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二:“楞伽经有三种译本:第一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刘宋朝代时,从天竺来的求那跋陀罗法师所翻译。第二译本为《入楞伽经》,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翻译。第三译为《大乘入楞伽经》,唐时大周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所译。”应注意的是,所谓的“刘宋朝代”,是指南北朝当中的刘氏所建立的宋王朝,为了有别于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故称之为刘宋。
以下的经文,三种译本,差异很大,造成很大的争议。今依明心的证量判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略分为三种识,才是正确的;《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略分为二种,是指七转识分为二种,不及于智相识或真相识。从前后文的对照也可以得到证明:
一、三种译本,均将诸识分为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但《入楞伽经》不叫“真相”,而说是“智相识”。此部分与明心者的证量相符,谓: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体性截然不同,分类为三较为合理。
二、由第 5 、 6 、 7 等三句可以看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说的“现识”,即是《入楞伽经》所说的“了别识”,即是《大乘入楞伽经》所说的“现识”;而“分别事识”则三译本均是相同。有人说:‘萧平实“楞伽经详解”第 159 页解释分别事识为前六识,如今说“楞伽及于诸经之经文中,皆不曾说阿赖耶识是了别识”,意谓了别识不能说是第八识,那应该就是第七识啰!’正应作此说也,“现识”即是第七识故─从三译本互相对照来看,这是唯一的解释。
三、有人主张:若将“现识”(或“了别识”)解为第七识,“分别事识”解为前六识,则依《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应该只有七个识,不是八个;欲以此证明“现识”即是阿赖耶识。这种推论有问题!因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将“现识”(或“了别识”)解为阿赖耶识,“分别事识”解为七转识,以此解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必有九个识。所以会造成这种困难,是因为三种译本差异太大所致,到底要略分为二?还是略分为三?不得不有所抉择。今依明心的证量,认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方为正确,《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所说的略分为二,系指七转识而言。
四、第 4 句是最难的,没有明心,或者悟后没有深入思惟整理的人一定看不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意思是说:“就像明镜上面会显现色像,真识也是一样,会依据外六尘相而在现识可以接触到的地方,现起内六尘相。”这里面已提到真识和现识。其中省略了“真识”二字,以致“现识处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现识”会像明镜一样“持诸色像”。
解释经文,应该贯通全文,不得断章取义。目前主张“现识”是阿赖耶识的人,主要是依据《释摩诃衍论》:“初契经〔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此段解释,过失极重,计算起来必有九个识,明显违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而现在却有人故意置此不论,将《释摩诃衍论》套到《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欲证成《释摩诃衍论》的谬说;彼等既然信受《释摩诃衍论》,即应信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应就此论是否违背本经提出说明,若故意以其它译本规避质疑,企图混淆视听,是不诚实的作法。
注:本文原刊于“角虎论坛”,为投稿《正觉电子报》而删减三页,并改写部分内容。
以下的经文,三种译本,差异很大,造成很大的争议。今依明心的证量判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略分为三种识,才是正确的;《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略分为二种,是指七转识分为二种,不及于智相识或真相识。从前后文的对照也可以得到证明: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入楞伽经》 |
《大乘入楞伽经》 |
|
1 |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大慧!识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转相识,二者业相识,三者智相识。 |
大慧!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
2 |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 |
大慧!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 |
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 |
3 |
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 |
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 |
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
4 |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
大慧!如明镜中见诸色像,大慧!了别识亦如是见种种境像。 |
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
5 |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
大慧!了别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差别相迭共为因。 |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
6 |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
大慧!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 |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 |
7 |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
大慧!分别事识,分别取境界,因无始来戏论熏习。 |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
一、三种译本,均将诸识分为三种相:转相、业相、真相,但《入楞伽经》不叫“真相”,而说是“智相识”。此部分与明心者的证量相符,谓: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体性截然不同,分类为三较为合理。
二、由第 5 、 6 、 7 等三句可以看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说的“现识”,即是《入楞伽经》所说的“了别识”,即是《大乘入楞伽经》所说的“现识”;而“分别事识”则三译本均是相同。有人说:‘萧平实“楞伽经详解”第 159 页解释分别事识为前六识,如今说“楞伽及于诸经之经文中,皆不曾说阿赖耶识是了别识”,意谓了别识不能说是第八识,那应该就是第七识啰!’正应作此说也,“现识”即是第七识故─从三译本互相对照来看,这是唯一的解释。
三、有人主张:若将“现识”(或“了别识”)解为第七识,“分别事识”解为前六识,则依《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应该只有七个识,不是八个;欲以此证明“现识”即是阿赖耶识。这种推论有问题!因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将“现识”(或“了别识”)解为阿赖耶识,“分别事识”解为七转识,以此解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必有九个识。所以会造成这种困难,是因为三种译本差异太大所致,到底要略分为二?还是略分为三?不得不有所抉择。今依明心的证量,认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方为正确,《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所说的略分为二,系指七转识而言。
四、第 4 句是最难的,没有明心,或者悟后没有深入思惟整理的人一定看不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意思是说:“就像明镜上面会显现色像,真识也是一样,会依据外六尘相而在现识可以接触到的地方,现起内六尘相。”这里面已提到真识和现识。其中省略了“真识”二字,以致“现识处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现识”会像明镜一样“持诸色像”。
解释经文,应该贯通全文,不得断章取义。目前主张“现识”是阿赖耶识的人,主要是依据《释摩诃衍论》:“初契经〔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此段解释,过失极重,计算起来必有九个识,明显违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而现在却有人故意置此不论,将《释摩诃衍论》套到《入楞伽经》和《大乘入楞伽经》,欲证成《释摩诃衍论》的谬说;彼等既然信受《释摩诃衍论》,即应信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应就此论是否违背本经提出说明,若故意以其它译本规避质疑,企图混淆视听,是不诚实的作法。
注:本文原刊于“角虎论坛”,为投稿《正觉电子报》而删减三页,并改写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