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 讲于正觉新竹讲堂成立时
(连载一)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
“向导师一问讯!”(大众问讯,同称):阿弥陀佛!
新竹讲堂助教林伟仁老师的引言:
各位菩萨!首先非常感谢 导师,还有诸位亲教师、法师们今天莅临正觉同修会的新竹讲堂共同来聆听 导师的开示。非常谢谢导师给我们这个机会,他亲自从台北下来为我们开示;也非常谢谢我们新竹地区的所有菩萨们,大家在两个多月时间很快的把新竹道场设立起来!
接著介绍今天来的几位贵宾:首先介绍的是正觉同修会理事长——释悟圆师父。悟圆师父一早就赶过来帮我们主持佛像的安座、洒净法会,非常谢谢他!
接著介绍我们的教学组组长——蔡礼政老师。蔡礼政老师也是新竹人,而且还是新竹交通大学毕业的,所以跟新竹有非常深的渊源,他是企管硕士,不论在世间法或是在出世间法上面,都是非常有素养的一位亲教师,他即将为我们新竹共修处新开课的禅净班担任亲教师。
接著介绍的是陆正元老师,陆老师在我们讲堂是非常资深的一位亲教师。
接著介绍的这一位是我们台修处的杨正旭老师。
再下来介绍我们这里的环境设施和一些规定:当演讲完毕,大家要离开的时候,从大门口出去时,正面跟左边都有楼梯,两个楼梯都可以使用;因为电梯很小,没办法搭乘很多人,所以请大家离开时尽量走楼梯下去。洗手间的位置在柜台后面,靠近前面的这间是女厕,再过去那一间是男厕。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有哪位菩萨需要上洗手间,请向上问讯以后就直接离席,不必请示。接著请各位菩萨注意二件事情:第一、请不要录音或是录像,第二件事情是请您把手机确实关掉,以免妨碍别人听讲。时间非常宝贵,现在就把时间交给导师。
谢谢各位!
阿弥陀佛!
导师的开示内容如下:
我们在说法的过程中,诸位随时可以离席去洗手间,不用征求同意;因为原则上我将会连续三个钟头讲完,中途不休息,所以请直接自行去洗手。今天我们的新竹共修处成立了,既然新成立安座开光而被邀请来了,当然不可无“法”而说,所以针对新竹讲堂的助教与义工菩萨们提出来的几个题目,我选了一个看来是很随俗的题目,叫作“随缘”。不过这个“随缘”,题目虽然蛮随顺世俗的,但其实我讲的随缘跟诸位想象的随缘,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以下就请诸位指教:
第一章 前言
这个“随缘”,本来是世间的善法,但不是大乘佛法中的善法。可是在大乘佛法中,另外有深妙的随缘深意,诸位刚才已拿到我们发的影印数据,大概已经稍微知道有些什么随缘的内容要说了。大乘佛法的本质,是积极进取的善法,所以菩萨的道,本来就不是消极的,假使菩萨所修的道是消极的法,就无法长时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而成佛,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在很早期——在还没有破参之前,我对菩萨道的概念就与一般人不一样;我当时曾经对许多人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菩萨道是积极的、是进取的、是奋发的、是慈悲的、是精进的,而不是消极与悲观的;当时似乎有许多人不能接受,但是现在已证明菩萨道确实是如此。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不是消极的法,与声闻解脱道的消极心态不同,所以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但是大乘法也有消极而随缘的一面,就是对“五欲”随缘,在世间法上并不积极争取;不过,在布施财物、修证佛法及法布施上面,一定是积极进取而没有懈怠的。
大乘法中的学人,是指北传佛法的佛弟子;我们都属于北传佛法,而北传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既然我们修学的佛法,不是南传的二乘解脱道,那么我们对于大乘的佛法,自然就应该先有正确的认知。大乘佛法是函盖二乘解脱道的,一般人总是以为佛法的修证不外乎求解脱、出三界生死;但若是单只求出三界生死,不必用到大乘佛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够了:只要把我见、我执以及我所执断除了,就可以出三界了,不必亲证实相。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为大乘佛法的修学,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后、成佛之前的恒常利乐众生而永无终止;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的自了汉;也必须修证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乐菩萨根性的有情。所以大乘佛法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实相的修证,以及实相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修证。正由于有一切种子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但是在成佛的过程中,必然也无可避免的必须兼摄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函盖了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具足三乘菩提的。
因此,大乘学人对于成佛的久远之道,于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能持续不断精进的修持,达到最后的福慧圆满究竟成就佛道,那必然是进取之法而不是消极之法;所以大乘法中的学人,在佛法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上面,都是积极而精进修行的,所以在人间寻找真实佛法作依止的时候,一定是积极努力去寻求,不会随顺于懈怠的恶缘,也不会随顺于误导众生的恶法缘;所以大乘佛法修行者的随缘心态,必然与世俗人的随缘心态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大乘学人对于佛法的修学,必然有其随缘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随缘的一面;因此并不是凡事都随缘的,而是在简择之后才决定随缘或者不随缘;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态一定是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做了抉择,然后对善法随缘、对恶法不随缘。
第二章 理随缘与事随缘
第一节 理随缘与事随缘绪论
既然如此,当然我们就要谈到“随缘”的真义了!随缘——我们的说法与一般人的说法当然有所不同,在这里分为“理随缘”和“事随缘”二个部分来加以说明。关于“理随缘”的部分,先做一个大略的说明:大乘法中所谓的开悟、所谓的明心、所谓的见道,就是禅宗讲的参禅有结果而破参了。大乘见道其实就是证得实相心的随缘性,这叫作“理”上的随缘。“理”是指法界的实相正理,离开法界的实相、实际,就不可能有一切法,不可能有二乘的解脱道,也不可能有成佛时的一切种智。但是法界实相是什么?是说万法的本源,是说依这个本源而使万法可以生而又灭,灭了又生,永续不断的出生万法的生灭现象,永续的存在著万法的缘起性空。所以万法的实相──缘起性空的根源,就是能生万法、也能显示万法缘起性空的心,祂就是实相心。这个实相心,“祂”究竟是什么?“祂”其实就是大家所常听到的一个名相:叫作“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又名为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祂有许多的名字,譬如在《阿含》里面说祂叫做心,或说是如、真如、本际、实际,甚至在《杂阿含》里面还有一部经直接说祂就是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在禅宗里面又名为本地风光、真如、本来面目……等。而这个如来藏心是万法的根源,祂的体性是随缘的,祂的随缘是如何的随缘呢?我们随后会分成五点来说。但是这里要先说明:菩萨精进修学佛法,这是在意识心上来讲的,不是从如来藏自身来讲的;所以积极进取的心,只是意识心的行为,而不是第八识如来藏本身的行为,这是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不过,假使是证悟之后,你将会改为另一个说法:精进修行其实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不是单一的意识心所能成就的。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而开悟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祂把我执和我所的执著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了知自己虚妄了!
