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开悟──真如、如来藏
与阿赖耶识间之关系(第8期)
平实居士
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
第一节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
一、表相归依之义:
1.初学佛者归依三宝时,应先归依表相三宝。表相三宝者即是世俗三宝也,依世间蕴处界身及相应法而说三宝故。世俗三宝者所谓:泥塑木雕,黄卷赤轴,剃发染衣。此有大小乘表相三宝之不同。
2.归依出世三宝者,谓修学佛法以后,已能理解出离生死轮回之义理,虽未能作深入观行,已知出世间法之义理,如是归依出世三宝,亦名归依表相三宝。所谓出世三宝者谓:释迦化身,四谛八正,证果圣僧。此唯小乘法中有之,即是归依二乘三宝。如是,义如文辞,有智之人思之可知,不作语译广解。
3.归依胜义三宝者,谓修学大乘佛法以后,求证法界实相,欲得般若实智,非唯解脱智之实证;如是闻法已,心爱乐之,愿欲随从修学,先行归依,犹未得证,是名归依胜义三宝之表相归依。胜义三宝者谓:法报化身,十度种智,大乘圣僧。此唯有大乘。佛宝中之法身佛者谓本师 毗卢遮那佛,报身佛者 卢舍那佛;法宝中之十度种智者,谓十度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函盖二乘菩提之一切智故;僧宝中之大乘圣僧者,谓一至十地菩萨,以及等觉菩萨。归依此等三宝者,方是归依胜义三宝者。
唯有大乘法中,方有在家相之圣僧,谓之为胜义菩萨僧,即是初地至十地心;然出家之已证悟菩萨,亦属胜义菩萨僧。二乘法中之在家人,虽亦偶有证得四果者,亦不得名之为僧,以二乘菩提法中,必须舍世俗家而身披僧衣者,方可名之为僧故。大乘法则不然,譬如华严五十三参之初地至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非为不能舍离贪欲、名闻、眷属、财富,乃因为一切种智妙法之亲证者,皆须在此中修学实证故,若离世俗烦恼则不能发起一切种智之亲证因缘故,则无一切种智妙法可证故;亦为求断习气种子,以在家相为之,多有逆增上缘,故易于地地修除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
初地以上在家菩萨云何亦得名之为僧?此因初地以上菩萨皆是经中所言“生如来家,是真佛子”之菩萨故,故名真实佛子。除大乘法中一至十地菩萨以外,别无在家人可名圣僧。此如 释迦在 燃灯佛为其授记成佛时,亦如大乘经中起首之在家菩萨等,亦如 弥勒、 文殊、 普贤、 维摩诘、 观音、 势至…等,虽现在家相,皆名圣僧;于大乘一切种智妙法中,但得入地,皆成 佛之真子,名为生如来家、住如来家之真实佛子,即不论其为在家身或出家身也。非唯《大方广佛华严经》之诸种译本中皆如是说,其余大乘经中亦皆如是说;故说初地至十地之菩萨,不论身现出家相或在家相,皆是大乘法中之胜义菩萨僧。名为菩萨僧者,谓必须大乘法中之诸地菩萨,方有在家相之胜义僧也,于二乘法绝无在家僧也,非是菩萨故,不证道种智故。如是应知。
平实出世弘法度众以来,每见少数出家法师,从在家居士受学已,便自矜于僧宝身分,不肯以师为师,自以 世尊为师,而不知其学法授法之师本是其亲教师,知见已经产生偏差。有智之人则不如是:身虽出家已,仍须归命于胜义三宝故;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胜义僧,亦是自己所应归依者故。不可因为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菩萨为令众生崇隆三宝而故意贬抑自身,为诸阿罗汉顶礼作揖,便生轻慢于等觉菩萨 维摩诘等。当知大乘诸地菩萨往往以最尊贵之身,而行最下贱人所不愿为之事,是故为度二乘定性声闻得入大乘法中, 维摩诘居士乃以等觉位之尊贵身份,头顶礼拜诸阿罗汉,令世人不敢轻视二乘罗汉,藉以崇隆表相三宝。然彼等阿罗汉若回心而入大乘法中,则唯能入住六住满心位中,要待亲证第八识实相心,发起般若根本智时,方入第七住位中;其解脱果固然同于七地满心菩萨,然其般若智慧仍在七住位中,距离等觉位实遥;莫道等觉位,欲入初地已极遥远,要须再历几近一大无数劫之后,方得入于初地心位,方能获得初分道种智也。是故不定性圣人回心大乘之后,仍应以初地至十地菩萨为师而修学佛法也,岂况能受等觉菩萨 维摩诘居士之礼拜供养?无生法忍未得未证故,定性二乘罗汉对于七住位之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得证故,更何况是仍在凡夫位之表相僧宝而不肯归依大乘贤圣僧,而不肯归依大乘胜义僧?
能行如是行之诸地菩萨,方可名为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也;能以如是知见而亲证大乘真见道智慧者,方可名为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也。若是执著出家身相,不肯以诸地菩萨为师,不肯以初悟之人为己师,唯认早前为自己削发出家之未悟凡夫僧为师,则是无智之人也。应当要以二者兼为己师也,否则即是慢过慢之尚慢人也,亦是无智之人也。何以故?谓彼为己削发之出家凡夫僧,仍在凡夫位中,而可认之为僧;此诸亲证初地智慧之在家胜义僧,云何不可认之为师?而此在家身相之诸地菩萨,证量极高,又是胜义僧宝之列,忝在大乘菩萨僧中,远高于为己削发之出家凡夫僧宝师父;对于己师尚且应尊重供养,而于己师尚且应归依受学之胜义僧,云何身分更低之自己竟不归依之?世间岂有如是颠倒之人?是故,对于归依实义三宝之真实义,应当有所了知,以免自障己道。
犹如善财童子,一世游尽普贤身,而成十地法王菩萨,岂非尽以一切有修有证之人为师之后,方能达成?于其过程中,已入初地之时,尚且仍以一切在家胜义僧为师;乃至进至八九地时,亦仍不敢轻于一切在家身相之诸地菩萨,一一头顶礼拜而受学之;衡之于现今自己凡夫僧之身分,岂不能如是效行而令自己获得大利?出家为僧之人,本是为法出家,不应无智若此也。此是平实专为紫莲心海沙弥所言之诚挚言,为尔言之,愿尔听之,速除表相崇拜之不正心态,方能真实为己求利,则非唯能利汝一世,亦能利汝未来无量世也。
且观吾人所熟知之七大等觉菩萨: 弥勒、 文殊、 普贤、 观世音、 大势至、 维摩诘、 地藏王,现出家相者究有几人?《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中之菩萨,始自初信位,末至等觉位,亦唯有五参善知识现出家相,而且多在三贤位中,由此以观,知过半矣! 又:诸地菩萨之所以大多于无量劫以来,世世出家难计;为消除习气种子故,故意以在家身而弘扬佛法,欲藉此一身相而令众生不生尊重、轻蔑鄙视,而自己渐次习惯于此,心都不动;如是二大阿僧祇劫以消除习气种子,能得清净;彼等于此前一大阿僧祇劫以上时间中,世世所现出家身相之数,难可计数,绝非现今吾人之出家身所能比拟者;吾人何得以现今一世出家身相,而轻鄙彼等舍离出家身相之诸地在家相菩萨?岂是短智之人所能思之?
二、实义归依之义,谓须亲证法性;如是归依三宝者,方是实义上之归依三宝也;非唯信不退故,亦是证不退故。于二乘法而言,必须实际观行,确定离念灵知心为虚妄法,为依他起性心,如是而断我见、断三缚结,即是初步之实义归依出世三宝,已对声闻教之 释迦佛生起证信故,已对声闻教之解脱法义生起证信故,已对声闻教中之出家圣僧生起证信故,是名声闻教中之实义归依也,名为出世三宝之实义归依。乃至不论在家出家而证得二果、三果、四果者,皆是出世三宝之实义归依者,唯彼等在家而证果者,皆因不现僧宝相故不受供养、不以住持三宝自居尔。
于大乘法中之实义归依者,亦谓须有实证,然后始能真正归依于胜义三宝也,譬如:《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四云:【尔时平等行梵天婆罗门大婆罗子,白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云何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答言:“善男子!若优婆塞不起二见;云何名为不起二见?谓不起我见,不起他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优婆塞归依佛、法、僧。复次善男子!若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优婆塞归依佛。善男子!若优婆塞不分别诸法,不戏论诸法,是名优婆塞归依法。善男子!若优婆塞信‘无为法僧’,而不离有为法、信无为法,是名优婆塞归依僧。复次善男子!若优婆塞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名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即是证悟实相心之后,归依胜义三宝之境界。
语译如下:【“文殊师利!如何是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文殊菩萨答言:“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会生起两种见解;如何是不起两种见解?这是说,不生起我见,不生起他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佛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法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僧见;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法、僧。复次,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以佛之色身而观之为佛,不以佛之受想行识而观之为佛,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宝。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分别诸法,不戏论诸法,这就是优婆塞归依法宝 〔编案:转依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不分别诸法之境界〕 。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信受无为法中的僧宝,而能够不离有为法而信无为法,这就是优婆塞归依僧宝。复次,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 (转依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不见有佛法僧) ,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此谓优婆塞、优婆夷归依三宝时,若欲超过表相归依,而入实义归依之列,则须能通般若真义;欲通般若真义,则须亲证法界之实相;所谓亲证法界之实相者,即是亲证万法根源之心体,即是阿赖耶识也!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即能现观所应转依之真如法性也;真如则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如所有性”也。上来所举般若经文所说归依者,即是此理。如是,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者,现见阿赖耶识心体离见闻觉知、离一切六尘万法,无我、无人,无我、无佛,无我、无法,无我、无僧,何况能有三宝可见可得?如是归依于第八识心体之清净真如自性,则如此段般若经中所说:无我、无佛、无法、无僧,如何尚有所归?现见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显故,都以如来藏为体故。如是归依如来藏、归依自性三宝者,实无任何一法而可归依。于如是无所归依之智慧境界中,却以无常有为之身心归依三宝者,方名实义归依。如是实义归依已,无妨转入表相三宝中,而为众生宣示表相三宝之归依;无妨转入表相三宝表相中,而度众生同入如是无所归依之实义归依境界中。能如是者,是名实义归依。
由是实证之缘故,不妨和光同尘,舒手接引未悟众生,同游佛法般若大海;此时则亦无妨同时归依大乘胜义三宝,所谓“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如是归依三宝者,方是般若经中所说之“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不离有为法而信无为法”;如是之人,无妨以 毗卢遮那世尊、 卢舍那世尊为究竟归依,为究竟师,而又无妨以胜义僧宝中之诸地菩萨乃至未入地菩萨为师,岂可因凡夫身已披僧衣之故,便不以根本上师为师?岂符佛法正理?是故,悟后非唯归依自性三宝即可,以证悟之时道果犹未圆满故,只是初入佛法内门故,尚须依止上位之大乘胜义僧宝,亲近修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万勿自作聪明而生慢心,否则恐将因为事相上之私心不遂故,引生谤法及谤贤圣之恶行,成就诽谤大乘胜义僧之大恶业,犹自以为是在护法,则舍寿后一切皆失,何等可惜!
归依表相胜义三宝之后修学正法时,亦莫寻求他人明说阿赖耶识所在之密意,否则将如同今时之杨、蔡、莲…等退失之人一般,错以毁法作为护法。更将毁辱根本上师作为对根本上师传授无上正法之回报,成为欺师灭祖、谤法毁 佛之大恶业者,人天之所难容。
复次,悟后切莫依止或亲近恶知识,否则将被恶知识所转,而与彼等一般,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以毁法作为护法。恶知识常以如是语劝人:“以法为师。”以法为师一语虽是真实语;然而以法为师时,究竟应当以错误之法为师?或应以真实之法为师?则是一切倡言以法为师之人所应详审探究者,绝对不可随于恶知识之言,错以谬误之法为师,否则即是愚痴无智之人也。是故一切佛门四众皆应以正法为师,莫以恶知识偏邪知见所说之法为己师,莫以自己误解经论后之偏邪知见为师,否则为害之大,难以思量也!
何谓恶知识?谓以己所想妄解,称言是经论之意旨;复将他人完全符合经论之批注,颠倒说为不符经论,而劝他人依止误会后之经论自修,而劝他人以不能如实知解经论之知见而说为回归经论,而教人如是自修者;如是心行颠倒而说而行者,悉皆名为恶知识也。 又:作诸妄解经论意旨之说以后,托言自己妄解之说法皆是经论原意,却不肯将其对于经论之申论如平实一般公开说与世人了知,或不肯将其对经论之申论落于文字上以利众生,而谎言欺瞒众生,诽谤他人对经论所作之正确批注为有错误之批注,而倡言一切回归经论,皆是恶意笼罩他人之恶知识也。 又:公开申论或落实于文字上之后,明显违背经论真实义,成为断章取义、断段取义、乃至更严重之断句取义,而被他人所述正理与教理公开评破者,则证明彼申论经文论文意旨之人,皆是错解经论实义之人,则知彼等诸人亦皆是恶知识也。
第二节 真如为究竟归依处 -- 转依第八识之真如性 -- 灭阿赖耶
第八识心体自住之真如境界,方是究竟归依处,名为转依真如法性,此是大乘菩提中所说之转依处故。《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 佛云:【文殊师利!真如者,彼处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若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者,是真如。文殊师利!言真如者彼实际,言实际者彼不异,不异者彼“未来真如”;言“未来真如”者即是不异,言不异者彼即真如。言即真如者,彼非“常不真如”(离念灵知心则常不真如);言非“常不真如”者,彼不染不净(即是因地真如阿赖耶识);言不染不净者,彼不生不灭;言不生不灭者,彼涅槃平等;言涅槃平等者,彼不在世间、不在涅槃;言不在世间、不在涅槃者,彼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言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者,彼非下、非中、非上;言非下非中非上者,即是如来。言如来者名为实语,言实语者名为真如,言真如者名为如实,言如实者名为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二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智。智者入三世平等一切法智,言义者于一切法无差别义,义者无名无言不可说。】
语译如下:【“文殊师利!我所说的真如,在真如‘所在’之处,非是有为,亦非是无为,亦无有为与无为二法。如果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也没有无为与有为二法者,这就是真如。文殊师利!我所说之真如者就是那个实际,所说实际者与有为、无为不异,与有为无为不异者,那个实际即是‘未来果地的真如’;说‘未来真如’者即是不异有为无为二法,若说为不异者那个不异的即是真如。所说即是真如者,那个真如不是‘常常不真、不如’;说不是‘常常不真、不如’者,那个真如实际不染污也不清净;说不染污也不清净者,那个真如是不生不灭的;说不生不灭的真如,祂是涅槃而且平等的;所说涅槃与平等者,那个涅槃平等的真如,祂不在三界世间内,也不在无余涅槃境界中;说不在三界世间内,也不在无余涅槃境界中的话,那祂就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说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的实际、真如,祂就不是下、中、上;说不是下、中、上三者的话,那就是如来了。所说的如来,名为实语;所说实语者名为真如,所说真如者名为如实,所说如实者名为真实之我,所说真实之我者即是不二,不二的真实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之为觉,觉悟菩提者即是进入‘空、无相、无愿’ 三解脱门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就进入三世平等的一切法智慧境界中,所说真实义者是说于一切法都没有差别的正义,这个正义者没有名之相,也没有语言相,是不可说的。”】
释义:
1.因地真如即是阿赖耶、异熟识心体,果地真如即是无垢识心体。此段经文中说,真如非有为亦非无为,因为真如以阿赖耶识为体故,必须在阿赖耶识心体上才能显现故,才能观见故;若离阿赖耶识心体,则永无真如法相可以观见故,亦无真如法性存在故。然而因地真如性相,并非唯凭阿赖耶识心体便可独自显现,要须藉缘方能显现,要须藉缘方能由吾人所观见、所亲证。此谓阿赖耶识心体不能独现真如性之法相,要藉阿赖耶识心体所出生之意根与五色根,才能显现;亦须出生了七转识的吾人见闻觉知心及心所法等,吾人方能观见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性之法相。是故此段经文中说,真如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亦无二法;但是却又不离有为、不离无为,与二法同时同处。由此可知真如即是识之实性,既是识之实性,焉能反过来出生识体?岂有斯理?故知杨、蔡、莲等人所说“阿赖耶识心体从真如出生”之说法,与经中 佛说完全颠倒,成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所说之理,则不可归依。
2.此段经文所说之真如性,方是学佛人之究竟归依处,此究竟归依却是以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为体;如是归依真如者方是究竟真如之正义。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虽是真如之理体,然而阿赖耶识心体中尚有执藏分段生死法种之集藏性,心体虽净而种子不净,仍非究竟归依处;是故证得阿赖耶识心体之贤者,不应随于阿赖耶识心体之阿赖耶识性而流转生死,而应归依自己悟后所现观之“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之真实不坏金刚性、如所有性”,如是转依识体自身所显之真如法性,名为转依不退而归依真如者。
二乘圣者回心大乘而修大乘般若正法,后来悟得第八识心体所在时,名为证得异熟识;证得异熟识心体时,虽已是能出分段生死之解脱者,但仍不可归依此异熟识心体,因为此异熟识心体中,尚含藏著异熟生死种子故,犹有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须待修除故;须以此异熟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自性为归依,归依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如自性已,次第进修而得通达入地,次第进修而得断尽习气种子,而得断尽无始无明随眠,究竟断尽异熟无记法种,发起四智,成就佛地清净法界,方以四智心品及清净法界等五法具足,而号称无垢识以五法为身、证得佛地法身;是名为定性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而证真如,是名二乘无学圣人归依真如者,而此真如仍是第八识心体之所显性,即是识性,是故《唯识述记》中说真如即是第八识之相分。
如是,证得阿赖耶、异熟识心体之时,即能现观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实不坏性,及于三界六尘悉皆如如不动之自性,是名证真如之圣者,不论是二乘无学回心大乘而证真如,抑或别教中直往进修之菩萨证得第八识心体而证真如,皆是别教中所说三贤位之贤人;尚未通达而不能成就初地心故,不得名为别教圣人,唯能名为通教、声闻教圣人。要须通达见道位中二种见道所应知之般若实智以后,方可名为别教中之圣人也,否则终究只名声闻教、通教之圣人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清净性相,方是证悟菩萨之究竟归依处;然而此一究竟归依处,却是依第八识心体而有,非离第八识心体而有真如可知、可证、可归依故,非离无垢识而有佛地真如可知、可证、可转依故。真如既是第八识心体之所显性,岂可转身返生第八识心体?杨、蔡、莲等人所说“真如出生阿赖耶识心体,故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者,岂有正理可言?而无智之人信之,共同以谤正法,成就大恶业,诚可怜悯!
