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讲说的是有关于悭贪的故事,一共有两则:一则是从《旧杂譬喻经》,一则是从《杂譬喻经》选用出来;这两本经因为它翻译的法师算是比较早期的佛典的翻译,所以在他对于汉土的一些文化跟一些俗语用辞可能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这经文读起来会有一点点奇怪;那我们就把一些比较不适合的部分,用我们比较能够、现代人能够了解的方式去把它圆融过去,就不用太拘泥于这个文字表面的意思,因为重点还是在这个故事的精神。
好,我们先说第一则故事,这是《旧杂譬喻经》天竺三藏,是三国时期的天竺三藏康僧会所翻译:”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旧杂譬喻经》卷1)这意思是说:从前印度这个四姓,是印度古时候有四种种姓。这里其实就是指说有一个印度人,从前有一个印度人他的名字叫作伊利沙,他财富无量无边;虽然财富无量无边,可是他却非常悭吝,他很吝啬,他很贪爱财物,不只是不肯布施,连好好地花钱在自己身上,吃好的、穿好的都舍不得。跟他同时有一个贪嗜五欲的一个老公(这里的老公当然不是现代义上的老公,只是说一个老的男人;实际上,以印度以前平均寿命来讲的话,或许四十几岁就已经算是老公了。)好,”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跟他住在附近相隔不远。这个贪老公财富虽然不如他,可是他却是很舍得花用,他天天饮食都是非常恣意,用非常丰盛的食物,有鱼有肉来满足自己的口欲,而且宾客来来往往都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个伊利沙自己就想了”我财无数”——我的财富无量无边,比这一个贪嗜口欲的这一个老公都还多得是,可是为什么我的受用却比他相差得这么多呢?于是他”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著车上到无人处”。他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就吩咐仆人杀了一只鸡,又炊煮了一升的白米;可是因为悭贪的关系,即使只是这么不是多殊胜的饮食,就一只鸡、一升米这样子,他还要把它带到车上,而且还要把车子驾到没有人的地方,他要准备来自己享用,不跟他人分享。
“下车适欲饭”当他下车才刚刚开始要动用、要饮用的时候,食用的时候。这时候,”天帝释化作犬来,上下视之”这个玉皇大帝—天帝释—他神通化现,他知道有这样的因缘可以来帮助这一个伊利沙改变他悭贪的习气;于是天帝释就变化神通化作一只狗,然后看著这样子的伊利沙,眼睛上上下下地看著他。
“请为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这样子的翻译文句,说实在的是很不通顺,不过我们刚刚也提醒过菩萨了。伊利沙就跟这只狗说了,这时候他当然还不知道这只狗是天帝释所化现的,他就说:”你如果能够倒悬在空中(等于是要离开地面,而且还不是垂直的离开,还要倒过来倒悬在空中当中),那我就会分你鸡肉啦、分米饭给你吃。”结果,他当然没想到这一只狗竟然是天帝释化现的,天帝释当然就随他的意,随他所要求提出的条件,它果然就飞起来而且还倒悬过来,倒挂在空中了。
“四姓意天”这个伊利沙也不笨,他知道这只狗不是平常的狗,它应该是天人所化现的;然后,”恐何图有此”?那他天人化现成这个样子,他对我是有什么企图,是想要求得什么呢?于是又对它说了,再提出第二个要求:”汝眼脱著地,我当与汝不?”这样子还不够,你的眼睛如果能够从你的眼眶掉下来,掉到地上,那我可能会考虑再给你鸡肉、再给你饭吃。没想到这只狗两个眼睛,伊利沙一说完,它又掉到地上去了。这个伊利沙说话不算话,他也没有给它这一只—天人—就是天帝释所化现的这只狗饮食,他马上就跑掉了”四姓便徙去”。
“天帝化作四姓身体语言,乘车来还,勅外人有诈称四姓驱逐捶之。”玉皇上帝——这天帝释,当然有对治他的方法。于是他又再度施展神通到这个伊利沙的家里,吩咐这一些仆人,教斥他这一些仆人说:”如果外面有人谎称、诈骗说他是伊利沙,你们尽管把他驱逐、把他捶打、把他赶走。”伊利沙比天帝释还晚回家,然后这门人因为已经有天帝释所变化的伊利沙预先已经告诉他们在先了,于是门人就对这一个真的伊利沙又痛打辱骂、把他赶走。