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我所产生贪爱的执著,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著,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并无所得,也是从来无所失的。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二种现观的缘故,从此不再看重世间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够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自性,从此以后息灭贪、瞋、痴,不再于世间法生起严重的执著;从此以后可以随顺于世间法,但是不会像二乘圣人一样死后入灭,并且开始世世精进的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而无止息。菩萨这种智慧现观,是双具“理随缘”以及“事随缘”的,可是不会改变他精进修行和利乐众生的行为与心态。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本修证。
第二节 理随缘
关于理随缘,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类,分为五目来说明:
第一目 随众生心之缘
这个理随缘又分为二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说实相心如来藏,祂会随众生之缘而运作。这是说,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永远会随顺众生心行的因缘来运作,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的意思啦!那么众生在世间,由意识与意根在运作,总是会有所欲,也会有所厌恶;然而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都能随顺众生意识、意根的心想而运作,从来不会自己决定要作或不作,所以祂是随缘的,不会自作主张。假使如来藏不是随缘的恒顺众生,而是自己会有所主张的,那么所有的有情在人间都将无法生活。想想看,我们觉知心以及作主的意根,时常有喜怒哀乐,也会喜欢、也会厌恶,所以会做许多的决定:决定要继续享受、或决定要赶快远离;可是如果你的如来藏祂也跟你一样有喜怒哀乐,也会做种种思量决定,那么每一个人都将会成为精神病患,成为双重人格者。所以真实心是恒时随缘、随顺众生的,就像普贤十大愿王讲的恒顺众生一般;祂自己从来都没有意见,永远随顺众生的心想而运行,这叫作了众生心行。众生心在想什么?想要什么?祂都知道,众生想瞒也瞒不过祂的。
这个了众生心行,不是证悟之前的佛弟子们所能了知的,所以悟前就无法真的证解般若了!只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证悟如来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了众生心行”是很多人在《维摩诘经》中曾经读过的,不过,一般法师都会解释说:“如果你把觉知心修行到很清净以后,众生在想什么,你就会知道了。”那就叫作依文解义啊!可就免不了三世佛怨哪!也就是说,这样的解释是误导了学佛人;你们学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被误导了,后来也知道是被误导了,难道心中不怨吗?(大众答道:会怨!)当然会怨。所以才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哪!但“了众生心行”其实不是他们讲的那种意思,而是说如来藏于一切随缘之中,却能了知你意识与意根在想什么?你决定要做什么?祂完全了知,你绝对无法欺骗祂,这才叫作“了众生心行”。所以,“了众生心行”所说的“众生”,是指自己五阴中的觉知心众生,不是指别人那个众生啦!所以对“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的“知、了”的定义,得要稍微了解,否则就会误解佛法了!既然能了众生心行,这个菩提心是有知的,当然是有知有觉而不是无知无觉的纯属名言施设。可是这个知是第八识菩提心的知,所讲的知并不是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的知,而是指祂能了知你的心行,了知你觉知心与意根在想什么事情?决定要做什么?但完全不是六尘中的知觉。
可是这个知觉,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得要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现前领受祂的这个知觉,所以说祂的知觉性极为微细而完全不在六尘中运作,因此,真实唯识门中就把专在六尘外起知觉的祂,定名为细心。这个细心是说第八识,祂的知觉性是极微细而专在六尘外运作的;一般人及错悟者所说的细心,则是意识觉知心,都是在六尘中有知有觉的第六识;所以这二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不可以混为一谭。因为祂是知觉上极细的第八识心,所以证知祂的这个知觉以后,就有了般若实相智慧,就是证得本觉智的菩萨;祂的这个知觉有很大的功德,无边广大;但是众生每日受用而无所知,因此禅宗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日用而不知。”
这个日用而不知,一般众生都不能了解;乃至学禅十几年之后成为老参了,仍然不能真的了解,所以就有一个古时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玄沙师备禅师的公案。有一天,有个当官的人去拜访,接待就坐之后,他问玄沙禅师:“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随口就说:“吃果子吧!”就把果子端给他,他就拿了个枣子吃啰!可是他吃果子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在吃果子的时间这么长,禅师都没有为我回答?”好不容易三口并两口把果子吃完了,玄沙还是没有回答,他就赶快再问:“禅师啊!如何是日用而不知?”那玄沙禅师就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慢条斯理、漫不经心的回答完了!可是他还是只能继续保持原来的迷惑,终究不能了知。这公案似乎很深,可是这个看来很深的公案,对于在座某些从台北讲堂赶来参与这个法会的已明心者来讲,其实就讲得太分明了!怎么会不知呢?可是,毕竟能知道众生的如来藏在什么处日用,也知道众生始终不知这个日用的人,毕竟永远都是少数人——智者永远都是少数人。
这种“日用能知的人永远是少数人”的情况,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不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才如此的,所以古来就一直都有很多日用而不知的人;但是却有更多不懂“日用而不知”的人,装著已经知道“日用而不知”的模样,到处在笼罩别人。如来藏其实是非常亲切的,众生不知道祂,祂却知道众生。因此,众生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只是祂这个知,不是像意识觉知心属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所以祂对六尘是不加了别的。这并不是经由修行之后,故意处在一念不生中,而对六尘不加了别;而是从无始劫以来,祂一向就是不对六尘加以了别的。所以许多道场把意识心修行清净、一念不生之后,故意不去了别六尘,就说是证得无分别心了,那其实仍然是意识觉知心,其实是仍然在不断了别六尘的,不是真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正确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修禅方法。