因地第八识心虽亦恒有真如自性恒存不灭,不断显现真如法相,然而仍非究竟之归依处,只可作为暂时之归依处;修至佛地时,心体中已无异熟无记法种,必定全部属于善净法种故,如是佛地第八识心所显之之真如法性,方是究竟归依处。佛地之真如性,则是以无垢识为体,以无垢识之阿陀那性而执持佛地报身、应身、化身、一切善净法种,显示佛地法身,方名究竟归依处。然而未来真如之无垢识心体,其实仍是现在之阿赖耶识心体,并非二心,是由现在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渐次净除二障种子之后,转变其性而成功者;是故阿赖耶识心体及其所含一切种子之智慧,方是究竟正法,即是此段般若经文之真实义,是故真如性相全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其体故。
有经为证:《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第九〉 佛云:【一切法不生,真如性故;一切法不灭,以无生故;一切法无作,以无作者故;一切法如虚空,以无染故;一切法寂静,体性无染故;一切法离垢,离一切垢故;一切法永灭,以本灭烦恼故;一切法无色,不可见故;一切法离心意意识,以无身故;一切法无住灭 〔编案:有人主张住灭,疑系生灭之误,唯查阅《大正藏》及《乾隆藏》,均作住灭〕 ,一切阿梨耶故。】
语译如下:【佛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都是真如性的缘故;一切法不灭,因为本来无生故;一切法无作,因为一切法中没有真实能作者故;一切法如虚空,因为一切法本无染污故;一切法寂静,因为一切法的体性无有染污故;一切法离垢,因为一切法离一切污垢故;一切法永灭,因为本来就已灭除烦恼的缘故;一切法无色,因为一切法都不可见故;一切法离心、意、意识,因为一切法无身故;一切法都没有生灭,因为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的缘故。”】
只因为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出生的缘故,都摄归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心体,所以才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无作、如虚空、寂静、离垢、永灭、无色、离心意识、无住灭。因为一切法即是阿赖耶识心体的局部体性,摄归阿赖耶识故;若菩萨证悟阿赖耶识心体之后,已得安忍于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而不退转、而不再心外别求他法为真如者,则知如是意;若退失此法而不得忍者,于此般若正理则将永远不能通达也!
既然一切法即是阿梨耶识,转依阿梨耶识之真如自性而归依时,从阿梨耶识心体之离见闻觉知等真如自性而观,迄无一法可得,何况能有佛法僧三宝?何况能有“作与无作、有为与无为、寂静与丛闹、垢染与清净、有色与无色、出生与灭失……”等法之可言者?以一切法中都能显示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故,说一切法不生乃是因为真如所致而言说者,因为一切法皆是阿梨耶识故。
既然一切法以真如为究竟归依处,而真如则须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归,由阿赖耶识心体及其所含藏之生灭门种子流注等,方能显示真如性相;如是现观一切真如性而转依之,方能次第进修而转阿赖耶识心体为异熟识、无垢识,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故说一切佛法以阿赖耶识为体,故说一切染净诸法以阿赖耶识为体,真如亦摄在一切染净诸法中故。由是缘故,学大乘法者,当以阿赖耶识心体及一切种子之证知,作为佛教之正法,异此则无真如可证故,异此则无任何佛法可修、可证、可知也。
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之集藏生死体性应加以对治,应灭除其阿赖耶性,是故方便称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然是指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中之执藏生死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名为“灭阿赖耶识”,非是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也,阿赖耶识心体永远无法可灭故,有根本论为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 弥勒尊佛开示云:【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境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语译如下:【复次,修大乘般若法义之观行者,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的种种身口意行的境界故,总摄彼种种诸行,而于阿赖耶识中之十八界法等,经由观行而分析为一团、一积、一聚;观为一聚之后,再由“缘于真如境界之智慧”的修习,一再的修习这种“缘真如的智慧”的缘故,而得转依真如性相;如果后来能够转依而无间断,不再使得一念无明中的“起烦恼”的种子现行了,就应当说这个人已经断了阿赖耶识,由于这个“断阿赖耶识”的缘故,应当说已经断除了三界中的一切杂染。也应当知道:转依真如智慧的修习而成就的转依,由于与阿赖耶识心体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相违的缘故,能够永远的对治阿赖耶识的阿赖耶体性。又因为阿赖耶识心体的阿赖耶性,其体是无常而可灭除的缘故,所以祂对分段生死种子有取受性;转依真如性相以后,灭了阿赖耶识性以后,则所转依之异熟识之真如性,是永远如是不变的常,已经没有了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这是说,必须是缘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境界来作为圣道,才有可能转依成功的缘故。】
转依之法体,既然仍是原来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由于转依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相,努力进断一念无明烦恼而转灭生死种子之集藏性,对治和消灭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以后,改名为异熟识,名为灭阿赖耶识、断阿赖耶识:灭阿赖耶识之取受性。然而如是言灭、言断者,只是断其阿赖耶识性,断其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非是断其心体也,由此当知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
复有根本论之随后论文为证:【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 〔其识体虽然仍旧常住而不灭,但是〕 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 〔受性〕 ;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 〔受性〕 。】既言其识体自身仍然常住而不坏不断,但因使其心体内含之种子转变清净而称说犹如变化,则知其体仍住,否则云何而言“犹如变化”?否则转依又是转依什么?由是故知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
复次,根本论卷八十 弥勒尊佛开示云:【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据此论文中说,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已,灭尽前六识;复因异熟识舍所依止之色身五根及意根故,诸转识 -- 七转识 -- 不复出生,如是名为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当知即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之异熟识心体也,此清净法界不可说是真如故,真如非是心体故,若非心体则须依于心体方得存在故,真如亦只是第八识心体之清净识性故。由此论文实义,亦可证实阿赖耶识心体是金刚性,是常住不灭之法也。此即是转依生空真如也,方便名为证得生空真如也;证得生空真如者,不必证取第八识心体所在,但只断除我见与我执即名已证生空真如故。
复次,根本论卷七十八 弥勒尊佛开示云:【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所谓出世识者即是第八识也,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也,经论皆说前七识不能出三界而存在故,皆说灭除七转识已方成无余涅槃境界故。由此即知出世识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无垢识,由此可以证实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不灭之法,方能出于三界境界而独存故。复次,缘灭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也,除此心体以外,别无他心具有能缘灭尽十八界法境界之功德,皆具有有记性故,不能缘于无记性之无余涅槃境界故;唯有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之异熟识心体,恒住无记性中而又永不改易其无记性,方能缘于万法永灭之境界而独存故;由此亦可证实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灭,正是出世识故,亦是缘灭识故。何故阿赖耶识心体具有出世识功德,具有缘灭识之功德?谓此第八识心体永远皆住于真实如如之自性相中故,永远保持其无覆 无记性故,唯除成佛后为纯善净性。如是,三乘圣者俱皆必须转依第八识心体之真如性相而归依之,方名究竟归依也。
真如虽是一切学人乃至诸佛之究竟归依处,然而真如不可证,真如无实体故,唯是识性故,唯是第八识所显示之本来自性清净法相故。是故欲证真如者,唯有求证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由心体自性之观察而得证知真如法性,真如唯能于第八识心体上显现故,只是识性所显故,由是缘故经论中说真如不可作、不可证;以是义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九 佛云:【善现当知:真如无尽、无灭、无断,不可作、证;若菩萨摩诃萨于真如如是学,是学一切智智。】如是可知真如只是识之实性,是识所显,不具有出生他法之实体性,绝无能生他法之实体性,亦无任何一法可作真如,是故 佛说真如不可作;又因真如只是依第八识心体之真实性与如如不动性而假名施设,离第八识心体则无真如可以证知,不能单独实证真如,必须亲证第八识心体,而于第八识心体上证知,是故 佛说真如不可证。识体显示如是真实常住不坏而又如如不动之自体性,菩萨若不转依之,而依识体所藏之阿赖耶性、异熟性种子而住者,即永不能成佛;若欲成就究竟佛道,必须转依识上所显示之识体真如性相,渐次修除阿赖耶识性,进修异熟识性,然后始成无垢识,则显出佛地无垢识之真如性相。而佛地之真如性相,则是究竟归依处,是故说真如方是究竟归依处;如是归依者,其实仍是归依本心无垢识,无垢识则须以现在之阿赖耶识转净二障而成其功;无垢识体永无坏灭之时,是故说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坏,是金刚身。是故不可效彼杨、蔡、莲…等诸人之愚痴心行,大胆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不可诽谤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否则即是诽谤真如为生灭法,真如唯是识性故,是识所显故。
第三节 离心意识──略说二乘涅槃与究竟地之真如
离心意识者,有二种层次差别:一者二乘无余涅槃之修证,二者大乘究竟转依之修证 -- 实证佛地真如。分述如下:
以杂阿含部第二八九经,证明阿赖耶识心体 -- 异熟识 -- 即是无余涅槃之实际:【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
“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乘经中所说“超心、意、识境界”“离心、意、识境界”,与此阿含部之二乘经中所说“离心、意、识境界”之意义,大有不同之处。阿含部之二乘经中所说“离心、意、识”之心意识者,皆是指同一意识心,无关第七、八识。二乘法中所谓之意识心有此三名:“现在名识,过去名意,未来名心。”同是指称第六意识心体,目的只是开示学人:意识心体之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识蕴所摄,都不应该执著,故劝学人应该舍离心意识境界 -- 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意识之执著。 详如 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中所说,亦详本会台南共修处法义组所造《辨唯识性相》书中所举,此勿重举详赘。如是阿含部此经中所说心、意、识者,都是指同一意识心体,与大乘法中所说“心、意、识”为八、七、六识心体者迥异,不可混为一谈;否则便将严重误会大乘佛法,乃至犹如杨、蔡、莲等人今日之引据此经而否定三乘根本法体之阿赖耶识正法也。
第八识心体若离阿赖耶识之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体性已,改名异熟识时,方是二乘无余涅槃之实际,即是出世识已生,即是缘灭识已生;虽名为生,心体仍是旧体,并非新生,唯是灭除分段生死种子现行之烦恼故,方便说之为生;唯是因阿赖耶识于过去未断烦恼时不能出生死苦,不能出三界而独住故,今时能出三界生死苦而方便说之为生,非是第八识心体新生,而是有此解脱功德故方便说之为生也。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之识性应予灭除,名为“灭阿赖耶识、舍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既名为心,其阿赖耶性亦是三界生死之因缘,故说应“离心、意、识”而离阿赖耶识所执藏之意识我见与我执,即是离心 -- 离阿赖耶识性。若有愚人犹如杨、蔡、莲等人,误会此阿含部经中所说应“离心、意、识”,误解“离心、意、识”之真实意涵,而言此经所说心者即是阿赖耶识心体,而言阿赖耶识是生灭法者,即是误会佛法者,即是谤法者;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若是可灭法者,则二乘圣人所证之无余涅槃即非真正之无余涅槃,亦应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以后独留杨等诸人所主张之第九识真如,方是真正之无余涅槃也!若真如一法如经论所说是第八识所显示之清净识性,而阿赖耶识又是可灭、应灭者,则二乘圣 人所入之无余涅槃境界即成断灭法,即无异熟识灭除七转识后独存,即无根本论中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说之“出世识、缘灭识”故,则令二乘涅槃成为断灭法;由是缘故,说彼等愚人主张“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者,乃是诽谤佛教根本正法之一阐提人,彼等如是谤法已,令二乘涅槃堕于断灭空故,亦令第三转一切种智诸经,及第二转一切般若经,皆成无意义之戏论故。何故如是说?谓真如既是识性所显,又言识体无常,是可灭法,则真如亦成断灭法,则三乘菩提俱成断灭法;若是断灭法,而言之凿凿、似有本末者,非是戏论而何?由是缘故,彼等否定识体,谤第八识阿赖耶为生灭法者,乃是最严重谤法之行为。有智之人若不欲同其共业者,悉皆应依 佛语而默摒之,不应再与其人继续往来。
