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鸟与灵龟(连载十三)
平实导师
今由禅门史实考证之结果,证实了大慧“患背舍报”故事,乃是虚假言语;若是无智之人,往往因为听闻他人妄说大慧虚假事实之言,转而不信大慧之看话禅,就可能失去证悟之机会,反而因此堕入虎丘后人所传的离念灵知默照禅法之中,永远不离意识,诚为可怜之人。若是佛教研究者,在未深入研究考据之前,就先以道听涂说一面之词而信以为真,并且落实于文字上而梓行流通,就不是负责任的学术研究者应有的行为了。
又据李乃龙先生的考证:【有一天,胡帅发下命令,要“召请”京城各寺的名僧大德,而且指名要请天宁寺的宗杲禅师,前去切磋请教佛门大道。表面上是邀请,其实是要绑架一批中原名僧,为其扫灭中原文化做准备。克勤大师听到消息后,便对著众僧说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宗杲禅师年轻,是天宁根本,不可轻出。老衲这一把朽骨头了,正好去超度这群屠夫。”然后又神情庄重地对宗杲禅师说道:“天宁寺往后就靠你了!”克勤大师已让侍者备好了行李,拿起禅杖就要往外走。宗杲禅师一把将他拉住:“师父请安坐。宗杲蒙大师栽培,今日正是报恩之时。再说,宗杲大事已了,也是报答师父和天宁寺的时候了。就让宗杲走一趟吧!”克勤大师摇了摇头。宗杲禅师跪了下来,僧众也齐刷刷地跪了一地,纷纷要求舍身饲虎狼,以求得佛门清净。克勤大师无奈,只得答应让宗杲禅师前往。但宗杲禅师一人去,他委实放心不下,便又指派淳上人同行。多一个人,多少能相互照应一下。
十余位汴京有名的禅师,被强行集中到金明池馆。禅师们都明白当下的处境,他们被当成俘虏了。平日里痛骂胡虏,今日却为胡所掳。有人苦笑了。他们倒不担心有性命之危,佛子并不是金人的对象,但却极有可能被掳到遥远的冰天雪地。一想到从今别却汴京路,一想到从此只能化作啼鹃带血归,有人便潸然了。但宗杲禅师却无所畏惧,整天与同掳的有名禅僧密三藏探究佛理禅趣,议论风发。大众都深深敬服宗杲禅师,推举他为宗主。宗杲禅师劝慰大家:“诸位老宿,且莫伤心,还没到山穷水尽处。再说,这金明池馆是个牢狱,外面的世界何尝又不是个牢狱,不同的只是一小一大而已。”众禅师一听,说得也是。人生何处不可修行?于是大家都参禅打坐,各自入定去了。
次日早上,众禅师被叫到一间屋里席地坐下。对面是一张八仙桌,桌上没有他们所习见的香炉,代替袅袅香烟的是腾腾杀气。桌后没有身披袈裟的方丈,而是身著甲胄的酋帅,酋帅两边各站著四名虎背熊腰的胡兵。面对一群虎狼,禅师们心地非常坦然,何忧何惧,顺其自然吧。
“众位方丈稍安毋惊,本帅把大家请来,别无他意。据说大家都是汴京一流的禅师,本帅今日只想领教佛法如何高深,不知诸位肯不肯赐教?”酋帅一口勉强能听懂意思的汉话,那属词造句却出人意外地雅。众禅师既不点头也不摇头,都看著胡帅,等著他的下文,一时间冷了场。“据说佛光普照阎浮提(世界),为什么佛法却不能在我大金朝里流行呢?”众方丈一听,面露犹疑之色。大家平时都只是宣讲佛法奥义,指示修持路径,无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从何答起。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以辩才闻名丛林的佛日大师。宗杲禅师也读懂了大家目光里的意思,遂起立道:“衲僧生性直率,望大帅听后勿发雷霆之怒。”胡帅忙伸手一指宗杲禅师,道:“请讲!请讲!”宗杲禅师眼睛直视对方,缓缓说道:“我西天佛祖当年慧眼普观天下,见我东土慧光隐隐,是个可以弘法传教的方域,于是便派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直指本元心地。贵国人民喜欢披坚执锐,乐于刀剑弓马,善于勇力搏斗,食肉寝皮,杀气太重,怎能明白佛法心印?所以暂时还难以得度。”
宗杲禅师的声音不大,众僧听来却字字如雷,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气象。胡帅的脸却不白,也看不出红来──他的脸原本就是红的。听了这话,他呵呵笑了:“你就是佛日大师吧?”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胡帅又道:“果然名不虚传,本帅开眼了。我平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人如麻。在佛的眼里,我恐怕算得上是十恶不赦的人了吧!不知你如何看我?如果我要皈依佛门,佛还要不要我?”“佛门清净,佛法无边,什么人超度不了?善人来了也超度,恶魔来了也超度。”宗杲禅师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答道:“恕我直言,大帅如此气焰,还是一个恶人,难登佛界,必下地狱!”几句话如狮子怒吼,石破天惊,震得满屋子嗡嗡作响,这回连胡帅的脸都白了。
不等胡帅发作,宗杲禅师又话锋一转,娓娓而谈:“只是我佛慈悲,护佑善人,不念旧恶。昔日的广额屠儿,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听闻佛法后,放下屠刀,便证阿罗汉果。大帅只要诚心忏悔,放下屠刀,消除杀气,唤醒生机,便可认清本来面目,投进我佛怀抱!”这一席话,让所有的人脸上又都有了血色。