这个时候,”天帝尽取财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归,财物尽,为之发狂。”等真的伊利沙进入不了家门,被赶出去以后,这一个天帝释所化现的这一个伊利沙,就把这一个真正的伊利沙他家里的财物都拿出来,为他广作布施、广济贫穷。伊利沙不仅没有办法回家,他还看到他自己的财物都已经被这样子的布施耗尽了,他又伤心、又生气,为之发狂。
玉皇上帝知道这件事情,他当然从头到尾都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又再化现成一个人,就问这个伊利沙:“汝何以愁?”曰:”我财物了尽!”天帝言:”夫有宝令人多忧,五家卒至无期。积财不食不施,死为饿鬼,恒乏衣食。若脱为人,常堕下贱。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旧杂譬喻经》卷1)这就是说玉皇上帝——这个天帝释变现的这一个人,就跟这一个发狂的伊利沙说了:”你为什么在这里一个人在这里这么忧愁呢?”伊利沙回答说了:”我家的财物、我所拥有、我辛苦收集的这一些无量无边的财物都被人家给骗了,给布施掉了!”天帝释就回答他说:”一个人如果有很多宝物的话,它其实不是一件让人家快乐的事情,您因为财宝聚集,这是无常之法,不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您活著的时候,”五家卒至无期”这里的五家就是指水灾、火灾,还有官家,也就是王家或者官府,还有盗贼,还有譬如说不孝子这五样;这五法都可能让您,即使说我今天是比尔盖兹广有钱财,示现财富第一,可是因为这样子的火灾、水灾,因为王家或是说官府的一个灾难,或者是说有盗贼,或是说家里还有不孝子,那您财富即使再多—五家分财—您很快的这些财富终究是归于无常,不能长期拥有,只是变成你心头的一个负担,并不是真正能够带给你快乐。天帝释又说了:一个人广积钱财,自己不食用、不享用,而且也不知道要来布施给贫穷的人,帮助这一些老弱困穷的人;这样的人,生前不只不得受用他所拥有的财富,死了以后,财富归于他人,自己却很不幸的还要堕落到饿鬼道。因为心性悭贪,因为对于三宝、对于一般世俗的这一些贫穷人都不能起慈悲心,乃至对自己的家人可能都还非常悭吝,那依于这样的心性,死了之后,没有好的福德让他往生到善趣,当然就很有可能堕落到饿鬼道去了;堕落到饿鬼去了以后,”恒乏衣食”永远都是在饮食、在卧具,在这一些连是饿鬼所能够拥有的这样子的一口痰,这样子一个粪溺,可能要取得都很困难,那是非常可怜的。
“若脱为人,常堕下贱”即使脱离了饿鬼道了,假使脱离饿鬼道了,又回到人间了,因为福德不够的关系,回到人间”常堕下贱”,身分经常是很卑下的、很低贱的。经常就是类似来讲,以印度来讲可能就属于贱民类的、福德很差的,经常为人所驱役一辈子都是过得很辛苦的。
天帝释又继续说了:”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你啊!不了知财物无常这样的人生无常的道理,空有这些财富,对自己、对于这些贫穷的,乃至对自己的家人都很悭贪,连吃的、连吃一顿饭,就一只鸡、一升米,遇到一只狗连这样的布施都没有,那您有这么多的财富却又这么悭贪,您到底是想要怎么样?换句话说,您有没有为您自己的未来世有过怎么样子的一个期望,或是说打算过呢?伊利沙这时候,当然天帝释也可能就是恢复他的原形,让他知道他就是天帝释化现。天帝释这时候就为伊利沙说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这一些法义,又告诉他世间无常”苦空非身”,就是这个色身,不应该依于身见、我见,而执著这一些色身所拥有的这一些财色名食睡,是恒常、是可乐的;这样子的颠倒,会让自己未来世的话,福德会很低下,往生到三恶道去。
伊利沙”四姓意解欢喜”,伊利沙听从天帝释这样子的解说法义-四圣谛-有一分的认识理解,也了知财物的无常;神通的变化,这样的天帝释,为什么要施设这么一场的神通游戏,来告诫他、来帮忙他的道理。于是他回去了以后”自悔前意”,他忏悔自己过愆、自己的过失,以前这样子一个悭贪的心性,以后再有什么样的财富,他都尽量的在可能范围内都布施给这些贫穷人,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子的悭贪,而且努力依于天帝释为他讲说的道理来修学佛法,最后也终于在佛法上面有一部分的实证。