真实的佛法,是继续保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了知性,而去亲证另一个在六尘外能做种种了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来都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这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亲证无分别心。而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固然在六尘中不做任何分别,可是在六尘外却有无量无数的分别,才能使众生处于三界六道之中正常的生存与运作,所以祂不是像石头与木块一样的完全无分别,只是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已。所以,无分别心的意思是指祂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不是如同石头一样的完全无分别,而且祂对六尘外的种种法都能分别,所以经中才会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就是这个道理。但祂在六尘中完全不作分别、不领受苦乐触,不像离念灵知心的意识觉知心,打坐三、五小时下来就一定会领受腿痛,不再是无分别、不受六尘了!只有不知苦乐的心,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离念灵知心静坐久了,已经了知腿痛了,已经分别而知是腿痛了,那就是分别心。但这时的离念灵知心正在领受腿痛时,第八识如来藏却仍然是无分别、不领受六尘中的痛觉,而且仍然依照祂自己的功德性继续运作不断,使离念灵知心可以继续领受痛觉,而且在其它方面仍然继续随缘而运作不断,所以祂可以随缘而任运,不被六尘中的苦乐觉受影响,这就是祂的第一个随缘——随于众生心想之缘而运作。祂没有任何的意见,而不停止祂自己的功德性,随众生心想而继续运行不断,这就是“理随缘”的第一个部分。
第一目中的第二部分的“理随缘”,是说祂随顺世俗意识心,随顺凡夫的神通意识心之所欲,生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这个部分,可能这样讲,诸位还是不太懂,我们稍微说明一下:有许多人好乐神通,特别是外道修行者;他们修学神通的目的,是因为可以向世人炫耀、获取名闻与利养。他们的神通境界是从哪里来的?是他的意识心变现的吗?其实不是!可是他们总以为神通境界的相分都是他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但为什么不是他们的意识心变现的?我们后面还会说到,现在就暂时不说它。不过他们所受用的神通境界之相分(神通境界的五尘境),其实还是背后的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不是他们的意识所能变。意识只能处于神通境界的相分中,去作苦乐受的接受而已。所以如来藏有另一个随缘性,就是随顺世俗凡夫有神通者的意识心希望,而配合变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出来。除此以外,祂也能随于八地菩萨的意识心作意的因缘,而变现出种种能利乐众生的物质,也就是八地菩萨所变现的种种定果色,这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
第二目 随应众生果报之缘
如来藏的第二类“理随缘”的随缘性,我们要再把它分成A、B、C、D、E五点来说;祂的这种随缘性,是指随顺而感应众生果报的缘,这其实就是在讲“三界唯心”的道理。
A:从人间来说,凡是人间众生所需要的物资,都由如来藏感应变化而实现了物资的受用,所以就有抟食与触食的苦乐受等觉触。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共业众生的如来藏收藏的共业种子功能的实行而有的,所以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共业众生的如来藏本有的、随顺业种的、随缘性而变现的,这是第一种随应众生果报的随缘性;因为有这种随应众生业种果报的随缘性,所以说如来藏是随缘的,祂绝对不会逃避恶业种而贪著善业种,只是随顺业种而实行果报。
B:人间如此,欲界六天也是如此。至于色界天人,他们仍然有天身,有天身就必须有天界宫殿安身、有天身就会产生觉触。因此,色界天人有身乐可以觉触,也成就了触食;他们以这个乐触为天身之食而被称为“禅悦”。这个身乐触食的内相分,其实仍是由如来藏的随缘性而成就的:随顺色界定的种子而变现定境中的乐触内相分于色界身中。
C:可是无色界天人,他们都没有触食,只有意思食以及识食。意思食、识食,是从如来藏及意根和意识上面来运作的,但是如果离开如来藏、意根、意识的意思食及识食,无色界天人的意识就不能存在了;因为如果离开了相分(特别是说无色界的定境相分),意识就不可能存在。而那个意识相应的定境相分,其实仍然是如来藏所变现的,无色界天都以这个定境相分为食,成就无色界天的有情功德。所以如来藏有这些随缘性,随著意识心修证高下的不同,而变现出不同的定境中的境界相,成就了无色界天人识食体性的功德。但是不可以因此就误会说:“这触食、意思食和识食,只存在色界。”也不可以因此而误会说:“意思食及识食只存在于无色界。”其实这三种食也和我们人类住在人间时的抟食同在的,我们在人间或在欲界天中都会有抟食,若没有抟食就不能生存;但其实其它的三种食,也都和我们的抟食同在一处,就看个人修证高下而如何领略而已。既然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有四种食,都是依于如来藏异熟种子的随缘性而产生的,,而众生的生命又不能离意识而正常的存在,意识又必须依于如来藏所变现的相分而存在,因此意识就只能在六尘中领受六尘的苦乐报,不可能离六尘而存在。因为在六尘中才会有苦乐报,离开六尘就不可能有苦乐报,而这一些苦乐报的种种相分,其实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然后众生的觉知心——意识,就处于这些相分中来受报;而如来藏显现这些相分的功能,并不是由意识来全部或局部掌控的,而是祂有自己的随缘性,只要众生的意识到达某一种境界层次,祂显现的相分就会跟著意识提升到某一种境界而示现出来;譬如,修得神通的人,如来藏就为他示现神通中的境界相。祂都是随缘而作的,不会特地与意识对抗而作不同的对应,所以祂有随缘性。
D:再来说矿物的生成以及一切植物的生、成、熟、烂,都使我们人间众生可以在食物的烂坏体性上面成就饮食的功德性;而这也是实相心如来藏的随缘性之一。我们在人间不可能离开饮食,而饮食的来源都从土地中来,所以《阿含经》中佛说:“过去无量劫食土众生,于今食土。”也就是说,过去无量劫就发愿一直要在人间行菩萨道的众生,如今经过很多劫了,仍然在人间吃土。吃土是指食用土地所生长的食物,当然不是直接吃土,是间接的吃土啦!佛在《阿含经》中说了这个道理,就作了一个譬喻说:“菩萨也是如此,过去无量劫以来不断熏习如来藏法的人,现在听到如来藏法义就会心生欢喜;过去无量劫中不断熏习邪见而厌恶如来藏的人,现在听到如来藏时,他就不会心生喜乐。菩萨亦复如是,无量劫以来不断熏习如来藏妙义,所以现在听闻如来藏法义时就心喜欢乐、思欲求证,犹如吃土众生于今依旧吃土。”就是讲这个意思嘛!这就是说,其实人间的众生都是不断在吃土的,吃完之后还要回归于土。
那么,由于土的变化就产生了食物,让众生可以吃,可是饮食的功德成就,其实必须以“烂坏为性”;如果所吃的食物进了肚子以后都不烂不坏,我们是无法成就饮食功德的,吃了仍然等于没吃,人将会死掉而不能生存。所以说“饮(抟)食是以烂坏为性”的,因此所有的食物吃下肚子以后,必须经过发酵腐烂的过程,才能从烂坏的过程中摄取养分来维持色身的存在与正常运作。可是我们受用的这些食物,为什么会有生、成、熟、烂的过程?我想这是很多学佛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所有的植物都会生,生以后就会成长,成长之后它会变熟,熟了之后它就会烂坏;没有一种食物是生长、成熟之后而不烂坏的,也没有生而不成,也没有生成之后不熟的。﹝编按:此处是指正常状况下而说。﹞那是为什么都会这样呢?而这些食物会有生成熟烂的过程,又是谁在运作它们?难道就像迷信的一神教讲的“都是上帝的奇迹”吗?绝对不是!所以说,他们一神教的信徒,个个都是灭自己威风,长上帝志气!实际上,他们的上帝根本就没有这个功德,他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都是我们众生的如来藏所拥有的能力。我们的意识没有这个能力,意根也没有这个能力,上帝的意识与意根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我们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才有这个能力。
那么自然外道不知这个道理,就说那是植物的自然性,所以就变成自然外道了。其实不是,是我们的如来藏有这个能力,举凡众生所需要的所有物资,人间都会有的,只是人们有没有去发觉到而已。所以,不论什么疾病,一定有药可治,问题是众生有没有找到可用的药而已;因为如来藏具足一切种子,祂已经全部准备齐全了。既然,众生是从如来藏而生,当然众生所需要的一切物资与药物,祂也会出生准备好,等待众生去发觉;所以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因为找不到药而无法治好的病,但是药在人间其实都已经存在了!这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有这种自动运作的随缘性,祂会不断的运作,使众生在人间生存时所需要的食物,循著祂的运作条件与轨则而出生、成长、成熟,最后腐烂而回归泥土。人间众生就在这种食物的熟烂过程中,成就了饮食的功德,才能在人间生存;而这种功德性,正是如来藏的随缘性之一。
