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第84集〈无明住地的不断与不究竟〉。
84、85集是要略述一位学人对前三集中《胜鬘经》经文的错误解释。您或许会有疑惑,有必要知道错误的说法吗?有必要。初果的断疑见,菩萨的差别智,就是能正确地分判出“是法、非法”的差别,让智慧贯通快速成就。而 平实导师在书中于法义上处处指明知名大法师的落处,也是不落于妇人之仁的真慈悲,也只有被误导的人日益减少,这些误导众生的大法师罪业才能有减轻的可能。我们所要说的这位学人错误极多,影响也很大,所以要提出说明。
一、在81集中有提到胜鬘菩萨以通达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体证认知而说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都还有无明住地的覆障,所以说:
而这位学人他这么说:“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于知断证修的四谛事中,都是有余,即根源于无明住地的不断。”(《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69。)他这样的说法,会进入什么误区呢?
胜鬘菩萨经文中明白地指出“无明住地覆障所应断者”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另一种是断而不究竟。但这位学人却将阿罗汉、辟支佛与最后身菩萨混为一谭,他的解说特意忽略“不究竟”三字,成了最后身菩萨所修与二乘圣人所修的解脱道是完全一样,也产生了最后身菩萨对于无明住地也是不曾断除一丝一毫的错误引导。这就引申成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是一样的,菩萨证量与二乘没有差别的误区中。
但经文所说明的是最后身菩萨或说大力菩萨并不是没有断无明住地,是断而不究竟,到佛地时才算究竟断尽,所以不能够说菩萨没有断无明住地。在菩萨的修证中,无明住地的断除,明心不退的七住位菩萨就已破无始无明,相应并成就能断除无明住地的势力与般若智;到达初地时是断少分,到八地成为大力菩萨时是断多分,要到佛地时是满分断的差别。这位学僧将这一段经文中:“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中的“不究竟”三字忽略掉,就成了八地大力菩萨乃至最后身菩萨仍然不曾分断无明住地的大过失。
我们小结上面所说这段,要了解七住已破无始无明,开始具有断除无明住地的势力与智慧,初地以上乃至最后身菩萨分证断除无明住地,到佛地究竟断除圆满,这是胜鬘菩萨所要表达的。我们也要了知,在《胜鬘经》当中胜鬘菩萨所要表达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重点,就是在说明菩萨和佛到底有多大的区分,所以《胜鬘经》是入地菩萨所必须要去修学的,一切想要修学佛道成就入地的功德,都应该要细读《胜鬘经》这本书。
二、胜鬘菩萨说:“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位学人解释为:“二乘的涅槃非真,所以经文结示二乘是向涅槃界;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所以略而不论。”(《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70。)由上一段话的解释,我们已可看出这位学人已有着预设立场的心机来继续导引,您看出来了吗?一者,他说“菩萨未得般涅槃”,但菩萨在第七住位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知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并非未证涅槃。若改说为“菩萨未得无余涅槃”,也有过失。菩萨初地满心时,是随时可以灭尽思惑,都能在舍寿时取无余涅槃的,因为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不取无余涅槃;三地满心时是随时可以取证灭尽定,能随时都入无余涅槃;六地满心时不得不证灭尽定,却不会因此而进入无余涅槃中灰身泯智,是因为大悲愿所持的缘故而不取无余涅槃。
且不说六地满心不得不证灭尽定,一定能随时入无余涅槃,单说三地满心吧!在将近一大阿僧祇劫前的第七住位时,就已经明心了,就已经断除我见了,然后进修超过一大阿僧祇劫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具足、五神通具足、四无量心具足,又有无生法忍,请问:他这时还有没有办法取证灭尽定呢?他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取证灭尽定的,因为只要四禅八定具足时断我见,就绝对可以随时取证灭尽定的。因此三地满心是随时可以证灭尽定,也可以随时入无余涅槃,菩萨却放弃而不证;如果他真想要取无余涅槃,是一剎那间就可以入灭尽定,也是一剎那间就可以取无余涅槃的,何况胜鬘菩萨这段经文所讲的大力菩萨——八地菩萨。这位学人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有大过失的。由此可看出,他在大乘法的修证内涵知见,是有严重的缺乏与偏解。