“佛能普度众生,也能护国保民吗?”胡帅面带诚恳地问。“能!”宗杲禅师信心十足地答道。“宋朝佛寺如林,僧尼如蚁,香客如潮,算得上是礼佛心诚了吧?为什么不能得到佛祖的护佑?为什么不敌我大金皇朝?”(注)胡帅觉得自己终于得了先筹,得意洋洋地问。胡帅的卫兵也咧开嘴笑起来。宗杲禅师和众方丈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爱国豪情骤然而生,气壮山河:“消息盈虚,因果相续;冤冤相报,何时可了!大宋朝之今日,谁能说不是你国之明日?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大帅好自珍重!”(注:宋朝重用奸相秦桧,残害忠良;后来更逼迫大慧宗杲,抵制正法,当然无法获得佛佑。)
胡帅听罢,恍然若有所失。这些得道高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杀之无益,反而更会激起民愤,倒不如放了,也许会收络一些民心的。于是,便斯文起来,对著大众说道:“大师所论,不无道理。日后有缘,再行请教。请众位方丈各回本寺去吧。本帅这里就不送了。”半晌,众方丈才回过神来,一场大厄就这么解除了吗?是的,佛门大厄就这样被宗杲禅师的广长舌轻轻地化解了。众方丈不约而同地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都记住了佛日大师。天宁寺记住了,丛林也记住了,士林也记住了。多年以后,淳上人前往江西看望宗杲禅师,吕居仁在送别诗中,对此还念念不忘,诗云:“杲公昔踏胡马尘,城中草木冻不春;胡儿却立不敢问,其谁从者淳上人。袖手归来两无语,而今且向江西住;云居老人费精神,送往高安滩头去。”】(李乃龙著《宗杲大师传》页117~122。佛光,2004.11)
由种种史实纪录,可知 克勤与大慧师徒之间,从来不曾有过任何不悦;而 勤大师归乡返蜀时,吩咐大慧主持云居山,但大慧只愿追随奉侍 克勤年老,对于云居山名刹住持之位并无意愿,不肯就职; 勤大师欲逼他就职,故意不让他追随返蜀;但是大慧早已知悉道元禅师一心想当云居山住持、法主之位,无心与他争执;所以大慧送走 勤大师以后,反而主动收拾行李,退居后山已经破败了的古云门旧址,以茅草搭建陋屋安身,不与道元禅师争夺住持大位。所以,虎丘后人编造历史事故,妄说大慧心性恶劣,藉以诋毁大慧宗杲,其实都不符历史事实。
编造故事以抑大慧者,非仅如是一件,所在多有,然而因系编造,故其中互相矛盾者极多,不烦一一枚举也!今复别以李商老身历之故事,证明妙喜宗杲绝非忘恩负义之人,怎有可能辱骂根本上师之 勤大师?据《禅林宝训》卷三载云:【山堂曰:“李商老言:‘妙喜器度凝远,节义过人,好学不倦;与老夫相从宝峰仅四、五载,十日不见,必遣人致问。老夫举家病肿,妙喜过舍,躬自煎煮,如子弟事父兄礼。既归,元首座责之,妙喜唯唯受教。识者知其大器。’”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也!”山僧惜不及见。湛堂迁化,妙喜茧足千里,访无尽居士于渚宫,求塔铭。湛堂末后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如是心性之大慧宗杲,对与其熟识的老师兄在家居士,都能如事父兄一般的对待,又岂有可能对法身慧命父母而且是出家身的 勤大师,作出忘恩负义、人神共愤的事情来?
又据《禅苑蒙求拾遗》卷一载曰:【《大慧武库》曰:师(大慧)每岁得时新,必先供佛及圆悟,然后敢尝。谓左右曰:“非佛与老和尚,我安得如此?”】然而大慧心性淳良之故事记录,其实非仅如此;凡有供养大慧僧衣者,大慧皆先供 佛;撤下之后则皆送往 克勤圆悟方丈室中,若其不用,赐下与大慧之后,则又往往分与诸人,少有据为己用者。如是心性,世所难见,岂可能是毁骂其恩师 克勤圆悟者?作是骂者,心行不可谓之为端正也。
又如《禅林宝训》卷三载云:【万庵曰:“先师移梅、阳,衲子间有窃议者。”音首座曰:“大凡评论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讵可于无过中求有过?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迹,诚何以慰丛林公论?且妙喜道德才器出于天性,立身行事惟义是从,其量度固过于人,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为法门异时之福耶?”闻者自此不复议论矣。】由此可知:举凡破邪显正而得罪错悟大师之人,不必等待舍寿以后,当时之世即已必定被错悟之人造谣无根诽谤也!如今平实岂非现成事例?何况大慧当年极力破斥邪说,以显正法之异于邪说者,何待入灭方才遭谤?
又如《禅林宝训》卷四载曰:【拙庵谓野庵曰:“丞相紫岩居士言:‘妙喜先师,平生以道德节义勇敢为先,可亲不可疏,可近不可迫,可杀不可辱;居处不淫,饮食不溽;临生死祸患,视之如无;正所谓干将镆邪难与争锋,但虞伤阙耳。’后如紫岩之言〔而得罪了秦桧,被贬到闽南衡州、梅州〕。”】可见大慧之心性,威武不能逼,利诱不能降。如是正义凛然而又不贪私利之人,报恩于 勤大师尚且不及,怎有可能辱骂有大恩于他的 勤大师?
又如《禅林宝训》卷四记载:【侍郎尤公谓拙庵曰:“昔妙喜中兴临济之道于雕零之秋,而性尚谦虚,未尝驰骋见理。平生不趋权势、不苟利养。尝曰:‘万事不可佚豫为,不可奢态持。盖有利于时而便于物者,有其过而无其功者,若纵之奢佚,则不济矣。’不肖佩服斯言,遂为终身之戒。”】大慧禅师之为人,心性本净,虽然一世斥责错悟之师,私心之中实则欲以之帮助错悟之师得以证悟也!所以他的破邪显正,并不是像有些禅师一样的前去踢馆,让错悟大师很没面子;他只是作评论,期望错悟大师听了以后能够自行改正,不会使错悟的大师当众没面子,这其实都是悲心运行之大作为也!只有对错悟而又不肯改正的师兄弟,才会比较激烈的破斥,但也都只是藉此帮助他们证悟的手段。大慧宗杲心性之淳良者,本已如是;而心性之改变,绝非数十年间所能转易,当知皆是多劫所修方能转易至此也!如是性尚谦虚、不趋权势、不苟利养之心性者,怎有可能一时忽然之间就变成忘恩负义而骂辱大恩师之人?