E:接著说诸佛四种净土的成就,其实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运作而成就的。诸佛教导菩萨们修学佛道,常常强调要摄受众生而成就佛土。可是一般人总把这个法门分成两个来说,认为摄受众生是一回事,成就佛土是另一回事。但其实不然,其实摄受众生就是成就佛土,成就佛土就是摄受众生,这两者是同一件事;只是怕众生不了解,所以特地把它从两方面提出来说明。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大家都误会了,就把它分成两件事来看待。我们要来说明一下这个道理,才会知道如来藏有这种特别的随缘性。
诸佛成就佛土,是如何成就的?诸位对此都必须要了知。假使你不了知这一点的道理,你的成佛之道将会崎岖、迂回、迟缓到极点才能成就。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呢?为何又教导我们修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后,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为当你发了大愿、行菩萨道、事事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些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的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著你;一直到你成佛时,众生都会追随著你。这就代表一件事情:永远追随著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也许有人听了会觉得奇怪:“佛土的成就不是诸佛的事吗?怎么会变成跟众生有关?”有的!因为佛土不是由诸佛一己成就的,而是因为无量劫以来,摄受了无量无边众生以后,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成佛者形成了一个共业,叫作清净佛土的共同净业;而这个净业共同成就时,在你将来成佛时,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你的如来藏共同运作,就会成就你将来度众所需要的净秽土、清净土以及实报土,这时再加上一个你自己单独成就的自受用法性土,你成佛时的佛国四土就具足成就了!所以其实佛土不是由成佛者一个人单独成就的,而是由他加上所摄受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共同运作,而形成那个佛土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是全自力还是全他力?其实都错了!没有纯凭他力往生,也没有全凭自力往生的!因为极乐世界佛土的成就,不是 阿弥陀佛自己一个人成就的,而是经由祂的愿力,使众生愿意被祂摄受;然后,当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佛土时,极乐佛土就为新发愿者再增加了一分,极乐佛土的七宝池就扩大了一分,那么你需要的清净八功德水就随之而增加了一分,接著就出生了一朵发愿往生者专有的莲苞。
而那个佛土的增加与扩展,是因为又有人发愿要往生了!发了愿要往生,在这个愿没有取消之前,那个极乐世界就会增加这个人往生之后所应该多出来的世界相,以及他专有的莲苞就跟著出现了。所以那朵莲花不是 阿弥陀佛赐给你的,是因为你有愿,想要往生,那个七宝池中就出生了你专属的莲花。 弥陀世尊是怎么来接引人的?祂只是看莲花:这莲花熟了、快要开了,祂就知道这个人快要舍报了,就把那朵莲花摘了来接引人呀!就是这样来的。
也许诸位心中自言自语说:“你这个是在讲梦话吧!有什么根据?”其实这样想才是正常的,本来学佛就应该这样,不能照单全收的,必须要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而加以探讨:“这个道理是正确?还是虚妄的?”但是据我个人的体验呢!它是正确的。因为,自从我发愿想要往生去极乐之后,有一次定中我看见了我的莲花很漂亮呀!虽然它还没有开,只是一朵莲苞(因为若是花开了,我就已经往生去了嘛!如果那朵花开了,诸位就听不到我在这里讲话了),虽然它只是一个莲苞,还没有开敷,但那是一种介乎青色而又带一点点紫色,我在人间没看过那一种颜色,很漂亮!这就使我想起《净土经》里面“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的开示。真的是这样呢!可是莲花散发出来的光芒实在太漂亮啦!那朵花本身的颜色,我在世间也没有看过那种颜色,有一点像琉璃,但琉璃的颜色是绿色的,它却是青色带一点点的紫;散发出来的光明,却又不只是青紫色,夹杂著数不尽的微妙颜色,真的是很难说明。当你看见了以后,当然你就会很感慨的说:“啊!确实!我发愿了就一定可以去极乐。” 佛陀说的《弥陀经》不是骗人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当你发愿往生,那朵莲苞并不是 弥陀世尊帮你制造出来的,而是你自己的如来藏在那边制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你的净业种子已经涉及极乐世界了,因此你的如来藏就在那边产生了一朵你专属的莲苞,将来缘熟了,莲苞就会开敷,眼看莲花快要开了,弥陀世尊就知道:某某人在某个世界将要往生了。就把你的莲花摘了,带来迎接你。
所以大家都不必争执,说往生极乐世界时有没有经过中阴身阶段?我告诉你:“一定有!”《观经》中早就讲得很清楚了:“行者自见其身坐紫金台”,有没有这句话?坐紫金台是什么台?就是发愿往生者专有的那朵有莲台的莲花, 弥陀世尊把它拿来接引往生者,而往生者那时将会看见自己的色身坐在莲花台上面,花就合起来而被 弥陀世尊带去极乐世界了!“行者自见其身坐紫金台,随佛往生。”那不正是“中阴身”坐上莲花台?不然那又是什么身?所以不必争执,读不懂的人才会有争执,读懂的人都没有争执。那么你说:“极乐世界因为你要往生,而增加了一分你应该有的活动空间。譬如说那一朵莲花,如果不是上品上生啊!去到那里是在莲苞中住。”
其实莲苞就是一个大宫殿,里面的宽广大约是五百由旬或是五百里,那你想有多大?你可以在里面生活,一直到花开见佛为止,这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只因为你发愿要去极乐世界,而多出一分的净土世界,这究竟是哪里来的?当然不是 弥陀世尊自己独自创造的,而是你的如来藏与弥陀世尊的愿力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这些道理,除非你经由定中看见了,否则你也很难相信!所以 佛才会这样子说:“这《阿弥陀经》的意涵真的令人难以相信。”说是不可思议,原因也在此。但是当你有种智时,你会了解:其实世界不是自己独自造就的。所以将来你成佛时,并不是你自己造就那时的佛世界,然后等待众生来投生。而是你摄受了众生以后,众生发愿要追随你,你将来该在什么世界成佛,众生的如来藏会与你的如来藏共同感应,去示现出一个佛土;不论那个佛土是纯一净土、或者是净秽土,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佛土的成就是以如来藏的随缘性来成就的,如来藏这一部分的随缘性是因为众生的意识与意根的运作,祂随顺众生心的作意而这样去成就;所以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佛土将会如何?那就要依你所发的别愿来成就了!你发的愿小,将来你的佛土就小;你发的愿大,佛土就大;发的愿庄严,将来成就的佛土就庄严。而这些都不是别人所做,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和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就是由发愿要追随你的众生来共同成就的,但不是由意识与意根成就,意识与意根只是成就的动机,是拥有共同净业者的所有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经中才会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这句话的道理,似乎还没有别人讲过,现在就说出来奉献给诸位;诸位今天来听讲,也就可以值回来回车票的价钱了。
所以我们在这第二个部分作一个结论:三界的境界,都纯粹是由如来藏所成就的,不是由一神教上帝的意识心来创造的,因为上帝也只能随顺于他的如来藏所显现的境界而生存,他尚且没有能力创造或改变他自己的内相分,何况能有那个能力来创造三界中任何的世界。
(待续)
(连载一)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 释迦牟尼佛
微妙甚深无上法,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愿解如来究竟义。
“向导师一问讯!”(大众问讯,同称):阿弥陀佛!
新竹讲堂助教林伟仁老师的引言:
各位菩萨!首先非常感谢 导师,还有诸位亲教师、法师们今天莅临正觉同修会的新竹讲堂共同来聆听 导师的开示。非常谢谢导师给我们这个机会,他亲自从台北下来为我们开示;也非常谢谢我们新竹地区的所有菩萨们,大家在两个多月时间很快的把新竹道场设立起来!