再者,这位学人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这句话问题在哪呢?若言“共明的事实”,应说“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是共明的事实”。“不入”和“未得”差别很大,如同你有钱但不买,和没钱无法买的差别;又如同有考上大学的资格不读,和没考上不读的差别。这位学人用“未得”二字,有意引导为菩萨证境低于二乘无学圣人。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才是共明的事实,但是并非没有证得般涅槃,因为菩萨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智慧及证境都远胜于二乘圣人的无余涅槃。菩萨也不是没有能力断尽思惑而入无余涅槃,只是悲愿系念众生,不想断尽思惑,不想取证有余及无余涅槃,所以恒持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不取二乘涅槃。因此菩萨是有能力证二乘涅槃,有能力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二乘无学圣人所无法臆测的;怎么能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这位学人出了许多书,对他的简介为“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但他这段话却是严重扭曲大乘法义事实的妄说。
就上面这段小结一下: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有智慧的您已能看出来他的用心。他故意漏字、忽略地解释,是心中已有立场,营造了菩萨在涅槃修证上是远不如二乘圣人的,最多就只能够说:菩萨所证的涅槃是跟二乘圣人一样,所以大乘法其实并无丝毫超过二乘处,乃至引导出二乘圣人所证的涅槃是与诸佛相等的;因此只需要修证二乘的缘起性空即可,不必修学如何实证如来藏的大乘法。也因此您刚建立的正知见是:七住明心不退的菩萨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初地以上菩萨都可以入无余涅槃,是因为悲愿“不入”无余涅槃,不是“未得般涅槃”。不要上了这位学人的当。
三、胜鬘菩萨说:
什么是常住涅槃呢?在此举出佛陀住世时,有两段经文开示:
另外一段经文:
菩萨的所证,就是证得没有“生灭、断常”相待的绝待法——如来藏、涅槃妙心;菩萨更能现前观察到一切众生的如来藏都是本来就常住于涅槃之中,从来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永远都是离两边的,永远都不在生死中,就是常住涅槃。
而这位学人说:“以下,对二乘有余而说如来究竟。先示常住涅槃的德相,为如来所得。上来说,二乘(与菩萨)不知不见不断,……。”(《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70。)在前面已为您解说“常住涅槃”的正理,就知“常住涅槃”的德相不是只有如来所得,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来所得。每个有情都本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既然说是本来涅槃,当然是常住的涅槃。这是所有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萨亲证现观的,也能现见一切凡夫众生都是本来常住涅槃,如此实证、现验,不是推理想象,也不是某种思想信仰,它是现前的一个事实,所以不能像这位学人所说“只有诸佛才证得常住涅槃”。菩萨证得这个本来自性清净的常住涅槃,但修学功德还不究竟,因为在如来藏心体中,还有七转识相应的不清净习气种子,必须要悟后起修去除灭;也仍然有许多异熟随眠(也就是所知障的随眠)及习气种子随眠等待改变;只有如来的常住涅槃是究竟清净圆满。
就前面这段小结,是七住明心以上的菩萨都可亲证现观自己和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八不中道,证实龙树菩萨的《中论》篇首所说:
乃至“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中论》卷3)
“常住涅槃”的德相,一切众生本具,只是不解不证;菩萨证得后转依起大机大用,无畏于菩萨道行;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来所得。
四、这位学人说到:“二乘以及菩萨所证的三德、四谛,都是有余的,不是究竟涅槃。”什么是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一切七住位以上已明心不退的菩萨都有部分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脱德,七地以下菩萨证三德的少分或多分;所以三德菩萨是分证的,只有佛地才具足圆满。二乘圣人全然没有法身德的相应,所以也没有丝毫菩萨相应的般若德;虽然已有了解脱德的修证,但为不具足的有余解脱。为什么会说二乘所证的解脱德是不具足的?因为还有异熟种子的变异性,没有前进修断,只有断烦恼障的现行,并没有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所以变易生死是具足存在的,因此说他们的解脱德只有少分、是有余的。而菩萨在进入初地时,已经开始分断这个异熟种子了;一直要进修到佛地时,异熟性才全部断尽,这样才算是具足了解脱德。
菩萨三德之殊胜于二乘,有什么修证差别呢?因为菩萨从七住贤位开始,所得的三德都是依于实相法、常住法,就是证得出生蕴处界诸法的实相心如来藏,这不是二乘圣人将灭止生的缘起性空观所能知道的。二乘圣人从来不曾涉及如来藏的理体,都只在如来藏所出生的蕴处界上面,作缘生缘灭无常故苦、故空的观行罢了。法身德与般若德都是二乘圣人所没有的,没有亲证本际、实相心、如来藏,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依于如来藏才有法身德、般若德?对如来藏实相心不解、不信,再怎么听闻菩萨的说明,终究还是无法现观的,因为没有证如来藏,是没有办法现验这个法身德。而这位被称为“佛学泰斗、博通三藏”的学人,或是不解三德的内涵,或是对菩萨所证的三德刻意加以忽略,是别有用心吗?
