性别之分,善知识只有大丈夫性(菩萨性);世间法上色身所现或男或女,只要明心、见性便可离男女相,便能为众生宣说第一义谛法,此即是大丈夫性。因此,学人选择善知识时,切不可以执著男女相。二、善知识相貌没有美丑之分,美或丑是世间法才有的主观分别相;只要明心或见性,便是庄严相,依止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法相才是真正的庄严相,因此学者选择善知识时不可著于外表美丑相。三、善知识没有世间贵贱之分,有些善知识从来不贪名闻利养,一向安忍于贫贱工作,但却是菩萨示现,学者不可不知。四、假善知识大多伶牙利齿,善于辩说世间法;纵然讲得三藏十二部经,因未证悟故,顶多也只能依文解义而已,甚至错解经义;有些真善知识虽拙于口才,但凡有所说却都是第一义谛法,学人应以智慧辨别之。五、有大名声或有大道场,却不一定是真善知识,因未悟错悟之“大师”,所讲的都是戏论、世间法故;有些真善知识可能默默无闻,不为名闻利养,有缘弟子才能亲炙其法教而承受法益。六、善知识不一定现声闻出家之比丘、比丘尼相,现声闻相的法师不一定是善知识,因未证悟故,所说的法非第一义谛法;他们身现声闻出家相,但心却未必已出家,执著于世间法,只能称为凡夫僧;而现在家白衣相、菩萨出家相(童子、童女相)或少数现声闻出家相的胜义菩萨僧,有些是已悟得真心,有些是已眼见佛性,更有的是地上菩萨摩诃萨,能为大众宣说少分或多分胜妙之第一义谛法;其中虽有许多人示现在家身相,其中也有地上菩萨摩诃萨,却都是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与其他以在家相而出家的证悟者,同称为大乘胜义菩萨僧,都是佛的真子;声闻僧就算是初果乃至阿罗汉,仍都不是佛的真子,因为他们都不敢也不能荷担如来的成佛之道弘法家业故。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有四位已知确定是一生补处菩萨外,余四十九参中仅有六位是现声闻出家相的菩萨,而现在家相的出家菩萨(童子、童女),甚至现外道相的菩萨,则有四十四位之多〔编案:第五十参有两位菩萨〕。所以学者一定要打破“现声闻相的出家法师才是善知识,现白衣在家相的出家、在家菩萨不懂佛法”的错误观念,是故不可以表相来衡量善知识,若执声闻出家相为善知识者,当其遇到这四十八位现在家菩萨相的大善知识,则会大失佛道增上之利益,如此之人名为愚痴障重者。
时值五浊恶世末法之际,为了大乘了义正法法脉不断,衔佛之命再来人间,为了度众方便,而有大乘胜义菩萨僧以白衣示现于人间,宣说第一义谛法乃至种智之法,并广作法义上之辨正,只为救护被误导的学子回归正法。而“菩萨”二字并未写在脸上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众生纵使遇见了,也只视同路人,轻易放过于大菩萨座下受教之机缘。而既得利益之诸大山头的法师们,深怕名声、利养、世间表相地位受损,纷纷起而作无根诽谤,谤为“邪魔外道”,甚至藏密喇嘛们公然扬言修“诛法”欲诛灭之,岂知鬼神道之“诛法”势力,怎能得近圣位菩萨之左右呢!圣位菩萨及正法的护法神众之威德广大,岂是藏密所驱山精鬼魅、夜叉罗刹等所能接近,更何况想要加害诛杀。藏密如此虚妄想的作为,益显菩萨之大威德力丝毫不可侵犯,因此反而愈发勇猛。但那些所谓能修“诛法”的喇嘛们都已造下破坏三宝的大恶业,自招苦果却不自知;随其从学者更无辨别慧力,盲目随从而一起跟进,共造地狱之业,真是可怜悯之人也。
因此,修学佛法者想要寻觅真善知识,应先在佛前发菩萨清净大愿,才能与善知识之悲心相应,如此才有因缘能亲遇真善知识,遇见后才易得善知识之摄受。发菩萨清净大愿之后,还要亲自在佛前祈求值遇大乘了义究竟正法之缘早日成熟,发愿文如下供作参考:(录自正觉同修会同修发愿文)
(胡跪叉手唱念一遍:)
微妙甚深无上法 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 愿解如来究竟义(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胡跪叉手唱念:)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
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
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
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
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
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
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
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
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
(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
发愿文中所说之“见道”即是亲证空性心如来藏,此见道为进入佛门一窥堂奥的最基本条件。“重关”即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导师”即是能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修学第一义谛,更能在悟后指导进修别相智乃至种智的大善知识。“入宗门”即是进入佛法实证大门、正式开始学佛,此为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之始,未明心之前不能言真正学佛,只能说是随顺而行世间善法,属外门修的相似佛法,修集见道应有的资粮。“人无我”即是依如来藏所生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空的空相。“种智”即是地上菩萨应学应证的道种智。“法无我”即是深观如来藏更细腻之法无我相,以及现观如来藏辗转所生无量法之无我相,现观一切法都是依第八识如来藏心所生所显,外于如来藏即无一法可说,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通达以后即可证得初地菩萨一分无生法忍智。“圣性”即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圣者心性,乃大乘修道位之圣种性,此圣位菩萨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可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来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因见道所断二障异生性永除故,分证五分法身,非凡夫、阿罗汉愚人及贤位菩萨所能思议。“十无尽大愿”即是十回向位满心,即将入初地心的菩萨,所应发起的尽未来际都不暂舍之十项大悲愿,发此十无尽大愿来成就初地菩萨所需的增上意乐。“无生法忍”即是证得二种法无我后能安忍不退,此乃地上菩萨所证增上三学之智慧功德。学人若能理解其中的义理,并经常于佛前作如是发愿,在心中以至诚心真实发起愿文中的心向以后,必蒙诸佛菩萨摄受加持,此生想要值遇善知识,绝对不难。
