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题:“空性中道真实义”,是以 萧平实导师著作《维摩诘经讲记》为蓝本,内容举示《维摩诘经》的内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萨们不可思议解脱的修行法门,不是二乘圣人所能想象思量的解脱境界。
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大士,藉由示现有病的因缘,与 佛陀、文殊菩萨,以及佛陀十大弟子,开演一场大乘微妙法戏!接著,佛陀指派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去探望 维摩诘大士的病。罗睺罗是 释迦世尊出家前,当太子时所生的独子。他一听到 世尊的指派,如同前几位尊者们一般,他赶紧婉辞并向 世尊解释,他也不堪任去看望 维摩诘大士的任务。因为之前,当他向毘耶离城的许多长者子们,回复解说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时,维摩诘大士就来说:【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维摩诘所说经》卷1)维摩诘大士是指:若要谈出家的功德,应该是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才可以称作出家;同时,在有为法中的运作,才可以说有利益、有功德,可是出家这个法是无为法,无为法里面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可说啊!
各位菩萨!我们略加说明有关出家的定义以及有无功德的界定。先说出家,基本上出家有两种:一种是“身”出家,一种是“心”出家。所谓的身出家,是剃除须发、著袈裟,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于寺庙、道场之中;让大众一见,就知道这是显现离开世俗的出家者,也是大众所熟知的出家人的模样。而心出家是指修行人修清净心,远离世俗五欲的贪染境界,可是他的外表,并没有显示剃除头发、著袈裟或者持钵。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世尊也有开示:如果有人虽然身出家,现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却仍然贪著欲染的境界而不能放舍,像这样子的人,不能够称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净信男或者是净信女,虽然身住在俗家之中,但是只要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持续修行,以大慈悲心来饶益一切众生,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是真出家。所以,我们依 世尊的定义,出家与否并不是指表相上,是否有剃除须发、著染衣的身出家为标准;而是要看当事人的发心,能够依著 佛陀的圣教,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萨行,难行能行,愿以大慈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并且修学三乘菩提成就佛道,作为真出家的标准。
维摩诘大士是大菩萨,他所定义的真正出家的功德和利益,应该从两个面向来说:包含解脱道亲证的真实面,以及大乘佛菩提亲证的实相面,来说出家的利益和功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功德。所以“出家”,在大乘法中说的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讲“心出家”,是“依证量而说心出家”,而不是在说这个色身显现剃发著染衣出世俗之家,这是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所在。
这里提到大乘依证量而说心出家,大乘法中的僧宝名为胜义菩萨僧,比方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初地以上的圣者善知识,大都是显现在家相的胜义菩萨僧。那如何是“胜义”呢?我们看《摄大乘论释》的解释为:“言胜义者,即是胜智所证义故。”(《摄大乘论释》卷5)意思是说,称之为“胜义”,是指大乘菩萨依于殊胜的智慧,所亲自证得的佛法真实义,就是证得实相心如来藏的智慧。
当大乘菩萨证得佛菩提,转依如来藏以后,不依世俗谛、不依五阴来说,而是依如来藏来讲;然而如来藏没有三界有的体性啊,祂无形无相,所以如来藏不能剃发,也不能穿染色衣,如来藏也不受戒,所以如来藏不能出家!然而,如来藏原本就是在三界外,当然这才是真的出家;所以世间相的出家,是五阴出家,如来藏从来不出家;如来藏既不出家,祂有什么出家的利益可说呢?当然没有!要能证得这样的出家,才是大乘法中的真出家,才是出家的大功德、大利益。所以说,不出家才是真出家,这才是大乘法所说的真出家,实相本来如此。而世间相的出家是五阴出家,一定要有五阴身来剃发、著染衣,出家要去受声闻戒,依于有生灭性的五阴出家受戒,所以出家戒只有一生,尽形寿而受的,舍报时戒体就灭了。
我们再来说功德的定义:自受用名功,他受用名德。这个自受用就是说,解脱道上有所亲证、佛菩提道上有所亲证而有证量、证德,自己得到智慧功用,因为这个功,就导致别人接触我们的时候,能跟著我们得到法上的利益,使他人也有受用,这就是他受用,就称之为德。但不管是自受用或者他受用,这个功与德,对我们自身来讲仍然是由五阴得;对于与我们接触的别人来讲,他们也是由五阴得。这是从法的智慧利益来说,在此世的五阴坏了以后,所证法也跟著不在了,所以也无利可得,这就是 维摩诘大士所说“无利也无功德”。
换另一个角度,如果从世间法的利益来说,不管人家怎么恭敬供养,名气道场怎么大,还是由他这一世的五阴而得;可是五阴不能久住,会衰老败坏,往生以后地位就全部灭失了,所以从世俗法上看,也是无利益可说。像这样子,出家得到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两个菩提道的证量以后,结果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功、也没有德;没有功德的实证者,才叫作真出家。这也是维摩诘大士说“无利益、也无功德”的意涵!
