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8  浏览次数:829
问一、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世尊曾告诫:菩萨十重戒应当严持不犯,尽未来际,永不弃舍;若不持此无尽戒,不得成佛。复云:若犯十重戒者,所修三贤十地果证,来世皆失,亦失于戒体。但若已修到十地,又怎么会犯十重戒?似乎有点不可理解?
  答:佛法中有四悉檀,所谓世界悉檀、第一义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阿含中说世界成住坏空,是世界悉檀;般若诸经、唯识诸经说法界实相,是第一义悉檀;解脱道中为不同根性者,各说不同之解脱相与行门,是各各为人悉檀;三乘经中所说种种对治烦恼之法,譬如五停心观等,是对治悉檀。律下亦有如是四种悉檀,您所说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经文,是为人悉檀,也是对治悉檀;譬如皇帝对诸臣言:“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然而天子治理国家时,终不犯罪,除非意欲亡国。故皇帝此言之意为:无论何人,一旦犯罪,必定严惩!非谓皇帝犯过者亦必实际受惩,皇帝必不犯下叛乱之罪故。菩萨登地已,已无违犯十重罪之事,故此说者寓有不可违犯十重罪之意,以警三贤位菩萨众,应属为人悉檀。然而佛意难知,无人可以认定为绝对之说,亦不宜擅自判定佛意。即如最粗浅之因果业行正理,唯佛地究竟了知,等觉菩萨亦有不知者,是故仅能如是臆测佛意。
  问二、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40页)说佛对菩萨将来成佛的显授记通常是在八地入地心时,八地之前通常是密授记。但在《法华经》〈授记品〉及〈五百弟子受记品〉,佛对诸弟子均作了显授记,《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对胜鬘夫人也是显授记;十大弟子等似乎均非八地菩萨,而根据导师在演述《胜鬘经》时的判断,胜鬘夫人应仍未三地满心,如此以何因缘佛要对诸多八地以下的菩萨作显授记?
  答:《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这是惯例,通常授记是在八地的入地心;除非有特殊原因才会在八地前授记,在八地以前的授记通常都是密授记,不会是显授记。”所以 平实导师在这里所说的乃是:诸佛世尊“惯例、通常”是在菩萨八地入地心显授成佛记,非必定在八地才能显授成佛记。再者,佛授记不只授成佛记,也授其它记别,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八的开示,佛也有授辟支佛记、声闻记、生天记、生人中记、生饿鬼记、生畜生记、生地狱记,所以授记的问题非常复杂,乃是属于因果是否具足了知的问题,只有佛才能具足了知因果。复次,授记的显隐与否,牵涉到业果异熟是否决定性的问题,若决定者,佛则是分别记说;这个部分的法义 平实导师在讲解《瑜伽师地论》时,曾对增上班同修开示四种记别的妙理,也就是佛对于各类种种有情众生,他们的业果异熟都会分别记说,这在佛世的时候是一个很重要却很常见的法。譬如某人舍寿了,佛就会记说他往生到哪里去了,因为每个人状况不一样,有时候预记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分别记的不同,例如善星比丘与尼干外道苦得的故事,佛也是预记尼干外道苦得在七日后腹痛而死,得食吐鬼身,因为佛具足善知因果的一切,所以对于这些因缘果都具足了知。又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八, 释迦世尊开示过去 宝藏如来时,在 释迦世尊因地为牟尼女与 灯光如来因地为长老比丘的本生故事, 宝藏如来为长老比丘授显记,为牟尼女授隐记,也是显授记与隐授记不同差别的例证。所以授记的情形很多种,而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p.140页有开示:“我们佛教中最注重因果,可是因果不是我们能究竟了知的,因为究竟了知因果是佛地的境界,所以等觉菩萨也无法完全的了知。所以经中说,因果的究竟了知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所以对于您所提十大弟子与胜鬘菩萨的授记情形,也当以此如理作意思惟,佛会因应当时该授记的菩萨,他成佛的业果异熟是否决定性,所表现出来显隐授记的差别。 平实导师在书中说的是“通常”,不是有时的“特例”;在“通常”与“有时特例”的前提下,就没有您所说的疑问存在了。
  问三、《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但是,念佛人一生都是善恶间杂。临终时,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神超净域,永谢尘劳。那他们在此生所做的恶事不就可以不受报吗?比如我未信佛前曾杀生,但如果我舍寿后,能带业往生,不就可以不受恶报吗?为什么经中说:“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呢?再如,我贪心重,爱吃面包。但如果能往生极乐,以后在极乐不需饮食,又怎会有贪美食的恶报呢?