若人不能将意识及意根对自己之执著灭除者,则是未断我见与我执之人;若人不能灭除恒内执我 -- 灭除内执阿赖耶识之无漏有为法之世间法上体性者 -- 即是未断尽我执者,则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即是尚未断尽意根我执之人,则不可能成就有余、无余涅槃之修证。乃至不能断尽对于想象中才可能会有之真如修证者,亦是未断尽恒内执我 -- 内执想象中之真如纯无为法 -- 即是未断尽我见,何况能断我执?则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即是尚未断尽意根我执之人,即是尚执阿赖耶识心性者,则不可能成就有余、无余涅槃之修证;彼想象中才可能有之真如,乃是我见与我执所生之法相故。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七识心种,有如是令人不能取证涅槃之体性故;正由于七识心体如是种子故,覆障第八识之真如性相,故令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由此体性应灭故,说阿赖耶识体性应灭,故说应舍离阿赖耶识,应灭除阿赖耶识性。此依二乘行者而言,若是菩萨者,则灭除阿赖耶识性,改名异熟识已,仍不取证无余涅槃,继续进修大波罗蜜多,进向佛地;此亦是灭除阿赖耶识,更要进前灭除异熟识,灭除异熟无记性而成为纯善性之无垢识,将异熟识改名为无垢识,显示佛地之真如法性,即是证得佛地真如也。 如是亦名离心、意、识。
有何根据而作是说?如《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毘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尔时长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毘利耶波罗蜜多时,精勤修获法身之相?唯然世尊!愿为解说。”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法身之相无生无死,坚固难坏犹如金刚,不可思议。而诸法身菩萨摩诃萨,为欲化度身坏众生,故现坏身;又欲化诸身不坏者,现不坏身。然此法身圆成具足,非火所烧,非刀能割,如彼金刚坚固难坏。舍利子!安住法身菩萨摩诃萨,行毘利耶波罗蜜多故无倦精进,非有功用;但以其身则能成熟无量众生,不假其心思量分别;即此菩萨身,自能知了诸身相,随入自身真如法性。自身真如随入诸法真如,诸法真如随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随入诸佛真如,诸佛真如随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随入去来现在真如,去来现在真如随入自身真如。又过去真如不违未来真如,亦非未来真如违过去真如;又过去真如不违现在真如,亦非现在真如违过去真如;又未来真如不违过去真如,亦非过去真如违未来真如;又未来真如不违现在真如,亦非现在真如违未来真如;又现在真如不违过去真如,亦非过去真如违现在真如;又现在真如不违未来真如,亦非未来真如违现在真如;又去来 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即流转寂灭真如,又流转寂灭真如即加行真如;又加行真如即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一切行。”】
语译如下:【尔时长老舍利子向 佛禀白说:“世尊!如何是大菩萨们行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精勤修行而获得法身之行相?唯有 世尊您才真正的知道这件事情,愿 世尊为大众解说。”佛告诉舍利子:“大菩萨的法身之相没有生、也没有死,坚固而难以毁坏,体性犹如金刚,不可思议。而那些证得法身的大菩萨们,为了想要度化那些色身会坏的众生,所以在人间示现了和众生一样会坏的色身;又因为想要度化那些天界色身长时间不坏的众生,而现永不坏灭之身。但是所示现的这种不坏的法身,是本来圆满成就具足而不是修来的,不是火所能烧坏的,也不是刀所能割裂的,就好像是那金刚一样的坚固难坏。舍利子!安住于这种法身的大菩萨们,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的缘故而不懈怠地精进,对自己的解脱道业的增进并没有功用(因为自己已经出离分段生死了,再怎么修行也一样是这种出离生死的解脱境界,所以在解脱道上而言,继续这样精进,对自己的解脱道业并没有功用,名为无功用行);但是因为以如此示现之不坏法身,则能成熟无量的众生,让那些众生不必再藉觉知心来思量分别,就能向往菩萨的金刚不坏法身;就在这位大菩萨身上,众生自然能了知种种身相的变异无常,因此而随此知见渐次得入自己身中所显示的真如法性。众生接著可以用自身的真如法性来随入诸法中的真如法性,以诸法中的真如法性再回头来随入自身的真如法性;然后再以 自身真如来观察诸佛的真如而随入诸佛的真如法性,再回头来随入自身真如法性。如此,即可将自身真如法性随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再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来随入自身真如。而且,过去无量世中的真如法性,并不违背未来无量世后的真如法性;也不是未来无量世中的真如法性会违背过去无量世以来的真如法性。而且过去的真如法性不违现在的真如法性,也不会是现在的真如法性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而且,未来的真如法性并不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也不是过去的真如法性会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又,未来的真如法性不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也不是现在的真如法性会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又,现在的真如法性不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也不是过去的真如法性会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又,现在的真如法性不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也不是未来的真如法性会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又,过去及现在的真如就是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就是染污及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就是流转及寂灭真如,又流转及寂灭真如就是加行位的真如;又加行位的真如就是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本身就是真如,而此一切行中的真如就是一切行。”】
如是,佛地法身者以五法为身;在第八识心体尚未转成究竟清净法界之前,在未生起或具足四智之前,此五法犹未满足,是故不应以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就成为无事人了,就以第八识不垢不净之体性作为究竟归依,就随著第八识自身的真如性及所含藏的染污种子而任运的生活,就随兴的依七识心体的贪瞋等种子现行而不肯思断除思惑、不思断除烦恼障中的习气种子、不思进断无始无明一切极深细的上烦恼,如是则将“永无”出离生死苦的时候,也将永无成佛的时候了。所以,悟后当以第八识自身在一切法中所显示之真如法性作为转依之对象,发起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以此五法为身而成就初地果证;再继续进修而断除二障烦恼种子与随眠,而亲证诸地道种智,直至究竟清净、具足圆满之后,致令五法圆满:到达究竟清净法界境界,四智悉已具足圆满,此时之无垢识心体以此五法为性而名为法身,故名佛究竟地法身,方名已证佛地真如也!
然而未来三大无数劫成佛之后的无垢识心体所显真如,其实亦仍是现在因地中的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其实仍是过去无数劫进修佛道之前的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过去、现在、未来的第八识心体永远是同一心,并非二心;而三世之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恒常不变、不异,体性无二,此是三世真如永无变异之实相,是故此经中说:【去来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若从现在来说,凡夫异生性之众生身中,其第八识心体在一切身口意行中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虽是流转性之真如,却与具足解脱果之诸圣身中所显第八识真如法性迥然无异;也与加行位中的一切凡夫菩萨蕴界处身中的真如法性无二无别;而加行位中的蕴界处所显第八识的真如法性,其实就是蕴界处一切行中所显示的第八识真如法性;而一切世、一切位中的真如法性,都是经由蕴界处的一切行中才能显示;若离一切行,则不能显示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是故又说一切行即是真如。由是缘故,此经中说:【又去来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即流转寂灭真如,又流转寂灭真如即加行真如;又加行真如即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一切行。】
如是深观而具足证知、究竟证知而无遗余者,灭除一切愚痴,了知一切位之真如法性,则是具足一切种智者,则离因地之阿赖耶识性、异熟识性,断尽二障,方是如实住于无垢识境界者,如是使令法界究竟清净,名为清净法界,即是佛地真如之境界;此时出生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六七识在因地已有之下品、中品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都已转成上品具足,成就一切种智;如是佛地无垢识以五法为依,谓佛地七识身转依无垢识清净法界及八识心王所生四智心品。如是安住无垢识境界者,方是究竟离心、意、识性者,方是究竟成佛者,已离阿赖耶识心性故,已离异熟识心性之无记异熟业种故。若尚有阿赖耶识心性,尚有异熟识心性者,则是未离心、意、识性者,则非佛菩提道之究竟地。若已离心、意、识性者,则第八识心体已不含藏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已不含藏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已不被无始无明随眠所遮障,则其意根与意识等六心,转成纯无漏之有为法,转生三智心品而能示现成佛以摄一切众生,而能利乐众生永无穷尽。
如是所言离心、意、识者,方是究竟说;若如二乘菩提中所说之离心、意、识者,只是离三世意识心体之我见与我执,而令意根不再执著蕴处界我、众生我,只能出离分段生死,不能出离变易生死,纵使取证无余涅槃,绝非究竟涅槃;变异生死未断尽故。是故二乘菩提中所说之离心、意、识者,非究竟法;唯有大乘法中所说离心、意、识者,方是究竟法也。是故菩萨亲证阿赖耶识时虽名亲证真实心者,亦能现观恒审思量之意根,亦能现观意识等分别事识。然而若不进修诸地无生法忍者,不知不证种智者,则不能了知大乘法中所说心、意、识之深妙境界;若未实证大乘法中所说之心、意、识境界者,则不能修除阿赖耶性、异熟性,不能实证离因地心、意、识之佛地境界,不能具足五法,不能令其第八识心体以五法为身,则不名成就佛地法身,不能成就佛道。是故菩萨应知大乘法中离心、意、识之真实义,当起无慢之心,当安忍于证悟只是第七住位而非初地之正见,当安忍于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之后始能通达般若别相智而入初地之正见,莫如杨、蔡、莲等人初离同修会时之妄想一悟即证佛地真如,或者妄想一悟即至初地而坚决主张真见道即是初地。若不除此慢心,此世岂唯不能升进,更将因为 大妄语而致堕落三途,绝非有智之人也!
是故,大乘所说离心、意、识者,乃是开示吾人:成就佛道之前,仍然必须修除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性 -- 修除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之执藏性,是故《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六说:【又涅槃者名为彼岸,而彼岸者无有诸相;于彼诸相心不取著,名为涅槃。又彼岸者名无分别,于彼不起分别心故名为涅槃。又彼岸者无阿赖耶,于彼不起阿赖耶心故,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行已,名为菩萨般涅槃行。】是故真见道位之第七住菩萨,证得第八识心体时,虽然仍非阿罗汉,仍未具足证得二乘涅槃,仍须修除对于阿赖耶识心体功能之执著,仍须修除对于阿赖耶识所生起之种种世间法相之执著,方是亲证有余、无余涅槃者,即是灭阿赖耶、舍阿赖耶识之人也,此时则改阿赖耶识之名为异熟识,已经毕竟不起阿赖耶识心行故,名为证得有余涅槃。如是证已,然不取灭,继续进修佛道,而仍非佛地之究竟涅槃,仍有异熟性故,仍须转进修行而言尚须离心、意、识,谓仍有异熟果之种子变易性故,仍须修除异熟无记性而转为纯善之无漏有为法性,方能显出无漏有为性之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方是真正离心意识者,方到究竟佛地;谓未成佛之前,仍有异熟无记心性故,究竟佛地之心、意、识绝无异熟性及无记性故,是纯善性故。
若能通达般若别相智者,即是初地入地心位;若能进修而通达增上慧学之百法明门时,则能了知诸地之地相,此时已至初地满心位,则有能力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而不起念欲断;自知不应取证无余涅槃,当起受生愿,留此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自利利他,由是缘故《说无垢称经》〈菩萨行品第十一〉云:【云何菩萨不住无为?谓诸菩萨虽行于空,而于其空不乐作证;虽行无相,而于无相不乐作证;虽行无愿,而于无愿不乐作证;虽行无作,而于无作不乐作证;虽观诸行皆悉无常,而于善根心无厌足;虽观世间一切皆苦,而于生死故意受生;虽乐观察内无有我,而不毕竟厌舍自身;虽乐观察外无有情,而常化导、心无厌倦;虽观涅槃毕竟寂静,而不毕竟堕于寂灭;虽观远离究竟安乐,而不究竟厌患身心;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虽观诸法毕竟无生,而常荷负利众生事;虽观无漏,而于生死流转不绝;虽观无行,而行成熟诸有情事;虽观无我,而于有情不舍大悲;虽观无生,而于二乘不堕正位。】
如是经文中, 维摩诘大居士如是开示:虽然乐于观察自己已经没有阿赖耶识性存在了,而不弃舍异熟识的清白法藏;乃至成佛之后虽然观察无异熟生、无异熟性,而仍不弃舍无垢识清白法藏,永不入无余涅槃界中,继续在三界人间观察有情之应得度者,不断示现应身于人间,广度有缘之有情众生得度。由是缘故而说“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清白法藏者,即是无垢识心体也;佛地清净法界由此无垢识心体而显示故,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性亦是此无垢识心体之直接及间接所出生者故。然而清净法界及所生四智心品既然皆从无垢识心体所显所生,无垢识心体则是因地时之阿赖耶识心体,并无二心;若灭除阿赖耶识心体(实际上绝无一法可灭阿赖耶识心体),则无佛地之无垢识心体,则无清净法界,亦无四智心品,则能转依何等五法?而言“无垢识以五法为性故名法身”?
杨、蔡、莲等诸人茫于“五法为性”一语,误会清净法界一名,依自意妄想而误以为别有一心为清净法界、名为真如,是故唱说:“阿赖耶识心体从真如出生、从清净法界中出生,故是生灭法。”此说实乃堕于第九识法中,彼等完全不知此说有诸大过难以罄述,犹自振振有辞而谤我法;后因余闻其说,已先见此种种过失,乃造《八九识并存…等之种种过失》一文,预为破立以候其堕;彼等犹自不知,犹自振振有辞辩言:“我们又不曾说有第九识,他萧平实写这文章作什么?”如今彼等作此狡辩:“清净法界、真如,是出生阿赖耶识心体的法,但不是第九识。”作此说已,虽经不断辩解,却发觉处处皆被此文所局限而无出路,已经逃不出此文之规范,是故如今进退失据,不能自圆其说也。此谓彼等茫于真如唯是识性之义,茫于清净法界即是无垢识所显识上清净境界故,是故今时进退两难,一无所据。
是故,离心、意、识之真实义,一切菩萨皆须了知,不可依文解义而加以自意妄想之后,便认作真实而大胆否定正法,而为人宣说,否则若遇菩萨摩诃萨出世破邪显正以救众生时,便没遮掩处,狐狸尾巴尽皆抓在世人手中。又如同经 〈法供养品第十三〉云:【依趣于义,不依于文;依趣于智,不依于识;依趣了义所说契经,终不依于不了义说世俗经典而生执著;依趣法性,终不依于补特伽罗见有所得。如其性相悟解诸法,入无藏摄,灭阿赖耶,息除无明乃至老死,息除愁叹忧苦热恼;观察如是十二缘起,无尽引发常所引发“愿诸有情舍诸见趣”。如是名为上法供养。】即是此义也!
