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集所讲的“二乘顶忍”。在上一集里面我们提到说,佛在《中阿含经》里面说到,多闻的圣弟子对于因缘起的道理,以及因缘起的种种法,譬如触、受、想、思、爱、界等这些法,都要加以思惟、忆念、称量以后,都要善于观察分别五蕴的无常、苦、空以及无我。
首先,我们大略地解说,什么是“触、受、想、思、爱、界”?为什么说这些法都是虚妄的呢?我们先解说这个“触”。什么是触?这个触,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触心所,这个“触”就是“接触”的意思。但是这个“触”,不是指身识在领受触尘的那个触觉,因为身识领受触尘的那个触觉,它已经落入触心所后面的“苦、乐、忧、喜、舍”的觉受里面了,那已经是属于受阴所含摄的范围了。这里所说的“触”,是指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触心所,是属于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一个法。那什么是五遍行心所法呢?这我们就先要去知道说,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等五个心所法。
各位菩萨!这五遍行心所法,它是遍行于三界六道,遍行于四圣六凡,遍行于八识心王的每一识;又遍行于一切时存在,而且遍一切处都在,也就是遍十二处都在;也遍行于一切善法、染法、无记法,所以叫作遍行法。这五法是属于八识心王的体性,是由八识心王所出生;也就是说,离开八识心王就没有这五法。各位菩萨!这五法不可能单独现行、存在、运作,所以说五遍行心所法,它跟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王都相应。就譬如识阴六识都各自有触心所,然后由触心所去触内六入的内相分六尘,然后识阴六识才能了别内相分六尘。
接著我们解说“受”。这个受是指“境界受”,也就是由前面的触心所去触六尘,然后再由这个受心所来领受内六入的六尘相。如果没有触心所去触六尘,也就无法领受六尘相。但是这个受,不是受阴中所说的苦、乐、忧、喜、舍受的那五种感受,而是指刹那刹那的境界受。但是您也可以把它摄归在广义的受阴来含摄。
接著我们说“想”。想就是“知”,也就是了知的意思。但这个了知,主要是指识阴六识对内六入、内六尘相的直接了知,也就是对境界受的刹那刹那地了知,而不是指语言文字上的思惟或妄想。但是同样的,您也可以把它摄归在广义的想阴所含摄。
接著我们说“思”。有了前面的想心所来了知所面对的六尘相以后,那思心所就紧跟著运作了;当识阴六识的思心所连结到意根时,由于意根思心所的运作,于是五蕴的直接反应就随后出现了。各位菩萨!这些运作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的,我们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明,因为这八识心王之间的密切连结运作,是属于大乘唯识种智的内涵。如果菩萨您有兴趣的话,非常欢迎您来正觉讲堂上课,您就有机会在 平实导师座下熏习唯识种智深妙法。
我们把话题再拉回来说,前面这四个心所法:触、受、想、思,在密切和合运作之前,那识阴六识都各自已经先有一个“作意”存在了,就是有一个作意想要触知六尘,或者说想要继续触知六尘的一个作意。这个作意也是属于五遍行心所法里面其中的一个心所法。也就是说,当识阴六识生起以后,这个作意的心所法就一直都存在,而且都是在其他四个心所法前面存在,除非是在眠熟、闷绝等断灭位,才会在六识心初生起的时候,由于意根的作用,使得六识心的触心所在前面运作,然后再使得六识心的作意心所法生起。不过,这六识心一旦现起以后,仍然是回到由作意心所在触心所前面在运作的一个状态。除非是不同的境界相出现了,才会有的时候会互换先后的次第,然后再由六识心作意,想要继续触六尘的一个作意,来引导其他四个心所法的运作,接著识阴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就全部都出生了。
各位菩萨!我们对五遍行心所法的意涵,作了这样大略地介绍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这五个心所法是虚妄不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五个心所法都是必须依附于六识心才能存在,都是属于六识心的内我所。如果六识心断灭了,这五个心所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这五个心所法是所生法,是缘生缘灭之法,虚妄不实。更何况这六识心本身就已经是所生法了,已经是虚妄不实了,因为必须先有意根和法尘存在,才能有识阴六识出生,所以识阴六识本身就已经是虚妄法,更何况是那必须依附于识阴六识才能生起、存在以及运作的五遍行心所法,那当然更是虚妄法了!所以修学解脱道的行者,对于这五遍行心所法,对这个内我所不能有所执著,因为它完全是虚妄法。