接著介绍今天来的几位贵宾:首先介绍的是正觉同修会理事长——释悟圆师父。悟圆师父一早就赶过来帮我们主持佛像的安座、洒净法会,非常谢谢他!
接著介绍我们的教学组组长——蔡礼政老师。蔡礼政老师也是新竹人,而且还是新竹交通大学毕业的,所以跟新竹有非常深的渊源,他是企管硕士,不论在世间法或是在出世间法上面,都是非常有素养的一位亲教师,他即将为我们新竹共修处新开课的禅净班担任亲教师。
接著介绍的是陆正元老师,陆老师在我们讲堂是非常资深的一位亲教师。
接著介绍的这一位是我们台修处的杨正旭老师。
再下来介绍我们这里的环境设施和一些规定:当演讲完毕,大家要离开的时候,从大门口出去时,正面跟左边都有楼梯,两个楼梯都可以使用;因为电梯很小,没办法搭乘很多人,所以请大家离开时尽量走楼梯下去。洗手间的位置在柜台后面,靠近前面的这间是女厕,再过去那一间是男厕。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有哪位菩萨需要上洗手间,请向上问讯以后就直接离席,不必请示。接著请各位菩萨注意二件事情:第一、请不要录音或是录像,第二件事情是请您把手机确实关掉,以免妨碍别人听讲。时间非常宝贵,现在就把时间交给导师。
谢谢各位!
阿弥陀佛!
导师的开示内容如下:
我们在说法的过程中,诸位随时可以离席去洗手间,不用征求同意;因为原则上我将会连续三个钟头讲完,中途不休息,所以请直接自行去洗手。今天我们的新竹共修处成立了,既然新成立安座开光而被邀请来了,当然不可无“法”而说,所以针对新竹讲堂的助教与义工菩萨们提出来的几个题目,我选了一个看来是很随俗的题目,叫作“随缘”。不过这个“随缘”,题目虽然蛮随顺世俗的,但其实我讲的随缘跟诸位想象的随缘,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以下就请诸位指教:
第一章 前言
这个“随缘”,本来是世间的善法,但不是大乘佛法中的善法。可是在大乘佛法中,另外有深妙的随缘深意,诸位刚才已拿到我们发的影印数据,大概已经稍微知道有些什么随缘的内容要说了。大乘佛法的本质,是积极进取的善法,所以菩萨的道,本来就不是消极的,假使菩萨所修的道是消极的法,就无法长时间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而成佛,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在很早期——在还没有破参之前,我对菩萨道的概念就与一般人不一样;我当时曾经对许多人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菩萨道是积极的、是进取的、是奋发的、是慈悲的、是精进的,而不是消极与悲观的;当时似乎有许多人不能接受,但是现在已证明菩萨道确实是如此。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不是消极的法,与声闻解脱道的消极心态不同,所以本来就是积极进取的法;但是大乘法也有消极而随缘的一面,就是对“五欲”随缘,在世间法上并不积极争取;不过,在布施财物、修证佛法及法布施上面,一定是积极进取而没有懈怠的。
大乘法中的学人,是指北传佛法的佛弟子;我们都属于北传佛法,而北传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既然我们修学的佛法,不是南传的二乘解脱道,那么我们对于大乘的佛法,自然就应该先有正确的认知。大乘佛法是函盖二乘解脱道的,一般人总是以为佛法的修证不外乎求解脱、出三界生死;但若是单只求出三界生死,不必用到大乘佛法,只要二乘菩提就够了:只要把我见、我执以及我所执断除了,就可以出三界了,不必亲证实相。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因为大乘佛法的修学,目的是在成佛,以及成佛之后、成佛之前的恒常利乐众生而永无终止;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的自了汉;也必须修证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乐菩萨根性的有情。所以大乘佛法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实相的修证,以及实相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修证。正由于有一切种子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但是在成佛的过程中,必然也无可避免的必须兼摄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本来就函盖了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具足三乘菩提的。
因此,大乘学人对于成佛的久远之道,于三大阿僧祇劫当中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而能持续不断精进的修持,达到最后的福慧圆满究竟成就佛道,那必然是进取之法而不是消极之法;所以大乘法中的学人,在佛法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上面,都是积极而精进修行的,所以在人间寻找真实佛法作依止的时候,一定是积极努力去寻求,不会随顺于懈怠的恶缘,也不会随顺于误导众生的恶法缘;所以大乘佛法修行者的随缘心态,必然与世俗人的随缘心态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大乘学人对于佛法的修学,必然有其随缘的一面,也必有其不随缘的一面;因此并不是凡事都随缘的,而是在简择之后才决定随缘或者不随缘;所以大乘佛子的心态一定是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做了抉择,然后对善法随缘、对恶法不随缘。
第二章 理随缘与事随缘
第一节 理随缘与事随缘绪论
既然如此,当然我们就要谈到“随缘”的真义了!随缘——我们的说法与一般人的说法当然有所不同,在这里分为“理随缘”和“事随缘”二个部分来加以说明。关于“理随缘”的部分,先做一个大略的说明:大乘法中所谓的开悟、所谓的明心、所谓的见道,就是禅宗讲的参禅有结果而破参了。大乘见道其实就是证得实相心的随缘性,这叫作“理”上的随缘。“理”是指法界的实相正理,离开法界的实相、实际,就不可能有一切法,不可能有二乘的解脱道,也不可能有成佛时的一切种智。但是法界实相是什么?是说万法的本源,是说依这个本源而使万法可以生而又灭,灭了又生,永续不断的出生万法的生灭现象,永续的存在著万法的缘起性空。所以万法的实相──缘起性空的根源,就是能生万法、也能显示万法缘起性空的心,祂就是实相心。这个实相心,“祂”究竟是什么?“祂”其实就是大家所常听到的一个名相:叫作“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又名为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祂有许多的名字,譬如在《阿含》里面说祂叫做心,或说是如、真如、本际、实际,甚至在《杂阿含》里面还有一部经直接说祂就是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在禅宗里面又名为本地风光、真如、本来面目……等。而这个如来藏心是万法的根源,祂的体性是随缘的,祂的随缘是如何的随缘呢?我们随后会分成五点来说。但是这里要先说明:菩萨精进修学佛法,这是在意识心上来讲的,不是从如来藏自身来讲的;所以积极进取的心,只是意识心的行为,而不是第八识如来藏本身的行为,这是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的。不过,假使是证悟之后,你将会改为另一个说法:精进修行其实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才能成就,不是单一的意识心所能成就的。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而开悟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祂把我执和我所的执著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了知自己虚妄了!