  答:念佛人忆念 阿弥陀佛,寿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数带业往生,既然带业往生怎么没有受报呢?只是因为 弥陀世尊的大愿加持之下,住在莲苞之中,不与众生互动,透过八功德水与说法之音,让恶业的种子因法音的闻熏,而慢慢转化,此乃种子熏习的正理,然此方式不容易让往昔所造恶业的种子现行,故极乐世界成佛时劫久远;虽只进不退,然时劫久远。相较之下,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因为逆增上缘特多,所以恶业种子现行转易的机会也较多,故容易超劫精进的快速成佛。此乃诸佛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不同,因应不同根器、心量、种性的众生,成佛时摄受众生的国土别相有所差别。
  再者,造五逆恶业的众生, 弥陀世尊同样摄受,唯除诽谤菩萨藏者,但是因为近百年来许多学佛人对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知见错误,以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没有事情,“自然”就会成佛、也不用受报,殊不知到了极乐世界仍然需要修行,净土诸经中所说,出了莲苞以后有在地、在虚空中“讲经、诵经、自说经、口授经、听经、念经、思道、坐禅一心、经行”;而且其间有未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不退转地菩萨”者透过修行乃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莫不欣然适意而悦。那在莲苞内的众生,也得要在莲苞里面住很久,在莲苞内也是受报,因为种子还是会现行,只是五欲的外缘不多,故现行受报的机会不大,实因 弥陀世尊的愿力所持,故在莲苞内的众生受到保护,但是当他闻熏佛法转易自己的心性以后,出来莲苞以后,仍然得要行菩萨道酬偿转易恶业种子,只是那个时候有能力去承受过去所造恶业的现行,能够重业轻报,也能够转恶业成为逆增上缘的法布施,故非不报,只因靠佛的方便加持得以顺利修学佛法。
  问四、阿弥陀佛愿慈悲接引每一个临终时发愿往生的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若真有杀父、杀母的逆子,他临终时,发愿往生极乐,阿弥陀佛会不会宽恕他呢?如果不接引他,那在我们这些凡夫看来,好象阿弥陀佛的慈悲没地藏菩萨深?因为地藏菩萨对杀害父母的地狱众生也不会舍弃啊!
  答:1. 在本电子报第十六期〈般若信箱〉问七与第三十一期〈般若信箱〉问十已经回答过:“虽是五逆十恶众生,只要有善知识缘,于临命终时对往生者开示教导及摄受加持,这样就有机会往生极乐。”
  再者,往生极乐世界不是 阿弥陀佛宽恕与不宽恕的问题,佛乃纯善,没有怨恨心所有法,何来宽恕可言?造恶业者乃是自己所造的因缘业行与果报成熟的问题。这个部分的法义,我们在第三十四期〈般若信箱〉的问五有回答:“往生极乐世界后在莲苞中,因极乐世界乃纯一清净世界,所以受恶报的缘不具足,在极乐世界闻熏正法多劫之后,心转清净以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后有能力酬偿此世恶业种子,然此时恶业种子已经消减许多,故能重罪轻报。”
  所以按照《观经》所说,五逆重罪的众生舍寿时,若有善知识缘能为其开示导引,也是可以具足下品下生的成就,若此因缘成熟, 弥陀世尊照样摄受往生。
  2. 弥陀世尊与地藏王菩萨别愿不同,不能以此模拟校量而说彼此高下,例如 弥陀世尊的别愿乃是“三辈九品,普皆摄受”,此乃“与乐大慈愍”的代表之一,能令恶业有情往生极乐世界;而 地藏菩萨的别愿乃是“六道脱苦,方成佛道”,此乃“拔苦大悲愿”的代表之一,是能令恶业众生重回人间,但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受诸妙乐的慈悲,两者有异,不能互相校量模拟高下,因为诸佛菩萨普皆具足慈悲两善法的缘故,只是随顺当机众生的根器而凸显哪一部分当成其别愿而已,不能以此非彼。再者,五逆重罪与诽谤正法,此乃极重之业,在此一条件下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乃纯一清净世界,不与极重恶业的众生相应故,并不表示不摄受这个众生,将来仍会摄受;所以不可误会经文意思,虽不相应亦当摄受,若不慈悲摄受, 弥陀世尊为何还要让五浊恶世的我们有机会往生呢?
