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蕴真义(连载十三)
平实居士
第十三章 万法汇归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本,若无阿赖耶识,即无识蕴,更无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由此当知阿赖耶识绝非生灭法。分述如下:
一、色蕴五根及意根皆依阿赖耶识而有:云何色蕴五根依阿赖耶识而有?谓色蕴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是往世阿赖耶识与意根末那识,因于业种、无明、悲愿故,而入母胎中,所以藉由阿赖耶识所有之大种性自性,方能执取受精卵,方能执取四大微细物质而造色身,方有此世之五根也;由是缘故, 佛于四阿含中说:“识缘名色。”又说:“识入母胎而住的缘故,使得受精卵或渐渐形成的色身不烂不坏。(语译)”因有阿赖耶识故,方得有色身五根,故说五根从阿赖耶识出生,由阿赖耶识有大种性自性故,能执持受精卵及摄取母血中之四大种而制造吾人身根,然后才有五根、才有六识及万法。又,一切证悟者在理证上,都可以从阿赖耶识心体对三界法之被动性、不贪取性,而知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者,必须有意根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槃,故二乘菩提解脱道之修证,在于修除意根之我执。故《成唯识论》中亦说:【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第七末那〕识若无,定不转故。】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俱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无此意根为助伴,若无此意根作为导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故,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由此缘故,而说意根是现识──意根正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故。
《成唯识论》又言:【此第八识自性微细……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
语译如下:【这个第八识的觉了的自性极为微细……颂中的初半颂,是显示第八识即是诸识的因缘,能有出生诸识的因缘的作用;后半颂是显示第八识能作为众生流转的依持作用,亦能作为众生修证解脱境界的依持作用。颂中的界字,即是因缘的意思,也就是说阿赖耶种子识自无始时以来,展转相续而不间断的亲生色身……等诸法,所以称之为诸法的因缘;依字的意思就是缘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又名执持识,无始时以来一直都是给一切法平等的作为依止,所以说是诸法的缘。也就是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能执持一切种子的缘故,所以祂能给诸法作为现行时的依止,所以祂变现七识心王等诸法以后又作为七识心王等诸法的所依。变现的意思是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能变生器世间及有根身,“为彼依”的意思是说祂能作为七转识所依止的处所,因为祂能执受五色根的缘故,所以眼等五识也就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又阿赖耶识也能给末那识作为依止的缘故,所以才能有意识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因为末那识与意识都是会转变、生灭的识,就如眼等五识要依俱有依的五色根而运转,所以末那与意识也须依阿赖耶识这个俱有依而运转。】这也就是说:一、第七识意根与意识等六识,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者;并且出生而现行时,也必须有阿赖耶识作为依止及配合,才能继续出生、现行、运转;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六根之根源。而六根是万法生起之俱有依缘,若无六根,则一切都不能从阿赖耶识中生起现行,所以说阿赖耶识出生了六根,即是万法之根源,所以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
二、色蕴五尘及法处所摄之一分色尘,亦依阿赖耶识而有:色蕴含摄色身五根及五尘,五尘为何是吾人之色蕴所摄?谓吾人之七识觉知心,既是心体,然心体无色,焉能触五尘色法?故由阿赖耶识变生五色根以后,阿赖耶识即能藉祂自己所生之五色根来接触外五尘,随即如镜现像而变现内相分五尘,七识心才能触到内相分的五尘;由此内五尘而与外五尘相连结,才能在世间生活及与彼彼有情互动。故说吾人见闻觉知心所触五尘皆是内相分五尘,从来不曾接触过外五尘,故吾人觉知心所触五尘亦是五蕴中之色蕴所摄,摄归吾人五蕴中。非谓外五尘是吾人五蕴中之色蕴也。吾人所触五尘既是阿赖耶识所变生而摄归吾人之色蕴中,外五尘又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种子所共同变生者,当知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源也,当然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
三、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由有六根及五尘故,吾人见闻觉知心方能觉察五尘上所显之法尘:由有五根故,阿赖耶识心体就在胜义根中变现出内相分的五尘,由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故,意根可以触此法尘,可以根据法尘而生起作意等心行,眼识乃至意识因此可得出生,则有识蕴六识出现。若无阿赖耶识心体藉五色根而变现出来的六尘,则识蕴六识即不可能出生、现行、运作。识蕴六识由阿赖耶识变生的五根与六尘而出现了以后,配合意根末那识,则能了知六尘等法,故说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故说识蕴以阿赖耶识为所依、为根本,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故说万法都应该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
四、受想行蕴依阿赖耶识而有:以人间法界而言,由于阿赖耶识出生了意根及五色根,所以出生了七转识;八识心王具足时,则有八识心王之心所法各各运行不断,则色蕴、识蕴自性具足现行,方有五受、三受等受蕴现行;受蕴现行后,则有了知六尘诸法之想蕴现行(想阴即是了知性、知觉性);由有行蕴现行故,则有种种的观察、思惟、分别、取舍……等,则根本烦恼与种种随烦恼……等法随之而起。乃至出世间法之二乘菩提,以及世、出世间上上法之大乘菩提,亦由五蕴之故而辗转生起,由觉者转为大众渐渐宣说。如是追根究柢,其根源仍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外于阿赖耶识心体,尚无一法可得,何况万法?由是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五、真如无为、虚空无为……等,悉依阿赖耶识而有: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故,由七识心王转依第八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称为清净法界故,真如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所显性故。此谓:一切佛子次第渐修而至佛地时,其清净法界即是无垢识连同纯净七识所显示之究竟清净境界,非唯第八识心体是真如性故,其所含藏之佛地七识心体种子亦皆究竟清净而成为纯无漏之有为法故;由此内外俱净故,佛地六、七识究竟转依第八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能令佛地八识心王显出究竟清净法界之境界,因此始能出生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然而如是清净性之真如性相,绝非修行而得者,而是因地阿赖耶识时即已如是显示,而且永不改易识体自身之真如性。由是缘故,可证六无为或者细分而说九无为、十二无为……等者,亦皆是依于阿赖耶识心体所出生之六根、六尘与六识心王……等一切法,方能有之。推其根源,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故说阿赖耶识心体是万法之根源;若是万法之根源者,当知即是实相心体,当知必是常住法,绝非生灭法。
六、佛地真如无垢识依阿赖耶识而有:佛地真如者,谓诸佛之无垢识藉佛地应化之有根身等法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佛地真如所依之无垢识,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之分段生死种子,改名异熟识;再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相应之无始无明等尘沙惑,转生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性之大功德法,而改名为无垢识,永远不灭、不断,恒示无垢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佛地具足之四智心品由无垢为体而生,复由无垢识来生、显佛地之一切无漏有为法上无量无数大功德法,广利众生永无穷尽。归根结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由此而知:阿赖耶识心体永无暂断之时,永无断灭之时,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是杨、蔡、莲等妄想者所诬谤的生灭法。