恐读者未知经文实义,或堕误解经意之过失中,且语译如下:【应当依循能够令人趣向真义的说法,而不依止于经文文字表面之意义;应当依循能够令人趣向菩提智之义理,而不依止于七转识之自意妄思;应当依循究竟了义的契经,终究不应依止不了义说的世俗谛的阿含部之经典而产生执著,而排斥第二与第三转的究竟了义经典;应当依循能令人趣向法界真实性的法义,终究不应依止有情所见的有所得法。能够如此的转依第八识在一切法中所显示的真如性相而悟解一切法中的真如性相,进入到无一切执藏所摄的境界中,灭除掉阿赖耶体性,休息烦恼、断除无明乃至老死,休息愁忧诸苦、断除心热烦恼;观察如是十二缘起,无止尽的引发菩萨常所引发的“愿诸有情舍弃五趣邪见”。如是行者名为无上的法供养。】
若有人能在悟后如是修习观行者,即是深观般若、行深般若,是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云:【蕴处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说深般若者,乃谓亲证万法上之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不虚妄性、真如不变异性,于万法上所显示之第八识心体真如之体性皆已现观而无遗漏者,成就一切种智故得成佛。如是非唯能离意与意识境界,亦能离第八识之因地境界,超过三大无数劫之因地第八识位,方得名为真实离心、意、意识者。
第八识自体性,不论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即使是在因位中之凡夫位,含藏著七识心之染污种子,然第八识心体之现行配合七识心而现起无漏有为法的运作时,却一向恒住于自体之真如法性中。由于第八识心恒住如是真如性,而第八识心体所出生之色身、七转识及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故,般若诸经依如是第八识之真如性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依第八识心体之常住性而说无世间法亦无出世间法,无有漏法亦无无漏法,真如虽在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上显现,而不堕世间出世间法之任何一法中故。由是缘故,《心经》依第八识心之自体性而说诸法空相;亦因是故,一切般若系列经典中,都依第八识实相心之不念性、菩萨性、无心相性、非心性,而说诸法空相。
若离第八识心体而说诸法空相,则成断灭法,同于断见外道;若冠于诸法空相所依本体之第八识心之上,别立能生第八识心体之法作为真如者,非唯离于本有之真如,非唯不能取证真实真如如之法性,更成心外求法之外道见。是故不能离于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而求真如,不应上于第八识而求真如,亦不应得少为足而依止于阿赖耶识阶段之第八识性;必须证得第八识心体之后,再离阿赖耶识性,再离异熟识性,方能发起五法,谓清净法界、四智心品,令无垢识生显五法而以五法为性,故成就佛地之法身。苟能如是证知,如是现观,如是具足圆满修证者,方是亲证佛地真如者,是名究竟离心、意、识者,即是亲证无垢识者,佛地无垢识心体以此等五法为性故名法身。
《大宝积经》〈乾闼婆授记品第九〉:【无有变异真如法,但有言说无余义,无有用事及用者。】语译如下:【“永远不会有变异性的真如”一法,其实只是言说而没有其余胜妙的正法义理,也没有作用而不能成办诸事,真如也不是能作用者。】如是经文者,正谓真如亦空,唯是识之实性,为表显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清净性而假名言说为真如,为未悟众生指出一项法界中之真实相:于识体上显现清净之真如性。是故真如并无作用,亦非是能起作用者,焉能出生任何一法?更何况是出生“万法根源之阿赖耶识”?绝无是理也!必须是有作用之有为法性,方能出生他法故。然而杨、蔡、莲…等人浑不知此,更言无作用之真如具备有作用之有为性,而能出生有作用之阿赖耶识心体,如是而言纯无为之真如能起有为性而出生阿赖耶识;能出生他法者即是有为性之法故,如是之真如绝非杨、蔡、莲等人所说之纯无为法故,亦堕第九识之迷思中故。而今杨、蔡、莲等人更言别有一法非识非心,名为真如、如来藏,是纯无为之法性,而竟能出现有作用、有为法之法性,而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岂非大乘佛法中“颠倒极成”者?何以故?谓纯无为法者即无可能出生任何一法故,能出生他法者即 非无为性故。若是有智之人,于“识上所显真如法性”观之,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唯识所生,是名究竟法无我。转依如是真如自性已,尚有佛可成耶?尚有法可言耶?尚有僧可敬耶?如是唯有无垢识自心之清净法界境界,是名佛境界,是名真实离心、意、识者,是名究竟成佛者。如是究竟成佛已,却来示现于三界中以利众生、永无穷尽。如是名为究竟真如。
亲证真如者当如是学,是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六如是说:【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
此段经文中说,若有人于色等法所显之真如性相上说言即是菩萨摩诃萨,或有人外于色等法所显之真如性相上而言有菩萨摩诃萨者,皆是妄说;此谓菩萨摩诃萨乃是因为在色心等法上亲证第八识心体藉色心等法而显示之真如性相,故名菩萨;若无有为法上之色身色尘及七识心王等法者,纵使仍有第八识之真如法性存在,然因不复出现于三界中,则无一切法可说可证,真如亦不可证,何处能有菩萨摩诃萨?是故不应外于色心…等法,说有菩萨摩诃萨也!
然若唯凭色心…等法,则不能证第八识藉色心等法所显现之真如法性,亦不得有菩萨摩诃萨也。若有人能如是学般若者,方是真学般若者,方是实证般若智慧者;若欲外于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以外别求真如者,或别求出生第八识心体之真如者,即成心外求法者,何况能如此段经文所说而学般若?何况能离心意识?绝无可能也!何以故?谓斯人除了返堕离念灵知心…等意识、意根境界以外,别无真如可证故,则必返堕于因地心阿赖耶识执藏分段生死种子之境界中,则必永远不离意根与意识等境界相,如何能离心、意、识境界?无是理也!由是故说,有智之人要当依止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而在此第八识所藉之色心等法上取证识上所显之真如性相,如是亲证真如已,转依此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次第转进,净除二障种子随眠,然后方能究竟离心意识而得成佛。
一切大乘佛法之修证,既以亲证第八识为基础,方能亲证真如;亦是由于亲证阿赖耶识为基础,方能开始进修佛道,将阿赖耶识转成阿罗汉、八地菩萨之异熟识,再转成佛地之无垢识,如是亲证佛地之识体上所显真如法性,方得究竟成佛;由此可知所谓大乘般若之开悟 (真见道) 者,必定是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为唯一内涵;若未能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皆无可能是大乘般若之开悟者;若未证得此第八识心体,而倡言已悟大乘菩提者,皆成大妄语业;若对他人亲证阿赖耶识时,谤为非悟、谤为大妄语者,则成为谤法及谤贤圣之大过失;一切初学学佛法者,于此务必谨言慎行,万勿人云亦云而谤正法及诸贤圣,免招未来无量世之长劫尤重纯苦极重果报。
假使有人离阿赖耶识所显真如法性而欲另外求证真如者,认为证得他所想象中之真如即可一悟即至初地或佛地者,亦是妄想;佛地真如即是无垢识心体所显者故,初地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者故。若言别有一法可出生阿赖耶识心体,而言之为真如者,乃是自意妄想之说,斯人所宣言语皆成谤法毁 佛之言,殊不可取!纵使有朝一日彼等宣称已证初地真如、佛地真如、凡夫地真如,然而非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者,当知皆是妄想,亦皆是大妄语人。
若有人不许亲证阿赖耶识者说是大乘菩提之开悟者,是人即是妄说大乘佛法者,名为否定禅宗证悟祖师之人,名为故意贬抑他人而故弄玄虚之人,何以故?谓证悟阿赖耶识者即能发起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故,此智名为本觉之智故。有经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云:【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觉知,生死轮中无由出离。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此经文中本觉智即是证得阿赖耶识而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之能觉六尘以外万法之智能而常运转不断者,兹语译如下:
【诸佛菩萨自从证悟之时,就能运转阿赖耶识心体,因此而获得本觉之智慧。善男子!一切凡夫外道与二乘四果愚人,迷惑于佛为方便度生而将唯一佛乘分为三乘宣说,执著为确实有三乘菩提;不能了知三界万法都由自心阿赖耶识心体所生起,不知道三世一切佛法都是自己的第八识心所现的事实,不知其实只有唯一佛乘;因此看见外五尘时执著为实有外五尘被自己所触受,不知自己其实从来不曾触受外五尘,所以执著外五尘为实有;犹如牛羊无智而不能觉知外尘虚妄一般,而不能了知自己所以为亲自触受的外五尘,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内相分五尘,因此而不能了知一切都是自心现量,所以执为实有而常在生死轮中,没有缘由可以出离。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为何如此说呢?譬如自己第八识心所现起的五尘境界本来不是真实法,只是第八识上所显现的法相而已,如是等种种法都是自己第八识所显现的法性,而第八识本来不生,所以第八识所生蕴处界诸法,依第八识上而言,亦是不生,就如兔角从来不生一样,圣者的自悟境界就是这样啊!善男子!愚痴凡夫虚妄的生起分别认知,在实无万法而都是自心现量的法界真相中去执著六尘为真实有,或者因为修行而不如法的缘故,而在实有的法性中执著为一切法空的断灭无,这些人其实都是摄取了阿赖耶识心体的种种行相,而堕入有生或者有灭的二种边见中,不能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而生起错误的分别与认知。】
既然《华严经》中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之人,可以运转阿赖耶识心体而发起本觉智,故说亲证阿赖耶识者方是亲证本觉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未证阿赖耶识、异熟、无垢识者,皆非真实开悟者。而此本觉智,唯有大乘法中方有,唯有大乘别教之般若智慧中方有,非是二乘菩提诸法中稍能有之,亦非大乘通教中之阿罗汉菩萨、缘觉菩萨所能知之;是故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能运转阿赖耶识心体之人,才是真实证悟之人,即是证得本觉智之菩萨摩诃萨。若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即是外于真正之本觉智,而欲别求本觉智,斯人非愚即痴,何有智慧可言?是故,若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谤为生灭法而别求真如者,即是谤法者,其理极明。然而亲证第八识心体之后,不可以此为足,当知阿赖耶识心体中尚有阿赖耶识之集藏分段生死法种之体性,应当远离之,名为离心意识之离心境界;乃至未来八地时尚须修除第八识心体之异熟性,成就清净法界功德之后方得名为无垢识,方得成佛,由是而有第三转诸经之宣说离心意识境界,欲令诸多菩萨摩诃萨闻已而能安忍,而能进除阿赖耶性、异熟性。
又如《入楞伽经》〈总品第十八之一〉说:【莫见惟心法,莫分别外义,住于真如观,过于心境界。】语译如下:【不可惟见八识心王自体,不可分别外五尘实有,应安住于真如正观中,超过阿赖耶识、异熟识等心境界。】由是缘故,开悟而亲证第八识心体时,不可就此满足,必须转依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转依此第八识之真如性而进修,断除阿赖耶取受性、异熟无记性,使第八识成就纯善之体性而圆成清净法界性,而发起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远离因地第八识心境界,方可成佛。
如是转依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者,方能灭除阿赖耶识执藏生死种子之取受性,方能灭除异熟识之异熟果取受性,转名无垢识,不取一切有漏法种及异熟无记法种,即是佛地真如之境界,如是之人名为“超过心境界者”,即是究竟佛地境界。若不如是转依者,即无法超过“心、意、识”境界,而堕于阿赖耶性中,不免继续轮回生死;或者堕于异熟识无记性中,尚且不能圆成佛地清净法界,何况能有佛地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之功德?何况能成就究竟佛道?而真如法性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显,只是识体之真实性;若灭除阿赖耶识心体,则将永无真如法性可以实证、可以转依也;是故彼等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之人,皆为谤法之愚人也!
由是缘故,大乘法中亦如二乘法中所说“离心意识”,而宣说“应超心意识境界”,方成圆满解脱果之圣人,乃至成就究竟佛道。这意思是说,凡夫之第八识心体中,含藏著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证悟第八识以后,虽然名为圣人,也只是通教中的初果圣人,或者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人,还不能立即取证无余涅槃;若依大乘别教而言,也只是真见道位的第七住位而已,还没有进入相见道位中,还没有通达见道位的全部般若智慧,还不能成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这就是说,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而亲证真如法性的时候,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的执藏分段生死的取受性,还要在悟后进修,除掉思惑,才能出离分段生死苦,才能在舍寿时取证无余涅槃,这时才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心意识”境界,不落在凡夫的第八识的心境界中。
但是这种“离心意识”的境界,也仍然不是究竟解脱,因为这种境界只是二乘涅槃的境界罢了。虽然这时已经能够取证无余涅槃而超过凡夫的第八识心境界,但只是不让分段生死的种子现行而已,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还是存在著,还眠藏在第八识心体中;此时虽改名为异熟识,仍然有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存在著,如果想要成佛的话,除了无始无明的修断以外,还应该继续进断烦恼障中的这些习气种子;到了习气种子除尽时,配合一切种智的修证圆满,才是究竟清净的第八识心体,就改名为无垢识,显现究竟佛地的真如法相,这才是究竟的涅槃,已无烦恼障中的生死习气种子故,非如阿罗汉只断生死烦恼的现行故。这种境界就是究竟的“离心意识、超心意识”的境界。但是这个意思,绝不是杨、蔡、莲等人所误会的“第八识心体是生灭法,应该要离开第八识心体,应该要另外再找一个能生第八识心体的纯无为的如来藏、真如。”所以说他们严重误会佛法了!
大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超心意识”,是说凡夫地的八识心体都有过失,若不远离那些过失,就无法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也是说阿罗汉的八识心体都还有部份过失,所以不能成佛,所以还不是究竟解脱,还得要进修而断除习气种子,究竟清净以后发起无漏有为德,才能成佛,所以不但要离凡夫地的心意识境界,也要离阿罗汉位的心意识境界。若不如是,就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成为二乘法中、或者大乘通教法中的阿罗汉而已。而且阿含部二乘经典中所说的“离心意识”,其中之心意识三名皆指第六意识心体,唯因过去、现在、未来而分别称为心、意、识,所说之心非是大乘法中所说之第八识心体也。所以二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与大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二者迥然不同;杨、蔡、莲等人对此完全不知,依语不依义、执言取义之后,以不了义教之阿含经典意旨,而且是误会了阿含经典意旨之邪见加以套用而谤正法 -- 谤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成为谤法者。不但对二乘法中的心意识不能如实理解,对大乘法中所说的心意识真义,也一样不能理解,看到经中说“离心意识”,便执言取义,便依文字表面意思,自己猜测、自己解释,依语不依义,便执以为真,又不肯先与善知识讨论, 师心自用而直接否定正法,便敢大胆的用来否定根本上师所传给他们的 世尊正法,真是大胆。
如今《入楞伽经》这一段经文说:【莫见惟心法,莫分别外义,住于真如观,过于心境界。】也证明正觉同修会之正法纯正无杂,这才是大乘法中离心意识的真正境界。也就是说,转依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性的人,才能灭除阿赖耶识执藏生死种子之体性,才能进一步灭除异熟识之异熟果体性,如是之人方名真实超过心境界的人,这才是究竟解脱的佛地境界,因为二乘四果圣者的解脱境界是方便解脱,并不是究竟解脱的境界。若是否定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法性,欲别求有作用而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绝不可得,离此第八识以外无别真如可证故,即成心外求法之妄想者,名为佛门内之外道。如是之人必堕于因地第八识心境界中,离此第八识心体所显之真如法性者,别无真如可证故,唯有转堕第八识心体所生诸法中作诸妄想故。
如是,成佛之道既是由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华严中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即可获得本觉之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大乘法中之开悟者,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者;经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能转依此识上所显之真如法性,能安忍不而退失者,即是圣人,当知亲证阿赖耶识时即是开悟见道也,当知除此以外别无真见道也。非唯此理极明,复有经文为证;如《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又如经云:【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于正觉。】是故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方是真正之开悟者,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在万法上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转依之,而不自我否定退失者,方是大乘法中之真正见道者;若有人别求识外之真如作为阿赖耶识之本体者,若有人别求能生阿赖耶识之真如或如来藏者,即是心外求法之外道也。
由是缘故,说大乘行者若欲亲证佛地真如,欲求成佛者,皆不可诽谤阿赖耶识心体,不可妄说阿赖耶识为有生之法,亦不可妄说为有灭之法 -- 不可妄说为生灭法 -- 唯灭其阿赖耶性而不灭心体故,唯灭异熟无记性而不灭心体故,唯舍其名而不舍其体故,诸经诸论皆如是说故。如是说者方是 佛说,方是诸 大菩萨所说;若违此说,即是魔说,即名谤法、谤 佛!绝无一位大菩萨肯谤阿赖耶识心体而说为生灭法也!吾人宁可杀人越货无数、放火烧毁众生住屋多栋而下地狱,绝不可如是谤法、谤 佛而下地狱;前者是有间地狱罪故,时劫亦较短故,受苦亦得有间故;后者是无间地狱罪故,时劫极为长久故,复又受苦无间故。有智之人,当慎思之!若人帮助谤法、谤 佛之人,支助谤法、谤 佛之人者,则是共成无间地狱罪,当来舍寿之后,果报难可思量,慎之!慎之!莫作儿戏!(待续)
与阿赖耶识间之关系(第8期)
平实居士
第六章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
第一节 表相归依与实义归依
一、表相归依之义:
1.初学佛者归依三宝时,应先归依表相三宝。表相三宝者即是世俗三宝也,依世间蕴处界身及相应法而说三宝故。世俗三宝者所谓:泥塑木雕,黄卷赤轴,剃发染衣。此有大小乘表相三宝之不同。
2.归依出世三宝者,谓修学佛法以后,已能理解出离生死轮回之义理,虽未能作深入观行,已知出世间法之义理,如是归依出世三宝,亦名归依表相三宝。所谓出世三宝者谓:释迦化身,四谛八正,证果圣僧。此唯小乘法中有之,即是归依二乘三宝。如是,义如文辞,有智之人思之可知,不作语译广解。
3.归依胜义三宝者,谓修学大乘佛法以后,求证法界实相,欲得般若实智,非唯解脱智之实证;如是闻法已,心爱乐之,愿欲随从修学,先行归依,犹未得证,是名归依胜义三宝之表相归依。胜义三宝者谓:法报化身,十度种智,大乘圣僧。此唯有大乘。佛宝中之法身佛者谓本师 毗卢遮那佛,报身佛者 卢舍那佛;法宝中之十度种智者,谓十度波罗蜜多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函盖二乘菩提之一切智故;僧宝中之大乘圣僧者,谓一至十地菩萨,以及等觉菩萨。归依此等三宝者,方是归依胜义三宝者。
唯有大乘法中,方有在家相之圣僧,谓之为胜义菩萨僧,即是初地至十地心;然出家之已证悟菩萨,亦属胜义菩萨僧。二乘法中之在家人,虽亦偶有证得四果者,亦不得名之为僧,以二乘菩提法中,必须舍世俗家而身披僧衣者,方可名之为僧故。大乘法则不然,譬如华严五十三参之初地至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非为不能舍离贪欲、名闻、眷属、财富,乃因为一切种智妙法之亲证者,皆须在此中修学实证故,若离世俗烦恼则不能发起一切种智之亲证因缘故,则无一切种智妙法可证故;亦为求断习气种子,以在家相为之,多有逆增上缘,故易于地地修除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
初地以上在家菩萨云何亦得名之为僧?此因初地以上菩萨皆是经中所言“生如来家,是真佛子”之菩萨故,故名真实佛子。除大乘法中一至十地菩萨以外,别无在家人可名圣僧。此如 释迦在 燃灯佛为其授记成佛时,亦如大乘经中起首之在家菩萨等,亦如 弥勒、 文殊、 普贤、 维摩诘、 观音、 势至…等,虽现在家相,皆名圣僧;于大乘一切种智妙法中,但得入地,皆成 佛之真子,名为生如来家、住如来家之真实佛子,即不论其为在家身或出家身也。非唯《大方广佛华严经》之诸种译本中皆如是说,其余大乘经中亦皆如是说;故说初地至十地之菩萨,不论身现出家相或在家相,皆是大乘法中之胜义菩萨僧。名为菩萨僧者,谓必须大乘法中之诸地菩萨,方有在家相之胜义僧也,于二乘法绝无在家僧也,非是菩萨故,不证道种智故。如是应知。
平实出世弘法度众以来,每见少数出家法师,从在家居士受学已,便自矜于僧宝身分,不肯以师为师,自以 世尊为师,而不知其学法授法之师本是其亲教师,知见已经产生偏差。有智之人则不如是:身虽出家已,仍须归命于胜义三宝故;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胜义僧,亦是自己所应归依者故。不可因为诸多在家身相之地上菩萨为令众生崇隆三宝而故意贬抑自身,为诸阿罗汉顶礼作揖,便生轻慢于等觉菩萨 维摩诘等。当知大乘诸地菩萨往往以最尊贵之身,而行最下贱人所不愿为之事,是故为度二乘定性声闻得入大乘法中, 维摩诘居士乃以等觉位之尊贵身份,头顶礼拜诸阿罗汉,令世人不敢轻视二乘罗汉,藉以崇隆表相三宝。然彼等阿罗汉若回心而入大乘法中,则唯能入住六住满心位中,要待亲证第八识实相心,发起般若根本智时,方入第七住位中;其解脱果固然同于七地满心菩萨,然其般若智慧仍在七住位中,距离等觉位实遥;莫道等觉位,欲入初地已极遥远,要须再历几近一大无数劫之后,方得入于初地心位,方能获得初分道种智也。是故不定性圣人回心大乘之后,仍应以初地至十地菩萨为师而修学佛法也,岂况能受等觉菩萨 维摩诘居士之礼拜供养?无生法忍未得未证故,定性二乘罗汉对于七住位之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得证故,更何况是仍在凡夫位之表相僧宝而不肯归依大乘贤圣僧,而不肯归依大乘胜义僧?