因此说,从有为法上面来看,才可以说出家有利益、有功德,是在世间法上,有众人的恭敬供养以及事事如意,没有人敢轻易地辱骂等;这都属于有为法的色身和觉知心所有的,从世俗上著眼,而说这样的出家有利益,也才能够说有功德。若是从如来藏来说,如来藏从来都无所受,谁能够恭敬到我们的如来藏?又有谁能供养到我们的如来藏?都不可能。所以如来藏是住在无为法中,同时配合著五阴的有为法来运作,可是祂本身始终都是无为性的。只有无为性、出离于三界之外的,才能叫作出家法;依大乘所说真实的出家是无为法,色身上的出家仍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法。所以界定出家,是出三界家,是如来藏的出三界家,是无为法;但是这种无为法中,没有世俗利益与功德可说,这样子的亲证、亲见了,才能称作是真出家。
如果身出家了,总是住在觉知心境界中,那就是有为法,那不是真出家,那是披著僧衣的俗人,是 佛陀已经告诫过的。让我们看论典中的教示:
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大智度论》卷1)《大智度论》
中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能信受因果、信受三宝,而能如说修行、依著法要,就能实证出家的沙门果德;最起码要有断我见的功德,才不辜负进入佛门的初衷,也不枉费发愿持戒、剃发著袈裟的大愿,因为确实获得解脱道的实证功德。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愿意进入佛门修道,却因为信根、信力不具足,也就无法发起修行的力道,没法子精进增上,自然不能进入佛藏的智慧之海。如同一棵干枯的树,根本无法开花结出果实,来利益大众;由于没有解脱道的亲证功德,自然没有沙门果,纵然示现出家的模样,剃发著染衣,也阅读很多经书,熟悉于论典的表面文字,也能够应对如流,然而在佛法的真实义理中,却不能引发智慧,空无所得没有受用,枉费五阴身显现出家的模样!
然而佛法深妙真实的智慧,都源自于大乘般若的实证而启发,让我们引用 佛陀在《楞伽经》中的教示:“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经中的意思是说,第八识的真实境界是 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证悟的境界;在这个实相境界中,远离能分别与所分别,也就是远离能觉知,也远离所觉知的任何境界,这就是 如来世尊为诸菩萨们所演述、所教导的自内证得殊胜智慧的境界。这个殊胜自内证得的智慧境界,就是指觉知心证得藏识的般若智慧;十方诸佛都是亲自证得此根本无分别智之后,再依于此智而次第进修后得智,最后圆满究竟无上的佛道智慧。所以佛教的法要,是由究竟无上的智慧向下铺陈、所建立的三转教导,是为了让佛弟子们能够逐次实修、实证而上的需要,并不是由下向上的思想发展。换言之,由于大小乘佛法深浅广狭的不同,而有内容传播的先后差异,却绝非是由一派思想发展成另一派思想,而有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
然而佛法修行,却是得经由觉知心的有为法,在世俗中的六尘境界、相对法中,亲证实相;用意识心证得另一个无为法,也就是实相心所获得的智慧,如此才能让觉知心生起解脱的功德。若没有真善知识的引导开示,而仅仅依于经典文字表面的臆想猜测,许多修行人都误以为觉知心为如来藏,或者以觉知心之能反观、反照自己者为如来藏,或者以入定心不动、住心于一定境时之觉知心为如来藏——这些都是意识心的功能,归属于识蕴。这些意识心的不同境界,佛陀在第三转中唯识一切种智,已经分别给予基础的名相,说为意识的见分;能反观自己的心,是意识心的证自证分;觉知定心不动,是意识心的自证分;这些都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如来藏的体性,也不能将之修练,改变成如来藏,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心体。
大众之所以会如此误解,都源于众生自出生以来,一向都在世俗法中熏习求生技能,未曾闻熏出世间法;何况是大乘的世间、出世间法呢?更是难得难闻。凡有所闻,多会以二乘无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理,以为就是佛法的全貌;所以,学人想要证解大乘佛法极为困难。再加上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实相境界甚深难解,完全不在世间万法所能想象之中!
