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正墩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系列。这是以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为蓝本,内容主要为宣说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一心二门之内涵为主轴展开,铺陈法界实相理体如来藏八识心王与三乘菩提修行的关联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种智的内涵,持续上一个单元的节目当中,探讨了有关禅定发起的现象。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谈有关禅定发起的原因,大多数的人的观念以为学佛这件事不外乎就是要念佛求往生极乐,而自认慧根不差的人就会每天努力打坐修定练心,然而对于这样的修习的方式,不知究竟目标为何?打坐与佛法的开悟有何关联?到底何时能有消息?怎样才算是开悟?心中总是茫茫然;不但如此,对于禅定境界的发起,心中也毫无方向及把握,就只是每天努力打坐修定,这是因为当代许多佛教名山的大师们的佛法修证方法就是这样的观念,错误地理解佛法修正的目标,错将觉知心清净的世间禅定境界,当作是觉悟涅槃,因此将打坐修定的方法,当作是参禅证悟的过程,于是有了错误的期待,以为日复一日的打坐,总有一天就会开悟、就会证果。
简单地说,这种现象就是以定为禅,姑且先不论,由于这样的在根本上的认知,对于个人及佛教界的佛法修证,有多么严重的错误影响,单从禅定的修证方面来说,佛教界长久以来也缺乏正确的知见;对于要如何才能发起初禅,乃至禅定的次第及内容,禅定发起的功德等,也少有人能真正提出来。这是由于许多佛法修证的内容及方法,并不能单凭用想象就能正确无误地解说,而是唯证乃知,所幸 平实导师以其菩萨的悲愿及深妙智慧,除了教导弟子们实证第一义谛了义正法外,也不断地教导次法的修证,这其中便包括了 平实导师实证的禅定的内容、过程及修证的方法,而这些有关禅定的种种知见,部分可散见于 平实导师讲经或者著作当中;不过 平实导师也不断提醒,对于不同层次禅定的修证,于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修学次第,或者取证解脱果证,都有其相对应的关系,如能正确依循来修证,方不致于事倍功半。许多努力辛勤打坐修定的人,期待透过打坐能迅速成就佛法的证量,能发起禅定的境界,因这样偏差狭隘的学佛观念,让他心中也始终悬挂著打坐这件事,所以每天天未亮就起床打坐,下班回家又继续打坐,变得不太关心家里的人,即便有家人生病很严重,或者发生其他紧急的事件,他却漠不关心,仍然一如往常的打坐,一心想要获得初禅的天身、初禅的快乐,但即便这样努力地打坐修定,为什么经过十几年,初禅境界始终不现前?这是由于缺乏修证禅定知见的关系,往往有几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所导致,所以禅定不能发起。
首先要说明的是性障,也就是五盖。《瑜伽师地论》中说:
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瑜伽师地论》卷11)
初禅善根被五盖遮障住而不能发起,对于禅定而言,五盖是恶法;初禅的境界之所以不同于欲界,是因为欲界有五欲的法,而色界以上没有,贪欲便成为色界境界发起的障碍,贪爱世间财宝,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心无厌足,而最严重的障碍是贪男女欲;心中欲求皆在欲界的五尘境界上不能舍离,这种人心中最深沉的想法,其实就是欲界法胜过色界的境界,并没有认真的认定,证得禅定清净境界是比较殊胜的,当然无法心得决定在修定上;所以男女欲很重的人绝对不可能证得初禅,得要对男女欲爱染不生,必须连想要见到异性的作意都不存在,这就是贪欲盖。
瞋心重,脾气大,容易生气愤怒,只要不顺己意的逆境,再怎么小的事也会生气、容易记恨,对于别人不小心说一句得罪了他,会记恨很久。瞋心会使身心热恼,内心一直盘旋在所怨恼的对象情境上,当然无法在修定上专注,这就是瞋恚盖。
掉悔就是掉散悔恨,掉散就是对境界心不寂静,内心躁动,不能安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要不打妄想,偏偏无法控制。悔恨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却产生了忧恼;人家说悔箭入心,对于所作的恶事,特别是毁谤三宝,破坏正法的事,由于知道所犯极重的恶业,于是心中后悔,这样禅定功夫一定无法成就。悔就像箭一样,射到深心里面去拔不起来,唯一能补救的方法,就是佛前发露忏悔,起大誓愿,永不复作,每天佛前至诚忏悔,直见好相而灭除罪业,这就是掉悔盖。