七、二乘涅槃及二乘菩提都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二乘所证之生空真如,即是灭尽我见与我执之后,所显示出来之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然而 佛说不回心之二乘圣者不能亲证异熟识,所以不证实相;又从理证上观之,断我见、断我执者,只须在三界世俗之蕴处界法上现观其缘起性空即可,只须如是断除蕴处界我常住不断之我见,只须断除对于蕴处界我之自我执著即可,不必亲证蕴处界我之根源阿赖耶识,不必亲证万法实相心体阿赖耶识;若已断我见与我执,不必证得真如法性,即可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这是依菩萨所证的真如法性来现观阿罗汉所证的涅槃而说的,阿罗汉自身则不知生空真如之内涵);要待亲证第八识心体,现观万法皆从第八识生起之时,才可名为证得法空真如;故说声闻缘觉不证阿赖耶识──异熟识。若能亲证第八识心体,则知法界之真实相即是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也。然而从大乘菩萨所证般若,以观二乘圣人所证之有余无余涅槃,其实二乘菩提仍然是依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而有;若非尚有第八识独存不灭,则二乘圣人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之后,舍寿而入无余涅槃时,即成断灭境界,无异断见外道言论。今者 佛说无余涅槃之中确有本际、实际不灭,在四阿含中称之为“我、如、本际、实际、如来藏、心……”等,当知即是第八异熟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也。二乘涅槃及二乘菩提既然都依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而有,当知阿赖耶识心绝非断灭法。
八、大乘菩萨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阿赖耶识而有:大乘菩萨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证得阿赖耶识之后,现观第八识心体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涅槃性者即是不生不灭性也。是故大乘菩萨所证得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仍是第八识性,乃是识性所显。由是缘故,说第八阿赖耶识是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所依理体;若离阿赖耶识心体,即无大乘法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知、可证。由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常住法,是不生灭法,故说所依之阿赖耶识是常住法。而二乘圣人所证得二种涅槃之本质,既然仍是大乘法中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仍以本来性净涅槃为体,而此涅槃复是阿赖耶、异熟识性所显,当知二乘圣人所入无余涅槃境界,其实仍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二乘圣人不能证得第八识,是故不能了知何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故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之实际境界,是故不知法界之实相,不能通达般若智慧,不知菩萨智慧。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九、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乃是依不住无余涅槃境界,而又已经断尽分段生死现行,又再进断二乘圣人所不能断之变易生死种子,是故成佛之后虽然仍在三界广利众生而不断受生于人间天上,然而却已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故名不住生、死;如是不住于生、死之中,又不住于无余涅槃之中,故名无住处涅槃。而如是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之境界相,其实仍是因地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经由悟后之不断进修,渐断思惑及尘沙惑,究竟圆明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故有佛地之无住处涅槃证得。而此无住处涅槃,其实是依果地无垢识心体而有;果地无垢识心体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而来,追根究柢,仍然是阿赖耶识心体,是故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非是生灭法。
十、佛地四智依修道智慧而有,然而不是因此初始见道就具足佛地四智圆明,要由因地的见道智慧渐次进修而有,因地见道智慧则依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此见道智能即是修道成佛之基本故。由是缘故,说证得第八识者,由有根本无分别智故,即能发起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之初分,即能渐次提升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经由修诸胜行而渐次引发后得无分别智,若至初地之入地心时,则能具足下品二智;既然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等根本无分别智,以及部分后得无分别智,都是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所在,于现观心体的真如法性时所生起,当知初明心之时即是大乘真见道位之菩萨。有论为证,《摄大乘论释》(二智差别章第十)云:【〔摄大乘〕论曰:“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释曰:此下显见道为修道依止。由先成立见道故,修道得成。若菩萨于愿乐地中,具修诸方便,得入初地。所以得入初地,由得见道故,见道即无分别智。所以得无分别智,由通达真如及俗谛,故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如;“唯有识”,是通达俗。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此识是假有”,为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能得见真,以离俗无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所以能通达真俗,由能解唯识理故。此文即显四义:一、出世果,二、出世行,三、出世境,四、出世方便;初地是果,总“有为无为法”为体,福德智慧行是有为,真如及烦恼不生是无为。初地是假名,由是总故,见道是行,所通达真俗是境,入唯识是方便。由入唯识为方便故,能通达真俗境;由通达真俗境故,得无分别智行;由得胜行故,得初地果。】
语译如下:【在《摄大乘论》中有如是说:“如果菩萨如此修行而入初地以后,就称为得到见道功德、得通达见道内涵、真入唯识位。”解释如下:从此这一句话以下,是显示“见道为修道之依止”的道理。由于先成立见道内涵的缘故,所以后面的修道位才能成立。如果菩萨于三贤位之愿乐地中,能够具足修集种种方便的话,就可进入初地。菩萨之所以能进入初地,是由于先得见道功德的缘故,见道所得的内涵即是无分别智。之所以能够发起无分别智的原因,是由于通达真如及俗谛,所以了知“众尘皆无常住不坏性、皆无所有”,只有第八识体常住不灭而恒常住“真实性与如如性”之中,这就是通达真如;了知“一切都唯有识”:“都从第八识体中出生,所以一切法都不真实”,这就是通达大乘法中的世俗谛。复由于了知“此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从来都不曾出生过,也不可能有出生之体性”,这就是“通达真如”;这个第八识其实无形无色,不可名状,所以所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都只是假名施设;亲证此识而了知这个道理,就是通达俗谛。如果不通达俗谛,不知道俗中有真的话,就不能见到真谛,因为如果离开俗谛、离开蕴处界的话,那就没有真谛可说了;如果不能通达真谛的话,就没有智慧能排遣世俗法中认假为真的邪见,因为世俗法的五蕴并没有别的本体故,都同样是以第八识为主体故。菩萨所以能通达真谛与俗谛者,是由于能证解万法唯识之正理故。这段论文中已经显示出四种真实义:一、出世间果,二、出世间的正行,三、出世间的境界,四、出世间的方便法,而初地就是“行、境、法”的果,总括而包含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作为初地果的体;福德与智慧的修行都是有为法,识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以及因为见道而导致的烦恼不生等事实则是无为法。这个初地也只是假名施设,由初地这种总含无为法及有为法的缘故,而说见道是出世间行,所通达的真俗谛智慧即是初地的出世境,真入万法唯识的行门即是方便法。由于初地菩萨能以进入唯识性的行门作为方便法的缘故,所以能通达真谛与俗谛二境;由于通达真俗二谛境界故,能获得无分别智的出世行;由于获得出世间的殊胜行的缘故,所以才能证得初地的果位。】
如是论文及释文中,已经明说:由见道故方能有诸地之修道事行与理行。又说:在大乘法中,必须了知外尘都无所有,才算是通达真如;必须了知万法皆空,都由第八阿赖耶识所生,才算是通达俗谛;必须了知此第八阿赖耶识从来无生,才算是通达真如;必须了知第八识离言、离名、无形、无色,不可名状,不是“三界有”法,假名说为“实有”法,才算是通达大乘法的世俗谛,大乘法的世俗谛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而作现观故,不同于二乘世俗谛单依蕴处界而不必依如来藏来作现观故。由此已可了知:初悟之时绝非初地,尚未完成如是俗谛、真谛之种种观行,尚未通达故。若已通达如是种种观行,即知此第八识是本来无生,故永不灭,怎可能还会否定祂呢?由此故知初见道、真见道,绝非已入初地也。杨、蔡、莲等人不知此理,自抬身价,初时妄谓初见道时之真见道位,即已证得佛地真如;或如后时之改言初见道时已入初地,皆是大妄语也(后来推究其所谓之初地真如,则是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正是我见未断,返堕常见外道知见中);后来虽然改口说“我不承认萧平实帮我所悟的阿赖耶识是如来藏、真如,我现在全部归零,从头再求证如来藏、真如,所以现在是尚未见道的凡夫。”但是初离正觉同修会时宣称已证佛地真如、初地真如而示现为佛果、初地菩萨之大妄语业,已经成就;若未公开悔除及得见好相,其罪不灭,当受苦果,应当详审思之,莫作轻易观,当速忏悔求灭重罪,方是有智之人。求灭重罪之最好方法,则是一改以往之无根诽谤,大力拥护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正法。
