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资粮之三:行
第二目:事行之二:功夫
继续上周讲信愿行三资粮---事行的第二部份---功夫。台湾推广念佛法门很久了,有很多人修念佛法门。大家所理解的念佛法门是指持名;也就是在心里或嘴里念佛号或者大菩萨的圣号,同时心里面想佛菩萨。但是念佛已经念了十几年,甚至长达廿几年,到今天问他一句:“你念无量寿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这一问,你看我,我看你,叫做“个个有希望,人人没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功夫不够,真正精进的持名念佛人,有的信心百倍;因为他念到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佛号在。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不断;醒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心里面的佛号。
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因为没有功夫,所以心里面很傍徨。上周四,我到石牌的一个道场去,我在说明无相念佛法门的时候,有个人眼泪一直掉。为什么掉眼泪?我是心知肚明。结束后,特地找她来问,果然不错;因为学佛很辛苦,始终不得力,越学越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让她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听到我们讲无相念佛这么好,心里又想:“我那一天才学得会?我真的能学会吗?”学佛真苦也!所以眼泪直掉。
那就是说,一般人学佛不得力,是因为没有功夫;而功夫要能学得成,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给我们指导,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得力,能够层层上升,次第前进。
念佛讲功夫,参禅也讲功夫,止观也讲功天,观行也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听说:“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缩了。有善知识也讲:“念佛要修什么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么久,始终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里?在于知见不够。我们常常说:“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有的人听了就说:“这个那里是念佛!”他不相信就走掉了,因此就失去了修学的因缘。有信心的人留下来,按部就班就修上去了。本来只想学会无相念佛就好了,却想不到居然能亲见自性弥陀,真是喜出望外。
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门是针对末法时代---尤其是佛法即将失传,即将消灭的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说的。因此主要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弥陀世尊的广大愿力来做为念佛法门的主干。因此讲持佛名号和系念思维。
既然由持名做方便来入手、来修学念佛法门的人是最多,那我们就用持名的方法来说明;刚开始有相的念佛---持佛名号,嘴唱耳听、心念心听、是两个层次。刚开始参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练耳听,练习久了之后佛号不容易断。但是佛号虽在,仍会打妄想,同时并进。这时就要转进,叫做“心念心听”,善知识告诉我们:“心里面念佛号的时候,心里面也要去听心中念佛号的声音”。
如此专注于佛号上,心不会去打妄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著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应当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要开始练习著详细观察心念心忆的时候,忆佛的念是怎么一个状况。观察到很清楚的时候,就把念佛号的那个念---也就是把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忆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时忆佛不必透过佛号,也不必透过形像,我们把这个境界施设一个名称,叫它做无相念佛。
这无相念佛虽然无相,却不是真实无相;因为还有个意---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实的无相念佛呢?那就要透过体究念佛的阶段才能到达。要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较安分守己,没野心;但是相对的,根器也就比较小,往往把自己压得很低。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说:“我是什么人?我那有可能修这个法门?那是大菩萨的念佛法!”这就是说,心性比较脆弱、懦弱。
有的人,心性虽然很强,但是不在发大心上面去坚强,而在执著我见上坚强,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讲:“没有这念佛法门啦!骗人的啦!这一定不是念佛法。”一脚就踢开,两掌就往外推啦。那就是知见不够。知见够的人,听到无相念佛法就会喜欢,很快就相应了。知见够的人他心里面会想:“我试试看,大不了三个月、半年受你骗,如果试过了,真的不行,是骗人的,那时候再离开也还来得及嘛。”所以如果有人听了就不信,也不肯练习,这就表示他跟这法门无缘。有缘的人就会试著修修看,等到无相念佛学会时,就会信心百倍。因为功夫有了,就知往生极乐一定没问题了;所以他就想:“讲这个法门的人,真的没骗人。我应当要再深入探究”。
现在既然修到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进修?接著他会去寻找善知识的著作;像莲池大师就曾谈到如何体究念佛?净土祖师也有讲到很深入的地方,尤其晚期的著作,虽然份量不多,但是讲得很深入。念佛人到这地步就知道要体究念佛了,然后就开始涉猎一些体究念佛的知见,知见有了,可以凭借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去体究。
体究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性弥陀”,但是不能见到佛性,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果地无相念佛。三结断的缘故叫做果地无相念佛。因到此地步,信心更坚强,就想如何可以见实相?实相是有可见的,虽然说实相无相,但实相又无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实相。然后又开始体究。辛苦地体究很久之后,终于见到佛性,称之为亲见自性弥陀,这时才叫实相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