接著我们说“爱”。这个爱心所也是由于有了六识心,有了六尘相以后,才使得六识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贪爱执著。也正由于这个贪爱执著,使得众生对五阴身自我,以及对三界万法有了执取的作用,因此就在三界六道里面不断地生死流转。但是这个贪爱心所,也是跟前面那五个遍行心所法一样,也都只是意识觉知心的心所法,也就是必须依附于意识觉知心,才能存在以及运作的心所法。况且这个贪爱心所,它是在五遍行心所法出现以后,才会出现的心所法,已经是后后面的法了,当然是更加地虚妄。
接著我们说“界”。界就是种子,就是功能差别,又叫作功能的局限。譬如眼识界,就是指眼识能见色尘的功能,可这个功能有个局限,就是说眼识就只能看见色尘,不能听闻声尘;也就是说,祂的功能是有个局限的。那么识阴共有六个识,所以六个识的功能就叫作六识界。也就是说,六识各有不同的功能,譬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乃至意知法,这就是识阴六识的功能差别,也就是六识的自性,所谓见闻觉知性就叫作六识法界。这个六识法界,也就是六识的见闻觉知的自性,其实也只是由于识阴六识的心所法的运作过程当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六识的功能;它的本质就是六识心跟相关的心所法配合运作下,才能成就的自性,那当然更是虚妄法了。那意思就是说,既然六识界、六识的自性是虚妄法,那么这些“触、受、想、思、爱”这些心所法当然也都是虚妄法了。
各位菩萨!当您对这个《中阿含经》里面所说的“外识、内识,触、受、想、思、爱、界”这些法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心中对这个“因缘起”的法信受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对这因缘起以及因缘起的法,就要确实地加以思惟、忆念以及称量,并且要善于观察跟分别:这个外识、住胎识是常住法,但也必须藉缘才能出现在三界中;同时也要去善于观察分别这个内识、识阴六识,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心所法的界,也就是相应的所有心所法,它的功能也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各位菩萨!若您能够这样去思惟、忆念以及称量,这样去善于观察分别这些法义,那么您就能够在解脱道上生忍了,也就是能够知道说,自己在解脱道上,终于能够步上轨道了;那么您这一世想要断三缚结、断我见,想要取证初果,已经指日可待了。那么这里就要恭喜您了,因为您的心里已经有了解脱道的法乐存在了,心里已经生起善法欲,想要进一步听闻解脱道的正理,心里一直想要忆念这些正理,并且想要更深入地观察这些正理,这就是 佛在《中阿含经》里面所说的顶法。
各位菩萨!当您对这个顶法的道理明白了,也确实如理作意去思惟观行以后,顶法不久就会出现啰!可当顶法出现以后,可千万不能被恶友、假名知识所笼罩,说“意识却是不灭的”,然后又退失顶法,那就很可惜啰!只要菩萨您不退失顶法,并且继续深入观行,不久就可以发起解脱道的见地,就能断三缚结、断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各位菩萨!当您认为已经断我见、证初果了,请您一定要把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这一套书总共七辑)拿起来从头到尾再详细地读一遍,一面更深入去体验,一面再自我检讨,检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断三缚结、断我见,为了避免未证言证,犯下大妄语业。
如果您能够依照《阿含正义》整套书的内容,重复地检视自己的所观与所断以后,可以确定说自己确实已经断三缚结、断我见;可我们这里还是有三件事要提醒大家:
第一、不能使自己成为声闻人,也就是不必急著求证四果。如果在证得四果以后,就想要取证无余涅槃,这样的话,就会使自己成为定性声闻人。因为菩萨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回入大乘佛菩提道来修学,进一步来求证外识、住胎识,也就是亲证本识如来藏,然后发起般若实相的中道智慧,进入大乘内门来修菩萨道,乃至未来可以究竟成佛,这样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套一句话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如果菩萨您对解脱道三果的证境,确实很向往的话,无妨可以先求证三果的证境。