大慧禅师悟后之心性,广为时人所知,而其悟前之心性如何?且观此一历史记载,《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卷四云:【妙喜老祖在湛堂会中,持茅、书云峰语,以自警。湛堂曰:“此子,他日必任重致远。”】语译如下:【妙喜老祖宗,他以前在湛堂文准禅师会中,当时尚在求悟阶段,他就取了茅草作笔,书写云峰禅师之训诫学人话语,用来警醒自己不犯。他的师父湛堂文准禅师说:“这个人,以后必定是任重致远的人。”】由是可见其时时自警之心性也!焉得是虎丘一脉后人所责之忘恩负义而当众斥骂有大恩于他的 勤大师之人?
又大慧禅师心性,素来不争,史有明文记载,譬如《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四记载 克勤大师〈与耿龙学书批〉:【妙喜示来教见,矻矻于此,意况甚浓,真不忘悲愿也!而以宗正眼照破义路,情解透见肝胆,何明眼如此!正宗久寂寥,后昆习窠臼、守箕裘,转相钝致,举世莫觉其非,大家随语生解,祖道或几乎息矣!……杲佛日〔大慧禅师〕一夏遣参徒踏逐山后古云门高顶,欲诛茆隐遁,其志甚可尚。今令谦〔开善道谦〕去,山叟为书数语及疏头,亦与辍长财成之,可取一观也!渠欲奉锄,正在高裁也。克勤启上。】可见大慧宗杲心性不喜夤缘,好乐隐居,岂是性好与人相争者哉!如是之人,而谤他为辱骂 勤大师之恶人,岂有公理?
虎丘一脉后人对大慧之无根诽谤,实已到了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步;然而传说之事,都不可随便相信而转言之,否则即成无根诽谤贤圣,其业果皆须后世自受,无人能代之也!如是妄谤之事,古已有之,并且是对证量极高之大慧宗杲生谤,而且是极严重的无根诽谤,譬如《山庵杂录》卷一载云:【丛林中,道听之说皆不足征。后世传:“大惠与佛智,同参圆悟;悟偏爱佛智,而大惠常不平。后佛智住育王,〔佛智死后〕大惠踵其席;托以沙水不利,发其塔而〔佛智〕真身不坏,〔大慧〕以镢镢破其脑,灌油而焚之。”果尔,可谓惨戚之甚;常人尚不忍为,而大惠忍为之哉?尝读佛智塔铭,乃“阇维,葬舍利”,未尝有全身入塔事。】
佛智禅师的《塔铭》明明记载著:佛智死后是经过火化以后,将其舍利子入塔供奉,并不是全身入塔安葬,怎会有后来大慧禅师发塔,再以尖嘴锄敲破佛智尸身头脑而灌油焚烧之事?虎丘后人编造如是假事以诬大慧,世人若未先加以考证者,便受其瞒;大慧名声当时即受损害,由此缘故,禅和便将因为轻人而轻大慧之看话禅法,坐失证悟之机会。
此一捏造之事实,其实是虎丘后人张冠李戴而编成的假故事,有文为证:【大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虽尽得其旨,惟以生灭为己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者。琅琊广照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禅师令其探明安宗旨,在大阳,因平密授;明安尝云:“兴洞上一宗,非远即觉也。”二师云:“有平侍者在。”明安以手指胸云:“平此处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之云:“平向去,当死于此耳。”暨明安迁寂,遗嘱云:“葬全身,十年无难;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时,门人恐平将不利于师,遂作“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器物”书于塔铭,而实无也。平后住大阳,忽云:“先师灵塔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中耆宿切谏平,平云:“于我有妨。”遂发塔,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乃镢破其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自称黄秀才,谒琅琊;琅云:“昔日平侍者,今朝黄秀才。我在大阳时,见尔做处。”遂不纳。又谒公安,安亦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大阳ㄚ叉之记。悲哉!】(《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
如斯编造事相而无根诽谤贤圣者,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其实正是虎丘一脉后人故意张冠李戴而说者,与上载大阳平侍者之故事一模脱出,目的无非诬蔑大慧之人格,令人从此不信大慧的看话禅行门,改依天童山的默照禅所证离念灵知方法而修行之。事实上是将大阳平侍者掘尸、镢破尸首、灌油焚烧以取其财的事,套于大慧头上,其说不实。复次,大慧一生始终都受 勤大师之青睐,不曾受过冷落;乃至终生都以大慧为首座,而大慧又始终都对名山大院住持之位不感兴趣,乃至被任命为住持之后尚且弃之而去,怎有可能因为与佛智相争育王山住持之位,所以生恨破坏佛智尸身的事?更何况大慧当时已被秦桧贬至闽南,焉能有相争于佛智的事情?后来被放回之后,诸方名山邀之,大慧同样都推辞不就,后来是宋高宗以诏命强制他前往育王山住持,方才不得不应命住持育王山;所以大慧从来不曾与佛智相争过,怎会有掘佛智尸身焚烧及破脑灌油再烧等事?假使真有此事,只能说编造这个故事的虎丘后人疯了:因为佛智死时是先火化以后,再以舍利子入塔供奉的,焉有尸身可供大慧挖掘焚烧?