对于所修的佛法有所怀疑,有不正确的思惟,到底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薄贪瞋痴、有没有阿罗汉、有没有明心开悟、有没有成佛?因为自己未能证得,便存疑他人不能证得,若再加上不曾听说有人亲证,更是心中抱著怀疑,是否真有初禅境界可证?怀疑初禅境界可能是假的,或怀疑末法时期不会有人证初禅。疑心作祟,信根非常微薄,于是,于所说法心不得决定,不能专精去修禅定,也没办法专心祛除贪欲盖与瞋恚盖,这就是疑盖。
有关于睡眠盖,尽管睡眠正常充足,精神很好,但只要一上座修定,就会昏沉地打瞌睡,不上座时却又精神很好,这就是睡眠盖。这是因为定力还没有发起来,没有方便善巧对治睡眠盖,这是五盖中最轻微的障碍,睡眠盖严重的人,不能直接修打坐的静中功夫,会有障碍,上座时不是在打坐修定,而是坐著睡觉,没有办法修定,必须修动中的功夫,也就是要以 平实导师所传授的,在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施设教导的无相念佛功夫,来锻炼定力,这样是最容易对治睡眠盖而迅速发起未到地定的功夫。当无相念佛功夫纯熟时,上座便不会有睡眠盖的障碍,并且也要一个正确的知见,不管身体怎么累,证得初禅的人,上座入初禅等至位中是不会打瞌睡的,但色身的疲劳并没有被消除,这得要靠睡眠才能消除掉,所以下了座仍有疲倦的现象。
如何发起初禅?有两个条件:未到地定功夫以及降伏五盖,只要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时时刻刻都在忆佛的念当中,这样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足够入初禅;若已经有这样的定力,但还不能发起初禅,便要检讨是否自己被五盖所障碍;至于初禅发起的状况并不一定,随时都可能出现,只要未到地定的定力具足,性障也除了,当你住于一心不乱的心境中,可能正在走路、吃饭时,就会忽然出现。接下来我们来说明有关初禅善根发的情形,由于初禅定心境界的成就,发起初禅天身,在欲界色身之中出现;由于初禅的色界天身和欲界人身,和合在一起而有了这两身清净的摩擦,产生了无淫欲的初禅乐触,初禅乐触会有一些不同状况,但不一定看得见这个初禅天身,有人主张打禅七时努力打坐,熬夜不睡觉,但后来突然觉得身体变大,这就是证得初禅天身,成就初禅定境:但这是误会了色界天身的境界,因此将这种幻境当作是初禅天身的发起,这就是不知如何证入禅定,以及不知禅定发起种种功德的道理,随著个人心性与定力的差别不同。
初禅善根发有两种:第一种是运运而动,第二种是突然间遍身发。第一种是善根发不具足,若乐触是从头部开始,运运而动,从上而发,乐触是有局限的,并且定境会退失;这种人是由于对于男女欲还没有完全断除或降伏,但对于想见到异性的贪染心已经很淡薄,却有时还会生起,要靠每天打坐来降伏,而不打坐时,会时常生起染心,于是在打坐发起初禅时会从头顶向下开始运运而动。这是指尚未在佛法中见道的凡夫,由于外道的修心都只是在觉知心相应的定境用功,并没有解脱或者实证智慧,十人有九人会退失定境,除非要每天花很多的时间打坐、礼佛,好不容易才能勉强保持住,但却不易全身具足发起初禅。若初禅善根发,是由下而发,开始运运而动,这样则可逐渐遍身而有乐触,定境也不会退失,只要有每天礼佛、作无相念佛的功夫,或者每天打坐,常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就不会退失。
第二种是善根遍身发,一刹那就遍身发起初禅,情况最胜妙,也会出现天眼,可照见初禅天身,初禅天身没有五脏六腑,没有骨头与肌肉,身内如云如雾一般,全身皮肤就像很薄的保鲜膜一样,但是每一个毛细孔都是内外相通的,云雾从毛细孔中与外面相通,内外通流时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有强烈乐触。初禅的乐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得要提念希望乐触出现,乐触才会生起,若不想乐触出现,心中不起作意就不会出现;但若是想要继续迈向二禅的修证,得要舍掉这个乐触,心中不作意出现乐触,过一段长时间不去提起乐触,便渐渐消失掉,最后即使要再提起它也提不起,但要继续深入地修定。要如何修呢?