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集 佛法架构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浏览次数:7879
侯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讲的课程是《大乘起信论》。接著上一堂课,我们继续来讲我们想要修大乘佛法,它怎么起信呢?为什么很多人非常喜欢大乘佛法,但是没办法修、没办法证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整个佛法的架构根本就没有了解,这样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要怎么修证?自然就盲修瞎练。
  这一堂课我们比较详细来把佛法整个架构介绍给大家知道,这样就知道一个目标,那修行就是只有快跟慢的问题而已,就不会有所偏差,可以快速能够成就佛道。我们来介绍三界、三无漏与六度的修证关系,乃至我们如果要断烦恼,然后断这些三毒,或者是六种根本烦恼,这些贪瞋痴慢疑等等,我们来作一个详细的解说,希望对大家的学佛有所帮助。
  一般我们学佛都知道学佛要两足尊。要怎么修福、修慧?到底我们修学佛法里面,读了那么多文章,乃至这些名相,这实际上是怎么用、怎么起修行?这个整个架构,我跟大家报告一下,大家在佛法上就有一个知见,就知道怎么来修、怎么来证。
  首先,既然是修福、修慧两足尊,那福的部分,它是哪一个部分呢?跟三界什么关系呢?然后跟三无漏又是什么关系?跟大家都一一来说。你想要修到哪一界?你要用什么方法?乃至你要出三界是什么方法?最后想要成就菩萨道又是什么方法?这整个架构跟大家说明:第一个修福,福就是三界法都叫作福,三界里面又分成我们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至于欲界,它的修行方法就是戒,修行五戒就能够得人身,然后修习十戒,就是十善,就是能够生欲界天;你再怎么布施,顶多就到了欲界的天,或者欲界的人身。让大家知道这个就是三无漏里面的戒,他所修习的目标就是将来能够得人身,然后能够生欲界天,所以这个是戒的修法。
  第二就是定,定呢它能够修到哪里去呢?他就修到色界、无色界。所以色界,又叫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就是四空定。它怎么修呢?你想要上去,你就是一定要修定,这个就是更进一步。等一下再说戒、定、慧三者的关系。好!这个目标确定了之后,大家就知道不管你戒怎么修,修得最好了,你就是在欲界里面打滚,你出不了这个欲界。那你定呢?以定为禅的人,你再怎么修,修到一念不生,顶多就在色界、无色界,就是在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这个还是出不了三界啊!所以我们的 释迦牟尼佛,祂才降生于印度来介绍慧,这个慧就能够出离三界了。
  好!接著我们再说慧,两足尊里面的福已经介绍完了,它就是在戒跟定的这两门修法。第三个慧,也就是我们福、慧里面的慧,这都是一样,这些慧有分大乘跟小乘乃至中乘,就是大中小。这个怎么修习呢?第一个,我们先讲声闻乘,就是小乘——这个阿罗汉的修法,也就是解脱道的修法。它怎么修呢?如果你具备了四禅八定,然后再告诉他五阴十八界的虚妄;因为四禅八定顶多就是修到第六意识:譬如二禅,那前五识就不现起;你修到非非想,那个都还是有意识心,也就是第六意识不敢断;为什么?他怕落入断灭空,他不知道有一个第八识这个真如心的存在,所以他们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就是想、就是了知,就对三界法对这个法尘好像有了知、好像没有了知,就是将断未断,断了就出三界了。那他为什么不敢断?因为他没有这个慧力,他不敢断,他怕落入断灭空;也就是说,他以意识心为我,如果断了,他就变成没有我,那他修这个干什么呢?所以就因为害怕,那这个害怕就是因为知见不足。所以佛降生在印度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很多已经修到四禅八定。所以佛一说法,说:你们把这个意识心(禅定就是在修第六意识心),你修到这么细了,你就把祂断掉就好了。所以他们闻佛说法,马上就可以证得阿罗汉;如果有四禅的功夫,那是很快就得俱解脱了。如果没有呢?佛也就跟他讲无常、苦、空的这个方法。根据《阿含》或者四圣谛来讲所有的五阴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让他产生厌离——对三界产生厌离——他就可以证初果。因为你知道对这个意识心,包括前五识,这些都是无常、苦、空、无我,都是虚妄法,所以你就愿意断离;也知道断离之后,还有一个第八识,所以我不是真的断灭,他们就很放心。依止佛的关系,所以就可以很安心地去断除我见,乃至对三界的贪爱,这样就出三界了。这个是小乘的修法。