至于大慧罹患背疾腐烂破洞、塞以棉花而死之事,也是套用大慧禅师《宗门武库》中之典故,用以诬蔑大慧禅师:【和州开圣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闻东山五祖法道,径造席下。一日室中垂问云:“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然其语。时圆悟和尚为座元,祖举此语似之,悟云:“好则好,恐未实。不可放过,更于语下搜看。”次日入室,垂问如前,觉云:“昨日向和尚道了。”祖云:“道什么?”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云:“不是!不是!”觉云:“和尚为甚昨日道是?”祖云:“昨日是,今日不是。”觉于言下大悟。觉后出世住开圣,见长芦法席大盛,乃嗣夫〔乃抛弃五祖的法脉,改为继承长芦夫铁脚的法脉〕,不原所得〔不承认以前在五祖法演座下所得到的如来藏是正法〕。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这和前一谤中所说的“大慧掘尸、破脑、火焚”等事,都同样出于大慧禅师《宗门武库》,只是将人名与细节改换而已。
因为私心、嫉妒而诽谤贤圣之事,古已有之,不胜枚举,正谓此界是娑婆,多有五浊之恶世众生也!今再举一例以小证之,智者以故得辨真伪也!譬如古时错悟者,极厌恶玄沙禅师大力破邪显正,便捏造事相以谤玄沙师备禅师,非仅诬谤大慧而已;据《林间录》卷二载曰:【又曰:“玄沙欲出家,惧其父不从;方同捕鱼,因覆舟溺死之。”玄沙天资高妙,必不尔。独不知何所据?便尔不疑!此直不情者记之以自藏,安知诬毁先德为罪逆,必有任其咎者?不可不慎也!】
玄沙师备乃是一代大师,证量极深;然而错悟者都不思量自己错悟之过失,但见玄沙拈提其师之错悟,便捏造虚假之事,谤曰:玄沙想要出家,其父不许,所以与其父一同捕鱼时,故意翻船溺死其父。如是捏造无根诽谤之言,后来落实于文字者已有如斯之钜,其未落实于文字者,当知不计其数。如是之事,同于藏密掘藏之手法一般无二:都是先好之后,故意藏于岩洞之中、或藏之于民间,以俟后世忽然有人阅之,便可据以为实而广为流传。是故虎丘绍隆之后世传承弟子故意以文笔记之,再由后世弟子据以流传之,如同诽谤玄沙禅师杀父之故事,如出一辙,并无二致;智者闻已,即知虚假;唯有愚人信之、引之、说之、谤之,愚岂可及哉!
大慧心性一向与人无争,喜爱隐居,怎有可能因为争位夺权而造恶事?又如《僧宝正续传》卷六载云:【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杲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又如《佛祖纲目》卷三十八载云:【道颜,号万庵,久参克勤,微有省发。洎勤还蜀,嘱令依杲。仍以书教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眼耳。他日嗣其后,未可量也。”杲居云门及洋屿,颜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丙子,杲过九江,守请住圆通,三辞不获,因举颜补其处。】如是不求世法利得、不求名闻诸方、不求住持之位、不想在人间出头之人,其心性当属淳良德厚之人;心性淳良德厚者,感师助悟之恩,尚思无以回报,而愿一世应命担任 勤大师之首座,从来不谋住持之大位。乃至 勤大师返蜀归隐时,指定大慧住持云居山大道场,大慧尚且在 勤大师离去之后,随即收拾衣物登上后山古云门旧址,诛茅隐居而主动放弃云居山住持大位,让与久已垂涎住持大位的道元禅师;如是心性无争之人,焉有可能是故意诽谤其大恩师者?
今者平实多所考证之原因,非为大慧求取平反;因为大慧既已舍寿千年,平反并无实义,亦对大慧禅师的证量无所增益或贬损;而且大慧之心性对于名声都不在意,故此考证者实有别因:谓若有人误信种种无根诽谤之言者,则必于大慧之妙法不生信乐;不生信乐故,则或排拒之、或踵随诽谤之;前者则失证悟之因缘,后者则成无根诽谤贤圣之罪;二者皆不利于学人。以是缘故,不惜耗费时间与精力,作种种考证与辨白,欲令大众复生大信于大慧宗杲,如是岂唯免除口业?进而更可修习看话禅功夫,求觅宗门之悟,庶几一念相应而入菩萨七住位及声闻初果人中,顿超菩萨道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十分而有其七。苟能如此,快慰平生,其庆也何如?