能行如是行之诸地菩萨,方可名为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也;能以如是知见而亲证大乘真见道智慧者,方可名为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也。若是执著出家身相,不肯以诸地菩萨为师,不肯以初悟之人为己师,唯认早前为自己削发出家之未悟凡夫僧为师,则是无智之人也。应当要以二者兼为己师也,否则即是慢过慢之尚慢人也,亦是无智之人也。何以故?谓彼为己削发之出家凡夫僧,仍在凡夫位中,而可认之为僧;此诸亲证初地智慧之在家胜义僧,云何不可认之为师?而此在家身相之诸地菩萨,证量极高,又是胜义僧宝之列,忝在大乘菩萨僧中,远高于为己削发之出家凡夫僧宝师父;对于己师尚且应尊重供养,而于己师尚且应归依受学之胜义僧,云何身分更低之自己竟不归依之?世间岂有如是颠倒之人?是故,对于归依实义三宝之真实义,应当有所了知,以免自障己道。
犹如善财童子,一世游尽普贤身,而成十地法王菩萨,岂非尽以一切有修有证之人为师之后,方能达成?于其过程中,已入初地之时,尚且仍以一切在家胜义僧为师;乃至进至八九地时,亦仍不敢轻于一切在家身相之诸地菩萨,一一头顶礼拜而受学之;衡之于现今自己凡夫僧之身分,岂不能如是效行而令自己获得大利?出家为僧之人,本是为法出家,不应无智若此也。此是平实专为紫莲心海沙弥所言之诚挚言,为尔言之,愿尔听之,速除表相崇拜之不正心态,方能真实为己求利,则非唯能利汝一世,亦能利汝未来无量世也。
且观吾人所熟知之七大等觉菩萨: 弥勒、 文殊、 普贤、 观世音、 大势至、 维摩诘、 地藏王,现出家相者究有几人?《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中之菩萨,始自初信位,末至等觉位,亦唯有五参善知识现出家相,而且多在三贤位中,由此以观,知过半矣! 又:诸地菩萨之所以大多于无量劫以来,世世出家难计;为消除习气种子故,故意以在家身而弘扬佛法,欲藉此一身相而令众生不生尊重、轻蔑鄙视,而自己渐次习惯于此,心都不动;如是二大阿僧祇劫以消除习气种子,能得清净;彼等于此前一大阿僧祇劫以上时间中,世世所现出家身相之数,难可计数,绝非现今吾人之出家身所能比拟者;吾人何得以现今一世出家身相,而轻鄙彼等舍离出家身相之诸地在家相菩萨?岂是短智之人所能思之?
二、实义归依之义,谓须亲证法性;如是归依三宝者,方是实义上之归依三宝也;非唯信不退故,亦是证不退故。于二乘法而言,必须实际观行,确定离念灵知心为虚妄法,为依他起性心,如是而断我见、断三缚结,即是初步之实义归依出世三宝,已对声闻教之 释迦佛生起证信故,已对声闻教之解脱法义生起证信故,已对声闻教中之出家圣僧生起证信故,是名声闻教中之实义归依也,名为出世三宝之实义归依。乃至不论在家出家而证得二果、三果、四果者,皆是出世三宝之实义归依者,唯彼等在家而证果者,皆因不现僧宝相故不受供养、不以住持三宝自居尔。
于大乘法中之实义归依者,亦谓须有实证,然后始能真正归依于胜义三宝也,譬如:《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四云:【尔时平等行梵天婆罗门大婆罗子,白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文殊师利!云何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答言:“善男子!若优婆塞不起二见;云何名为不起二见?谓不起我见,不起他见;不起我见,不起佛见;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见,不起僧见;是名优婆塞归依佛、法、僧。复次善男子!若优婆塞不以色见佛,不以受想行识见佛,是名优婆塞归依佛。善男子!若优婆塞不分别诸法,不戏论诸法,是名优婆塞归依法。善男子!若优婆塞信‘无为法僧’,而不离有为法、信无为法,是名优婆塞归依僧。复次善男子!若优婆塞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名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即是证悟实相心之后,归依胜义三宝之境界。
语译如下:【“文殊师利!如何是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文殊菩萨答言:“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会生起两种见解;如何是不起两种见解?这是说,不生起我见,不生起他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佛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法见;不生起我见,不生起僧见;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法、僧。复次,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以佛之色身而观之为佛,不以佛之受想行识而观之为佛,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宝。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分别诸法,不戏论诸法,这就是优婆塞归依法宝 〔编案:转依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不分别诸法之境界〕 。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信受无为法中的僧宝,而能够不离有为法而信无为法,这就是优婆塞归依僧宝。复次,善男子!如果优婆塞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 (转依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不见有佛法僧) ,这就是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此谓优婆塞、优婆夷归依三宝时,若欲超过表相归依,而入实义归依之列,则须能通般若真义;欲通般若真义,则须亲证法界之实相;所谓亲证法界之实相者,即是亲证万法根源之心体,即是阿赖耶识也!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即能现观所应转依之真如法性也;真如则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如所有性”也。上来所举般若经文所说归依者,即是此理。如是,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者,现见阿赖耶识心体离见闻觉知、离一切六尘万法,无我、无人,无我、无佛,无我、无法,无我、无僧,何况能有三宝可见可得?如是归依于第八识心体之清净真如自性,则如此段般若经中所说:无我、无佛、无法、无僧,如何尚有所归?现见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显故,都以如来藏为体故。如是归依如来藏、归依自性三宝者,实无任何一法而可归依。于如是无所归依之智慧境界中,却以无常有为之身心归依三宝者,方名实义归依。如是实义归依已,无妨转入表相三宝中,而为众生宣示表相三宝之归依;无妨转入表相三宝表相中,而度众生同入如是无所归依之实义归依境界中。能如是者,是名实义归依。
由是实证之缘故,不妨和光同尘,舒手接引未悟众生,同游佛法般若大海;此时则亦无妨同时归依大乘胜义三宝,所谓“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如是归依三宝者,方是般若经中所说之“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不离有为法而信无为法”;如是之人,无妨以 毗卢遮那世尊、 卢舍那世尊为究竟归依,为究竟师,而又无妨以胜义僧宝中之诸地菩萨乃至未入地菩萨为师,岂可因凡夫身已披僧衣之故,便不以根本上师为师?岂符佛法正理?是故,悟后非唯归依自性三宝即可,以证悟之时道果犹未圆满故,只是初入佛法内门故,尚须依止上位之大乘胜义僧宝,亲近修学增上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万勿自作聪明而生慢心,否则恐将因为事相上之私心不遂故,引生谤法及谤贤圣之恶行,成就诽谤大乘胜义僧之大恶业,犹自以为是在护法,则舍寿后一切皆失,何等可惜!
归依表相胜义三宝之后修学正法时,亦莫寻求他人明说阿赖耶识所在之密意,否则将如同今时之杨、蔡、莲…等退失之人一般,错以毁法作为护法。更将毁辱根本上师作为对根本上师传授无上正法之回报,成为欺师灭祖、谤法毁 佛之大恶业者,人天之所难容。
复次,悟后切莫依止或亲近恶知识,否则将被恶知识所转,而与彼等一般,错将退步认作进步,错以毁法作为护法。恶知识常以如是语劝人:“以法为师。”以法为师一语虽是真实语;然而以法为师时,究竟应当以错误之法为师?或应以真实之法为师?则是一切倡言以法为师之人所应详审探究者,绝对不可随于恶知识之言,错以谬误之法为师,否则即是愚痴无智之人也。是故一切佛门四众皆应以正法为师,莫以恶知识偏邪知见所说之法为己师,莫以自己误解经论后之偏邪知见为师,否则为害之大,难以思量也!
何谓恶知识?谓以己所想妄解,称言是经论之意旨;复将他人完全符合经论之批注,颠倒说为不符经论,而劝他人依止误会后之经论自修,而劝他人以不能如实知解经论之知见而说为回归经论,而教人如是自修者;如是心行颠倒而说而行者,悉皆名为恶知识也。 又:作诸妄解经论意旨之说以后,托言自己妄解之说法皆是经论原意,却不肯将其对于经论之申论如平实一般公开说与世人了知,或不肯将其对经论之申论落于文字上以利众生,而谎言欺瞒众生,诽谤他人对经论所作之正确批注为有错误之批注,而倡言一切回归经论,皆是恶意笼罩他人之恶知识也。 又:公开申论或落实于文字上之后,明显违背经论真实义,成为断章取义、断段取义、乃至更严重之断句取义,而被他人所述正理与教理公开评破者,则证明彼申论经文论文意旨之人,皆是错解经论实义之人,则知彼等诸人亦皆是恶知识也。
第二节 真如为究竟归依处 -- 转依第八识之真如性 -- 灭阿赖耶
第八识心体自住之真如境界,方是究竟归依处,名为转依真如法性,此是大乘菩提中所说之转依处故。《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 佛云:【文殊师利!真如者,彼处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若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者,是真如。文殊师利!言真如者彼实际,言实际者彼不异,不异者彼“未来真如”;言“未来真如”者即是不异,言不异者彼即真如。言即真如者,彼非“常不真如”(离念灵知心则常不真如);言非“常不真如”者,彼不染不净(即是因地真如阿赖耶识);言不染不净者,彼不生不灭;言不生不灭者,彼涅槃平等;言涅槃平等者,彼不在世间、不在涅槃;言不在世间、不在涅槃者,彼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言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者,彼非下、非中、非上;言非下非中非上者,即是如来。言如来者名为实语,言实语者名为真如,言真如者名为如实,言如实者名为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二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智。智者入三世平等一切法智,言义者于一切法无差别义,义者无名无言不可说。】
语译如下:【“文殊师利!我所说的真如,在真如‘所在’之处,非是有为,亦非是无为,亦无有为与无为二法。如果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也没有无为与有为二法者,这就是真如。文殊师利!我所说之真如者就是那个实际,所说实际者与有为、无为不异,与有为无为不异者,那个实际即是‘未来果地的真如’;说‘未来真如’者即是不异有为无为二法,若说为不异者那个不异的即是真如。所说即是真如者,那个真如不是‘常常不真、不如’;说不是‘常常不真、不如’者,那个真如实际不染污也不清净;说不染污也不清净者,那个真如是不生不灭的;说不生不灭的真如,祂是涅槃而且平等的;所说涅槃与平等者,那个涅槃平等的真如,祂不在三界世间内,也不在无余涅槃境界中;说不在三界世间内,也不在无余涅槃境界中的话,那祂就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说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的实际、真如,祂就不是下、中、上;说不是下、中、上三者的话,那就是如来了。所说的如来,名为实语;所说实语者名为真如,所说真如者名为如实,所说如实者名为真实之我,所说真实之我者即是不二,不二的真实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之为觉,觉悟菩提者即是进入‘空、无相、无愿’ 三解脱门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就进入三世平等的一切法智慧境界中,所说真实义者是说于一切法都没有差别的正义,这个正义者没有名之相,也没有语言相,是不可说的。”】
释义:
1.因地真如即是阿赖耶、异熟识心体,果地真如即是无垢识心体。此段经文中说,真如非有为亦非无为,因为真如以阿赖耶识为体故,必须在阿赖耶识心体上才能显现故,才能观见故;若离阿赖耶识心体,则永无真如法相可以观见故,亦无真如法性存在故。然而因地真如性相,并非唯凭阿赖耶识心体便可独自显现,要须藉缘方能显现,要须藉缘方能由吾人所观见、所亲证。此谓阿赖耶识心体不能独现真如性之法相,要藉阿赖耶识心体所出生之意根与五色根,才能显现;亦须出生了七转识的吾人见闻觉知心及心所法等,吾人方能观见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性之法相。是故此段经文中说,真如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亦无二法;但是却又不离有为、不离无为,与二法同时同处。由此可知真如即是识之实性,既是识之实性,焉能反过来出生识体?岂有斯理?故知杨、蔡、莲等人所说“阿赖耶识心体从真如出生”之说法,与经中 佛说完全颠倒,成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所说之理,则不可归依。
2.此段经文所说之真如性,方是学佛人之究竟归依处,此究竟归依却是以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为体;如是归依真如者方是究竟真如之正义。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虽是真如之理体,然而阿赖耶识心体中尚有执藏分段生死法种之集藏性,心体虽净而种子不净,仍非究竟归依处;是故证得阿赖耶识心体之贤者,不应随于阿赖耶识心体之阿赖耶识性而流转生死,而应归依自己悟后所现观之“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之真实不坏金刚性、如所有性”,如是转依识体自身所显之真如法性,名为转依不退而归依真如者。
二乘圣者回心大乘而修大乘般若正法,后来悟得第八识心体所在时,名为证得异熟识;证得异熟识心体时,虽已是能出分段生死之解脱者,但仍不可归依此异熟识心体,因为此异熟识心体中,尚含藏著异熟生死种子故,犹有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须待修除故;须以此异熟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自性为归依,归依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如自性已,次第进修而得通达入地,次第进修而得断尽习气种子,而得断尽无始无明随眠,究竟断尽异熟无记法种,发起四智,成就佛地清净法界,方以四智心品及清净法界等五法具足,而号称无垢识以五法为身、证得佛地法身;是名为定性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而证真如,是名二乘无学圣人归依真如者,而此真如仍是第八识心体之所显性,即是识性,是故《唯识述记》中说真如即是第八识之相分。
如是,证得阿赖耶、异熟识心体之时,即能现观此第八识心体之真实不坏性,及于三界六尘悉皆如如不动之自性,是名证真如之圣者,不论是二乘无学回心大乘而证真如,抑或别教中直往进修之菩萨证得第八识心体而证真如,皆是别教中所说三贤位之贤人;尚未通达而不能成就初地心故,不得名为别教圣人,唯能名为通教、声闻教圣人。要须通达见道位中二种见道所应知之般若实智以后,方可名为别教中之圣人也,否则终究只名声闻教、通教之圣人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清净性相,方是证悟菩萨之究竟归依处;然而此一究竟归依处,却是依第八识心体而有,非离第八识心体而有真如可知、可证、可归依故,非离无垢识而有佛地真如可知、可证、可转依故。真如既是第八识心体之所显性,岂可转身返生第八识心体?杨、蔡、莲等人所说“真如出生阿赖耶识心体,故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者,岂有正理可言?而无智之人信之,共同以谤正法,成就大恶业,诚可怜悯!
