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祺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单元。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明 维摩诘菩萨对善德菩萨作大布施时的开示。
维摩诘菩萨说:“于六和敬起质直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六和敬是:身和同礼、口和同赞、意和同信、戒和同持、见和同说、利和同享。这六和敬是菩萨与众生共同修学的时候,应该有的六种和同爱敬的态度。第一个身和同礼,是说我们在佛门当中、共修团体当中安住,必须要礼敬三宝,不可以我喜欢哪一位天神,另外请来礼拜,跟别人不同;就只有三宝可以接受我们的礼拜,这就是身和同礼。第二个口和同赞,是说在佛教道场当中修行佛法,可是却在赞叹外道天神,和别人所赞叹的不一样,这就会起纷争;就像是有出家师父称赞三教平等、九教平等等等,这就不是口和同赞。第三个意和同信,是说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应该是相同的,信受奉行的也是相同的,不能说身在佛门,结果信的是外道。信受的对象不一样,也会起纷争。第四个戒和同持,是说在戒律上大家没有异议,一体信受奉行。如果大家都持戒了,就有一个人不持戒,一天到晚所做的事跟持戒的精神都违背,这样就无法共住了。第五个见和同说,是说在一个共修道场当中,大家的见解是互相融合的,见解是一样的,所说的法也是一样的;如果见解不一样,所说出来的法就跟大家不一样。就像大家信受的诸法实相是如来藏,而有人信受的是意识常住不灭,这样就无法共住修行。最后一个利和同享,是说一个佛教共住道场,如果有供养的时候,应该归到常住所有,由常住大众共同使用,不能用到私人身上。
这六和敬是以六种和合的态度来共住,大家互相尊重。六和敬必须在一个前提下来实现,也就是说起质直心。我们的心地的本质应该是直爽的,不应该以个人的利益来盘算受持六和敬;我们要以调柔的、直爽的心性,来受持六和敬。要这样子来教导众生,应该起质直心来奉行六和敬的法,这就是法施之会。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正行善法起于净命。”(《维摩诘所说经》卷1)我们在正法上面应该以善心所来奉行,不应该以恶心所相应;我们的心地应该直爽不弯曲,对于良善清净的种种法,要从正面来看待,不要扭曲,就这样子来奉行各种良善清净的法,这样子才能够生起清净的法身慧命;要这样子来维持我们在人间这个生命的清净本质,我们要用正当的职业来谋取生活及修行上所需要的钱财资粮,这就是净命,不是秽命。要以这个道理来教导众生信受奉行,这才是法布施的聚会。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心净欢喜起近贤圣。”(《维摩诘所说经》卷1)当我们的心清净了,当生起了欢喜心,才能够生起亲近贤圣的心情。如果心不清净,心中也没有欢喜心,那就无法生起乐于亲近贤圣的心情。所谓贤圣,贤位菩萨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圣位菩萨是指初地以后的菩萨。清净心呢?就是对于正法没有怀疑地信受,也就是多分或少分远离烦恼的心。如果众生的心不清净,就会以不清净的心来测度菩萨们,那就无法对三贤、十圣的贤圣们生起欢喜心;清净心是生起欢喜心的基础,自己的心清净了,才会知道贤圣们的心是如何清净。同修会的禅净班学员修学无相念佛能够安住,当功夫渐渐上手,心能够安住在清净的忆佛念上面,当心少分开始清净了,因为对这少分的清净心生起了欢喜,会对更多的清净心的境界生起向往,因此对贤圣菩萨们就会想亲近学习。这样就能够继续修学看话头、参话头、断我见、破参明心,甚至是别相智、道种智等等智慧。但是众生们往往因为自己想些不如法的事情,就会认为菩萨们跟自己一样的不清净,譬如在佛世的时候,曾经遇到饥荒,富楼那尊者也托不到食物,可是他没有饥饿相,就有比丘认为他把比较好的地方分给自己托钵去。富楼那尊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好抠自己的喉咙,吐出他自己的饮食,原来他吃了牛粪,他用牛粪来骗骗肚子。心不清净的人也是一样,会毁谤清净的修行人,因此说:“众生看佛,佛是众生;佛看众生,众生是佛。”清净心是生起欢喜心的基础,有欢喜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乐于亲近贤圣。