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我所产生贪爱的执著,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著,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切法中并无所得,也是从来无所失的。不论这一世身为高官或者身为卑贱的有情,从意识相应的事相上来看,似乎是有所得、也似乎是有所失的;但是若从万法实际的如来藏自身看来,其实是从来都无所得,从来也无所失;既然如此,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是无所得、无所失的境界以后,又现观意识心自己有所得或有所失的种种法,都是无常故空,没有常存的自性,最后都归于无常空,仍然是无所得也无所失;意识心由这二种现观的缘故,从此不再看重世间法的所得或所失,因此能够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自性,从此以后息灭贪、瞋、痴,不再于世间法生起严重的执著;从此以后可以随顺于世间法,但是不会像二乘圣人一样死后入灭,并且开始世世精进的利乐众生,尽未来际而无止息。菩萨这种智慧现观,是双具“理随缘”以及“事随缘”的,可是不会改变他精进修行和利乐众生的行为与心态。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基本修证。
第二节 理随缘
关于理随缘,我们把它归纳为五类,分为五目来说明:
第一目 随众生心之缘
这个理随缘又分为二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说实相心如来藏,祂会随众生之缘而运作。这是说,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永远会随顺众生心行的因缘来运作,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的意思啦!那么众生在世间,由意识与意根在运作,总是会有所欲,也会有所厌恶;然而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都能随顺众生意识、意根的心想而运作,从来不会自己决定要作或不作,所以祂是随缘的,不会自作主张。假使如来藏不是随缘的恒顺众生,而是自己会有所主张的,那么所有的有情在人间都将无法生活。想想看,我们觉知心以及作主的意根,时常有喜怒哀乐,也会喜欢、也会厌恶,所以会做许多的决定:决定要继续享受、或决定要赶快远离;可是如果你的如来藏祂也跟你一样有喜怒哀乐,也会做种种思量决定,那么每一个人都将会成为精神病患,成为双重人格者。所以真实心是恒时随缘、随顺众生的,就像普贤十大愿王讲的恒顺众生一般;祂自己从来都没有意见,永远随顺众生的心想而运行,这叫作了众生心行。众生心在想什么?想要什么?祂都知道,众生想瞒也瞒不过祂的。
这个了众生心行,不是证悟之前的佛弟子们所能了知的,所以悟前就无法真的证解般若了!只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因此证悟如来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了众生心行”是很多人在《维摩诘经》中曾经读过的,不过,一般法师都会解释说:“如果你把觉知心修行到很清净以后,众生在想什么,你就会知道了。”那就叫作依文解义啊!可就免不了三世佛怨哪!也就是说,这样的解释是误导了学佛人;你们学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被误导了,后来也知道是被误导了,难道心中不怨吗?(大众答道:会怨!)当然会怨。所以才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哪!但“了众生心行”其实不是他们讲的那种意思,而是说如来藏于一切随缘之中,却能了知你意识与意根在想什么?你决定要做什么?祂完全了知,你绝对无法欺骗祂,这才叫作“了众生心行”。所以,“了众生心行”所说的“众生”,是指自己五阴中的觉知心众生,不是指别人那个众生啦!所以对“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的“知、了”的定义,得要稍微了解,否则就会误解佛法了!既然能了众生心行,这个菩提心是有知的,当然是有知有觉而不是无知无觉的纯属名言施设。可是这个知是第八识菩提心的知,所讲的知并不是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的知,而是指祂能了知你的心行,了知你觉知心与意根在想什么事情?决定要做什么?但完全不是六尘中的知觉。
可是这个知觉,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得要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现前领受祂的这个知觉,所以说祂的知觉性极为微细而完全不在六尘中运作,因此,真实唯识门中就把专在六尘外起知觉的祂,定名为细心。这个细心是说第八识,祂的知觉性是极微细而专在六尘外运作的;一般人及错悟者所说的细心,则是意识觉知心,都是在六尘中有知有觉的第六识;所以这二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不可以混为一谭。因为祂是知觉上极细的第八识心,所以证知祂的这个知觉以后,就有了般若实相智慧,就是证得本觉智的菩萨;祂的这个知觉有很大的功德,无边广大;但是众生每日受用而无所知,因此禅宗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日用而不知。”
这个日用而不知,一般众生都不能了解;乃至学禅十几年之后成为老参了,仍然不能真的了解,所以就有一个古时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玄沙师备禅师的公案。有一天,有个当官的人去拜访,接待就坐之后,他问玄沙禅师:“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随口就说:“吃果子吧!”就把果子端给他,他就拿了个枣子吃啰!可是他吃果子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在吃果子的时间这么长,禅师都没有为我回答?”好不容易三口并两口把果子吃完了,玄沙还是没有回答,他就赶快再问:“禅师啊!如何是日用而不知?”那玄沙禅师就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慢条斯理、漫不经心的回答完了!可是他还是只能继续保持原来的迷惑,终究不能了知。这公案似乎很深,可是这个看来很深的公案,对于在座某些从台北讲堂赶来参与这个法会的已明心者来讲,其实就讲得太分明了!怎么会不知呢?可是,毕竟能知道众生的如来藏在什么处日用,也知道众生始终不知这个日用的人,毕竟永远都是少数人——智者永远都是少数人。
这种“日用能知的人永远是少数人”的情况,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不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才如此的,所以古来就一直都有很多日用而不知的人;但是却有更多不懂“日用而不知”的人,装著已经知道“日用而不知”的模样,到处在笼罩别人。如来藏其实是非常亲切的,众生不知道祂,祂却知道众生。因此,众生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只是祂这个知,不是像意识觉知心属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所以祂对六尘是不加了别的。这并不是经由修行之后,故意处在一念不生中,而对六尘不加了别;而是从无始劫以来,祂一向就是不对六尘加以了别的。所以许多道场把意识心修行清净、一念不生之后,故意不去了别六尘,就说是证得无分别心了,那其实仍然是意识觉知心,其实是仍然在不断了别六尘的,不是真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正确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修禅方法。