第三目 听闻正法
什么是正法?则要先知道什么是四悉檀?悉檀的意思是应众生根器不同及法界实相的事实展现,而来述说如何成就佛法的唯一宗旨——亲证法界的实相,乃至成佛,施设有四种成就佛果的层面说法,以此来让众生明白,称为四悉檀。四悉檀具足时,即能具足从不同层面来宣说佛法的宗旨。一、世界悉檀:佛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蕴之生住异灭、三界六道有情生死流转及不得解脱之因、众生五蕴运作与差别,乃至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等等,皆有所由,乃是众缘而起,因缘假合之法,凡此种种皆属世界悉檀。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三乘解脱果,称为对治悉檀。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种智[注3],及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注4],大乘所谓正法即是专指此第一义悉檀而说,其他三种悉檀摄属“次法”的部分,用以助益正法的圆满。
─────────────────────────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
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是根本无分别智。
[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
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
[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
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
[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子具足了知而圆满了,
是佛地之智慧。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证有余、无余涅槃,以此化城引此心小慧劣之人,增其信心,期能发菩提愿,回入大乘成佛之道。如是二乘涅槃证已,亦回心大乘者,即不畏生死,此乃方便引导而回心菩萨法道,终究必将成就佛道,所以二乘相空之法,也只是方便权教之法,仍非第一义谛法。只有不共二乘之大乘菩萨道法,方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而证,是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空性心如来藏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眼见佛性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得种智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究竟成佛故,所以说唯有大乘不共二乘的菩萨法,才是第一义谛法。
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密教行者,师承中观应成派思想,否定第一义谛法,否定一切法之根本因——空性心如来藏,竟说一切法无因唯缘而起,一切法只是缘起性空,执无因唯缘论之缘起性空法为究竟,因而堕于二乘、凡夫所知之相空,无法实证空性。但是佛说二乘圣人舍寿入无余涅槃时仍有“本际”,“本际”即是《阿含经》中隐说的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入胎而住时能造名色之识,因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独存此识,非同断灭。而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人,说无有空性心如来藏,若依此说,则无余涅槃中即等同断灭,无异断见外道。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二乘无余涅槃之本际,又执著入无余涅槃时无有本际,只是空无断灭之相,又执著二乘法的蕴处界相空为究竟,如此已堕于一边断灭见之中,竟说是已证中观而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行,真是可笑之极;又因为恐惧堕于断灭空故,回头再将生灭法的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妄说意识是持一切善恶业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说是结生相续之识,故又兼具常见外道见。宗喀巴为了圆满他成佛之大梦,又将藏密邪法整理成了《密宗
道次第广论》,以怪诞淫秽之外道闺房贪欲法名为“金刚乘”,说为大乘菩萨道,论中所说全属欲界粗糙低劣的意识境界,堕于世俗凡夫异生的乱伦的境界中,却妄说是证得报身佛,妄想常抱女人行淫而永享淫乐,妄认此粗俗之淫乐境界即是报身佛之果报境界而名为报身佛境界,如此竟然也敢说是佛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金刚乘”是真实佛法而佛陀竟然不曾宣讲于经中。所以,只有唯一佛乘之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唯一佛乘之中分离出来利益不同根器的学人;真实佛法中没有一法可以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金刚乘”,所以“金刚乘”中所谓的佛法,都是外道性力派的邪法,都不是佛法,只是密教中人取自外道而虚妄冠于佛法之上,本非佛法、绝非佛法。是故第一义悉檀才是正法的根本,也就是空性心如来藏及其含藏之深妙法;这只有在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佛法中才有,二乘法中无,更非藏密“金刚乘”所能臆想之法。今观藏密所有的“佛法”中,与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全部相违背,故知全部不是佛法。