大慧中年初住径山时,他心中牵挂的又是什么事情呢?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六记载:【晚,自径山来秣陵,见浚,垂涕言:“先人不幸无后,某之责;家贫,何所仰?愿乞一给使,名藉公重,庶有肯就者。”浚为恻然、兴叹,遂奏其族弟道源奉师亲。后既退居明月堂,冒暑走其乡,上冢葺治,所存盖如此。】
语译如下:【晚间,大慧宗杲从径山来到秣陵,看见丞相张九成时,他掉下眼泪来说道:“先祖不幸而没有后人传承香火、随时上供,这是我的责任(大慧是奚家之独子);如今我的俗家父母亲也变得贫穷了,如何有所仰赖存活?只得向您乞求一个人,供作俗家父母的供给走使之用,却须要藉丞相的世间名声德望,才容易得到世人看重而愿意服侍我的老父母。”丞相张浚听了以后,心中也感到难过,也对大慧的孝心兴起赞叹之心,所以就奏请皇帝恩准:以大慧的堂兄弟道源,来奉侍大慧禅师的父母亲。后来大慧年老而退居明月堂时,也不顾夏天的暑气逼人,仍然远走家乡,亲自为先父母上坟除草扫墓,他心中所存想的事情,竟然到这个地步。】
大慧既是心性如是淳厚之人,岂有可能是忘恩负义之人,而对有大恩于他的根本上师 勤大师加以当众辱骂耶?有智之人思之即知也!所以虎丘一脉后人之造谣无根诽谤大慧者,不可信也!(待续)
平实导师
今由禅门史实考证之结果,证实了大慧“患背舍报”故事,乃是虚假言语;若是无智之人,往往因为听闻他人妄说大慧虚假事实之言,转而不信大慧之看话禅,就可能失去证悟之机会,反而因此堕入虎丘后人所传的离念灵知默照禅法之中,永远不离意识,诚为可怜之人。若是佛教研究者,在未深入研究考据之前,就先以道听涂说一面之词而信以为真,并且落实于文字上而梓行流通,就不是负责任的学术研究者应有的行为了。
又据李乃龙先生的考证:【有一天,胡帅发下命令,要“召请”京城各寺的名僧大德,而且指名要请天宁寺的宗杲禅师,前去切磋请教佛门大道。表面上是邀请,其实是要绑架一批中原名僧,为其扫灭中原文化做准备。克勤大师听到消息后,便对著众僧说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宗杲禅师年轻,是天宁根本,不可轻出。老衲这一把朽骨头了,正好去超度这群屠夫。”然后又神情庄重地对宗杲禅师说道:“天宁寺往后就靠你了!”克勤大师已让侍者备好了行李,拿起禅杖就要往外走。宗杲禅师一把将他拉住:“师父请安坐。宗杲蒙大师栽培,今日正是报恩之时。再说,宗杲大事已了,也是报答师父和天宁寺的时候了。就让宗杲走一趟吧!”克勤大师摇了摇头。宗杲禅师跪了下来,僧众也齐刷刷地跪了一地,纷纷要求舍身饲虎狼,以求得佛门清净。克勤大师无奈,只得答应让宗杲禅师前往。但宗杲禅师一人去,他委实放心不下,便又指派淳上人同行。多一个人,多少能相互照应一下。
十余位汴京有名的禅师,被强行集中到金明池馆。禅师们都明白当下的处境,他们被当成俘虏了。平日里痛骂胡虏,今日却为胡所掳。有人苦笑了。他们倒不担心有性命之危,佛子并不是金人的对象,但却极有可能被掳到遥远的冰天雪地。一想到从今别却汴京路,一想到从此只能化作啼鹃带血归,有人便潸然了。但宗杲禅师却无所畏惧,整天与同掳的有名禅僧密三藏探究佛理禅趣,议论风发。大众都深深敬服宗杲禅师,推举他为宗主。宗杲禅师劝慰大家:“诸位老宿,且莫伤心,还没到山穷水尽处。再说,这金明池馆是个牢狱,外面的世界何尝又不是个牢狱,不同的只是一小一大而已。”众禅师一听,说得也是。人生何处不可修行?于是大家都参禅打坐,各自入定去了。
次日早上,众禅师被叫到一间屋里席地坐下。对面是一张八仙桌,桌上没有他们所习见的香炉,代替袅袅香烟的是腾腾杀气。桌后没有身披袈裟的方丈,而是身著甲胄的酋帅,酋帅两边各站著四名虎背熊腰的胡兵。面对一群虎狼,禅师们心地非常坦然,何忧何惧,顺其自然吧。
“众位方丈稍安毋惊,本帅把大家请来,别无他意。据说大家都是汴京一流的禅师,本帅今日只想领教佛法如何高深,不知诸位肯不肯赐教?”酋帅一口勉强能听懂意思的汉话,那属词造句却出人意外地雅。众禅师既不点头也不摇头,都看著胡帅,等著他的下文,一时间冷了场。“据说佛光普照阎浮提(世界),为什么佛法却不能在我大金朝里流行呢?”众方丈一听,面露犹疑之色。大家平时都只是宣讲佛法奥义,指示修持路径,无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从何答起。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以辩才闻名丛林的佛日大师。宗杲禅师也读懂了大家目光里的意思,遂起立道:“衲僧生性直率,望大帅听后勿发雷霆之怒。”胡帅忙伸手一指宗杲禅师,道:“请讲!请讲!”宗杲禅师眼睛直视对方,缓缓说道:“我西天佛祖当年慧眼普观天下,见我东土慧光隐隐,是个可以弘法传教的方域,于是便派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直指本元心地。贵国人民喜欢披坚执锐,乐于刀剑弓马,善于勇力搏斗,食肉寝皮,杀气太重,怎能明白佛法心印?所以暂时还难以得度。”
宗杲禅师的声音不大,众僧听来却字字如雷,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气象。胡帅的脸却不白,也看不出红来──他的脸原本就是红的。听了这话,他呵呵笑了:“你就是佛日大师吧?”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胡帅又道:“果然名不虚传,本帅开眼了。我平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杀人如麻。在佛的眼里,我恐怕算得上是十恶不赦的人了吧!不知你如何看我?如果我要皈依佛门,佛还要不要我?”“佛门清净,佛法无边,什么人超度不了?善人来了也超度,恶魔来了也超度。”宗杲禅师说到这里,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答道:“恕我直言,大帅如此气焰,还是一个恶人,难登佛界,必下地狱!”几句话如狮子怒吼,石破天惊,震得满屋子嗡嗡作响,这回连胡帅的脸都白了。