这是第一个故事,关于这样子一个悭贪的故事;我们继续先把第二个故事讲完,再来谈谈这两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子的,在修学佛法乃至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有什么样子的一个法义上的归依,然后修行上的一个转依。
好,第二个故事是从《杂譬喻经》,这个故事牵涉到我们后面几集会讲到的十大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故事。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舍卫城中有豪贵梵志,财富无数聪识明慧,然堕邪见不信善,谓呼无益。时舍利弗以道眼见,念是长者宿有大福得为豪富,念食故不复造新,必还三涂,当往度之。”(《杂譬喻经》卷2)这意思是说: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个豪门富贵的一个婆罗门修行者─在家修行人─他广有钱财而且有世间的智慧,可是他堕于邪见,他不相信轮回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他认为这样子的解脱轮回的修行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舍利弗,就是佛十大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也已经是大阿罗汉,广有神通,殊胜神通的舍利弗,他以天眼、道眼看到了”念是长者宿有大福”,知道这一个悭贪的长者,他过去世曾经值遇大福田而又作了一个布施;可是虽然过去有因缘值遇大福田,就跟伊利沙为什么悭贪了,既然悭贪不能得福报,那为什么他这一世悭贪却还是有这样子的广有福德呢?这个长者其实跟伊利沙一样都是过去世偶然的因缘,他并没有布施的心性,可是因为某些因缘,他竟然遇到大福田而且作了布施了;依于那样子偶然的一个大福田的布施,这个伊利沙跟这一个故事所说的长者这一世能够成为大富大贵。因为福田广胜的关系,可是他的布施并没有养成心性,所以这一世的心性还是保持得一样悭贪。
舍利弗由宿命通而了知这一个长者过去世有这样子的一个福德,可是这一世因为贪爱饮食、贪爱钱财;”不复造新” ——心性没有改变,所以他没有再累积、修集更多新的福德带到未来世可以受用。那这一世既然没有再造作新的善业,过去所造作的福德终究有享尽的时候,这一世一口气不来,财富、所有的一些拥有的财产都将归诸于他人;而自己却还要还堕三涂当中,可能要往生到饿鬼道,乃至畜生道,乃至地狱道当中。舍利弗于是起心作意要前往去度脱这一个长者。
“便现神足,当其坐前持钵而住。时梵志方坐饮食,见舍利弗甚大瞋恚,即推门家挝打与手已还坐食,亦不请坐亦不遣去。”(《杂譬喻经》卷2)当舍利弗神通化现,突然变现在这一个悭贪的而正在吃饭的梵志眼前的时候,他看到舍利弗很生气,他以为可能是在管家门的、管大门的人没有把门看好,让这样子一个他一向都不喜欢看见的,因为他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布施给这些沙门有什么福德,所以他根本从来都是不让这一些托钵乞食的人进来。他以为看门的人,是有犯了没有看好家门过失,于是就生气起来,先去把看门的人挝打了之后,又回来他自己的饭桌上又继续饮食了;而对于舍利弗呢,既不请他坐下来,也没有赶他走,他自己就自顾自的这样子的吃完饭。
吃完饭以后,他洗手,他又漱口,于是他竟然把他漱口的水、含在口中的水,吐一口到舍利弗尊者的钵中,说:”持是去,相施是!”拿这个去,我现在吐的这一口水就是我布施给你的。结果舍利弗尊者他竟然不生气,他就说了一样是祝愿这一个悭贪的梵志说:”使汝长夜受福无量!”祝愿您因为这样的布施,在生死长夜当中能够广有福德,能够受用无量无边。”即还去”舍利弗尊者就走了。
“长者懅恐行诉言,使人寻之。舍利弗径还精舍,以水和泥,泥佛所经行处”这里意思说:舍利弗神通化现,又可能或是说就直接走回去了;可是这个长者还有一点羞耻心,他还恐惧舆论,怕说这样子被我吐了一口水,那这一个沙门会不会到外面去宣传我多悭贪啊!会不会让我有这样子的一个恶名声在外;于是他就找他的仆人,去找找看这个沙门到哪边去了,跟著他或者找找他,看他下落何在?