复次,此论文及释文中,既说菩萨能入初地者皆由见道故,又言见道所得者即是无分别智,而见道位所得无分别智有二: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智要依真见道时所得的根本智为基础,再转入相见道位中,向前不断进修与观行,方能通达圆满;然后还须永伏思惑如阿罗汉,并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方始入地(此后即须进修一切种智),不可如杨、蔡、莲等人甫离同修会时之妄言一悟即可进入初地也。
复次,彼等妄言第八识之上、之外,另有一个实体法之心,能出生阿赖耶识,谓之为真如;彼等后来虽然辩称此一实体法之真如不是心、不是识,但彼等所言之真如体性,却是真实不假之心体、识体,以彼等所说之真如、如来藏,是能生阿赖耶识之实有性故;如是则知必定是心、是识,不可狡辩为非心非识也;非心非识之法则无心识之用,既无心识之用,当知不可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也,只有心识方能出生所附属之心体故。彼等既言真如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当知彼所说之真如必定是心识,如是则堕“八九识并存之种种过失”中,进退维谷、陷入两难之局,无法自解困境。
复次,彼等妄谓另一个能出生阿赖耶识之实体法,名之为真如,或名如来藏;谓人曰:“证得这个真如、如来藏时,才是真见道;真见道当时即可成为初地菩萨。”然而诸经诸论中皆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心体本身,并没有另一个如来藏;经论中又说真如唯是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真实性,乃是识性所显,纯无为而无任何作用,是故不能生起任何一法;而彼等诸人当时所谓之已证初地真如,后来证实仍是平实所预料的离念灵知意识心;意识离念灵知心尚且不能出生六根、六尘,反而要依六根与六尘才能出生与存在,又焉能出生六根六尘根源之阿赖耶识心体?故知彼等所说“真如出生阿赖耶识”,或者“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之说法,皆是虚妄邪见法,乃是因为文字障、无明障而误会经论之后,又转信印顺对《起信论》曲解后的邪见以后,心生妄想所作的妄语,不可为凭。
理证上如是,教证上亦如是,全无任何经论中曾说过“真如出生阿赖耶识、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的圣教;而且所有说到阿赖耶识的经论,都说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已有,从来不生,亦永不灭,唯有经由证道而改名异熟识、无垢识,然后利益众生永无穷尽、永不坏灭,绝无心体灭失之说,故说杨、蔡、莲……等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谤为生灭法,别立另一阿赖耶识以外、以上的真如、如来藏者,既违理证、亦违教证,皆是自意妄想、凭空想象。
今据此段论文所说,亦可证实彼等所说者皆是妄语也,论释中言:【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意谓:亲证第八阿赖耶识以后,亲自现观而了知此第八识的体性从来不生,永无出生之时,永无他法能出生之,亦恒时显现其真如性;如是现观者,即是通达真如。既如是说,当知亲证此识而现观其能生万法而常住不灭、而从来不曾被他法出生;又现观此识于六尘万法一向如如不动其心,故知阿赖耶识心体即是真如之理体,故知真如亦是假名施设,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如是方可名为证真如,名为通达真如,方入初地通达位中。《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既然皆说:“证知阿赖耶识心体从来不生,一向都是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真如者。”则知唯有从种种别相智上证知阿赖耶识心体恒显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位之初地菩萨;如今杨、蔡、莲……等人却是不能现观此识之无生性,谤为有生有灭之法,怎有可能是已经安忍于大乘无生之人?七住贤位之忍尚且不能安住,又怎有可能是证得初地真如的初地菩萨?彼等不能通达初地真如即是初地菩萨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故。彼等诸人外于阿赖耶识、上于阿赖耶识,别求永不可证的想象真如、想象如来藏,妄想证得想象中才会有的另一真如、如来藏,而在妄想妄证当时,竟然对人宣称一悟即入初地,非慢而何?
此“论”及“释”中复言,要由真见道之后,进入相见道位再作观行,于通达真谛与俗谛之后,方得成为初地菩萨,要非初见道之时便得入地也;杨、蔡、莲等人何得妄言初见道之时即得入地?如是自高、自抬身分,非唯违教、亦复悖理,所说虚谬,有何实义?
亦如《成唯识论》卷九 玄奘菩萨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语译如下:【前面的真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之唯识性;后面的相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的种种法相;真见道与相见道的这两种功德,以初时的真见道为胜(因为这个真见道是发起相见道与修道功德的基础,能使后面的相见道功德得以发起,所以殊胜),所以在唯识三十颂中,世亲菩萨偏说真见道的部分(因此而少说相见道的部分)。但是前面的真见道位所得的智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后面相见道位的悟后观行进修所得的智慧,则是后得无分别智所摄。……菩萨具足获得真见道与相见道时,就是出生在如来家的真实佛子,就是住于极喜地的入地心菩萨;这样的菩萨善于通达一切法界的真实相,获得种种法相上的平等观,未来世中常常都会出生在诸佛的大集会中。这初地菩萨于许多种的百法明门已得自在,能作众生的依怙,他自己可以知道:不久以后(再经过二大阿僧祇劫)就会证得大菩提而成佛,能够尽未来际而利乐一切的有情。】
平实以往诸书所说正理完全符合如是《成论》玄奘菩萨所言,是故所谓证真如者,实际内容仍是证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然后现前观察此心体真实不坏性与如如不动心之体性,名为证真如;而此证真如,尚未通达见道位中所应有的全部见地,要再作相见道位中所应作之种种观行以后,现观而确定阿赖耶识心体的从来不生,并且通达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实与如如法性,方可名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也。凡夫菩萨初悟时所证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在万法中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阿罗汉回心大乘修学禅宗之法而证真如者,即是亲证异熟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最后身菩萨所证真如者,即是亲证无垢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都不离第八识心体如来藏;由是缘故,证真如者即是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由证此第八识心体故,方能于万法中现观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方得名为证真如;如此所证真如,方是真正之证真如也。
若有人外于第八识,或者上于第八识而另觅“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其人即是“将非道见以为道”之愚人;若有人如同杨、蔡、莲等人一般,在善知识助其亲证第八识之后,不能生忍,因而否定第八识心体,妄行求觅另一“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即是“将道视为非道”之谤法者, 佛在般若系经典中曾说真如乃是识性所显故,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心行法相故,真如非是能有作用之法故,真如非能出生任何一法故,真如只是第八识心体之相分故。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 玄奘菩萨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语译如下:【平等性智相应之清净末那识及其心所法等,是在菩萨真见道功德初现前时,由于初违我执与法执故,方得首次现起;在随后的十地次第进修的过程中,由于我执与法执尚未断尽的缘故,由于在七地前尚有有漏种子的缘故,有时会出现间断的情况;但是都得要到法云地以后的等觉地中,才能与修除二障种子随眠的清净第八识相依相续,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由此可见,平等性智在初见道、初观阿赖耶识的真如行相时,就已经初起了,只是尚未具足初地所有的下品平等性智罢了;而初地菩萨的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识性。既然初证阿赖耶识之时,即能发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少分,即能现观一切众生之根本心悉皆同一清净性、同一涅槃性、同一真如性、同一能生万法性、同一无生性、同一不坏性、同一具足万法性、同是本来而有不从他法出生之自性……皆同一性而无差别;如是现观一切有情依此根本识而平等平等,唯有事相上因为往世之造业受报而有此世之种种差别,由此现观而得发起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而此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现起,皆由初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方得发起,所观平等性亦是依众生第八识心体之平等性而现观,并非单观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而已,是故,七住菩萨初次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时,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不可妄说初地入地心时才是真见道。