至于求证三果的行门,就请您依照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七辑书里面所讲的理路去实修,先淡薄贪瞋痴三毒,成为薄贪瞋痴的二果人;然后再加修未到地定的定力,并且远离欲界的贪爱,确实断除欲界的贪爱之后,又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自然就会发起初禅不退。那之后再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五下分结是否已经断除了?那也就是说,发起初禅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把五下分结断除;当五下分结确实断除,就是证得三果阿那含。可是当您证得三果以后,不必急著求证四果。如果您是专修二乘解脱道的行者,这时候就应该回入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菩萨道;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来受持大乘菩萨戒作为主要的正解脱戒,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也就是以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作为副戒,这样来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未来可以究竟成佛,可以度化更多的人离苦得乐。各位菩萨!我们非常欢迎您来正觉学正法,成为大乘菩萨僧团的一分子。相信有菩萨您的加入,一定会使得佛教正法更有光明的远景,可以使更多的众生获得解脱以及实相智慧的利益。
第三、在阿含解脱道证果时,其实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舍掉了什么。譬如证初果,其实并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舍去三缚结、舍去我见;所谓的证果,其实没有什么果可得。又譬如证三果,也只是舍去欲界爱、舍去五下分结,并没有得到了什么法,也没有什么果可得。那就是说,如果菩萨您有确实依照《阿含正义》所演述的内容去实修,确实有所实证了,也不能到处宣扬自己的果证,因为当行者说出自己的果证时,那表示已经误会解脱道的果证了。
以上这三点的简要说明,希望对菩萨您在佛法的修证上有所帮助。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愿大家:色身安泰,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我们要接续上一集所讲的“二乘顶忍”。在上一集里面我们提到说,佛在《中阿含经》里面说到,多闻的圣弟子对于因缘起的道理,以及因缘起的种种法,譬如触、受、想、思、爱、界等这些法,都要加以思惟、忆念、称量以后,都要善于观察分别五蕴的无常、苦、空以及无我。
首先,我们大略地解说,什么是“触、受、想、思、爱、界”?为什么说这些法都是虚妄的呢?我们先解说这个“触”。什么是触?这个触,就是指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触心所,这个“触”就是“接触”的意思。但是这个“触”,不是指身识在领受触尘的那个触觉,因为身识领受触尘的那个触觉,它已经落入触心所后面的“苦、乐、忧、喜、舍”的觉受里面了,那已经是属于受阴所含摄的范围了。这里所说的“触”,是指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触心所,是属于五遍行心所法里面的一个法。那什么是五遍行心所法呢?这我们就先要去知道说,五遍行心所法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等五个心所法。
各位菩萨!这五遍行心所法,它是遍行于三界六道,遍行于四圣六凡,遍行于八识心王的每一识;又遍行于一切时存在,而且遍一切处都在,也就是遍十二处都在;也遍行于一切善法、染法、无记法,所以叫作遍行法。这五法是属于八识心王的体性,是由八识心王所出生;也就是说,离开八识心王就没有这五法。各位菩萨!这五法不可能单独现行、存在、运作,所以说五遍行心所法,它跟八识心王的每一个心王都相应。就譬如识阴六识都各自有触心所,然后由触心所去触内六入的内相分六尘,然后识阴六识才能了别内相分六尘。
接著我们解说“受”。这个受是指“境界受”,也就是由前面的触心所去触六尘,然后再由这个受心所来领受内六入的六尘相。如果没有触心所去触六尘,也就无法领受六尘相。但是这个受,不是受阴中所说的苦、乐、忧、喜、舍受的那五种感受,而是指刹那刹那的境界受。但是您也可以把它摄归在广义的受阴来含摄。
接著我们说“想”。想就是“知”,也就是了知的意思。但这个了知,主要是指识阴六识对内六入、内六尘相的直接了知,也就是对境界受的刹那刹那地了知,而不是指语言文字上的思惟或妄想。但是同样的,您也可以把它摄归在广义的想阴所含摄。