如此观之,《广论》之下士道:从念死无常、三恶趣、皈依到业果,都只属于世界悉檀之部分,都是世间法,都不及第一义谛。《广论》之中士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算是属于对治悉檀,仍不是第一义谛;而且《广论》之中士道所说法义,也与罗汉道、缘觉道的正法相违,仍认定意识是常住法,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不是真正的中士道。《广论》之上士道:其中所说的六度、四摄内容,仍是外门修习之相似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与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相违,当然也不是第一义谛。至于《广论》的后二章所说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表面上似乎是世间法中的四禅八定止观,但其内涵都只是常见与断灭见法,并不是正法;实际上《广论》的后二章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乃是依据藏密双身法而述说的,乃是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密宗道次第广论》而说的,乃是双身法初喜到第四喜中所谓的世间淫乐觉受境界,宗喀巴美其名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欺瞒不知情的密宗学人,以此方便引导密宗学人渐渐走入双身法的邪淫境界中,这个部分将在本书后文中说明,此处暂时略过不谈。至于《广论》所谓之“金刚乘”,更不能列入四悉檀中,因为那都是外道邪淫、大亏伦常之邪法故,都不符合佛法宗旨。由此可知,《广论》之三士道及“金刚乘”均非第一义谛法,因此说《广论》是外道邪法。
当学者了解何谓正法之后,要如何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萨地〉中说: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
论中法师二字的意思,是指一切出家、在家的弘法者,凡是实证三乘菩提而能为人演说正确佛法的人都是法师;若是教人执著于五阴、识阴等法的人,即使身披僧衣,也仍然不是法师,反而是佛陀所斥责的愚痴人;譬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真正的法师,是指教授正法之师;是为人讲解“蕴处界都是无常、当厌离、应灭尽、应离欲、证‘寂静法’”的人,才是真正法师,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若违背佛说五阴无常的正理,公然主张意识心是不生灭法的人,都不是法师;由此缘故,佛护、安慧、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及证严……等人,公然主张意识不生灭,教人不可断除意识,教人不要对意识生厌、灭尽,只想把与六尘相应而不寂静的意识保持不坏,不想灭尽意识的自我执著,不想取证寂静法的本识如来藏,都是公然违背佛语圣教的凡夫愚人,当然不是法师。
以上《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约是说,学者要以什么心态来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有四种,由四种再细分为十六相。一、要远离骄纵高傲的杂染心,有六种相:随应时节因缘而听,要恳切慎重的听,要心存恭敬的听,不是为了想要减损破坏而听,不是只为了随顺己师而听,不是为了寻求说法者的过失而听。二、要远离轻蔑傲慢的杂染心,则有四种相:对正法要有恭敬心、对说正法的法师要有恭敬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说法之师。三、远离胆怯懦弱的杂染心,有一种相:不妄自菲薄而轻视自己。具以上十一种相,是为无杂染心。四、无散乱心者有五种相而听闻正法:为求开悟或求解脱的希求心、住于不二念的专一心、用耳聆听的直心、去除邪执的清净心、用摄持一切的决定心来听。菩萨听闻正法时,应具此十六相来听闻正法。
第四目 如理思量
遇到善知识听闻其宣说佛法之后,应当详细思惟审量,他说的法是否符合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法?若不符合第一义谛,则应思量是否符合二乘解脱之法?或者只是人天善法?或者是藏密混合了鬼神淫秽法而名之为金刚法?如同他们年节时所跳的金刚舞,就清楚的显示都是在迎请鬼神前来,实为招祸却妄谓祈福!或者是以佛法名相来包裹外道之法?或者是只修福而不修道之法?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是假借佛法之名而行商业营谋赚钱之法?或者以一念不生之粗浅定境为究竟之法?或者以觉知心意识作为三世生命相续之法?或者是常见、断见之法?或者是藏密欲贪淫秽之法等等。然而学人会遇到如上所述的假名善知识,都是依于学人过去世所修、所种的种种因缘,而得遇不同层次的假名善知识。今生既然又遇上了,就当以定力慧力及正知见去思惟简择,除了符合佛所说之三乘菩提者以外,其他都非真善知识,是属于修学佛法者的恶知识,若遇到了就要赶快舍弃远离之;并且还要在佛前多作忏悔、发愿、回向,以减少累劫怨亲债主之障碍,并且祈求诸佛菩萨之加持,能亲遇真善知识。然后不断祈求寻觅,直到找著真善知识并且能依止随学第一义谛正法为止。
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读诵善知识所解说正法之后,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如理思惟,或在打坐中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在学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事,透过思惟可以使我们深心建立起正确的正法知见。如果只是听闻或读诵,不加以如理思惟,虽然有一些功用,也只不过是知识而已,不能成为智慧的受用,思慧不成就故。当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从思惟的过程及所得到的结论,那才是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经由如理作意的思惟可把善知识所说的法“消化吸收”而成为自己的法,成就思慧,这样才是真的在学法。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之后,于正法应如何思惟呢?《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本地分〉中有说:
云何菩萨于法正思?谓诸菩萨,1独居闲静,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先当远离不思议处,思惟彼法。2恒常思惟,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而无慢缓;是诸菩萨勇猛精进,3思惟法时,于其少分,以理观察而随悟入,4于其少分但深信解。5凡所思惟但依其义,不依其文;6如实了知黑说〔编案:亦作“默说”〕、大说,7正能悟入最初思惟。8既悟入已,数数作意,令得坚固。