因地第八识心虽亦恒有真如自性恒存不灭,不断显现真如法相,然而仍非究竟之归依处,只可作为暂时之归依处;修至佛地时,心体中已无异熟无记法种,必定全部属于善净法种故,如是佛地第八识心所显之之真如法性,方是究竟归依处。佛地之真如性,则是以无垢识为体,以无垢识之阿陀那性而执持佛地报身、应身、化身、一切善净法种,显示佛地法身,方名究竟归依处。然而未来真如之无垢识心体,其实仍是现在之阿赖耶识心体,并非二心,是由现在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渐次净除二障种子之后,转变其性而成功者;是故阿赖耶识心体及其所含一切种子之智慧,方是究竟正法,即是此段般若经文之真实义,是故真如性相全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其体故。
有经为证:《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第九〉 佛云:【一切法不生,真如性故;一切法不灭,以无生故;一切法无作,以无作者故;一切法如虚空,以无染故;一切法寂静,体性无染故;一切法离垢,离一切垢故;一切法永灭,以本灭烦恼故;一切法无色,不可见故;一切法离心意意识,以无身故;一切法无住灭 〔编案:有人主张住灭,疑系生灭之误,唯查阅《大正藏》及《乾隆藏》,均作住灭〕 ,一切阿梨耶故。】
语译如下:【佛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都是真如性的缘故;一切法不灭,因为本来无生故;一切法无作,因为一切法中没有真实能作者故;一切法如虚空,因为一切法本无染污故;一切法寂静,因为一切法的体性无有染污故;一切法离垢,因为一切法离一切污垢故;一切法永灭,因为本来就已灭除烦恼的缘故;一切法无色,因为一切法都不可见故;一切法离心、意、意识,因为一切法无身故;一切法都没有生灭,因为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的缘故。”】
只因为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所出生的缘故,都摄归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心体,所以才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无作、如虚空、寂静、离垢、永灭、无色、离心意识、无住灭。因为一切法即是阿赖耶识心体的局部体性,摄归阿赖耶识故;若菩萨证悟阿赖耶识心体之后,已得安忍于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而不退转、而不再心外别求他法为真如者,则知如是意;若退失此法而不得忍者,于此般若正理则将永远不能通达也!
既然一切法即是阿梨耶识,转依阿梨耶识之真如自性而归依时,从阿梨耶识心体之离见闻觉知等真如自性而观,迄无一法可得,何况能有佛法僧三宝?何况能有“作与无作、有为与无为、寂静与丛闹、垢染与清净、有色与无色、出生与灭失……”等法之可言者?以一切法中都能显示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故,说一切法不生乃是因为真如所致而言说者,因为一切法皆是阿梨耶识故。
既然一切法以真如为究竟归依处,而真如则须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归,由阿赖耶识心体及其所含藏之生灭门种子流注等,方能显示真如性相;如是现观一切真如性而转依之,方能次第进修而转阿赖耶识心体为异熟识、无垢识,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故说一切佛法以阿赖耶识为体,故说一切染净诸法以阿赖耶识为体,真如亦摄在一切染净诸法中故。由是缘故,学大乘法者,当以阿赖耶识心体及一切种子之证知,作为佛教之正法,异此则无真如可证故,异此则无任何佛法可修、可证、可知也。
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之集藏生死体性应加以对治,应灭除其阿赖耶性,是故方便称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然是指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中之执藏生死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名为“灭阿赖耶识”,非是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也,阿赖耶识心体永远无法可灭故,有根本论为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 弥勒尊佛开示云:【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境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
语译如下:【复次,修大乘般若法义之观行者,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的种种身口意行的境界故,总摄彼种种诸行,而于阿赖耶识中之十八界法等,经由观行而分析为一团、一积、一聚;观为一聚之后,再由“缘于真如境界之智慧”的修习,一再的修习这种“缘真如的智慧”的缘故,而得转依真如性相;如果后来能够转依而无间断,不再使得一念无明中的“起烦恼”的种子现行了,就应当说这个人已经断了阿赖耶识,由于这个“断阿赖耶识”的缘故,应当说已经断除了三界中的一切杂染。也应当知道:转依真如智慧的修习而成就的转依,由于与阿赖耶识心体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相违的缘故,能够永远的对治阿赖耶识的阿赖耶体性。又因为阿赖耶识心体的阿赖耶性,其体是无常而可灭除的缘故,所以祂对分段生死种子有取受性;转依真如性相以后,灭了阿赖耶识性以后,则所转依之异熟识之真如性,是永远如是不变的常,已经没有了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这是说,必须是缘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境界来作为圣道,才有可能转依成功的缘故。】
转依之法体,既然仍是原来因地之阿赖耶识心体,改名为异熟识;由于转依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相,努力进断一念无明烦恼而转灭生死种子之集藏性,对治和消灭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以后,改名为异熟识,名为灭阿赖耶识、断阿赖耶识:灭阿赖耶识之取受性。然而如是言灭、言断者,只是断其阿赖耶识性,断其分段生死种子的取受性,非是断其心体也,由此当知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
复有根本论之随后论文为证:【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 〔其识体虽然仍旧常住而不灭,但是〕 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 〔受性〕 ;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 〔受性〕 。】既言其识体自身仍然常住而不坏不断,但因使其心体内含之种子转变清净而称说犹如变化,则知其体仍住,否则云何而言“犹如变化”?否则转依又是转依什么?由是故知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
复次,根本论卷八十 弥勒尊佛开示云:【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灭转识等;次异熟识舍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据此论文中说,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已,灭尽前六识;复因异熟识舍所依止之色身五根及意根故,诸转识 -- 七转识 -- 不复出生,如是名为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当知即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之异熟识心体也,此清净法界不可说是真如故,真如非是心体故,若非心体则须依于心体方得存在故,真如亦只是第八识心体之清净识性故。由此论文实义,亦可证实阿赖耶识心体是金刚性,是常住不灭之法也。此即是转依生空真如也,方便名为证得生空真如也;证得生空真如者,不必证取第八识心体所在,但只断除我见与我执即名已证生空真如故。
复次,根本论卷七十八 弥勒尊佛开示云:【云何善知心生?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三者…………;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所谓出世识者即是第八识也,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也,经论皆说前七识不能出三界而存在故,皆说灭除七转识已方成无余涅槃境界故。由此即知出世识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无垢识,由此可以证实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不灭之法,方能出于三界境界而独存故。复次,缘灭识者即是阿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也,除此心体以外,别无他心具有能缘灭尽十八界法境界之功德,皆具有有记性故,不能缘于无记性之无余涅槃境界故;唯有阿赖耶识心体所改名之异熟识心体,恒住无记性中而又永不改易其无记性,方能缘于万法永灭之境界而独存故;由此亦可证实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灭,正是出世识故,亦是缘灭识故。何故阿赖耶识心体具有出世识功德,具有缘灭识之功德?谓此第八识心体永远皆住于真实如如之自性相中故,永远保持其无覆 无记性故,唯除成佛后为纯善净性。如是,三乘圣者俱皆必须转依第八识心体之真如性相而归依之,方名究竟归依也。
真如虽是一切学人乃至诸佛之究竟归依处,然而真如不可证,真如无实体故,唯是识性故,唯是第八识所显示之本来自性清净法相故。是故欲证真如者,唯有求证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由心体自性之观察而得证知真如法性,真如唯能于第八识心体上显现故,只是识性所显故,由是缘故经论中说真如不可作、不可证;以是义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九 佛云:【善现当知:真如无尽、无灭、无断,不可作、证;若菩萨摩诃萨于真如如是学,是学一切智智。】如是可知真如只是识之实性,是识所显,不具有出生他法之实体性,绝无能生他法之实体性,亦无任何一法可作真如,是故 佛说真如不可作;又因真如只是依第八识心体之真实性与如如不动性而假名施设,离第八识心体则无真如可以证知,不能单独实证真如,必须亲证第八识心体,而于第八识心体上证知,是故 佛说真如不可证。识体显示如是真实常住不坏而又如如不动之自体性,菩萨若不转依之,而依识体所藏之阿赖耶性、异熟性种子而住者,即永不能成佛;若欲成就究竟佛道,必须转依识上所显示之识体真如性相,渐次修除阿赖耶识性,进修异熟识性,然后始成无垢识,则显出佛地无垢识之真如性相。而佛地之真如性相,则是究竟归依处,是故说真如方是究竟归依处;如是归依者,其实仍是归依本心无垢识,无垢识则须以现在之阿赖耶识转净二障而成其功;无垢识体永无坏灭之时,是故说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坏,是金刚身。是故不可效彼杨、蔡、莲…等诸人之愚痴心行,大胆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不可诽谤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否则即是诽谤真如为生灭法,真如唯是识性故,是识所显故。
第三节 离心意识──略说二乘涅槃与究竟地之真如
离心意识者,有二种层次差别:一者二乘无余涅槃之修证,二者大乘究竟转依之修证 -- 实证佛地真如。分述如下:
以杂阿含部第二八九经,证明阿赖耶识心体 -- 异熟识 -- 即是无余涅槃之实际:【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
“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乘经中所说“超心、意、识境界”“离心、意、识境界”,与此阿含部之二乘经中所说“离心、意、识境界”之意义,大有不同之处。阿含部之二乘经中所说“离心、意、识”之心意识者,皆是指同一意识心,无关第七、八识。二乘法中所谓之意识心有此三名:“现在名识,过去名意,未来名心。”同是指称第六意识心体,目的只是开示学人:意识心体之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识蕴所摄,都不应该执著,故劝学人应该舍离心意识境界 -- 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意识之执著。 详如 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中所说,亦详本会台南共修处法义组所造《辨唯识性相》书中所举,此勿重举详赘。如是阿含部此经中所说心、意、识者,都是指同一意识心体,与大乘法中所说“心、意、识”为八、七、六识心体者迥异,不可混为一谈;否则便将严重误会大乘佛法,乃至犹如杨、蔡、莲等人今日之引据此经而否定三乘根本法体之阿赖耶识正法也。
第八识心体若离阿赖耶识之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体性已,改名异熟识时,方是二乘无余涅槃之实际,即是出世识已生,即是缘灭识已生;虽名为生,心体仍是旧体,并非新生,唯是灭除分段生死种子现行之烦恼故,方便说之为生;唯是因阿赖耶识于过去未断烦恼时不能出生死苦,不能出三界而独住故,今时能出三界生死苦而方便说之为生,非是第八识心体新生,而是有此解脱功德故方便说之为生也。由是缘故,说阿赖耶识之识性应予灭除,名为“灭阿赖耶识、舍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既名为心,其阿赖耶性亦是三界生死之因缘,故说应“离心、意、识”而离阿赖耶识所执藏之意识我见与我执,即是离心 -- 离阿赖耶识性。若有愚人犹如杨、蔡、莲等人,误会此阿含部经中所说应“离心、意、识”,误解“离心、意、识”之真实意涵,而言此经所说心者即是阿赖耶识心体,而言阿赖耶识是生灭法者,即是误会佛法者,即是谤法者;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若是可灭法者,则二乘圣人所证之无余涅槃即非真正之无余涅槃,亦应灭除阿赖耶识心体以后独留杨等诸人所主张之第九识真如,方是真正之无余涅槃也!若真如一法如经论所说是第八识所显示之清净识性,而阿赖耶识又是可灭、应灭者,则二乘圣 人所入之无余涅槃境界即成断灭法,即无异熟识灭除七转识后独存,即无根本论中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所说之“出世识、缘灭识”故,则令二乘涅槃成为断灭法;由是缘故,说彼等愚人主张“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者,乃是诽谤佛教根本正法之一阐提人,彼等如是谤法已,令二乘涅槃堕于断灭空故,亦令第三转一切种智诸经,及第二转一切般若经,皆成无意义之戏论故。何故如是说?谓真如既是识性所显,又言识体无常,是可灭法,则真如亦成断灭法,则三乘菩提俱成断灭法;若是断灭法,而言之凿凿、似有本末者,非是戏论而何?由是缘故,彼等否定识体,谤第八识阿赖耶为生灭法者,乃是最严重谤法之行为。有智之人若不欲同其共业者,悉皆应依 佛语而默摒之,不应再与其人继续往来。