  问五、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是否做过我的父亲?如果是,我就把他当成我现在的慈父一样来忆念。请佛菩萨原谅我说一句很不慈悲的话,有时我觉得佛菩萨对我很残酷,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想见佛菩萨都想疯了!无论是哪一位,你们让我在梦里见一下,哪怕3秒钟也好啊!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让我忍受这种相思之苦,让我饱受煎熬?
  答:有情之间无量世互为眷属,故彼此都有机会当某一有缘众生的眷属,故佛慈悲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但缘有远近亲疏之分,假使您与佛菩萨的往世缘已经是极久远劫以前的事,或是近世虽有缘,只是情分很差的极远房亲人,或曾结恶缘,或心性不够调柔,或心量不够广大……等,即难以感应;这一类事相不是一般人臆想所能得知。诸佛菩萨对众生总是一样摄受,同等放光普照;但是众生心地若不能广大,纯为自身,如同宇宙黑洞一般只吸光而不能向外放光,就无法感应。而且众生多是自己对自己残酷,不是佛菩萨对他残酷;因为诸佛菩萨现行于众生的面前,众生未必能认,因为众生多是想要见到自己认为的形象,才会认为是佛菩萨,若是示现人身时,众生就不承认了。即使是想要梦见佛菩萨的示现,也得要有因缘;即使是人间的表相大师,心很慈悲,也不见得一切人想要见一次面就能得见的,何况是诸佛及大菩萨?而且佛菩萨不像世间乐求钱财的假名大师一般,佛菩萨都有时智,都是要在众生缘熟时才能得见的,缘不足者就暂时不见;而且众生心性极易生起轻心,若是大家都能轻易得见,众生就不会珍惜,所以不是谁都可以得见的。譬如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心爱子民的,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因为他的爱民如子,就都能亲见他呢!
  且《金刚经》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当以五阴的任何一阴来当作佛、菩萨的真实相貌。如同菩萨示现为人身而出世弘法时,众多有情不见得就能信受,反而由于邪见熏习而否定或无根毁谤菩萨。不懂佛法的凡夫之见是世间常事,因为众生我见、见取见根深柢固,凡夫众生的心量不能堪任,就算佛菩萨现前到面前时,能确认真的是佛吗?若是鬼神化现,能分别真伪吗?因为追求有漏有为的神异境界,乃众生我见我执的遍计执性,无有智能简择真假虚实,佛菩萨虽有方便变现各种种类众生与众生同事,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佛菩萨现前在众生面前的目的是甚么呢?不是增长众生执著有为相的习气,而是引导众生趣入生命实相真实智能的境界;不是如同一神教的上帝与子民的关系,乃是任何一个众生都有机会能够成就佛道,而不是亲属我所的眷属欲。所以学佛之人应该思考自己学佛的目的为何?任何的方便都是要对于解脱与智能的增上有帮助,才是学佛的正行。目前在各讲堂讲解的《胜鬘师子吼经》讲解完后,即将开示《金刚经宗通》,就会说到这个部分的法义,请对此有兴趣的菩萨们可以至全省各地讲堂聆听开示。
  问六、萧老师说萝卜是荤菜,但佛经上并未把萝卜列为荤菜。我在寺庙看到僧众的斋饭里也有萝卜,他们说萝卜不是荤菜。不知我们是否还是应避免吃萝卜?
