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旭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今天要继续讲“如何是法供养?”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经文,佛说: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维摩诘所说经》卷3)
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为殊胜,所以必须要能为人宣说三乘菩提究竟妙义,所以要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当然我们在上一集中有说到:这个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之法,有大乘中的真实义,也有二乘中的真实义。必须要能详细地从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来宣示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才能救护一切毁禁的众生。毁禁就是在世间法中做了违背法律、善良风俗的事情,但是在出世间法中讲的是毁坏 佛所施设的禁戒。在佛法中的毁禁,原则上不涉及世间法的毁禁,所说的是佛戒的毁禁。菩萨因为能详细地从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来宣示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所以能够救护一切毁禁的众生。又因为宣说二乘以及大乘菩提的四圣谛的真实妙义,所以一定能使诸魔跟外道产生怖畏的心态,这是因为诸魔无法以理来质难菩萨,而外道产生怖畏,也是因为无法以理来质难菩萨,所以才有怖畏。
在外道法中很努力修行并且颇有智慧的人,或者如同佛门中的凡夫大法师,假使他们有世间智慧,就不敢来质疑菩萨;但是有一些他是少闻寡慧而自认有证量的凡夫,就会有胆量来质疑菩萨,连一点点的怖畏心都没有,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如果有少分佛法智慧的凡夫跟大法师们,以及外道、天魔都不敢来质疑;特别是天魔他很聪明,他比世间的佛门凡夫大法师跟外道们都更有智慧,所以他不会来质难菩萨。那么通达三乘菩提的菩萨,他会从实相心以及这个实相心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来为众生说明:凡是所作的业不论善恶,一定功不唐捐,因为如来藏是现成一直存在的,而五阴所作的业也会经由往世的习气种子流注,因此这一世所作的业一定会收存在如来藏当中,所以因缘果报昭昭不爽。而对于贪著者因为贪著而造众恶,唯有亲证大乘菩提的菩萨才能详细确实地为他们说明,而让贪著者怖畏所造恶业的果报现行,这样他才会改往修来、离诸毁禁。所以菩萨能救一切毁禁众生,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实相心体及所含藏种子的亲证,因此菩萨不会被佛门凡夫大法师、诸魔及外道所推翻,而能使佛教正法永远继续流传,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诸佛贤圣所共赞叹”。
佛接著开示: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维摩诘所说经》卷3)
菩萨也能背离生死之苦,示现涅槃真实法乐,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二乘人成为阿罗汉了,但是他们虽然能背离生死之苦,却无法示现涅槃法乐;因为他们是灰身泯智的,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蕴都不存在了,二乘圣者都不存在了,所以没有涅槃之乐。但大乘的菩萨教导众生说:在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在未断尽思惑之前,就可以现观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所以无妨照样在人间跟诸众生同事而利行,却可以现观无余涅槃境界,这样子来示现涅槃法乐。菩萨示现这个涅槃法乐,是从亲证如来藏的时候就开始的;而这种在生死当中以无生死显现涅槃法乐,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所以真实法虽然背离生死苦,也同时示现涅槃乐;不但过去佛、现在佛这样子说,未来诸佛也将一样这样子说。能这样做的人就是能作法供养的菩萨。
假使不能背离生死苦、示现涅槃乐,还有一个方法也是法供养,就是听闻这部《维摩诘经》,以及类似《维摩诘经》同样性质的方广经典。对这些经典能信受、理解,并且将它详细阅读课诵,在还没有证悟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便力,为众生去依文解义而作说明;这样做,至少能让众生理解佛法中有这种胜妙的义理。如此显示分明,也是守护正法的一种,这样就是对 佛陀的法供养。只要不是用邪见来曲解它,就是守护正法,这也是法的供养。而守护正法的事,现在又有一条新的途径,就是上网去破斥一切邪说、谤法者,救护常常上网而被误导的众生。这样做的人,也是在对 佛陀作法供养,所以并不是说亲证以后才能作法供养。最简单的法供养,譬如劝导熟识的人来熏习听闻正法,也是法供养的一种。所以一切菩萨们都可以随分随力来作法供养,这种法供养,是供养三宝中最大、最殊胜的供养。