若人不能将意识及意根对自己之执著灭除者,则是未断我见与我执之人;若人不能灭除恒内执我 -- 灭除内执阿赖耶识之无漏有为法之世间法上体性者 -- 即是未断尽我执者,则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即是尚未断尽意根我执之人,则不可能成就有余、无余涅槃之修证。乃至不能断尽对于想象中才可能会有之真如修证者,亦是未断尽恒内执我 -- 内执想象中之真如纯无为法 -- 即是未断尽我见,何况能断我执?则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即是尚未断尽意根我执之人,即是尚执阿赖耶识心性者,则不可能成就有余、无余涅槃之修证;彼想象中才可能有之真如,乃是我见与我执所生之法相故。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七识心种,有如是令人不能取证涅槃之体性故;正由于七识心体如是种子故,覆障第八识之真如性相,故令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由此体性应灭故,说阿赖耶识体性应灭,故说应舍离阿赖耶识,应灭除阿赖耶识性。此依二乘行者而言,若是菩萨者,则灭除阿赖耶识性,改名异熟识已,仍不取证无余涅槃,继续进修大波罗蜜多,进向佛地;此亦是灭除阿赖耶识,更要进前灭除异熟识,灭除异熟无记性而成为纯善性之无垢识,将异熟识改名为无垢识,显示佛地之真如法性,即是证得佛地真如也。 如是亦名离心、意、识。
有何根据而作是说?如《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毘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尔时长老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毘利耶波罗蜜多时,精勤修获法身之相?唯然世尊!愿为解说。”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法身之相无生无死,坚固难坏犹如金刚,不可思议。而诸法身菩萨摩诃萨,为欲化度身坏众生,故现坏身;又欲化诸身不坏者,现不坏身。然此法身圆成具足,非火所烧,非刀能割,如彼金刚坚固难坏。舍利子!安住法身菩萨摩诃萨,行毘利耶波罗蜜多故无倦精进,非有功用;但以其身则能成熟无量众生,不假其心思量分别;即此菩萨身,自能知了诸身相,随入自身真如法性。自身真如随入诸法真如,诸法真如随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随入诸佛真如,诸佛真如随入自身真如;自身真如随入去来现在真如,去来现在真如随入自身真如。又过去真如不违未来真如,亦非未来真如违过去真如;又过去真如不违现在真如,亦非现在真如违过去真如;又未来真如不违过去真如,亦非过去真如违未来真如;又未来真如不违现在真如,亦非现在真如违未来真如;又现在真如不违过去真如,亦非过去真如违现在真如;又现在真如不违未来真如,亦非未来真如违现在真如;又去来 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即流转寂灭真如,又流转寂灭真如即加行真如;又加行真如即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一切行。”】
语译如下:【尔时长老舍利子向 佛禀白说:“世尊!如何是大菩萨们行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时,精勤修行而获得法身之行相?唯有 世尊您才真正的知道这件事情,愿 世尊为大众解说。”佛告诉舍利子:“大菩萨的法身之相没有生、也没有死,坚固而难以毁坏,体性犹如金刚,不可思议。而那些证得法身的大菩萨们,为了想要度化那些色身会坏的众生,所以在人间示现了和众生一样会坏的色身;又因为想要度化那些天界色身长时间不坏的众生,而现永不坏灭之身。但是所示现的这种不坏的法身,是本来圆满成就具足而不是修来的,不是火所能烧坏的,也不是刀所能割裂的,就好像是那金刚一样的坚固难坏。舍利子!安住于这种法身的大菩萨们,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的缘故而不懈怠地精进,对自己的解脱道业的增进并没有功用(因为自己已经出离分段生死了,再怎么修行也一样是这种出离生死的解脱境界,所以在解脱道上而言,继续这样精进,对自己的解脱道业并没有功用,名为无功用行);但是因为以如此示现之不坏法身,则能成熟无量的众生,让那些众生不必再藉觉知心来思量分别,就能向往菩萨的金刚不坏法身;就在这位大菩萨身上,众生自然能了知种种身相的变异无常,因此而随此知见渐次得入自己身中所显示的真如法性。众生接著可以用自身的真如法性来随入诸法中的真如法性,以诸法中的真如法性再回头来随入自身的真如法性;然后再以 自身真如来观察诸佛的真如而随入诸佛的真如法性,再回头来随入自身真如法性。如此,即可将自身真如法性随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再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来随入自身真如。而且,过去无量世中的真如法性,并不违背未来无量世后的真如法性;也不是未来无量世中的真如法性会违背过去无量世以来的真如法性。而且过去的真如法性不违现在的真如法性,也不会是现在的真如法性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而且,未来的真如法性并不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也不是过去的真如法性会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又,未来的真如法性不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也不是现在的真如法性会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又,现在的真如法性不违背过去的真如法性,也不是过去的真如法性会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又,现在的真如法性不违背未来的真如法性,也不是未来的真如法性会违背现在的真如法性;又,过去及现在的真如就是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就是染污及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就是流转及寂灭真如,又流转及寂灭真如就是加行位的真如;又加行位的真如就是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本身就是真如,而此一切行中的真如就是一切行。”】
如是,佛地法身者以五法为身;在第八识心体尚未转成究竟清净法界之前,在未生起或具足四智之前,此五法犹未满足,是故不应以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就成为无事人了,就以第八识不垢不净之体性作为究竟归依,就随著第八识自身的真如性及所含藏的染污种子而任运的生活,就随兴的依七识心体的贪瞋等种子现行而不肯思断除思惑、不思断除烦恼障中的习气种子、不思进断无始无明一切极深细的上烦恼,如是则将“永无”出离生死苦的时候,也将永无成佛的时候了。所以,悟后当以第八识自身在一切法中所显示之真如法性作为转依之对象,发起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以此五法为身而成就初地果证;再继续进修而断除二障烦恼种子与随眠,而亲证诸地道种智,直至究竟清净、具足圆满之后,致令五法圆满:到达究竟清净法界境界,四智悉已具足圆满,此时之无垢识心体以此五法为性而名为法身,故名佛究竟地法身,方名已证佛地真如也!
然而未来三大无数劫成佛之后的无垢识心体所显真如,其实亦仍是现在因地中的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其实仍是过去无数劫进修佛道之前的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过去、现在、未来的第八识心体永远是同一心,并非二心;而三世之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恒常不变、不异,体性无二,此是三世真如永无变异之实相,是故此经中说:【去来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若从现在来说,凡夫异生性之众生身中,其第八识心体在一切身口意行中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虽是流转性之真如,却与具足解脱果之诸圣身中所显第八识真如法性迥然无异;也与加行位中的一切凡夫菩萨蕴界处身中的真如法性无二无别;而加行位中的蕴界处所显第八识的真如法性,其实就是蕴界处一切行中所显示的第八识真如法性;而一切世、一切位中的真如法性,都是经由蕴界处的一切行中才能显示;若离一切行,则不能显示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是故又说一切行即是真如。由是缘故,此经中说:【又去来现在真如即蕴界处真如,又蕴界处真如即染污清净真如;又染污清净真如即流转寂灭真如,又流转寂灭真如即加行真如;又加行真如即一切行真如,而一切行即是真如,而此真如即一切行。】
如是深观而具足证知、究竟证知而无遗余者,灭除一切愚痴,了知一切位之真如法性,则是具足一切种智者,则离因地之阿赖耶识性、异熟识性,断尽二障,方是如实住于无垢识境界者,如是使令法界究竟清净,名为清净法界,即是佛地真如之境界;此时出生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六七识在因地已有之下品、中品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都已转成上品具足,成就一切种智;如是佛地无垢识以五法为依,谓佛地七识身转依无垢识清净法界及八识心王所生四智心品。如是安住无垢识境界者,方是究竟离心、意、识性者,方是究竟成佛者,已离阿赖耶识心性故,已离异熟识心性之无记异熟业种故。若尚有阿赖耶识心性,尚有异熟识心性者,则是未离心、意、识性者,则非佛菩提道之究竟地。若已离心、意、识性者,则第八识心体已不含藏分段生死现行的烦恼,已不含藏烦恼障中之习气种子,已不被无始无明随眠所遮障,则其意根与意识等六心,转成纯无漏之有为法,转生三智心品而能示现成佛以摄一切众生,而能利乐众生永无穷尽。
如是所言离心、意、识者,方是究竟说;若如二乘菩提中所说之离心、意、识者,只是离三世意识心体之我见与我执,而令意根不再执著蕴处界我、众生我,只能出离分段生死,不能出离变易生死,纵使取证无余涅槃,绝非究竟涅槃;变异生死未断尽故。是故二乘菩提中所说之离心、意、识者,非究竟法;唯有大乘法中所说离心、意、识者,方是究竟法也。是故菩萨亲证阿赖耶识时虽名亲证真实心者,亦能现观恒审思量之意根,亦能现观意识等分别事识。然而若不进修诸地无生法忍者,不知不证种智者,则不能了知大乘法中所说心、意、识之深妙境界;若未实证大乘法中所说之心、意、识境界者,则不能修除阿赖耶性、异熟性,不能实证离因地心、意、识之佛地境界,不能具足五法,不能令其第八识心体以五法为身,则不名成就佛地法身,不能成就佛道。是故菩萨应知大乘法中离心、意、识之真实义,当起无慢之心,当安忍于证悟只是第七住位而非初地之正见,当安忍于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之后始能通达般若别相智而入初地之正见,莫如杨、蔡、莲等人初离同修会时之妄想一悟即证佛地真如,或者妄想一悟即至初地而坚决主张真见道即是初地。若不除此慢心,此世岂唯不能升进,更将因为 大妄语而致堕落三途,绝非有智之人也!
是故,大乘所说离心、意、识者,乃是开示吾人:成就佛道之前,仍然必须修除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性 -- 修除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之执藏性,是故《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六说:【又涅槃者名为彼岸,而彼岸者无有诸相;于彼诸相心不取著,名为涅槃。又彼岸者名无分别,于彼不起分别心故名为涅槃。又彼岸者无阿赖耶,于彼不起阿赖耶心故,名为涅槃。善男子!如是行已,名为菩萨般涅槃行。】是故真见道位之第七住菩萨,证得第八识心体时,虽然仍非阿罗汉,仍未具足证得二乘涅槃,仍须修除对于阿赖耶识心体功能之执著,仍须修除对于阿赖耶识所生起之种种世间法相之执著,方是亲证有余、无余涅槃者,即是灭阿赖耶、舍阿赖耶识之人也,此时则改阿赖耶识之名为异熟识,已经毕竟不起阿赖耶识心行故,名为证得有余涅槃。如是证已,然不取灭,继续进修佛道,而仍非佛地之究竟涅槃,仍有异熟性故,仍须转进修行而言尚须离心、意、识,谓仍有异熟果之种子变易性故,仍须修除异熟无记性而转为纯善之无漏有为法性,方能显出无漏有为性之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方是真正离心意识者,方到究竟佛地;谓未成佛之前,仍有异熟无记心性故,究竟佛地之心、意、识绝无异熟性及无记性故,是纯善性故。
若能通达般若别相智者,即是初地入地心位;若能进修而通达增上慧学之百法明门时,则能了知诸地之地相,此时已至初地满心位,则有能力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而不起念欲断;自知不应取证无余涅槃,当起受生愿,留此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自利利他,由是缘故《说无垢称经》〈菩萨行品第十一〉云:【云何菩萨不住无为?谓诸菩萨虽行于空,而于其空不乐作证;虽行无相,而于无相不乐作证;虽行无愿,而于无愿不乐作证;虽行无作,而于无作不乐作证;虽观诸行皆悉无常,而于善根心无厌足;虽观世间一切皆苦,而于生死故意受生;虽乐观察内无有我,而不毕竟厌舍自身;虽乐观察外无有情,而常化导、心无厌倦;虽观涅槃毕竟寂静,而不毕竟堕于寂灭;虽观远离究竟安乐,而不究竟厌患身心;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虽观诸法毕竟无生,而常荷负利众生事;虽观无漏,而于生死流转不绝;虽观无行,而行成熟诸有情事;虽观无我,而于有情不舍大悲;虽观无生,而于二乘不堕正位。】
如是经文中, 维摩诘大居士如是开示:虽然乐于观察自己已经没有阿赖耶识性存在了,而不弃舍异熟识的清白法藏;乃至成佛之后虽然观察无异熟生、无异熟性,而仍不弃舍无垢识清白法藏,永不入无余涅槃界中,继续在三界人间观察有情之应得度者,不断示现应身于人间,广度有缘之有情众生得度。由是缘故而说“虽乐观察无阿赖耶,而不弃舍清白法藏”,清白法藏者,即是无垢识心体也;佛地清净法界由此无垢识心体而显示故,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性亦是此无垢识心体之直接及间接所出生者故。然而清净法界及所生四智心品既然皆从无垢识心体所显所生,无垢识心体则是因地时之阿赖耶识心体,并无二心;若灭除阿赖耶识心体(实际上绝无一法可灭阿赖耶识心体),则无佛地之无垢识心体,则无清净法界,亦无四智心品,则能转依何等五法?而言“无垢识以五法为性故名法身”?
杨、蔡、莲等诸人茫于“五法为性”一语,误会清净法界一名,依自意妄想而误以为别有一心为清净法界、名为真如,是故唱说:“阿赖耶识心体从真如出生、从清净法界中出生,故是生灭法。”此说实乃堕于第九识法中,彼等完全不知此说有诸大过难以罄述,犹自振振有辞而谤我法;后因余闻其说,已先见此种种过失,乃造《八九识并存…等之种种过失》一文,预为破立以候其堕;彼等犹自不知,犹自振振有辞辩言:“我们又不曾说有第九识,他萧平实写这文章作什么?”如今彼等作此狡辩:“清净法界、真如,是出生阿赖耶识心体的法,但不是第九识。”作此说已,虽经不断辩解,却发觉处处皆被此文所局限而无出路,已经逃不出此文之规范,是故如今进退失据,不能自圆其说也。此谓彼等茫于真如唯是识性之义,茫于清净法界即是无垢识所显识上清净境界故,是故今时进退两难,一无所据。
是故,离心、意、识之真实义,一切菩萨皆须了知,不可依文解义而加以自意妄想之后,便认作真实而大胆否定正法,而为人宣说,否则若遇菩萨摩诃萨出世破邪显正以救众生时,便没遮掩处,狐狸尾巴尽皆抓在世人手中。又如同经 〈法供养品第十三〉云:【依趣于义,不依于文;依趣于智,不依于识;依趣了义所说契经,终不依于不了义说世俗经典而生执著;依趣法性,终不依于补特伽罗见有所得。如其性相悟解诸法,入无藏摄,灭阿赖耶,息除无明乃至老死,息除愁叹忧苦热恼;观察如是十二缘起,无尽引发常所引发“愿诸有情舍诸见趣”。如是名为上法供养。】即是此义也!