此段文义分八点来说明:一、菩萨听闻正法之后,要独自到闲静的地方,把所听闻的法要,以好乐心来深入思惟,以好乐心来比量简别,以好乐心来详细观察;在思惟之前,要先远离不思议处;不思议处是指朝不应当思惟之方向去思惟,亦即是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有迷闷错乱之心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善知识处所听闻成就之闻慧”为前提。二、要经常思惟正法,正思惟时要努力不间断,要恳切慎重,要精进不懈怠;如此,于法所未知义才得以如实了知,于法已知义则更坚固不坏失,这样才是勇猛精进之菩萨。如此也显出如理思量法义的重要性。三、在思惟法义时,以自己少分的慧力,如理观察,深入了解法义;在观察过程中,不藉外缘,随此一分思慧成就而得悟入法义内涵之所指,使能更为深入的整理而心得决定。四、对甚深法理,能知自己此时之慧力不足,而不能通达,但于少分思慧的功德受用,而得以深信正解“此是真实,此正法是佛所言、所行”,如此于闻所未闻法安忍信受,才不生诽谤,远离衰患,无诸过失。五、思惟正法要依义理真实的内涵而生信解,不可依文字表面的意思来错解,如此依于四依之原则,于佛之密意才有因缘能悟入。六、对于佛在初转二乘《阿含经》隐覆密意而默说的“入胎识、取阴俱识”及二、三转显说、广说、大说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非心心、无心相心……等”,要能如实了知而建立正见。七、菩萨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时,正能悟入善知识所开示法界实相正理的最初思惟而实证之,就能证得过去所未证得的大乘无生忍。此处所说“大乘无生忍”的意思是:证得空性心的本来无生,并能安忍于空性心如来藏的本来无生,比之于七转识的虚妄性,了知如来藏本来无生性净涅槃,于此见地能忍不退。八、菩萨于见道证得大乘无生忍后,需要再数数作意,进而多方观察了知,如是数数验证而心得决定,因此观察验证之一分转依功德,使之坚固不退转。以上为圣弥勒菩萨所说的如理思量正法,在此如理思量成就之后,就能进而如法修证。
第五目 如法修证
《六祖坛经》卷一说:“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其意思是说:“如果要亲见成佛之性,就要自己努力去修,不可以悠哉悠哉的一天过一天,浪费时间与生命;万一无常到来时,下一念忽然断绝而不再生起了,这一生就完结了,再也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了。如果想要悟明大乘而能够亲见众生本具成佛之体性,就必须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来祈求获得善知识的摄受。”
当学者已选择简别了正确的善知识,就要对善知识生起信心,确信善知识能教导我修习大乘第一义谛法。更要对自己生起信心:我今生有缘觅得真善知识,今生就一定要努力修行,进而能够破参开悟、明心证真。开悟破参并非嘴巴讲讲而已!首先,学人要在解脱道上断除三缚结,三缚结就是身见结、戒禁取见结、疑见结;三缚结断了,取证声闻初果之功德,从此不认识阴及其变相为真实,证得此分功德后,去参禅时才不会总是落入意识心中,才有机会悟入大乘法道所说的真心如来藏。其次,要广植见道所需之福德,例如:在正法团体受三皈、持五戒,随时随地以净物供养三宝,经常作布施,护持正法不遗余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等等。然后,要对过去、现在的怨亲债主多作忏悔及功德回向。再来,要向佛菩萨祈求加持,并勇发菩萨大愿心。最后,要除慢心、妒心、私心、瞋心……等障道恶习恶性,若不勤除性障者,终究亦会退失正法;并且还要做的是无时无刻在动中勤修定力,如《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说是修定力,不是意识所缘的定相、定境。不断从善知识处听闻熏习正法,如理思量,如法修行,就会有“一念相应慧现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因缘成熟的一天。
而如法修证也是需要依循前面所说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所得的正知见与见地,而能够依教奉行、法随法行,自己能够确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能够在四威仪中如实的观察体验五阴十八界的虚幻不实,并能现观所证之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性、清净性、如如性、真实性、涅槃性……等诸多法性,如是能够数数的观察体验而受用之,以此转依二乘断我见的解脱功德,或者转依大乘明心证真的三德,依此功德法的清净无漏性,而修除自我七转识的染著有漏之体性,如法而修除七转识的执著贪染有取性,如法而证得自心如来藏的人、法无我性,如法而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智,如法而分证五分法身,乃至近三大无量数劫而得证究竟佛地的无边功德。如此之行,乃名之为“如法修证”,方名之为“法随法行”,故佛于最后说:“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亦即十方一切大圣主在因地时都是具此四法而证得大菩提果的。
因此,从亲近善友乃至到如法修证,都不是古今藏密诸师所说的那样;都必须是依据法界的事实,依据万法的根本──第八识──而修而证。若是依据藏密所说无上瑜伽双身法而修而证,那样的如“法”修证,其结果只有下堕三涂而已,对于断我见、亲证菩提都完全没有希望,更何况入圣位乃至成就佛道。(待续)
正雄居士
第二目如何选择善知识
现今有很多人都会说:“我在某某佛教团体,我是佛弟子,我在学佛。”实际上是真的在学佛吗?其实不尽然!他们大多只不过是造世间善业或熏习一些表相佛法的佛学常识而已,不算是真正的学佛,是还在外门流转的前方便中。又如现今一般社会慈善团体、外道、民间的鬼神信仰等等,也都在劝善、行善,但顶多只能说是公益慈善事业,属世间有漏善法,实质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佛!为何如是说呢?学佛真正的目的乃是成就佛道,是要具足了知:法界的事实、因果的根源正理,三界一切善法、恶法、染法、净法……都依据因果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而有。故亲证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乃是学佛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成就佛道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故需要发起证悟实相之大心,若没有发菩提心、证菩提心的清净善行,最多只是殁后生到欲界天享受,消耗此生行善所得的福报而已。典型的例子,譬如慈济“功德”会〔编按:依其本质其实应该称为“慈济福德会”,有福德而无功德故〕团体,上至堂头和尚,下至信仰他们的一般大众,都在行世间有漏有为之善法,对于解脱与成佛之道悉皆茫然无知;对于法界的实相都无法触及,又被邪见误导,以致否定第八识而皆不能证得,证严法师更主张“意识却是不生灭的”,公然违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的圣教;慈济上下都是未断我见、未证得菩提心而行善,永远不能现观三轮体空,故必生执著,因此都是有漏有为性的欲界善,如同佛门中之门外汉,不能进入佛法殿堂之中,仍属于外门流转的佛门凡夫,故不能说是真正在学佛,顶多乃是通外道法的人天善法,属于成佛之道的前方便中广修资粮而已,还没有资格说是真正的学佛者。但若如证严法师在书中暗示自己是地上菩萨的大妄语业,以及倡议意识常住不灭,违背圣教而公然与佛语相违,则已不是单纯的人天善法了,而是兼具破法及大妄语业了。