佛继续开示别的法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维摩诘所说经》卷3)
对于 佛所说的诸法如说修行,而不是违背 佛说,这也是法供养之一。并且要“随顺于十二因缘,离开种种邪见”,不论大乘、小乘法,其实都是十二因缘法,但是十二因缘法的了知,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二乘法所修证的十二因缘法范围比较狭窄,它的义理也比较浅。但是大乘法中的十二因缘,它所包含的法义极为广泛而且深妙,所以说能如说修行的人一定能随顺十二因缘,随顺十二因缘他就能离诸邪见,不会再主张六识中的意识心是常住法。如果能如实了知因缘法而离诸邪见,至少可以证得二乘法的无生忍;二乘法只要断三缚结就分证无生,不必明心开悟才证无生。所以离诸邪见、了知十二因缘法的人,就一定能证二乘声闻法的无生忍;证得无生忍、心得决定,就会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实无我,没有众生可说。而菩萨纵使不修宿命通,即将入地的时候已经能在定中看见过往无量劫的事,远超过阿罗汉们八万大劫,因此而成就如梦观。对于因缘果报他会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所以可以无违无诤。那么由于菩萨成就如梦观的缘故,他会因此离诸我所,对于世间财、色、名、食、睡、眷属等都不再执著。
佛继续开示别的法供养:“依于义不依语,”(《维摩诘所说经》卷3)依于义、不依于语这是比较困难的,大家都会讲“依义不依语”,可是即使明心了,都还不能完全依义不依语,乃至于诸地的菩萨也都不敢保证自己完全可以依义不依语。为什么要依义?义就是胜义,胜义不依世俗谛而依第一义谛。世俗谛只能在蕴处界的缘起性空、苦、无我、无常上面来说解脱法,但解脱法是依法界实相而存在的,不能外于法界的实相而有涅槃;所以世俗谛不是真实义,只能是世俗法中的真实义,它不是胜义。胜义非常难以理解,只有在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开始理解,理解了以后才能开始实行,实行之后才能如实通达而进入初地当中。但是亲证法界实相而理解法界实相,然后开始实行而达到初地心,那不是一万大劫、十万大劫、一亿大劫,而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累积才能达到的;所以单单一个大乘见道的通达而入地,就必须经过不计其数的长远劫之后才能完成。
反过来看第三转经典,已经把成佛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智慧,提纲挈领具足宣说,所以 世尊才会认为化缘已经圆满而取灭度。那么由此可见,第三转经典中的法义,必定仍然还有许多是等觉菩萨所不能理解的。因为化缘已满,表示所有的法义都已经说完了,只是没有很详细说明而已;等觉菩萨如果还不能成佛,就显示第三转的经典,仍然有祂所不知道的地方。假使有人期望明心破参初证真如,就要完全理解第三转的经典,我们只能够说那个人叫作愚痴人;因为初地见道还没有通达——还没有入地而通达见道中的所有般若智慧,怎么能去强求通达诸地所修的无生法忍?可见大乘见道既然是如此的困难,凡夫们不能亲证如来藏的事情就变得可以接受了。所以当你悟得如来藏以后,对于会外那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证不到如来藏,就应该能够接受了。所以他们依文解义,依于文字表相而解说经典,不是依于经文背后的真实义来解说经典,你就不用太在意了。
佛接著说:“依于智不依识,”(《维摩诘所说经》卷3)依于智是指依于实相的智慧,依于识是指落在识蕴当中。落在识蕴中的人就无法解脱于三界生死的苦,也无法成就佛道,因此不应依于识。再来说这个智,这个智当然有三乘菩提智的差别,但是这里讲的主要是法界实相的智慧,法界实相就是万法本来不生、万法都从如来藏中出生,但是转依于如来藏以后,就改说万法本来不生,因为它只是如来藏显现的种种体性之一而已。菩萨明心以后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从真如法性的现前观察就会知道真如其实只是识相,它其实只是如来藏第八识的相分,这样子你就具备了法界实相的第一分智慧了,从此不再依于识蕴作依归,有智慧依归于如来藏,这样子就是依于智而不依识。但是如果只像二乘圣人一样,懂得如何入无余涅槃,但是不知道如何再出生,也不知道涅槃中的境界到底如何,受生的过程也不了解,而死的过程也不了解,我们就说他是依识而不依智。因为他们所得的智慧是依识阴如何灭除而出生的,不是依“识阴如何从如来藏中出生”的智慧。