仍然可以用无相念佛的方法,加上每天静坐一到三小时,由于无相念佛功夫礼佛的方法可以修到三禅应有的定力,定力成就了,你只要一打坐,要入定境就可以进去,并且以无相念佛功夫可以继续消除更细微的性障;这样继续修定,突然有一天会从胸腔出现比先前更加微细、更胜妙的乐触,而且从此以后都不需要再作意去提,时时刻刻始终存在,不会影响日常作息,除非像在睡著无梦时,意识觉知心断灭才会消失乐触。但这个初禅的身乐,修得以后还要舍,因为初禅的境界在等持位仍不离五尘,等至位也仍然不离三尘,所以仍是丛闹的境界;若想要证俱解脱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就得要把这三尘、五尘、丛闹的境界舍掉,包括初禅第二阶段的微妙身乐的触尘,舍掉后继续用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终于无觉有观三昧出现,然后渐渐地离开了粗糙的主动观照的觉,只剩下较微细的被动领纳的观,最后能安住无觉有观三昧,继续再修时,最后觉观皆舍,完全住在觉知心自内的境界,不触知五尘、三尘,进入二禅无觉无观等至位。二禅以上都是必定先要证得等至位的境界,纯熟以后才能够转入等持位中;初禅情况则不同,一旦发起初禅等至以后,在进入初禅等持与等至位,或二种境界之间,都是可以随所运转进出,不必先作加行;无觉无观三昧并不是所有的觉观通通消失,而是觉知心一直都很清楚地存在,仍然有定境法尘的觉观,只是没有五尘,离开了欲界的五尘觉观,称作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刚证得无觉无观三昧的人,不易长久安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心中只要起一个念,二禅等至境界马上消失,退回初禅,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熏修锻炼,使自己的心在这种比较细的境界当中安住不动;无觉无观三昧等至境界纯熟以后,才可以藉二禅定力转入等持位中办事,例如修神通等,而不可提早运用等持位的功德;否则,不但二禅等至境界将会渐渐消失,二禅等持位定力也跟著退失,当娴熟二禅等至境界以后,想要住二禅时,一定是先从初禅等持位中迅速地直接进入二禅的等持位,再藉等引而进入等至位中,这却是和二禅的修证过程,是颠倒过来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明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75集 大乘般若止观(五))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系列。这是以 平实导师的著作《起信论讲记》为蓝本,内容主要为宣说佛法的根本大意,特以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一心二门之内涵为主轴展开,铺陈法界实相理体如来藏八识心王与三乘菩提修行的关联性,宣示成佛之道精神所在——一切种智的内涵,持续上一个单元的节目当中,探讨了有关禅定发起的现象。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谈有关禅定发起的原因,大多数的人的观念以为学佛这件事不外乎就是要念佛求往生极乐,而自认慧根不差的人就会每天努力打坐修定练心,然而对于这样的修习的方式,不知究竟目标为何?打坐与佛法的开悟有何关联?到底何时能有消息?怎样才算是开悟?心中总是茫茫然;不但如此,对于禅定境界的发起,心中也毫无方向及把握,就只是每天努力打坐修定,这是因为当代许多佛教名山的大师们的佛法修证方法就是这样的观念,错误地理解佛法修正的目标,错将觉知心清净的世间禅定境界,当作是觉悟涅槃,因此将打坐修定的方法,当作是参禅证悟的过程,于是有了错误的期待,以为日复一日的打坐,总有一天就会开悟、就会证果。
简单地说,这种现象就是以定为禅,姑且先不论,由于这样的在根本上的认知,对于个人及佛教界的佛法修证,有多么严重的错误影响,单从禅定的修证方面来说,佛教界长久以来也缺乏正确的知见;对于要如何才能发起初禅,乃至禅定的次第及内容,禅定发起的功德等,也少有人能真正提出来。这是由于许多佛法修证的内容及方法,并不能单凭用想象就能正确无误地解说,而是唯证乃知,所幸 平实导师以其菩萨的悲愿及深妙智慧,除了教导弟子们实证第一义谛了义正法外,也不断地教导次法的修证,这其中便包括了 平实导师实证的禅定的内容、过程及修证的方法,而这些有关禅定的种种知见,部分可散见于 平实导师讲经或者著作当中;不过 平实导师也不断提醒,对于不同层次禅定的修证,于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修学次第,或者取证解脱果证,都有其相对应的关系,如能正确依循来修证,方不致于事倍功半。许多努力辛勤打坐修定的人,期待透过打坐能迅速成就佛法的证量,能发起禅定的境界,因这样偏差狭隘的学佛观念,让他心中也始终悬挂著打坐这件事,所以每天天未亮就起床打坐,下班回家又继续打坐,变得不太关心家里的人,即便有家人生病很严重,或者发生其他紧急的事件,他却漠不关心,仍然一如往常的打坐,一心想要获得初禅的天身、初禅的快乐,但即便这样努力地打坐修定,为什么经过十几年,初禅境界始终不现前?这是由于缺乏修证禅定知见的关系,往往有几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所导致,所以禅定不能发起。