由以上说明小结一下:菩萨七住位证得如来藏时就有了三德,虽然都是极少分;而二乘圣人所得的却是只有三德中解脱德的小部分,是不具足;他们完全没有法身德,没有般若德,真正学佛而不学罗汉的人,对此都应该要了解。关于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当中,其中法身德里面又有所谓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身”。这在下一集当中会进一步地为您说明。
在此我祝愿您能够早日以大乘了义正法为依归。如果要读《胜鬘经》,同样是《胜鬘经讲记》,一位是 平实导师所写的,他可以让您正确地认识到菩萨与佛的差异性;一位是学人所写的,只有让你对大乘法失去信心。
在此祝愿您找到正确的道路,进一步地修学。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第84集〈无明住地的不断与不究竟〉。
84、85集是要略述一位学人对前三集中《胜鬘经》经文的错误解释。您或许会有疑惑,有必要知道错误的说法吗?有必要。初果的断疑见,菩萨的差别智,就是能正确地分判出“是法、非法”的差别,让智慧贯通快速成就。而 平实导师在书中于法义上处处指明知名大法师的落处,也是不落于妇人之仁的真慈悲,也只有被误导的人日益减少,这些误导众生的大法师罪业才能有减轻的可能。我们所要说的这位学人错误极多,影响也很大,所以要提出说明。
一、在81集中有提到胜鬘菩萨以通达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体证认知而说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都还有无明住地的覆障,所以说:
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而这位学人他这么说:“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于知断证修的四谛事中,都是有余,即根源于无明住地的不断。”(《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69。)他这样的说法,会进入什么误区呢?
胜鬘菩萨经文中明白地指出“无明住地覆障所应断者”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另一种是断而不究竟。但这位学人却将阿罗汉、辟支佛与最后身菩萨混为一谭,他的解说特意忽略“不究竟”三字,成了最后身菩萨所修与二乘圣人所修的解脱道是完全一样,也产生了最后身菩萨对于无明住地也是不曾断除一丝一毫的错误引导。这就引申成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是一样的,菩萨证量与二乘没有差别的误区中。
但经文所说明的是最后身菩萨或说大力菩萨并不是没有断无明住地,是断而不究竟,到佛地时才算究竟断尽,所以不能够说菩萨没有断无明住地。在菩萨的修证中,无明住地的断除,明心不退的七住位菩萨就已破无始无明,相应并成就能断除无明住地的势力与般若智;到达初地时是断少分,到八地成为大力菩萨时是断多分,要到佛地时是满分断的差别。这位学僧将这一段经文中:“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中的“不究竟”三字忽略掉,就成了八地大力菩萨乃至最后身菩萨仍然不曾分断无明住地的大过失。
我们小结上面所说这段,要了解七住已破无始无明,开始具有断除无明住地的势力与智慧,初地以上乃至最后身菩萨分证断除无明住地,到佛地究竟断除圆满,这是胜鬘菩萨所要表达的。我们也要了知,在《胜鬘经》当中胜鬘菩萨所要表达的还有一个很大的重点,就是在说明菩萨和佛到底有多大的区分,所以《胜鬘经》是入地菩萨所必须要去修学的,一切想要修学佛道成就入地的功德,都应该要细读《胜鬘经》这本书。
二、胜鬘菩萨说:“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位学人解释为:“二乘的涅槃非真,所以经文结示二乘是向涅槃界;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所以略而不论。”(《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70。)由上一段话的解释,我们已可看出这位学人已有着预设立场的心机来继续导引,您看出来了吗?一者,他说“菩萨未得般涅槃”,但菩萨在第七住位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证知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并非未证涅槃。若改说为“菩萨未得无余涅槃”,也有过失。菩萨初地满心时,是随时可以灭尽思惑,都能在舍寿时取无余涅槃的,因为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不取无余涅槃;三地满心时是随时可以取证灭尽定,能随时都入无余涅槃;六地满心时不得不证灭尽定,却不会因此而进入无余涅槃中灰身泯智,是因为大悲愿所持的缘故而不取无余涅槃。
