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二)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2  浏览次数:37157
叶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个节目,我们今天继续来跟大家谈〈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个问题。
  我们上一次是讲到说,在这个基督教的祈祷文里面,有一段讲到了:希望上帝能够赐予他平静的心,让人可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予人们勇气,让人们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且赐予人们,分辨这个两者的智慧。我们上一次的时候跟大家说: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就表示要放下!同时要分辨两者,就是要分辨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不该轻易放下?而是要努力去追寻、去改变。我们上次说,正因为在基督教的祈祷文里面,都有这样子很明显的,希望上帝赐予这样的智慧;可见“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件事情,并不是这么样的单纯!也就是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基本而且都一定会面对的这个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如何去放下?这个是我们要继续,要来探索的课题。不过在讲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得要先跟大家交代一点,也就是我们刚才有提到了这个祈祷文,是基督徒向上帝祈祷的;换成在佛教领域的时候,到佛教里面来的时候,也许诸位菩萨,有一些人学佛一段时间了,往往会感受到说,佛教很强调自己自身—能够生起智慧、能够面对烦恼、能够解脱于烦恼,这当然是非常的正确。
  不过我们在台湾,就有发生了一些的状况,也就是有一些在佛教已经修行多年的法师,到最后却离开了佛教,改信基督教去了。如果各位有机会去看这样的状况的话,您深入去看的话,您一定会发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最主要都是因为这些人,他觉得在佛教里面,光靠自身的力量要能够面对这些苦、要能够解决这些烦恼,是办不到的事情;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那个力量、没有那个智慧,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就一头栽向基督教的这个世界里面,然后所有的事情,都靠著祈祷上帝能够赐给他,然后让他可以靠著上帝的力量去解决。当然诸位如果说,知道了这个事实之后,可能心里面也会生起几分的纳闷;那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其实诸位的纳闷,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用这个理由,摒弃了佛教的信仰,而改到基督教的信仰,实际上是非常的薄弱,站不住脚的。
  怎么说呢?因为佛教除了谈自力,也就是靠自己自身智慧的增长,来解脱于烦恼之外,佛教实际上也有相当的程度,在强调是靠佛菩萨的力量。比方说我们常常听到的四字洪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及祂所建造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跟天堂,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跟境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其实就是要接引,跟阿弥陀佛有缘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靠著阿弥陀佛的法门,继续的修行到那里直到成佛。所以它跟一般我们说,在其他的教里面谈到的天堂,是有根本性的差异的;那么当我们依照著念佛的法门,完完全全靠著念佛的力量,然后以至于到临终的时候,能够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一直单一纯净的念佛这个法门,其实就有一点类似于在其他的教里面,仰赖上帝的力量一样。因为在念佛的过程中,即便我们自己再怎么样说,不去刻意去求取智慧,那么透过念佛,专心一志念佛的过程中,佛菩萨其实还是会给我们很多的加持保佑跟引导。所以象刚才那样的状况,我们只能说那些基于这样子自力、他力的分别,而改信基督教的这些佛教的学人,其实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教。实际上在佛教里面,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也是很伟大的;不过我们既然在这里,是跟大家借著电视弘法的这个状况来让大家分辨“什么时候该放下呢?”,我们当然就暂且的,把佛菩萨如何加持,如何保佑我们的这些部分,我们暂且放在另外一边。
  我们直接的先看看,我们自己如何学习“什么时候该放下?”。刚才我们节目一开始的时候,谈到的祈祷文,如果放在佛教里面来看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应该只是祈求上帝的赐予;我们其实应该是要期勉自己,能够培养平静的心,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而且我们要期勉自己要有勇气,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且最终而且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期勉自己,学习分辨这个两者的智慧,也就是让自己要能够分辨“什么时候该放下?”。当然这个部分更透彻,比刚才我们谈到的更透彻,其实就已经蕴含在菩萨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菩萨道里面六项大项的修行的内容。