真实的佛法,是继续保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了知性,而去亲证另一个在六尘外能做种种了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来都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这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亲证无分别心。而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固然在六尘中不做任何分别,可是在六尘外却有无量无数的分别,才能使众生处于三界六道之中正常的生存与运作,所以祂不是像石头与木块一样的完全无分别,只是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已。所以,无分别心的意思是指祂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不是如同石头一样的完全无分别,而且祂对六尘外的种种法都能分别,所以经中才会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就是这个道理。但祂在六尘中完全不作分别、不领受苦乐触,不像离念灵知心的意识觉知心,打坐三、五小时下来就一定会领受腿痛,不再是无分别、不受六尘了!只有不知苦乐的心,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离念灵知心静坐久了,已经了知腿痛了,已经分别而知是腿痛了,那就是分别心。但这时的离念灵知心正在领受腿痛时,第八识如来藏却仍然是无分别、不领受六尘中的痛觉,而且仍然依照祂自己的功德性继续运作不断,使离念灵知心可以继续领受痛觉,而且在其它方面仍然继续随缘而运作不断,所以祂可以随缘而任运,不被六尘中的苦乐觉受影响,这就是祂的第一个随缘——随于众生心想之缘而运作。祂没有任何的意见,而不停止祂自己的功德性,随众生心想而继续运行不断,这就是“理随缘”的第一个部分。
第一目中的第二部分的“理随缘”,是说祂随顺世俗意识心,随顺凡夫的神通意识心之所欲,生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这个部分,可能这样讲,诸位还是不太懂,我们稍微说明一下:有许多人好乐神通,特别是外道修行者;他们修学神通的目的,是因为可以向世人炫耀、获取名闻与利养。他们的神通境界是从哪里来的?是他的意识心变现的吗?其实不是!可是他们总以为神通境界的相分都是他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但为什么不是他们的意识心变现的?我们后面还会说到,现在就暂时不说它。不过他们所受用的神通境界之相分(神通境界的五尘境),其实还是背后的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不是他们的意识所能变。意识只能处于神通境界的相分中,去作苦乐受的接受而已。所以如来藏有另一个随缘性,就是随顺世俗凡夫有神通者的意识心希望,而配合变现种种神通境界的相分出来。除此以外,祂也能随于八地菩萨的意识心作意的因缘,而变现出种种能利乐众生的物质,也就是八地菩萨所变现的种种定果色,这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
第二目 随应众生果报之缘
如来藏的第二类“理随缘”的随缘性,我们要再把它分成A、B、C、D、E五点来说;祂的这种随缘性,是指随顺而感应众生果报的缘,这其实就是在讲“三界唯心”的道理。
A:从人间来说,凡是人间众生所需要的物资,都由如来藏感应变化而实现了物资的受用,所以就有抟食与触食的苦乐受等觉触。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共业众生的如来藏收藏的共业种子功能的实行而有的,所以世界的成住坏空都是由共业众生的如来藏本有的、随顺业种的、随缘性而变现的,这是第一种随应众生果报的随缘性;因为有这种随应众生业种果报的随缘性,所以说如来藏是随缘的,祂绝对不会逃避恶业种而贪著善业种,只是随顺业种而实行果报。
B:人间如此,欲界六天也是如此。至于色界天人,他们仍然有天身,有天身就必须有天界宫殿安身、有天身就会产生觉触。因此,色界天人有身乐可以觉触,也成就了触食;他们以这个乐触为天身之食而被称为“禅悦”。这个身乐触食的内相分,其实仍是由如来藏的随缘性而成就的:随顺色界定的种子而变现定境中的乐触内相分于色界身中。
C:可是无色界天人,他们都没有触食,只有意思食以及识食。意思食、识食,是从如来藏及意根和意识上面来运作的,但是如果离开如来藏、意根、意识的意思食及识食,无色界天人的意识就不能存在了;因为如果离开了相分(特别是说无色界的定境相分),意识就不可能存在。而那个意识相应的定境相分,其实仍然是如来藏所变现的,无色界天都以这个定境相分为食,成就无色界天的有情功德。所以如来藏有这些随缘性,随著意识心修证高下的不同,而变现出不同的定境中的境界相,成就了无色界天人识食体性的功德。但是不可以因此就误会说:“这触食、意思食和识食,只存在色界。”也不可以因此而误会说:“意思食及识食只存在于无色界。”其实这三种食也和我们人类住在人间时的抟食同在的,我们在人间或在欲界天中都会有抟食,若没有抟食就不能生存;但其实其它的三种食,也都和我们的抟食同在一处,就看个人修证高下而如何领略而已。既然人间、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有四种食,都是依于如来藏异熟种子的随缘性而产生的,,而众生的生命又不能离意识而正常的存在,意识又必须依于如来藏所变现的相分而存在,因此意识就只能在六尘中领受六尘的苦乐报,不可能离六尘而存在。因为在六尘中才会有苦乐报,离开六尘就不可能有苦乐报,而这一些苦乐报的种种相分,其实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然后众生的觉知心——意识,就处于这些相分中来受报;而如来藏显现这些相分的功能,并不是由意识来全部或局部掌控的,而是祂有自己的随缘性,只要众生的意识到达某一种境界层次,祂显现的相分就会跟著意识提升到某一种境界而示现出来;譬如,修得神通的人,如来藏就为他示现神通中的境界相。祂都是随缘而作的,不会特地与意识对抗而作不同的对应,所以祂有随缘性。
D:再来说矿物的生成以及一切植物的生、成、熟、烂,都使我们人间众生可以在食物的烂坏体性上面成就饮食的功德性;而这也是实相心如来藏的随缘性之一。我们在人间不可能离开饮食,而饮食的来源都从土地中来,所以《阿含经》中佛说:“过去无量劫食土众生,于今食土。”也就是说,过去无量劫就发愿一直要在人间行菩萨道的众生,如今经过很多劫了,仍然在人间吃土。吃土是指食用土地所生长的食物,当然不是直接吃土,是间接的吃土啦!佛在《阿含经》中说了这个道理,就作了一个譬喻说:“菩萨也是如此,过去无量劫以来不断熏习如来藏法的人,现在听到如来藏法义就会心生欢喜;过去无量劫中不断熏习邪见而厌恶如来藏的人,现在听到如来藏时,他就不会心生喜乐。菩萨亦复如是,无量劫以来不断熏习如来藏妙义,所以现在听闻如来藏法义时就心喜欢乐、思欲求证,犹如吃土众生于今依旧吃土。”就是讲这个意思嘛!这就是说,其实人间的众生都是不断在吃土的,吃完之后还要回归于土。
那么,由于土的变化就产生了食物,让众生可以吃,可是饮食的功德成就,其实必须以“烂坏为性”;如果所吃的食物进了肚子以后都不烂不坏,我们是无法成就饮食功德的,吃了仍然等于没吃,人将会死掉而不能生存。所以说“饮(抟)食是以烂坏为性”的,因此所有的食物吃下肚子以后,必须经过发酵腐烂的过程,才能从烂坏的过程中摄取养分来维持色身的存在与正常运作。可是我们受用的这些食物,为什么会有生、成、熟、烂的过程?我想这是很多学佛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所有的植物都会生,生以后就会成长,成长之后它会变熟,熟了之后它就会烂坏;没有一种食物是生长、成熟之后而不烂坏的,也没有生而不成,也没有生成之后不熟的。﹝编按:此处是指正常状况下而说。﹞那是为什么都会这样呢?而这些食物会有生成熟烂的过程,又是谁在运作它们?难道就像迷信的一神教讲的“都是上帝的奇迹”吗?绝对不是!所以说,他们一神教的信徒,个个都是灭自己威风,长上帝志气!实际上,他们的上帝根本就没有这个功德,他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都是我们众生的如来藏所拥有的能力。我们的意识没有这个能力,意根也没有这个能力,上帝的意识与意根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我们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才有这个能力。
那么自然外道不知这个道理,就说那是植物的自然性,所以就变成自然外道了。其实不是,是我们的如来藏有这个能力,举凡众生所需要的所有物资,人间都会有的,只是人们有没有去发觉到而已。所以,不论什么疾病,一定有药可治,问题是众生有没有找到可用的药而已;因为如来藏具足一切种子,祂已经全部准备齐全了。既然,众生是从如来藏而生,当然众生所需要的一切物资与药物,祂也会出生准备好,等待众生去发觉;所以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因为找不到药而无法治好的病,但是药在人间其实都已经存在了!这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有这种自动运作的随缘性,祂会不断的运作,使众生在人间生存时所需要的食物,循著祂的运作条件与轨则而出生、成长、成熟,最后腐烂而回归泥土。人间众生就在这种食物的熟烂过程中,成就了饮食的功德,才能在人间生存;而这种功德性,正是如来藏的随缘性之一。