  第二个就是缘觉道的修法,佛对十二因缘有兴趣的众生,祂就来教导他修习十二因缘的观察。十二因缘比这个四圣谛的修法又更进一步,为什么呢?因为它已经有讲到五遍行的这些受、触这些等等,包括贪爱的这些各种法。所以它已经慢慢介入大乘佛法里面的五遍行、五别境,就是心王、心所乃至色法,这些它都有介绍到了,只不过没有详细说明而已;但是因为简单的择录这些五位百法里面的部分,就可以很快出离三界,所以这是很殊胜的一个修法。这个我们简单介绍到这里就好。只要愿意修习十二因缘乃至十因缘,自然就能够断除对三界的贪爱,因为你发现它是无常的,那不是真我,所以你就会觉得不留恋;然后你知道出三界可以常乐我净,自然而然就可以很安心地来修习这个法。
  第三个,我们就来介绍所有佛法的根本,就是第三个“菩萨道”,也就是大乘佛法,所有佛法的修证目标就是在我们根本信。上一堂课讲到根本信就是真如心,也就是所有的大乘佛法都建立在什么?为什么要有大乘佛法呢?就是佛的根本,也就是诸菩萨的根本,又称为菩提。这个菩提名相很多,所以有的叫作慧,有的叫作般若,有的叫第八识,有的叫作阿赖耶识,包括异熟识,很多名相;这个名相是因为修证的位阶不一样,就用不同的名称来解说而已。其实回归起来,众生就只有八个识啊!你敢断掉前五识,那你很容易就能够证得二禅;如果你敢把前六识,乃至前七识都断掉,你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然后也可以证得什么?缘觉,出三界;因为三界的不现起,其实不是出三界,是你不在三界现身语意。现了什么身语意?就是五蕴,就是十八界;那你十八界都断掉,三界就不现起,一边方便说叫作不在三界现身语意,其实了义的说法就是根本就不现起三界。所以三界这佛法,它是有简单说,然后有广说、有细说,简单说叫作三界;然后要再细说,就是再说名色;或者叫作什么?叫作五蕴;然后五蕴又细说,又叫什么?六根、六尘,然后六识——十八界。所以佛法其实它是一体的,因为众生的需要而把它分段来简说,来比较深的说。
  就像我们在学校教育,有幼儿园、有小学、有中学,乃至有大学、研究所、博士;博士之上还有没有?没有了;如果博士之上还有,就是头上安头,那个就是外道的妄语。要成就菩萨道,就是可以一直修到成佛,所以这个成佛之外,没有再比佛更殊胜的了;如果有的话,佛就不是究竟了知。因为佛对所有宇宙,没有一法不了知;对三界没有一法不了知,所以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如果说有人自称是比佛证量更高的,你就知道他不是佛教徒,那是外道,才敢这样欺诳的讲法。
  那这个修学佛法的根本,既然大乘佛法的根本是在真如心的实证,也就是第八识的实证,那我们用什么方法修呢?我们这个时候就要透过参禅,然后能够证悟般若实相,也就是第八识;然后悟后起修,就依止唯识、方广。当然破参前如果能够先修学唯识,这样要亲证第八识又更容易,因为条理都很清楚,就更容易亲证。所以很多修习,在没有破参之前,虽然是先修了,但是你悟后可以省掉很多修行的步骤,因提前修了。
  所以修学佛法,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至于我们的小乘修法,就是三无漏:戒、定、慧。但是在大乘佛法又把它细分:戒之前又多一个布施,所以叫作布施、持戒;然后定的时候,前面有两个方便,叫作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才能够修得般若。它这个是有次第法的,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法大部分都是菩萨道,菩萨要在人间成就佛道,自然要跟众生广结善缘;戒想要持好,一定要先有一个布施的心态,利益众生;这样可舍掉自己的贪、瞋、痴、慢、疑,对自己来讲就能够有自利,布施给别人也能够利他、修集福德,这两样都是要有前方便,这个戒才能够守得好。
  至于禅定,为什么前面要先有忍辱、精进呢?忍辱就是你要安止在制心一处的状况,人都有边际效用递减,安住久了就不想安住;所以那时候你若能够继续安住,那这样你的定就能够成片。由点、线、面,乃至成片——就是面——这时候靠安住还不够,还要精进;精进的意思就是不断地练习安住在制心一处的那种状况,然后安住到成就了,就是成片了、没有问题了,意根接受了,那就变成禅定。所以说禅定的修习,它是有一一的次第的,后面我们再细说。
  至于慧,前面这五度修好了,那你心就心得决定。好!我想要找到第八识,我不断地找、不断地找,自然而然迟早会被你找到的。这个找,你要有很多的知见,这些知见就要透过修习《阿含》或者是十二因缘,然后《般若经》、《唯识经》,当然最重要是要有禅师教我们参禅的正确方法。亲证第八识产生了般若,注意哦!所谓般若慧,就是依于第八识所讲的经论都是属于般若,所以我们大乘佛法都是说我们要有般若智慧。
  首先,破参找到第八识,之后知道第八识的功能差别,一一的能够去现观;然后就能够印证大乘的所有的经典,包括所有的论,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证大乘的经论、能够亲证。所以,如果没有亲证,都是门外汉,大乘的经都一定看不懂,他一定会用第六识的状况来解说大乘经典,乃至用声闻道、用缘觉道来解说大乘,那就是与佛的真实义已经完全误会了。我们再详细说这个整个状况,三无漏跟三界这个观念建立了之后,那后面要修习就不会有偏差。