  菩萨六度,就是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每一世每一世都必须要修行的六项重要的法门;当然这个六项的法门,已经完完全全的把“什么时候该放下?”这个议题完整的包含了。不过因为我们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针对六度,仔细地去看,所以我们就从里面,摘录一小部分来跟大家分享,希望抛砖引玉,您能够透过今天的讲解,能够进一步的深入去探讨菩萨六度的内涵。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什么时候该放下?”的这个课题,我们把它用一个比喻来跟大家说,我们可以先想想看,假设我们今天要去朝拜一间非常有名的寺庙、或者说一个很有名的善知识,可是这个寺庙、或是这名善知识是住在山上,所以我们现在打算要去朝山,我们就用朝山这件事情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该放下?”我们把朝山这件事情这个例子,我们把它分成四段来说:第一段就是起信,然后接下来储备,然后正修,接下来参禅。
  “起信”就相当于我们决定,我们要去拜访名山大寺、或者是拜访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相信了这个善知识,对我们的道业有所帮助、对我们人生的解惑有所帮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要去做这个事情,这个就是第一阶段的起信。
  接下来,有了这个起信的阶段之后,因为我们开始要朝山,所以当然我们要替自己要先准备一些个行头,比方说我们得要带好足够的饮水,比方说中途如果还远的话,可能还需要一些简单的食物,并且要注意衣著,要穿好鞋子,并且必要的时候,可能也要携带雨具等等;这个都是我们必须要事先把需要的这些知识,或者需要的这些器具先把它准备好,然后准备好了之后我们才能够出发,所以这个是第二阶段的准备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从决定相信之后,决定要这样做,然后接下来开始准备。
  准备完了之后,就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开始要上山爬山了,那这个爬山的过程,当然就是很辛苦了;不过为了我们之前远大的理想,希望善知识可以帮我们解答人生的困惑,所以一切的辛苦,当然也都是值得的,这个就是第三阶段,我们讲到的是“正修”。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我们要上山,走了好长一段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山门了,然后可是我们还有最终的一小段最陡的山路要爬,这个最陡的山路可以说是最辛苦的一个阶段;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下去,把最后一段的山路走完的话,我们就可以踏进山门,就可以见到善知识,听闻他开示,然后能够解决人生的诸多的大问题。那最后一个阶段呢,要攀爬最后一阶,然后入门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我讲过,这边讲的“参禅”的阶段。
  我们再提醒大家,我们用这个例子,是分成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先有基础的信在里面“起信”。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准备”,准备开始要爬山。第三个阶段,就是在一般的爬山的过程。第四个阶段是最后一段,爬过之后就可以进得山门。所以我们用这四段,来跟大家说“放下”的智慧。
  首先我们说“起信”,第一个你要相信,到底相信什么事情呢?我认为你第一个要先相信自己——能够作到、能够放下。那这件事情当然呢,大家想起来也许是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会不相信自己能作到呢?其实我们有许多的心识运作,都是我们平常所难以察觉的,包含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成见跟念头。其实我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的话,我们也很难发现它就是这样子——犹如瀑流般的运转,然后决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象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跟大家说,那什么时候该放下呢?首先应该要相信自己可以放下、可以直接卸下重担。这里面,在网络上面有流传了一个故事,我们不妨用这个故事,跟大家分享:有一个身陷在烦恼之中的人,去向一位师父求教,因为他身陷烦恼,所以他就问这个师父说:“那我应该要怎么样解脱于烦恼呢?”这个师父就跟他说,我所看到的版本是他们是在普通的一家餐厅会面,所以这个师父就让来求教的人,随手让他拿起了一杯果汁,然后告诉他说:“你先拿著!我等一下再告诉你。”然后让他一直拿著这个果汁,一直拿著、一直拿著,可是拿了很久,这个师父都不说话;到最后请教的这个人,他终于受不了,他就开口问说:“我是来请问师父如何能够解除烦恼的?你怎么就让我一直拿著,拿著这一杯果汁呢?而且拿了很久了,我手很酸了,我可不可以放下?”然后这个师父就告诉他说:“可以啊!可以啊!你就把你手中的果汁,放下就是了啊!”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人听了之后,就很直接的就把果汁给放下;把这一杯果汁放下的时候,他就觉得手臂,突然间就轻松了好多好多,是他没有体会到的,很难体会到的轻松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这个师父接下来就告诉他说:“你来请教我如何解脱于烦恼的时候,我就让你拿著这一杯果汁,一直拿著、一直拿著,你从中间就可以感受到,当你一直紧紧的、执著著这一杯果汁不放的时候,手中的酸是不是很难过呀?”这个弟子就说:“是的。”然后师父就说:“对呀!如果你觉得它很酸痛的时候,你何不就把它放下了?你一旦放下,不就觉得很舒畅了吗?”