若是能够把这个道理教导给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不憎恶人起调伏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我们对于恶劣的人,有能力的时候要教导他们,不要对他们生起厌恶的心;再怎么恶劣的人,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机会回归正法,能够改恶修善;我们要把去恶修善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他们,但是心中不要生起憎恶之心。就像 胜鬘夫人在 如来前受记时,所发的十大受中的: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我们对于恶劣的人,在有能力的时候,要折伏摄受他们;这样子折伏摄受恶人,可以令正法久住。当正法久住的时候,天人会充满,恶道就会减少,诸天以及人间都可以将如来的正法轮,随时随地加以运转,这样子 佛的佛法慧命,就可以不断地利乐人天。我们能够这样子作,让我们自己的心调柔而且降伏,我们不但自己这么作,也把这个道理告诉众生,这才是真实的法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出家法起于深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出家是指身出家;出家有身出家,有心出家。许多人认为“剃头著染衣,离开世俗的家住到寺庙里面去,叫作出家”,这是二乘人的观念;在大乘法当中,是看心有没有出家。如果一天到晚想的是世间的享乐,把自己执著得很紧,时时要把握自己、要活在当下,不肯死掉自己,那么我见根本不能断除,这不是出家;因为真正的出家,是出离三界的家,能够出离三界家的系缚,才是真正的出家。在末法的时代,大多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的人。虽然身出家了,可是一直地执著著离念灵知的意识心,以为是真实心,所说的法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可是却以一念不生作为佛法的修证,这样子我见断不了,这种人嘴巴说出家,心里面其实是不乐出家的。他们想要的是在三界中的意识,他们根本不想出离这个三界,这个离念灵知心是永远在三界当中,出不了三界的,所以说这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而下之的,譬如在道场的宏伟,在饮食、在僧服上面用心,这些都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真正的佛法是以出家法作为依归的,什么是出家法?在解脱道当中断我见、断我执;在大乘法当中,有断我见、断我执以外,还要实证佛菩提道的智慧,这实相心才是真正能够出三界的真实心;要这样子修证,这才是出家法。这种的出家法,才能够生起求法的殷重心,能够证悟般若实相如来藏,而且能够确实转依如来藏,智慧才能够生起的;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真实心来跟经典比对,就能够在确实验证的情形下,自然而然对佛法生起了深切的信心。
当把我见彻底断除干净的时候,我执思惑不必急著断除;一心想要断尽思惑而出离三界,是不能生起深心的,只是个自了汉。他只会顾著自己,只随缘度众,他死了以后就入涅槃,不会再来三界当中行菩萨道了;这种自了汉,许多的禅师都想剁了他们的脚后跟。如黄蘖禅师曾经与一位奇异的僧人同行,这位僧人是一位阿罗汉,刚好遇到江水大涨,久久过不了江,这位僧人就将斗笠当舟,站上去漂浮离开了。黄蘖禅师指著那位阿罗汉骂道:“你这个自了汉!如果我早知道,就把你脚后跟给剁了。”这阿罗汉被骂了以后,还心甘情愿地赞叹黄蘖禅师说:“您真是位猛利的菩萨!这不是我所能够作得到的。”菩萨转依实相心,要转依真实出家的如来藏,才能够生起殷重的深心,这样子就会愿意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流浪生死;就这样子来不断地利乐众生,来成就佛土。如果没有这种实相心的真实出家的法,是无法生起深心的,舍报之前就会断尽对三界的一切贪爱,舍报之后就不再来三界当中了;在大乘佛法当中,才能够以出家法起于深心。能够这样子奉行,并且教导众生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如说行起于多闻。”(《维摩诘所说经》卷1)如说而行,能够发起多闻的功德,很多人不大相信这件事情。