而此平等性智有上中下三品,而且必须进修到初地入地心时才能具足下品平等性智,以此当知:亲证阿赖耶识而现观其真如法性时,即是真见道;杨、蔡、莲……等退分菩萨,焉可诽谤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人为非真实见道?此非诽谤贤圣而何?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圣 玄奘菩萨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1)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2)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语译如下:【妙观察智相应的清净意识心与心所法等,有两种空观:1、生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二乘人断我见时的见道位中,也可以初次现起,不必一定要亲证大乘法中所说的实相心才能发起;或者大乘行人进修到菩萨解行位终了而证得第八识的时候就会现起,或者在进修到上位时,在“非有漏位”,或者在“非无心位”时,都可以现起。2、法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菩萨依大乘菩提而得见道时方能初次现起;此后辗转乃至地上各位中,如果不是有漏心位,不是在通教菩萨的生空智果位中,不是生空智的二乘果位中,不是在无心位时,都可以现起的。】
由是缘故,说二乘圣人依世俗谛而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法,无常故其性空,证知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悉皆虚妄,因此而断除对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之我见与我执,由是而成圣道,名为证得生空观等法品。然而二乘人唯断我见与我执,所观行之对象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不须证得法界实相心,不须观行第八识体性,是故从菩萨的智慧观之,方便说他们唯得生空智果,即是断烦恼障的现行;由于不须亲证万法实相心的第八识故,不知万法皆由第八识心体中出生,误以为万法在心外实有,不知万法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生,是故不得法空智果,不能现观一切法悉皆由如来藏所生,皆是有生有灭之法,无常故空;不能现观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之现量境界,所以不得法空观,误以为心外实有诸法存在而能被五蕴之自己所领受,不知“蕴处界我”所领受之一切法皆是自心异熟识所出生者,不证第八识自心现量,故以为心外实有诸法能被自己所领受,故不能了知一切法空,执著心外之法为实有。菩萨由是亲证,而信 佛语,而入种智;诸 佛由是亲证之具足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为诸利智菩萨说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而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由是缘故,二乘人观苦、断集、证灭、修道,皆是依于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空而观、而灭、而修、而证,都是依“众生我缘起性空”之观行而证,从来不曾证知蕴处界所从来之根源:第八识如来藏。由因二乘菩提之亲证者,不须亲证法界实相之如来藏心故,不须观行第八识心体自性故,不知一切法皆是第八识自心现量,由是缘故,不知心外一切法空,是故圣 玄奘菩萨说二乘人不证法空观,只证生空观。然而不论生空观或法空观,都是意识心所观、所修、所证,若离意识心,即无可证者;由此缘故,正当意识心眠熟而灭时,生空观与法空观所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便皆不起;生空观与法空观之智慧,要依意识同时现行时方得运为故,若住眠熟等五位中,即皆不得现起。
据实以观,不论生空观抑或法空观,皆须汇归于阿赖耶识;若无阿赖耶识,尚无包括意识心在内之七识心,尚无识蕴存在,何况能有意识心所证之生空观与法空观?若无阿赖耶识,何况能有蕴处界?若无蕴处界,何况能有蕴处界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故说二乘菩提仍以大乘菩提之如来藏阿赖耶识为归,二乘菩提依于生灭无常之蕴处界而有故,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故,异熟识、无垢识亦是阿赖耶识之异名故。
生空观如是,法空观亦复如是;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者,所观一切法谓:蕴、处、界、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一切无为法、山河大地、一切三界万法等,实无一法非由如来藏所生、所显;但随菩萨证量深浅广狭之别,而得随力分别、随力了知其中实相正理:或者少分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或者分证一切法自心现量,乃至具足证得一切法自心现量而成佛道,具足了知众生其实从本以来未曾亲触自心如来藏以外之一切法,无量劫以来一直都是住在自己第八识心体所出生、显现的境界中而修种种行;如是具足修行而亲履自心如来藏之一切功德境界以后,名为具足行普贤行之菩萨,即可成就佛道,如是名为具足了知众生所触知之一切深广微细万法皆是各人第八识之自心现量。
二乘圣人中之定性不回心者,由不能亲证实相故,误认为:除了二乘菩提所说的蕴处界皆是生灭法,是故缘起性空,以外就没有别的佛法了。因此缘故,二乘定性圣者,舍寿时由胎昧未除故,畏惧来世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不能了知此世所证之解脱慧与解脱果,畏惧因为发愿受生而被胎昧所障、再有生死,所以一心一意取证无余涅槃;虽知取证无余涅槃者实无取证,只是灭了蕴处界自己而已,却不知剩下的仍然是自己的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由此缘故,定性二乘圣人因为慈念众生的悲心不够,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的护法愿不够坚强,所以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后,舍寿必入无余涅槃,尽形寿不知无余涅槃实际之如来藏何在。
菩萨则不然,由于已经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故,了知涅槃实际即是如来藏,了知蕴处界及一切法皆是从如来藏中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了知一切法实即如来藏之局部自性,是故发心欲证如来藏所含藏之一切法种,发心求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因慈念众生不得解脱生死苦、不了法界实相,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以利众生,由是种种缘故,不似二乘定性圣人一心取灭,所以效学诸 佛永不入灭,利乐众生永无穷尽,是故悟后虽犹未离胎昧,而能不畏永劫所受生死众苦,上求下化,由此而世世受生于三界中,故能成就大白牛车之乘,而非二乘羊车、鹿车之乘。
然而观察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之异处,唯在是否亲证实相而有别异,非因是否断除我见与我执而有别异,大乘法亦须断除我见与我执故,乃至进断二乘圣人所不能断之我执习气种子故;大乘菩萨所证如来藏,以及悟后所证般若之别相智及一切种智,皆非二乘圣人所能证得故;唯除后来回心而入大乘法中,随 世尊或随胜义菩萨僧修学亲证者。大乘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同于二乘断除我见与我执之观行,内涵并无差异;大乘菩萨妙观察智中之法空观,则非二乘圣人所能稍证、稍知者,法空观要依亲证如来藏后,再作万法皆从如来藏出生之确实观行方得初起故,二乘圣人尚且不能证得如来藏,尚且不知如来藏的所在,从何观行?故说定性阿罗汉不证法空观。
既然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要依于如来藏阿赖耶识所生之意识心观行所得智慧而有,而意识所观行者则是生灭无常之世俗法蕴处界,然蕴处界要依如来藏阿赖耶识而有,当知生空观不得外于阿赖耶识而有,是故二乘菩提既是妙观察智二观中之生空观所摄,当知二乘菩提要依阿赖耶识而有。菩萨所证之法空观,仍要依蕴处界中之意识心而有,意识心则仍然要依如来藏而生;而妙观察智之法空观所观行之自心现量实相,则是由亲证实相心阿赖耶识而有,是故法空观仍然不得外于阿赖耶识而有。
如是世间法之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皆依阿赖耶识而有;生空观与法空观亦皆依阿赖耶识而有,当知万法悉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实无一法能离阿赖耶识心体而有;由是故知大乘菩提之亲证与观行者,悉皆不离阿赖耶识心体。乃至断尽我执后之异熟识,亦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者;断尽我执习气种子之佛地无垢识,亦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者;佛地之一切种智之建立者,亦是依无垢识心体所含藏一切种子之具足证得而有者;佛地真如亦是由无垢识假藉万法之运行,于诸佛示现于三界中之无垢识所现行诸蕴而显示者,而无垢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后所改名者,由是故说一切世、出世间法,皆是阿赖耶识心体自心现量,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待续)