接著,维摩诘大士又提出真出家的定义,他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维摩诘所说经》卷1)意思是说,所谓的出家,是没有分别相对的概念,分为那个、或是这个,是没有彼、也没有此、也没有中间,是离开六十二种外道的见解,并且是住于涅槃中,这才叫作出家。因为觉知心一现起,永远都离不开三界中的相对法,觉知心是要领纳六尘万法,一定会听、一定会看;不离六尘境界,那就有觉知心的我,以及所面对的境界,所以一定有彼此,有彼此就一定有中间出现。但是真出家时,大乘法所说的如来藏的境界,永远都没有彼也没有此,更没有中间,这才是真出家。
所以,因为 佛陀所传的大乘佛法确实太过深奥,让一般大众没有经过真善知识的教导,绝对无法证入实相。经由 佛陀阐释正知见,广破意识心的无常性跟缘起性,让常见外道修行人了知意识虚妄,令之舍离,才是涅槃。外道一听此说而能立时证得阿罗汉。
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分享涅槃之说。
敬祝各位菩萨: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所要演述的主题:“空性中道真实义”,是以 萧平实导师著作《维摩诘经讲记》为蓝本,内容举示《维摩诘经》的内涵,是在演述大乘菩萨们不可思议解脱的修行法门,不是二乘圣人所能想象思量的解脱境界。
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大士,藉由示现有病的因缘,与 佛陀、文殊菩萨,以及佛陀十大弟子,开演一场大乘微妙法戏!接著,佛陀指派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去探望 维摩诘大士的病。罗睺罗是 释迦世尊出家前,当太子时所生的独子。他一听到 世尊的指派,如同前几位尊者们一般,他赶紧婉辞并向 世尊解释,他也不堪任去看望 维摩诘大士的任务。因为之前,当他向毘耶离城的许多长者子们,回复解说出家的功德和利益时,维摩诘大士就来说:【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维摩诘所说经》卷1)维摩诘大士是指:若要谈出家的功德,应该是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才可以称作出家;同时,在有为法中的运作,才可以说有利益、有功德,可是出家这个法是无为法,无为法里面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可说啊!