可是舍利弗直接就回到精舍所在了,他把这一个悭贪的梵志吐的这一口水从钵中倒出跟泥和在一起,把这样泥水混合的泥团涂在 世尊、佛经行的地方。经行就犹如纺织机,我们说有东西经,有南北纬,经纬其实是施设在一个纺织品的这样子的一个制作上。经行就是吃完饭以后,或是说精神不好的时候,或是说有一些出家人他要诵经,他要提振精神,他就好像这个纺织机的机头这样子左右、左右、左右,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作这样子的一个类似现代人散步,在一个固定地方来来回回地散步,犹如纺织机机头的来来回回,所以才叫作经行。舍利弗白佛言:”彼悭贪,见施一口水!今用泥佛经行处,愿佛经行其上,使彼长夜受福无量。”(《杂譬喻经》卷2)舍利弗就跟佛禀白了(其实舍利弗不禀白,世尊也知道这样子的一个来龙去脉),舍利弗就说了:”这一个梵志他非常悭贪,他悭贪到竟然用一口水吐在我的钵中,说是来布施。我现在把他布施的这一口水,我跟泥和在一起,我涂在 世尊您经行的地方,希望 世尊您慈悲能够在这上面经行;由于世尊您的经行,由于您受用他所布施的这一口水和上泥,而让这个经行的地方比较平整,希望您这样子的经行其上,而能够让这一个梵志,他也因为您这样的经行,而能够未来世受福无量无边。”
“佛即为经行三昧”佛就入定当中而在上面作经行。这样子的一个举动让舍利弗的请求得以实现。”长者所遣伺候者,具见如是还白长者:’佛所弃轮王位,行作沙门,持钵求食,非有贪求也,欲度众生故耳。’”(《杂譬喻经》卷2)这个派出去的仆人,回去以后把所看见的告诉这个长者说了:”舍利弗是把他这一口水拿来涂泥在佛经行的土地上面,而且他还求佛能够也一样经行其上,而让您未来世能够福德无量无边;而这个佛,祂原先是悉达多太子,祂放弃了能够成就轮王的这样子的福德,而作了一个持钵乞食的出家人,而这些出家人持钵求食绝对不是像一般世俗人,贪求这些衣食可以免费的取得,出家人出家只是为了要度众生而已。”
“具以本末说之。长者大悔,有不事心,举家大小尽诣佛所,忏悔谢过:’愚痴无状,愿恕重殃!’”(《杂譬喻经》卷2)这一个长者听到仆人回来报告之后,他心里非常忏悔,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愚痴了;于是全家大小都带著一起到佛所在的地方-这个精舍,顶礼佛足跟佛忏悔,来礼谢、来表达自己的过失:”我真是愚痴啊!真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愚痴,愿佛您能够宽恕我这么深重的一个祸殃,也愿舍利弗尊者能够原谅于我。”佛当然是知前知后,于是就为这一个梵志,为他传受了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且就如同上一则故事的天帝释一样,也为他们全家大小解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至五乘教法、三乘菩提解脱轮回的道理。
最后这一个梵志”疑解结除,得不退转”。他终于能够,至少应该证得有初果,对于 佛有这样子一个不退转的信心,对于轮回也改变了他的邪见。
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演说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能够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3集 悭吝的伊利沙)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们今天要讲说的是有关于悭贪的故事,一共有两则:一则是从《旧杂譬喻经》,一则是从《杂譬喻经》选用出来;这两本经因为它翻译的法师算是比较早期的佛典的翻译,所以在他对于汉土的一些文化跟一些俗语用辞可能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这经文读起来会有一点点奇怪;那我们就把一些比较不适合的部分,用我们比较能够、现代人能够了解的方式去把它圆融过去,就不用太拘泥于这个文字表面的意思,因为重点还是在这个故事的精神。