首先要说明的是性障,也就是五盖。《瑜伽师地论》中说:
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瑜伽师地论》卷11)
初禅善根被五盖遮障住而不能发起,对于禅定而言,五盖是恶法;初禅的境界之所以不同于欲界,是因为欲界有五欲的法,而色界以上没有,贪欲便成为色界境界发起的障碍,贪爱世间财宝,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心无厌足,而最严重的障碍是贪男女欲;心中欲求皆在欲界的五尘境界上不能舍离,这种人心中最深沉的想法,其实就是欲界法胜过色界的境界,并没有认真的认定,证得禅定清净境界是比较殊胜的,当然无法心得决定在修定上;所以男女欲很重的人绝对不可能证得初禅,得要对男女欲爱染不生,必须连想要见到异性的作意都不存在,这就是贪欲盖。
瞋心重,脾气大,容易生气愤怒,只要不顺己意的逆境,再怎么小的事也会生气、容易记恨,对于别人不小心说一句得罪了他,会记恨很久。瞋心会使身心热恼,内心一直盘旋在所怨恼的对象情境上,当然无法在修定上专注,这就是瞋恚盖。
掉悔就是掉散悔恨,掉散就是对境界心不寂静,内心躁动,不能安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想要不打妄想,偏偏无法控制。悔恨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却产生了忧恼;人家说悔箭入心,对于所作的恶事,特别是毁谤三宝,破坏正法的事,由于知道所犯极重的恶业,于是心中后悔,这样禅定功夫一定无法成就。悔就像箭一样,射到深心里面去拔不起来,唯一能补救的方法,就是佛前发露忏悔,起大誓愿,永不复作,每天佛前至诚忏悔,直见好相而灭除罪业,这就是掉悔盖。
对于所修的佛法有所怀疑,有不正确的思惟,到底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薄贪瞋痴、有没有阿罗汉、有没有明心开悟、有没有成佛?因为自己未能证得,便存疑他人不能证得,若再加上不曾听说有人亲证,更是心中抱著怀疑,是否真有初禅境界可证?怀疑初禅境界可能是假的,或怀疑末法时期不会有人证初禅。疑心作祟,信根非常微薄,于是,于所说法心不得决定,不能专精去修禅定,也没办法专心祛除贪欲盖与瞋恚盖,这就是疑盖。
有关于睡眠盖,尽管睡眠正常充足,精神很好,但只要一上座修定,就会昏沉地打瞌睡,不上座时却又精神很好,这就是睡眠盖。这是因为定力还没有发起来,没有方便善巧对治睡眠盖,这是五盖中最轻微的障碍,睡眠盖严重的人,不能直接修打坐的静中功夫,会有障碍,上座时不是在打坐修定,而是坐著睡觉,没有办法修定,必须修动中的功夫,也就是要以 平实导师所传授的,在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施设教导的无相念佛功夫,来锻炼定力,这样是最容易对治睡眠盖而迅速发起未到地定的功夫。当无相念佛功夫纯熟时,上座便不会有睡眠盖的障碍,并且也要一个正确的知见,不管身体怎么累,证得初禅的人,上座入初禅等至位中是不会打瞌睡的,但色身的疲劳并没有被消除,这得要靠睡眠才能消除掉,所以下了座仍有疲倦的现象。
如何发起初禅?有两个条件:未到地定功夫以及降伏五盖,只要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时时刻刻都在忆佛的念当中,这样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足够入初禅;若已经有这样的定力,但还不能发起初禅,便要检讨是否自己被五盖所障碍;至于初禅发起的状况并不一定,随时都可能出现,只要未到地定的定力具足,性障也除了,当你住于一心不乱的心境中,可能正在走路、吃饭时,就会忽然出现。接下来我们来说明有关初禅善根发的情形,由于初禅定心境界的成就,发起初禅天身,在欲界色身之中出现;由于初禅的色界天身和欲界人身,和合在一起而有了这两身清净的摩擦,产生了无淫欲的初禅乐触,初禅乐触会有一些不同状况,但不一定看得见这个初禅天身,有人主张打禅七时努力打坐,熬夜不睡觉,但后来突然觉得身体变大,这就是证得初禅天身,成就初禅定境:但这是误会了色界天身的境界,因此将这种幻境当作是初禅天身的发起,这就是不知如何证入禅定,以及不知禅定发起种种功德的道理,随著个人心性与定力的差别不同。