各位菩萨!我们略加说明有关出家的定义以及有无功德的界定。先说出家,基本上出家有两种:一种是“身”出家,一种是“心”出家。所谓的身出家,是剃除须发、著袈裟,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于寺庙、道场之中;让大众一见,就知道这是显现离开世俗的出家者,也是大众所熟知的出家人的模样。而心出家是指修行人修清净心,远离世俗五欲的贪染境界,可是他的外表,并没有显示剃除头发、著袈裟或者持钵。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世尊也有开示:如果有人虽然身出家,现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却仍然贪著欲染的境界而不能放舍,像这样子的人,不能够称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净信男或者是净信女,虽然身住在俗家之中,但是只要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持续修行,以大慈悲心来饶益一切众生,像这样就可以称为是真出家。所以,我们依 世尊的定义,出家与否并不是指表相上,是否有剃除须发、著染衣的身出家为标准;而是要看当事人的发心,能够依著 佛陀的圣教,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萨行,难行能行,愿以大慈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并且修学三乘菩提成就佛道,作为真出家的标准。
维摩诘大士是大菩萨,他所定义的真正出家的功德和利益,应该从两个面向来说:包含解脱道亲证的真实面,以及大乘佛菩提亲证的实相面,来说出家的利益和功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功德。所以“出家”,在大乘法中说的是出三界火宅之家,是讲“心出家”,是“依证量而说心出家”,而不是在说这个色身显现剃发著染衣出世俗之家,这是大乘佛菩提道的精神所在。
这里提到大乘依证量而说心出家,大乘法中的僧宝名为胜义菩萨僧,比方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初地以上的圣者善知识,大都是显现在家相的胜义菩萨僧。那如何是“胜义”呢?我们看《摄大乘论释》的解释为:“言胜义者,即是胜智所证义故。”(《摄大乘论释》卷5)意思是说,称之为“胜义”,是指大乘菩萨依于殊胜的智慧,所亲自证得的佛法真实义,就是证得实相心如来藏的智慧。
当大乘菩萨证得佛菩提,转依如来藏以后,不依世俗谛、不依五阴来说,而是依如来藏来讲;然而如来藏没有三界有的体性啊,祂无形无相,所以如来藏不能剃发,也不能穿染色衣,如来藏也不受戒,所以如来藏不能出家!然而,如来藏原本就是在三界外,当然这才是真的出家;所以世间相的出家,是五阴出家,如来藏从来不出家;如来藏既不出家,祂有什么出家的利益可说呢?当然没有!要能证得这样的出家,才是大乘法中的真出家,才是出家的大功德、大利益。所以说,不出家才是真出家,这才是大乘法所说的真出家,实相本来如此。而世间相的出家是五阴出家,一定要有五阴身来剃发、著染衣,出家要去受声闻戒,依于有生灭性的五阴出家受戒,所以出家戒只有一生,尽形寿而受的,舍报时戒体就灭了。
我们再来说功德的定义:自受用名功,他受用名德。这个自受用就是说,解脱道上有所亲证、佛菩提道上有所亲证而有证量、证德,自己得到智慧功用,因为这个功,就导致别人接触我们的时候,能跟著我们得到法上的利益,使他人也有受用,这就是他受用,就称之为德。但不管是自受用或者他受用,这个功与德,对我们自身来讲仍然是由五阴得;对于与我们接触的别人来讲,他们也是由五阴得。这是从法的智慧利益来说,在此世的五阴坏了以后,所证法也跟著不在了,所以也无利可得,这就是 维摩诘大士所说“无利也无功德”。
换另一个角度,如果从世间法的利益来说,不管人家怎么恭敬供养,名气道场怎么大,还是由他这一世的五阴而得;可是五阴不能久住,会衰老败坏,往生以后地位就全部灭失了,所以从世俗法上看,也是无利益可说。像这样子,出家得到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两个菩提道的证量以后,结果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功、也没有德;没有功德的实证者,才叫作真出家。这也是维摩诘大士说“无利益、也无功德”的意涵!
因此说,从有为法上面来看,才可以说出家有利益、有功德,是在世间法上,有众人的恭敬供养以及事事如意,没有人敢轻易地辱骂等;这都属于有为法的色身和觉知心所有的,从世俗上著眼,而说这样的出家有利益,也才能够说有功德。若是从如来藏来说,如来藏从来都无所受,谁能够恭敬到我们的如来藏?又有谁能供养到我们的如来藏?都不可能。所以如来藏是住在无为法中,同时配合著五阴的有为法来运作,可是祂本身始终都是无为性的。只有无为性、出离于三界之外的,才能叫作出家法;依大乘所说真实的出家是无为法,色身上的出家仍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法。所以界定出家,是出三界家,是如来藏的出三界家,是无为法;但是这种无为法中,没有世俗利益与功德可说,这样子的亲证、亲见了,才能称作是真出家。
如果身出家了,总是住在觉知心境界中,那就是有为法,那不是真出家,那是披著僧衣的俗人,是 佛陀已经告诫过的。让我们看论典中的教示:
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袈裟;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大智度论》卷1)《大智度论》
中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能信受因果、信受三宝,而能如说修行、依著法要,就能实证出家的沙门果德;最起码要有断我见的功德,才不辜负进入佛门的初衷,也不枉费发愿持戒、剃发著袈裟的大愿,因为确实获得解脱道的实证功德。反过来说,如果有人愿意进入佛门修道,却因为信根、信力不具足,也就无法发起修行的力道,没法子精进增上,自然不能进入佛藏的智慧之海。如同一棵干枯的树,根本无法开花结出果实,来利益大众;由于没有解脱道的亲证功德,自然没有沙门果,纵然示现出家的模样,剃发著染衣,也阅读很多经书,熟悉于论典的表面文字,也能够应对如流,然而在佛法的真实义理中,却不能引发智慧,空无所得没有受用,枉费五阴身显现出家的模样!