那么佛接著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诘所说经》卷3)那到底什么是了义经?又如何是不了义经?在了解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假使能出生死,但不能了知生死的本源,那就是不了义法。专门解说声闻、缘觉菩提的四阿含诸经,其中所讲的一切法义,都是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可是解脱道并不了义,因为解脱道的修证虽然可以使人出离生死,但是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所以说它不了义;解说不了义法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
有许多大师们至今仍然坚持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他们仍然坚持阿罗汉的证境跟佛陀相同,认为阿罗汉的证境跟佛陀没有差别,所以他们不承认大乘经典是佛说,认为原始佛教三转中的初转那个四阿含经就是了义经。但是他们这样的主张会有许多过失,最简单而明显的过失,就是四阿含诸经并没有开示法界实相的内涵,连大略开示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深入的开示了。四阿含只偏重在二乘解脱人解脱生死的法义上面,重复不断地宣讲,而对于法界实相的内涵一向都只是点到为止,譬如“色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只有说到名相而没有内容跟修证的道理跟行门,所以我们说四阿含是二乘解脱道经典,是不了义经,不能使人修习菩萨道乃至于成佛。
至于说要怎么证如来藏,以及证如来藏以后要如何进修般若智慧、如何能够成就究竟佛道,这些都全部留在第二转的时候加以略说,然后在第三转的经典当中才作深入的广说。所以般若系列的经典才是了义经,但是它仍然不究竟,因为它偏重在见道的通达,而没有叙述到通达位以后诸地修行的内涵还有次第,所以说它了义而不究竟。直到第三转的时候,佛在晚年那十几年中所说的唯识系列如来藏经典,才作了详细地、深入的解说,把十地的修行法道跟境界相作了解说,所以第三转的如来藏系经典既是了义经也是究竟的经典。
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依了义经,应该把不了义经作为参考,而不是作为究竟依止。假使四阿含不了义经可以称为了义经的话,那么具足亲证四阿含法义的倶解脱、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们,应该都可以读懂般若与如来藏系经典,可是为什么他们都读不懂?为什么他们也都听不懂?所以由这样就可以证明四阿含诸经是不了义经,它可以使人出离生死轮回,但不是了义经,更不是究竟法。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如何是法供养”就先讲到这里,下次同一时间再会。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今天要继续讲“如何是法供养?”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经文,佛说: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维摩诘所说经》卷3)
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为殊胜,所以必须要能为人宣说三乘菩提究竟妙义,所以要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当然我们在上一集中有说到:这个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之法,有大乘中的真实义,也有二乘中的真实义。必须要能详细地从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来宣示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才能救护一切毁禁的众生。毁禁就是在世间法中做了违背法律、善良风俗的事情,但是在出世间法中讲的是毁坏 佛所施设的禁戒。在佛法中的毁禁,原则上不涉及世间法的毁禁,所说的是佛戒的毁禁。菩萨因为能详细地从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来宣示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所以能够救护一切毁禁的众生。又因为宣说二乘以及大乘菩提的四圣谛的真实妙义,所以一定能使诸魔跟外道产生怖畏的心态,这是因为诸魔无法以理来质难菩萨,而外道产生怖畏,也是因为无法以理来质难菩萨,所以才有怖畏。