  答:平实导师并未说萝卜是荤菜,只是开示“上佛之供品尽量不要辛辣与味道太浓郁粗重的食品,如萝卜、芹菜、榴槤等”,只说萝卜是辛菜;若以萝卜、芹菜、榴槤之类供品供诸佛,诸佛转赐护法神众受用,然此类食品气味浓郁,有些护法神众普皆清净,不喜此类气味粗重的食品香味,故未必容易受用,因气味粗重故,让人不适故。故不建议以此物品供佛,才建议使用清淡食品,布施要让受供者有受用为佳。
  问七、《优婆塞戒经》规定居士要有正当职业。请问当职业运动员或职业棋手算不算正当职业?因为此经中规定佛子不得下围棋,因为它与歌舞娱乐一样是无记散乱邪业。但我看到有的寺庙,出家人的房里也有电视,过春节时也看春节联欢晚会,那这是否为违反佛法呢?我的朋友教导孩子未来选择职业时,可以当足球运动员、或乒乓球运动员、或职业棋手。因为体育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开发智力,促进国际间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和平。但有位居士却告诉我:信佛的人不能当运动员,因为这些竞技比赛会引发人的胜负心,争斗心。我觉得此话有理。但还是想请萧老师评判一下,因为我热爱围棋,想成为职业棋手或围棋教育家,又担心不符合佛法。到底现在的行业中,有哪些是不合佛法的?
  答:在菩萨戒当中遮制下棋、战斗、比赛之类的游戏与工作,是因为这些活动,乃是容易引生造作恶业现行的增上缘,而且会与佛道实修相违,故 佛遮止。如前面几期的〈般若信箱〉有说到 佛制戒的目的乃是保护学人自己的善法璎珞增上而不漏失,使学人远离惑障恶业,趣入正道正行,戒律乃是防范障碍自己道业的最佳防腐剂。
  运动本身乃是良好的活动,但是加上竞技的比赛就容易引发不好的心行,对于自己烦恼习气种子的熏习有其增上的效果,故当远离此类争斗的场所,所以 佛施设这样的戒律有其道理。因此我们不建议佛弟子以此为正业,如第三十一期〈般若信箱〉问三所提,我们不建议佛弟子在啤酒厂工作的例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准此来选择合适的职业。但若是以指导他人健身为业,而不是志在求胜,则是正当职业,与佛法实修及戒律并无冲突。其余职业,可以比照这样的精神来抉择。
  问八、末学所怀疑为伪经之秘教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现在流传似乎甚广,甚至出现专门为此经而做的网站。若确实为伪经,以其流传之程度,恐使不少众生多与鬼神结缘(经里含某咒),偏离正法修习。此经中似乎未曾如实宣说第一义,亦有很多地方令末学读后觉得怪怪的,像是过于强调追求世间之名利等物,如此经中所写的:【功德官位荣耀不求自至……善夫良妇不求自得……贤男美女不祷自生……】。
  上面所举只是其中ㄧ个末学觉得怪怪的地方,并未能完全否定,也许这是ㄧ种“先以欲勾牵,令入佛道”的作法?真正令末学认为极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此经中有提到:“一切种智自然显发,乐说无穷,位在补处。”如果已经具足一切种智,不就已经成佛了吗?为什么还会位在补处呢?佛不可能自打嘴巴、有自相矛盾的讲法,故末学不得不对此经真伪做些“合理怀疑”。若此经确实为伪经,也希望能顺便透过同修会这里让更多佛子更远离偏离正法之伪经,早日真入佛道。
  答:密教部的经典,大多数属于天竺后期密教祖师所创造的,或是从印度教中吸收进来的,其中言过其实之“经”非常之多,不可轻信;只有极少数是真正密教经典,但都被密教古今祖师排斥,譬如《楞严经》。密教部的经典中,有极多是夸大其词而不实的,譬如密教部极有名的《宿命智陀罗尼经》,也有许多人信受,一生诵持而且超过规定的遍数多倍以后,仍然没有宿命智;其它的密教咒语也一样是这种情形,多属于密教天竺祖师所创或得自印度教中的法门,并无佛法实义可说。您已有择法觉分,能自己判断了,这里就不用再一一赘言。
  问九、找到如来藏,是找到祂的体,还是找到祂的用呢?可是体是恒常又无形无色,根本看不到,那只能从祂显现在十八界的作用去判断祂的存在,是这样吗?假如是这样,那我们平常现前看的、听的……五尘相,及源源不绝了别五尘相的六识瀑流,不就都是如来藏了吗?虽然五尘相及六识瀑流有生灭,但要依如来藏才能源源不断出生生灭的种子,这种连续出生种子的心相是否就是如来藏呢?学这个法门是否一定要将忆佛念佛的功夫做得很纯熟才能转为看话头?如果没有看话头、参话头的功夫,是否真的找不到祂呢?