然而佛法深妙真实的智慧,都源自于大乘般若的实证而启发,让我们引用 佛陀在《楞伽经》中的教示:“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经中的意思是说,第八识的真实境界是 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证悟的境界;在这个实相境界中,远离能分别与所分别,也就是远离能觉知,也远离所觉知的任何境界,这就是 如来世尊为诸菩萨们所演述、所教导的自内证得殊胜智慧的境界。这个殊胜自内证得的智慧境界,就是指觉知心证得藏识的般若智慧;十方诸佛都是亲自证得此根本无分别智之后,再依于此智而次第进修后得智,最后圆满究竟无上的佛道智慧。所以佛教的法要,是由究竟无上的智慧向下铺陈、所建立的三转教导,是为了让佛弟子们能够逐次实修、实证而上的需要,并不是由下向上的思想发展。换言之,由于大小乘佛法深浅广狭的不同,而有内容传播的先后差异,却绝非是由一派思想发展成另一派思想,而有佛教思想发展的历史。
然而佛法修行,却是得经由觉知心的有为法,在世俗中的六尘境界、相对法中,亲证实相;用意识心证得另一个无为法,也就是实相心所获得的智慧,如此才能让觉知心生起解脱的功德。若没有真善知识的引导开示,而仅仅依于经典文字表面的臆想猜测,许多修行人都误以为觉知心为如来藏,或者以觉知心之能反观、反照自己者为如来藏,或者以入定心不动、住心于一定境时之觉知心为如来藏——这些都是意识心的功能,归属于识蕴。这些意识心的不同境界,佛陀在第三转中唯识一切种智,已经分别给予基础的名相,说为意识的见分;能反观自己的心,是意识心的证自证分;觉知定心不动,是意识心的自证分;这些都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不是如来藏的体性,也不能将之修练,改变成如来藏,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心体。
大众之所以会如此误解,都源于众生自出生以来,一向都在世俗法中熏习求生技能,未曾闻熏出世间法;何况是大乘的世间、出世间法呢?更是难得难闻。凡有所闻,多会以二乘无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理,以为就是佛法的全貌;所以,学人想要证解大乘佛法极为困难。再加上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实相境界甚深难解,完全不在世间万法所能想象之中!
接著,维摩诘大士又提出真出家的定义,他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维摩诘所说经》卷1)意思是说,所谓的出家,是没有分别相对的概念,分为那个、或是这个,是没有彼、也没有此、也没有中间,是离开六十二种外道的见解,并且是住于涅槃中,这才叫作出家。因为觉知心一现起,永远都离不开三界中的相对法,觉知心是要领纳六尘万法,一定会听、一定会看;不离六尘境界,那就有觉知心的我,以及所面对的境界,所以一定有彼此,有彼此就一定有中间出现。但是真出家时,大乘法所说的如来藏的境界,永远都没有彼也没有此,更没有中间,这才是真出家。
所以,因为 佛陀所传的大乘佛法确实太过深奥,让一般大众没有经过真善知识的教导,绝对无法证入实相。经由 佛陀阐释正知见,广破意识心的无常性跟缘起性,让常见外道修行人了知意识虚妄,令之舍离,才是涅槃。外道一听此说而能立时证得阿罗汉。
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分享涅槃之说。
敬祝各位菩萨: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