好,我们先说第一则故事,这是《旧杂譬喻经》天竺三藏,是三国时期的天竺三藏康僧会所翻译:”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旧杂譬喻经》卷1)这意思是说:从前印度这个四姓,是印度古时候有四种种姓。这里其实就是指说有一个印度人,从前有一个印度人他的名字叫作伊利沙,他财富无量无边;虽然财富无量无边,可是他却非常悭吝,他很吝啬,他很贪爱财物,不只是不肯布施,连好好地花钱在自己身上,吃好的、穿好的都舍不得。跟他同时有一个贪嗜五欲的一个老公(这里的老公当然不是现代义上的老公,只是说一个老的男人;实际上,以印度以前平均寿命来讲的话,或许四十几岁就已经算是老公了。)好,”时有贪老公与相近居”跟他住在附近相隔不远。这个贪老公财富虽然不如他,可是他却是很舍得花用,他天天饮食都是非常恣意,用非常丰盛的食物,有鱼有肉来满足自己的口欲,而且宾客来来往往都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个伊利沙自己就想了”我财无数”——我的财富无量无边,比这一个贪嗜口欲的这一个老公都还多得是,可是为什么我的受用却比他相差得这么多呢?于是他”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著车上到无人处”。他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就吩咐仆人杀了一只鸡,又炊煮了一升的白米;可是因为悭贪的关系,即使只是这么不是多殊胜的饮食,就一只鸡、一升米这样子,他还要把它带到车上,而且还要把车子驾到没有人的地方,他要准备来自己享用,不跟他人分享。
“下车适欲饭”当他下车才刚刚开始要动用、要饮用的时候,食用的时候。这时候,”天帝释化作犬来,上下视之”这个玉皇大帝—天帝释—他神通化现,他知道有这样的因缘可以来帮助这一个伊利沙改变他悭贪的习气;于是天帝释就变化神通化作一只狗,然后看著这样子的伊利沙,眼睛上上下下地看著他。
“请为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这样子的翻译文句,说实在的是很不通顺,不过我们刚刚也提醒过菩萨了。伊利沙就跟这只狗说了,这时候他当然还不知道这只狗是天帝释所化现的,他就说:”你如果能够倒悬在空中(等于是要离开地面,而且还不是垂直的离开,还要倒过来倒悬在空中当中),那我就会分你鸡肉啦、分米饭给你吃。”结果,他当然没想到这一只狗竟然是天帝释化现的,天帝释当然就随他的意,随他所要求提出的条件,它果然就飞起来而且还倒悬过来,倒挂在空中了。
“四姓意天”这个伊利沙也不笨,他知道这只狗不是平常的狗,它应该是天人所化现的;然后,”恐何图有此”?那他天人化现成这个样子,他对我是有什么企图,是想要求得什么呢?于是又对它说了,再提出第二个要求:”汝眼脱著地,我当与汝不?”这样子还不够,你的眼睛如果能够从你的眼眶掉下来,掉到地上,那我可能会考虑再给你鸡肉、再给你饭吃。没想到这只狗两个眼睛,伊利沙一说完,它又掉到地上去了。这个伊利沙说话不算话,他也没有给它这一只—天人—就是天帝释所化现的这只狗饮食,他马上就跑掉了”四姓便徙去”。
“天帝化作四姓身体语言,乘车来还,勅外人有诈称四姓驱逐捶之。”玉皇上帝——这天帝释,当然有对治他的方法。于是他又再度施展神通到这个伊利沙的家里,吩咐这一些仆人,教斥他这一些仆人说:”如果外面有人谎称、诈骗说他是伊利沙,你们尽管把他驱逐、把他捶打、把他赶走。”伊利沙比天帝释还晚回家,然后这门人因为已经有天帝释所变化的伊利沙预先已经告诉他们在先了,于是门人就对这一个真的伊利沙又痛打辱骂、把他赶走。
这个时候,”天帝尽取财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归,财物尽,为之发狂。”等真的伊利沙进入不了家门,被赶出去以后,这一个天帝释所化现的这一个伊利沙,就把这一个真正的伊利沙他家里的财物都拿出来,为他广作布施、广济贫穷。伊利沙不仅没有办法回家,他还看到他自己的财物都已经被这样子的布施耗尽了,他又伤心、又生气,为之发狂。