在外道法中很努力修行并且颇有智慧的人,或者如同佛门中的凡夫大法师,假使他们有世间智慧,就不敢来质疑菩萨;但是有一些他是少闻寡慧而自认有证量的凡夫,就会有胆量来质疑菩萨,连一点点的怖畏心都没有,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如果有少分佛法智慧的凡夫跟大法师们,以及外道、天魔都不敢来质疑;特别是天魔他很聪明,他比世间的佛门凡夫大法师跟外道们都更有智慧,所以他不会来质难菩萨。那么通达三乘菩提的菩萨,他会从实相心以及这个实相心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来为众生说明:凡是所作的业不论善恶,一定功不唐捐,因为如来藏是现成一直存在的,而五阴所作的业也会经由往世的习气种子流注,因此这一世所作的业一定会收存在如来藏当中,所以因缘果报昭昭不爽。而对于贪著者因为贪著而造众恶,唯有亲证大乘菩提的菩萨才能详细确实地为他们说明,而让贪著者怖畏所造恶业的果报现行,这样他才会改往修来、离诸毁禁。所以菩萨能救一切毁禁众生,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实相心体及所含藏种子的亲证,因此菩萨不会被佛门凡夫大法师、诸魔及外道所推翻,而能使佛教正法永远继续流传,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诸佛贤圣所共赞叹”。
佛接著开示: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维摩诘所说经》卷3)
菩萨也能背离生死之苦,示现涅槃真实法乐,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的。二乘人成为阿罗汉了,但是他们虽然能背离生死之苦,却无法示现涅槃法乐;因为他们是灰身泯智的,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蕴都不存在了,二乘圣者都不存在了,所以没有涅槃之乐。但大乘的菩萨教导众生说:在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在未断尽思惑之前,就可以现观无余涅槃的无境界境界,所以无妨照样在人间跟诸众生同事而利行,却可以现观无余涅槃境界,这样子来示现涅槃法乐。菩萨示现这个涅槃法乐,是从亲证如来藏的时候就开始的;而这种在生死当中以无生死显现涅槃法乐,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所以真实法虽然背离生死苦,也同时示现涅槃乐;不但过去佛、现在佛这样子说,未来诸佛也将一样这样子说。能这样做的人就是能作法供养的菩萨。
假使不能背离生死苦、示现涅槃乐,还有一个方法也是法供养,就是听闻这部《维摩诘经》,以及类似《维摩诘经》同样性质的方广经典。对这些经典能信受、理解,并且将它详细阅读课诵,在还没有证悟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便力,为众生去依文解义而作说明;这样做,至少能让众生理解佛法中有这种胜妙的义理。如此显示分明,也是守护正法的一种,这样就是对 佛陀的法供养。只要不是用邪见来曲解它,就是守护正法,这也是法的供养。而守护正法的事,现在又有一条新的途径,就是上网去破斥一切邪说、谤法者,救护常常上网而被误导的众生。这样做的人,也是在对 佛陀作法供养,所以并不是说亲证以后才能作法供养。最简单的法供养,譬如劝导熟识的人来熏习听闻正法,也是法供养的一种。所以一切菩萨们都可以随分随力来作法供养,这种法供养,是供养三宝中最大、最殊胜的供养。
佛继续开示别的法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维摩诘所说经》卷3)
对于 佛所说的诸法如说修行,而不是违背 佛说,这也是法供养之一。并且要“随顺于十二因缘,离开种种邪见”,不论大乘、小乘法,其实都是十二因缘法,但是十二因缘法的了知,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二乘法所修证的十二因缘法范围比较狭窄,它的义理也比较浅。但是大乘法中的十二因缘,它所包含的法义极为广泛而且深妙,所以说能如说修行的人一定能随顺十二因缘,随顺十二因缘他就能离诸邪见,不会再主张六识中的意识心是常住法。如果能如实了知因缘法而离诸邪见,至少可以证得二乘法的无生忍;二乘法只要断三缚结就分证无生,不必明心开悟才证无生。所以离诸邪见、了知十二因缘法的人,就一定能证二乘声闻法的无生忍;证得无生忍、心得决定,就会知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实无我,没有众生可说。而菩萨纵使不修宿命通,即将入地的时候已经能在定中看见过往无量劫的事,远超过阿罗汉们八万大劫,因此而成就如梦观。对于因缘果报他会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所以可以无违无诤。那么由于菩萨成就如梦观的缘故,他会因此离诸我所,对于世间财、色、名、食、睡、眷属等都不再执著。
佛继续开示别的法供养:“依于义不依语,”(《维摩诘所说经》卷3)依于义、不依于语这是比较困难的,大家都会讲“依义不依语”,可是即使明心了,都还不能完全依义不依语,乃至于诸地的菩萨也都不敢保证自己完全可以依义不依语。为什么要依义?义就是胜义,胜义不依世俗谛而依第一义谛。世俗谛只能在蕴处界的缘起性空、苦、无我、无常上面来说解脱法,但解脱法是依法界实相而存在的,不能外于法界的实相而有涅槃;所以世俗谛不是真实义,只能是世俗法中的真实义,它不是胜义。胜义非常难以理解,只有在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开始理解,理解了以后才能开始实行,实行之后才能如实通达而进入初地当中。但是亲证法界实相而理解法界实相,然后开始实行而达到初地心,那不是一万大劫、十万大劫、一亿大劫,而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累积才能达到的;所以单单一个大乘见道的通达而入地,就必须经过不计其数的长远劫之后才能完成。