可是如果悟后出来弘扬正法,就依照著 如来所说的三乘经典如说而行,就这样子来弘法,就会发现说真的会发起多闻的功德。因为在弘法的过程,依照著 如来所说的圣教去作,不可能说一套而作的是另一套;就这样子弘法一阵子以后呢,以前不懂的地方,就会发现说现在真的懂了。当我们阅读经典中的圣教的时候,会发起多闻的功德,这就是弘法时常常会产生的,因为弘法者如说而行,诸佛菩萨当然会暗中加持,那么许多原来不懂的深妙法,当需要去讲解它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读就懂了,似乎是很奇怪的事情。而修行到最后,会越来越发现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到最后都不敢再说、不敢起念:自己有多厉害。世间有一句话“教学相长”,弘法的人能够如说而行,在弘法的过程当中,得到利益最多的是自己;因为如说而行以后,生起了多闻的功德。在《瑜伽师地论》卷19中,圣教开示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多闻能够知道佛法的义理,能够让我们远离过恶,能够让我们舍离无有真实内涵的邪说,能够让我们证得涅槃。当我们愿意如说而行的时候,就依照著 如来所说,为众生去作,不为自己谋什么利益,就这么单纯地住持正法,为有缘人去作的时候,多闻的功德就会出现。能够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实行,而且为众生说明,这就是法的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无诤法起空闲处。”(《维摩诘所说经》卷1)空闲处不是指一定的处所,而是指自己的心中。如果心中没有罣碍,就是空闲处;如果心中有罣碍,即使住在深山之中,还不是空闲。为什么心中会有罣碍呢?为什么会放不下,跟别人老是有诤论呢?老是有人我是非呢?有人我是非,心里面就会有一堆的辩论酬对,那么到哪里都不会有空闲处。如果跟别人都完全没有诤论,即使住在闹市里面,无妨门前车流滚滚,可是心中无事,这就是空闲处。当写作文章、作法义辨正的时候,正在写的时候,可以文思泉涌;可是一旦离开书桌,什么都放下、都不会去想了,什么事儿都没有。这个时候吃饭、散步、种菜,什么事都不会去想,这就是菩萨的空闲处。菩萨与人无诤,菩萨在作法义辨正的时候,是为了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争强斗胜,当然不是为了诤论,因此菩萨内心安乐。如果能够以这种无诤法存在于心中,不管我们作什么,不管多么的忙,其实都是安住在空闲处。要把这个道理告诉众生,这就是真正的法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维摩诘所说经》卷1)前面 维摩诘菩萨跟舍利弗说:“不于三界中现身意,才叫作宴坐。”也就是说,不是打坐时心安住在一念不生或是单一境界时,才叫作宴坐,而是转依如来藏的绝对寂静,而不是以一般人所认定的意识心作为实相,在这个时候,就没有在三界当中现起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只是梦幻中的事情。因为凡是身口意的行为,都是属于五阴所有,可是如来藏从不曾在三界当中现身意,要这样子转依,这才是绝对寂静的宴坐。这种智慧,是佛菩提的智慧。在二乘菩提当中,如果说不在三界中现身意,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可是菩萨不然,菩萨无妨五阴照样在三界当中现起身口意行,可是另外有个实相,在三界当中却是不现身口意行,这就是佛菩提的智慧。
在一切的修证的法当中,只有佛菩提的智慧法门当中,才能够生起真实的宴坐之法。换句话说,佛菩提的真实意旨,是要在有为法当中生起无为法;在有为法当中要生起无为法,那么要先在有为法当中亲证无为法。在有为法当中实证无为法以后,就可以不断地在有为法当中生起无为法;这样子不断地生起无为法之后,才可能生起于深心,起于大乘宴坐之法;到最后究竟佛地的时候,才能具足世间、出世间法,这样子才算是福德智慧具足。所以说,只有趣向佛慧才能起于宴坐之法,这就是佛菩提道的行门。能够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行,可以在三界当中不离有为法而显现无为法,并且不离有为法而教导众生亲证无为法。要把这个道理教导给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法布施的聚会。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单元。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明 维摩诘菩萨对善德菩萨作大布施时的开示。