不等胡帅发作,宗杲禅师又话锋一转,娓娓而谈:“只是我佛慈悲,护佑善人,不念旧恶。昔日的广额屠儿,正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听闻佛法后,放下屠刀,便证阿罗汉果。大帅只要诚心忏悔,放下屠刀,消除杀气,唤醒生机,便可认清本来面目,投进我佛怀抱!”这一席话,让所有的人脸上又都有了血色。
“佛能普度众生,也能护国保民吗?”胡帅面带诚恳地问。“能!”宗杲禅师信心十足地答道。“宋朝佛寺如林,僧尼如蚁,香客如潮,算得上是礼佛心诚了吧?为什么不能得到佛祖的护佑?为什么不敌我大金皇朝?”(注)胡帅觉得自己终于得了先筹,得意洋洋地问。胡帅的卫兵也咧开嘴笑起来。宗杲禅师和众方丈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爱国豪情骤然而生,气壮山河:“消息盈虚,因果相续;冤冤相报,何时可了!大宋朝之今日,谁能说不是你国之明日?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大帅好自珍重!”(注:宋朝重用奸相秦桧,残害忠良;后来更逼迫大慧宗杲,抵制正法,当然无法获得佛佑。)
胡帅听罢,恍然若有所失。这些得道高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杀之无益,反而更会激起民愤,倒不如放了,也许会收络一些民心的。于是,便斯文起来,对著大众说道:“大师所论,不无道理。日后有缘,再行请教。请众位方丈各回本寺去吧。本帅这里就不送了。”半晌,众方丈才回过神来,一场大厄就这么解除了吗?是的,佛门大厄就这样被宗杲禅师的广长舌轻轻地化解了。众方丈不约而同地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都记住了佛日大师。天宁寺记住了,丛林也记住了,士林也记住了。多年以后,淳上人前往江西看望宗杲禅师,吕居仁在送别诗中,对此还念念不忘,诗云:“杲公昔踏胡马尘,城中草木冻不春;胡儿却立不敢问,其谁从者淳上人。袖手归来两无语,而今且向江西住;云居老人费精神,送往高安滩头去。”】(李乃龙著《宗杲大师传》页117~122。佛光,2004.11)
由种种史实纪录,可知 克勤与大慧师徒之间,从来不曾有过任何不悦;而 勤大师归乡返蜀时,吩咐大慧主持云居山,但大慧只愿追随奉侍 克勤年老,对于云居山名刹住持之位并无意愿,不肯就职; 勤大师欲逼他就职,故意不让他追随返蜀;但是大慧早已知悉道元禅师一心想当云居山住持、法主之位,无心与他争执;所以大慧送走 勤大师以后,反而主动收拾行李,退居后山已经破败了的古云门旧址,以茅草搭建陋屋安身,不与道元禅师争夺住持大位。所以,虎丘后人编造历史事故,妄说大慧心性恶劣,藉以诋毁大慧宗杲,其实都不符历史事实。
编造故事以抑大慧者,非仅如是一件,所在多有,然而因系编造,故其中互相矛盾者极多,不烦一一枚举也!今复别以李商老身历之故事,证明妙喜宗杲绝非忘恩负义之人,怎有可能辱骂根本上师之 勤大师?据《禅林宝训》卷三载云:【山堂曰:“李商老言:‘妙喜器度凝远,节义过人,好学不倦;与老夫相从宝峰仅四、五载,十日不见,必遣人致问。老夫举家病肿,妙喜过舍,躬自煎煮,如子弟事父兄礼。既归,元首座责之,妙喜唯唯受教。识者知其大器。’”湛堂尝曰:“杲侍者,再来人也!”山僧惜不及见。湛堂迁化,妙喜茧足千里,访无尽居士于渚宫,求塔铭。湛堂末后一段光明,妙喜之力也。】如是心性之大慧宗杲,对与其熟识的老师兄在家居士,都能如事父兄一般的对待,又岂有可能对法身慧命父母而且是出家身的 勤大师,作出忘恩负义、人神共愤的事情来?
又据《禅苑蒙求拾遗》卷一载曰:【《大慧武库》曰:师(大慧)每岁得时新,必先供佛及圆悟,然后敢尝。谓左右曰:“非佛与老和尚,我安得如此?”】然而大慧心性淳良之故事记录,其实非仅如此;凡有供养大慧僧衣者,大慧皆先供 佛;撤下之后则皆送往 克勤圆悟方丈室中,若其不用,赐下与大慧之后,则又往往分与诸人,少有据为己用者。如是心性,世所难见,岂可能是毁骂其恩师 克勤圆悟者?作是骂者,心行不可谓之为端正也。
又如《禅林宝训》卷三载云:【万庵曰:“先师移梅、阳,衲子间有窃议者。”音首座曰:“大凡评论于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讵可于无过中求有过?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迹,诚何以慰丛林公论?且妙喜道德才器出于天性,立身行事惟义是从,其量度固过于人,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为法门异时之福耶?”闻者自此不复议论矣。】由此可知:举凡破邪显正而得罪错悟大师之人,不必等待舍寿以后,当时之世即已必定被错悟之人造谣无根诽谤也!如今平实岂非现成事例?何况大慧当年极力破斥邪说,以显正法之异于邪说者,何待入灭方才遭谤?
又如《禅林宝训》卷四载曰:【拙庵谓野庵曰:“丞相紫岩居士言:‘妙喜先师,平生以道德节义勇敢为先,可亲不可疏,可近不可迫,可杀不可辱;居处不淫,饮食不溽;临生死祸患,视之如无;正所谓干将镆邪难与争锋,但虞伤阙耳。’后如紫岩之言〔而得罪了秦桧,被贬到闽南衡州、梅州〕。”】可见大慧之心性,威武不能逼,利诱不能降。如是正义凛然而又不贪私利之人,报恩于 勤大师尚且不及,怎有可能辱骂有大恩于他的 勤大师?
又如《禅林宝训》卷四记载:【侍郎尤公谓拙庵曰:“昔妙喜中兴临济之道于雕零之秋,而性尚谦虚,未尝驰骋见理。平生不趋权势、不苟利养。尝曰:‘万事不可佚豫为,不可奢态持。盖有利于时而便于物者,有其过而无其功者,若纵之奢佚,则不济矣。’不肖佩服斯言,遂为终身之戒。”】大慧禅师之为人,心性本净,虽然一世斥责错悟之师,私心之中实则欲以之帮助错悟之师得以证悟也!所以他的破邪显正,并不是像有些禅师一样的前去踢馆,让错悟大师很没面子;他只是作评论,期望错悟大师听了以后能够自行改正,不会使错悟的大师当众没面子,这其实都是悲心运行之大作为也!只有对错悟而又不肯改正的师兄弟,才会比较激烈的破斥,但也都只是藉此帮助他们证悟的手段。大慧宗杲心性之淳良者,本已如是;而心性之改变,绝非数十年间所能转易,当知皆是多劫所修方能转易至此也!如是性尚谦虚、不趋权势、不苟利养之心性者,怎有可能一时忽然之间就变成忘恩负义而骂辱大恩师之人?