初禅善根发有两种:第一种是运运而动,第二种是突然间遍身发。第一种是善根发不具足,若乐触是从头部开始,运运而动,从上而发,乐触是有局限的,并且定境会退失;这种人是由于对于男女欲还没有完全断除或降伏,但对于想见到异性的贪染心已经很淡薄,却有时还会生起,要靠每天打坐来降伏,而不打坐时,会时常生起染心,于是在打坐发起初禅时会从头顶向下开始运运而动。这是指尚未在佛法中见道的凡夫,由于外道的修心都只是在觉知心相应的定境用功,并没有解脱或者实证智慧,十人有九人会退失定境,除非要每天花很多的时间打坐、礼佛,好不容易才能勉强保持住,但却不易全身具足发起初禅。若初禅善根发,是由下而发,开始运运而动,这样则可逐渐遍身而有乐触,定境也不会退失,只要有每天礼佛、作无相念佛的功夫,或者每天打坐,常住于一念不生的境界就不会退失。
第二种是善根遍身发,一刹那就遍身发起初禅,情况最胜妙,也会出现天眼,可照见初禅天身,初禅天身没有五脏六腑,没有骨头与肌肉,身内如云如雾一般,全身皮肤就像很薄的保鲜膜一样,但是每一个毛细孔都是内外相通的,云雾从毛细孔中与外面相通,内外通流时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有强烈乐触。初禅的乐触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得要提念希望乐触出现,乐触才会生起,若不想乐触出现,心中不起作意就不会出现;但若是想要继续迈向二禅的修证,得要舍掉这个乐触,心中不作意出现乐触,过一段长时间不去提起乐触,便渐渐消失掉,最后即使要再提起它也提不起,但要继续深入地修定。要如何修呢?仍然可以用无相念佛的方法,加上每天静坐一到三小时,由于无相念佛功夫礼佛的方法可以修到三禅应有的定力,定力成就了,你只要一打坐,要入定境就可以进去,并且以无相念佛功夫可以继续消除更细微的性障;这样继续修定,突然有一天会从胸腔出现比先前更加微细、更胜妙的乐触,而且从此以后都不需要再作意去提,时时刻刻始终存在,不会影响日常作息,除非像在睡著无梦时,意识觉知心断灭才会消失乐触。但这个初禅的身乐,修得以后还要舍,因为初禅的境界在等持位仍不离五尘,等至位也仍然不离三尘,所以仍是丛闹的境界;若想要证俱解脱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就得要把这三尘、五尘、丛闹的境界舍掉,包括初禅第二阶段的微妙身乐的触尘,舍掉后继续用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终于无觉有观三昧出现,然后渐渐地离开了粗糙的主动观照的觉,只剩下较微细的被动领纳的观,最后能安住无觉有观三昧,继续再修时,最后觉观皆舍,完全住在觉知心自内的境界,不触知五尘、三尘,进入二禅无觉无观等至位。二禅以上都是必定先要证得等至位的境界,纯熟以后才能够转入等持位中;初禅情况则不同,一旦发起初禅等至以后,在进入初禅等持与等至位,或二种境界之间,都是可以随所运转进出,不必先作加行;无觉无观三昧并不是所有的觉观通通消失,而是觉知心一直都很清楚地存在,仍然有定境法尘的觉观,只是没有五尘,离开了欲界的五尘觉观,称作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刚证得无觉无观三昧的人,不易长久安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心中只要起一个念,二禅等至境界马上消失,退回初禅,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熏修锻炼,使自己的心在这种比较细的境界当中安住不动;无觉无观三昧等至境界纯熟以后,才可以藉二禅定力转入等持位中办事,例如修神通等,而不可提早运用等持位的功德;否则,不但二禅等至境界将会渐渐消失,二禅等持位定力也跟著退失,当娴熟二禅等至境界以后,想要住二禅时,一定是先从初禅等持位中迅速地直接进入二禅的等持位,再藉等引而进入等至位中,这却是和二禅的修证过程,是颠倒过来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明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75集 大乘般若止观(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