玉皇上帝知道这件事情,他当然从头到尾都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又再化现成一个人,就问这个伊利沙:“汝何以愁?”曰:”我财物了尽!”天帝言:”夫有宝令人多忧,五家卒至无期。积财不食不施,死为饿鬼,恒乏衣食。若脱为人,常堕下贱。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旧杂譬喻经》卷1)这就是说玉皇上帝——这个天帝释变现的这一个人,就跟这一个发狂的伊利沙说了:”你为什么在这里一个人在这里这么忧愁呢?”伊利沙回答说了:”我家的财物、我所拥有、我辛苦收集的这一些无量无边的财物都被人家给骗了,给布施掉了!”天帝释就回答他说:”一个人如果有很多宝物的话,它其实不是一件让人家快乐的事情,您因为财宝聚集,这是无常之法,不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您活著的时候,”五家卒至无期”这里的五家就是指水灾、火灾,还有官家,也就是王家或者官府,还有盗贼,还有譬如说不孝子这五样;这五法都可能让您,即使说我今天是比尔盖兹广有钱财,示现财富第一,可是因为这样子的火灾、水灾,因为王家或是说官府的一个灾难,或者是说有盗贼,或是说家里还有不孝子,那您财富即使再多—五家分财—您很快的这些财富终究是归于无常,不能长期拥有,只是变成你心头的一个负担,并不是真正能够带给你快乐。天帝释又说了:一个人广积钱财,自己不食用、不享用,而且也不知道要来布施给贫穷的人,帮助这一些老弱困穷的人;这样的人,生前不只不得受用他所拥有的财富,死了以后,财富归于他人,自己却很不幸的还要堕落到饿鬼道。因为心性悭贪,因为对于三宝、对于一般世俗的这一些贫穷人都不能起慈悲心,乃至对自己的家人可能都还非常悭吝,那依于这样的心性,死了之后,没有好的福德让他往生到善趣,当然就很有可能堕落到饿鬼道去了;堕落到饿鬼去了以后,”恒乏衣食”永远都是在饮食、在卧具,在这一些连是饿鬼所能够拥有的这样子的一口痰,这样子一个粪溺,可能要取得都很困难,那是非常可怜的。
“若脱为人,常堕下贱”即使脱离了饿鬼道了,假使脱离饿鬼道了,又回到人间了,因为福德不够的关系,回到人间”常堕下贱”,身分经常是很卑下的、很低贱的。经常就是类似来讲,以印度来讲可能就属于贱民类的、福德很差的,经常为人所驱役一辈子都是过得很辛苦的。
天帝释又继续说了:”汝不觉无常,富且悭贪不食,欲何望乎?”你啊!不了知财物无常这样的人生无常的道理,空有这些财富,对自己、对于这些贫穷的,乃至对自己的家人都很悭贪,连吃的、连吃一顿饭,就一只鸡、一升米,遇到一只狗连这样的布施都没有,那您有这么多的财富却又这么悭贪,您到底是想要怎么样?换句话说,您有没有为您自己的未来世有过怎么样子的一个期望,或是说打算过呢?伊利沙这时候,当然天帝释也可能就是恢复他的原形,让他知道他就是天帝释化现。天帝释这时候就为伊利沙说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这一些法义,又告诉他世间无常”苦空非身”,就是这个色身,不应该依于身见、我见,而执著这一些色身所拥有的这一些财色名食睡,是恒常、是可乐的;这样子的颠倒,会让自己未来世的话,福德会很低下,往生到三恶道去。
伊利沙”四姓意解欢喜”,伊利沙听从天帝释这样子的解说法义-四圣谛-有一分的认识理解,也了知财物的无常;神通的变化,这样的天帝释,为什么要施设这么一场的神通游戏,来告诫他、来帮忙他的道理。于是他回去了以后”自悔前意”,他忏悔自己过愆、自己的过失,以前这样子一个悭贪的心性,以后再有什么样的财富,他都尽量的在可能范围内都布施给这些贫穷人,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子的悭贪,而且努力依于天帝释为他讲说的道理来修学佛法,最后也终于在佛法上面有一部分的实证。