在这个部份我们要说的是;功夫是应当先有信力,然后产生愿力,有信力与愿力,才可能有功夫,因为没有信和愿的力量就不可能付诸于实行,去锻炼念佛的功夫;所以要学念佛功夫之前,先要有信,然后发愿;我信这个法门,不管是信“心念心忆”的法门或信“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的法门,或信有极乐世界,信有弥陀世尊的慈悲大愿。一定要先有个信,信了之后发个愿:“我将来愿意到极乐净土去,我愿意修学到这个次第”。这样的愿发起之后,才会产生动力。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著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且一试之后,功夫上手了,信就强了,愿力也跟著强了。
至于人们常常说的:“愿力不敌业力”,这句话其实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我们要先探究:“业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业力虽然不是东西,但影晌我们非常的大。业---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复杂,但它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精进。那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贪口腹之欲的惯性,渐渐被消除掉了,这就是业的改变。
一个人惯常于打打杀杀的江湖行,喜欢动不动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将你“白的进、红的出”。这种人长命的少,因为习性一直不改的话,被杀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因为过去生大多是这样,所以怨家债主很多,总是会相遇的。今天决定要改邪归正,弃恶迁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来骚扰,忍不下时,两方就打上了,杀上了,这习性很难改。你要饶他,他不饶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来很难。能够退出来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为这种习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这个习性就叫业力。
所以“业”,有的很难转,有的很容易转,所以说,有定业有不定业,又有共业不共业;定业之中又有不定业,不定业里面往往转变又成为定业。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
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增强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说信愿行的这个“行”很重要,若能依我们所说的知见和方法去行,就能够产生功夫,所以能够转变业力。因此,听了之后要去做;听了不做,那叫学问,叫做常识。听了之后去研究今天讲什么?上周讲什么?以前讲什么?加以分析,然后弄出一门学问来,叫做世间学问,跟解脱不相干,跟往生极乐也不相干。听了之后要思维、要系念,然后付诸于实行,这样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达成;所以行门的功夫非常重要。
但是有的人福报不够,无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和功夫的行,两者要并进,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净业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跟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原标题:07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二目)
第二目:事行之二:功夫
继续上周讲信愿行三资粮---事行的第二部份---功夫。台湾推广念佛法门很久了,有很多人修念佛法门。大家所理解的念佛法门是指持名;也就是在心里或嘴里念佛号或者大菩萨的圣号,同时心里面想佛菩萨。但是念佛已经念了十几年,甚至长达廿几年,到今天问他一句:“你念无量寿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这一问,你看我,我看你,叫做“个个有希望,人人没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功夫不够,真正精进的持名念佛人,有的信心百倍;因为他念到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佛号在。这叫持名念佛三昧。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不断;醒来第一个声音就是心里面的佛号。
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因为没有功夫,所以心里面很傍徨。上周四,我到石牌的一个道场去,我在说明无相念佛法门的时候,有个人眼泪一直掉。为什么掉眼泪?我是心知肚明。结束后,特地找她来问,果然不错;因为学佛很辛苦,始终不得力,越学越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让她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听到我们讲无相念佛这么好,心里又想:“我那一天才学得会?我真的能学会吗?”学佛真苦也!所以眼泪直掉。
那就是说,一般人学佛不得力,是因为没有功夫;而功夫要能学得成,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给我们指导,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得力,能够层层上升,次第前进。
念佛讲功夫,参禅也讲功夫,止观也讲功天,观行也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听说:“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缩了。有善知识也讲:“念佛要修什么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么久,始终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里?在于知见不够。我们常常说:“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有的人听了就说:“这个那里是念佛!”他不相信就走掉了,因此就失去了修学的因缘。有信心的人留下来,按部就班就修上去了。本来只想学会无相念佛就好了,却想不到居然能亲见自性弥陀,真是喜出望外。
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门是针对末法时代---尤其是佛法即将失传,即将消灭的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说的。因此主要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弥陀世尊的广大愿力来做为念佛法门的主干。因此讲持佛名号和系念思维。
既然由持名做方便来入手、来修学念佛法门的人是最多,那我们就用持名的方法来说明;刚开始有相的念佛---持佛名号,嘴唱耳听、心念心听、是两个层次。刚开始参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练耳听,练习久了之后佛号不容易断。但是佛号虽在,仍会打妄想,同时并进。这时就要转进,叫做“心念心听”,善知识告诉我们:“心里面念佛号的时候,心里面也要去听心中念佛号的声音”。