平实居士
第十三章 万法汇归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本,若无阿赖耶识,即无识蕴,更无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由此当知阿赖耶识绝非生灭法。分述如下:
一、色蕴五根及意根皆依阿赖耶识而有:云何色蕴五根依阿赖耶识而有?谓色蕴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是往世阿赖耶识与意根末那识,因于业种、无明、悲愿故,而入母胎中,所以藉由阿赖耶识所有之大种性自性,方能执取受精卵,方能执取四大微细物质而造色身,方有此世之五根也;由是缘故, 佛于四阿含中说:“识缘名色。”又说:“识入母胎而住的缘故,使得受精卵或渐渐形成的色身不烂不坏。(语译)”因有阿赖耶识故,方得有色身五根,故说五根从阿赖耶识出生,由阿赖耶识有大种性自性故,能执持受精卵及摄取母血中之四大种而制造吾人身根,然后才有五根、才有六识及万法。又,一切证悟者在理证上,都可以从阿赖耶识心体对三界法之被动性、不贪取性,而知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者,必须有意根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槃,故二乘菩提解脱道之修证,在于修除意根之我执。故《成唯识论》中亦说:【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第七末那〕识若无,定不转故。】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俱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无此意根为助伴,若无此意根作为导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故,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由此缘故,而说意根是现识──意根正是一切法现行的动力故。
《成唯识论》又言:【此第八识自性微细……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
语译如下:【这个第八识的觉了的自性极为微细……颂中的初半颂,是显示第八识即是诸识的因缘,能有出生诸识的因缘的作用;后半颂是显示第八识能作为众生流转的依持作用,亦能作为众生修证解脱境界的依持作用。颂中的界字,即是因缘的意思,也就是说阿赖耶种子识自无始时以来,展转相续而不间断的亲生色身……等诸法,所以称之为诸法的因缘;依字的意思就是缘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又名执持识,无始时以来一直都是给一切法平等的作为依止,所以说是诸法的缘。也就是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能执持一切种子的缘故,所以祂能给诸法作为现行时的依止,所以祂变现七识心王等诸法以后又作为七识心王等诸法的所依。变现的意思是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能变生器世间及有根身,“为彼依”的意思是说祂能作为七转识所依止的处所,因为祂能执受五色根的缘故,所以眼等五识也就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又阿赖耶识也能给末那识作为依止的缘故,所以才能有意识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因为末那识与意识都是会转变、生灭的识,就如眼等五识要依俱有依的五色根而运转,所以末那与意识也须依阿赖耶识这个俱有依而运转。】这也就是说:一、第七识意根与意识等六识,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者;并且出生而现行时,也必须有阿赖耶识作为依止及配合,才能继续出生、现行、运转;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六根之根源。而六根是万法生起之俱有依缘,若无六根,则一切都不能从阿赖耶识中生起现行,所以说阿赖耶识出生了六根,即是万法之根源,所以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
二、色蕴五尘及法处所摄之一分色尘,亦依阿赖耶识而有:色蕴含摄色身五根及五尘,五尘为何是吾人之色蕴所摄?谓吾人之七识觉知心,既是心体,然心体无色,焉能触五尘色法?故由阿赖耶识变生五色根以后,阿赖耶识即能藉祂自己所生之五色根来接触外五尘,随即如镜现像而变现内相分五尘,七识心才能触到内相分的五尘;由此内五尘而与外五尘相连结,才能在世间生活及与彼彼有情互动。故说吾人见闻觉知心所触五尘皆是内相分五尘,从来不曾接触过外五尘,故吾人觉知心所触五尘亦是五蕴中之色蕴所摄,摄归吾人五蕴中。非谓外五尘是吾人五蕴中之色蕴也。吾人所触五尘既是阿赖耶识所变生而摄归吾人之色蕴中,外五尘又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种子所共同变生者,当知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源也,当然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
三、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由有六根及五尘故,吾人见闻觉知心方能觉察五尘上所显之法尘:由有五根故,阿赖耶识心体就在胜义根中变现出内相分的五尘,由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故,意根可以触此法尘,可以根据法尘而生起作意等心行,眼识乃至意识因此可得出生,则有识蕴六识出现。若无阿赖耶识心体藉五色根而变现出来的六尘,则识蕴六识即不可能出生、现行、运作。识蕴六识由阿赖耶识变生的五根与六尘而出现了以后,配合意根末那识,则能了知六尘等法,故说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故说识蕴以阿赖耶识为所依、为根本,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故说万法都应该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
四、受想行蕴依阿赖耶识而有:以人间法界而言,由于阿赖耶识出生了意根及五色根,所以出生了七转识;八识心王具足时,则有八识心王之心所法各各运行不断,则色蕴、识蕴自性具足现行,方有五受、三受等受蕴现行;受蕴现行后,则有了知六尘诸法之想蕴现行(想阴即是了知性、知觉性);由有行蕴现行故,则有种种的观察、思惟、分别、取舍……等,则根本烦恼与种种随烦恼……等法随之而起。乃至出世间法之二乘菩提,以及世、出世间上上法之大乘菩提,亦由五蕴之故而辗转生起,由觉者转为大众渐渐宣说。如是追根究柢,其根源仍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外于阿赖耶识心体,尚无一法可得,何况万法?由是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五、真如无为、虚空无为……等,悉依阿赖耶识而有: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故,由七识心王转依第八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称为清净法界故,真如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所显性故。此谓:一切佛子次第渐修而至佛地时,其清净法界即是无垢识连同纯净七识所显示之究竟清净境界,非唯第八识心体是真如性故,其所含藏之佛地七识心体种子亦皆究竟清净而成为纯无漏之有为法故;由此内外俱净故,佛地六、七识究竟转依第八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能令佛地八识心王显出究竟清净法界之境界,因此始能出生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然而如是清净性之真如性相,绝非修行而得者,而是因地阿赖耶识时即已如是显示,而且永不改易识体自身之真如性。由是缘故,可证六无为或者细分而说九无为、十二无为……等者,亦皆是依于阿赖耶识心体所出生之六根、六尘与六识心王……等一切法,方能有之。推其根源,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故说阿赖耶识心体是万法之根源;若是万法之根源者,当知即是实相心体,当知必是常住法,绝非生灭法。
六、佛地真如无垢识依阿赖耶识而有:佛地真如者,谓诸佛之无垢识藉佛地应化之有根身等法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佛地真如所依之无垢识,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之分段生死种子,改名异熟识;再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相应之无始无明等尘沙惑,转生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性之大功德法,而改名为无垢识,永远不灭、不断,恒示无垢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佛地具足之四智心品由无垢为体而生,复由无垢识来生、显佛地之一切无漏有为法上无量无数大功德法,广利众生永无穷尽。归根结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由此而知:阿赖耶识心体永无暂断之时,永无断灭之时,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是杨、蔡、莲等妄想者所诬谤的生灭法。