所以听了他这个话之后,这个弟子因此而了解到说,他之前所烦恼的事情,其实也真的可以象放下这一杯果汁这样子,就直接把它给放下,然后心里的重担,顿时就卸下了不少。透过这个例子我们是要告诉他,因为这个例子,其实在网络上面流传很广,所以大家都觉得说,放下就如同我们手上拿著重物,一直拿、一直拿,然后手酸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决定放下,那个时候我们手就觉得轻松愉快,心情也跟著轻松愉快起来;许多人会觉得说:的确!“放下”就是这么单纯,就是如同你手中拿著重物,直接把它放下,不就是了吗?可是我们在前一个讲次里面,跟大家谈人生的八苦里面的六苦:所谓的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的时候,我们告诉大家,这些个苦呢看起来容易,可是在我们人生中屡屡碰到的时候,却不是每一次都是这么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西方的基督徒,他还需要让上帝来告诉他:要分辨何者是应该放下,何者没办法而是要予以改变的。这个中间,他们祈求上帝要给他智慧,所以这个故事,看起来是这么样的简单;可是在我认为,这个故事要传达的,并不是完整的放下的智慧,因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就是在透过,手不断地抓著重物的过程,让你去比拟、让你去体会,你自己如果一味执著烦恼的时候,是多么的沉重、多么的难捱、多么的酸痛,然后并且借著这样的放下的过程,让你了解到说:我们的心念,确实在某一些事情上面,是可以作到这样的放下的。那由这里你就知道说,其实你的心自己可以作主的,并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要祈求上帝来告诉你;当然就是说,这个部分很重要的是,这个部分只有告诉你:你有机会,你可以作到。但你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为不是每一件事情、不是每一个烦恼,都象手中的这一杯果汁这样的单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想想看,以刚才的例子,为什么我们很轻易的能够放下这一杯果汁?或者我们能够很轻易的把手中的重物把它放下呢?那是因为手中所拿的果汁,或者手中所举的重物,跟我们本来就是两不相干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例子里面所举的手中所执著的东西,其实它们本来,就跟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我,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当你把它放下的时候,你也不觉得你自己有缺了哪一块,所以所有的这些放下的过程,在这样子的场景设定,也就是你眼前所面对的东西,跟你的自身,本来就界限分明的时候;这种状况下的放下,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只是你从来不相信,你的心识有机会可以自己主导,你确实有放下的力量在;所以我们把这个部分,把它放在起信的阶段。我们一开始讲的就是朝山的四个阶段,一开始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要相信自己:能够迈开脚步,一直爬山,一直到最后进得了山门。所以这个相信,就跟我们现在举的例子一样,你要相信自己:真的可以透过学习,而把你该放下的烦恼,把它给放下。但大家要知道,这个只是起信而已,因为后面就如同朝山一样,你开始相信可以做到的时候,你还得要准备,接下来还有真正爬山的过程,还有最后一段,爬最后一段以进入山门的过程;所以这些以后,都是你得要学习的:如何放下的智慧。只是这个阶段,这个例子就很简单的告诉你,你可以做到,这个并不是放下的全部,那有了第一个阶段之后,具足了对自己有一些起码的信心之后;我们要说,你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准备要储备必要的资粮了,以及知识了。
  这些所谓的我们这里讲到的,必要的知识部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了解人生所面对的无常,要了解无常这个现象它是怎么样的必然,而且它是怎么样实际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必须要先在我们的理性认知上面,也就是要先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会无常,并且把这个体会,渐次地转化到变成是我们在内心的念头里面,都可以接受这样的无常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你已经准备好了,可以慢慢地去上山了,去开始体会。所以我们讲到的准备呢,偏向于知识层次的准备,在第二个阶段,要先把正确的知见,把它建立清楚;然后再接下来,才慢慢上山去修行。好!所以我们接下来,当然就是说,对于第二项无常的内容,我们还有一些部分要跟大家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留到下一次再说,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10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二))
 

本文标题: 第010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二)

本文链接: http://www.4fo.cn/book/1/183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 佛法读书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学习。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第010集 什么时候该放下(二)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佛医网",获得佛法精华好文,佛教正法资料!
 

 

 
推荐佛法读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