  我们接著来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无漏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无漏的戒、定、慧,它当然要次第修。首先,要怎么修?修习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三界流转呢?是因为我们贪爱三界,那就投胎在三界,不断地投胎;那贪爱是什么意思?贪爱其实就是烦恼,所以烦恼又细分为什么?贪、瞋、痴、慢、疑。乃至细分为六种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然后又加一个不正见。常常说:我们要破烦恼贼。烦恼贼是什么?你要知道它的相貌,然后才能够知道用方法去对治:或者是守烦恼,或者是伏烦恼,或者断烦恼,或者转烦恼。
  一般来说,烦恼就是漏,贪、瞋、痴就是烦恼,整个对三界的贪爱就是烦恼;漏就漏在我们三界里面,不得出离。那守住这个烦恼不去犯戒,当然就是一个戒的方法;如果能够伏烦恼那就是什么?能够得定。如果能够断烦恼,就能够得慧,就是出三界。那对治烦恼的方法,它要有一个次第,就是能守而后能伏,乃至能断,乃至能转。这个再跟大家细说一下:第一个,凡夫一般就是守著烦恼不犯戒,这样就得五戒。五戒能够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得到人身,下辈子还是再投胎当人。如果再进一步能够守了身三、口四、意三这个十戒,就能够生天界、欲界天去享福,这个是属于戒的部分。
  第二个说定,定它是怎么修法?它就是伏烦恼。它不面对烦恼,它干脆把心、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叫作制心一处;也就是这个烦恼,我们不去管它,我们的心都注意到我们要面对的。譬如说,我们面对法尘,意、法为缘生意识;好!我们就在这边一直用功。这个意识祂有寻有伺,譬如说,我们的五位百法,在我们的心所里面,最后一个不定心法;不定心法有四个,其中两个就是寻跟伺,当你把这个寻、伺练习起来,你就能够得止、得观,这样自然就能够得定。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之后,烦恼就调伏了,它就不起了;不起的时候,我们会生到哪里去呢?我们就对欲界的这个贪爱不起,自然就生到色界、无色界去。这个时候都在定上用功,我们当然不会犯戒,所以这个叫作定共戒。
  第三个解脱道呢,他们是要断烦恼——断三界的烦恼。那要怎么作呢?要现观烦恼的现行,什么叫烦恼的现行?譬如我们对三界的任何一个法的贪爱,这个心一起马上就知道。你想要对三界产生一个厌离,你真的想要灭除自己在三界中的五蕴十八界,你知道它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可爱,所以就愿意把它断除,断除就出三界。出三界的时候,因为整个用功的这个心都在出三界上、断烦恼上来用功,所以这样就是解脱道的道共戒。所以我们从戒来说,再进一步有定共戒,有道共戒;因为你在用功的时候,你哪有时间去犯戒呢?所以那个戒就自然而然能守。
  第四个,我们来讲说有菩萨道可以转烦恼。那是怎么回事?就是现观烦恼即菩提。能够实证,然后能够转依如来藏——对如来藏有一个实证,然后乃至能够依止。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烦恼也是如来藏所生,也是含藏在如来藏里面;三界都是在如来藏中生,在如来藏中死,既然是这种状况,大家都转依如来藏,来现观所有的三界乃至五蕴、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一一能够产生现观,自然就能够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道理,这个时候就是叫作菩提道的道共戒。所以你看看,同样一个戒可以衍生,如果后面的法都可以摄受前面的法。
  所以,禅宗的祖师就干脆叫你们参禅,去实证如来藏。在修行,想要参破如来藏的过程中,你自然就戒定慧会具足。因为你那时候没有心思去犯戒,你一边在参禅,参禅成片自然就得定;得定了之后,你要能够证悟如来藏就更容易,要破参就更容易。因为你不断地在参禅的疑情中历缘对境,只要说五阴十八界任何一个界相应,就能够破参。因为十八界法都是如来藏所生,你从所生法去找如来藏,一定可以找得到,这个就是参禅的方法。
  好!那今天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58集 佛法架构)
 

本文标题: 第58集 佛法架构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217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58集 佛法架构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