七、二乘涅槃及二乘菩提都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二乘所证之生空真如,即是灭尽我见与我执之后,所显示出来之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然而 佛说不回心之二乘圣者不能亲证异熟识,所以不证实相;又从理证上观之,断我见、断我执者,只须在三界世俗之蕴处界法上现观其缘起性空即可,只须如是断除蕴处界我常住不断之我见,只须断除对于蕴处界我之自我执著即可,不必亲证蕴处界我之根源阿赖耶识,不必亲证万法实相心体阿赖耶识;若已断我见与我执,不必证得真如法性,即可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这是依菩萨所证的真如法性来现观阿罗汉所证的涅槃而说的,阿罗汉自身则不知生空真如之内涵);要待亲证第八识心体,现观万法皆从第八识生起之时,才可名为证得法空真如;故说声闻缘觉不证阿赖耶识──异熟识。若能亲证第八识心体,则知法界之真实相即是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也。然而从大乘菩萨所证般若,以观二乘圣人所证之有余无余涅槃,其实二乘菩提仍然是依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而有;若非尚有第八识独存不灭,则二乘圣人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之后,舍寿而入无余涅槃时,即成断灭境界,无异断见外道言论。今者 佛说无余涅槃之中确有本际、实际不灭,在四阿含中称之为“我、如、本际、实际、如来藏、心……”等,当知即是第八异熟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也。二乘涅槃及二乘菩提既然都依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而有,当知阿赖耶识心绝非断灭法。
八、大乘菩萨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阿赖耶识而有:大乘菩萨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是证得阿赖耶识之后,现观第八识心体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涅槃性者即是不生不灭性也。是故大乘菩萨所证得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仍是第八识性,乃是识性所显。由是缘故,说第八阿赖耶识是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所依理体;若离阿赖耶识心体,即无大乘法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可知、可证。由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常住法,是不生灭法,故说所依之阿赖耶识是常住法。而二乘圣人所证得二种涅槃之本质,既然仍是大乘法中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仍以本来性净涅槃为体,而此涅槃复是阿赖耶、异熟识性所显,当知二乘圣人所入无余涅槃境界,其实仍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二乘圣人不能证得第八识,是故不能了知何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故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之实际境界,是故不知法界之实相,不能通达般若智慧,不知菩萨智慧。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九、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乃是依不住无余涅槃境界,而又已经断尽分段生死现行,又再进断二乘圣人所不能断之变易生死种子,是故成佛之后虽然仍在三界广利众生而不断受生于人间天上,然而却已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故名不住生、死;如是不住于生、死之中,又不住于无余涅槃之中,故名无住处涅槃。而如是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之境界相,其实仍是因地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经由悟后之不断进修,渐断思惑及尘沙惑,究竟圆明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故有佛地之无住处涅槃证得。而此无住处涅槃,其实是依果地无垢识心体而有;果地无垢识心体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而来,追根究柢,仍然是阿赖耶识心体,是故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非是生灭法。
十、佛地四智依修道智慧而有,然而不是因此初始见道就具足佛地四智圆明,要由因地的见道智慧渐次进修而有,因地见道智慧则依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此见道智能即是修道成佛之基本故。由是缘故,说证得第八识者,由有根本无分别智故,即能发起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之初分,即能渐次提升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经由修诸胜行而渐次引发后得无分别智,若至初地之入地心时,则能具足下品二智;既然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等根本无分别智,以及部分后得无分别智,都是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所在,于现观心体的真如法性时所生起,当知初明心之时即是大乘真见道位之菩萨。有论为证,《摄大乘论释》(二智差别章第十)云:【〔摄大乘〕论曰:“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释曰:此下显见道为修道依止。由先成立见道故,修道得成。若菩萨于愿乐地中,具修诸方便,得入初地。所以得入初地,由得见道故,见道即无分别智。所以得无分别智,由通达真如及俗谛,故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如;“唯有识”,是通达俗。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此识是假有”,为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能得见真,以离俗无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所以能通达真俗,由能解唯识理故。此文即显四义:一、出世果,二、出世行,三、出世境,四、出世方便;初地是果,总“有为无为法”为体,福德智慧行是有为,真如及烦恼不生是无为。初地是假名,由是总故,见道是行,所通达真俗是境,入唯识是方便。由入唯识为方便故,能通达真俗境;由通达真俗境故,得无分别智行;由得胜行故,得初地果。】
语译如下:【在《摄大乘论》中有如是说:“如果菩萨如此修行而入初地以后,就称为得到见道功德、得通达见道内涵、真入唯识位。”解释如下:从此这一句话以下,是显示“见道为修道之依止”的道理。由于先成立见道内涵的缘故,所以后面的修道位才能成立。如果菩萨于三贤位之愿乐地中,能够具足修集种种方便的话,就可进入初地。菩萨之所以能进入初地,是由于先得见道功德的缘故,见道所得的内涵即是无分别智。之所以能够发起无分别智的原因,是由于通达真如及俗谛,所以了知“众尘皆无常住不坏性、皆无所有”,只有第八识体常住不灭而恒常住“真实性与如如性”之中,这就是通达真如;了知“一切都唯有识”:“都从第八识体中出生,所以一切法都不真实”,这就是通达大乘法中的世俗谛。复由于了知“此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从来都不曾出生过,也不可能有出生之体性”,这就是“通达真如”;这个第八识其实无形无色,不可名状,所以所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都只是假名施设;亲证此识而了知这个道理,就是通达俗谛。如果不通达俗谛,不知道俗中有真的话,就不能见到真谛,因为如果离开俗谛、离开蕴处界的话,那就没有真谛可说了;如果不能通达真谛的话,就没有智慧能排遣世俗法中认假为真的邪见,因为世俗法的五蕴并没有别的本体故,都同样是以第八识为主体故。菩萨所以能通达真谛与俗谛者,是由于能证解万法唯识之正理故。这段论文中已经显示出四种真实义:一、出世间果,二、出世间的正行,三、出世间的境界,四、出世间的方便法,而初地就是“行、境、法”的果,总括而包含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作为初地果的体;福德与智慧的修行都是有为法,识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以及因为见道而导致的烦恼不生等事实则是无为法。这个初地也只是假名施设,由初地这种总含无为法及有为法的缘故,而说见道是出世间行,所通达的真俗谛智慧即是初地的出世境,真入万法唯识的行门即是方便法。由于初地菩萨能以进入唯识性的行门作为方便法的缘故,所以能通达真谛与俗谛二境;由于通达真俗二谛境界故,能获得无分别智的出世行;由于获得出世间的殊胜行的缘故,所以才能证得初地的果位。】
如是论文及释文中,已经明说:由见道故方能有诸地之修道事行与理行。又说:在大乘法中,必须了知外尘都无所有,才算是通达真如;必须了知万法皆空,都由第八阿赖耶识所生,才算是通达俗谛;必须了知此第八阿赖耶识从来无生,才算是通达真如;必须了知第八识离言、离名、无形、无色,不可名状,不是“三界有”法,假名说为“实有”法,才算是通达大乘法的世俗谛,大乘法的世俗谛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而作现观故,不同于二乘世俗谛单依蕴处界而不必依如来藏来作现观故。由此已可了知:初悟之时绝非初地,尚未完成如是俗谛、真谛之种种观行,尚未通达故。若已通达如是种种观行,即知此第八识是本来无生,故永不灭,怎可能还会否定祂呢?由此故知初见道、真见道,绝非已入初地也。杨、蔡、莲等人不知此理,自抬身价,初时妄谓初见道时之真见道位,即已证得佛地真如;或如后时之改言初见道时已入初地,皆是大妄语也(后来推究其所谓之初地真如,则是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正是我见未断,返堕常见外道知见中);后来虽然改口说“我不承认萧平实帮我所悟的阿赖耶识是如来藏、真如,我现在全部归零,从头再求证如来藏、真如,所以现在是尚未见道的凡夫。”但是初离正觉同修会时宣称已证佛地真如、初地真如而示现为佛果、初地菩萨之大妄语业,已经成就;若未公开悔除及得见好相,其罪不灭,当受苦果,应当详审思之,莫作轻易观,当速忏悔求灭重罪,方是有智之人。求灭重罪之最好方法,则是一改以往之无根诽谤,大力拥护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正法。
