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集 一把雨伞譬喻如来藏--见一处住地烦恼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24  浏览次数:1168
正祺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今天这一集要来说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间的关系。平实导师以一支雨伞的手把、伞骨、伞身等等,来譬喻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所知障尘沙惑等等的烦恼,让我们对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够有基本的认知,这对于想要行菩萨道的修行人,会有直接而且重大的帮助。
  首先我们先把雨伞撑开,这整支伞就是如来藏。伞的本身是可以看得见的,这看得见的伞身就譬喻我们这个色身,所以请把我们的色身当作是这一支伞。一般人都只看到伞的本身,并没有看到伞的内容是什么:都没看到色身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即使面对真正的伞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问说一支伞中有些什么零件,一般人大概只会注意到那个骨架跟那一片布,其他的零件与构造,可能都不太会注意到,只有比较细心的人才会注意。
  这一支雨伞就等于是我们整个身体,也就是整个如来藏。身体并不是只有身体,身体里面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佛法,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以及佛性、涅槃都在这里面;但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是涅槃,也不等于是如来藏,所以佛法是很难理解的。
  《华严经》中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佛身是指众生的如来藏,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如来藏,充满于每一个有情众生的一切法当中,这个如来藏能够随着各种的缘而有所感应,像是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菩萨一般,千处祈求千处应;可是这个如来藏却是永远地安住在色身这个菩提座上。
  然而,众生却是不知不觉这个如来藏,所以禅师才会说:【饭箩里坐,饿死汉;水里没头,浸渴死汉。】(《禅苑蒙求瑶林》卷2)很多人学佛而想要证悟实相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总是坐在饭箩里,整个饭箩里都是饭,他却找不到饭吃而饿死了;有人根本就是沉没在水里面,竟然说没有水可以喝而被渴死了。众生也都是这个样子,一天到晚生活在如来藏里面,等你问他说:“你的如来藏在哪里?”他却回答说:“我不知道。”事实上是每一个众生每天都是“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样子在如来藏中生活,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如来藏,还有人在大力地否定如来藏呢!一切有情都不能够自外于这个道理,二乘圣人也是一样。所以,一般人都只看到雨伞表面,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雨伞的表相。
  这一支雨伞代表我们整个的身体、整个五阴;众生假使开始要寻求解脱生死,他对于这一支雨伞是无法如实知道的,反而会认为这支雨伞是生灭法,所以他还不知道雨伞——也就是如来藏的全体——在哪里。当他懂得解脱之道就是断我见、断除三缚结,也知道要进而断除思惑而出三界生死,可是他还是不知道雨伞(也就是五阴)的真正内容;必须等到有善知识为他开示“什么是五阴,什么是十八界”,终于弄清楚这就是雨伞(也就是五阴的表面);可是雨伞的细部,譬如说雨伞的手把在哪里,他还是不知道。
  然后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把五阴作为真实我的邪见断除了,我见断了。也就是恶见断了,五利使已经断了,这个时候才发觉原来学佛是要从这里入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抓到手把了;这雨伞最下端弯弯的手把,终于抓到了。接着他知道要把自我的执著全部灭尽才能够出离生死,但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五阴的内涵究竟有多少?他仍然不知道。粗的部分在断我见之后就可以了知,细的部分就得要深入去作观行,才有办法断除自我的执著,这是最难的。除非是利根人,否则都要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才有办法断尽我执。