大慧禅师悟后之心性,广为时人所知,而其悟前之心性如何?且观此一历史记载,《南石文琇禅师语录》卷四云:【妙喜老祖在湛堂会中,持茅、书云峰语,以自警。湛堂曰:“此子,他日必任重致远。”】语译如下:【妙喜老祖宗,他以前在湛堂文准禅师会中,当时尚在求悟阶段,他就取了茅草作笔,书写云峰禅师之训诫学人话语,用来警醒自己不犯。他的师父湛堂文准禅师说:“这个人,以后必定是任重致远的人。”】由是可见其时时自警之心性也!焉得是虎丘一脉后人所责之忘恩负义而当众斥骂有大恩于他的 勤大师之人?
又大慧禅师心性,素来不争,史有明文记载,譬如《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四记载 克勤大师〈与耿龙学书批〉:【妙喜示来教见,矻矻于此,意况甚浓,真不忘悲愿也!而以宗正眼照破义路,情解透见肝胆,何明眼如此!正宗久寂寥,后昆习窠臼、守箕裘,转相钝致,举世莫觉其非,大家随语生解,祖道或几乎息矣!……杲佛日〔大慧禅师〕一夏遣参徒踏逐山后古云门高顶,欲诛茆隐遁,其志甚可尚。今令谦〔开善道谦〕去,山叟为书数语及疏头,亦与辍长财成之,可取一观也!渠欲奉锄,正在高裁也。克勤启上。】可见大慧宗杲心性不喜夤缘,好乐隐居,岂是性好与人相争者哉!如是之人,而谤他为辱骂 勤大师之恶人,岂有公理?
虎丘一脉后人对大慧之无根诽谤,实已到了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地步;然而传说之事,都不可随便相信而转言之,否则即成无根诽谤贤圣,其业果皆须后世自受,无人能代之也!如是妄谤之事,古已有之,并且是对证量极高之大慧宗杲生谤,而且是极严重的无根诽谤,譬如《山庵杂录》卷一载云:【丛林中,道听之说皆不足征。后世传:“大惠与佛智,同参圆悟;悟偏爱佛智,而大惠常不平。后佛智住育王,〔佛智死后〕大惠踵其席;托以沙水不利,发其塔而〔佛智〕真身不坏,〔大慧〕以镢镢破其脑,灌油而焚之。”果尔,可谓惨戚之甚;常人尚不忍为,而大惠忍为之哉?尝读佛智塔铭,乃“阇维,葬舍利”,未尝有全身入塔事。】
佛智禅师的《塔铭》明明记载著:佛智死后是经过火化以后,将其舍利子入塔供奉,并不是全身入塔安葬,怎会有后来大慧禅师发塔,再以尖嘴锄敲破佛智尸身头脑而灌油焚烧之事?虎丘后人编造如是假事以诬大慧,世人若未先加以考证者,便受其瞒;大慧名声当时即受损害,由此缘故,禅和便将因为轻人而轻大慧之看话禅法,坐失证悟之机会。
此一捏造之事实,其实是虎丘后人张冠李戴而编成的假故事,有文为证:【大阳平侍者,预明安之室有年,虽尽得其旨,惟以生灭为己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者。琅琊广照公安圆鉴居众时,汾阳禅师令其探明安宗旨,在大阳,因平密授;明安尝云:“兴洞上一宗,非远即觉也。”二师云:“有平侍者在。”明安以手指胸云:“平此处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之云:“平向去,当死于此耳。”暨明安迁寂,遗嘱云:“葬全身,十年无难;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时,门人恐平将不利于师,遂作“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器物”书于塔铭,而实无也。平后住大阳,忽云:“先师灵塔风水不利,取而焚之。”山中耆宿切谏平,平云:“于我有妨。”遂发塔,颜貌如生;薪尽俨然,众皆惊异。平乃镢破其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众以其事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平自称黄秀才,谒琅琊;琅云:“昔日平侍者,今朝黄秀才。我在大阳时,见尔做处。”遂不纳。又谒公安,安亦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竟不免大阳ㄚ叉之记。悲哉!】(《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
如斯编造事相而无根诽谤贤圣者,出现于明朝洪武年间,其实正是虎丘一脉后人故意张冠李戴而说者,与上载大阳平侍者之故事一模脱出,目的无非诬蔑大慧之人格,令人从此不信大慧的看话禅行门,改依天童山的默照禅所证离念灵知方法而修行之。事实上是将大阳平侍者掘尸、镢破尸首、灌油焚烧以取其财的事,套于大慧头上,其说不实。复次,大慧一生始终都受 勤大师之青睐,不曾受过冷落;乃至终生都以大慧为首座,而大慧又始终都对名山大院住持之位不感兴趣,乃至被任命为住持之后尚且弃之而去,怎有可能因为与佛智相争育王山住持之位,所以生恨破坏佛智尸身的事?更何况大慧当时已被秦桧贬至闽南,焉能有相争于佛智的事情?后来被放回之后,诸方名山邀之,大慧同样都推辞不就,后来是宋高宗以诏命强制他前往育王山住持,方才不得不应命住持育王山;所以大慧从来不曾与佛智相争过,怎会有掘佛智尸身焚烧及破脑灌油再烧等事?假使真有此事,只能说编造这个故事的虎丘后人疯了:因为佛智死时是先火化以后,再以舍利子入塔供奉的,焉有尸身可供大慧挖掘焚烧?