且不说六地满心不得不证灭尽定,一定能随时入无余涅槃,单说三地满心吧!在将近一大阿僧祇劫前的第七住位时,就已经明心了,就已经断除我见了,然后进修超过一大阿僧祇劫到了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具足、五神通具足、四无量心具足,又有无生法忍,请问:他这时还有没有办法取证灭尽定呢?他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取证灭尽定的,因为只要四禅八定具足时断我见,就绝对可以随时取证灭尽定的。因此三地满心是随时可以证灭尽定,也可以随时入无余涅槃,菩萨却放弃而不证;如果他真想要取无余涅槃,是一剎那间就可以入灭尽定,也是一剎那间就可以取无余涅槃的,何况胜鬘菩萨这段经文所讲的大力菩萨——八地菩萨。这位学人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有大过失的。由此可看出,他在大乘法的修证内涵知见,是有严重的缺乏与偏解。
再者,这位学人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这句话问题在哪呢?若言“共明的事实”,应说“菩萨不入无余涅槃,却是共明的事实”。“不入”和“未得”差别很大,如同你有钱但不买,和没钱无法买的差别;又如同有考上大学的资格不读,和没考上不读的差别。这位学人用“未得”二字,有意引导为菩萨证境低于二乘无学圣人。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才是共明的事实,但是并非没有证得般涅槃,因为菩萨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智慧及证境都远胜于二乘圣人的无余涅槃。菩萨也不是没有能力断尽思惑而入无余涅槃,只是悲愿系念众生,不想断尽思惑,不想取证有余及无余涅槃,所以恒持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不取二乘涅槃。因此菩萨是有能力证二乘涅槃,有能力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二乘无学圣人所无法臆测的;怎么能说“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这位学人出了许多书,对他的简介为“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但他这段话却是严重扭曲大乘法义事实的妄说。
就上面这段小结一下: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有智慧的您已能看出来他的用心。他故意漏字、忽略地解释,是心中已有立场,营造了菩萨在涅槃修证上是远不如二乘圣人的,最多就只能够说:菩萨所证的涅槃是跟二乘圣人一样,所以大乘法其实并无丝毫超过二乘处,乃至引导出二乘圣人所证的涅槃是与诸佛相等的;因此只需要修证二乘的缘起性空即可,不必修学如何实证如来藏的大乘法。也因此您刚建立的正知见是:七住明心不退的菩萨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初地以上菩萨都可以入无余涅槃,是因为悲愿“不入”无余涅槃,不是“未得般涅槃”。不要上了这位学人的当。
三、胜鬘菩萨说: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什么是常住涅槃呢?在此举出佛陀住世时,有两段经文开示:
常住涅槃,不断不常相。何以故?无生死故。(《文殊师利问经》卷1)
另外一段经文:
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大乘入楞伽经》卷2)
菩萨的所证,就是证得没有“生灭、断常”相待的绝待法——如来藏、涅槃妙心;菩萨更能现前观察到一切众生的如来藏都是本来就常住于涅槃之中,从来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永远都是离两边的,永远都不在生死中,就是常住涅槃。