再说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比之于这些行世间善法之慈善团体则更是等而下之,他们表面是说造善业,其实是以寺院名义在做佛所禁止的出家人买卖营谋的赚钱事业,使得与他们所经营项目同性质的民间数种买卖行业受到挤压;是与世间诸百工行业争利,表面是说利益众生,其实是在损恼众生;像他们这样的团体,学人跟随著努力做义工,结果是共同成就破坏出家戒的三涂之业,未来世将承受破戒共业之不可爱异熟果。又《广论》团体之研讨《广论》,并无真修实证佛法之处,只能算是一般社会上的读书会,不能算是在学佛;而《广论》内涵对佛法之错解,更是将佛道次第扭曲颠倒,处处引众生入邪见陷阱,若学人无简择慧,又迷信宗喀巴之虚假名声依之而修,那就会陷众生入万劫不复之无明深坑永无出期。凤山寺《广论》团体又以开店赚得之钱财,提供给专弘《广论》之深重邪见团体而广弘传之,共同成就误导众生之共业;而学人最初乃是欲发大愿、欲学佛道,结果却因《广论》之无明邪见及邪教导而误入歧途,此乃世上最冤枉的事情。所以学人自己应该要有简择的智慧,要善选真善知识,善选法义正确的佛教团体,才能学到真正第一义谛的佛法,这才是此生学佛最重要的事。
学人寻觅真善知识时,首先要破除自己不如理思惟的心防,伏除慢心,以智慧为前导来简择,不可以著相,著相者必定不能找到真善知识。因此,简择善知识,须注意六点:一、善知识没有性别之分,善知识只有大丈夫性(菩萨性);世间法上色身所现或男或女,只要明心、见性便可离男女相,便能为众生宣说第一义谛法,此即是大丈夫性。因此,学人选择善知识时,切不可以执著男女相。二、善知识相貌没有美丑之分,美或丑是世间法才有的主观分别相;只要明心或见性,便是庄严相,依止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法相才是真正的庄严相,因此学者选择善知识时不可著于外表美丑相。三、善知识没有世间贵贱之分,有些善知识从来不贪名闻利养,一向安忍于贫贱工作,但却是菩萨示现,学者不可不知。四、假善知识大多伶牙利齿,善于辩说世间法;纵然讲得三藏十二部经,因未证悟故,顶多也只能依文解义而已,甚至错解经义;有些真善知识虽拙于口才,但凡有所说却都是第一义谛法,学人应以智慧辨别之。五、有大名声或有大道场,却不一定是真善知识,因未悟错悟之“大师”,所讲的都是戏论、世间法故;有些真善知识可能默默无闻,不为名闻利养,有缘弟子才能亲炙其法教而承受法益。六、善知识不一定现声闻出家之比丘、比丘尼相,现声闻相的法师不一定是善知识,因未证悟故,所说的法非第一义谛法;他们身现声闻出家相,但心却未必已出家,执著于世间法,只能称为凡夫僧;而现在家白衣相、菩萨出家相(童子、童女相)或少数现声闻出家相的胜义菩萨僧,有些是已悟得真心,有些是已眼见佛性,更有的是地上菩萨摩诃萨,能为大众宣说少分或多分胜妙之第一义谛法;其中虽有许多人示现在家身相,其中也有地上菩萨摩诃萨,却都是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与其他以在家相而出家的证悟者,同称为大乘胜义菩萨僧,都是佛的真子;声闻僧就算是初果乃至阿罗汉,仍都不是佛的真子,因为他们都不敢也不能荷担如来的成佛之道弘法家业故。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有四位已知确定是一生补处菩萨外,余四十九参中仅有六位是现声闻出家相的菩萨,而现在家相的出家菩萨(童子、童女),甚至现外道相的菩萨,则有四十四位之多〔编案:第五十参有两位菩萨〕。所以学者一定要打破“现声闻相的出家法师才是善知识,现白衣在家相的出家、在家菩萨不懂佛法”的错误观念,是故不可以表相来衡量善知识,若执声闻出家相为善知识者,当其遇到这四十八位现在家菩萨相的大善知识,则会大失佛道增上之利益,如此之人名为愚痴障重者。
时值五浊恶世末法之际,为了大乘了义正法法脉不断,衔佛之命再来人间,为了度众方便,而有大乘胜义菩萨僧以白衣示现于人间,宣说第一义谛法乃至种智之法,并广作法义上之辨正,只为救护被误导的学子回归正法。而“菩萨”二字并未写在脸上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众生纵使遇见了,也只视同路人,轻易放过于大菩萨座下受教之机缘。而既得利益之诸大山头的法师们,深怕名声、利养、世间表相地位受损,纷纷起而作无根诽谤,谤为“邪魔外道”,甚至藏密喇嘛们公然扬言修“诛法”欲诛灭之,岂知鬼神道之“诛法”势力,怎能得近圣位菩萨之左右呢!圣位菩萨及正法的护法神众之威德广大,岂是藏密所驱山精鬼魅、夜叉罗刹等所能接近,更何况想要加害诛杀。藏密如此虚妄想的作为,益显菩萨之大威德力丝毫不可侵犯,因此反而愈发勇猛。但那些所谓能修“诛法”的喇嘛们都已造下破坏三宝的大恶业,自招苦果却不自知;随其从学者更无辨别慧力,盲目随从而一起跟进,共造地狱之业,真是可怜悯之人也。
因此,修学佛法者想要寻觅真善知识,应先在佛前发菩萨清净大愿,才能与善知识之悲心相应,如此才有因缘能亲遇真善知识,遇见后才易得善知识之摄受。发菩萨清净大愿之后,还要亲自在佛前祈求值遇大乘了义究竟正法之缘早日成熟,发愿文如下供作参考:(录自正觉同修会同修发愿文)
(胡跪叉手唱念一遍:)
微妙甚深无上法 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 愿解如来究竟义(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胡跪叉手唱念:)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
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
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
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
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
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
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
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
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
(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