至于大慧罹患背疾腐烂破洞、塞以棉花而死之事,也是套用大慧禅师《宗门武库》中之典故,用以诬蔑大慧禅师:【和州开圣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闻东山五祖法道,径造席下。一日室中垂问云:“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然其语。时圆悟和尚为座元,祖举此语似之,悟云:“好则好,恐未实。不可放过,更于语下搜看。”次日入室,垂问如前,觉云:“昨日向和尚道了。”祖云:“道什么?”觉云:“胡张三,黑李四。”祖云:“不是!不是!”觉云:“和尚为甚昨日道是?”祖云:“昨日是,今日不是。”觉于言下大悟。觉后出世住开圣,见长芦法席大盛,乃嗣夫〔乃抛弃五祖的法脉,改为继承长芦夫铁脚的法脉〕,不原所得〔不承认以前在五祖法演座下所得到的如来藏是正法〕。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一)这和前一谤中所说的“大慧掘尸、破脑、火焚”等事,都同样出于大慧禅师《宗门武库》,只是将人名与细节改换而已。
因为私心、嫉妒而诽谤贤圣之事,古已有之,不胜枚举,正谓此界是娑婆,多有五浊之恶世众生也!今再举一例以小证之,智者以故得辨真伪也!譬如古时错悟者,极厌恶玄沙禅师大力破邪显正,便捏造事相以谤玄沙师备禅师,非仅诬谤大慧而已;据《林间录》卷二载曰:【又曰:“玄沙欲出家,惧其父不从;方同捕鱼,因覆舟溺死之。”玄沙天资高妙,必不尔。独不知何所据?便尔不疑!此直不情者记之以自藏,安知诬毁先德为罪逆,必有任其咎者?不可不慎也!】
玄沙师备乃是一代大师,证量极深;然而错悟者都不思量自己错悟之过失,但见玄沙拈提其师之错悟,便捏造虚假之事,谤曰:玄沙想要出家,其父不许,所以与其父一同捕鱼时,故意翻船溺死其父。如是捏造无根诽谤之言,后来落实于文字者已有如斯之钜,其未落实于文字者,当知不计其数。如是之事,同于藏密掘藏之手法一般无二:都是先好之后,故意藏于岩洞之中、或藏之于民间,以俟后世忽然有人阅之,便可据以为实而广为流传。是故虎丘绍隆之后世传承弟子故意以文笔记之,再由后世弟子据以流传之,如同诽谤玄沙禅师杀父之故事,如出一辙,并无二致;智者闻已,即知虚假;唯有愚人信之、引之、说之、谤之,愚岂可及哉!
大慧心性一向与人无争,喜爱隐居,怎有可能因为争位夺权而造恶事?又如《僧宝正续传》卷六载云:【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杲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又如《佛祖纲目》卷三十八载云:【道颜,号万庵,久参克勤,微有省发。洎勤还蜀,嘱令依杲。仍以书教曰:“颜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眼耳。他日嗣其后,未可量也。”杲居云门及洋屿,颜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丙子,杲过九江,守请住圆通,三辞不获,因举颜补其处。】如是不求世法利得、不求名闻诸方、不求住持之位、不想在人间出头之人,其心性当属淳良德厚之人;心性淳良德厚者,感师助悟之恩,尚思无以回报,而愿一世应命担任 勤大师之首座,从来不谋住持之大位。乃至 勤大师返蜀归隐时,指定大慧住持云居山大道场,大慧尚且在 勤大师离去之后,随即收拾衣物登上后山古云门旧址,诛茅隐居而主动放弃云居山住持大位,让与久已垂涎住持大位的道元禅师;如是心性无争之人,焉有可能是故意诽谤其大恩师者?
今者平实多所考证之原因,非为大慧求取平反;因为大慧既已舍寿千年,平反并无实义,亦对大慧禅师的证量无所增益或贬损;而且大慧之心性对于名声都不在意,故此考证者实有别因:谓若有人误信种种无根诽谤之言者,则必于大慧之妙法不生信乐;不生信乐故,则或排拒之、或踵随诽谤之;前者则失证悟之因缘,后者则成无根诽谤贤圣之罪;二者皆不利于学人。以是缘故,不惜耗费时间与精力,作种种考证与辨白,欲令大众复生大信于大慧宗杲,如是岂唯免除口业?进而更可修习看话禅功夫,求觅宗门之悟,庶几一念相应而入菩萨七住位及声闻初果人中,顿超菩萨道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十分而有其七。苟能如此,快慰平生,其庆也何如?
大慧中年初住径山时,他心中牵挂的又是什么事情呢?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六记载:【晚,自径山来秣陵,见浚,垂涕言:“先人不幸无后,某之责;家贫,何所仰?愿乞一给使,名藉公重,庶有肯就者。”浚为恻然、兴叹,遂奏其族弟道源奉师亲。后既退居明月堂,冒暑走其乡,上冢葺治,所存盖如此。】
语译如下:【晚间,大慧宗杲从径山来到秣陵,看见丞相张九成时,他掉下眼泪来说道:“先祖不幸而没有后人传承香火、随时上供,这是我的责任(大慧是奚家之独子);如今我的俗家父母亲也变得贫穷了,如何有所仰赖存活?只得向您乞求一个人,供作俗家父母的供给走使之用,却须要藉丞相的世间名声德望,才容易得到世人看重而愿意服侍我的老父母。”丞相张浚听了以后,心中也感到难过,也对大慧的孝心兴起赞叹之心,所以就奏请皇帝恩准:以大慧的堂兄弟道源,来奉侍大慧禅师的父母亲。后来大慧年老而退居明月堂时,也不顾夏天的暑气逼人,仍然远走家乡,亲自为先父母上坟除草扫墓,他心中所存想的事情,竟然到这个地步。】
大慧既是心性如是淳厚之人,岂有可能是忘恩负义之人,而对有大恩于他的根本上师 勤大师加以当众辱骂耶?有智之人思之即知也!所以虎丘一脉后人之造谣无根诽谤大慧者,不可信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