恐读者未知经文实义,或堕误解经意之过失中,且语译如下:【应当依循能够令人趣向真义的说法,而不依止于经文文字表面之意义;应当依循能够令人趣向菩提智之义理,而不依止于七转识之自意妄思;应当依循究竟了义的契经,终究不应依止不了义说的世俗谛的阿含部之经典而产生执著,而排斥第二与第三转的究竟了义经典;应当依循能令人趣向法界真实性的法义,终究不应依止有情所见的有所得法。能够如此的转依第八识在一切法中所显示的真如性相而悟解一切法中的真如性相,进入到无一切执藏所摄的境界中,灭除掉阿赖耶体性,休息烦恼、断除无明乃至老死,休息愁忧诸苦、断除心热烦恼;观察如是十二缘起,无止尽的引发菩萨常所引发的“愿诸有情舍弃五趣邪见”。如是行者名为无上的法供养。】
若有人能在悟后如是修习观行者,即是深观般若、行深般若,是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云:【蕴处界等三世之相所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说深般若者,乃谓亲证万法上之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不虚妄性、真如不变异性,于万法上所显示之第八识心体真如之体性皆已现观而无遗漏者,成就一切种智故得成佛。如是非唯能离意与意识境界,亦能离第八识之因地境界,超过三大无数劫之因地第八识位,方得名为真实离心、意、意识者。
第八识自体性,不论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即使是在因位中之凡夫位,含藏著七识心之染污种子,然第八识心体之现行配合七识心而现起无漏有为法的运作时,却一向恒住于自体之真如法性中。由于第八识心恒住如是真如性,而第八识心体所出生之色身、七转识及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故,般若诸经依如是第八识之真如性而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依第八识心体之常住性而说无世间法亦无出世间法,无有漏法亦无无漏法,真如虽在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上显现,而不堕世间出世间法之任何一法中故。由是缘故,《心经》依第八识心之自体性而说诸法空相;亦因是故,一切般若系列经典中,都依第八识实相心之不念性、菩萨性、无心相性、非心性,而说诸法空相。
若离第八识心体而说诸法空相,则成断灭法,同于断见外道;若冠于诸法空相所依本体之第八识心之上,别立能生第八识心体之法作为真如者,非唯离于本有之真如,非唯不能取证真实真如如之法性,更成心外求法之外道见。是故不能离于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而求真如,不应上于第八识而求真如,亦不应得少为足而依止于阿赖耶识阶段之第八识性;必须证得第八识心体之后,再离阿赖耶识性,再离异熟识性,方能发起五法,谓清净法界、四智心品,令无垢识生显五法而以五法为性,故成就佛地之法身。苟能如是证知,如是现观,如是具足圆满修证者,方是亲证佛地真如者,是名究竟离心、意、识者,即是亲证无垢识者,佛地无垢识心体以此等五法为性故名法身。
《大宝积经》〈乾闼婆授记品第九〉:【无有变异真如法,但有言说无余义,无有用事及用者。】语译如下:【“永远不会有变异性的真如”一法,其实只是言说而没有其余胜妙的正法义理,也没有作用而不能成办诸事,真如也不是能作用者。】如是经文者,正谓真如亦空,唯是识之实性,为表显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清净性而假名言说为真如,为未悟众生指出一项法界中之真实相:于识体上显现清净之真如性。是故真如并无作用,亦非是能起作用者,焉能出生任何一法?更何况是出生“万法根源之阿赖耶识”?绝无是理也!必须是有作用之有为法性,方能出生他法故。然而杨、蔡、莲…等人浑不知此,更言无作用之真如具备有作用之有为性,而能出生有作用之阿赖耶识心体,如是而言纯无为之真如能起有为性而出生阿赖耶识;能出生他法者即是有为性之法故,如是之真如绝非杨、蔡、莲等人所说之纯无为法故,亦堕第九识之迷思中故。而今杨、蔡、莲等人更言别有一法非识非心,名为真如、如来藏,是纯无为之法性,而竟能出现有作用、有为法之法性,而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岂非大乘佛法中“颠倒极成”者?何以故?谓纯无为法者即无可能出生任何一法故,能出生他法者即 非无为性故。若是有智之人,于“识上所显真如法性”观之,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唯识所生,是名究竟法无我。转依如是真如自性已,尚有佛可成耶?尚有法可言耶?尚有僧可敬耶?如是唯有无垢识自心之清净法界境界,是名佛境界,是名真实离心、意、识者,是名究竟成佛者。如是究竟成佛已,却来示现于三界中以利众生、永无穷尽。如是名为究竟真如。
亲证真如者当如是学,是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六如是说:【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
此段经文中说,若有人于色等法所显之真如性相上说言即是菩萨摩诃萨,或有人外于色等法所显之真如性相上而言有菩萨摩诃萨者,皆是妄说;此谓菩萨摩诃萨乃是因为在色心等法上亲证第八识心体藉色心等法而显示之真如性相,故名菩萨;若无有为法上之色身色尘及七识心王等法者,纵使仍有第八识之真如法性存在,然因不复出现于三界中,则无一切法可说可证,真如亦不可证,何处能有菩萨摩诃萨?是故不应外于色心…等法,说有菩萨摩诃萨也!
然若唯凭色心…等法,则不能证第八识藉色心等法所显现之真如法性,亦不得有菩萨摩诃萨也。若有人能如是学般若者,方是真学般若者,方是实证般若智慧者;若欲外于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以外别求真如者,或别求出生第八识心体之真如者,即成心外求法者,何况能如此段经文所说而学般若?何况能离心意识?绝无可能也!何以故?谓斯人除了返堕离念灵知心…等意识、意根境界以外,别无真如可证故,则必返堕于因地心阿赖耶识执藏分段生死种子之境界中,则必永远不离意根与意识等境界相,如何能离心、意、识境界?无是理也!由是故说,有智之人要当依止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而在此第八识所藉之色心等法上取证识上所显之真如性相,如是亲证真如已,转依此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次第转进,净除二障种子随眠,然后方能究竟离心意识而得成佛。
一切大乘佛法之修证,既以亲证第八识为基础,方能亲证真如;亦是由于亲证阿赖耶识为基础,方能开始进修佛道,将阿赖耶识转成阿罗汉、八地菩萨之异熟识,再转成佛地之无垢识,如是亲证佛地之识体上所显真如法性,方得究竟成佛;由此可知所谓大乘般若之开悟 (真见道) 者,必定是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为唯一内涵;若未能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皆无可能是大乘般若之开悟者;若未证得此第八识心体,而倡言已悟大乘菩提者,皆成大妄语业;若对他人亲证阿赖耶识时,谤为非悟、谤为大妄语者,则成为谤法及谤贤圣之大过失;一切初学学佛法者,于此务必谨言慎行,万勿人云亦云而谤正法及诸贤圣,免招未来无量世之长劫尤重纯苦极重果报。
假使有人离阿赖耶识所显真如法性而欲另外求证真如者,认为证得他所想象中之真如即可一悟即至初地或佛地者,亦是妄想;佛地真如即是无垢识心体所显者故,初地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者故。若言别有一法可出生阿赖耶识心体,而言之为真如者,乃是自意妄想之说,斯人所宣言语皆成谤法毁 佛之言,殊不可取!纵使有朝一日彼等宣称已证初地真如、佛地真如、凡夫地真如,然而非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者,当知皆是妄想,亦皆是大妄语人。
若有人不许亲证阿赖耶识者说是大乘菩提之开悟者,是人即是妄说大乘佛法者,名为否定禅宗证悟祖师之人,名为故意贬抑他人而故弄玄虚之人,何以故?谓证悟阿赖耶识者即能发起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故,此智名为本觉之智故。有经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云:【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觉知,生死轮中无由出离。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此经文中本觉智即是证得阿赖耶识而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之能觉六尘以外万法之智能而常运转不断者,兹语译如下:
【诸佛菩萨自从证悟之时,就能运转阿赖耶识心体,因此而获得本觉之智慧。善男子!一切凡夫外道与二乘四果愚人,迷惑于佛为方便度生而将唯一佛乘分为三乘宣说,执著为确实有三乘菩提;不能了知三界万法都由自心阿赖耶识心体所生起,不知道三世一切佛法都是自己的第八识心所现的事实,不知其实只有唯一佛乘;因此看见外五尘时执著为实有外五尘被自己所触受,不知自己其实从来不曾触受外五尘,所以执著外五尘为实有;犹如牛羊无智而不能觉知外尘虚妄一般,而不能了知自己所以为亲自触受的外五尘,都只是自心所现的内相分五尘,因此而不能了知一切都是自心现量,所以执为实有而常在生死轮中,没有缘由可以出离。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为何如此说呢?譬如自己第八识心所现起的五尘境界本来不是真实法,只是第八识上所显现的法相而已,如是等种种法都是自己第八识所显现的法性,而第八识本来不生,所以第八识所生蕴处界诸法,依第八识上而言,亦是不生,就如兔角从来不生一样,圣者的自悟境界就是这样啊!善男子!愚痴凡夫虚妄的生起分别认知,在实无万法而都是自心现量的法界真相中去执著六尘为真实有,或者因为修行而不如法的缘故,而在实有的法性中执著为一切法空的断灭无,这些人其实都是摄取了阿赖耶识心体的种种行相,而堕入有生或者有灭的二种边见中,不能了知一切法都是自心阿赖耶识所现,而生起错误的分别与认知。】
既然《华严经》中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之人,可以运转阿赖耶识心体而发起本觉智,故说亲证阿赖耶识者方是亲证本觉者,方可名为真实开悟者;未证阿赖耶识、异熟、无垢识者,皆非真实开悟者。而此本觉智,唯有大乘法中方有,唯有大乘别教之般若智慧中方有,非是二乘菩提诸法中稍能有之,亦非大乘通教中之阿罗汉菩萨、缘觉菩萨所能知之;是故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而能运转阿赖耶识心体之人,才是真实证悟之人,即是证得本觉智之菩萨摩诃萨。若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即是外于真正之本觉智,而欲别求本觉智,斯人非愚即痴,何有智慧可言?是故,若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谤为生灭法而别求真如者,即是谤法者,其理极明。然而亲证第八识心体之后,不可以此为足,当知阿赖耶识心体中尚有阿赖耶识之集藏分段生死法种之体性,应当远离之,名为离心意识之离心境界;乃至未来八地时尚须修除第八识心体之异熟性,成就清净法界功德之后方得名为无垢识,方得成佛,由是而有第三转诸经之宣说离心意识境界,欲令诸多菩萨摩诃萨闻已而能安忍,而能进除阿赖耶性、异熟性。
又如《入楞伽经》〈总品第十八之一〉说:【莫见惟心法,莫分别外义,住于真如观,过于心境界。】语译如下:【不可惟见八识心王自体,不可分别外五尘实有,应安住于真如正观中,超过阿赖耶识、异熟识等心境界。】由是缘故,开悟而亲证第八识心体时,不可就此满足,必须转依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转依此第八识之真如性而进修,断除阿赖耶取受性、异熟无记性,使第八识成就纯善之体性而圆成清净法界性,而发起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远离因地第八识心境界,方可成佛。
如是转依阿赖耶识心体之真如性者,方能灭除阿赖耶识执藏生死种子之取受性,方能灭除异熟识之异熟果取受性,转名无垢识,不取一切有漏法种及异熟无记法种,即是佛地真如之境界,如是之人名为“超过心境界者”,即是究竟佛地境界。若不如是转依者,即无法超过“心、意、识”境界,而堕于阿赖耶性中,不免继续轮回生死;或者堕于异熟识无记性中,尚且不能圆成佛地清净法界,何况能有佛地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法之功德?何况能成就究竟佛道?而真如法性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显,只是识体之真实性;若灭除阿赖耶识心体,则将永无真如法性可以实证、可以转依也;是故彼等否定阿赖耶识心体之人,皆为谤法之愚人也!
由是缘故,大乘法中亦如二乘法中所说“离心意识”,而宣说“应超心意识境界”,方成圆满解脱果之圣人,乃至成就究竟佛道。这意思是说,凡夫之第八识心体中,含藏著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证悟第八识以后,虽然名为圣人,也只是通教中的初果圣人,或者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人,还不能立即取证无余涅槃;若依大乘别教而言,也只是真见道位的第七住位而已,还没有进入相见道位中,还没有通达见道位的全部般若智慧,还不能成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这就是说,悟得第八识阿赖耶而亲证真如法性的时候,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的执藏分段生死的取受性,还要在悟后进修,除掉思惑,才能出离分段生死苦,才能在舍寿时取证无余涅槃,这时才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心意识”境界,不落在凡夫的第八识的心境界中。
但是这种“离心意识”的境界,也仍然不是究竟解脱,因为这种境界只是二乘涅槃的境界罢了。虽然这时已经能够取证无余涅槃而超过凡夫的第八识心境界,但只是不让分段生死的种子现行而已,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还是存在著,还眠藏在第八识心体中;此时虽改名为异熟识,仍然有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存在著,如果想要成佛的话,除了无始无明的修断以外,还应该继续进断烦恼障中的这些习气种子;到了习气种子除尽时,配合一切种智的修证圆满,才是究竟清净的第八识心体,就改名为无垢识,显现究竟佛地的真如法相,这才是究竟的涅槃,已无烦恼障中的生死习气种子故,非如阿罗汉只断生死烦恼的现行故。这种境界就是究竟的“离心意识、超心意识”的境界。但是这个意思,绝不是杨、蔡、莲等人所误会的“第八识心体是生灭法,应该要离开第八识心体,应该要另外再找一个能生第八识心体的纯无为的如来藏、真如。”所以说他们严重误会佛法了!
大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超心意识”,是说凡夫地的八识心体都有过失,若不远离那些过失,就无法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也是说阿罗汉的八识心体都还有部份过失,所以不能成佛,所以还不是究竟解脱,还得要进修而断除习气种子,究竟清净以后发起无漏有为德,才能成佛,所以不但要离凡夫地的心意识境界,也要离阿罗汉位的心意识境界。若不如是,就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成为二乘法中、或者大乘通教法中的阿罗汉而已。而且阿含部二乘经典中所说的“离心意识”,其中之心意识三名皆指第六意识心体,唯因过去、现在、未来而分别称为心、意、识,所说之心非是大乘法中所说之第八识心体也。所以二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与大乘法中所说的离心意识,二者迥然不同;杨、蔡、莲等人对此完全不知,依语不依义、执言取义之后,以不了义教之阿含经典意旨,而且是误会了阿含经典意旨之邪见加以套用而谤正法 -- 谤阿赖耶识心体是生灭法,成为谤法者。不但对二乘法中的心意识不能如实理解,对大乘法中所说的心意识真义,也一样不能理解,看到经中说“离心意识”,便执言取义,便依文字表面意思,自己猜测、自己解释,依语不依义,便执以为真,又不肯先与善知识讨论, 师心自用而直接否定正法,便敢大胆的用来否定根本上师所传给他们的 世尊正法,真是大胆。
如今《入楞伽经》这一段经文说:【莫见惟心法,莫分别外义,住于真如观,过于心境界。】也证明正觉同修会之正法纯正无杂,这才是大乘法中离心意识的真正境界。也就是说,转依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性的人,才能灭除阿赖耶识执藏生死种子之体性,才能进一步灭除异熟识之异熟果体性,如是之人方名真实超过心境界的人,这才是究竟解脱的佛地境界,因为二乘四果圣者的解脱境界是方便解脱,并不是究竟解脱的境界。若是否定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真如法性,欲别求有作用而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绝不可得,离此第八识以外无别真如可证故,即成心外求法之妄想者,名为佛门内之外道。如是之人必堕于因地第八识心境界中,离此第八识心体所显之真如法性者,别无真如可证故,唯有转堕第八识心体所生诸法中作诸妄想故。
如是,成佛之道既是由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华严中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即可获得本觉之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即是大乘法中之开悟者,即是大乘法中之真见道者;经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能转依此识上所显之真如法性,能安忍不而退失者,即是圣人,当知亲证阿赖耶识时即是开悟见道也,当知除此以外别无真见道也。非唯此理极明,复有经文为证;如《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又如经云:【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赞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赖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赖耶,而成于正觉。】是故证得阿赖耶识心体者方是真正之开悟者,能现观阿赖耶识心体在万法上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转依之,而不自我否定退失者,方是大乘法中之真正见道者;若有人别求识外之真如作为阿赖耶识之本体者,若有人别求能生阿赖耶识之真如或如来藏者,即是心外求法之外道也。
由是缘故,说大乘行者若欲亲证佛地真如,欲求成佛者,皆不可诽谤阿赖耶识心体,不可妄说阿赖耶识为有生之法,亦不可妄说为有灭之法 -- 不可妄说为生灭法 -- 唯灭其阿赖耶性而不灭心体故,唯灭异熟无记性而不灭心体故,唯舍其名而不舍其体故,诸经诸论皆如是说故。如是说者方是 佛说,方是诸 大菩萨所说;若违此说,即是魔说,即名谤法、谤 佛!绝无一位大菩萨肯谤阿赖耶识心体而说为生灭法也!吾人宁可杀人越货无数、放火烧毁众生住屋多栋而下地狱,绝不可如是谤法、谤 佛而下地狱;前者是有间地狱罪故,时劫亦较短故,受苦亦得有间故;后者是无间地狱罪故,时劫极为长久故,复又受苦无间故。有智之人,当慎思之!若人帮助谤法、谤 佛之人,支助谤法、谤 佛之人者,则是共成无间地狱罪,当来舍寿之后,果报难可思量,慎之!慎之!莫作儿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