  当他断尽我执之后,譬喻这一支雨伞的整个手把已经弄清楚了,可是伞骨、支架、伞布,以及最上面那个伞尖,他都还不知道,也接触不到;这都是阿罗汉与辟支佛们所不知道的,所以阿罗汉与辟支佛所知道的就只是最低的、下面被手握着的把手。所以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思惑,它和整个佛法的关系以及比例,就可以稍微地有一点点的了解了。换句话说,断尽我见与我执而成为阿罗汉、辟支佛以后,也只是摸到雨伞的手把而已,其他的都还不知道;所以二乘圣人就被禅宗祖师们称为圣者愚人,因为他们虽然贵为二乘圣人,对于法界实相还是不清楚的。
  接着来谈谈这个手把,这个手把也就是代表着一念无明,它导致有情轮转生死;一念无明也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胜鬘经》中胜鬘夫人说:【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也就是一念无明共有四种住地烦恼。如果加上无始无明住地,那就是五种住地烦恼了。现在先谈四种住地在佛法中的地位,也就是这个雨伞的手把,雨伞的手把代表四种住地烦恼。四种住地,简单地说,见一处住地就是我见以及三缚结。假使能够把我见断了,三缚结就断了,这个时候就是大乘通教的初果人了,或者是声闻初果人;可是这个初果人在四住地烦恼中,只断了见一处住地,其余三个住地还没有破除。
  为什么叫作见一处?也就是说处处生起我见。在哪几个处呢?在欲界处、色界处、无色界处。处处起见时,总是把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中的自我当作是真实常住的法,认为是永远不会坏灭的。这就像道教中所讲的:“这觉知心是常,所以死了也无所谓,死后喝完孟婆汤,忘了往世就重新再来投胎,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法界中其实没有孟婆汤,那是人们妄想施设出来的;因为他们的说法有这个胎昧的盲点,所以必须施设孟婆汤来圆满自己的说法,否则就讲不通。而且,二十年后的好汉并不是由此世的觉知心去当的,而是由下一世的五胜义根作为缘才能够出生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因为,如果这个意识心是可以去到未来世的心,那么这个意识心应该也是从前世投胎过来的。既然是从前世来的,为什么会忘记说话、走路、作事,种种生活技艺,待人处世之道,出生时怎么会全都忘记了呢?
  意识若是通三世的常住心,照理来说,应该在母胎当中就已经每天在想:“妈妈有没有在讲我什么事?妈妈有没有在为我准备衣服、玩具?”也应该一出生的时候就会慰问说:“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可是明明每一个人都没有这个样子,没有人是在出生的时候开口说话的;种种事情也都不懂,都没有把往世所学的世间知识带到这一世来,所以显然这个意识并不是从上一辈子转过来的。这样子前后世中间有了断层,那要怎么连结呢?就发明了孟婆汤,如此:“对于这意识还是前辈子的意识,只是因为喝了孟婆汤,所以全都忘记了。可是又不能不喝,如果没有喝孟婆汤,就不能够投胎。”这种说法,我们小时候没有智慧,听老人家这么讲,也是很信受,可是没有几个人会觉得不太对劲。
  所以当一个人处处起见,错把意识心或是其他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识的全部或者局部,错认为是真实常住的不坏的我、真实我,时时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把握自己”,这就是标准的我见。这个我见的最低层次是从欲界中的地狱众生就已经存在着,次第上来是饿鬼道、畜生道、人类、欲界六天,处处都有见一处住地烦恼;总是在处处生起见来说:“这个五阴就是常住的我,最主要的就是能分别、能思惟,懂得作主而生起贪厌的心行,这个觉知心就是真实我。”这就是欲界中所生起的见一处住地。在三界中处处生起这样的见解,所以即使定境很高而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了,还是无法解脱生死。
  有人修习禅定,然后生到色界天去,也是一样生起这样的看法;再上生到无色界天,他还是这样,所以是处处起见。但是每一世都只能够在一个处所、一个地方起见,所以就说是见一处。而众生所见的永远都只有一处,就是五阴,永远只有见这一处,不会见别处。除非是被外道作了邪教导,才会见别处而住;譬如有人说虚空就是真如,那就是邪见、邪教导。但那是依他的我见而生的,所以还是见一处。所以见一处住地若是打破了,就是初果人了,就是大乘通教中的初果菩萨;那他同时也具有二乘法当中,也就是声闻教中实证初果的受用。这就是见一处住地。