  答:求悟者努力探求真心实相的时候,当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之时,后刹那即可对如来藏的体相性用之总相具足皆知,可以现前体验祂的体如虚空、本来自在、不生不灭、真实如如、非染非净、非有为非无为……等诸多的法性,验证祂具足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复能生起妙观察智,于一切时中、一切境界中,现前观察心体所显的本来性、清净性、自性性、涅槃性,成就一分的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非是同打探密意者,或者古今皆有的多数修行人,以意识情解的推知其部分体性为开悟;若是闻熏悟者所说“六识暴流出自如来藏,故六识暴流也是如来藏中的一部分”,就认定“六识暴流即是如来藏”,其实仍是无法现观如来藏的所在,这仍然不是开悟的境界;假使这样可以说是开悟的话,请问开悟后应有的三德何在呢?当以此自我检查。这就是 世尊告诫善覆密意的重要,缺乏亲自的体验,真妄必定分不清楚。更不是如同今日佛教界中学术派的印顺派门徒与学者,以研究的方式来推论分析,以此名为开悟;因为如来藏的作用体性功德佛在经中说明甚多,尤其是般若系列经典。就算了解记忆经中佛语而不误会,那顶多也只有闻慧、思慧,但是修慧与证慧在哪儿呢?我们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哪一个法不是如来藏所生、所显呢?从真悟者来说,当然万法即是如来藏;如您所举例的,五阴十八界也是属于如来藏所生所显,但是五阴十八界也只是如来藏的局部体性,假使凡夫观察到六识六尘的现行流注,就认为是了知如来藏,仍然落入五阴十八界的境界中,那就是古今许多大师及学法者的落处,故于此处不可不慎;所以 佛在《楞严经》才会说“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当以努力促使自己的亲证条件早日具足为佳,非于这里用意识情解的思惟猜测;如此猜测,反而容易让自己误认五阴十八界中的某一阴或者某一界为如来藏,不仅我见不能断,若说与他人听,那就成为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大妄语业了,那就冤枉大了,果报严重故,不可不慎。
  再者,对于无相念佛功夫的纯熟,可以帮助您更容易亲证实相,因为真心的行相微细,又与妄心和合运作,在妄心存在的同时,真心了然现行,然非心粗意乱者能够观察体验到的,就算有善知识帮忙证悟,若无法体验,也没有什么功德受用可言。故需要借助无相念佛的功夫为基础,先得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的大受用;进而功夫纯熟后,提升到看话头与参话头的功夫,如此找到如来藏才有受用及智能功德的显发;而破参明心乃一念相应慧,看似与此功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却也不可缺少此一功夫,因为这样可以保证破参明心的品质,与后来将要实证的重关——眼见佛性作准备,所以看话头的功夫还是很重要。