如此专注于佛号上,心不会去打妄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著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应当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要开始练习著详细观察心念心忆的时候,忆佛的念是怎么一个状况。观察到很清楚的时候,就把念佛号的那个念---也就是把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忆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时忆佛不必透过佛号,也不必透过形像,我们把这个境界施设一个名称,叫它做无相念佛。
这无相念佛虽然无相,却不是真实无相;因为还有个意---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实的无相念佛呢?那就要透过体究念佛的阶段才能到达。要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较安分守己,没野心;但是相对的,根器也就比较小,往往把自己压得很低。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说:“我是什么人?我那有可能修这个法门?那是大菩萨的念佛法!”这就是说,心性比较脆弱、懦弱。
有的人,心性虽然很强,但是不在发大心上面去坚强,而在执著我见上坚强,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讲:“没有这念佛法门啦!骗人的啦!这一定不是念佛法。”一脚就踢开,两掌就往外推啦。那就是知见不够。知见够的人,听到无相念佛法就会喜欢,很快就相应了。知见够的人他心里面会想:“我试试看,大不了三个月、半年受你骗,如果试过了,真的不行,是骗人的,那时候再离开也还来得及嘛。”所以如果有人听了就不信,也不肯练习,这就表示他跟这法门无缘。有缘的人就会试著修修看,等到无相念佛学会时,就会信心百倍。因为功夫有了,就知往生极乐一定没问题了;所以他就想:“讲这个法门的人,真的没骗人。我应当要再深入探究”。
现在既然修到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进修?接著他会去寻找善知识的著作;像莲池大师就曾谈到如何体究念佛?净土祖师也有讲到很深入的地方,尤其晚期的著作,虽然份量不多,但是讲得很深入。念佛人到这地步就知道要体究念佛了,然后就开始涉猎一些体究念佛的知见,知见有了,可以凭借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去体究。
体究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性弥陀”,但是不能见到佛性,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果地无相念佛。三结断的缘故叫做果地无相念佛。因到此地步,信心更坚强,就想如何可以见实相?实相是有可见的,虽然说实相无相,但实相又无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实相。然后又开始体究。辛苦地体究很久之后,终于见到佛性,称之为亲见自性弥陀,这时才叫实相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
在这个部份我们要说的是;功夫是应当先有信力,然后产生愿力,有信力与愿力,才可能有功夫,因为没有信和愿的力量就不可能付诸于实行,去锻炼念佛的功夫;所以要学念佛功夫之前,先要有信,然后发愿;我信这个法门,不管是信“心念心忆”的法门或信“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的法门,或信有极乐世界,信有弥陀世尊的慈悲大愿。一定要先有个信,信了之后发个愿:“我将来愿意到极乐净土去,我愿意修学到这个次第”。这样的愿发起之后,才会产生动力。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著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著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且一试之后,功夫上手了,信就强了,愿力也跟著强了。
至于人们常常说的:“愿力不敌业力”,这句话其实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我们要先探究:“业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业力虽然不是东西,但影晌我们非常的大。业---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复杂,但它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精进。那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贪口腹之欲的惯性,渐渐被消除掉了,这就是业的改变。
一个人惯常于打打杀杀的江湖行,喜欢动不动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将你“白的进、红的出”。这种人长命的少,因为习性一直不改的话,被杀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因为过去生大多是这样,所以怨家债主很多,总是会相遇的。今天决定要改邪归正,弃恶迁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来骚扰,忍不下时,两方就打上了,杀上了,这习性很难改。你要饶他,他不饶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来很难。能够退出来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为这种习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这个习性就叫业力。
所以“业”,有的很难转,有的很容易转,所以说,有定业有不定业,又有共业不共业;定业之中又有不定业,不定业里面往往转变又成为定业。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
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增强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说信愿行的这个“行”很重要,若能依我们所说的知见和方法去行,就能够产生功夫,所以能够转变业力。因此,听了之后要去做;听了不做,那叫学问,叫做常识。听了之后去研究今天讲什么?上周讲什么?以前讲什么?加以分析,然后弄出一门学问来,叫做世间学问,跟解脱不相干,跟往生极乐也不相干。听了之后要思维、要系念,然后付诸于实行,这样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达成;所以行门的功夫非常重要。
但是有的人福报不够,无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和功夫的行,两者要并进,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净业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跟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原标题:07 第一篇 第三章 求生诸佛净土之三资粮 第三节 第二目)