发愿文中所说之“见道”即是亲证空性心如来藏,此见道为进入佛门一窥堂奥的最基本条件。“重关”即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导师”即是能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修学第一义谛,更能在悟后指导进修别相智乃至种智的大善知识。“入宗门”即是进入佛法实证大门、正式开始学佛,此为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之始,未明心之前不能言真正学佛,只能说是随顺而行世间善法,属外门修的相似佛法,修集见道应有的资粮。“人无我”即是依如来藏所生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空的空相。“种智”即是地上菩萨应学应证的道种智。“法无我”即是深观如来藏更细腻之法无我相,以及现观如来藏辗转所生无量法之无我相,现观一切法都是依第八识如来藏心所生所显,外于如来藏即无一法可说,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通达以后即可证得初地菩萨一分无生法忍智。“圣性”即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圣者心性,乃大乘修道位之圣种性,此圣位菩萨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可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来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因见道所断二障异生性永除故,分证五分法身,非凡夫、阿罗汉愚人及贤位菩萨所能思议。“十无尽大愿”即是十回向位满心,即将入初地心的菩萨,所应发起的尽未来际都不暂舍之十项大悲愿,发此十无尽大愿来成就初地菩萨所需的增上意乐。“无生法忍”即是证得二种法无我后能安忍不退,此乃地上菩萨所证增上三学之智慧功德。学人若能理解其中的义理,并经常于佛前作如是发愿,在心中以至诚心真实发起愿文中的心向以后,必蒙诸佛菩萨摄受加持,此生想要值遇善知识,绝对不难。
第三目 听闻正法
什么是正法?则要先知道什么是四悉檀?悉檀的意思是应众生根器不同及法界实相的事实展现,而来述说如何成就佛法的唯一宗旨——亲证法界的实相,乃至成佛,施设有四种成就佛果的层面说法,以此来让众生明白,称为四悉檀。四悉檀具足时,即能具足从不同层面来宣说佛法的宗旨。一、世界悉檀:佛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蕴之生住异灭、三界六道有情生死流转及不得解脱之因、众生五蕴运作与差别,乃至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等等,皆有所由,乃是众缘而起,因缘假合之法,凡此种种皆属世界悉檀。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三乘解脱果,称为对治悉檀。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种智[注3],及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注4],大乘所谓正法即是专指此第一义悉檀而说,其他三种悉檀摄属“次法”的部分,用以助益正法的圆满。
─────────────────────────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
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是根本无分别智。
[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
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
[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
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
[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子具足了知而圆满了,
是佛地之智慧。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证有余、无余涅槃,以此化城引此心小慧劣之人,增其信心,期能发菩提愿,回入大乘成佛之道。如是二乘涅槃证已,亦回心大乘者,即不畏生死,此乃方便引导而回心菩萨法道,终究必将成就佛道,所以二乘相空之法,也只是方便权教之法,仍非第一义谛法。只有不共二乘之大乘菩萨道法,方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而证,是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空性心如来藏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眼见佛性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得种智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究竟成佛故,所以说唯有大乘不共二乘的菩萨法,才是第一义谛法。
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密教行者,师承中观应成派思想,否定第一义谛法,否定一切法之根本因——空性心如来藏,竟说一切法无因唯缘而起,一切法只是缘起性空,执无因唯缘论之缘起性空法为究竟,因而堕于二乘、凡夫所知之相空,无法实证空性。但是佛说二乘圣人舍寿入无余涅槃时仍有“本际”,“本际”即是《阿含经》中隐说的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入胎而住时能造名色之识,因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独存此识,非同断灭。而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人,说无有空性心如来藏,若依此说,则无余涅槃中即等同断灭,无异断见外道。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二乘无余涅槃之本际,又执著入无余涅槃时无有本际,只是空无断灭之相,又执著二乘法的蕴处界相空为究竟,如此已堕于一边断灭见之中,竟说是已证中观而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行,真是可笑之极;又因为恐惧堕于断灭空故,回头再将生灭法的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妄说意识是持一切善恶业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说是结生相续之识,故又兼具常见外道见。宗喀巴为了圆满他成佛之大梦,又将藏密邪法整理成了《密宗