以眼见佛性的一念相应来说,若无看话头的定力,配合该有的慧力与福德,就算参出佛性名义,也无法亲眼得见,更于此世丧失亲证世界如幻的现观的实证功德,那就得不偿失了,故无相念佛功夫的成就乃是得以亲证实相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更是眼见佛性的必要条件。
  问十、弟子在阅读第32期正觉电子报钝鸟与灵龟(连载七)中导师有如下开示:【平实此世之师〔编案:指圣严法师〕与宣秘的心态相同,所以至今仍然落在意识境界上,还是无法证得如来藏识;他在千年前的状况也与此世相似,都是被慢心系缚而失去了证悟的机会,但他当时与平实是师兄弟,非如此世是师徒关系;而他今世也是仍在笼罩众生的,其它四大山头也是一样的作为。由此可见笼罩众生的师父与大师,是自古就很多,不是现在末法时才会如此的。】弟子疑惑:既然千年以前的圣严法师就在笼罩众生,误导众生的法身慧命,那应该是很大的罪过了,却为何他在千年前舍寿的时候没有去受报?反而依然长保人身,又于今世依然笼罩众生不断呢?请菩萨慈悲开示。
  答:此处乃是您误会 平实导师的意思, 平实导师这里所说的,乃是指圣严法师过去世因为“慢心所系”,故不信受如来藏法,丧失了当初 平实导师想要帮助他证悟的因缘。因此到了九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是同样的原因丧失机会,既不能断除我见,也无法证悟明心,仍然误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心,由此可知邪见恶习未除,过了九百多年后还是一样。但是他因多世出家,虽未证悟、未断我见,因出家因缘殊胜故,所以福德广大,得以此世出家后,再经由造势手腕而广有信众供养;可是这个慢心所系的邪见恶习到了今天,影响自己深远,过去世只是自己不信,而丧失了证悟的机缘,然却未诽谤也无未悟言悟而误导众生,此世因舍不得名闻利养与眷属欲,因此而来笼罩众生,且影响众生数量众多,故白费了多世出家所集的大好福德,所以虽多世出家之善,却因自己的慢心所系,最后还是容易造作恶业,今世有了笼罩众生、方便示现开悟,以及私底下否定 平实导师正法的情况发生,这已经不同于往世因有 克勤大师对 大慧的印证而不敢诽谤 大慧禅师的情况。故我们在佛门中的修行人,当以此为警惕,慢习、贪习与恶见应尽早断除,远离异生性障而趣入圣道。
  问十一、请问:
  1.佛说:色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个“不相在”是什么意思?
  2.梦中为何只要意识而不用前五识即可了别五尘?那平常非梦中时,如来藏不就只要流注意识种子即可了别五尘,何需要流注五识种子呢?
  3.七转识是心,无法直接接触及了别色蕴,但为何阿赖耶识也是心,无形无色,为何能接触五根(胜义根)而现内相分呢?也就是说,一样都是心,一样都是无形无色,为何有的可以直接接触胜义根,有的却不行呢?