这是第一个故事,关于这样子一个悭贪的故事;我们继续先把第二个故事讲完,再来谈谈这两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样子的,在修学佛法乃至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有什么样子的一个法义上的归依,然后修行上的一个转依。
好,第二个故事是从《杂譬喻经》,这个故事牵涉到我们后面几集会讲到的十大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故事。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舍卫城中有豪贵梵志,财富无数聪识明慧,然堕邪见不信善,谓呼无益。时舍利弗以道眼见,念是长者宿有大福得为豪富,念食故不复造新,必还三涂,当往度之。”(《杂譬喻经》卷2)这意思是说: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个豪门富贵的一个婆罗门修行者─在家修行人─他广有钱财而且有世间的智慧,可是他堕于邪见,他不相信轮回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他认为这样子的解脱轮回的修行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舍利弗,就是佛十大声闻弟子当中智慧第一,也已经是大阿罗汉,广有神通,殊胜神通的舍利弗,他以天眼、道眼看到了”念是长者宿有大福”,知道这一个悭贪的长者,他过去世曾经值遇大福田而又作了一个布施;可是虽然过去有因缘值遇大福田,就跟伊利沙为什么悭贪了,既然悭贪不能得福报,那为什么他这一世悭贪却还是有这样子的广有福德呢?这个长者其实跟伊利沙一样都是过去世偶然的因缘,他并没有布施的心性,可是因为某些因缘,他竟然遇到大福田而且作了布施了;依于那样子偶然的一个大福田的布施,这个伊利沙跟这一个故事所说的长者这一世能够成为大富大贵。因为福田广胜的关系,可是他的布施并没有养成心性,所以这一世的心性还是保持得一样悭贪。
舍利弗由宿命通而了知这一个长者过去世有这样子的一个福德,可是这一世因为贪爱饮食、贪爱钱财;”不复造新” ——心性没有改变,所以他没有再累积、修集更多新的福德带到未来世可以受用。那这一世既然没有再造作新的善业,过去所造作的福德终究有享尽的时候,这一世一口气不来,财富、所有的一些拥有的财产都将归诸于他人;而自己却还要还堕三涂当中,可能要往生到饿鬼道,乃至畜生道,乃至地狱道当中。舍利弗于是起心作意要前往去度脱这一个长者。
“便现神足,当其坐前持钵而住。时梵志方坐饮食,见舍利弗甚大瞋恚,即推门家挝打与手已还坐食,亦不请坐亦不遣去。”(《杂譬喻经》卷2)当舍利弗神通化现,突然变现在这一个悭贪的而正在吃饭的梵志眼前的时候,他看到舍利弗很生气,他以为可能是在管家门的、管大门的人没有把门看好,让这样子一个他一向都不喜欢看见的,因为他不相信因果,他也不相信布施给这些沙门有什么福德,所以他根本从来都是不让这一些托钵乞食的人进来。他以为看门的人,是有犯了没有看好家门过失,于是就生气起来,先去把看门的人挝打了之后,又回来他自己的饭桌上又继续饮食了;而对于舍利弗呢,既不请他坐下来,也没有赶他走,他自己就自顾自的这样子的吃完饭。
吃完饭以后,他洗手,他又漱口,于是他竟然把他漱口的水、含在口中的水,吐一口到舍利弗尊者的钵中,说:”持是去,相施是!”拿这个去,我现在吐的这一口水就是我布施给你的。结果舍利弗尊者他竟然不生气,他就说了一样是祝愿这一个悭贪的梵志说:”使汝长夜受福无量!”祝愿您因为这样的布施,在生死长夜当中能够广有福德,能够受用无量无边。”即还去”舍利弗尊者就走了。
“长者懅恐行诉言,使人寻之。舍利弗径还精舍,以水和泥,泥佛所经行处”这里意思说:舍利弗神通化现,又可能或是说就直接走回去了;可是这个长者还有一点羞耻心,他还恐惧舆论,怕说这样子被我吐了一口水,那这一个沙门会不会到外面去宣传我多悭贪啊!会不会让我有这样子的一个恶名声在外;于是他就找他的仆人,去找找看这个沙门到哪边去了,跟著他或者找找他,看他下落何在?