维摩诘菩萨说:“于六和敬起质直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六和敬是:身和同礼、口和同赞、意和同信、戒和同持、见和同说、利和同享。这六和敬是菩萨与众生共同修学的时候,应该有的六种和同爱敬的态度。第一个身和同礼,是说我们在佛门当中、共修团体当中安住,必须要礼敬三宝,不可以我喜欢哪一位天神,另外请来礼拜,跟别人不同;就只有三宝可以接受我们的礼拜,这就是身和同礼。第二个口和同赞,是说在佛教道场当中修行佛法,可是却在赞叹外道天神,和别人所赞叹的不一样,这就会起纷争;就像是有出家师父称赞三教平等、九教平等等等,这就不是口和同赞。第三个意和同信,是说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应该是相同的,信受奉行的也是相同的,不能说身在佛门,结果信的是外道。信受的对象不一样,也会起纷争。第四个戒和同持,是说在戒律上大家没有异议,一体信受奉行。如果大家都持戒了,就有一个人不持戒,一天到晚所做的事跟持戒的精神都违背,这样就无法共住了。第五个见和同说,是说在一个共修道场当中,大家的见解是互相融合的,见解是一样的,所说的法也是一样的;如果见解不一样,所说出来的法就跟大家不一样。就像大家信受的诸法实相是如来藏,而有人信受的是意识常住不灭,这样就无法共住修行。最后一个利和同享,是说一个佛教共住道场,如果有供养的时候,应该归到常住所有,由常住大众共同使用,不能用到私人身上。
这六和敬是以六种和合的态度来共住,大家互相尊重。六和敬必须在一个前提下来实现,也就是说起质直心。我们的心地的本质应该是直爽的,不应该以个人的利益来盘算受持六和敬;我们要以调柔的、直爽的心性,来受持六和敬。要这样子来教导众生,应该起质直心来奉行六和敬的法,这就是法施之会。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正行善法起于净命。”(《维摩诘所说经》卷1)我们在正法上面应该以善心所来奉行,不应该以恶心所相应;我们的心地应该直爽不弯曲,对于良善清净的种种法,要从正面来看待,不要扭曲,就这样子来奉行各种良善清净的法,这样子才能够生起清净的法身慧命;要这样子来维持我们在人间这个生命的清净本质,我们要用正当的职业来谋取生活及修行上所需要的钱财资粮,这就是净命,不是秽命。要以这个道理来教导众生信受奉行,这才是法布施的聚会。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心净欢喜起近贤圣。”(《维摩诘所说经》卷1)当我们的心清净了,当生起了欢喜心,才能够生起亲近贤圣的心情。如果心不清净,心中也没有欢喜心,那就无法生起乐于亲近贤圣的心情。所谓贤圣,贤位菩萨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圣位菩萨是指初地以后的菩萨。清净心呢?就是对于正法没有怀疑地信受,也就是多分或少分远离烦恼的心。如果众生的心不清净,就会以不清净的心来测度菩萨们,那就无法对三贤、十圣的贤圣们生起欢喜心;清净心是生起欢喜心的基础,自己的心清净了,才会知道贤圣们的心是如何清净。同修会的禅净班学员修学无相念佛能够安住,当功夫渐渐上手,心能够安住在清净的忆佛念上面,当心少分开始清净了,因为对这少分的清净心生起了欢喜,会对更多的清净心的境界生起向往,因此对贤圣菩萨们就会想亲近学习。这样就能够继续修学看话头、参话头、断我见、破参明心,甚至是别相智、道种智等等智慧。但是众生们往往因为自己想些不如法的事情,就会认为菩萨们跟自己一样的不清净,譬如在佛世的时候,曾经遇到饥荒,富楼那尊者也托不到食物,可是他没有饥饿相,就有比丘认为他把比较好的地方分给自己托钵去。富楼那尊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好抠自己的喉咙,吐出他自己的饮食,原来他吃了牛粪,他用牛粪来骗骗肚子。心不清净的人也是一样,会毁谤清净的修行人,因此说:“众生看佛,佛是众生;佛看众生,众生是佛。”清净心是生起欢喜心的基础,有欢喜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乐于亲近贤圣。