  把我见给斩断了以后只是初果人,从通教或声闻教中来说,已经是圣人;其实本质上还不算是圣人,因为他只有见地,所以他的身口意行都跟凡夫一样,好吃的也是贪得不得了,遇到不如意的事也是气呼呼的,跟世俗人没有差别;他只是知道自己是假的,他还不算是真的圣人,所以叫作预流果;是预先把他算入圣者之流中,还不是参预于圣者之流,所以叫作预流果。预流果三字的意思就已经表示他仍然不是圣人,只是预先把他算入圣人中的一分子。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圣人呢?当他知道自我虚假,所以这些都是虚妄、无常,无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所以是无我。既然如此,贪瞋痴就降低了,贪瞋痴淡薄了,淡薄了就表示他对欲界的贪爱已经淡薄了,所以就称为薄地。
  初果人是见地,二果就叫作薄地;因为薄贪瞋痴了,所以他舍报之后会生在欲界天当中,表示他把第二个住地烦恼,也就是欲爱住地已经降伏了,可是欲心仍然还没有全部断除,所以无法发起初禅,无法生到色界天去,因此要进一步把欲爱断除。在已经断除见一处住地的前提下,进一步断除欲界爱以后离开欲爱住地,终于发起初禅而成为三果人;他可以生到色界五不还天的下四天中,仍然到不了色究竟天。
  所以断我见的人进修而使贪瞋痴淡薄了,虽然只是二果人,但是当他断除欲界爱而证得禅定之后,就必定转入三果;这时是色界天的境界,他就堕入色界天境界的贪爱中,那就是说他还有色界爱住地无明以及有爱住地无明。色界爱是第三个住地烦恼,当他再把这个色界爱也断除了,也就是说他对色界的天身、色界的受想行识都没有执著了,那就发起了四空定而进入了四空天的境界当中,到达了无色界的境界,那就只剩下有爱住地了。
  到了无色界,虽然没有了色阴,可是仍然还有对受想行识自己的贪爱,以及对四空定境界的贪爱,这四阴及四空定境界仍然是三界有,所以称为有爱住地。假使他有智慧,修到了无所有处定,不入非想非非想定当中;或是终于懂了,就退回无所有处定中,把意识给灭了,就进入了灭尽定中。如果他再笨一点,就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然后马上转入灭尽定(这是在入非想非非想定之前就必须先有灭除意识的作意存在),这样就表示他已经成为俱解脱的人,这就是有爱住地也灭了。到这个阶段,可以说总算是把雨伞的手把全部弄清楚了。阿罗汉弄清楚了却是还没有究竟,因为只是将这个手把摸清了全貌,可是手把里面还有一些东西,譬如辟支佛的因缘观是怎么观的?他还是不太懂。如果他是辟支佛,阿罗汉的四圣谛、八正道是怎么修的?他也不太懂,所以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是整个的表面形状、软细度等等弄清楚了,材质可就不知道了,这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这就是成佛之道的手把、如来藏雨伞整体当中的手把。
  《胜鬘经》中刚刚讲的那一小段,后面还有两句:【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意思是说,一切的起烦恼都是从四种住地中引生的。譬如人们(不管是别人或是自己),有时候跟家人起了争执,都是因为不能够接受自己这个五阴被诽谤、被殴打或是被羞辱,都是由于这个五阴,误认为五阴是真实有。特别是认为我这个觉知心是真实常住的真我,所以我有自尊;假使我没有被尊重,我就要求他尊重;自尊、他尊都要,这就是我见:认为自我真实常住不坏,才会这样子计较。所以,有时候假使妈妈心情哪一天不太好,饭煮好了,拉大嗓门说:“儿子!吃饭!”儿子回答说:“不饿了!”刚刚还在喊饿,现在却说不饿了!为什么?因为儿子今天的心情也不太好。妈妈觉得奇怪,提出询问,儿子才说:“妈妈!妳这是什么口气,把我当作是狗吗?我是你儿子欸!”他宁可不吃了。这也是因为我见作祟。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集以一支雨伞来说明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间的关系,就先说明到这里。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标签: 佛法读书

本文标题: 第061集 一把雨伞譬喻如来藏--见一处住地烦恼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287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61集 一把雨伞譬喻如来藏--见一处住地烦恼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