可是舍利弗直接就回到精舍所在了,他把这一个悭贪的梵志吐的这一口水从钵中倒出跟泥和在一起,把这样泥水混合的泥团涂在 世尊、佛经行的地方。经行就犹如纺织机,我们说有东西经,有南北纬,经纬其实是施设在一个纺织品的这样子的一个制作上。经行就是吃完饭以后,或是说精神不好的时候,或是说有一些出家人他要诵经,他要提振精神,他就好像这个纺织机的机头这样子左右、左右、左右,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作这样子的一个类似现代人散步,在一个固定地方来来回回地散步,犹如纺织机机头的来来回回,所以才叫作经行。舍利弗白佛言:”彼悭贪,见施一口水!今用泥佛经行处,愿佛经行其上,使彼长夜受福无量。”(《杂譬喻经》卷2)舍利弗就跟佛禀白了(其实舍利弗不禀白,世尊也知道这样子的一个来龙去脉),舍利弗就说了:”这一个梵志他非常悭贪,他悭贪到竟然用一口水吐在我的钵中,说是来布施。我现在把他布施的这一口水,我跟泥和在一起,我涂在 世尊您经行的地方,希望 世尊您慈悲能够在这上面经行;由于世尊您的经行,由于您受用他所布施的这一口水和上泥,而让这个经行的地方比较平整,希望您这样子的经行其上,而能够让这一个梵志,他也因为您这样的经行,而能够未来世受福无量无边。”
“佛即为经行三昧”佛就入定当中而在上面作经行。这样子的一个举动让舍利弗的请求得以实现。”长者所遣伺候者,具见如是还白长者:’佛所弃轮王位,行作沙门,持钵求食,非有贪求也,欲度众生故耳。’”(《杂譬喻经》卷2)这个派出去的仆人,回去以后把所看见的告诉这个长者说了:”舍利弗是把他这一口水拿来涂泥在佛经行的土地上面,而且他还求佛能够也一样经行其上,而让您未来世能够福德无量无边;而这个佛,祂原先是悉达多太子,祂放弃了能够成就轮王的这样子的福德,而作了一个持钵乞食的出家人,而这些出家人持钵求食绝对不是像一般世俗人,贪求这些衣食可以免费的取得,出家人出家只是为了要度众生而已。”
“具以本末说之。长者大悔,有不事心,举家大小尽诣佛所,忏悔谢过:’愚痴无状,愿恕重殃!’”(《杂譬喻经》卷2)这一个长者听到仆人回来报告之后,他心里非常忏悔,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愚痴了;于是全家大小都带著一起到佛所在的地方-这个精舍,顶礼佛足跟佛忏悔,来礼谢、来表达自己的过失:”我真是愚痴啊!真是没有办法去形容的愚痴,愿佛您能够宽恕我这么深重的一个祸殃,也愿舍利弗尊者能够原谅于我。”佛当然是知前知后,于是就为这一个梵志,为他传受了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且就如同上一则故事的天帝释一样,也为他们全家大小解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至五乘教法、三乘菩提解脱轮回的道理。
最后这一个梵志”疑解结除,得不退转”。他终于能够,至少应该证得有初果,对于 佛有这样子一个不退转的信心,对于轮回也改变了他的邪见。
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演说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能够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3集 悭吝的伊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