若是能够把这个道理教导给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不憎恶人起调伏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我们对于恶劣的人,有能力的时候要教导他们,不要对他们生起厌恶的心;再怎么恶劣的人,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机会回归正法,能够改恶修善;我们要把去恶修善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他们,但是心中不要生起憎恶之心。就像 胜鬘夫人在 如来前受记时,所发的十大受中的: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我们对于恶劣的人,在有能力的时候,要折伏摄受他们;这样子折伏摄受恶人,可以令正法久住。当正法久住的时候,天人会充满,恶道就会减少,诸天以及人间都可以将如来的正法轮,随时随地加以运转,这样子 佛的佛法慧命,就可以不断地利乐人天。我们能够这样子作,让我们自己的心调柔而且降伏,我们不但自己这么作,也把这个道理告诉众生,这才是真实的法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出家法起于深心。”(《维摩诘所说经》卷1)出家是指身出家;出家有身出家,有心出家。许多人认为“剃头著染衣,离开世俗的家住到寺庙里面去,叫作出家”,这是二乘人的观念;在大乘法当中,是看心有没有出家。如果一天到晚想的是世间的享乐,把自己执著得很紧,时时要把握自己、要活在当下,不肯死掉自己,那么我见根本不能断除,这不是出家;因为真正的出家,是出离三界的家,能够出离三界家的系缚,才是真正的出家。在末法的时代,大多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的人。虽然身出家了,可是一直地执著著离念灵知的意识心,以为是真实心,所说的法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可是却以一念不生作为佛法的修证,这样子我见断不了,这种人嘴巴说出家,心里面其实是不乐出家的。他们想要的是在三界中的意识,他们根本不想出离这个三界,这个离念灵知心是永远在三界当中,出不了三界的,所以说这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而下之的,譬如在道场的宏伟,在饮食、在僧服上面用心,这些都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真正的佛法是以出家法作为依归的,什么是出家法?在解脱道当中断我见、断我执;在大乘法当中,有断我见、断我执以外,还要实证佛菩提道的智慧,这实相心才是真正能够出三界的真实心;要这样子修证,这才是出家法。这种的出家法,才能够生起求法的殷重心,能够证悟般若实相如来藏,而且能够确实转依如来藏,智慧才能够生起的;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真实心来跟经典比对,就能够在确实验证的情形下,自然而然对佛法生起了深切的信心。
当把我见彻底断除干净的时候,我执思惑不必急著断除;一心想要断尽思惑而出离三界,是不能生起深心的,只是个自了汉。他只会顾著自己,只随缘度众,他死了以后就入涅槃,不会再来三界当中行菩萨道了;这种自了汉,许多的禅师都想剁了他们的脚后跟。如黄蘖禅师曾经与一位奇异的僧人同行,这位僧人是一位阿罗汉,刚好遇到江水大涨,久久过不了江,这位僧人就将斗笠当舟,站上去漂浮离开了。黄蘖禅师指著那位阿罗汉骂道:“你这个自了汉!如果我早知道,就把你脚后跟给剁了。”这阿罗汉被骂了以后,还心甘情愿地赞叹黄蘖禅师说:“您真是位猛利的菩萨!这不是我所能够作得到的。”菩萨转依实相心,要转依真实出家的如来藏,才能够生起殷重的深心,这样子就会愿意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流浪生死;就这样子来不断地利乐众生,来成就佛土。如果没有这种实相心的真实出家的法,是无法生起深心的,舍报之前就会断尽对三界的一切贪爱,舍报之后就不再来三界当中了;在大乘佛法当中,才能够以出家法起于深心。能够这样子奉行,并且教导众生这个真实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法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如说行起于多闻。”(《维摩诘所说经》卷1)如说而行,能够发起多闻的功德,很多人不大相信这件事情。