接著我们说“思”。有了前面的想心所来了知所面对的六尘相以后,那思心所就紧跟著运作了;当识阴六识的思心所连结到意根时,由于意根思心所的运作,于是五蕴的直接反应就随后出现了。各位菩萨!这些运作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的,我们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明,因为这八识心王之间的密切连结运作,是属于大乘唯识种智的内涵。如果菩萨您有兴趣的话,非常欢迎您来正觉讲堂上课,您就有机会在 平实导师座下熏习唯识种智深妙法。
我们把话题再拉回来说,前面这四个心所法:触、受、想、思,在密切和合运作之前,那识阴六识都各自已经先有一个“作意”存在了,就是有一个作意想要触知六尘,或者说想要继续触知六尘的一个作意。这个作意也是属于五遍行心所法里面其中的一个心所法。也就是说,当识阴六识生起以后,这个作意的心所法就一直都存在,而且都是在其他四个心所法前面存在,除非是在眠熟、闷绝等断灭位,才会在六识心初生起的时候,由于意根的作用,使得六识心的触心所在前面运作,然后再使得六识心的作意心所法生起。不过,这六识心一旦现起以后,仍然是回到由作意心所在触心所前面在运作的一个状态。除非是不同的境界相出现了,才会有的时候会互换先后的次第,然后再由六识心作意,想要继续触六尘的一个作意,来引导其他四个心所法的运作,接著识阴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就全部都出生了。
各位菩萨!我们对五遍行心所法的意涵,作了这样大略地介绍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这五个心所法是虚妄不实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五个心所法都是必须依附于六识心才能存在,都是属于六识心的内我所。如果六识心断灭了,这五个心所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这五个心所法是所生法,是缘生缘灭之法,虚妄不实。更何况这六识心本身就已经是所生法了,已经是虚妄不实了,因为必须先有意根和法尘存在,才能有识阴六识出生,所以识阴六识本身就已经是虚妄法,更何况是那必须依附于识阴六识才能生起、存在以及运作的五遍行心所法,那当然更是虚妄法了!所以修学解脱道的行者,对于这五遍行心所法,对这个内我所不能有所执著,因为它完全是虚妄法。
接著我们说“爱”。这个爱心所也是由于有了六识心,有了六尘相以后,才使得六识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贪爱执著。也正由于这个贪爱执著,使得众生对五阴身自我,以及对三界万法有了执取的作用,因此就在三界六道里面不断地生死流转。但是这个贪爱心所,也是跟前面那五个遍行心所法一样,也都只是意识觉知心的心所法,也就是必须依附于意识觉知心,才能存在以及运作的心所法。况且这个贪爱心所,它是在五遍行心所法出现以后,才会出现的心所法,已经是后后面的法了,当然是更加地虚妄。
接著我们说“界”。界就是种子,就是功能差别,又叫作功能的局限。譬如眼识界,就是指眼识能见色尘的功能,可这个功能有个局限,就是说眼识就只能看见色尘,不能听闻声尘;也就是说,祂的功能是有个局限的。那么识阴共有六个识,所以六个识的功能就叫作六识界。也就是说,六识各有不同的功能,譬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乃至意知法,这就是识阴六识的功能差别,也就是六识的自性,所谓见闻觉知性就叫作六识法界。这个六识法界,也就是六识的见闻觉知的自性,其实也只是由于识阴六识的心所法的运作过程当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六识的功能;它的本质就是六识心跟相关的心所法配合运作下,才能成就的自性,那当然更是虚妄法了。那意思就是说,既然六识界、六识的自性是虚妄法,那么这些“触、受、想、思、爱”这些心所法当然也都是虚妄法了。
各位菩萨!当您对这个《中阿含经》里面所说的“外识、内识,触、受、想、思、爱、界”这些法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心中对这个“因缘起”的法信受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对这因缘起以及因缘起的法,就要确实地加以思惟、忆念以及称量,并且要善于观察跟分别:这个外识、住胎识是常住法,但也必须藉缘才能出现在三界中;同时也要去善于观察分别这个内识、识阴六识,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心所法的界,也就是相应的所有心所法,它的功能也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各位菩萨!若您能够这样去思惟、忆念以及称量,这样去善于观察分别这些法义,那么您就能够在解脱道上生忍了,也就是能够知道说,自己在解脱道上,终于能够步上轨道了;那么您这一世想要断三缚结、断我见,想要取证初果,已经指日可待了。那么这里就要恭喜您了,因为您的心里已经有了解脱道的法乐存在了,心里已经生起善法欲,想要进一步听闻解脱道的正理,心里一直想要忆念这些正理,并且想要更深入地观察这些正理,这就是 佛在《中阿含经》里面所说的顶法。