E:接著说诸佛四种净土的成就,其实也是如来藏的随缘性运作而成就的。诸佛教导菩萨们修学佛道,常常强调要摄受众生而成就佛土。可是一般人总把这个法门分成两个来说,认为摄受众生是一回事,成就佛土是另一回事。但其实不然,其实摄受众生就是成就佛土,成就佛土就是摄受众生,这两者是同一件事;只是怕众生不了解,所以特地把它从两方面提出来说明。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大家都误会了,就把它分成两件事来看待。我们要来说明一下这个道理,才会知道如来藏有这种特别的随缘性。
诸佛成就佛土,是如何成就的?诸位对此都必须要了知。假使你不了知这一点的道理,你的成佛之道将会崎岖、迂回、迟缓到极点才能成就。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呢?为何又教导我们修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后,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为当你发了大愿、行菩萨道、事事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些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的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著你;一直到你成佛时,众生都会追随著你。这就代表一件事情:永远追随著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也许有人听了会觉得奇怪:“佛土的成就不是诸佛的事吗?怎么会变成跟众生有关?”有的!因为佛土不是由诸佛一己成就的,而是因为无量劫以来,摄受了无量无边众生以后,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成佛者形成了一个共业,叫作清净佛土的共同净业;而这个净业共同成就时,在你将来成佛时,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你的如来藏共同运作,就会成就你将来度众所需要的净秽土、清净土以及实报土,这时再加上一个你自己单独成就的自受用法性土,你成佛时的佛国四土就具足成就了!所以其实佛土不是由成佛者一个人单独成就的,而是由他加上所摄受所有众生的如来藏共同运作,而形成那个佛土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是全自力还是全他力?其实都错了!没有纯凭他力往生,也没有全凭自力往生的!因为极乐世界佛土的成就,不是 阿弥陀佛自己一个人成就的,而是经由祂的愿力,使众生愿意被祂摄受;然后,当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佛土时,极乐佛土就为新发愿者再增加了一分,极乐佛土的七宝池就扩大了一分,那么你需要的清净八功德水就随之而增加了一分,接著就出生了一朵发愿往生者专有的莲苞。
而那个佛土的增加与扩展,是因为又有人发愿要往生了!发了愿要往生,在这个愿没有取消之前,那个极乐世界就会增加这个人往生之后所应该多出来的世界相,以及他专有的莲苞就跟著出现了。所以那朵莲花不是 阿弥陀佛赐给你的,是因为你有愿,想要往生,那个七宝池中就出生了你专属的莲花。 弥陀世尊是怎么来接引人的?祂只是看莲花:这莲花熟了、快要开了,祂就知道这个人快要舍报了,就把那朵莲花摘了来接引人呀!就是这样来的。
也许诸位心中自言自语说:“你这个是在讲梦话吧!有什么根据?”其实这样想才是正常的,本来学佛就应该这样,不能照单全收的,必须要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而加以探讨:“这个道理是正确?还是虚妄的?”但是据我个人的体验呢!它是正确的。因为,自从我发愿想要往生去极乐之后,有一次定中我看见了我的莲花很漂亮呀!虽然它还没有开,只是一朵莲苞(因为若是花开了,我就已经往生去了嘛!如果那朵花开了,诸位就听不到我在这里讲话了),虽然它只是一个莲苞,还没有开敷,但那是一种介乎青色而又带一点点紫色,我在人间没看过那一种颜色,很漂亮!这就使我想起《净土经》里面“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的开示。真的是这样呢!可是莲花散发出来的光芒实在太漂亮啦!那朵花本身的颜色,我在世间也没有看过那种颜色,有一点像琉璃,但琉璃的颜色是绿色的,它却是青色带一点点的紫;散发出来的光明,却又不只是青紫色,夹杂著数不尽的微妙颜色,真的是很难说明。当你看见了以后,当然你就会很感慨的说:“啊!确实!我发愿了就一定可以去极乐。” 佛陀说的《弥陀经》不是骗人的,我们从这里也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当你发愿往生,那朵莲苞并不是 弥陀世尊帮你制造出来的,而是你自己的如来藏在那边制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你的净业种子已经涉及极乐世界了,因此你的如来藏就在那边产生了一朵你专属的莲苞,将来缘熟了,莲苞就会开敷,眼看莲花快要开了,弥陀世尊就知道:某某人在某个世界将要往生了。就把你的莲花摘了,带来迎接你。
所以大家都不必争执,说往生极乐世界时有没有经过中阴身阶段?我告诉你:“一定有!”《观经》中早就讲得很清楚了:“行者自见其身坐紫金台”,有没有这句话?坐紫金台是什么台?就是发愿往生者专有的那朵有莲台的莲花, 弥陀世尊把它拿来接引往生者,而往生者那时将会看见自己的色身坐在莲花台上面,花就合起来而被 弥陀世尊带去极乐世界了!“行者自见其身坐紫金台,随佛往生。”那不正是“中阴身”坐上莲花台?不然那又是什么身?所以不必争执,读不懂的人才会有争执,读懂的人都没有争执。那么你说:“极乐世界因为你要往生,而增加了一分你应该有的活动空间。譬如说那一朵莲花,如果不是上品上生啊!去到那里是在莲苞中住。”
其实莲苞就是一个大宫殿,里面的宽广大约是五百由旬或是五百里,那你想有多大?你可以在里面生活,一直到花开见佛为止,这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只因为你发愿要去极乐世界,而多出一分的净土世界,这究竟是哪里来的?当然不是 弥陀世尊自己独自创造的,而是你的如来藏与弥陀世尊的愿力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这些道理,除非你经由定中看见了,否则你也很难相信!所以 佛才会这样子说:“这《阿弥陀经》的意涵真的令人难以相信。”说是不可思议,原因也在此。但是当你有种智时,你会了解:其实世界不是自己独自造就的。所以将来你成佛时,并不是你自己造就那时的佛世界,然后等待众生来投生。而是你摄受了众生以后,众生发愿要追随你,你将来该在什么世界成佛,众生的如来藏会与你的如来藏共同感应,去示现出一个佛土;不论那个佛土是纯一净土、或者是净秽土,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佛土的成就是以如来藏的随缘性来成就的,如来藏这一部分的随缘性是因为众生的意识与意根的运作,祂随顺众生心的作意而这样去成就;所以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佛土将会如何?那就要依你所发的别愿来成就了!你发的愿小,将来你的佛土就小;你发的愿大,佛土就大;发的愿庄严,将来成就的佛土就庄严。而这些都不是别人所做,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和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就是由发愿要追随你的众生来共同成就的,但不是由意识与意根成就,意识与意根只是成就的动机,是拥有共同净业者的所有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经中才会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这句话的道理,似乎还没有别人讲过,现在就说出来奉献给诸位;诸位今天来听讲,也就可以值回来回车票的价钱了。
所以我们在这第二个部分作一个结论:三界的境界,都纯粹是由如来藏所成就的,不是由一神教上帝的意识心来创造的,因为上帝也只能随顺于他的如来藏所显现的境界而生存,他尚且没有能力创造或改变他自己的内相分,何况能有那个能力来创造三界中任何的世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