可是如果悟后出来弘扬正法,就依照著 如来所说的三乘经典如说而行,就这样子来弘法,就会发现说真的会发起多闻的功德。因为在弘法的过程,依照著 如来所说的圣教去作,不可能说一套而作的是另一套;就这样子弘法一阵子以后呢,以前不懂的地方,就会发现说现在真的懂了。当我们阅读经典中的圣教的时候,会发起多闻的功德,这就是弘法时常常会产生的,因为弘法者如说而行,诸佛菩萨当然会暗中加持,那么许多原来不懂的深妙法,当需要去讲解它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读就懂了,似乎是很奇怪的事情。而修行到最后,会越来越发现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到最后都不敢再说、不敢起念:自己有多厉害。世间有一句话“教学相长”,弘法的人能够如说而行,在弘法的过程当中,得到利益最多的是自己;因为如说而行以后,生起了多闻的功德。在《瑜伽师地论》卷19中,圣教开示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多闻能够知道佛法的义理,能够让我们远离过恶,能够让我们舍离无有真实内涵的邪说,能够让我们证得涅槃。当我们愿意如说而行的时候,就依照著 如来所说,为众生去作,不为自己谋什么利益,就这么单纯地住持正法,为有缘人去作的时候,多闻的功德就会出现。能够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实行,而且为众生说明,这就是法的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以无诤法起空闲处。”(《维摩诘所说经》卷1)空闲处不是指一定的处所,而是指自己的心中。如果心中没有罣碍,就是空闲处;如果心中有罣碍,即使住在深山之中,还不是空闲。为什么心中会有罣碍呢?为什么会放不下,跟别人老是有诤论呢?老是有人我是非呢?有人我是非,心里面就会有一堆的辩论酬对,那么到哪里都不会有空闲处。如果跟别人都完全没有诤论,即使住在闹市里面,无妨门前车流滚滚,可是心中无事,这就是空闲处。当写作文章、作法义辨正的时候,正在写的时候,可以文思泉涌;可是一旦离开书桌,什么都放下、都不会去想了,什么事儿都没有。这个时候吃饭、散步、种菜,什么事都不会去想,这就是菩萨的空闲处。菩萨与人无诤,菩萨在作法义辨正的时候,是为了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争强斗胜,当然不是为了诤论,因此菩萨内心安乐。如果能够以这种无诤法存在于心中,不管我们作什么,不管多么的忙,其实都是安住在空闲处。要把这个道理告诉众生,这就是真正的法布施。
接著,维摩诘菩萨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维摩诘所说经》卷1)前面 维摩诘菩萨跟舍利弗说:“不于三界中现身意,才叫作宴坐。”也就是说,不是打坐时心安住在一念不生或是单一境界时,才叫作宴坐,而是转依如来藏的绝对寂静,而不是以一般人所认定的意识心作为实相,在这个时候,就没有在三界当中现起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只是梦幻中的事情。因为凡是身口意的行为,都是属于五阴所有,可是如来藏从不曾在三界当中现身意,要这样子转依,这才是绝对寂静的宴坐。这种智慧,是佛菩提的智慧。在二乘菩提当中,如果说不在三界中现身意,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可是菩萨不然,菩萨无妨五阴照样在三界当中现起身口意行,可是另外有个实相,在三界当中却是不现身口意行,这就是佛菩提的智慧。
在一切的修证的法当中,只有佛菩提的智慧法门当中,才能够生起真实的宴坐之法。换句话说,佛菩提的真实意旨,是要在有为法当中生起无为法;在有为法当中要生起无为法,那么要先在有为法当中亲证无为法。在有为法当中实证无为法以后,就可以不断地在有为法当中生起无为法;这样子不断地生起无为法之后,才可能生起于深心,起于大乘宴坐之法;到最后究竟佛地的时候,才能具足世间、出世间法,这样子才算是福德智慧具足。所以说,只有趣向佛慧才能起于宴坐之法,这就是佛菩提道的行门。能够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行,可以在三界当中不离有为法而显现无为法,并且不离有为法而教导众生亲证无为法。要把这个道理教导给众生,这样才是真正的法布施的聚会。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