各位菩萨!当您对这个顶法的道理明白了,也确实如理作意去思惟观行以后,顶法不久就会出现啰!可当顶法出现以后,可千万不能被恶友、假名知识所笼罩,说“意识却是不灭的”,然后又退失顶法,那就很可惜啰!只要菩萨您不退失顶法,并且继续深入观行,不久就可以发起解脱道的见地,就能断三缚结、断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各位菩萨!当您认为已经断我见、证初果了,请您一定要把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这一套书总共七辑)拿起来从头到尾再详细地读一遍,一面更深入去体验,一面再自我检讨,检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断三缚结、断我见,为了避免未证言证,犯下大妄语业。
如果您能够依照《阿含正义》整套书的内容,重复地检视自己的所观与所断以后,可以确定说自己确实已经断三缚结、断我见;可我们这里还是有三件事要提醒大家:
第一、不能使自己成为声闻人,也就是不必急著求证四果。如果在证得四果以后,就想要取证无余涅槃,这样的话,就会使自己成为定性声闻人。因为菩萨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回入大乘佛菩提道来修学,进一步来求证外识、住胎识,也就是亲证本识如来藏,然后发起般若实相的中道智慧,进入大乘内门来修菩萨道,乃至未来可以究竟成佛,这样可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套一句话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如果菩萨您对解脱道三果的证境,确实很向往的话,无妨可以先求证三果的证境。至于求证三果的行门,就请您依照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七辑书里面所讲的理路去实修,先淡薄贪瞋痴三毒,成为薄贪瞋痴的二果人;然后再加修未到地定的定力,并且远离欲界的贪爱,确实断除欲界的贪爱之后,又有了未到地定的定力,自然就会发起初禅不退。那之后再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五下分结是否已经断除了?那也就是说,发起初禅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把五下分结断除;当五下分结确实断除,就是证得三果阿那含。可是当您证得三果以后,不必急著求证四果。如果您是专修二乘解脱道的行者,这时候就应该回入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菩萨道;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来受持大乘菩萨戒作为主要的正解脱戒,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也就是以比丘戒或者比丘尼戒作为副戒,这样来修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未来可以究竟成佛,可以度化更多的人离苦得乐。各位菩萨!我们非常欢迎您来正觉学正法,成为大乘菩萨僧团的一分子。相信有菩萨您的加入,一定会使得佛教正法更有光明的远景,可以使更多的众生获得解脱以及实相智慧的利益。
第三、在阿含解脱道证果时,其实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舍掉了什么。譬如证初果,其实并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舍去三缚结、舍去我见;所谓的证果,其实没有什么果可得。又譬如证三果,也只是舍去欲界爱、舍去五下分结,并没有得到了什么法,也没有什么果可得。那就是说,如果菩萨您有确实依照《阿含正义》所演述的内容去实修,确实有所实证了,也不能到处宣扬自己的果证,因为当行者说出自己的果证时,那表示已经误会解脱道的果证了。
以上这三点的简要说明,希望对菩萨您在佛法的修证上有所帮助。
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愿大家:色身安泰,福慧增长,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