复次,此论文及释文中,既说菩萨能入初地者皆由见道故,又言见道所得者即是无分别智,而见道位所得无分别智有二: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智要依真见道时所得的根本智为基础,再转入相见道位中,向前不断进修与观行,方能通达圆满;然后还须永伏思惑如阿罗汉,并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方始入地(此后即须进修一切种智),不可如杨、蔡、莲等人甫离同修会时之妄言一悟即可进入初地也。
复次,彼等妄言第八识之上、之外,另有一个实体法之心,能出生阿赖耶识,谓之为真如;彼等后来虽然辩称此一实体法之真如不是心、不是识,但彼等所言之真如体性,却是真实不假之心体、识体,以彼等所说之真如、如来藏,是能生阿赖耶识之实有性故;如是则知必定是心、是识,不可狡辩为非心非识也;非心非识之法则无心识之用,既无心识之用,当知不可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也,只有心识方能出生所附属之心体故。彼等既言真如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当知彼所说之真如必定是心识,如是则堕“八九识并存之种种过失”中,进退维谷、陷入两难之局,无法自解困境。
复次,彼等妄谓另一个能出生阿赖耶识之实体法,名之为真如,或名如来藏;谓人曰:“证得这个真如、如来藏时,才是真见道;真见道当时即可成为初地菩萨。”然而诸经诸论中皆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心体本身,并没有另一个如来藏;经论中又说真如唯是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真实性,乃是识性所显,纯无为而无任何作用,是故不能生起任何一法;而彼等诸人当时所谓之已证初地真如,后来证实仍是平实所预料的离念灵知意识心;意识离念灵知心尚且不能出生六根、六尘,反而要依六根与六尘才能出生与存在,又焉能出生六根六尘根源之阿赖耶识心体?故知彼等所说“真如出生阿赖耶识”,或者“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之说法,皆是虚妄邪见法,乃是因为文字障、无明障而误会经论之后,又转信印顺对《起信论》曲解后的邪见以后,心生妄想所作的妄语,不可为凭。
理证上如是,教证上亦如是,全无任何经论中曾说过“真如出生阿赖耶识、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的圣教;而且所有说到阿赖耶识的经论,都说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已有,从来不生,亦永不灭,唯有经由证道而改名异熟识、无垢识,然后利益众生永无穷尽、永不坏灭,绝无心体灭失之说,故说杨、蔡、莲……等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谤为生灭法,别立另一阿赖耶识以外、以上的真如、如来藏者,既违理证、亦违教证,皆是自意妄想、凭空想象。
今据此段论文所说,亦可证实彼等所说者皆是妄语也,论释中言:【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意谓:亲证第八阿赖耶识以后,亲自现观而了知此第八识的体性从来不生,永无出生之时,永无他法能出生之,亦恒时显现其真如性;如是现观者,即是通达真如。既如是说,当知亲证此识而现观其能生万法而常住不灭、而从来不曾被他法出生;又现观此识于六尘万法一向如如不动其心,故知阿赖耶识心体即是真如之理体,故知真如亦是假名施设,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如是方可名为证真如,名为通达真如,方入初地通达位中。《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既然皆说:“证知阿赖耶识心体从来不生,一向都是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真如者。”则知唯有从种种别相智上证知阿赖耶识心体恒显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位之初地菩萨;如今杨、蔡、莲……等人却是不能现观此识之无生性,谤为有生有灭之法,怎有可能是已经安忍于大乘无生之人?七住贤位之忍尚且不能安住,又怎有可能是证得初地真如的初地菩萨?彼等不能通达初地真如即是初地菩萨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故。彼等诸人外于阿赖耶识、上于阿赖耶识,别求永不可证的想象真如、想象如来藏,妄想证得想象中才会有的另一真如、如来藏,而在妄想妄证当时,竟然对人宣称一悟即入初地,非慢而何?
此“论”及“释”中复言,要由真见道之后,进入相见道位再作观行,于通达真谛与俗谛之后,方得成为初地菩萨,要非初见道之时便得入地也;杨、蔡、莲等人何得妄言初见道之时即得入地?如是自高、自抬身分,非唯违教、亦复悖理,所说虚谬,有何实义?
亦如《成唯识论》卷九 玄奘菩萨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语译如下:【前面的真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之唯识性;后面的相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的种种法相;真见道与相见道的这两种功德,以初时的真见道为胜(因为这个真见道是发起相见道与修道功德的基础,能使后面的相见道功德得以发起,所以殊胜),所以在唯识三十颂中,世亲菩萨偏说真见道的部分(因此而少说相见道的部分)。但是前面的真见道位所得的智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后面相见道位的悟后观行进修所得的智慧,则是后得无分别智所摄。……菩萨具足获得真见道与相见道时,就是出生在如来家的真实佛子,就是住于极喜地的入地心菩萨;这样的菩萨善于通达一切法界的真实相,获得种种法相上的平等观,未来世中常常都会出生在诸佛的大集会中。这初地菩萨于许多种的百法明门已得自在,能作众生的依怙,他自己可以知道:不久以后(再经过二大阿僧祇劫)就会证得大菩提而成佛,能够尽未来际而利乐一切的有情。】
平实以往诸书所说正理完全符合如是《成论》玄奘菩萨所言,是故所谓证真如者,实际内容仍是证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然后现前观察此心体真实不坏性与如如不动心之体性,名为证真如;而此证真如,尚未通达见道位中所应有的全部见地,要再作相见道位中所应作之种种观行以后,现观而确定阿赖耶识心体的从来不生,并且通达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实与如如法性,方可名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也。凡夫菩萨初悟时所证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在万法中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阿罗汉回心大乘修学禅宗之法而证真如者,即是亲证异熟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最后身菩萨所证真如者,即是亲证无垢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都不离第八识心体如来藏;由是缘故,证真如者即是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由证此第八识心体故,方能于万法中现观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方得名为证真如;如此所证真如,方是真正之证真如也。
若有人外于第八识,或者上于第八识而另觅“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其人即是“将非道见以为道”之愚人;若有人如同杨、蔡、莲等人一般,在善知识助其亲证第八识之后,不能生忍,因而否定第八识心体,妄行求觅另一“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即是“将道视为非道”之谤法者, 佛在般若系经典中曾说真如乃是识性所显故,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心行法相故,真如非是能有作用之法故,真如非能出生任何一法故,真如只是第八识心体之相分故。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 玄奘菩萨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语译如下:【平等性智相应之清净末那识及其心所法等,是在菩萨真见道功德初现前时,由于初违我执与法执故,方得首次现起;在随后的十地次第进修的过程中,由于我执与法执尚未断尽的缘故,由于在七地前尚有有漏种子的缘故,有时会出现间断的情况;但是都得要到法云地以后的等觉地中,才能与修除二障种子随眠的清净第八识相依相续,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由此可见,平等性智在初见道、初观阿赖耶识的真如行相时,就已经初起了,只是尚未具足初地所有的下品平等性智罢了;而初地菩萨的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识性。既然初证阿赖耶识之时,即能发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少分,即能现观一切众生之根本心悉皆同一清净性、同一涅槃性、同一真如性、同一能生万法性、同一无生性、同一不坏性、同一具足万法性、同是本来而有不从他法出生之自性……皆同一性而无差别;如是现观一切有情依此根本识而平等平等,唯有事相上因为往世之造业受报而有此世之种种差别,由此现观而得发起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而此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现起,皆由初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方得发起,所观平等性亦是依众生第八识心体之平等性而现观,并非单观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而已,是故,七住菩萨初次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时,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不可妄说初地入地心时才是真见道。