道次第广论》,以怪诞淫秽之外道闺房贪欲法名为“金刚乘”,说为大乘菩萨道,论中所说全属欲界粗糙低劣的意识境界,堕于世俗凡夫异生的乱伦的境界中,却妄说是证得报身佛,妄想常抱女人行淫而永享淫乐,妄认此粗俗之淫乐境界即是报身佛之果报境界而名为报身佛境界,如此竟然也敢说是佛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金刚乘”是真实佛法而佛陀竟然不曾宣讲于经中。所以,只有唯一佛乘之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唯一佛乘之中分离出来利益不同根器的学人;真实佛法中没有一法可以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金刚乘”,所以“金刚乘”中所谓的佛法,都是外道性力派的邪法,都不是佛法,只是密教中人取自外道而虚妄冠于佛法之上,本非佛法、绝非佛法。是故第一义悉檀才是正法的根本,也就是空性心如来藏及其含藏之深妙法;这只有在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佛法中才有,二乘法中无,更非藏密“金刚乘”所能臆想之法。今观藏密所有的“佛法”中,与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全部相违背,故知全部不是佛法。
如此观之,《广论》之下士道:从念死无常、三恶趣、皈依到业果,都只属于世界悉檀之部分,都是世间法,都不及第一义谛。《广论》之中士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算是属于对治悉檀,仍不是第一义谛;而且《广论》之中士道所说法义,也与罗汉道、缘觉道的正法相违,仍认定意识是常住法,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不是真正的中士道。《广论》之上士道:其中所说的六度、四摄内容,仍是外门修习之相似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与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相违,当然也不是第一义谛。至于《广论》的后二章所说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表面上似乎是世间法中的四禅八定止观,但其内涵都只是常见与断灭见法,并不是正法;实际上《广论》的后二章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乃是依据藏密双身法而述说的,乃是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密宗道次第广论》而说的,乃是双身法初喜到第四喜中所谓的世间淫乐觉受境界,宗喀巴美其名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欺瞒不知情的密宗学人,以此方便引导密宗学人渐渐走入双身法的邪淫境界中,这个部分将在本书后文中说明,此处暂时略过不谈。至于《广论》所谓之“金刚乘”,更不能列入四悉檀中,因为那都是外道邪淫、大亏伦常之邪法故,都不符合佛法宗旨。由此可知,《广论》之三士道及“金刚乘”均非第一义谛法,因此说《广论》是外道邪法。
当学者了解何谓正法之后,要如何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萨地〉中说: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
论中法师二字的意思,是指一切出家、在家的弘法者,凡是实证三乘菩提而能为人演说正确佛法的人都是法师;若是教人执著于五阴、识阴等法的人,即使身披僧衣,也仍然不是法师,反而是佛陀所斥责的愚痴人;譬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真正的法师,是指教授正法之师;是为人讲解“蕴处界都是无常、当厌离、应灭尽、应离欲、证‘寂静法’”的人,才是真正法师,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若违背佛说五阴无常的正理,公然主张意识心是不生灭法的人,都不是法师;由此缘故,佛护、安慧、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及证严……等人,公然主张意识不生灭,教人不可断除意识,教人不要对意识生厌、灭尽,只想把与六尘相应而不寂静的意识保持不坏,不想灭尽意识的自我执著,不想取证寂静法的本识如来藏,都是公然违背佛语圣教的凡夫愚人,当然不是法师。
以上《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约是说,学者要以什么心态来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有四种,由四种再细分为十六相。一、要远离骄纵高傲的杂染心,有六种相:随应时节因缘而听,要恳切慎重的听,要心存恭敬的听,不是为了想要减损破坏而听,不是只为了随顺己师而听,不是为了寻求说法者的过失而听。二、要远离轻蔑傲慢的杂染心,则有四种相:对正法要有恭敬心、对说正法的法师要有恭敬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说法之师。三、远离胆怯懦弱的杂染心,有一种相:不妄自菲薄而轻视自己。具以上十一种相,是为无杂染心。四、无散乱心者有五种相而听闻正法:为求开悟或求解脱的希求心、住于不二念的专一心、用耳聆听的直心、去除邪执的清净心、用摄持一切的决定心来听。菩萨听闻正法时,应具此十六相来听闻正法。
第四目 如理思量
遇到善知识听闻其宣说佛法之后,应当详细思惟审量,他说的法是否符合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法?若不符合第一义谛,则应思量是否符合二乘解脱之法?或者只是人天善法?或者是藏密混合了鬼神淫秽法而名之为金刚法?如同他们年节时所跳的金刚舞,就清楚的显示都是在迎请鬼神前来,实为招祸却妄谓祈福!或者是以佛法名相来包裹外道之法?或者是只修福而不修道之法?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是假借佛法之名而行商业营谋赚钱之法?或者以一念不生之粗浅定境为究竟之法?或者以觉知心意识作为三世生命相续之法?或者是常见、断见之法?或者是藏密欲贪淫秽之法等等。然而学人会遇到如上所述的假名善知识,都是依于学人过去世所修、所种的种种因缘,而得遇不同层次的假名善知识。今生既然又遇上了,就当以定力慧力及正知见去思惟简择,除了符合佛所说之三乘菩提者以外,其他都非真善知识,是属于修学佛法者的恶知识,若遇到了就要赶快舍弃远离之;并且还要在佛前多作忏悔、发愿、回向,以减少累劫怨亲债主之障碍,并且祈求诸佛菩萨之加持,能亲遇真善知识。然后不断祈求寻觅,直到找著真善知识并且能依止随学第一义谛正法为止。