  答:1. 平实导师在《真实如来藏》中已经开示得很清楚:“这个五蕴我不是真实的‘我’,但也不能说与‘我’不相干,因为祂们与‘我’一直都在一起,而又不互相包藏。能如此观察而实际证实这道理的人,就是证得真正智能的人。”关于“不相在”,意谓不是混合成一体的;譬如奶粉与水混搅为乳品,即是“相在”,将来放久了,一起败坏;但真我如来藏不是与五阴混合为一,死后会自动离开,不跟著色身等一起败坏,所以说是不相在。再者,《我与无我》、《心经密意》、《楞伽经详解》、《起信论讲记》等多部论著当中,都有开示这个部分的其它法义,请提问的菩萨自行到网络书局或者全省各大书局请购来读;在即将出版的《阿含正义》第三辑中,更有极多解释,这里就不重复细说了。
  2. 意识有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梦中的意识乃是独头意识的部分,梦中的独头意识所了别的五尘乃是由于业种流注的内相分,故不需要前五识现行,但是醒时如来藏所现的内相分与外境连接,所以必需与五色根共同运作;既以五色根为依而面对外相分,当然就要有前五识共同运作,所以不是您所说的那样。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三期的〈般若信箱〉的问一已经回答过了,且有多题与此有关,如十二期的问九、二十期的问七、三十期的问八等,限于篇幅,我们不再详细重复回答,请您自行阅读。
  3. 三界一切万法皆如来藏所生所显,如来藏虽是心,但非众生所知的能了六尘之心。而能接触五根而现内相分,这是如来藏的功能之一,虽同是心,但是各有不同的功能差别,单以妄心来说,七转识之间就有不同的功能差别,所以十八界分立清楚无有混杂。然如来藏虽名为心,在般若系列经典又说其为“非心心”,也就是说,这个真心阿赖耶识对于众生来说,祂不是众生所知道能了别六尘的心,故名非心心,这在《心经密意》当中也有极多的开示;最主要的差别是阿赖耶识心有大种性自性,其它七识都没有这种自性,所以无法接触外尘,必须由阿赖耶识藉外尘变现出由心所显的六尘,七识心才能接触得到。这个道理很深,无法以简短答复说明清楚,请想要详细了解的学人,可以到各大书局或者网络书局采购 平实导师诸书中的细说,领纳其中的法要。
  问十二、“平实中国”网站里有个礼佛时间表,请问出自何经?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念念相续。此表却要我们在特定时间,朝特定方向礼拜特定的佛,说是可灭特定数量的罪业,这不像正信的佛教啊!若非出自佛经,是否应删除,以免误导学人?“一体读经网”说《显无边佛土功德经》是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但《禅净圆融》里萧老师却说它出自《华严经》,怎么回事?《大般涅槃经》中佛言:“生死之中实无有乐,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此句是否为不了义?因它是让我们厌倦生死?而在另一经里,文殊菩萨说:【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我觉得这才是了义的。恳请师兄们指教,也祈请佛菩萨和大家原谅我说话时可能存在的过失。
  答:1. 六斋日在阿含部、般若部、法华部等多部经典中都有说明,乃白月与黑月的第八天与最后两天,共六日,而十斋日则是载于《地藏菩萨本愿经》,除了六斋日以外加上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称十斋日。至于每个月一天某个特定时辰的礼佛减罪时日表,我们不知道出处为何,在藏经中没有找到,但亦无妨碍正知见之处,可以作为摄受众生的方便法,只要对众生学佛做功夫有利,即可作为为人悉檀来看待。如您所举“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业障,念念相续”正是无相念佛的功德,所以我们建议学人能够时时刻刻都可以忆佛念佛的话更好。换个角度来说,若以此方便接引初机众生礼佛忏罪,也是可以的,因为没有重大法义上的缺失,属于事相上面的问题;由于众生执著有相的情形很普遍,若以此表来接引初机的人礼佛进而做功夫,那也是功德无量而不可抹灭,故我们随喜赞叹而不作任何负面评论。
  2. 这两段经文皆了义说,您所举的前句只有《大般涅槃经》其中的一段,前后有提到“虽生死中实无有乐”,然而同时同处当中,却有一个不苦不乐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后面经文说:“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知乐因,为如是人于下苦中说有乐相,唯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乐因’。”
  再者,经文所说义理是了义或者不了义,乃根据前后经文的义理而判断,不是单独一、两句话就说了义不了义,这样做的话,容易误会经典的意涵;且 佛说四依法乃是“依法、依义、依了义经、依智”当以四依皆具来判断,非只有以“了义”一依而决。如同世间众多具有世间智能的人,阅读经典以后全都误会,所以无法实证经中的法义;亦如 平实导师书中许多法义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但是佛教界仍有极多自认为很有智能的大师,仍然误会书中的法义,显然经中说得简略的法义是更不容易读懂的,往往误会以后而误认为此经与彼经所说互相违背。这类误会的情况极多,印顺法师是最现成的例子,故需谨慎简别,不可轻下定论。
 
标签: 电子书

本文标题: 般若信箱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355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般若信箱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