而这位学人说:“以下,对二乘有余而说如来究竟。先示常住涅槃的德相,为如来所得。上来说,二乘(与菩萨)不知不见不断,……。”(《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70。)在前面已为您解说“常住涅槃”的正理,就知“常住涅槃”的德相不是只有如来所得,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来所得。每个有情都本具“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既然说是本来涅槃,当然是常住的涅槃。这是所有明心的第七住位菩萨亲证现观的,也能现见一切凡夫众生都是本来常住涅槃,如此实证、现验,不是推理想象,也不是某种思想信仰,它是现前的一个事实,所以不能像这位学人所说“只有诸佛才证得常住涅槃”。菩萨证得这个本来自性清净的常住涅槃,但修学功德还不究竟,因为在如来藏心体中,还有七转识相应的不清净习气种子,必须要悟后起修去除灭;也仍然有许多异熟随眠(也就是所知障的随眠)及习气种子随眠等待改变;只有如来的常住涅槃是究竟清净圆满。
就前面这段小结,是七住明心以上的菩萨都可亲证现观自己和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的八不中道,证实龙树菩萨的《中论》篇首所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卷1)
乃至“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中论》卷3)
“常住涅槃”的德相,一切众生本具,只是不解不证;菩萨证得后转依起大机大用,无畏于菩萨道行;唯有“究竟的常住涅槃德相”方是如来所得。
四、这位学人说到:“二乘以及菩萨所证的三德、四谛,都是有余的,不是究竟涅槃。”什么是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一切七住位以上已明心不退的菩萨都有部分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脱德,七地以下菩萨证三德的少分或多分;所以三德菩萨是分证的,只有佛地才具足圆满。二乘圣人全然没有法身德的相应,所以也没有丝毫菩萨相应的般若德;虽然已有了解脱德的修证,但为不具足的有余解脱。为什么会说二乘所证的解脱德是不具足的?因为还有异熟种子的变异性,没有前进修断,只有断烦恼障的现行,并没有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所以变易生死是具足存在的,因此说他们的解脱德只有少分、是有余的。而菩萨在进入初地时,已经开始分断这个异熟种子了;一直要进修到佛地时,异熟性才全部断尽,这样才算是具足了解脱德。
菩萨三德之殊胜于二乘,有什么修证差别呢?因为菩萨从七住贤位开始,所得的三德都是依于实相法、常住法,就是证得出生蕴处界诸法的实相心如来藏,这不是二乘圣人将灭止生的缘起性空观所能知道的。二乘圣人从来不曾涉及如来藏的理体,都只在如来藏所出生的蕴处界上面,作缘生缘灭无常故苦、故空的观行罢了。法身德与般若德都是二乘圣人所没有的,没有亲证本际、实相心、如来藏,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依于如来藏才有法身德、般若德?对如来藏实相心不解、不信,再怎么听闻菩萨的说明,终究还是无法现观的,因为没有证如来藏,是没有办法现验这个法身德。而这位被称为“佛学泰斗、博通三藏”的学人,或是不解三德的内涵,或是对菩萨所证的三德刻意加以忽略,是别有用心吗?
由以上说明小结一下:菩萨七住位证得如来藏时就有了三德,虽然都是极少分;而二乘圣人所得的却是只有三德中解脱德的小部分,是不具足;他们完全没有法身德,没有般若德,真正学佛而不学罗汉的人,对此都应该要了解。关于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当中,其中法身德里面又有所谓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身”。这在下一集当中会进一步地为您说明。
在此我祝愿您能够早日以大乘了义正法为依归。如果要读《胜鬘经》,同样是《胜鬘经讲记》,一位是 平实导师所写的,他可以让您正确地认识到菩萨与佛的差异性;一位是学人所写的,只有让你对大乘法失去信心。
在此祝愿您找到正确的道路,进一步地修学。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