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读诵善知识所解说正法之后,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如理思惟,或在打坐中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在学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事,透过思惟可以使我们深心建立起正确的正法知见。如果只是听闻或读诵,不加以如理思惟,虽然有一些功用,也只不过是知识而已,不能成为智慧的受用,思慧不成就故。当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从思惟的过程及所得到的结论,那才是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经由如理作意的思惟可把善知识所说的法“消化吸收”而成为自己的法,成就思慧,这样才是真的在学法。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之后,于正法应如何思惟呢?《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本地分〉中有说:
云何菩萨于法正思?谓诸菩萨,1独居闲静,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先当远离不思议处,思惟彼法。2恒常思惟,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而无慢缓;是诸菩萨勇猛精进,3思惟法时,于其少分,以理观察而随悟入,4于其少分但深信解。5凡所思惟但依其义,不依其文;6如实了知黑说〔编案:亦作“默说”〕、大说,7正能悟入最初思惟。8既悟入已,数数作意,令得坚固。
此段文义分八点来说明:一、菩萨听闻正法之后,要独自到闲静的地方,把所听闻的法要,以好乐心来深入思惟,以好乐心来比量简别,以好乐心来详细观察;在思惟之前,要先远离不思议处;不思议处是指朝不应当思惟之方向去思惟,亦即是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有迷闷错乱之心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善知识处所听闻成就之闻慧”为前提。二、要经常思惟正法,正思惟时要努力不间断,要恳切慎重,要精进不懈怠;如此,于法所未知义才得以如实了知,于法已知义则更坚固不坏失,这样才是勇猛精进之菩萨。如此也显出如理思量法义的重要性。三、在思惟法义时,以自己少分的慧力,如理观察,深入了解法义;在观察过程中,不藉外缘,随此一分思慧成就而得悟入法义内涵之所指,使能更为深入的整理而心得决定。四、对甚深法理,能知自己此时之慧力不足,而不能通达,但于少分思慧的功德受用,而得以深信正解“此是真实,此正法是佛所言、所行”,如此于闻所未闻法安忍信受,才不生诽谤,远离衰患,无诸过失。五、思惟正法要依义理真实的内涵而生信解,不可依文字表面的意思来错解,如此依于四依之原则,于佛之密意才有因缘能悟入。六、对于佛在初转二乘《阿含经》隐覆密意而默说的“入胎识、取阴俱识”及二、三转显说、广说、大说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非心心、无心相心……等”,要能如实了知而建立正见。七、菩萨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时,正能悟入善知识所开示法界实相正理的最初思惟而实证之,就能证得过去所未证得的大乘无生忍。此处所说“大乘无生忍”的意思是:证得空性心的本来无生,并能安忍于空性心如来藏的本来无生,比之于七转识的虚妄性,了知如来藏本来无生性净涅槃,于此见地能忍不退。八、菩萨于见道证得大乘无生忍后,需要再数数作意,进而多方观察了知,如是数数验证而心得决定,因此观察验证之一分转依功德,使之坚固不退转。以上为圣弥勒菩萨所说的如理思量正法,在此如理思量成就之后,就能进而如法修证。
第五目 如法修证
《六祖坛经》卷一说:“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其意思是说:“如果要亲见成佛之性,就要自己努力去修,不可以悠哉悠哉的一天过一天,浪费时间与生命;万一无常到来时,下一念忽然断绝而不再生起了,这一生就完结了,再也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了。如果想要悟明大乘而能够亲见众生本具成佛之体性,就必须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来祈求获得善知识的摄受。”
当学者已选择简别了正确的善知识,就要对善知识生起信心,确信善知识能教导我修习大乘第一义谛法。更要对自己生起信心:我今生有缘觅得真善知识,今生就一定要努力修行,进而能够破参开悟、明心证真。开悟破参并非嘴巴讲讲而已!首先,学人要在解脱道上断除三缚结,三缚结就是身见结、戒禁取见结、疑见结;三缚结断了,取证声闻初果之功德,从此不认识阴及其变相为真实,证得此分功德后,去参禅时才不会总是落入意识心中,才有机会悟入大乘法道所说的真心如来藏。其次,要广植见道所需之福德,例如:在正法团体受三皈、持五戒,随时随地以净物供养三宝,经常作布施,护持正法不遗余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等等。然后,要对过去、现在的怨亲债主多作忏悔及功德回向。再来,要向佛菩萨祈求加持,并勇发菩萨大愿心。最后,要除慢心、妒心、私心、瞋心……等障道恶习恶性,若不勤除性障者,终究亦会退失正法;并且还要做的是无时无刻在动中勤修定力,如《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说是修定力,不是意识所缘的定相、定境。不断从善知识处听闻熏习正法,如理思量,如法修行,就会有“一念相应慧现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因缘成熟的一天。
而如法修证也是需要依循前面所说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所得的正知见与见地,而能够依教奉行、法随法行,自己能够确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能够在四威仪中如实的观察体验五阴十八界的虚幻不实,并能现观所证之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性、清净性、如如性、真实性、涅槃性……等诸多法性,如是能够数数的观察体验而受用之,以此转依二乘断我见的解脱功德,或者转依大乘明心证真的三德,依此功德法的清净无漏性,而修除自我七转识的染著有漏之体性,如法而修除七转识的执著贪染有取性,如法而证得自心如来藏的人、法无我性,如法而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智,如法而分证五分法身,乃至近三大无量数劫而得证究竟佛地的无边功德。如此之行,乃名之为“如法修证”,方名之为“法随法行”,故佛于最后说:“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亦即十方一切大圣主在因地时都是具此四法而证得大菩提果的。
因此,从亲近善友乃至到如法修证,都不是古今藏密诸师所说的那样;都必须是依据法界的事实,依据万法的根本──第八识──而修而证。若是依据藏密所说无上瑜伽双身法而修而证,那样的如“法”修证,其结果只有下堕三涂而已,对于断我见、亲证菩提都完全没有希望,更何况入圣位乃至成就佛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