而此平等性智有上中下三品,而且必须进修到初地入地心时才能具足下品平等性智,以此当知:亲证阿赖耶识而现观其真如法性时,即是真见道;杨、蔡、莲……等退分菩萨,焉可诽谤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人为非真实见道?此非诽谤贤圣而何?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圣 玄奘菩萨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1)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2)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语译如下:【妙观察智相应的清净意识心与心所法等,有两种空观:1、生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二乘人断我见时的见道位中,也可以初次现起,不必一定要亲证大乘法中所说的实相心才能发起;或者大乘行人进修到菩萨解行位终了而证得第八识的时候就会现起,或者在进修到上位时,在“非有漏位”,或者在“非无心位”时,都可以现起。2、法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菩萨依大乘菩提而得见道时方能初次现起;此后辗转乃至地上各位中,如果不是有漏心位,不是在通教菩萨的生空智果位中,不是生空智的二乘果位中,不是在无心位时,都可以现起的。】
由是缘故,说二乘圣人依世俗谛而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起法,无常故其性空,证知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悉皆虚妄,因此而断除对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之我见与我执,由是而成圣道,名为证得生空观等法品。然而二乘人唯断我见与我执,所观行之对象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不须证得法界实相心,不须观行第八识体性,是故从菩萨的智慧观之,方便说他们唯得生空智果,即是断烦恼障的现行;由于不须亲证万法实相心的第八识故,不知万法皆由第八识心体中出生,误以为万法在心外实有,不知万法皆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生,是故不得法空智果,不能现观一切法悉皆由如来藏所生,皆是有生有灭之法,无常故空;不能现观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之现量境界,所以不得法空观,误以为心外实有诸法存在而能被五蕴之自己所领受,不知“蕴处界我”所领受之一切法皆是自心异熟识所出生者,不证第八识自心现量,故以为心外实有诸法能被自己所领受,故不能了知一切法空,执著心外之法为实有。菩萨由是亲证,而信 佛语,而入种智;诸 佛由是亲证之具足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为诸利智菩萨说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而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由是缘故,二乘人观苦、断集、证灭、修道,皆是依于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空而观、而灭、而修、而证,都是依“众生我缘起性空”之观行而证,从来不曾证知蕴处界所从来之根源:第八识如来藏。由因二乘菩提之亲证者,不须亲证法界实相之如来藏心故,不须观行第八识心体自性故,不知一切法皆是第八识自心现量,由是缘故,不知心外一切法空,是故圣 玄奘菩萨说二乘人不证法空观,只证生空观。然而不论生空观或法空观,都是意识心所观、所修、所证,若离意识心,即无可证者;由此缘故,正当意识心眠熟而灭时,生空观与法空观所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便皆不起;生空观与法空观之智慧,要依意识同时现行时方得运为故,若住眠熟等五位中,即皆不得现起。
据实以观,不论生空观抑或法空观,皆须汇归于阿赖耶识;若无阿赖耶识,尚无包括意识心在内之七识心,尚无识蕴存在,何况能有意识心所证之生空观与法空观?若无阿赖耶识,何况能有蕴处界?若无蕴处界,何况能有蕴处界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故说二乘菩提仍以大乘菩提之如来藏阿赖耶识为归,二乘菩提依于生灭无常之蕴处界而有故,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故,异熟识、无垢识亦是阿赖耶识之异名故。
生空观如是,法空观亦复如是;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者,所观一切法谓:蕴、处、界、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一切无为法、山河大地、一切三界万法等,实无一法非由如来藏所生、所显;但随菩萨证量深浅广狭之别,而得随力分别、随力了知其中实相正理:或者少分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或者分证一切法自心现量,乃至具足证得一切法自心现量而成佛道,具足了知众生其实从本以来未曾亲触自心如来藏以外之一切法,无量劫以来一直都是住在自己第八识心体所出生、显现的境界中而修种种行;如是具足修行而亲履自心如来藏之一切功德境界以后,名为具足行普贤行之菩萨,即可成就佛道,如是名为具足了知众生所触知之一切深广微细万法皆是各人第八识之自心现量。
二乘圣人中之定性不回心者,由不能亲证实相故,误认为:除了二乘菩提所说的蕴处界皆是生灭法,是故缘起性空,以外就没有别的佛法了。因此缘故,二乘定性圣者,舍寿时由胎昧未除故,畏惧来世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不能了知此世所证之解脱慧与解脱果,畏惧因为发愿受生而被胎昧所障、再有生死,所以一心一意取证无余涅槃;虽知取证无余涅槃者实无取证,只是灭了蕴处界自己而已,却不知剩下的仍然是自己的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由此缘故,定性二乘圣人因为慈念众生的悲心不够,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的护法愿不够坚强,所以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后,舍寿必入无余涅槃,尽形寿不知无余涅槃实际之如来藏何在。
菩萨则不然,由于已经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故,了知涅槃实际即是如来藏,了知蕴处界及一切法皆是从如来藏中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了知一切法实即如来藏之局部自性,是故发心欲证如来藏所含藏之一切法种,发心求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因慈念众生不得解脱生死苦、不了法界实相,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以利众生,由是种种缘故,不似二乘定性圣人一心取灭,所以效学诸 佛永不入灭,利乐众生永无穷尽,是故悟后虽犹未离胎昧,而能不畏永劫所受生死众苦,上求下化,由此而世世受生于三界中,故能成就大白牛车之乘,而非二乘羊车、鹿车之乘。
然而观察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之异处,唯在是否亲证实相而有别异,非因是否断除我见与我执而有别异,大乘法亦须断除我见与我执故,乃至进断二乘圣人所不能断之我执习气种子故;大乘菩萨所证如来藏,以及悟后所证般若之别相智及一切种智,皆非二乘圣人所能证得故;唯除后来回心而入大乘法中,随 世尊或随胜义菩萨僧修学亲证者。大乘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同于二乘断除我见与我执之观行,内涵并无差异;大乘菩萨妙观察智中之法空观,则非二乘圣人所能稍证、稍知者,法空观要依亲证如来藏后,再作万法皆从如来藏出生之确实观行方得初起故,二乘圣人尚且不能证得如来藏,尚且不知如来藏的所在,从何观行?故说定性阿罗汉不证法空观。
既然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要依于如来藏阿赖耶识所生之意识心观行所得智慧而有,而意识所观行者则是生灭无常之世俗法蕴处界,然蕴处界要依如来藏阿赖耶识而有,当知生空观不得外于阿赖耶识而有,是故二乘菩提既是妙观察智二观中之生空观所摄,当知二乘菩提要依阿赖耶识而有。菩萨所证之法空观,仍要依蕴处界中之意识心而有,意识心则仍然要依如来藏而生;而妙观察智之法空观所观行之自心现量实相,则是由亲证实相心阿赖耶识而有,是故法空观仍然不得外于阿赖耶识而有。
如是世间法之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皆依阿赖耶识而有;生空观与法空观亦皆依阿赖耶识而有,当知万法悉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实无一法能离阿赖耶识心体而有;由是故知大乘菩提之亲证与观行者,悉皆不离阿赖耶识心体。乃至断尽我执后之异熟识,亦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者;断尽我执习气种子之佛地无垢识,亦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者;佛地之一切种智之建立者,亦是依无垢识心体所含藏一切种子之具足证得而有者;佛地真如亦是由无垢识假藉万法之运行,于诸佛示现于三界中之无垢识所现行诸蕴而显示者,而无垢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后所改名者,由是故说一切世、出世间法,皆是阿赖耶识心体自心现量,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