反过来看第三转经典,已经把成佛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智慧,提纲挈领具足宣说,所以 世尊才会认为化缘已经圆满而取灭度。那么由此可见,第三转经典中的法义,必定仍然还有许多是等觉菩萨所不能理解的。因为化缘已满,表示所有的法义都已经说完了,只是没有很详细说明而已;等觉菩萨如果还不能成佛,就显示第三转的经典,仍然有祂所不知道的地方。假使有人期望明心破参初证真如,就要完全理解第三转的经典,我们只能够说那个人叫作愚痴人;因为初地见道还没有通达——还没有入地而通达见道中的所有般若智慧,怎么能去强求通达诸地所修的无生法忍?可见大乘见道既然是如此的困难,凡夫们不能亲证如来藏的事情就变得可以接受了。所以当你悟得如来藏以后,对于会外那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证不到如来藏,就应该能够接受了。所以他们依文解义,依于文字表相而解说经典,不是依于经文背后的真实义来解说经典,你就不用太在意了。
佛接著说:“依于智不依识,”(《维摩诘所说经》卷3)依于智是指依于实相的智慧,依于识是指落在识蕴当中。落在识蕴中的人就无法解脱于三界生死的苦,也无法成就佛道,因此不应依于识。再来说这个智,这个智当然有三乘菩提智的差别,但是这里讲的主要是法界实相的智慧,法界实相就是万法本来不生、万法都从如来藏中出生,但是转依于如来藏以后,就改说万法本来不生,因为它只是如来藏显现的种种体性之一而已。菩萨明心以后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的真如法性,从真如法性的现前观察就会知道真如其实只是识相,它其实只是如来藏第八识的相分,这样子你就具备了法界实相的第一分智慧了,从此不再依于识蕴作依归,有智慧依归于如来藏,这样子就是依于智而不依识。但是如果只像二乘圣人一样,懂得如何入无余涅槃,但是不知道如何再出生,也不知道涅槃中的境界到底如何,受生的过程也不了解,而死的过程也不了解,我们就说他是依识而不依智。因为他们所得的智慧是依识阴如何灭除而出生的,不是依“识阴如何从如来藏中出生”的智慧。
那么佛接著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诘所说经》卷3)那到底什么是了义经?又如何是不了义经?在了解这个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了义法与不了义法:假使能出生死,但不能了知生死的本源,那就是不了义法。专门解说声闻、缘觉菩提的四阿含诸经,其中所讲的一切法义,都是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道;可是解脱道并不了义,因为解脱道的修证虽然可以使人出离生死,但是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所以说它不了义;解说不了义法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
有许多大师们至今仍然坚持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他们仍然坚持阿罗汉的证境跟佛陀相同,认为阿罗汉的证境跟佛陀没有差别,所以他们不承认大乘经典是佛说,认为原始佛教三转中的初转那个四阿含经就是了义经。但是他们这样的主张会有许多过失,最简单而明显的过失,就是四阿含诸经并没有开示法界实相的内涵,连大略开示都没有,更不用说是深入的开示了。四阿含只偏重在二乘解脱人解脱生死的法义上面,重复不断地宣讲,而对于法界实相的内涵一向都只是点到为止,譬如“色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只有说到名相而没有内容跟修证的道理跟行门,所以我们说四阿含是二乘解脱道经典,是不了义经,不能使人修习菩萨道乃至于成佛。
至于说要怎么证如来藏,以及证如来藏以后要如何进修般若智慧、如何能够成就究竟佛道,这些都全部留在第二转的时候加以略说,然后在第三转的经典当中才作深入的广说。所以般若系列的经典才是了义经,但是它仍然不究竟,因为它偏重在见道的通达,而没有叙述到通达位以后诸地修行的内涵还有次第,所以说它了义而不究竟。直到第三转的时候,佛在晚年那十几年中所说的唯识系列如来藏经典,才作了详细地、深入的解说,把十地的修行法道跟境界相作了解说,所以第三转的如来藏系经典既是了义经也是究竟的经典。
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依了义经,应该把不了义经作为参考,而不是作为究竟依止。假使四阿含不了义经可以称为了义经的话,那么具足亲证四阿含法义的倶解脱、三明六通大阿罗汉们,应该都可以读懂般若与如来藏系经典,可是为什么他们都读不懂?为什么他们也都听不懂?所以由这样就可以证明四阿含诸经是不了义经,它可以使人出离生死轮回,但不是了义经,更不是究竟法。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如何是法供养”就先讲到这里,下次同一时间再会。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